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的反义词

2024-04-15

疑惑的反义词(精选9篇)

篇1:疑惑的反义词

疑惑的近义词-疑惑的反义词是什么及怎么造句

近义词

怀疑、迷惑、困惑、狐疑、猜疑、疑心、思疑、可疑、猜忌、疑忌、嫌疑、疑虑

反义词

断定、信任、信用、相信、确信

英文翻译

1.feel uncertain; not be convinced

详细解释

(1).迷惑,不理解。《墨子・公孟》:“若大人行淫暴於国家,进而G,则谓之不逊;因左右而献G,则谓之言议,此君子之所疑惑也。”《后汉书・张衡传》:“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百揆允当,庶绩咸熙。”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夫论者所以辩疑惑,释凝滞。” 巴金 《家》七:“ 剑云 抬起头来看 琴 的脸,他的脸上现出疑惑的表情。”

(2).指蛊惑欺骗。《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丘俭 作乱,遣健步V书,欲疑惑大众, 艾 斩之。”

(3).怀疑,不相信。《墨子・节葬下》:“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大王能捐数万斤金间 楚 君臣,使相疑惑,可以破 楚 必矣。” 宋 苏舜钦 《哭师鲁》诗:“今年 师鲁 死,予方旅 长洲 。初闻尚疑惑,涕泪已不收。”《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 程万里 见又有一人同去,心中烦恼。欲要再A,恐 张万户 疑惑。”

(4).疑虑不安;犹豫不定。《汉书・贾谊传》:“今四维犹未备也,故θ思感遥而众心疑惑。”《晋书・王M传》:“及 简文 崩,t臣疑惑,未敢立嗣。”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七:“ 天圣 初, 契丹 遣使请借塞内地牧马。朝廷疑惑,不知所答。”《三国演义》第一○四回:“ 魏延 在寨中,不见 费B 来回覆,心中疑惑,乃令 马岱 引十数骑往探消息。” 老舍 《骆驼祥子》六:“昨天夜里的事教他疑惑,羞愧,难过,并且觉着有点危险。”

用疑惑造句

现在莫莉有些疑惑不决。

有时他们面临着令人疑惑的命令。

她起了疑惑,便决定弄个水落石出。

他疑惑地看着我。

我一有疑惑就问。

他疑惑起来了。

他疑惑地问道。

女推销员疑惑的扬扬眉毛,提高了嗓门。

加拉赫时而惶惶不安,时而又疑惑不定。

班布尔先生带着疑惑的表情尝了尝这种药。

他疑惑地呜呜了几声,父亲拍了拍他的头。

我只是在疑惑是否该在房间那头敲碎您的脑袋。

克郎邱先生放心了,但是又疑惑而庄重地摇摇头。

它的疑惑和诘难,它的诡辨和辩证,常常是令人讨厌的。

这又会加剧投资公众的疑惑,进而导致滚雪球式的后果。

对于你所说的与市财政局长之间的纠葛,大家有些疑惑。

她仍然感到生疏而疑惑,但临近破晓时,她感到如释重负。

我解除了他的疑惑,因为我突然恢复了我的尊严,要他走开。

他对邻居的儿子这个出乎意外的提议觉得疑惑,又有些儿奇怪。

她坐下来,疑惑地用眼睛打量着贝克小姐,然后又打量起我来。

她们把这话默默咀嚼了一会儿,抬起头朝她看了看,现出了疑惑的神色。

“哦,好的,我答应你就是了。”思嘉莉特低下头看了看她,心里不胜疑惑。

他想到这些事情,有一刹那感到疑惑不定,不知自己应不应该受到这样的讥讽。

我在这儿不但被那成群的小虫子刺得难受,最恼人的,却是我自己心头的疑惑不决。

但是我有些疑惑,也许你可以帮助我。

玛格丽特疑惑地摇摇头,说道:

乔疑惑的看著他,然后笑了起来。

有所疑惑而想得到解答的人。

从那刻之后,多马不再疑惑了。

我坐下来,我疑惑我为什么要待在这里。

让我们从思想上消除一切疑惑。

这些疑惑必须等到未来才能解答。

数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些石头的意义表示疑惑。

我的意识里埋下了疑惑的的种子。

见过心理治疗师后,她只是更疑惑。

他满腹疑惑地听著这个离奇的故事

有时疑惑究竟是谁出了问题:我自己?

若她是有疑惑的,她可以找专家商量。

他很疑惑他的邻居们在干什么。

上尉疑惑地很快又问了一遍。

[疑惑的近义词-疑惑的反义词是什么及怎么造句]

篇2:疑惑的反义词

1.亦作“迷或”。 2.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迷惑

不解:

1.不能解开;不能分开。 2.不能解救;不能和不解

狐疑:

怀疑①:满腹~ㄧ~不决。狐疑

怀疑:

①疑惑;不很相信:他的话叫人~ㄧ对于这个结论谁也怀疑

疑心:

①怀疑的念头:反生疑心|别起疑心。 ②怀疑:管疑心

困惑:

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解ㄧ这个问题一直~困惑

纳闷:

疑惑在胸,心中发闷:他不解何意,正自纳闷|他的态纳闷

猜忌:

对别人怀疑和不满: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猜忌

猜疑:

1.怀疑,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猜疑

疑忌:

因怀疑而对人不满或做事有所顾忌:今日见了故人,又疑忌

可疑:

值得怀疑:形迹~。可疑

思疑:

1.犹怀疑。思疑

嫌疑:

①被怀疑与某事有牵连:避嫌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嫌疑

疑虑:

篇3:疑惑的反义词

由于还未感受到中考的压力, 大多数初一、初二学生把历史课当成故事课, 不认真对待。上课状态很放松, 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上课回答问题虽然踊跃, 但远没有形成历史意识, 无法把题目回答周全;经过两年的通史学习, 学完中国史后仍不能构建有效的时间线索。到了初三, 虽然要参加中考, 但是还是不重视历史这门学科。他们不知道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地位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于是不管是所谓的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没有很好地正视这门学科, 他们依然把他们所谓的主科放第一, 有时间就看看历史书, 没有时间就干脆不闻不问, 随便历史成绩怎么样。

由于现在很多农村中学还没有真正走上素质教学的轨道, 教学的重点依旧放在升学率上, 使得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首位, 教师也仍然把学生成绩作为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 又加上学校本来就有主、副课之分, 历史课也就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牺牲品。很多历史老师只是走马观花地把一些知识点指出来, 使得一些所谓的好学生, 就有可能记住那些知识点, 稍差一点的呢, 只能是云里来, 雾里去。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太缺乏历史知识了。虽然初三历史要参加中考, 可是学校又没有几个专职的历史老师, 很多都是语文老师, 甚至是数学老师代上的, 许多历史知识只是通过书本上得知的, 一些更深一点的历史知识就很模糊了。这样, 历史老师们也为此苦恼不已。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首先, 领导的疑惑。在农村中学中, 许多年来历史都不受重视, 初一、初二时, 每周两节课, 学生都当听故事听, 到了初三就没有这门学科, 所以在领导眼里历史学科可有可无。记得去年去市里听一个专家的讲座, 她就直言不讳地说到, 许多年来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历史学科, 尤其是农村的学校, 她还讲了一个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大概在90年代, 原本历史学科初一、初二每周两节课, 首先是数学老师向她要了一节课, 她没好意思拒绝。后来英语老师又以来不及讲授新课为由向她要了另外一节课, 这样那个星期学生一节历史课也没有了。后来在2007年南通中考加入了历史, 但是初一、初二仍然是以前的教学模式, 首先不是专职的历史老师, 是语文老师、甚至是数学老师代上。从07年以后虽然初三课程体系中有历史这门学科, 但是仍然每周只有两节课, 学生在课堂上还不够重视, 课堂效率没有极大的成效。加上课后学生也不去看书, 所以依然是个问题。学校领导只认为历史到最后中考前强行记忆就好了……由此可见, 在农村教学中, 历史在领导和其他任课老师眼中是透明的, 连学校领导都对这门学科的地位产生疑惑, 那么作为教师和学生更加疑惑了。

其次, 家长方面的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是十分关心和注重的, 在农村也有部分家长经常往学校跑, 询问教师关于子女的学习情况。可是在初三的学生家长看来, 学生就只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 完全把政治和历史遗忘了。我们学校是按年级分办公室的, 所以在初三的办公室里, 我是最闲的人, 根本没有家长知道我是一名初三的历史老师。更让我难以下台的还有一件事:初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 我们学校组织开了一次家长会, 让老师和家长一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家长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和家长的交流, 那些家长纷纷走到他们所谓的主科老师面前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 我和另外一位政治老师就很闲, 没有人来询问我们关于他们孩子的政治和历史成绩。大概半个小时过去了, 一个家长走过来问:明年的中考历史是开卷的吗?这个问题让我们无语, 因为我们南通中考, 自从历史加入中考来, 一直都是闭卷考试, 想当然在他们心目中, 历史是什么地位呢?

再次, 还有学生本身谈到学生的疑惑。在初一、初二时, 他们根本就没有把历史这门学科放在眼里。到了初三, 在老师的督促下, 对历史稍微有点重视, 毕竟它是属于中考的一部分。但是在初三的课堂上, 他们接受的知识有限, 如果课后不及时巩固知识点, 那么就功亏一篑了。在他们看来, 课余时间首先是做语文作业、数学作业……等到想到政治和历史作业的时候也是到休息的时候了, 这样恶性循环, 将所学的历史知识遗忘在脑后了。等到每次考试后看到分数时才后悔, 当时没有好好学习历史, 因为这门学科影响自己的总分。所以, 学生自身也比较疑惑, 疑惑的是不知道怎么样去学习历史, 不知道历史到底该摆在什么地位。

篇4:《圣经》中的疑惑

世界上的宗教和派别有许多,其经典也有许多,如《圣经》、《古兰经》等。笔者曾经读过《圣经》,最初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才读,读到最后却对书中的故事感到好奇,因此也读得较仔细一些。

两千多年来,《圣经》一直被认为是记录上帝启示的圣书。然而,现代科学证明,它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传说。它反映了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洋溢着鲜明的生活气息,是中世纪文化艺术的源泉,是世界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读完全书以后,在感慨书中所描述的田园诗般怡静的画面、血雨腥风的战乱屠戮、撕裂人心的悲剧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时,又不禁对其中的一些事物产生疑惑。

在《圣经》故事中人的寿命长得令人不解。书中叙述亚当活了930岁,亚当有个后代叫玛士撒拉活到969岁,制造诺亚方舟的诺亚是950岁时死去的,塔拉活到205岁,亚伯拉罕活到175岁,以撒180岁,约瑟活到110岁,先知摩西活到120岁。在几千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不过四五十岁,为何这些人的寿命却如此之长,最长活了969岁,最短的也活了110岁。一直以来,人类都在追寻长寿的秘诀。古代的帝王绞尽脑汁寻求永生的方法:让术士为其炼制丹药、习练养生之术,尽管如此,活过80岁的皇帝也寥寥无几。而那些与上帝有密切关系的人却如此长寿,这仅仅是为了证明只要信仰上帝的人就会得到上帝的保佑而长寿,还是一种简单的夸大呢?假设书中的寿命都被夸大了十倍,那么亚当、玛士撒拉、诺亚的年龄就应该为九十多岁,这样一看就与现今长寿的人差不多,但又怎样理解其他人的寿命呢?难道以撒、约瑟、摩西仅活到十几、二十几岁就死去了?这显然解释不通。

现今,科学界提出人类的极限寿命为150岁~180岁,这与《圣经》中记载的寿命较吻合了。再看看现今许多与外星生物的接触事件,外星生物宣称,他们的寿命相当于人类寿命的三四百岁。另外,有一支探险队在非洲探险时,遇到了一个曾经接受过外星生物药物注射的土著人,而且这个土著人在接受注射之后活到两百多岁。这些接触事件对于我们理解《圣经》中叙述的长寿不能不说是一种启示。

再看耶和华赋予摩西的法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把手杖变成蛇,把蛇再度变回手杖;可以把水变成血,能传染或治愈麻风病。如果以现今的科学技术知识来看,这些法力并不是法力,把手杖变成蛇,又把蛇再度变回手杖,这纯粹是魔术师的把戏;把水变成血,只要懂得化学知识的人都能做到,当然,这里的“血”肯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血;传染或治愈麻风病,只要通晓医术的人就能办到。万能的上帝将科技知识当做“法力”传授给摩西,这使人大惑不解。

在《圣经·创世纪》(第十章)中可以读到如下的一句话:“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彼此言语不通。”这里所载的是关于巴别塔的传说:因为最初人们说一种语言,所以能够比较配合地建造一座很高的塔;耶和华看到以后又惊又怒,便使天下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他们互相言语不通;这样一来,人们只好中止他们“渎犯上帝”的建塔壮举,扔下工具和材料,到世界各地去了。在这里我们暂不去理会这个传说的出处和用意,仅从书中所述“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彼此言语不通”来看,为何上帝要说“我们”而不说“我”,这使人困惑,难道上帝耶和华不止一个人吗?

在许多著作中都提到过《圣经》中所述的所多玛和戈莫拉两座城的毁灭。由于所多玛和戈莫拉城的人犯下的罪孽太重,于是耶和华决心要毁灭那两座城。由于罗得一家是城中惟一的好人,上帝决定让罗得一家逃出来:在毁灭之前,两位天使硬拉着罗得及其妻女的手,把他们领出城门。出城门后,天使们吩咐罗得等人往山里去避难,警告他们路上不得停步、不得回头。罗得一家逃到琐珥,就听后面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声。硫磺与天火从天上径直扑往所多玛和戈莫拉。地动山摇,火光冲天,两座罪孽深重的城被天火烧成了一片冒着浓烟的废墟。所多玛和戈莫拉的罪民全都给天火烧死,无一幸免。罗得一家逃出来了,但不幸的是罗得的妻子违反了天使的禁令,回头看了一眼,结果变成了一根盐柱。许多学者都认为这里的天火就是核武器,笔者也很赞同这一说法。设想一下,具有瞬间摧毁两座城池威力的武器除了核武器以外,还能有什么样的武器拥有这样的威力呢?这许多的疑惑,使人对上帝本身产生了疑问。我们不禁要问,上帝到底是什么?上帝能使人长寿,能传授科技知识给人,能够使用核武器。我们只能认为上帝耶和华是一种与人类类似的智能生物,一种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人”,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外星人。但这仅是一个大胆的猜测,是对《圣经》中所载事物的一种理性的猜测,并不排除是主观臆测。

篇5:疑惑的近义词

[拼音] [yí huò]

[释义] 1、迷惑,不理解2、怀疑,不相信3、疑虑不安,犹豫不定

疑惑近义词:

困惑,怀疑,狐疑,疑忌,疑虑,纳闷,迷惑

近义词造句

1、知理而不付诸行动,就是知道得再多,也会感到困惑的。

2、三月的春风抚弄着我的发梢,除了带来丝丝的困惑,也给我带来了一阵心寒。

3、当你困惑时,书给你启迪当你迷惘时,书给你指路。当你落寞时,书给你勇气。当你悲伤时,书给你欢愉。当你狂躁时,书给你冷静。当你成功时,书给你导航。

4、做人有困惑,做事有困境,面对“山重水复”之关卡,光有坚强的毅志不行,硬闯也不行。解决难题靠的是脑袋,脑袋产生思考,让思考发威,在出人意料之处轻松解决问题。

5、成长中的种种困惑如石头般吵我砸来,处在迷茫中的我,来不及躲闪。只好带着遍体伤痕,独自去品尝身心的痛楚。

6、人的一生有许多难以取舍,困惑不已的琐事所纠缠着,这时所需的就是断然的舍弃与明智的抉择,唯一会限制我们的,就只有决心。

7、哲学家看了看迷惑不解的弟子,朗声道:“难道你们看不到他的心灵在快乐地散步吗?”。

8、就在我迷惑不解的时候,门外走廊里又传来了“黄督察、黄SIR”。

9、我迷惑不解的看着杨胖子,“这有什么意思”。

10、司徒健心里有些迷惑不解,前两次故意的设下诱饵,甚至不惜以身做饵,“隐身人”。

11、 ,但见那四只狼亦是一脸的迷惑不解,都摇摇头,表示不知。

12、第二章死者身上的伤口让老郝迷惑不解。

13、叶轩身后的戴娜脸上同样也是一副迷惑不解,如此年轻的高手竟然从来没听说过。

14、看着梁建斌迷惑不解的表情,江山笑了笑,说到:“武器都是有生命的。

15、他用迷惑不解的眼神看着杨旭东,心在不停的问着自己,“这还是杨旭东吗?是我眼花了,还是我的听力有问题,听错了?”。

16、阿伦迷惑不解地问道:“那是用来干什么的?”。

疑惑造句

1、我纵情地笑着,几天来的疑惑与费解全部化作笑声飞出了心窝,伴着清凉的晨风吹响了这个山城小镇。妈妈也笑了,人们都跟着笑了、。这是发自肺腑的欢笑。

2、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

3、孩子们到时候会产生的不安、疑惑和好奇心,我认为要做能解开那些疑问的东西才行,虽然我不知道做不做得到。但在那样的情况下,那些活在当时的孩子们,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电影,这次我必须抱着这想法去做。

4、在你疑惑不解的时候,有一种声音告诉你答案,是希望;在你迷茫无助的时候,有一只手,冥冥中帮助你,是希望;在你穷困潦倒时,有一笔财富默默救助你,是希望;在你走投无路时,有一盏明灯为你照亮前行的路,是希望。

5、要真正做到多思,我们必须甘心忍受并延续那种疑惑的状态,这是对彻底探究的动力,这样就不至于在示获充足理由之前接受某一设想或肯定某一信念。

6、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刻蚀的不过是你的皮肤,但如果失去了热忱,你的灵魂就不再年轻。

7、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8、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师,可服。

9、在一件令人疑惑的事情开始时,我们的信仰,来自于可以保证我们的探求将会有结果的事物上。

10、要容忍心里难解的疑惑,试着去喜爱困扰你的问题。也许有一天,不知不觉,你将渐渐活出写满答案的人生。

篇6:疑惑的近义词及造句

注解:

[拼音] [yí huò] [释义] 1、迷惑,不理解 2、怀疑,不相信 3、疑虑不安,犹豫不定

篇7:疑惑的近义词及造句

注解:

[拼音] [yí huò] [释义] 1、迷惑,不理解 2、怀疑,不相信 3、疑虑不安,犹豫不定

篇8:《山海经》中的三个疑惑探微

《山海经》是什么?恐怕没人能给出一个具体统一且详实的论断, 不过就大众认知结合百度百科资料记载来看, 《山海经》的文学体裁被归于散文一类, 而其内容则被定性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远古神话。就内容来看, 不管什么版本的《山海经》或其注解, 都的确是记载的邦国、山川、水道、历史人物及神奇怪兽。虽然古代中国一直把《山海经》作为史书看待, 但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 《山海经》中记载的人物、地理乃至怪兽都很是虚幻不可考证, 所以被归为神话也无可厚非。

现在能够看到最早的整理归类大致完整的《山海经》出现于班固的《汉书》, 在《汉书·艺文志》中, 《山海经》共有十三篇, 只有不到3100字, 包括《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虽然篇幅不大, 但却被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 《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三个部分。《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四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四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五个部分。

如果稍微留意的话, 就会发现《山海经》的篇章顺序结构与众不同。除《大荒经》以下五篇外, 其方位展开顺序不是中国人常用的东、南、西、北, 而是南、西、北、东。现代杰出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曾经指出, 《山海经》是古代南方 (即古巴蜀和楚) 人的作品, 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但是纵观先秦典籍, 古巴蜀和楚的著作中并没有类似的例子出现, 所以此种说法不足为信。那么到底这是为什么?

重庆大学贾雯鹤教授认为:《山海经》作为主记山川道里的地理书, 其方位顺序与我国早期地图的方位顺序是一致的。从出土资料来看, 早期地图的方向并非现在的地图那样“上北下南”, 而是有“上南下北”的, 例如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驻军图》《禹藏图》和《阴阳五行》的插图, 等等, 它们就都是以“上南下北”为正。同样, 《山海经》的这种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亦当与“上南下北”的地图方位有关[1]。

再说以上关于《山海经》的分篇方法, 经笔者查证, 这应该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分法, 何幼琦学者认为:“《山海经》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 内容大不相同, 文字的笔调也相去甚远, 表明他们是相互独立而平行的两种书籍。”[2]又说:“我们认为《海经》来自《禹本纪》, ……当刘向父子领校中秘的图书时, 把《山经》和《禹本纪》合编在一起, 改题新名为《山海经》, 这就是此书首见于《艺文志》, 也是《艺文志》不再著录《山经》和《禹本纪》的原因。”[2]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分法, 神话学家袁珂先生采用蒙文通先生的说法[3], 分为以下三部分:

1) 《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

2) 《五藏山经》五篇和《海外经》四篇;

3) 《海内经》四篇。

其中, 袁珂先生认为《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原是一部著作的两个部分”[4], 其主要理由有, 一是这九篇内容“条理井然, 丝毫不紊”[4], 二是《海外经》后面有校进款识, 而《五藏山经》后面则没有[4]。

王宁先生则认为:内容“条理井然, 丝毫不紊”不一定必然是一书, 《五藏山经》后没有款识也不能因之断定它与《海外经》是一体, 因为这其中有一个最重要、最明显的问题被忽略了。当时刘秀 (即刘歆) 等人在校《山海经》时是比较严谨的, 就以《海外经》四篇为例, 显而易见, 校书者有两个以上的本子对校, 因而把一些他本与底本不同的异文都写在了每条经文之下, 如: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 虫为蛇, 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 (《海外南经》)

比翼鸟在其东, 其为鸟青赤, 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同上)

这种“一曰”的文字, 即是他本的异文, 毕阮《山海经新校正》曰:“凡‘一曰’云云者, 是刘秀校此经时附著所见他本异文也”, 其说得之。这种异文在《海外经》四篇中有46处, 校书者都仔细地注明了;在《海外经》后面的《海内经》四篇也是异文众多, 也一一注明了。但再回过头来看看《五藏山经》, “一曰”之类的文字一处也没有。如果《五藏山经》与《海外经》是同一书, 那么《海外经》有两个以上的本子对校, 那么《山经》也应如之, 今所见《海外经》中有那么多他本的异文, 而《山经》中却一处也没有, 这不奇怪吗?要知道, 《山经》的文字要比《海外经》四篇的文字多出好几倍。显而易见, 在刘秀校上《山海经》之前, 《五藏山经》《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还是分别单行的二书, 刘向父子特别是刘秀等人在校书时, 《海外》《海内》这八篇有好几个本子 (除了底本外, 至少还有两个异本) 互相参校, 故有许多异文。而《五藏山经》却只有一个本子, 无从对校, 故而没有异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海外》《海内》每篇后面都有校书款识而《山经》却无了, 因为《山经》根本就没有校, 刘秀等人只是校了后面的《海外》《海内》八篇, 每成一篇便写一校款, 书成后, 又抄合《山经》奏上, 题名《山海经》[5]。

关于《山海经》的版本争论实在太多, 不过综合来看, 《山海经》的作者的确是无从考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绝非是某一人编订, 应当是经历多代先辈累积编订而成。

2 你从哪里来

有史以来, 最先出现《山海经》一名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在《史记·大宛传》中结尾处司马迁说道:“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 余不敢言也。”众所周知, 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 史学家自然很严谨, 他的一句“余不敢言也”说明他认为《禹本纪》和《山海经》都不能相信, 或者说还不足以让人相信, 直白的说就是他也不敢肯定。

既然汉代司马迁“不敢言”, 那么再向前寻找答案。始皇帝嬴政应该读过《山海经》,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王红旗先生和孙晓琴女士撰绘的《经典图读山海经》以及王红旗先生独作的《乘冰山漂游世界的中国人》两书考证, 秦始皇之所以对海外仙山笃信不疑, 不仅仅有方士煽风点火, 更可能当时的《山海经》 (当时是否已经有此书名已经不可考, 且作此名讲) 的确记录了那些所谓的“海外仙山”。就现在的眼光看来, 《山海经》里的海外仙山很可能是因为冰河时期的冰山漂移形成的。

比秦始皇更早一点的吕不韦和他的门客应该也是读过《山海经》的, 在《吕氏春秋·求人》中记载的青丘、黑齿、交趾、羽人国等地全出自于《山海经》, 可见当时的《山海经》应该是很可信的。

再向前, 王红旗先生曾在《山海经的版本略述》中提到, 公元前516年, 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并定居于今日南阳地区, 王子朝将重要的周室典籍秘藏深山, 同时将有关地理物产、民族分布的地理文献资料整理汇编成《山海经》一书, 并献给楚王, 这应当是《山海经》最早的版本。

正如上文所述, 《山海经》是根据众多文献资料整理汇编而成, 那么在整理汇编之前的《山海经》又是什么样子?笔者认为, 由于古代缺乏信息保存手段, 所以后人能够了解的只是古人能够记载保存的信息资料, 而这些信息大多是散乱残缺不堪考证。据笔者考证, 大概有《白泽图》和《图地形脉道》等成本的古籍资料, 再加上古人一代一代的亲身考证和知识累积而推断, 就构成了整个《山海经》的前身。

当然, 以上只是笔者自己的推断, 不一定正确, 《山海经》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 但不管怎么考证, 《山海经》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虽然《山海经》的前身的确是种扑朔迷离, 但自司马迁之后, 各个版本的《山海经》基本是有案可查的。且说现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山海经》版本, 应当是是晋代学者郭璞的《山海经传》 (不排除民间有收藏着更早的版本) 。根据郭璞的《山海经传》, 在宋代、明代、清代都有符合其时代特征的专属版本, 不过郭璞的《山海经传》应当是传自西汉末年刘歆的版本, 但是刘秀校订的《山海经》版本, 我们今天已经不能直接看到了。

根据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一书, 比较重要的《山海经》版本及其研究专著, 有明代学者杨慎撰写的《山海经补注》、王崇庆的《山海经释义》, 以及清代学者吴任臣撰写的《山海经广注》、汪绂的《山海经存》、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吴承志的《山海经地理今释》。

但其后由于朝代更迭、战乱、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 以及政治运动等多方面的原因, 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国大陆地区一直都没有《山海经》的研究专著出版。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中国学者关于《山海经》的研究热情开始升温, 关于《山海经》的作品也逐渐增多, 这其中有不少文字版的著作, 但更多的还是关于《山海经》的绘图, 其中最为著名当属于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 (该书插图来源于清代历史学家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和明清版本的《山海经》) 。

根据《重构中国失落的文明》一书, 现代的《山海经》图绘版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新绘的漫画、卡通画《山海经》版本, 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山海经》 (漫画本) 》 (2册, 王宣铭编绘, 1993年) , 海洋出版社的《山海经画本》 (2册, 寒桥子主编, 1996年) , 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九趣山海经》 (9册, 1998年) 。

第二类是在明清《山海经》版本附图的基础之上, 广泛收集历代文献、碑刻、画像砖、器物画 (陶器、玉器、漆器、青铜器、瓷器、丝织物, 等等) , 以及岩画、壁画等载体上的古人物图案、古动物图案, 从中发现与《山海经》内容相关的古图, 以及可与明清《山海经》插图相比较的古图 (计有一二千幅) , 其代表作即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古本山海经图说》 (马昌仪, 2000年) , 学苑出版社的《全像山海经图比较》 (马昌仪, 2003年8月) 。由于这些图基本上都没有地理方位信息, 因此其功能仅限于对《山海经》所记人物、动物的图形再现。

第三类是根据对《山海经》内容的符号学信息解读, 重新创作绘制的具有古典风格、文化内涵、科技内涵和地理方位的白描画、水彩画、国画、油画、丙烯画《山海经》图, 以及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 (包括巨画《帝禹山河图》) , 其代表作即昆仑出版社的《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 (孙晓琴图, 王红旗文, 1996年) ,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全彩绘精装本《经典图读山海经》 (孙晓琴图, 王红旗文, 2003年8月) 。

3 你要到哪里去

前面说到, 现在人们把《山海经》的内容定性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远古神话, 那么《山海经》到底算是什么样的神话, 《山海经》又有着什么样的神话价值?

按照赵沛霖先生对世界上各国神话的研究成果, 可以对神话大体上可以按以下四种方式进行分类。

1) 按历史形态:可以把神话分为原始社会神话 (即原始神话) 、奴隶制社会神话 (即帝王天命神话) 和封建社会神话。

2) 按功能:可以把神话分为祭祀礼仪神话、解释性神话、巫术神话和物占神话。

3) 按性质:可以把神话分为原生态神话、次生态神话和再生态神话。

4) 按内容:可以把神话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等。

而我们把中国上古神话按内容分为以下七类: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民族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英雄神话、部族战争神话和自然神话等。

那么《山海经》应当归于哪一类?其实读过《山海经》的都应该知道, 以上七类神话在《山海经》中都有记录, 也就是说《山海经》可以算是中国古代神话的集大成者, 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神话学文献。然而如果仅仅把《山海经》当做神话来看, 也是不妥当的。

刘宗迪先生在《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一书中提出了二十八星宿起源于山峰坐标的猜想, 他写道:“中国传统天文学中二十八体系的起源, 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 对其来历, 天文学史学家众说纷纭, 迄无定论。太阳一年一周天, 一年分十二个月, 由于二十八宿系统在历法学上的作用主要是据以观察太阳的位置 (日) 以判断月份, 那么, 古人为什么不根据实际观测的需要将周天简单地划分为十二等分而是划分为二十八个区间呢?这一问题令天文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接着他从《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二十八宿座标系统曾经与山峰座标系统相互融合的记载出发, 提出二十八宿座标系统, 很可能是从山峰座标系统脱胎而来的:“山峰座标系在东、西方选择了七对山峰作为确定月份和节气的参照, 出于对称的考虑, 古人可能在南、北亦相应地选择七对山峰, 这样, 四面共有二十八宿就是将地上的二十八山投射到星空上的产物。”“山峰配属星宿的天文分野图式当是源于《大荒经》所描述的以山峰为参照的原始天文观测坐标体系。”

由上可以看出, 《山海经》记载的并不只是表面上的神话故事, 是有所指的, 而中古古代经典都喜欢用暗示隐喻, 那么《山海经》中是否也是如此?

国内学者刘宗迪曾在《共工触不周山神话的天文学解释》中提到:“整个‘共工触不周山’故事, 其实就是龙星纪时的神话体现。上古时代, 先民根据东方七宿组成的苍龙星象的出没周期和方位, 判断季节和农时。龙星周天, 升乎东而入乎西。当秋冬之交, 龙星就在西北方潜入地面, 到冬天, 则整体潜入北方而隐没不见, 这在地面上的人看来, 就相当于龙星周天运行的圆周轨迹在北方留下了一个缺口。由于龙星是在西北方开始下潜的, 因此, 这一缺口是开始于西北方的, 故西北方被称为‘不周’, ‘不周’者, 不圆满、残缺之谓也, 这正是‘不周’的来历。也就是说, ‘不周’原本并非地理学名词, 而是天文学术语, 它的本意表示秋冬之交的立冬节气。所谓‘共工触不周之山’, 说的正是秋冬之交的龙星星象, 此时, 龙星开始隐入西北方的群山之后。龙星首宿为角宿, 角宿最先没入西北群山。此时的黄昏, 放眼望去, 龙星初潜的星象正呈现为明亮的龙角与苍茫的远山相抵相触的景象。这种现象就讹传为‘共工触不周之山了’。”

刘宗迪先生又在《上古神话与原始天文学》中说道:“《山海经》的《大荒经》和《海外经》两篇中关于夔、应龙、烛龙、相柳的记载, 并非缪悠荒诞的神话, 而是对于原始历法中龙星纪时制度的真实写照。夔、应龙、烛龙、相柳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龙星 (苍龙七宿) , 它们在《大荒经》和《海外经》的时-空图式中分居东、南、西、北, 正好对应于龙星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方位。这一记载, 为理解神话的起源和本质提供了一个可资凭借的线索。”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 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 更在一定方面可以看做天文学, 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 其真实性和实用性要大打折扣, 但是, 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 是中国流传下来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贾雯鹤.山海经两考[J].中华文化论坛, 2006 (4) .

[2]何幼琦.《海经》新探[J].历史研究, 1985 (2) .

[3]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

[4]袁柯.中国神话传说[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篇9:“春兰”的疑惑

中国人做事图个喜庆,1999年底马晓春力压李昌镐,中国五名棋手闯进第二届春兰杯八强,一时“春兰杯大捷”成了围棋界迎接新千年的最好礼物。可惜的是这一届的冠军被王立诚夺走,美丽的春兰有花无果。没关系,千禧年之后就是新世纪,一年又一年,反正名堂多得很。我们的棋手也真争气,20世纪最后几天的第三届春兰杯上又是五骑突围,笑傲日韩宿敌。如此骄人战绩自然大快人心,有媒体借中国棋院副院长王汝南之口说道:“这一回中国棋手夺冠的机会有80%!”看来春兰真要带着馨香回家了。

别怪中国人对春兰杯看得那么重,这可是目前惟一由中国官方举办的世界大赛,是中国棋协的“金字招牌”。以往我们的棋手去参加日韩主办的世界比赛,总会遭遇这样那样的“盘外招”,有刘小光在日本险些被当作通辑犯抓到警察局的轶闻趣事,有马晓春因不满韩国棋院的小家子气罢赛三星杯的无奈之举。客场作战嘛,不如意者常有八九。好不容易等来了春兰集团慷慨解囊,在我们自己的地盘上搭起了戏台,规则用我们的数子法,各国参赛人数由我们定,再不用看别人脸色行事。别以为只有韩国人才会人海战术,我们也有老少十员大将一字排开,充满优越感地看着你那没有任何人护卫的“四大天王”。这真是万事俱备了,如果再不把那流光溢彩的金杯留下来,中国棋手真的是要汗颜了。偏偏第一届上溃不成军,第二届又好局痛失,俗话说“事不过三”,要是这跨世纪的第三届还是为他人作了嫁衣,不要说春兰集团得掂量掂量自己这几十万美金花得是不是值,就是广大新闻媒体也得有意无意地把中国围棋往中国男子足球那个阵营里扯——都是扶不起的阿斗,都是关键时刻就腿脚发软,头脑短路。压力巨大呀!如此我们就能理解中国棋界高层对春兰杯的重视,舆论对中国棋手在春兰杯上表现的关注了。当小孔杰妙手迭出,要劫杀李昌镐的大龙时,他那咄咄逼人的两道眼神盯得这位“天下第一人”浑身不自在,身体乱扭,抓耳搔腮,全无心静如水的石佛模样,倒像是被念了紧箍咒的孙猴子。瞧瞧,这才叫过瘾,这才叫解气。

不只是春兰杯,萦绕中国棋手心头的还有一个应氏杯,它的创办人应昌期老先生是台湾实业家,所以应氏杯也就作为“中国人主办的世界大赛”对中国棋手有了特殊的吸引力。可惜的是,我们的棋手在应氏杯上的命运与春兰杯如出一辙。第一届众望所归的聂卫平在掌握了“赛点”之后却被“破发”,又在“抢七”局落败,成全了一代枭雄曹薰铉,也成全了蛰伏多年的韩国围棋。第二届由于至今解释不清的原因,中国棋院并未派棋手参赛。而第三届也只能看日、韩棋手争夺奖杯。第四届常昊好不容易打进了决赛,却已陷入了0比2的绝境。再想想,1995年上海曾搞过一个昙花一现的“绅士杯”国际邀请赛,统共四个人参加,进入决赛的两位却是韩国的徐奉洙和日本的小林觉。这种花钱买炮仗给别人放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莫非中国棋手命中注定做不了“主场龙”?

其实也不只是应氏杯,富士通杯、三星杯、LG杯,哪一个中国棋手不想往家捧?说白了,其实所谓的“中国情结”主要不是在于比赛由谁主办,而是在于你能不能经常将各种名目的世界冠军头衔戴到头上去。不信试试看,如果每年四项世界大赛,中国棋手总能垄断其中三项,只剩春兰杯流入外人口中,那换来的决不会是责骂,只会被当作一种偶然。可事实上,自1988年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创办以来,已经产生的大大小小世界冠军有34人次之多,其中的中国棋手所占份额为:两人三次,如此小的比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再不能通过自己主办的比赛挽回点面子,那中国围棋就真的有点不好意思去与人家“鼎足三分”了。中国人向来重外战轻内战,老是“窝里横”是不行的。老聂在与马小的“聂马七番棋”大战中胜出后不是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吗:“真正的强者是那些不断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的人!”

原来如此,“中国情结”实际上是“金牌情结”、“锦标情结”。成者王侯败者寇,我们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就是注重你的结果而非过程。项羽再英雄了得,他终究是个乌江自刎的失败者,刘邦行事再为人不齿,他龙袍加身,旺汉四百年,却是大大的成功了。历史不会凭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这是个功利的世界,要想青史留名,你就得有有形的功绩。于是从棋协到棋手再到棋迷,无不以世界大赛为中心,赢棋就是硬道理,夺魁就是民族之星。

谁也不能说这有什么不对。围棋是竞技,在中国她是体育局分管的一个项目,赢棋输棋是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凭借擂台赛上天神般的表演,聂卫平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之首,马晓春更因两个世界冠军入选亚洲十佳。要是不重视胜负,他们能在中国掀起“围棋热”吗?所谓的“胜固可喜,败亦欣然”只不过是把围棋当作一种乐趣的业余棋手的游戏心态而已,职业围棋,残酷的职业围棋让你感受到的只有浓烈的杀气,甚至是血腥气。

这究竟是围棋的幸还是不幸呢?其实围棋的本质就是一种游戏呀!当我们让她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之后,围棋是发展了自己的魅力还是丧失了一种最初的美感呢?在日本和韩国,围棋是归于文化艺术一类的,尽管他们的职业化程度比我们更高,体制更完善。艺术与竟技不是相对立的,但它们的侧重毕竟不同,在围棋上的体现就是“求道派”和“胜负师”的差异,不能说哪一个比较高明,只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最后可能是殊途同归,也可能终点根本不在同一个平面。

我一直怀念着八十年代前期的日本棋坛的繁荣景象。那时六大超一流各据一方,都有着别人难以模仿的独特风格,个性鲜明,谁也压不倒谁武宫正树的宇宙大阵,赵治勋的钻地战法,加藤正夫的超级强腕,小林光一的全局均衡,还有林海峰的厚重,大竹英雄的华丽,打他们的棋谱确实就像是在鉴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看看武宫与赵治勋在棋圣挑战赛上的七晋大战吧,天与地,云与泥,相聚一场,各自分散,永不相忘,几乎每一盘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局,我们惊叹于两位大师的执着,他们联手把围棋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套用一句赞美1988年欧洲杯足球赛的名言:这才是围棋!几位大师之外,各路中坚也不落俗套,山城宏的渗透流淡路修三的泥泞流,大平修三的怪腕无不赏心悦目,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信手拈来皆文章。

今天的围棋显然不同了,几乎每个职业棋手都是一名胜负师。围棋的国际化,各项世界大赛的相继推出发展了围棋,但在某些方面也桎梏了围棋,高额的奖金眩目的金杯,使棋手们再也不能随心所欲,为了赢棋就不能讲究棋形的好坏,许许多多以前根本不在讨论范围的手段在棋盘上大行其道,“实战手”成了棋手的追求,作为代表的“韩国流”席卷天下。毫无疑问的是,现在对围棋具体手段的研究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就是说充分地挖掘了围棋之“深”,但是“广”呢?很遗憾,千篇一律的小飞加小飞,不变应万变的迷你中国流,相同的布局实在是太多了,简直就像是把中国古代的座子增加到几十个以后再进行对局。单从胜负角度来讲,钻得深当然要比看得广赢棋多,不管你的棋形多漂亮,阵势多宏伟,只要挡不住我心,很合业余棋手的口味。同样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围棋是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打谱的爱好者们谁也猜不到下一步棋会出现在哪个角落。以前熟悉的“天王山”、“堂堂正正的单关”似乎已经不是要点,笨贴、二路点、愚形三角这样的露骨手法倒成了妙手。围棋成了专家的围棋,通俗易懂的着法过时了。在比任何时候都能更方便地在各种媒体上接触到围棋时,我感觉自己不是离这黑白世界近了,而是远了。

高速发展的围棋,停滞不前的围棋,倒退的围棋,哪一个才是最恰如其分的评价呢?四十年前六岁的赵治勋初渡东瀛便在与林海峰的授五子棋中取胜,被誉为“古今难得一见的天才”;今天十多岁能顺利通过九段二子关的孩子大有人在。常昊与罗洗河在1986年争夺国际儿童邀请赛桂冠时的棋谱,现在在一个普通业余棋手眼中也是破绽百出,更不用说国家少年队那班精英了。从中国到韩国,“最难对付的是少年棋手”已成共识,在这个时代,没有天才或者说满眼都是天才,这些小小少年快剑如风,招法之狠几乎不逊于全盛期的“剃刀”坂田。所有的最新手法都了然于胸,出手凌厉准确,一个个强敌倒在剑下铺就了他们的成名之路,但这就是他们对围棋的理解吗?他们一定比超脱胜负,以棋怡情的苏东坡高明吗?像一台台先进而精密的赢棋机器,他们当中肯定会产生很多战绩辉煌的明星,但他们之中未必会出现一名跨越时空的大师。

真的,一座奖杯能说明多少东西呢?即使它代表的荣誉是世界冠军。围棋的内涵那么深,胜与负只是她无穷魅力的一个方面而已。

可职业棋手的宿命就是要在不断地取胜之中去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虽然共同创造了“新布局”,可吴清源比木谷实更能得到世人的景仰,就是因为他在擂争大番棋中无人可挡的战绩,要让棋手为了追求艺术之美而放弃对世界冠军的渴求,这种事十几年前的大竹英雄或许能做到,现在没有这样的人,金杯、锦标就是顶峰,拿不到世界冠军,你棋下得再漂亮也不管用。曹薰铉说过: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超越胜负,多留几张完美的传世棋谱。但那是在他拿足了世界冠军,确立了“围棋皇帝”地位之后。中国棋手没那种资本,所以我们还得等,还得忍。说钱是最没用东西的人都是大富翁,为了表现自己的境界高人一等,你就得先做个凡人。

于是我们还得把目光盯住那诱人的春兰杯,我们需要这样直观的刺激。既然在境界上还超越不了,我们就要先在实绩上领先。秦失其鹿有德者居之只是理想国的故事现实世界中还是弱肉强食。中国棋手已经强大到足以当之无愧地捧起这座金杯了吗?八强之中占据五席,又将天下第一的李昌镐淘汰出局,而自己的主力只损失了常昊一人,真是外势既厚,实空又多,似乎想输出去比想赢都难了。如果连这样的大好局面都把握不住,几位国手将受到的责难是可以预料的,但围棋不是足球,人数上的优势往往只是表面繁荣,真正拼的还是实力。看一下“残留”的三位外国棋手吧:曹薰铉,六次世界冠军;刘昌赫,四次世界冠军;王立诚,日本第一人,两次世界冠军,全是“横纲”级人物,无论是战绩还是实力,包括马晓春在内的任何一名中国棋手都不敢说在他们三人之上,在与他们的三盘直接对抗中,应该说我们还处于下风,即使三全败也完全是正常结果,说这样的晦气话是要挨骂的,依我看来,状态与实力都蒸蒸日上的王立诚夺冠是最合理的结局,然后是刘昌赫、曹薰铉,其后才是马晓春、周鹤洋、俞斌,至于原因嘛,实力使然。

是的,不谈艺术,只论胜负。在业已产生的三十四项世界冠军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当时实力最强者登顶,李昌镐独揽十一冠就是明证。1995年马晓春正是棋艺最充实的时候,他两次大魁天下合情合理。大约只有1992年应氏杯得主徐奉洙和去年捧起LG杯的俞斌是凭自己的勇气和运气乘群雄乱战之机戏剧性登上宝座的。客观说来,中国棋手目前尚未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现在要他们夺取世界冠军虽然不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但总还算不上名至实归,无论棋手还是棋迷,我们现在需要的都是平常心,厚积薄发,关键在于开始的积累。看清了这一点,我们的棋手与棋迷就更该有一颗平常心,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柳暗花明之中才更会有意外之喜。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下一篇:读书的快乐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