猪场管理软件使用说明

2024-05-24

猪场管理软件使用说明(通用9篇)

篇1:猪场管理软件使用说明

规模化养猪场药物保健程序

一、母猪保健程序:

1、后备母猪:

1.1保健目标:

A、严格控制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预防细菌或病毒性疾病的出现,控制了猪呼吸道疾病,也就减少了其它病原菌的感染机会,减少对其它疾病的药费支出。

B、清除后备母猪体内病原菌及内毒素,抑制体内病毒数量及活性,用药物对猪场内的常见病进行净化。

C、增强后备母猪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发情,获得最佳配种率。

1.2保健措施:

后备母猪引入本场第一周及配种前一周时,于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应激药物如维生素C、矿物质添加剂等,有条件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口服补液盐等则效果更佳;同时饲料中添加广谱的抗生素药物如杆呼消、氟苯尼考粉、替米考星预混剂、盐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正大肠杆宁等。

推荐方案:每吨饲料中添加小柴胡散1000g+20%氟苯尼考粉500g或小柴胡散1000g+5%杆呼消1000g等。

2、促进未发情母猪的措施:

一般母猪在哺乳4周左右断奶,断奶后一周内大部份母猪能发情。后备母猪6—8月龄时也普遍有发情的表现。对于不能正常发情母猪可试用下面的措施:

2.1饥饿法:为促使泌乳母猪断乳后尽快发情配种,在生产中可应用饥饿法促进断乳母猪迅速发情,即母猪断奶前3天开始限料,给原料量的1/3;断奶后放入运动场,饥饿1—2次,使其乳房出现收缩和皱褶。饲养员每天挤奶3次,将残留在乳池内的乳汁及时挤出。这样,断奶6—8天内就可以发情配种。但要注意:一旦乳房出现皱褶上缩时,应立即增加饲料量,使其吃饱、吃好,为增加排卵数作好准备。

对初配的后备母猪在配种前体况应保持八成膘。后备母猪不能过肥或过瘦。在配种前一个月优饲对促进母猪发情、提高产仔数有很大作用。

2.2试情:将母猪和公猪放到一起,使母猪经常接触公猪。由于公猪的追逐,爬跨等行为的刺激,促其发情。

2.3换栏:将不发情的母猪和正在发情的母猪合栏,让发情母猪追逐和爬跨不发情母猪,以引诱不发情母猪发情。

2.4药物法:用催情散拌料喂猪,也可加水煎服,同时肌注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

3、公猪及妊娠母猪:

3.1保健目标:

A、清除体内毒素,疏通肠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B、控制好病毒性疫病的侵袭,确保母子的健康,正常产仔。

3.2保健措施:

公猪、妊娠母猪对抗生素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使用安全性高的药物才可,如利高霉素、杆呼消、盐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盐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使用时必须严格注意使用量,因其量大时会有较大的副反应,如流产等。

推荐方案:

每季度根据不同疾病流行特点(尤其是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对公猪、妊娠前期猪只进行一次集中于饲料用药,如(抗病毒颗粒500g+5%杆呼消1000g)或(小柴胡散1000g+盐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1000g],每次使用5-7天。

对于妊娠后期,因期间接种疫苗较多,同时考虑仔猪疾病的预防,可于转入产房前一周进行药物预防,饲料中添加(盐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1000g+小柴胡散1000g)/吨或(抗病毒颗粒500g+5%杆呼消1000g或土霉素800g)/吨。

4、哺乳母猪:

4.1保健目标:

A 预防母猪产前、产后无名高热及仔猪10天内腹泻。

B 减少母猪无乳或少乳现象。

C 减少母猪乳房炎与产道炎症的发生。

D提高母猪体质,减少应激。

E 改善断奶母猪发情。

4.2保健措施:

为了防止母猪在产仔、哺乳过程中把过多的病原菌传染给仔猪,必须在母猪产前至产后10天的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如杆呼消、盐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土霉素、正大制菌磺等。

推荐方案:盐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1000g+小柴胡散1000g或抗病毒颗粒500g+5%杆呼消1000g或土霉素800g/吨。,连续使用。

二、哺乳仔猪保健程序:

1.保健目标:

A预防初生乳猪腹泻。

B增强仔猪体质,提高成活率。

C预防细菌、病毒性的疾病发生。

2.保健措施:

仔猪出生后第2天进行含硒铁剂于大腿内侧深部注射,1-2ml/头;同时肌注“长效土霉素”0.5ml/头;可选择7天再注射一次,或7、21天各注射一次。

18-24日龄使用抗病毒颗粒提高抗病能力及病毒性的疾病发生。

三、断奶仔猪(保育段)保健程序 :

1.保健目标:

A减少断奶时的各种应激。

B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提高成活率。

C预防断奶后腹泻及呼吸系统疾病。2.保健措施:

该阶段由于母源抗体降低,同时由于不同来源的断奶仔猪混群饲养,易导致不同疾病的水平传播。

推荐方案:

在断奶后转群至保育3天内宜于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以减少应激;

其后于饲料中添加药物(正大肠杆宁1000g)/吨连续使用5天;间隔10天后于饲料中添加药物(20%氟苯尼考粉500g+杆呼消500g)/吨连续使用5天;

四、育肥猪保健程序:

1.保健目标:

A提高料肉比。

B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C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缩短出栏时间。

2.4.6.2保健措施:

育肥阶段重点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尤其是13-15周龄、18-20周龄,也即通常所说的“13-15周龄墙”、“ 18-20周龄墙”,该病的最大危害就是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缓慢,猪群整体的均匀度降低,猪的质量下降,从而导致推迟上市。

因此,必须在疾病易发前做好预防措施,减少转栏次数和混群次数;在12~16周龄时添加针对支原体肺炎和胸膜肺炎的药物,一般使用利高霉素或杆呼消或者替米考星预混剂。

推荐方案:

保育转群至育肥后每隔30天于饲料中添加药物7天,如(20%氟苯尼考粉500g+杆呼消500g)/吨或(正大肠杆宁500g+替米考星预混剂500g)/吨或(盐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1000g)/吨/吨饲喂。

五、外购仔猪的保健程序

许多养殖户靠购仔猪来喂养,而购入仔猪存大的很大风险,给养猪带来很多威胁。

外购仔猪存在的问题,断奶时局不统一,免疫时间不一致,免疫程序不适应,长途运输所致的饮食,饮水不能保障;断奶、合群、运输等应激集中在一起,使仔猪很难适应和接受导致抵抗力下降,将出现高发病的可能处理不好发病率高达30-80%,严重时可导致大批死亡。

1.保健措施:

①疫苗保健,创造猪财回后必须在第二天按种猪疫苗,2-4头份,一猪一针头,全群皆打,添加和激素类和抗病毒类专药物。

②解决拉稀问题,从进栏后在饲料中首先添加正大肠杆宁或盐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

③防治发生混合感染的问题,一是控制病毒,提高抵抗力,使用抗流感颗粒或小柴胡散,二是控制细菌感染,使用盐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或氟苯尼考粉+杆呼消,净化猪体内部病原。

2.重要警示:

①外购仔猪得隔离饲养至少30天以上,分栋隔离,用具分开,设置专用用具,工作服、鞋。

②带猪消毒每天一次(冬天可三天一次,高浓度,微小喷雾)前10天使用刺激性小心委胺盐或终合碘类,后期可用氯制。

③安排进行细菌性免疫时,应在注射疫苗前后3天禁止使用抗病毒药物。

六、寄生虫病的保健程序:

1.危害规模化猪场的体内外寄生虫。

内寄生虫主要是蛔虫、肺虫、肾虫、蛲虫、鞭虫、结节虫等;

外寄生虫主要是疥螨、虱、蜱、蝇、蚤等;

特别是蛔虫与疥螨危害最大。

2.控制寄生虫的关键。

2.1阻断寄生虫从母体垂直向仔猪传播;

2.2防止在生长育肥段猪只再度感染寄生虫。

2.3合理选用驱虫药物。

2.4如果使用的驱虫药不能杀灭成虫、幼虫和无感染性的虫卵而阻断寄生虫的生活周期,那么就不可能成功地解决猪场的寄生虫问题。因为在用药处理之后很短的时间内未被杀灭的虫卵和未成熟的幼虫会很快发育成熟,使寄生虫的生活周期继续进行。

3.必须确保妊娠母猪的安全,防止引起流产或其它异常危害反应。

目前较为安全的药物主要有:虫清宝、伊维菌素等;

4.保健程序:

A、对于严重感染猪场:

生产猪群(种公猪)可全场每季度一次,饲料中添加虫清宝(怀孕母猪分娩前1-2周使用)。

B、感染较轻猪场:

可考虑半年用药驱虫一次,方案同上。

C、对于仔猪:可考虑断奶转群时皮下接种伊维菌素针剂,0.5ml(1%的伊维菌素)/头或饲料中添加虫清宝驱虫。

D、转入育肥猪舍时饲料中添加虫清宝或伊维菌素再驱虫一次。

E、后备猪:外引猪进场后第2周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配种前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

特别提醒:

1.有些规模猪场尽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保健程序,可疾病还是控制不住,追根究底,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执行力”上。

因为任何一种方案制定出来后如果不能很好地实施下去,这种方案只是白纸一张;同时只有通过严格的执行,才能及时知道方案是否存在漏洞或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从而真正体现出“预防”的作用。

2.药物的使用不能一味只考虑药物价格,还要考虑实际应用效果。

有些药物尽管价格较高,但效果好,如杆呼消、替米考星预混剂在呼吸道疾病方面预防效果就相当不错;有时候价格低的药物既浪费钱还起不到效果,对于这样的药物还不如不用。

当然有些时候也没有必要一直使用好药、新药,像“土霉素”这样的老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也是一直不错的,尤其是在产前产后药物保健中对黄白痢及乳房炎控制等方面。

3.如遇呼吸系统疾病较为严重时可选择脉冲式给药,即使用常规剂量2倍的药量,连用3-5天,然后减半使用3-5天,这样比常规用药10-15天的治疗效果要好,也可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

猪场免疫方案推荐

(仅供参考)

仔猪免疫程序

• 吃初乳前 口服接种有益菌 2ml • 3日龄 鼻内接种伪狂犬 0.5头份 • 21~25日龄 肌注猪瘟苗 2~4头份 • 45日龄 肌注口蹄疫苗 1头份

• 55日龄 肌注二联苗 1头份(种畜场可不做)• 65日龄 肌注猪瘟脾淋苗 2~4头份 • 如果猪场有猪瘟史,要做猪瘟超免)后备母(公)猪免疫程序:

• 6月龄 肌注猪瘟脾淋苗 2头份 • 7天后 肌注细小灭活苗 1头份 • 14天后 肌注乙脑弱毒苗 1头份 • 21天后 肌注细小灭活苗 1头份

• 28天后 肌注乙脑弱毒苗 1头份 • 35天后 肌注伪狂犬基因缺失苗 1头份 • 42天后 肌注口蹄疫苗 1头份 • 49天后 肌注伪狂犬基因缺失苗 1头份

• 56天后 肌注二联苗 2头份(种畜场可不做)• 63天后 肌注猪瘟苗 4~8头份 生产母猪免疫程序:

• 妊娠75天 肌注大肠杆菌苗 1头份 • 妊娠90天 肌注大肠杆菌苗 1头份

• 产后21天 肌注猪瘟苗 1头份(流产、返情的做了猪瘟苗才能再次配种)

• 头2胎内的母猪产后21天,肌注细小苗 1头份

• 每年1、4、7、10月 肌注伪狂犬苗 1头份 • 每年1、5、9月 肌注口蹄疫苗 3ml •(配种后1月内和产前7天的母猪不注射口蹄疫,作好记录,过此期后立即补注;)• 每年3、7月 肌注乙脑弱毒苗 1头份

• 每年10月初 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1头份 • 每年10月中旬 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1头份 生产公猪免疫程序:

• 每年3、9月 肌注猪瘟脾淋苗 4~8头份 • 每年1、5、9月 肌注口蹄疫苗 5ml • 每年3、9月 肌注乙脑弱毒苗 1头份 • 每年1、4、7、10月 肌注伪狂犬苗 1头份

备注:

1、每种疫苗注射时间间隔7天。

2、疫苗注射方法正确,不打飞针(注射部位如下图)。

篇2:猪场管理软件使用说明

我公司于2009年1月1日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位于魏咀村的15亩土地,用于建设养猪场。项目在2012年1月10日取得环保批复后,于2012年3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整个猪场按生产区和生活管理区分区建设,总建筑面积2300多平米,共投资180万元,猪场年设计饲养规模3000头,目前实际饲养规模为200头。

猪场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系列措施来保护环境。我们按照要求在建设中采取干清粪工艺,实现干粪干捡,产生的粪渣及时运至粪堆集场发酵处理,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猪场建成后,我们聘请了6名工人来负责场内日常工作的维护。两年来,由于生猪市场行情不好,日常的饲养成本节节攀升,每年用在猪防疫、饲料、用水以及人力开支的费用大大超出了预期,两年的饲养过程中一直处在亏损状态,年亏损大概在20万元左右。

虽然经营上有压力,但是作为负责任的企业还是非常注重我们的社会责任。公司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多方筹措,于2012年3月8日开工建设了规模以上的蓄粪池一个,共计60立方米,并且在施工中对蓄粪池做到了防渗、防漏、防雨的“三防”措施,满足了日常的基本需求,另外为了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我们还投入20万元,建设了120立方米的全地埋式沼气池两个,实现了粪便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除了自身兴建沼气池等措施消耗猪粪,我们还与生产有机肥的厂家武汉达鑫源有限公司签订了猪粪清运合同以及与大泊村八组养殖大户蔡胜启签订了沼液、沼渣的长期使用合同,用于鱼塘养殖以及农作物的种植,通过土地消纳来进一步消耗。

在日常生产管理上,我公司严格规范管理制度,做到场内均有清粪、出粪记录,通过这些严格化的管理,整个厂区周围无粪水排污口,基本上实现了零排放。较好的实现了保护环境的目标。

篇3:猪场如何正确使用药物

任何一种药物对某一器官组织的选择作用都与药物的化学结构及组织生化过程的特性有关。一般来说, 一种药物在一定的剂量下对某一种疾病的疗效最佳, 如氯霉素对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疗效较好, 对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疗效则次之。因此, 猪群发病时, 应先确诊是什么病, 再针对致病原因确定用什么药物, 严禁不经确诊就盲目投药, 在给药前应先了解所选药物的内含成分, 同时应注意药物内含成分的有效含量, 避免治疗效果很差或发生中毒。

二、考虑猪只本身因素

1. 品种差异。

不同品种的猪, 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如使用敌百虫驱除猪蛔虫时, 本地猪的耐受量一般就比外来品种猪大得多。

2. 生理差异。

由于仔猪、老龄猪及母猪的药物代谢酶活性较低, 因而其对药物的敏感性比成年猪及公猪高。如仔猪对痢特灵特别敏感, 易发生中毒;怀孕期母猪使用拟胆碱药、泻药会引起流产或早产;哺乳母猪使用药物后, 药物会通过乳汁作用于仔猪, 故临床选药时应加以注意。

3. 个体差异。

种类相同、体重大致相等的不同猪只对药物的感受也存在差异, 多表现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高敏性的不同。对某一药物具有耐受性的个体可接受超过其中毒量的药物, 也不会发生中毒反应;而具有高敏性的个体接受小剂量药物就能产生强烈反应, 甚至引起中毒。如使用青霉素可引起个别猪只过敏甚至休克死亡。

4. 机体机能状态。

一般来说, 当机体处于异常状态时, 药物作用显著, 而在机体正常时, 药物作用不明显或无效。如猪只在发生高热时对解热药氨基比林敏感, 但健康时则对此药反应不明显或无反应;肝功能不正常时, 最好配合使用保肝解毒药, 如葡萄糖、维生素C等;肾功能不全时, 最好配合使用肾解毒药, 尤其是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 必须同时加喂等量的碳酸氢钠。

5. 饲养管理水平。

饲养管理条件的好坏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许多药物的治疗作用必须在动物机体具有抵抗力的条件下才能够得以发挥, 如用磺胺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时, 病原体的消除必须靠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

6. 环境因素。

饲养密度、猪舍温度、光照、通风情况等因素均可影响药物的效应。

三、确定最佳用药剂量和疗程

药物使用只有达到一定的剂量, 在机体吸收后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 才能体现出药物的作用。要发挥药物的作用而又要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就必须掌握药物的使用剂量。要根据疾病的类型、药物的丌丌丌性质和猪群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用药疗程, 一般需连续用药3~5天, 待症状消1~2失后再用药1~2天, 切忌过早停药而使疾病复发。

四、选择最佳给药方法

不同的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数量, 而且影响药理作用的快慢和强弱, 有时甚至产生性质完全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溶液若采用内服可起泻下作用, 若静脉注射则起镇静作用。猪群的常用给药方法有内服给药、注射给药、直肠给药、皮肤给药等, 不同的吸收途径和药物在体内分布浓度的差异对疾病的疗效是不同的。

1. 内服给药。

包括拌料和饮水。内服给药时, 药物易因受胃肠内容物、胃肠道内酸碱度、消化酶、胃肠疾患、高热的影响而吸收不规则、不完全, 故药效往往较慢, 且药物吸收后必须经过肝脏才能进入血液循环, 部分药物在发挥作用前即被肝脏转化而失去活性, 使进入体内循环的药量减少。因此, 猪发生肠道感染时, 应选用肠道吸收率较低或不吸收的药物拌料或饮水;发生全身感染时, 则应选用肠道吸收率较高的药物拌料或饮水。猪发病期间, 多食欲下降, 饮水给药可获得有效药量, 但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药物以及在水中易分解降效或不耐酸、不耐酶的药物则禁止以饮水方式给药。如痢特灵微溶于水, 若饮水给药, 则沉淀下来的痢特灵颗粒极易引起中毒。

2. 注射给药。

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皮下组织血管较少、吸收较慢,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作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吸收较快而完全, 油溶液、混悬液、乳浊液均可采用肌肉注射, 但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作深层肌注;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药效最快, 适于急救或需输入大量液体的情况, 但一般的油溶液、混悬液、乳浊液不可静注以免发生栓塞, 刺激性大的药物采用静注时不可漏出血管。

3. 直肠给药。

将药物灌注至直肠深部的给药方法。通过该种方法在治疗便秘、补充营养等方面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4. 皮肤给药。

篇4:猪场管理软件使用说明

猪群繁殖是规模猪场的重要生产环节,其生产性能直接影响到猪场的整体效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管理者往往偏重于疾病与管理因素对猪群繁殖的影响,而对非疾病因素引起的母猪乏情、受胎率低、公猪性欲不强等繁殖障碍往往没有足够的认识,如有的出现症状时盲目用药,随意使用催情散、己烯雌醇等非针对性用药,还有的使用进口产品等补救性用药,这样成本与效果都很不理想。

合理使用生殖激素不仅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而且能提高产崽数、有效增加母猪胎次、控制分娩等,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为了使规模猪场走上正常运行,现结合本场实践经验以及专家建议,提出如下操作方法供同行试用。

一、预防及治疗母猪乏情

1.后备母猪预防乏情:6~7月龄肌肉注射绒促性素1000国际单位,第一次发情时不要配种,一般在第三个情期配种。

治疗:超过8月龄还未发情,应肌肉注射绒促性素2000国际单位,一般2~4天即可发情配种。

2.经产母猪预防乏情:断奶当天肌肉注射绒促性素1000国际单位,能使母猪正常发情,不误时机。

治疗:断奶后超过12~15天还未发情,应肌肉注射绒促性素1000国际单位,氯前列烯醇0.1毫克,一般2~4天即可发情配种。

二、提高受胎率与产崽数

1.母猪配种前1小时,肌内注射促排卵素3号20微克,每胎平均可提高产崽数0.6~1.2头。

2.对发情配不上种或每胎产崽数低的母猪,在母猪发情初期肌肉注射绒促性素1000国际单位,在配种前1小时再肌肉注射促排卵素3号20微克,可以达到满意效果。

三、控制分娩

按母猪准确预产期114天,在头天上午9~10时肌内注射氯前列烯醇0.1毫克,通常在第二天上午分娩。这样能有效预防初产母猪难产,或冬季寒冷天气避免母猪在晚间产崽护理不便,更有利于提高仔猪成活率。

四、产后处理

母猪产后次日,肌肉注射氯前列烯醇0.1毫克。一般情况下,无须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这样可以减少母猪的应激,有效促进子宫、卵巢功能恢复,增加初奶分泌量,避免子宫内膜炎、胎衣滞留、恶露不尽等症状,缩短母猪空怀期。

五、诱导母猪流产

1.怀孕母猪超过预产期仍不分娩,可肌肉注射氯前列烯醇0.1~0.2毫克,这样次日即可分娩。

2.怀孕不正常的母猪(死胎等原因)肌内注射氯前列烯醇0.2毫克,即可使其正常分娩,有效排出死胎,不会给母猪带来任何影响。

六、公猪的应用

1.公猪性欲不强、精子活力不足,可肌内注射绒促性素2000~4000国际单位,这样能有效提高精液质量。

2.公猪精子数量少,可肌内注射促排卵素3号20微克,1天2次,连用2~3天。

七、注意事项

1.治疗母猪乏情时,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2.注射氯前列烯醇应在上午进行,这样次日白天即可准时分娩。

篇5:猪场管理软件使用说明

1.疫苗的类型

(1)传统疫苗

传统疫苗是指以传统的常规方法,用细菌或病毒培养液或含毒组织制成的疫苗。传统疫苗在防制畜禽传染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目前所使用的疫苗,主要是传统疫苗。传统疫苗,包括有如下主要的类型:

①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以含有细菌或病毒的材料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使其丧失感染性或毒性而保持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动物后能产生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灭活苗又分为组织灭活苗(如猪瘟结晶紫疫苗)、培养物灭活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此种疫苗无毒、安全、疫苗性能稳定,易于保存和运输。是疫苗发展的方向。

② 弱毒疫苗:又称活疫苗,是微生物的自然强毒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和生物的连续继代,使其对原宿主动物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轻微的亚临床反应,但仍保存良好的免疫原性的毒株,用以制备的疫苗(如猪丹毒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等)。此外,从自然界筛选的自然弱毒株,同样可以制备弱毒疫苗。

③ 单价疫苗: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一种微生物中的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所制备的疫苗称为单价疫苗。单价苗对相应之单一血清型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能(如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系由6:B血清型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制造,对由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肺疫无免疫保护作用)。

④ 多价疫苗:指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多价疫苗能使免疫动物获得完全的保护(如猪多价副伤寒死菌苗)。

⑤ 混合疫苗:即多联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根据病性特点,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配而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对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可以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⑥ 同源疫苗: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制备的、而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如猪瘟兔化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可用于预防各种品种猪的猪瘟和猪流行性腹泻症)。

⑦ 异源疫苗:指利用不同种微生物菌(毒)株,制备的疫苗,接种后能使其获得对疫苗中不含有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如兔纤维瘤病毒疫苗能使其抵抗兔粘液瘤病),或用同一种中一种型微生物种毒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异型病原体的抵抗力(如牛、羊接种猪型布氏杆菌弱毒菌苗后,能使牛和羊获得牛型和羊型布氏杆菌病的免疫力)。

(2)基因工程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的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苗及核酸疫苗。

① 亚单位疫苗:微生物经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去除其无效物质,提取其有效抗原部分(如细菌荚膜、鞭毛,病毒衣壳蛋白等),制备的疫苗(如猪大肠杆菌菌毛疫苗)。

② 活载体疫苗:应用动物病毒弱毒或无毒株如痘苗病毒、疮疹病毒、腺病毒等作为载体,插入外源抗原基因构建重组活病毒载体,转染病毒细胞而产生的(如狂犬病活载体疫苗)。

③ 基因缺失苗:应用基因操作,将病原细胞或病毒中与致病性有关物质的基因序列除去或失活,使之成为无毒株或弱毒株,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如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

④ 核酸疫苗:应用一种病原微生物的抗原遗传物质,经质粒载体DNA接种给动物,能在动物细胞中经转录转译合成抗原物质,刺激动物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

(3)抗独特型疫苗

根据免疫系统内部调节的网络学说原理,利用第1抗体分子中的独特型抗原决定位(簇)制备的疫苗,免疫后可引起液体和细胞性免疫应答,能抗拒病原的感染。此疫苗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

2.应地制宜地建立免疫程序

搞好免疫接种,是预防猪场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应该注意的是,免疫程序的建立,要考虑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母猪母源抗体状况,仔猪、生长猪、肉猪的发病日龄,发病季节,免疫间隔时间等因素以及以往免疫效果。拟定一个好的免疫程序,不仅要有严密的科学性,而且要符合当地猪群的实际情况,也可考虑疫苗厂家推荐的免疫程序。根据综合的分析,拟定出完整的免疫程序。

下列系根据一般中、小型猪场常用的免疫程序,供参改。

(1)猪瘟

① 种公猪:每年春、秋季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各免疫1次。

② 种母猪:每年春、秋季以猪瘟兔化弱毒苗各免疫接种1次或母猪产前30天免疫接种1次。

③ 仔猪:20日龄及70日龄各以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接种1次,也有在仔猪出生后未吮初乳前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接种1次,接种后2小时可哺乳,于70日龄加强免疫1次。

④ 正常的猪场,可在50日龄时,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期可达8个月。对于商品肉猪只需免疫接种1次。

(2)猪丹毒、猪肺疫

① 种猪:春、秋两季分别用猪丹毒、猪肺疫疫苗各免疫接种1次。

② 正常的猪场,仔猪在50~70日龄时,可用猪丹毒、猪肺疫单苗或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或猪丹毒、猪肺疫二联苗免疫接种1次,免疫期6个月。

(3)仔猪大肠杆菌病

妊娠母猪于产前40~42天和15~20天用大肠杆菌腹泻菌苗(K88、K99、987p)分别免疫接种1次。仔猪通过初乳抗体获得被动免疫。]

(4)猪乙型脑炎苗

在蚊蝇季节到来前(约4~5月份)用乙型脑炎疫苗对100日龄至初配的公、母猪进行免疫接种1次。

(5)猪细小病毒感染

对种公猪、种母猪,每年用猪细小病毒疫苗免疫接种1次。

(6)猪口蹄疫

25公斤以上的猪,用O型口蹄疫灭活苗每6个月免疫接种1次。

(7)猪流行性腹泻及猪传染性胃肠炎

于母猪产前15~30天,分别以猪流行性腹泻疫苗或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免疫接种1次,也可用猪流行性腹泻及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免疫接种。对于断奶后各种日龄的猪,也可用上述疫苗免疫接种。

(8)对于猪支原体肺炎、仔猪副伤寒、猪链球菌病、仔猪红痢、猪萎缩性鼻炎及猪伪狂犬病等疫苗的使用,可根据不同猪场的具体情况选择。

3.疫苗的正确使用

为保证猪在接种疫苗后,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应在使用疫苗时,对疫苗的正确使用方法,要有所了解。每一种疫苗,有其特定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效力,是长期研究的成果,厂家通常都提供有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应严格掌握。为保证预防接种的免疫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各类疫苗要有专人采购和专人保管,以确保疫苗的质量。

(2)各类疫苗在运输、保存过程要注意不要受热,活疫苗必须低温冷冻保存,灭活疫苗要求在4℃~8℃条件下保存。

(3)疫苗的使用按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接种疫苗必须由技术人员操作、其他人员协助。

(4)疫苗使用前要逐瓶检查,观察疫苗瓶有否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签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剂量记载是否清楚,稀释液是否清晰等,并记下疫苗生产厂家、批号等,以便备案。

(5)疫苗接种前,应检查猪群的健康情况,病猪应暂缓接种,接种疫苗用的器械(如注射器、针头、镊子等)都要事先消毒好。根据猪场情况,一猪换一个注射针头或一圈换一个注射针头。

(6)接种疫苗时,不能同时使用抗血清。

(7)免疫接种过程,必须注意消毒剂不要与疫苗接触。

(8)疫苗一旦启封使用,必须当日用完,不能隔日再用。

(9)在免疫接种过程,疫苗不要放置日光下暴晒,应置于阴凉处。

(10)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前,要特别注意防止母源抗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

4.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在对猪进行免疫接种疫苗后,有时仍不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即发生了免疫失败,引起免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猪只本身免疫功能失常,免疫接种后不能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2)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能干扰疫苗的抗原性,因此在使用疫苗前,应该充分考虑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必要时要进行检测,避免这种干扰。

(3)没有按规定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使免疫接种后达不到所要求的免疫效果。

(4)猪只有病,正在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药物进行治疗,造成抗原受损或免疫抑制。

(5)疫苗在采购、运输、保存过程中方法不当,使疫苗本身的效能受损。

(6)在免疫接种过程疫苗没有保管好或操作不严格,或疫苗接种量不足。

(7)制备疫苗使用的毒株血清型与实际流行疾病的血清型不一致,也不能达到良好的保护。

(8)在免疫接种时,免疫程序不当或同时使用了抗血清。

篇6:猪场常用管理参数

注意:全场母猪平均年产胎数不能以年总窝数除以年终母猪头数来计算,应考虑淘汰,死亡及新产母猪数;料肉比也不能以年用料量除以年上市量来计算,应考虑处理、淘汰、死亡数等;母猪膘情随胎次、年龄的增高要求变低,但这并不影响配种、受胎。

(二)种猪间的比例关系

种猪分种公猪与种母猪。种公猪分后备公猪和生产公猪;种母猪分生产母猪(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生产母猪按生产阶段分为妊娠母猪、哺乳母猪、断奶母猪空怀母猪4个阶段。后备母猪分后备前期和后备后期。

养猪场的种母猪胎次结构:1~2胎占20%~30%,3~6胎占60%~70%,7~8胎占10%~20%;8胎以上基本淘汰;全场母猪平均胎次3.5~4.5为最佳。

以自然交配为主的猪场,公母猪比例1:20~25,;以人工受精为主的猪场,公母比例1:200~400。

全场年更新率:种公猪35~50%,种母猪25%~40%。

(三)查情

母猪发情需留心观察,对外二元母猪发情不明显的观察更要仔细,驱赶成年公猪到母猪棚对面查情,诱导发情有效可取,但易传播疾病,又增加劳动量,况且公猪不可逗留,次数不宜过频。若查棚时手持沾有公猪唾液及公猪包皮粘液的海绵球查情就比较方便、简捷,能鉴定母猪是否发情,又是诱导母猪发情的好方法,当然,放求偶磁带、注射激素也是可行的。

(四)配种 猪配种的方式通常指自然交配和仍受精两种,两者结合更佳。给新母猪配种,提倡第一次人工交配,以后给予人工受精。重复配种,一般时间间隔8~12h。当然,还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等待运用推广。

配种方式、次数对受胎影响很大,据《养猪学》(第200页)报道,配3次比配2次的多产仔2.3头,重复配种比单次配种的受胎率高27%,窝仔数多3.4头;混合输精在产仔数及窝重上均优于单配、单种精液。品种的搭配更有讲究,如杜大长商品猪很受市场欢迎。

(五)商品猪各生长阶段增张速度及料肉比

1头100kg的商品肉猪全生长期150~165日龄,仔猪前期需全价配合料10kg左右(含1~2kg教槽全价配合料120kg左右,育肥猪前期需全价配合饲料70kg左右,育肥后期需全价配合料70kg 左右,仔猪、育肥阶段生长速度分别为250~500kg/ 天·头。

仔猪前期内有一个断奶关键点在21~28日龄,体重7.5 kg 左右,此期间用全价配合料2kg左右,保育期间用全价配合料约10kg,一般料肉比为1~1.4:1;仔猪后期,一般料肉比为1.6~1.8:1,用全价配合料30kg左右;育肥前期,一般料肉比为2.0~2.4:1,用全价配合料80kg左右;育肥后期,一般料肉比为2.6~3.2:1,用全价配合饲料140kg左右。生产全程料肉比以2.6~3.0:1比较理想,每阶段换料都需5~7天的平稳过渡期。另外,1头种猪年需全价配合料1000kg 左右。

(六)猪只体重估算法 体重估算公式如下:

体重(kg)=(胸围(cm)×体长(cm))÷A 式中,胸围指以前胛部周长;体长指两耳连线中点到尾根的长;A代表体膘状况,好、中、差分别为142、156、162。

(七)养猪生产的成本构成

1饲料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70%。以出售1头商品猪100kg为例,料肉比2.8:1,饲料平均单价3.4元/kg,所用饲料成本952元,减少浪费是控制饲料成本的关键。

2仔猪成本:1头母猪一年用1000kg 饲料,料单价4元/kg,每年产2窝,每窝产10头,成活率95%,没头活仔猪成本在200~250 元。

3医药费:出售1头商品猪(100kg),医药成本费应摊30~50元。

4饲养员、后勤、管理人员的工资:出售1头商品猪(100kg),费用应摊20~30元。5水电费(包括降温、保暖):出售1头商品猪(100kg),费用应摊10~20元。6低值易消费:出售1头商品猪(100kg),费用应摊5~10元。7折旧、维修费:出售1头商品猪(100kg),费用应摊20~30元。

8其他费用(管理、业务、办公、利息等):出售1头商品猪(100kg),费用应摊40元。合计出售1头商品猪(100kg),成本费用1200元左右。

集约化猪场总成本的高低表现在种猪的种质及种猪的管理上;生长猪生长速度的关键在产房及保育上,不在生长猪。

据专家预测,规模养殖的成本比传统农业养殖高15%~20%,但其每千克增重少耗饲料0.6~1.0 kg,只要措施得当,可以出高效益。

从购量大压价,每头猪可以降低成本50元左右。把好自繁自养,保证品质、有自立加工、屠宰、销售等每一个环节都能出效益。

篇7:猪场管理制度

1、猪场实行封闭式饲养与管理,所有人员、车辆、物品仅能经由场大门、生产区大门出入,不得由其它任何途径进入场区。

2、场大门设置专职门卫,负责监督人员、物流的出入及按规定的方式实施消毒。

3、进场人员均应更换衣服和鞋帽,使用消毒药消毒双手、双足,最好喷雾消毒20秒后经大门入口进入场区,本场车辆返场时应消毒后经由大门消毒池进行。

4、外来人员一般不得进入场区内,严禁进入生产区内,因特殊需要者,必须经总经理批准,按猪场规定程序消毒,由专人陪同在指定区域内活动。

5、饲养技术人员应在车间内坚守工作岗位,不得互相串岗,管理人员因工作需要进入生产车间时,应在车间入口处消毒更换衣服。

6、生产区内猪群调动应按生产流程规定有序进行,售出猪只由上猪台装车,严禁运猪车进场装卸猪只,凡已出场猪只严禁运返场内。

7、新购进种猪应按规定在隔离舍进行隔离观察(一般一个月)经检疫确认健康并消毒后方可进场混群。

8、场区内禁止饲养其它动物,严禁将其它动物,动物肉品及其副产品带进场内。

9、各栋间不得共享或相互借用生产工具,更不允许将其外借,不得将场外饲养管理用具带入场区使用。

篇8:养猪场如何使用中药更有效

1.1 自然感知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同样的温度不同的人感觉不同, 因为体质不同;同样的温度不同季节人感觉不同, 因为体质随季节而变化;同样的温差不同人感觉不同, 因为体质存在差异;同样营养标准的饲料配方动物生长状况不同, 因为体质影响转化率;同样的体质不同的季节疾病发生不同, 因为环境影响体质和影响致病因素。

自然感知告诉我们, 同样的流行病疫情不同体质发病不一样, 事物的发生与发展是多因素的, 最关键是两个方面的因素:内因, 即体质;外因, 即致病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外因影响内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1.2 理解环境对生物影响之力

很多植物应季节 (环境变化) 而死亡, 如小麦;生物因气候变化而感知, 体质发生渐变;日龄影响体质, 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 对环境的感知敏感度不同。动物体各系统调节机能因环境不同而变化;生物与环境共存;天人合一思维。

1.3 体质自变与外界的影响

体质因生理、运动、气候、心态、食物、作息、感染而变, 那么思考环境变体质变, 是否能够完全正常?机体是否需要助力?什么情况下需要?

1.4 致病相关因素 (环境、气候影响体质)

外因主要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外环境包括太阳、月亮、季节、昼夜、雨晴;流行病学、环境传播病因。内环境包括圈舍的外环境、受大环境影响变化;内环境的污染、饮水、物质原料、饲养管理。

内因主要包括抵御力和内代谢。抵御力包括产生抵抗力的系统 (特异性、非特异性) 和各功能系统协同能力。内代谢包括机体食欲与转化功能和机体代谢功能。

1.5 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机体阴阳不平衡, 环境因素或内部代谢失衡可影响机体, 导致机体发病。

西医:致病因素的作用所致某个器官功能异常或器质性结构变化。

1.6 中西医诊疗疾病的异同 (思维方向差异)

西医看症状, 找病原, 查明机理、抵抗病原, 效果观察分析, 抵抗预防。

中医讲究辩证, 结合内部状况和外部变化, 调理机体, 祛病邪, 内外环境分析调理, 使机体达到平衡。

中西医优劣势比较, 中医以体质为中心思考点, 优势在于能多因素、整体观强, 不足点是分析理论复杂。

西医以致病点为中心, 优势在于简单、明了、局部, 不足之处在于忽视机体状况、变化。

1.7 调理借势、疾病控制

中药治病以调理体质为核心, 体质正常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体质强致病微生物就不能繁殖, 只能与之并存, 机体内各系统相互联系影响体质。中药调理增强体质, 中医“治未病”思维重在调理。

动物生存时受自然的影响, 动物自身生物钟与自然相适应, 体质内代谢变化影响对自然的适应力, 外界变化也影响内代谢、影响体质, 体质又影响适应力。中药注重调整代谢, 调整适应力、调整体质。养殖防重于治、中医药:“治未病”, 中医来自自然、动物离不开自然, 治病要与自然力相适应。

2 畜禽生理状况保健

育雏保健重在遗传之能量运用与转化;生长保健重在消化功能 (转化率) ;生产 (初产、高峰、降期) , 重在气血, 根据机体各阶段生理变化的中药调补气血, 增强体质、降低发病率。产后保健要气血双补、活血化瘀。

3 畜禽病理

疾病初期调理原则为清热、解表、气血;疾病中期调理原则为温中、清热、行气;疾病后期调理原则为助阳、清热、滋阴。

4 中医药与疾病防治

各阶段用药原则:根据体质用药, 群体看、明体质;根据季节用药, 外力有损助内力;环境变化用药, 急则应变助其本;病理阶段用药, 各期有别看本质;各种疾病控制, 据证用药找根源。

4.1 孕期母猪保健方案--亚健康排除

用诺达甙肽 (主要成分:黄芪、党参、当归、柴胡、陈皮等) 调整任督二脉、调节特殊生理状态下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每吨母猪全价饲料加入诺达甙肽0.6~1千克, 连续应用可改善母猪亚健康状态, 预防重大疾病、使母猪提供优良健康的仔猪。

4.2 孕期母猪便秘与肠道排毒

每吨饲料中添加加益康 (主要成分:熟大黄、黄芪等中药材、VB1、VE等多种维生素) 1500克, 5~7天时间可改善便秘情况, 长期添加具有三大作用:让毒素从肠道走, 危害最小, 效益最好, 排除肠道有害毒素、减少吸收;解除母猪便秘、提高转化率;清除肺热、帮助治疗减少呼吸道病。

4.3 体内解毒方案

丙冬甘宁:发酵中药复合物, 生物与中药双重作用, 抗炎抗氧化, 改善细胞环境, 帮助受损细胞恢复。每周使用两天, 抗生素用量过大或认为霉菌毒素增多时饲喂丙冬甘宁降低吸收入肝的有害物质对肝脏的损害, 使损害的肝脏快速恢复。

4.4 提高奶水质量与治疗仔猪白痢

母猪分娩后涌泉畅通 (主要成分:黄芪、当归、红花) 1包+四黄止痢颗粒 (主要成分:黄连、黄柏、大黄、黄芩、板蓝根、甘草等) 1包, 拌料25千克, 连用7天。促进母猪提供优质乳汁, 过奶止痢防仔猪腹泻, 提高仔猪成活率。仔猪白痢用中药可立停 (主要成分:磷酸苯丙哌林) 每天2~4毫升, 连用3~5天。仔猪出生后每天口喷泻停 (主要成分:颠茄草) 两下, 连用3天, 可预防或治疗仔猪黄痢。

4.5 母猪产后保健

产后康 (主要成分:益母草、红花、川芎、王不留行) 具有活血化瘀、温补气血的功效, 每头母猪产后服用产后康每日50~100克, 可加快体质恢复, 恶露排出, 提高母猪抗病力。用一包母猪甙肽 (主要成分:黄芪、党参、当归、免疫小肽等) , 可加快体质恢复。

4.6 仔猪断奶腹泻与应激

断奶前2天至断奶后5天, 仔猪饲料中添加四黄止痢颗粒+诺达甙肽 (仔猪专用) 各一包, 连用7天。可以预防断奶腹泻, 缓解断奶应激。或饲料中添加发酵中药饲料添加剂普壮素 (主要成分:β-普聚糖、甘露寡糖、小肽等免疫因子) , 提高肠道功能增加饲料转化率, 减少肠道疾病发生, 增强抵抗力。

4.7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六味地黄散 (肝肾健, 主要成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等) 可提高肝肾功能, 调节内分泌到平衡状态, 促进发情排卵。母猪发生内分泌紊乱等繁殖障碍疾病, 提高受胎率。

大补养 (主要成分:黄芪 (炙) 、党参、白术 (炒) 、当归等) :空怀期间每周添加3天, 有效提高受胎率。

甙肽:饲料中长期参加可大幅减少生殖疾病的发生。

4.8 肠道疾病预防与治疗

夏秋季每吨饲料添加茵陈蒿散 (主要成分:茵陈、桅子、大黄) 500克+健脾散 (主要成分:肉桂、白术 (炒) 、当归) 1000克, 连用7天。每月1~2次有效预防肠道疾病, 提高饲料转化率。夏季肠炎治疗或有湿热时用四黄止痢 (主要成分:黄连、黄柏) 。冬春季每吨饲料添加大补养500克+健脾散1000克, 连用7天。每月1~2次有效预防肠道疾病, 提高饲料转化率。冬春季治疗肠炎或脾胃虚弱时用可立停 (主要成分:磷酸苯丙哌林) 或健脾散。

4.9 常见病治疗原则

根据环境变化加强饲养管理与分群用药, 整体调节照顾个体,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已病防变。

4.1 0 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案

感冒, 初期, 宣肺解表, 可用麻杏石甘散 (主要成分: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蟾酥、雄黄等) , 通利肠道, 配合加益康 (主要成分:熟大黄、黄芪等) ;中期, 宣肺健脾, 可用扶正解毒散 (主要成分:板蓝根、黄芪、淫羊藿等) 或健脾散;后期, 强体通肾、增强宣降, 用可立停 (主要成分:磷酸苯丙哌林等) 。呼吸道热征治疗最好配合加益康。

高热病、瘟病:预防, 调整气血平衡, 饲料中添加中药甙肽, 每吨饲料1000克, 有效预防高热病、瘟病。治疗原则为清热、滋阴、助阳。

5 中医思维用中药小结

中药组方使用、减毒增效, 用中药调理机体功能重在预防, 预防重在调平衡 (和谐) , 调节机体适应力;用药是帮助机体各脏腑功能和谐平衡, 不是抵抗和杀灭, 战争需要打扫战场, 耗费能量资源;帮助机体需要关注环境与机体内部代谢状况;治疗疾病需要关注环境变化和机体内部疾病发展。借势助力, 减少用药、强化效益效果。

篇9:猪场管理软件使用说明

1.弱毒活疫苗

本类疫苗是指通过人工致弱或筛选的自然弱毒株,但仍保持良好的抗原性和遗传特性的毒株,用以制备的疫苗,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及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弱毒活疫苗的特点是:疫苗能在动物体内繁殖,接种少量的免疫剂量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接种次数少,不需要使用佐剂,免疫产生快,免疫期长。其缺点是:稳定性较差,有的毒力可能发生突变,储存与运输不方便。

2.灭活疫苗

本类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经理化方法灭活后,仍然保持免疫原性,接种动物后能使其产生自动免疫,这类疫苗称为灭活疫苗。本疫苗的特点是:疫苗性质稳定,使用安全,易于保存与运输,便于制备多价苗或多联苗。其缺点是:疫苗接种后不能在动物体内繁殖,因此使用时接种剂量较大,接种次数较多,免疫期较短,不产生局部免疫力,并需要加入适当的佐剂以增强免疫效果。本疫苗包括组织灭活疫苗和培养物灭活疫苗,加入佐剂后又称氢氧化铝胶灭活疫苗和油佐剂灭活疫苗等。

3.基因缺失疫苗

本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强毒株毒力相关基因切除后构建的活疫苗。本疫苗的特点是:安全性好,不易返毒;免疫原性好,产生免疫力坚实;免疫期长,尤其是适于局部接种,诱导产生粘膜免疫力。

4.多价疫苗

多价疫苗是指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混合而制成的疫苗。其特点是:对多血清型的微生物所致疫病的动物可获得完全的保护力,而且适于不同地区使用。

5.联合疫苗

联苗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细菌或病毒联合制成的疫苗。其特点是:接种动物后能产生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减少接种次数,使用方便,打一针防多病。但当前在猪病的免疫预防上还是使用单苗免疫效果好,多联苗免疫效果不确切,尽可能少用。

除此之外,还有类毒素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重组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疫苗及转基因植物疫苗等,部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才能用于猪病的防制实践。

二、不同生产工艺疫苗的保存特点

1.冷冻真空干燥疫苗

大多数的活疫苗都采用冷冻真空干燥的方式冻干保存,可延长疫苗的保存时间,保持疫苗的效价。病毒性冻干疫苗常在-15℃以下保存,一般保存期2年。细菌性冻干疫苗在-15℃保存时,一般保存期2年;2~8℃保存时,保存期9个月。

2.油佐剂灭活疫苗

这类疫苗为灭活疫苗,以白油为佐剂乳化而成,大多数病毒性灭活疫苗采用这种方式。油佐剂疫苗注入肌肉后,疫苗中的抗原物质缓慢释放,从而延长疫苗的作用时间。这类疫苗2~8℃保存,禁止冻结。

3.铝胶佐剂疫苗

以铝胶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大多数细菌性灭活疫苗采用这种方式,疫苗作用时间比油佐剂疫苗快。2~8℃保存,不宜冻结。

4.蜂胶佐剂灭活疫苗

以提纯的蜂胶为佐剂制成的灭活疫苗,蜂胶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可增加免疫的效果,减轻注苗反应。这类灭活疫苗作用时间比较快,但制苗工艺要求高,需高浓缩抗原配苗。2~8℃保存,不宜冻结,用前充分摇匀。

三、疫苗的接种方法

使用疫苗时要注意免疫接种的方法,如疫苗的接种方法不当,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前猪用疫苗无论是活疫苗,还是灭活疫苗,最常用的疫苗接种方法是肌肉或皮下注射法,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和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等皮下或肌肉注射接种。其次是滴鼻免疫接种,如伪狂犬病疫苗和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疫苗等可用于滴鼻接种。再就是口服免疫接种,如仔猪副伤寒活疫苗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活疫苗等可经口服免疫接种疫苗。有的疫苗也有经穴位注射接种的,如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疫苗采用猪后海穴接种,效果较好。

四、疫苗稀释液的选择与使用

不同的疫苗,同一种接种方法,其使用的稀释液也不尽相同。病毒性活疫苗注射免疫时,应用灭菌的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细菌性活疫苗必须使用铝胶生理盐水稀释;口服免疫可用冷开水或井水稀释。某些特殊的疫苗,需使用厂家配用的专用稀释液。使用的稀释液要尽可能减少热原反应,质量不能出现问题,否则会造成免疫接种失败。

五、使用疫苗免疫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前,要认真阅读瓶签及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规定稀释疫苗和使用疫苗,不得任意变更;仔细检查疫苗的外包装与瓶内容物,变质、发霉及过期的疫苗不能使用。

1.注射病毒性活疫苗的前后各4d内不准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干扰素等,两种病毒性活疫苗一般不要同时接种,应间隔7~10d,以免产生相互干扰。

2.病毒性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可同时使用,分别肌注,注射活菌疫苗前后7d不要使用抗生素,两种细菌性活疫苗可同时使用,分别肌注。

3.抗生素对细菌性灭活疫苗一般没有影响,可以同时使用,分别肌注。

4.正在潜伏期的猪接种弱毒活疫苗后,可能会激发疫情,甚至引起猪只发病死亡。

5.妊娠母猪尽可能不要接种弱毒活疫苗,特别是病毒性活疫苗,避免经胎盘传播,造成仔猪带毒。

6.发高烧、老弱、病残猪只不要接种疫苗。

7.疫苗稀释后其效价会不断下降,在气温15℃以下4h失效、15~25℃ 2h失效、25℃以上1h内失效。因此,稀释后的疫苗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不能过夜,否则废弃。

8.抗体水平的高低与疫苗注射剂量有正相关性,但是免疫接种时一定要按规定的免疫剂量注射,不要人为的随意增大剂量,超大剂量的接种会导致免疫麻痹,使免疫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同时免疫接种的次数也不宜过多,一定要科学合理,接种次数过多,对猪只的应激越大,有时当抗体水平高时再接种疫苗会发生中和反应,反而导致猪体免疫力下降。

不要随意联合使用疫苗:从当前情况来看,灭活疫苗联合使用出现相互影响的现象比较少,有的还有促进免疫的作用。弱毒疫苗联合使用可出现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和互不干扰等,故在没有科学的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时,不要随意将两种不同的疫苗联合免疫接种。动物机体对抗原的刺激反应性是有限度的,同时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数量过多时,不仅妨碍动物机体针对主要疫病高水平免疫力的产生,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而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因此,给猪群进行免疫预防时,尽可能使用单独的疫苗,少用联合疫苗与多联苗。

9.注射接种疫苗时,要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消毒后使用;注射部位先用碘酊消毒,后用酒精棉球擦干再注入疫苗,防止通过注射而发生交叉感染。免疫注射使用的针头长度要求是:哺乳仔猪为9×10(规格mm),断奶仔猪为12×10、育肥猪(含后备种猪)为16×38、生产种猪为16×45或16×38。注射完疫苗后,一切器械与用具都要严格消毒,疫苗瓶集中消毒废弃,以免散毒污染猪场与环境,造成可能存在的隐患。

六、免疫程序的制定

目前没有适用于各地区和所有养猪场的固定的免疫程序,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制定猪场的免疫程序时,要考虑当地和猪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猪的种类、年龄和健康状况,猪场的生产实际与饲养管理水平,母源抗体的干扰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等各种因素。免疫程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实际应用的效果随时进行合理的调整。血清学抗体监测和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七、疫苗免疫接种反应的处理

接种疫苗后,要认真观察猪群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疫苗免疫接种反应有:

一般反应:猪只精神不振,减食,体温稍高,卧地嗜睡等。一般不需治疗,1~2d后可自行恢复。

急性反应:注射疫苗后20min发生急性过敏反应,猪只表现呼吸加快、喘气、眼结膜潮红、发抖、皮肤红紫或苍白、口吐白沫、后肢不稳、倒地抽搐等。可立即肌注0.1%盐酸肾上腺,每头1mL,必要时还可肌注安纳加强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猪场管理软件使用说明】相关文章:

猪场管理06-03

猪场细节管理06-05

猪场饲料管理范文06-04

猪场管理技术手册04-20

猪场管理三要素05-17

猪场经营与管理05-21

猪场运营管理06-12

猪场防疫管理制度07-27

] 养猪谚语汇总,猪场管理04-25

猪场管理常用生产指标05-01

上一篇:三年级期末复习数学下一篇: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