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2024-04-15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案例

马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组成、发展;(2)、认识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系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组成、发展;

(2)、认识计算机的硬件。【教学重点与难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对信息进行研究、加工、开发、传播、存储、利用等相关的技术。这种技术涉及到许多的高新知识、而信息技术本身很大一部分便直接是对知识的产生、存储、传播和利用。

二、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2月15日,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的四代: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属于计算机开创时期,其可靠性差,体积大,价格贵。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使用高级语言编程和外存储器。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用操作系统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的资源与使用,属于计算机飞速发展时期。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千亿/秒,稳定性高,价格低。

三、计算机的应用

1、信息管理;可以说数据处理是计算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

2、自动控制:计算机对连续的工业生产过程或军事项目进行控制称为自动控制。

3、科学计算:是以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问题为主的数值计算。

4、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测试和辅助教学。

5、人工智能。

四、计算机的分类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微型机。

五、计算机的硬件

1、什么是硬件:看得到摸得着的。

2、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3、微处理器:是构成微型计算机的核心。是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微处理器中的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的控制指挥中心,它的功能是识别并翻译指令代码,安排工作次序,并向计算机各部件发出适当的控制信号,以指挥工作。微处理器的运算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对信息进行加工、运算的部件,它的速度几乎决定了计算机的计算速度。

4、存储器的功能: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来保存计算机工作所必需的程序和数据的部分。它分为:高速缓冲存储器、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三部分组成。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分成两类,一类是RAM即随机存储器,即可读出,也可写入,但机器电源消失后,信息丢失;另一类是ROM即只读存储器,只能供反复读出,不能写入,断电后其中信息仍然保留;辅助存储器又称为外存,它分为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3.5英寸软盘、5.25英寸软盘)光盘存储器(固定型)。

5、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6、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六、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的硬件和五大部分组成。

七、后记:本课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组成和应用等的介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点有了简单的了解和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学生更深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物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篇2: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是基于班级集体授课制进行的,其中将包括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资源、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分析

1. 课程名称:二进制数

2. 教学对象: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 3. 课时:两课时

二进制数在计算机中是重要的编码工具,由0和1两个数字组成,与十进制数有很大的区别,而掌握二进制数是理解计算机运行的基础。这对于长期学习十进制的学生来讲理解并运用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于理解上。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找准让学生清楚的学习的思路。另外,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理解程度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处于叛逆萌芽期,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注意学生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以,将此课程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带领学生从二进制的角度直接切入,让二进制替代十进制进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活动,同时记住简单的十进制数(0~9)与二进制的转换。以此来将学生知识体系中首先进如的十进制的主角地位,转而以二进制为中心,并加以简单的运用灵活的互换与区分。同时,让学生在“先入为主”的这个认知上得到转变。第二课时中,以讲授与联系为主,让学生在第一节课的基础是接触根问简单的转换方法,弄清二进制的用途。

通过连个课时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的短时记忆与生活经验想结合,以碰撞出新鲜好奇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二进制与十进制的位权的区别,通过对比法,增强记忆 2.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二进制数并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学习应用的能力

3.学会简单的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转化,通过强化记忆,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4.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用二进制数的原因,明确学习二进制的目的,激发深入学习的动力

5.通过练习巩固,熟练运用公式对十进制和二进制进行互换

6.让学生知道二进制的发现故事以及二进制与中国太极八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前三项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后三项是第二课时内容。其中,第一个目标中通过十进制和二进制的比较,让学生得到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三个目标中将通过游戏的方法对记忆进行加强,从中也能体会到与同学合作的好处。第五个目标则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加以强化,让学生建立起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第六个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还能让大家了解到它的发展过程,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二进制数的运用以及与十进制的互换 2.教学难点:二进制与十进制的互换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资源

1.教学方式:(1)第一课时,采用讲授法与游戏教学法相结合。主要以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简单的二进制数。同时,让学生讲述游戏过程中的思维过程。(2)第二课时,将采用讲授法以及任务驱动法相结合。在讲授后加以练习,使知识得到即使强化。

2.教学资源的使用:在两个课时中将使用多媒体课件,黑板,以及游戏道具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1)课堂导入:

“相信大家对与十进制都很了解,那么请大家想一下十进制数为什么叫十进制?”通过这个问题引入“位权”的概念,即位权基数为10,而十进制数表示为10的i次方,通俗讲就是“逢十进一”!过度到二进制数的位权即技术为2,“逢二进一”!

(2)正式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①讲解什么是二进制,让大家了解二进制的两种状态。让学生用二进制数进行前十个同学报数,分别让十个同学讲出0~9的十进制数转化为二进制数是什么。

②课件上列出0~9与其对应的二进制数,让同学们加以记忆。而后引出游戏。

③引导大家进入“排排队”游戏,首先,进行游戏示范,并解释游戏规则,然后将同学们分组,准备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1.将大家分成两组,分别选出4人参加比赛,其中有2人负责排队,其余6人负责1和0的角色扮演;

2.游戏开始前由两组各派出代表剪刀石头布决出先后,在老师这里抽取0~9的数字,给对方出题,让对方队员给其余6人排队,限时10秒,看那对排队的多,以及时间用的少的为胜,双方各有3次机会; 3.比赛过程中,台下队员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给比赛队员出主意,当然地方队员也可在此时采取策略;

4.比赛输了的队,要请全队人员一起唱首歌。

④游戏试运行后,进入游戏,每一轮游戏结束后,挑选部分学生进行采访,请他们表述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相互交流,同时让学生找到兴趣,强化记忆。

(3)课堂总结:

回顾教学目标,和同学们一起整理下本节课学习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为下节课做准备。题目如下:

1.大于9的十进制数转化成二进制数是什么呢?有没有转化的简单方法呢?

2.二进制转化为十进制要怎么转化呢? 最后进行巩固活动,在下课时用二进制倒数。2.第二课时:

(1)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通过上节课后留下的题目,本节课来讲解解决办法。(2)正式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①讲解二进制的用途,以及采用原因。以及运用上节课的知识对10以上的十进制数进行二进制转化。

②讲解二进制与十进制互换的方法与公式:a、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按权展开法

(an…a1a0)2=an2n+…+a0 20即:基数乘以权,然后相加 b、对于十进制数化任意进制,通用的方法是:整数:除以R取余

③用习题加以练习.当堂和学生一起对习题进行解答。而后,让学生分组探究转换中存在的简便方法,然后加以总结。

④讲述二进制与八卦的关系,扩展学生的知识(3)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目标。布置课后习题。预习下一章节内容。

以上是对于二进制数的教学设计,如有不足请加以指导!

杨加佳

篇3:探讨如何搞好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

1应届毕业生计算机水平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走上社会的必备技能,对以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有重要意义。现如今,众多用人单位都将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作为新人试用的一项基本考核标准。毕业生在设置简历时都会在其中描述自己的计算机使用水平,大多数都心虚的表示自己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到实际应用时却无从下手,可能连最基本的表格操作都了解甚少。很多用人单位也在抱怨当今应届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很多毕业生都因为计算机水平不足而与好工作失之交臂。

2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在教学时对知识讲解不够详细,很多只是一带而过,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针对性教学。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教学无非就是一些简答的操作,没有任何难度,且目前阶段根本用不到,没必要花费太多心思。师生对计算机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及其他学科。教师不负责任的教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不到实际知识。学生眼高手低的观点只会让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己所知甚少,后悔莫及。

2.2教学内容重复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设置与中学阶段的计算机教材有很多重复之处,而对于大多接受过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学生来说,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已经掌握,大部分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实际掌握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很多学生天真的以为自己已经不需要再接受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日常计算机学习采取消极态度。实际上,高中计算机教学仅仅介绍了最基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差甚远

2.3教学方法单一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整个计算机学习的最初阶段,也是最枯燥无味的阶段。基础知识包含大量知识,主要偏重于记忆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往往对照课本讲解,在实际操作时仅有教师在演示,学生仅仅扮演观众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计算机教学失去兴趣,计算机课堂就变成教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而教师利用计算机所做的演示只是过眼云烟,并没有被学生真正记住。

2.4缺乏实际操作

所谓百看不如一练,计算机教学往往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际操作。对于很多学校来水,学生难得去一次机房,且每次去机房的时间短暂,上机课间距较长,学生在上机时已经将之前的操作方法完全遗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自觉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 ;教师在排课时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机房规模不够,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

3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

3.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有很大影响,尤其在课堂,良好的教学环境会造就更多的人才,而严肃枯燥的教学环境则是浪费学生的金钱和时间,因为学生很难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并运用于实践中。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枯燥的,教师应该在枯燥的学习中巧用动作及言语,利用趣味提问以及幽默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高效的课堂学习,避免枯燥沉闷的教学环境。

3.2趣味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量庞大,大多以记忆为主,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时很容易陷入枯燥的学习气氛中,一点时间后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件充满趣味的设备,通过计算机教师能够在教学后总做很多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充满趣味的事情。例如在学生听课疲劳时利用卡通教学的方式,多媒体播放动画版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学生在欣赏动画的同时学习计算机知识必然更有效率。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并给问题解决者一定的学分奖励,以此鼓励大家积极思考。

3.3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课本教学知识的设置让很多目光短浅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成,不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其实中学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只是皮毛,但就是这些皮毛贯穿于高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从而误导学生。由于这些基本皮毛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编排一两节课全面系统的介绍这些知识,保证学生都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正充分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3.4增加学生上机课比例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介绍很多理论知识后才花费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由于教学知识的大量累积,学生在上机课上时间仓促,只能根据教材提示按部就班操作,缺少自主操作,因此上即可并未达到实际操作效果。教师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加大上机课比例,毕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来说,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才能有所领悟,仅靠单纯的记忆难以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

3.5计算机教学阶段性考核

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量庞大,学生很容易出现边学边忘的情况,实际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考核手段,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置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阶段性测试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情况,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已经学习的知识。通过阶段性测试教师也能针对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针对性强化训练,便于更好地学习后面更高深的知识。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当今社会人才的必备技能,在学习是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科学性,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特点展开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效率。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进入社会各个角落,人们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计算机受到广泛重视,但实际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对计算机作用的认识不到位。计算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纠正思想,利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牢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篇4: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创新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课堂教学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4;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19-01

在我们的中等职业教学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了每个中职学生必修课程,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掌握这一门学科,可见计算机的应用真正成为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的工具,所以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就需要有一个创新。

一、在教学内容上创新,要接近工作生活实际。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进入中职课堂已经有很多年,而且现在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像我们最早接触的DOS系统,现在早已经不再使用,我们现在要是还在学习的话,就已经失去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意义了。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学习新时代下的应用,让计算机知识来解决我们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见现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科,学会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才能利用它更好的学习其它学科。所以我们中职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创新,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基础去学习,使我们的中职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二、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中职学校的学生特点,全面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合理设计一套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能使我们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多加思考,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有创新,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要让学生一味的灌注被动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能动性,这样,课堂教学就充满了活力,学生们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发掘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应用问题。教师是引路人,教师是帮助学生把问题细化,把问题深化的主导者,而实际的课堂主角是学生自己,教师作为补充,这样学生的学习更扎实,也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有意义,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在教学理念上创新,拓展教学资源、拓宽知识面。

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中职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上有一个新的突破。要拓展我们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新的提高。现今时代是网络时代,学生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互联网,如何较好的利用网络来学习,还是值得我们中职教师深思的。

中职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体现在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主要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他们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我们中职教师要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按照中职学生的特点实现学习资源的建设,即在选择、组织资源等各个环节围绕着学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建立一个具有亲和力,且易于接受的形式,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中职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也为他们更好的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需要创新是现今社会赋予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我们中职教师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的社会的变化,从实际工作生活出发,选择适合我们中职学生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以学习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将来成为社会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国兴,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第2版)

篇5: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中专一年级

学习环境:计算机机房,每人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概述

二、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笔者所在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职业中专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新鲜感。学习之初,让学生们多完成一些类似职业岗位要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学生走出初中的学习模式,适应中专的学习,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生将来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文档编辑与管理”模块的教学中,笔设计了用Word制作电子报的任务。制作电子报虽在教学及研究中常常被采用,不新形式,但以制作电子报为学习Word的载体有无可替代的优势:(1)综合性强,及众多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提高学生应用Word软件的实战水平;(2)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表达信息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电子报的主题为“我的职业目标”。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中职生要成功地步入社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平台,首先必须一技之长。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入学时虽己选择了专业,但一些学生对自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思想不牢,学习意识不强。制作电子报“我的职目标”,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的专业,规划出近期的职业目标。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掌握Word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的技术,并且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熟知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在项目教学中,一个合适的项目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热情和期待完成的兴奋。

三、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1.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获得学习。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来开展教学。2.从经验、项目和反思中获得学习在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经验是项目的基础,学生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项目来验证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项目失败,则在此项目的反思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次通过项目进行检验,依此类推。因此项目学习是“从做中学”、“从反思中学”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循环进行的项目—反思的过程,学生主要是通过交流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项目、反思来获得学习的。3.注重操作技能培养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的掌握,对学生利用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对其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教学的目标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项目学习中只是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小组学习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学生的相互协作中完成的。因此,项目学习教学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通过适当的问题或情景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强调团队合作

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互助来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更注重团队的合作能力,所以项目学习教学设计要强调团队合作,要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既能发展智力、训练思维,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最终获得全方位的发展。6.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项目学习是就特定的问题,在特定的情境下开展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交往中的情感因素,设法营造融洽、平等、宽松、合作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项目热情。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互敬互爱,通过项目学习过程,加深彼此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营造融洽合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并分析项目

这是项目学习课堂实施过程的基础阶段,主要是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提出具体的学习问题,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只是简单分析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而不要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需要的知识储备交给学生,这些需要学生在项目学习循环阶段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这也是项目学习的一个特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又是一门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课程,所以,在提出问题时,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项目学习中。

2、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项目学习过程的基本单位,组建学习小组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整个项目学习实施过程的行动学习循环阶段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学习小组的组建对项目学习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学习小组的组建本着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既要考虑到小组的整体水平、小组成员的和谐共处,还要顾及到小组成员个人的发展,每组成员以5-7人为宜。所以,在组建学习小组阶段,教师就要以教学设计中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为依据,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组建水平相当的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共同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实施过程的核心阶段,也是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区别于分组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其他教学模式的重点阶段。项目学习由制定小组项目方案、实施小组项目方案、阶段性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以及评估改进(反思)四个循环的学习环节组成。循环的次数要由问题的解决情况来决定,如果第一次项目方案就能够获得成功,那么就只需一次循环即可;如果第一次项目方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就需要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并进行第二次循环,依此类推,直至解决问题为止。在整个项目学习阶段,教师作为辅导者要参与到项目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在学生遇到普遍性问题时给予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即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1).制定小组项目方案

在明确学习问题、组建学习小组后,小组成员便要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详细分析学习问题,研究并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详细分工。小组项目方案要包括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学习目标等。通过制定小组项目方案的过程,可以促进小组成员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帮助小组成员获得新的认知,为下一步的项目奠定相应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小组的项目方案,如果学生的解决方案存在较大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出,并与学生一起研究新的学习方案。当然,我们也不倡导教师提供给学生完全适当的项目方案,我们还是希望项目方案存在适当的问题,希望学生通过存在的问题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收获。(2).实施小组项目方案

实施小组项目方案实际上属于实践阶段,即学生将小组项目方案付诸于项目的过程。由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操作性比较强,因此,在实施小组项目方案时,重点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操作技能与学习经验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知识、技能的储备)与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各项学习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最好的教师就是学习者自己的经验。在实施小组项目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直接体验进行概括、判断,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并逐步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获得了新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可以在学生的内心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在小组项目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指导,适当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但不支持教师一一讲解,而是希望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学习思路和方法,最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项目、研究来解决问题。

(3).阶段性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第一次的项目方案时,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情况或相关作品,并对本小组的研究思路进行简要阐述。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达到小组间知识、技能、经验和方案的交流,使学生获得新的学习,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同时让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感觉,这样既注重了问题的解决,也强调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体现了项目学习的特性。(4).反思与改进

评估改进与反思是项目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学生可以从经验中获得学习,但如果不经过对实践经验的反思,而只是简单地积累经验,则并不能保证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通过阶段性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学生要对各小组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结合评价情况,反思自己的本阶段的研究过程,对从共享的经验中获得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内化和组合,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结构化,最终找出本小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急待解决的新的问题,以便制定新的小组项目方案,获得更多的、新的学习。在评估改进与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给予各个小组较多的肯定评价和适当的改进意见,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4、展示作品及交流

此处的总结反思阶段不同于项目学习阶段的评估改进(反思)环节,它是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总结反思,是对问题解决结果的反思,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先由学生总结小组的项目过程,谈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然后由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包括总结小组的学习情况、合作情况、问题的解决情况等,而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对解决问题所需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进行强调、点拨,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5、形成评价

形成评价即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仅凭一张试卷简单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本着新课改所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要突出评价的激励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总之,评价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利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极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进而让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篇6:《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计算机网络的构成。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计算机网络协议与网络组件。

2、通信线路与连接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

1968年世界第一个计算机网络ARPA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网)诞生到现在,在不足40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的上网用户已达10亿多人,每6个人中就有1个经常上网浏览。海量的信息交换还促使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计算机网络推动人类快速进入了信息时代。目前,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37亿人,居世界第二位,但网民的互联网知识素养还有行提高,互联网知识从娃娃学起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学生朋友,我们还等什么呢?

知识目标:

1、理解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三个网络组成部分的作用和网络组件的作用;

3、认识常见的通信线路和常用的连接设备。

技能目标:

1、会安装上因特网必需的网络组件;

2、能识别常见的网络连接设备和传输介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计算机网络实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培养热爱网络、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二、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及传输介质连接起来,在通信软件的支持下,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相互通讯,实现计算机间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三、计算机网络的构成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系统、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

1、计算机系统:

主要担负数据处理工作,负责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加工。

2、网络节点

是计算机与网络的接口,主要负信息发送、接收和转发工作,计算机通过网络节点向其他计算机发送信息,并鉴别和接收其他计算机发送来的信息。

3、通信链路是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通用信道,包括通信线路(双绞线、光纤等)和相关的通信设备(中继器、调制解调器)。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在地理上局限在一限在个较小的范围内,通常一是一幢楼房或单位,覆盖范围从几百米到几公里。

2、城域网(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在地理范围上是局域网的延伸,可以覆盖一座城市,将同一城市内不同地点的若干主机和局域网相互连接起来。

3、广域网(WAN,WideAreaNetwork)用于连接不同城市间的城域网或局域网,作用范围通常是几千公里,可以覆盖一个国家或地区。互联网是覆盖全球的最大的广域网。

五、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在科研和教育中的应用

通过国际互联网,科研人员可以在网上查询各种文献资料,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在教育方面,开发了大量的网络教材,远程教育得以实现,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2、网络在企事业单位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不仅可以实现企事单位办公自动化及各种软硬的共享,而且可以实现异地办公等。通过www和电子邮件可以帮助异地分布的员工很方便地实现信息交换。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及时地搜集市场行情和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网络在通信和娱乐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提供的电子邮件、网络论坛、IP电话等服务,为人们的通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网络也引发了家庭娱乐的革命,人们可以在家里点播电影和电视节目、收听在线广播、玩网络游戏等。

六、计算机网络协议与网络组件

1、网络协议

在计算机网络中,处在两个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要相互通信,需要通过交换信息来协调它们的动作并达到同步。而信息的交换必须按照通信双方预先共同约定好的规则进行,我们把这些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称为网络协议(Protocol)。

TCP/IP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的简称,它是目前国际互联网(Internet最基本,最重要的协议。它规范了网络上的声通信设备,尤其是一个主机与另一主机之间的数据往来格式以及传送方式使得具有不同网络结构和数据传输规则的局域网间的住处交换现实。

2、网络组件

要将计算机连接到网络,必须在计算机安上安装相应的网络组件。Windows2000中提供了三种组件:安装了“Microsoft网络客户”组件,计算机访问局域网资源;安装了“Microsoft网络的文件和打印共享”组件,本机资源才能向外共享;安装了“Internet协议(TCP/IP)”组件并进行相应设置,计算机才能够连接并访问Internet。

七、通信线路与连接设备

计算机网络中的硬件了计算机本身以外,还有用于连接计算机的通信线路和连接设备,既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主要由调制解调器、网络适配器、传输介质和网络互连设备等组成。

1、调制解调器

信号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线路是以模拟信号的形式传输的,而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信号,这就需要将数字和模拟信号进行相互转换,执行这种转换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将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通信线路可以传输的模拟信号,然后再在接收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这两个过程分别称为调制和解调。

2、网络适配器

网络适配器简称网卡(NIC)。网卡主要负责主机与网络的信息传送与控制,是一个可插入计算机扩展槽中的网络接口卡。网卡负责把用户要传送的数据转换为网络上其他设备能够识别的格式,再通过网络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是指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路径,它是传输数据的物理基础。介质由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电、微波、卫星。

4、网络互连设备

网络互连设备用来实现网络与网络之间、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的连接。常见的网络互连设备有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等。

(1)集线器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现实中邮递员的工作,邮递员根据信封上的地址投递信件并不理会信件的内容及收信人是否回信。唯一不同的是,邮递员找不到该地址时会将信退回,而集线器不负责退信只管转发。

(2)交换机又称为交换式集线器,是一种能自动识别MAC,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它能对信息进行重新生成并经内部处理后转发到指定端口。具备自动寻址功能交换作用。

(3)路由器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翻译”,以使它们能够相互“读懂”对方的数据,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体系。

小结:

上一篇:铝电解工理论试题二下一篇:疑惑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