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初中生物学科论文

2022-04-25

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是否讲授得精彩来衡量,而是以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和提高能力来衡量。因此,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初中生物学科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现结合苏教版初中《生物》的教学实践,谈谈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有效教学初中生物学科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效教学初中生物学科论文 篇1:

浅谈初中生物学科的“有效教学”

生物学作为新科技时代的热点学科,其基础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来提高生物教学。目前的生物教学体现了基础性,但忽略了对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现在有些生物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是否教授得精彩来衡量,而是以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和提高能力来衡量。因此,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一、有效备课

备课,范指为教学而做的一切准备活动。备课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备课标。因为课标是备课的依据,应该改变只看教材不看课标的习惯。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

第二,备教材。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但传统备教材中,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教材重难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而有效备课应更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第三,备学生。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并不只是一张白纸。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给他们创造成功的种种机会。

第四,备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摘要平台,特别是新课程倡导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应该有更充足的课程资源,方便学生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

第五,备教师自己。这是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个好教师要有精湛的学术造诣和魅力人格,所以不断提高自己是最重要的。

备课时教师结合这五方面的内容,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实况,确定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合理运用恰当的手段,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案。

二.有效讲授

1、有效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讲授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方法一是创设情境。方法二是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一般不会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而有效讲授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2、有效讲授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只有讲到重难点内容时,才会提醒一下。但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

3、有效讲授要求控制教学过渡当教师在改变话题,活动时出现的教学过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地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保证过渡有条理、简洁,并且要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

三.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的引导。

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

四、有效设计练习题

(1)练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我利用空余时间,网上寻找习题,经过筛选,自己编辑了一课一练,重在基础知识的训练。课前准备好预习的学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解决一些基础知识。

(2)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关注测查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作业布置分层结合,视学生实际及时调整各层次学生的作业数量及难度,具体包括巩固性作业和提高性作业。例如:在设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课练习时,整体水平较弱的学生,主要完成血液、心脏、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血液循环的组成等基础题,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信心;整体水平较好的学生完成提高题,如:静脉输液时,舌尖为什么感觉甜的,葡萄糖是经过怎样的途径到达舌尖的?以加强对知识的强化,少做一些重复性机械题,同时要多布置一些拓展性、发散性题目。

总之,学生要学有所获,教师要教有所成,与教师心态及所付出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要备好每一节课,用生动的、充实的课堂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课本中的生物知识学好学活,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作者:张宏

有效教学初中生物学科论文 篇2:

初中生物学科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

 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是否讲授得精彩来衡量,而是以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和提高能力来衡量。因此,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初中生物学科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现结合苏教版初中《生物》的教学实践,谈谈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用好教材,合理规划教学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用好、用活教材对实施有效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大纲的主旨,了解整套教材的结构体系,在完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并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建构了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体系,才能很好地对知识加以掌握、理解和运用。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是想当然的、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明确目的的,是在保证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前提下进行的。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调整和优化教材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取得进步和发展。任何一套教材不可能同时适用于所有学生,各个学校的校情也有所不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有实效。

案例一:调整课时内容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有四个主要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的泌尿系统的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泄途径;3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方式和意义;4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其中第一个教学目标在第一节《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中完成,余下三个目标在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中完成,可见第二节的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可对本章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把“人体废物排出体外方式”作为本章教学的起点,放入第一节中。这样可以紧扣本章的标题“人体内的废物排人环境”,让学生明确本章的中心内容。同时,从排便、排尿、出汗、呼吸等日常生理现象引入课题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平衡各课时的教学内容,避免前松后紧,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从容。

案例二:对教学内容作补充说明

七年级下册第二十四章第一节《生命的诞生》是以化学进化论的观点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并列举了化学进化论的实验证据。根据这一学说,生命的起源、演化历经数十亿年,学生在学习时思维会遇到时空障碍。同时,生命起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初中生难以完全理解。因此,就“生命的起源”这一课题,教师可补充“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发生论”等学说的主要观点,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些观点中有何漏洞,通过此过程使学生在认识上拉近与化学进化论的距离,从而有利于学生把化学进化论融入自己的大脑。

案例三:调整教学顺序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探索生命》包括《探索生命的器具》和《探索生命的方法》两节。从教学需要考虑,可先完成《探索生命的方法》的教学,再进行《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学。这样安排可以在完成探究实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后,把“显微镜的使用”、“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等五个与显微镜有关的实验安排在同一教学时段,既可强化学生显微镜操作能力的训练,方便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又减少准备实验的工作量,可谓一举多得。

二、渗透和运用其他学科知识

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生物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但有助于学生把生物学好,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一:数学数据分析知识的运用

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中,有关尿液形成过程的知识是难点。由于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要真正掌握和运用有一定困难。其实,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的关键是要弄清血浆、原尿、尿三者成分的差异,理解这三者成分的差异是由于血液流经肾单位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造成的。在分析血浆、原尿、尿三者成分的差异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数据分析的方法去分析教材P71的表格,并讨论如下问题:

(1)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说明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2)比较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差别,说明肾小管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原尿中有葡萄糖而尿液中没有?

(3)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和描述(或结合画柱状图),发现尿、原尿和血浆各成分之间的区别,并推测出血液流经肾单位各结构时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肾脏的结构功能和尿的形成过程。

案例二:美术绘画技能的运用

初中生物中有很多形态解剖学方面的内容,这类知识的呈现越直观,教学效果就越好。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不但要求学生会识图,还要求学生会画图。如小肠绒毛、肾单位的结构比较复杂,让学生学画这些结构的示意图,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这些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知识关系

生物学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比较繁杂,不好理解,不易记忆。为此,教学时应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通过比较,学生在学习多个知识点时,不会感到它们相互干扰,而是觉得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在生物教学中能用到比较法的地方是非常多的,既有生物形态结构特点的比较,如植物、动物细胞结构的比较;也有重点知识的比较,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主要类群特点的比较,三种血细胞特点的比较;还有重要概念的比较,如食物链、食物网的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比较。

案例一:通过比较掌握重点知识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是整册书中内容最多的一章,也是初中阶段生物分类学知识最丰富、最集中的一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由于篇幅、时间限制,学生不可能对每个生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这会给学习造成很大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让原本生动有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变得索然无味。教师可设计表格,让学生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主要类群,从生活环境、分布、主要特征、代表种类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并通过归纳发现生物进化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的一般规律,为后面学习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打下基础。

案例二:通过比较突破难点知识

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血液和血型》中,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是本节知识重点,其中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是难点,因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同,

功能各异,在单位体积血液中的数量不同,而且与输血和血型、发炎、贫血、白血病等知识有关,学生学习时感到比较困难。教师可通过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结构特点、数量、功能等方面对三种血细胞进行比较。

案例三:通过比较掌握众多概念

生物教学中概念较多,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就有不下八个概念,处理不当,或方法单一,就会降低教学效果。运用比较法,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概念加以区分甄别,可便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易相宜。如果问题的难度太小和层次太低,就达不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如果问题的难度太大和层次太高,学生就会感到茫然,思考无从人手,同样也达不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学问题设计的关键是找准问题的切人点,找准学生思维的起点。

案例:分解问题,启动思维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一章第一节《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中,有一个关于克隆羊多利的讨论,通过讨论向学生介绍当今生物学最新的科研成果之一——高等动物体细胞的克隆技术。整个讨论有两个问题层次:1.多利为何与母羊A一模一样?2.克隆技术应用于人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对于第一个问题层次,可将其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①母羊A、B、C分别为多利提供了什么?②如何用遗传的知识来解释多利与母羊A一模一样?对于第二个问题层次,可将其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①如果将此技术用于人,则克隆人像谁?②如果出现克隆人,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问题?

将一个问题分解细化成几个小问题,是优化问题设计的常用方法。它能把抽象问题转换成具体问题,使问题变得更直观,更接近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思路易于打开,学生乐于思考问题。

 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具有信息量大、可调用的资源多、师生交流便捷、反馈回授及时等优点,对教学改革有深远的影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生物新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学生练习的时间不足,达到教学目标的难度大,这是每个生物教师都面临的问题。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有效教学,需要每个生物教师不断努力探索。

作者:梁师毅

有效教学初中生物学科论文 篇3: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教学不断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成为值得教師深思的话题。有效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灵活掌握生物知识,发展生物学科素养,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对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教学;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多元评价

有效教学不在于教师教得多累、学生学得多辛苦,而在于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对于初中生物这一课程,课时量有限,并且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应及时将有效教学理念渗透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并运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联系实际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有效教学理念下,教学不是唱独角戏,而是强调学生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到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上。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并联系实际生活,赋予生物概念生活化的特点。这样不仅能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还能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生物概念,引发内在的情感共鸣,更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知识表面,而是与生活建立有效的衔接。

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及食物的主要来源。笔者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生活提出“同学们,喜欢吃橙子吗?为什么?橙子有哪些营养物质呢?对人体有什么好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橙子是学生所熟悉的水果,所以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踊跃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说“橙子味道好”,有的学生说“橙子里含有丰富的维C”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我们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呢?”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展开后续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熟悉的食物作为教学导入,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学习中,还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感受到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更能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2   借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教学理念强调关注教学的效率,而兴趣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催化剂,是落实这一理念的基本前提。在传统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用具,常常使课堂陷入沉闷的氛围中,导致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教学活动带来新思路,它不仅能够以趣味化的形态展示生物知识,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还能够营造具有生机的课堂氛围,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保障[1]。

在“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笔者课前准备了5分钟的微课视频,使学生能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然后笔者再次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人体心脏结构模式图,给学生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则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心脏的结构特点便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这次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以具体化的形态将心脏结构模型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记忆心脏各部分的名称。

3   设计课堂问题,塑造探究意识

学生有无进步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而课堂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树立问题意识,获得新知识;还符合新时代“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认识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笔者先给每组学生一份导学案和相关资料,再请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找出导学案中问题所对应的答案。在导学案中,笔者设置了“当今青少年学生的饮食结构特点是什么?青少年营养失衡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等一系列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得到了“当代青少年营养失衡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饮食生活”等结论。这些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4   进行多元评价,建立学习自信

有效教学理念关注可测性和量化,但单一的量化是不科学的,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定量与结果主要反映学生的应试能力是否突出,而定性与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元化评价外显出来的。因此,教师应建立多元化、合理化的评价机制,并运用到生物教学中,以充分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不仅能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反思自我,还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2]。

以“空气质量与健康”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了解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笔者课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收集和整理当地的空气质量信息,并要求各个小组寻找目前存在的大气污染源,并且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请各小组的代表汇报分享小组所收集的信息和分析的结果,根据学生分享的结果,强调空气质量对人体的影响,并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在小组总结完毕后,笔者让小组相互评价。通过这次调查,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反思自我,建立自信,进而不断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并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其一,教师应加强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体现生物学科的应用价值,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其二,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辅助工具,营造趣味化的课堂。其三,教师要设计课堂问题,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学习乐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重视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评价过程,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内驱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汪许兰.基于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少年,2019(9).

[2]孟用祖.浅谈对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中),2019(5).

作者:岳淑芳

上一篇:建筑工程中的节能环保论文下一篇:政治教学中的时事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