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2024-05-01

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共8篇)

篇1: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里的知识架子,学活书本,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这已成为英语老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平时英语课堂上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浅谈己见。

一、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策略

我们知道,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就成为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核心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动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采用游戏和活动教学法,让他们在又说又唱、又蹦又跳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他们就必然会热情高涨,全身心投入,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比如在教一些服装类单词的时候,让学生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时装表演,用新句型展示介绍自己的服装,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表演欲,又强化了记忆。例如:在教学第一册颜色时,课前,先让学生剪下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在认识了五种颜色yellow、blue、black、red、green 后,再让学生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颜色,学生们拿着各种颜色的物品,向同伴说“It is blue,It isyellow……”等等,轻而易举地掌握新语言;最后,让学生用色彩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用英语描述自己所画的事物,自然而然地运用语言。简简单单的几个步骤,在具体现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们说得起劲,画得开心,很快掌握了五种颜色的单词并能轻松熟练地运用,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所学的语言和相应的单词,何乐而不为?

其次,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又一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她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即使取得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以及时,真诚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成功的信心日益增强。其二,对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语言错误不苟求,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也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不可忽视的一点。最后,要允许孩子以不同的速度学习,允许他们之间存在差距,这样孩子才能发下包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语言信息大量滚动反复输入的策略

人们根据对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一定的语言输入量,输入量要大于输出量,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输出能力。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说明了大语言信息的输入呢?首先,组织教学语言是一项巨要的信息输入。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最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接触、沉浸在运用英语的海洋里,才能较快地培养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个自然的语言交际情景里,借助图片、实物、表情手势、等直观教学手段,用学生能理解的、可接受的英语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表达作出评论、进行纠错,对学生提出要求,征求学生意见、表扬先进等。既给学生创设了语境、增加英语信息输人量,又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并可加强了记忆效果。在学生刚接触英语的起始阶段,我们就教给学生大量的英文儿歌、chant,以及儿童英文歌曲,其中大多数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遍的,比如教了家庭房间类单词,就用这些新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编成了:

Kitchen kitchen ,I can cook Dining-room dining-room ,I can eat living-room living-room,I can watch TV Study study ,I can learn Bathroom bathroom ,I can bath Bedroom bedroom ,I can sleep 这种把新单词和句型配上一定的节奏用说唱的方式教给孩子,更让学生喜欢与接受,由此便会在一切场合反复说唱,而且还不容易遗忘,我所教的班级四个学期下来孩子大概已积累了30多首之多,头脑中的儿歌积累的越多,语言信息也就不知不觉的输入了大脑

其次,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层次的英语画刊、英语报纸、英语故事,听一些英文歌曲,新闻,这样从听觉和视觉感官上让学生在快节奏、多循环中获得大量的语言信息的刺激,从而让学生自然的形成了对语言的敏感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言整体输入的策略

在语言教学中,虽然我们常把语言分成“听、说、读、写”4个部分,但是实质上,语言是包含这4个部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坚持语言整体输入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尽可能把语言信息组成较大的信息组块,让学生去整体地感知语言的形成,理解语言的意义,体会语言的美感。坚持语言整体输入的教学策略,就是要把教学的基本单位从以往的单词或句子提升为话语或语篇,坚持语言整体输入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把英语学习从机械的摹仿变成有意义的学习,增强英语学的趣味性。实践证明,在高年级阶段请学生讲故事,看图说话,复述课文等是实施“语言整体输入教学策略”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渗透英语文化意识的策略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一般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课堂教学是渗透英语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教材是学习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丰富的教材内容直接体现着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我们就要适当地导入英美国家的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在真正交际的时候却不常用。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就设置了一个警察审问犯人的情景使用了此句型,从而把这个句子在何中场合使用很恰当的介绍给了学生。再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适时、适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渗透文化意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交际障碍,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英语阶段必须认真研究孩子学习英语的规律,探索各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教学促发展,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将语言技能转化为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而最终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篇2: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茶店小学:郭静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它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当从学校抓起,从“祖国的花朵”抓起。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不仅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而且可以使他们从小就能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让他们学会用法制来保护自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恩这个世界存在的一切。从长远来说,可以为我国加强社会广义法制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不是生搬硬套的套入法律知识,应当有所尝试性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渗透。

下面就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如何有效实施,我的一点想法。

一、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语言应当平实、易懂、生活化。人的发展,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需要抵达学生心灵从而也抵达教师心灵的教育。平”是“平时”,是“心平气和”;“实”是“真实”,是“实效”。平实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的基本训练,倡导教学的人文回归,凸显教学的真实朴素,强调课堂的师生成长。教育关注生命意识,平实的课堂更呼唤着人文的回归。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应在师生、生生沟通和对话中实现生命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要使语言平实、易懂、生活化是必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在教学《放小鸟》这一课时,要渗透动物保护法,可以说,小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没有它,你肯定会非常孤单的,如果你伤害它,它肯定非常伤心难过。

在讲到《锄禾》这首诗时,渗透珍惜粮食,可以带入两句箴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并讲了一个小故事,《金色的鱼钩》:长征途中,没有吃的,他们把骡马杀掉;骡马没了,去挖野菜,哏树皮、1 嚼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其中有一个故事,一位老班长为了让几个伤员不饿肚子,自己不顾疲劳、强忍饥饿来到小水塘为他们钓鱼充饥,自己却一点儿也舍不得吃,最后活活的被饥饿折磨得倒下了。老班长舍己为人,为了让自己的伤员不饿肚子而牺牲了。试想,当时如果有一把米,对,哪怕只有一把米,老班长也许不会被饥饿夺去他坚强的生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同学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把饼干、馒头、面包、稀饭随便乱扔,在家里挑吃捡穿„„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啊!古人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彻骨感受,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粮食的珍贵。是的,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你难道还忍心把咬了一口的馒头当泥巴扔,把吃了一口的饭当脏水泼吗?

学生接受得就比较快,老师就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制因素,让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互通有无。

比如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就有很多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的课文,这就需要老师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第三课《小池塘》,可以渗透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第九课《吃水不忘挖井人》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关于水的法律条文,第十二课《陈毅探母》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内容,十五课《放小鸟》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十六课《这儿真好》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条文,二十一《古诗两首》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的相关内容,等等,都有可以渗透的内容。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充分挖掘开发语文教材中的潜在因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语 2 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就可以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三、联系现实生活,让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促进。“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点上,和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相通性。我经常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

比如我在讲《放小鸟》这篇课文时,就有机的向学生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关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条文,但是我没有干巴巴的讲读条文,这是比较枯燥的方法,我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告诉他们动物和你们一样,都是一条生命,你爱护它们就是爱护你们自己。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大自然是一个大生物圈,不论是什么动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其中任何一条生物链断了,最终危及到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我边问边讲解,老鹰吃什么,吃蛇,蛇吃什么,吃青蛙,青蛙吃什么,吃害虫,害虫吃什么呢,吃稻子,稻子是谁生活必须,是人类,对了,如果其中一个动物灭绝了会怎样呢?比如老鹰灭绝了,蛇就猖狂了,蛇猖狂了,青蛙就没了,接着害虫就壮大起来,最后稻子还会完好的在那里吗?人们会不会受到灾害的影响?很简单的道理,一边问学生一边就回答,很容易就理解了,他们会用行动来保护动物,用心来保护动物,不仅维护了法律,也让他们懂得了尊重生命。

有一次,有一组的孩子在打扫卫生的时候,看见墙角有一只蜈蚣,就来向我报告,我说你们别管它就行了,我就跑过去看,有一个声音就冒出来:“不要伤害它,它也是有生命的!”我心里很感动,我的学生学会了尊重生命,哪怕只是一只蜈蚣,我想它会爱护所有的动物。

四、创新教学设计,让法制教育因语文教学而走进学生心间。

基于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形式多样的创新设计会令他们 3 喜闻乐见。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把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景“请”到语文课堂中来,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既能学到语文知识,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如此一来,岂不一举两得。比如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第二自然段讲诉沙洲坝的一个村没有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如果向孩子们直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太过于生硬。我带来一个短视频,讲述的是北京某个偏僻的小村子,同样的是喝水要到很远的山上去挑,并且挑回来的水还是浑浊的,拿回来还要各种过滤和消毒才能食用。孩子们看了,都十分感叹,也深深地明白水的重要,我课后就布置了让他们下去自己寻找方法收集各种节约水的方法,让他们从现在就开始学会节约用水,节约水资源,珍惜水资源。

课后,孩子们收集到了很多关于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并告诉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

五、关注社会,让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并行不悖。

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在教学《这儿真好》这篇文章时,我先找来视频“淮河水污染事件,“盐城自来水厂水源地污染事件”,“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等给他们观看,都与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已之私,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水中乱排乱放有关,他们胡乱污染环境,造成各种复杂的环境问题,在孩子心理树立一种环保意识。并问孩子们是否愿意生活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下,进而进入课文,更好地理解了这儿为什么真好,他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当好一个社会的小主人。

六、充分利用写作。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 4 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我在接手一年级的时候,就要求我的学生必须每天写日记,由于他们年纪小,我只要求写上几句话,从中也发现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孙志祥拿了别人的乘车卡,我在班上怎么问也问不出来,我当即就吓唬他们,拿别人的东西是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偷偷拿别人的东西是要被警察叔叔抓走的,到时候你就见不到你的父母和同学了,如果你承认了,你还是好孩子,要不然等会老师去看监控查出是谁,老师就不会原谅你了,就让法律来制裁你。到了下午,这个孩子就来给我说,是他捡到了别人的乘车卡,我心里明白,就对他说,那你明天拿来还给他好吗?第二天,物归原主,在这个孩子的日记中写到:我今天做了一件错事,希望老师能原谅我,我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我看了之后,在后面批注到:老师已经原谅你了,相信你以后都一直会是一个好孩子。就这样,这个孩子以后变得很懂事,也成为了班上的好助手。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因为自己的作业没做,就偷偷的拿了别人做好的作业,并改成自己的名字,结果被发现了。孙志祥就跑过去劝说他,你这样是不对的,是犯法的,长大了以后怎么得了。话语比较成熟,但是很中肯。

七、在游戏中渗透。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我在教学练习四的口语交际时,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学会道歉,有时候我们说话或做事时,可能会伤害别人,这时候你怎么向比人道歉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但是这要是和学生细讲,肯定收益甚小。那么就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互相沟通,自由找自己的好朋友进行角色表演,并把相关有用的道歉语言记录下来,这样他们记忆深刻,也会运用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最后我采取了一种举灯的游戏,灯分为红灯和绿灯,红灯表示反对,绿灯表示同意,我给出一系列场景,一:小红擦桌子时,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花瓶,小红怎么道歉呢?A直接说对不起,我错了之类的话,便了事。B不道歉,无所谓。C好好和妈妈沟通,向妈妈说对不起,并且自己用行动比如做家务、给妈妈捶捶背之类的来弥补。D不知道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要尊重别人,不要伤害别人,语言攻击也是一种伤害。那么在说话的时候也要讲究方法。孩子们理解了,并且在游戏中更能深刻理解。那么这个题,同学们都会选择C,只有这个答案符合。二:上课铃响了,李朗同学急匆匆的跑进教室,不小心把同学的文具盒弄在地上了,李朗同学A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当同学提醒他下次小心时,他反而恶语相向。B立刻拾起文具盒,双手还给同学,并连声道歉,我下次会注意的。学生在A做法就举了红灯,B做法就举了绿灯。三:两同学在下楼梯时,不小心碰撞,便互相拉扯,辱骂。学生对此做法举了红灯。四:小明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领居邻居阿姨家的花盆,他立即去找邻居阿姨向她道歉,说 6 对不起,我会赔您一个花盆的。学生对此做法举了绿灯,等等,学生在游戏中就能愉快的轻松的接受,并且学会如何尊重别人。

八、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课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我在上完《这儿真好》的时候,结束总结时,给出几张图片,一是垃圾成堆的环境,一是河流污染的环境,还有绿树成荫的环境,和干净宽敞的教室图片,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不约而同,都是后两张,干净舒适的环境里。我总结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儿真好》,知道了这儿为什么真好,那么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我们的“这儿”变得好起来,变得干净舒适,一我们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二我们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明天,为我们的后代做出了贡献。

篇3: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 与之相应的新课改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任何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所以素质教育在不同个体上也表现出巨大差异, 这也间接要求学校必须针对学生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的手段, 因材施教。那么, 何谓“分层教学”呢?分层教学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 即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以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接受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个人性格特点为依据, 然后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层次, 随即由老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有效指导, 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模式,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现如今,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巨大压力,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出极大差异, 体现在学习基础、操作能力、接受水平以及生活体验等方面;第二, 传统教学方式支撑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出现不平衡情况, 造成原本信息技术基础优秀的学生表现愈来愈突出, 原本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表现出更强的厌学情绪, 长此以往更难回归教学的整体平衡。由此可见, 要想真正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最根本、最理想的方法就是直面学生的优缺点, 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有效开展分层教学的具体路径分析

1.深入了解学生综合能力, 有效开展分层教学

要想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顺利且有效地开展分层教学, 首要任务就是在上课之初就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综合能力, 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接受能力、信息技术基础以及心理需求等, 然后按照班级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全体学生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 随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和练习测试, 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此外, 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要充分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 均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2.分层设计课堂学习任务, 制订分层学习目标

之所以开展分层教学, 是因为分层教学能够实现因材施教, 满足个体差异, 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得。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老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撰写教案时就要想好一切可能, 分层设计和制订课堂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比如, 在讲授“初识“WPS文字”一节内容时, 将认识“WPS文字”窗口的组成、“WPS文字”启动方法及文档的保存方法视为初级教学目标和任务,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对WPS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将文本编辑、基本技能视为中等学习目标, 让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掌握和消化这一部分内容;将“WPS文字”的复杂文本编辑、文本资料处理等视为高级学习目标, 不求学生能够娴熟掌握, 了解即可。

3.竭力做好任务跟踪管理, 实现多个层次管理

老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 除了要做好以上两项工作, 还必须充分做好任务跟踪管理工作, 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分层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心理变化, 及时给予相应的疏导和激励, 真正实现多个层次管理。具体来说, 要求老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安排下一个任务, 在此期间还要做好协调调动工作, 让每一层次的学生可以尽快适应新环境;要求老师对分层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合理分析, 深入挖掘学习兴趣, 制订每一层次学生独有的任务和目标, 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4.教学评价据实坚持分层, 激励肯定学生进步

分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分层教学评价, 一是为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是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比如,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所完成的同一幅Word图文混排作品, 老师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自己再给予不同的评价, 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紧抓每一幅作品的闪光点, 看到每一层次学生的进步, 随即对课堂评价进行总结、归纳和反馈, 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老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努力适应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积极有效地运用分层教学法照顾班级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 极力消解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严重分化的两极矛盾, 以此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鲜活力, 继而有效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品质和效率。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类实践操作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让小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对计算机产生感性认识, 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获取知识信息, 发展个人爱好等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小学生个体间差异及信息技术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学难度。鉴于此种情况, 决定采用分层教学手段辅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借鉴。

关键词:分层教学,学习任务,跟踪管理

参考文献

篇4: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分层教学;学习任务;跟踪管理

一、概述分层教学内涵及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与之相应的新课改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任何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素质教育在不同个体上也表现出巨大差异,这也间接要求学校必须针对学生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的手段,因材施教。那么,何谓“分层教学”呢?分层教学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即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接受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个人性格特点为依据,然后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层次,随即由老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有效指导,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现如今,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出极大差异,体现在学习基础、操作能力、接受水平以及生活体验等方面;第二,传统教学方式支撑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出现不平衡情况,造成原本信息技术基础优秀的学生表现愈来愈突出,原本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表现出更强的厌学情绪,长此以往更难回归教学的整体平衡。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最根本、最理想的方法就是直面学生的优缺点,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有效开展分层教学的具体路径分析

1.深入了解学生综合能力,有效开展分层教学

要想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顺利且有效地开展分层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在上课之初就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综合能力,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接受能力、信息技术基础以及心理需求等,然后按照班级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全体学生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随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和练习测试,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此外,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均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2.分层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制订分层学习目标

之所以开展分层教学,是因为分层教学能够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得。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老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撰写教案时就要想好一切可能,分层设计和制订课堂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比如,在讲授“初识“WPS文字”一节内容时,将认识“WPS文字”窗口的组成、“WPS文字”启动方法及文档的保存方法视为初级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对WPS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将文本编辑、基本技能视为中等学习目标,让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掌握和消化这一部分内容;将“WPS文字”的复杂文本编辑、文本资料处理等视为高级学习目标,不求学生能够娴熟掌握,了解即可。

3.竭力做好任务跟踪管理,实现多个层次管理

老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除了要做好以上两项工作,还必须充分做好任务跟踪管理工作,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分层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疏导和激励,真正实现多个层次管理。具体来说,要求老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安排下一个任务,在此期间还要做好协调调动工作,让每一层次的学生可以尽快适应新环境;要求老师对分层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合理分析,深入挖掘学习兴趣,制订每一层次学生独有的任务和目标,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4.教学评价据实坚持分层,激励肯定学生进步

分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分层教学评价,一是为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比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所完成的同一幅Word图文混排作品,老师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再给予不同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紧抓每一幅作品的闪光点,看到每一层次学生的进步,随即对课堂评价进行总结、归纳和反馈,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老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努力适应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积极有效地运用分层教学法照顾班级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力消解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严重分化的两极矛盾,以此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鲜活力,继而有效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品质和效率。

参考文献:

王小亮.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

篇5: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1.教师要想方设法的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因为教材毕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于各地校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作到吸引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教学,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2.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知道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因此,要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效果,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3.充分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引入和创设学习情景,怎样巩固练习,以及怎样的结束等,也就是教学程序的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下面谈谈我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怎样吸引学生

吸引学生的主要方式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字:联系、挑战、变化、魅力。所谓联系是制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挑战自然是制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一题解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类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能吸引学生。变化是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讲授的语速语调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会到教学中来的手段,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等,最后一种吸引学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

2、怎样启发学生

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知识嚼烂再喂学生,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的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不赞成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辅一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的栓住,没有机会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疑问,遇到新问题常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不具有启发性。

启发学生的关键有以下几个字:定向、架桥、含蓄、揭晓。首先,美国匹兹堡大学有一本用于师资培训的教学案例中,搜集了这样一个案例。这堂课的内容是探究各种集中量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的定义。两个执教教师准备用建构主义的思想,不直接教给学生这些定义,而是给每个学生小组写一组数据并标明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个是多少的卡片,让学生自己通过制作图表、归纳、再用其他卡片检验的方法。得出这几个量的定义。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相同,课一开始,教师用了约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讨论什么是“发现”,怎样发现数学。然后教师出示一张卡片的样张,告诉学生每一组都会得到这样的一张卡片,要求学生作两件事:一是用方格纸画出每一组数据,写下自己的发现,写下这四个概念的定义或者有根据的猜测。然后,教师再次提醒学生寻找线索和模式。可是,课上最初的几分钟都出现了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情况,这恐怕和两位教师都没有作好“定向”就匆匆进入探究活动有关。其实,学生很有可能不清楚既然卡片上已经写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为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而要他们给出猜想。于是教师不得不再一次地说明任务,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明确任务以后变可以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回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设路作好准备,教师有了解在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问题或哪些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景,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

这里要特别强调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比如,利用实物、模型、实例、示意图等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得到结论,形成思路。

3、怎样提问学生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及时地得到教学的反馈,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形式参与教学、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一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从此爱上了数学。

对所提问题的设计是提问质量的关键。一个新知识刚学完,为了达到及时反馈和强化的目的,教师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简单的问题不具有多少思考性,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尤其在一些较好的班级和学习内容有相当难度的课,大部分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热烈的讨论和争辩,学生会觉得问题问得比较有深度,教师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馈。在课堂上还要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

因为设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提的问题应明确易懂,不能太大,让小时摸布道边际,如果需要,可以将这样的大问题改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若干个小问题。所提的问题应该表述的很清楚,避免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给解决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所提的绝大多数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发问后教师要适当停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和明确的评价。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必须尽快辩明原因,是问题的难度不适应?师生之间的感情渠道不畅通?还是班级的学习风气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

4、怎样引入和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时,教师通常都要绞尽脑筋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一般说来,一个导入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个任务中的一个: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有一位教师在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了让他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第二天,教师让学生考老师,只要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就一定能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都想难倒老师。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导入了新课。这是一个用活动、用问题引入的好例子,圆满的完成了导入的四个任务。教师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教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考不倒的经历中激发起学生也要学会的强烈动机;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前一天作业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加强了新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的点题指引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问题式导入的关键在于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它既是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

除了以游戏、实验和观察等活动产生悬念和问题的引入方式外,还有一种主要的方式就是教师的讲授。比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着手问“做一锅汤,要知道味道好不好,怎么办?“旁敲侧击,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他们将要学生的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引入,可以开门见山说出课题。

5、怎样探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过探究,思考过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学生的现实和数学现实中有哪些与本质类似或有联系;也推导过公式和定理,对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但是麻烦,哪些思路是捷径胸有成竹。有些教师就曾因为随口说出“那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而盲目地与学生一起探究,结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对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环节的节奏。开始可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之后,再进入真正的探究,否则,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学没有审清题意走错方向,就是有同学在别人起步的时候就以掉队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任务阶段宁慢勿快。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探究经验常常很有借鉴作用,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象或精辟的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以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优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做一题多解的探究奇思秒想不断涌现,这时往往最难控制教学的时间,不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应该遵守,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类似:“学习园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有过的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

除了完成教师安排的探究任务,学生自发地发现可探究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也很重要,教师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教师的备课和应变能力要高。

6、怎样巩固

光听不做、不讲、不练、不背、不经常地复习,就算听懂了也回忘记,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新知识的探究、操练和复习中都会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以加深、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巩固和强化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加强记忆和反思。首先应利用记忆规律,无论在新知识的探究阶段,还是在巩固和强化阶段,教师都应该设法帮助学生记忆,减少遗忘。巩固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反思。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使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成为待学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用带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再组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综合理解,降低知识的记忆量,促进记忆。

巩固和强化的常见方法是解题,教师设计安排的题目有剃度,不过解题应不仅仅限于完成书面习题,有时也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变化的学习方法比单调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7、怎样结束

篇6: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首先,作者指出,语音对表情达意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同一内容,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会起到很不同的表达效果。如使用附加疑问句使用升调和降调时能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而回味中小学时候接受的附加疑问句的教学,我发现当时的学习其实存在极大的缺陷——教学中,声调的不同所起到的不同表意功能,在交际中应该本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是出于英语的工具性考虑,这应该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它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应试教育的考试边缘知识,它在我所在的地区甚至毫无提及。这样的经历使我对文中作者提及的应该“利用真实的、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语言材料进行语音个方面的练习”这一点产生极大的共鸣。事实上,语音对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很多学习者没有办法听懂英语原声的影视作品就是因为其没有真正掌握英语在实际交际情景的发音特点。并且,诸如上面提到的那个语音问题则完全能够很方便地从各种英语影视作品中找到有情景方便记忆的教学材料。

文中作者提到目前大部分“语音练习方式单一,往往围绕机械性和脱离语境的语音练习,较少结合各种交际语境来进行训练··· ···对英语语音学习质量不够重视,练习不足”。读到这里我想到的是,由于我当时所在地区初中时期没有组织口语测试,因此初中时完全没有任何关于语音的教学。如何考虑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在着眼于如何改进语音教学,如何摆脱“哑巴英语”之前也许还要好好考虑如何提高对语音教学的重视程度。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愿开口说英语,并不是词汇量不足或是完全不知道相关的语法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认为自己的语音有问题而不敢放声说出来。这样会导致其产生极强的畏难心理,而这样的心理又会导致他更加缺乏口头锻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重视语音教学,帮助学生说出一口“漂亮的”英语也许是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另外,我觉得语音教学最重要的是早起步和精准化。在学生接触英语之初就应该让学生养成将语音准确完整地发好,发好每一个音,尤其要注意母语语音对英语语音单音的负迁移。之后需要结合英语的实际语音特点,解决音调节奏等问题。到有一定英语基础之后可以利用正规的英语影视材料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真正做到教学情境化交际化。

篇7: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章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课标关于英语阅读技能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什么?

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怎样实施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节 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培养阅读能力这个总目标下的其他微技能目标不清楚;

2.严重忽略渗透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漠视预测学生阅读难度;

(二)专家论阅读教学的本质

Carter 和 Nunan认为应该把阅读活动当成读者和作者(语言材料)间的一种积极互动;

第二节 解读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解读各级阅读教学的目标

小学侧重朗读、拼读、和阅读习惯(如按意群阅读)的培养;

初中侧重巩固朗读,新学各项阅读微技能(理解大意、猜词、使用词典、逻辑理解);语言材料的体裁有书信等。阅读量初一4万词,初二10万词,初三15万词;

高中阶段由18万、23万递增到30万,培养阅读习惯,灵活运用微技能;

第三节 对比框架使用的案例

(一)阅读教学策略包括以下要素:

1.点拨所教阅读材料的体裁特征;

2.明示所教阅读微技能目标或阅读策略;

3.预测学生学习难度;

4.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活动(如加强读与听、读与说、读与写的综合语言活动);

(二)案例

以2007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一P13的教学为例,对比是否使用“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的区别;

第四节 运用语法教学的策略

1.课本常见阅读教学任务;

2.英语阅读教学反思清单及解决途径

3.如何把握阅读材料的语言特征;

4.如何确定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

5.如何预测学生学习难度;

6.如何设计阅读活动;

篇8: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开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系统规划课题研究项目, 明确课题研究目标

2005年底, 我们在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电教馆“十五”招标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研究》成果鉴定的基础上, 为了体现课题研究的系统性、衔接性, 有效凸现信息教育特色,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 把学校科研主攻方向进一步定位在如何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层面上, 经过周密考虑, 系统规划, 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十一五”科研项目, 于2006年2月向区、市、省、全国逐级提出申报。在区、市科研部门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下, 我们认真查阅了大量资料, 学习了相关研究理论, 科学规范地填写了课题申报书, 周密地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经过各级科研部门和专家们严格、公正的论证和审定, 于2006年9月正式被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子课题。

我们认为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中的技术, 即传播信息媒体的使用技术, 包括检索处理技术、信息显示技术等;二是运用信息的技术, 即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教师怎样选取信息、怎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怎样整合得有效。“整合”是指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作为背景和平台,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有效整合”:适时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及资源,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生生互动方式, 达到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根据上述概念界定, 假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 与师生协作沟通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 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效发挥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学习环境的作用, 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力求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努力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从而高效率地实现学习目标、意义建构。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这一崭新的领域, 没有现成的方式,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媒体、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向新的学习方式, 如何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 采用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课题的概念和界定, 该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并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达到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具体分解目标见《课题研究方案》) 。

为了便于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法为主。这里的行动研究法具体指联合行动研究法 (学校范围内的) 、协作性行动研究法 (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 。全体实验教师在专家和理论的指导下, 边实践边研究 (即行动观察反思) , 通过对典型课例的计划、研究、反思, 总结出有效的课堂整合方式,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周期是从2006年2月至2010年12月 (共五年半) , 分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一、二、三, 总结与结题五个阶段进行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

●抓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努力提高课题研究实效

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规划有序, 实施过程科学规范有效, 努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 我们依据课题研究方案, 有效落实以下措施。

(一) 健全机构, 加强课题研究组织领导

学校邀请华东师大张际平教授为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设立了张际平教授工作室, 苏州市瑞博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定期来校指导具体的实验工作。成立一把手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负责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课题管理工作, 还配备6位教师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室, 负责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资源库开发、建设和管理, 设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 由分管校长、教技室、教科室主任和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实验组, 进行课题实验和攻关。

(二) 合理设置, 成立网状式子课题研究组

为体现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系统性、衔接性, 激发全体实验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围绕学校主课题, 依据学校学科教学情况, 设置了语文、数学、双语、思品与社会、科学、艺术、信息技术、体育8个二级子课题组。

(三) 加强学习, 注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培训

为了使课题组人员和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内容、目标, 我们开展了以下校本培训活动。

1. 利用双周三课题组活动时间, 由学校教科室印发与课题相关的材料 (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有效教学理论) 供二级子课题组学习。

2. 学校教技室利用部分单周六时间, 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操作 (课件制作、利用瑞博网站进行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电子白版操作等) 培训。

3. 学校教科室对全体教师分别进行了《黄桥实验小学关于扎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的几点说明和建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探索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讲座。

4. 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参加全国、省、市级的各类各项培训学习及学术交流活动。

(四) 规范操作, 制订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执施计划

课题研究执施计划是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方案的有效手段和操作方式, 根据课题研究步骤, 为了使课题研究操作规范, 责任到组, 责任到人, 我们分别制订了《黄桥实验小学“十一五”学校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执施计划》《黄桥实验小学学校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要求》《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课题研究活动要求》《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组长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 学校教科室编印了《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课题研究工作手册》, 要求二级子课题组长建立相应的课题研究资料档案袋, 将“8个一”的资料 (课题研究方案、执施计划、阶段研究计划、活动记载、整合课教学设计、阶段论文、测试资料、阶段工作总结) 整理归档。

(五) 加大投入, 完善网络教学的设施设备

2006年12月, 学校在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的基础上, 为了使该课题研究项目顺利进行, 我们对照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建设标准, 凭借已有的三机一幕、校园网、计算机教室、语言实验室、电视演播室、音像编辑室、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 又专门筹措了38万元资金, 按照实验目标先后完善、更新了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和设备。学校不但更新了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 新建了2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超大规模的多媒体学术报告厅, 还出资引进了苏州市科技园的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 建成了80G的教育资源库, 25G的音像资料库和20000册的电子图书, 为各学科教学配套了投影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幻灯教材和多媒体光盘, 学校还自制教学课件800多个, 最近, 又购置了一块专门用于整合教学研究的电子白版。近年来, 学校用于教育信息化的经费达400多万元, 占学校总经费的12%。这样, 完善的网络教学设施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六)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讨活动, 探寻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

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研究假设, 凭借传统课堂环境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为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 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 有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在学科教学中强有力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和方便的交互作用, 从2006年4月开始, 我们凭借实小青年教师多媒体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区级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及区、市、全国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比等活动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整合方式。

1. 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协作学习 (即“任务驱动”) 方式。

具体技术操作方式是这样进行:首先,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协作会话;接着, 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扼要点评引导, 帮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合作式的探索;然后, 凭借网络的交互性,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内容及时反馈、归纳、提炼, 从而指导学习者形成有效的知识意义建构;最后, 教师通过BBS留言板、讨论区或在线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合理检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或形成性评价, 真正形成学科知识的同化和内化。

2. 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 (即“问题探究”) 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指, 教师利用多种媒体技术 (挂图、投影片、课件、录象、音响等) 创设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 通过交流逐步完善认知建构, 进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3.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主体实践学习 (即“资源利用与共享”) 方式。

该方式旨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课程当中, 使其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和学科教学的海量资源, 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资源环境。因为计算机校园网络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所以, 我们把学校网站作为师生课外教学延伸的平台, 成为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学生可以在家里、学校等可以上网的地方学习, 他们通过网络随时向教师提出疑问、发表见解;教师可以以文字或文件形式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进行网上解答;我们还利用网站开设家教园地, 开辟网站留言簿,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可以利用E-mail同任课教师联系;家长可以利用留言簿及时与学校、任课教师取得联系, 互商教育良策。这样, 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整合教学的延伸, 最终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通过对《水乡歌》 (语文) 、《只有一个地球》 (社会) 、《轴对称图形》 (数学) 、《一杯水的观察》 (科学) 、《牛津英语5B Unit 9 PartB C》 (英语) 等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情况观察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反思, 意识到:通过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学媒介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教学过程由原来传统的归纳演绎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 学生也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的主体, 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率。实际上, 上述三种教学设计并不是相互割裂, 我们欣喜地看到,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 正不断将其融合在一起, 教师的地位作用也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虽然, 教与学的主阵地在课堂, 但在信息技术已经介入教育领域和学科教学的背景下, 教学内容已远远超过课堂范围和时间范畴, 怎样利用网络技术, 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网络资源更加合理地向课外延伸, 力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使信息的传播过程更灵活、畅通和广泛, 真正让学生在家庭或课外像在课堂内一样, 通过教师的在线引导点拨进行自主实践学习, 由于目前我们的技术局限和教师的操作水平的缘故, 这一层面的探索实践还是显得不够完善, 这还有待于今后的探索。

●理性总结课题研究情况, 分析并有效调整研究方案

四年来, 我们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集成性、超文本性及网络教学多向互动性, 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探索实践, 开创了一种有利于师生平等交流,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和氛围, 初步形成了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协作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主体实践学习的学科有效教学的整合方式。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课题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中的研究目标。

(一) 课题研究初步成果

1.实验教师共制作出150余个教学课件, 并汇集《自制课件集锦》, 摄录了10多节网络整合课录像, 主课题组编辑出版了阶段成果集《烛光集》, 写出课题阶段报告, 为下阶段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师撰写的88篇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上 (全国级43篇、江苏省级25篇、苏州市级20篇) ;科研成果 (论文) 获奖107项 (全国级48个、江苏省级14个、苏州市级45个) ;教师制作的课件获省、市级奖14项;实验教师说课、上课获奖34人次 (其中沈卫花执教的《春联》一课获“首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教学能力大奖赛”二等奖, 俞红燕执教的《认识分数》和葛采平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获第十二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展示会评为二等奖, 吴文群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三等奖, 沈卫花、俞红燕、葛采平获苏州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一等奖, 金岚、吴文群获苏州市互动电子白板实验项目第三、四阶段评比一等奖, 张建球获苏州市第三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顾文华获“苏州市第五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选活动”二等奖, 6位教师获苏州市各类评优课一等奖, 吴淑英、顾文华、张萍茹分别获相城区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10位教师获相城区小学第四届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

3.学生普遍学会了用计算机绘画、制作贺卡、编辑电子小报, 制作个人、班级主页, 会收发电子邮件, 并能正确看待网络, 把网络作为促进个人、集体发展的工具, 具备了初步的信息素养。两年多来, 学生在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及各种艺体竞赛中获奖700多人次。

4. 课题研究使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两年多来, 课题组又涌现出1名苏州市名教师, 2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2名苏州市教科研学术带头人, 11名相城区学科带头人, 10多人次被评为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双十佳”教师, 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的45.8%。

5. 课题研究工作明显地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准。学校自2006年2月至今又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实验基地和全国优秀子课题组,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信息技术博士生导师张际平教授工作室, 中国创新教育示范单位, 江苏省文明学校,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苏州市第五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学校语文学科组获2006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活动小学组一等奖, 学校获“2008年江苏省第六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活动优秀组织奖。《教育现代化》《江苏教学》、江苏省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了学校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的情况。

(二) 问题与讨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 采用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媒体、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从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向新的学习方式。然而,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感到该研究项目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于下一阶段要加强探索。首先, 课题组人员如何正确理解建构主义理论, 并且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规范进行课题研究;其次, 网络技术的运用常常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 影响着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因此要加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其次, 课题研究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密切联系起来, 如何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要经常性地开展同课题研究项目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最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的有效性评价方法如何操作, 需要专家指导、兄弟学校的协作及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研究。

(三) 今后工作设想

根据学校主课执施计划和前阶段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各子课题组要规范课题研究过程, 在有效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 全面落实“8个一”的任务, 积累好研究资料;结合学校的“有效教学”草根化研究, 采用课堂观察、尝试运用学科教学录像分析的形式, 认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 力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积累和汇总主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规范有序地做好课题中期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 录制、编辑小学各学科整合教学优秀录像课例, 编辑汇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设计方案 (案例) 》, 编辑出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成果集, 经过分析、反思、总结提炼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至2010年底, 提出结题鉴定申请, 接受区、市、省乃至中央电教馆等上级科研部门专家组的成果鉴定验收。

参考文献

[1]黄欣玉, 顾小清.有效技术整合:利用技术促进学习成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克东, 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 2002 (12)

上一篇:印江民族中学综合实践课实施方案下一篇:互联网思维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