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

2022-12-30

第一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总结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工作,顺利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在2005-2006学中,本人分别担任了电气化0

4、机电052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中电气化04班的学生参加了全省计算机中级统考,通过率达到100%。机电052班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成绩喜人。在工作中享受收获喜悦的同时,我也在认真思考怎样去解决所碰到的问题。现对教学工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电气化04班和机电052班都是男生班,大部分学生头脑聪明灵活,求知

欲强,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是调皮的学生也很多,课堂纪律总要反复抓。因为课堂纪律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为了搞好课堂纪律,我多次和该班班主任及班干部沟通,请他们协助我的工作。课后,我经常找纪律比较差的学生谈心,注意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纪律慢慢变好了,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此外,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快,也有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这就给教学内容的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还有个别学生无心向学,在课堂上不用心。没有任何经验的我,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这期间,我得到了同部门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使我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二、教学工作的开展

1、一丝不苟,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备、讲、批、辅是我们教师工作的

基本任务。初为人师,我在教学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为了把课上好,我每次课前都认真钻研教材,仔细体会新课的理念,理解教材的意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同时,积极参加部门教研活动,参与课改研讨,主动听课、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求实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的教学任务面前,我能结合我校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络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特点,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的掌握每一知识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面、利用计算机处理加工各种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法环境中掌握好计算机基本操作。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对每一堂课都充满兴趣,从而

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作业的设计方面,分书面作业和上机操作作业(又称电子作业)。在书面作业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做错的及时要求其改正过来。由于计算机类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而应用技术又是操作性强的学科,要想很好地学好它们,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机来练习实际操作,因此,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上机操作也是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上机操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因为学生的理解层次不同,所以,我要把上机指导作为学生上机操作的主要内容来抓,要通俗易懂、循序渐进。做好检查和记录,对学生不能完成的操作,及时辅导,让他能顺利完成。争取做到授完一课,学生理解一课、掌握一课、吸收一课。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严抓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及考前的实习。每次实习之前,我都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比较详

细、周密的实习计划,使学生明确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了解他们的薄弱环节, “对症下药”。除了要有耐心,还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我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同时从学生身上了解自己,明确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在实习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模拟测试,及时评讲,使学生掌握考点和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提高应试能力。不断鼓励他们,使他们增强信心。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学组织上还比较缺乏经验,有些课堂内容没有处理好。

2、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和驾役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努力方向

1、虚心学习请教,不耻下问发挥集体智慧和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力,精心设计适合教学的教案和课件。

2、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

3、培养学生先进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 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第二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与

思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开学初我们对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借此分析教学对象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何时开始接触计算机?(2)家中有没有计算机?(3)会使用哪些计算机软件?(4)中学时计算机课上机多不多?(5)平时利用计算机主要干什么?通过调查得知,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大多为男生)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接触计算机比较频繁;有的学生基本上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的学生能较好的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等基本操作;而个别学生甚至还不会开机关机,更不用说打字及使用软件了。对计算机水平差别如此之大的教学对象,如何有效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考验。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思考和探索以供交流探讨:

一、分层次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为了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我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法,把握差异,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首先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成立学习小组,每组都包括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较弱的同学,并选出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老师。其次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任务,譬如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易”级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鼓励同学们在完成较易任务的基础上应继续研究较高级别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作用,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既调动学习基础好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当然,学习成绩的评定也不再实行一刀切,同学们只要完成了与自己基础相当级别的任务就能得满分,完成较高级别的任务还有适当的鼓励分;高层次的同学若能积极地帮助其他同学也有适当的加分;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所创新的同学更是大大奖励,这样有效地制止了那些不听讲、玩游戏、窃取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使得同学们大都激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另外,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还发现有些在计算机学习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课堂上常常出现“吃不饱”的现象。为了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进行超前学习,并给他们提供方便,如借学习资料给他们、常和他们通过QQ、E—mail等工具进行交流、辅导他们参加计算机竞赛等。通过自主超前学习及教师辅导,一部分学习尖子脱颖而出,计算机操作水平大大提高,普遍掌握了目前常用的一些流行软件,如压缩软件Winzip、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设计软件Flash、以及常用下载工具、播放软件、网络安全软件等的使用方法。

二、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所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在课上的精心准备,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譬如说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理解记忆,且枯躁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应努力将枯躁变为有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按教学安排应先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再学

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对话框、文件和文件夹、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而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却学之无味,结果出现了学习效率都很低的情况。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即先进行Word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历、报告、电子板报、宣传广告等,对于这些形象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些实践,他们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窗口、对话框等概念(理论),而在实践中遇到文档的备份、改名等操作时,自然而然就要求学习文件的复制与移动、删除、重命名、查找等操作了(实践)。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兴致昂然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另外,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们常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举行“文字录入比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熟悉键盘操作,强化文字录入基本技能;举行“电子板报设计大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熟悉Word综合排版技术,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班级、宿舍文化等;举行“Flash动画设计竞赛”,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计算机学习爱好者,培养计算机拔尖人才。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更具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正是现在国家教委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现代教育的科学观念,具备改革和创新意识;其次要求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发问,为他们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具有积极挑战、锲而不舍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良好品质。

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特点,我在布置学习任务时突出灵活性,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发挥空间,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课程时,由于先前已经有了文字处理的基础,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了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了超级链接、动态字幕、悬停按钮、框架、表单等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个人网页设计,时间为6个学时,也可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网页结构、样式、内容自定,重点要突出个性,规定不能抄袭、剽窃。每班所有人设计的个人网页要进行评比,并链接在一起制作成班级网页,并组织制作得较好的几名同学共同开发出班级主页。因为此前大多同学都已接触过Internet,对上网很感兴趣,五花八门的各式网页也看了不少,所以一接到这个任务,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他们忙着收集资料,借书、买资料、请教老师、上网浏览、下载„„,忙得不亦乐乎。等素材准备齐后,就开始着手版面设计,包括录入文字、编辑排版、插入图片、背景、动画、音乐、设置链接等等,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还涉猎了许多课外知识,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U盘等数码产品的使用、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设计软件Flash、媒体播放软件超级解霸的使用以及从网上浏览下载资料的方法等等。这时的学习已经完全被兴趣所主宰,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旋律。由于任务明确、驱动性强,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制作网页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很好地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修改,一幅幅精美的网页出炉了,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此后将所有个人网页链接成班级主页上传到了Internet网上,并设立了网管专门负责网页的改进工作。对于自己的网上家园,同学们经常光顾,成为大家发表见解、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的一方舞台。

四、教学标准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素质的高低对学校的声誉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经过调查研究,立足企业实际需要,围绕教学大纲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重

点突出落实教学目标,目的是与社会需要接轨,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语言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我们知道,对学生计算机学习结果的判定是以能否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为标准的。而参加计算机操作水平考试(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等级考试合格证书是得到社会认可的一个普遍途径。而经过考查我们得知,许多企业用工标准中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做了相关规定:计算机操作水平必须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标准,能较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明确社会需求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自觉性都有所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结束后,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因为组织得当,辅导到位,学生学习自觉性强,考试通过率高达90%以上。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所在。

第三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发展很快,而学生生源质量一直没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是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已经非常熟练,而有的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很多职业院校在师资、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也都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两极分化较为明显。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上机操作实践,了解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的基本知识,学会计算机基础软件的应用和操作技能,从而具有应用计算机来获取信息的能力,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精讲细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从以下方面来谈一谈,供大家参考。

一、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如果教师能“寓教于乐”,善于联系生活,将书本知识用生动形象、妙趣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就能更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开课之前,教师应当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将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用途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将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我们人类的结构分工相类比,突出CPU等同大脑的重要地位。在讲课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回答你的问题,“有哪些同学使用过计算机?”,“在我们生活周围,大家都在哪里见过计算机?”,“计算机有哪些用途?”„„通过一个一个问题,把同学们常去的超市、银行、移动联通大厅里的计算机介绍给大家,把新闻里常听到的智能机器人、火箭升空和天气预报等等话题与计算机联系起来,把我们常见的宣传单、成绩单和学校的通知等等与将要学习的微软办公软件联系起来。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电脑,进而会端正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态度。虽然用了两节课的时间,但学生不仅了解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在问答的过程中也加深了老师和同学间的交流,最主要的是要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感官效果。 例如在讲解Excel 2003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计算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课前自制一个期末成绩表,将表中的总分、平均分等需要计算的项目通过讲解进行演示,让同学们有个直观的了解。具体分析如下:

1、展示如下成绩表,并提问回顾有关Excel单元格格式化设置的问题。

2、对比显示利用公式或函数计算完整的成绩表。

3、讲解总分、平均分、单科总分、单科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利用SUM求和函数以及AVERAGE求平均值函数计算。

在H3单元格输入公式:=SUM(C3:G3),然后拖填充柄至H14。

在I3单元格输入公式:=AVERAGE(C3:G3),然后拖填充柄至I14。

单科总分、平均分计算方法类似,注意函数参数区间即可。

4、单科最高最低分分别利用MAX()和MIN()函数计算。

在C17单元格输入公式:=MAX(C3:C14),然后拖填充柄至G17。 在C18单元格输入公式:=MIN(C3:C14),然后拖填充柄至G18。

5、名次的计算是讲解的难点,最好利用RANK函数的“函数参数”对话框来进行计算,如下图。

这个时候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讲解RANK函数的每个参数含义。然后拖填充柄至J12。

6、等级的计算也是讲解的难点,利用IF函数来进行计算,并讲解各个参数的含义,如下图:

7、函数的应用告一段落后,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制作数据图表,并展示制作后的效果图给予参考。

三、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利用上机时间消化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堂上、在多媒体教室中讲课过程中,一定要预留时间布置上机作业,使他们有时间先动脑筋思考。在机房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将所布置的任务独立完成。学生每完成一项操作,都应及时给与鼓励和表扬,加强他们的信心。有提前完成的同学,通过现场提问的方式确定已经充分理解所教知识后,可以委派为临时指导员,指导其他同学的操作。通过这种灵活方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既可以培养学生互助意识,又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充分发挥了上机的实践效用。

第四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李玉生刘洪王延红

(沈阳医学院计算机与数理基础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由于中小学已经开始信息素养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从零起点开始。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总体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源,这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增加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难度。

实行分级教学可以解决学生不同需求,可以因材施教。同时也可以结合分级考试,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开展自主学习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计算机 分级教学

1计算机教学面临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关于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国家教育部提出按三个层次安排教学: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等);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高级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知识等);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有关的应用软件)。

根据教育部2001年签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的文件规定:2005年前,所有的中学及部分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现有内容的规定,前两部分的基本内容中小学也在学。由于中小学已经开始信息素养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传授确定性的、基础性的信息知识,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从零起点开始 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总体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源,这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增加了教学难度。

这就为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要求。

我们沈阳医学院计算机与数理基础教学部自2006年起,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实行分级教学、开展自主式学习、改革考核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三年来,个性化、主动式的学习,以及实用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都能获得进步和提高。这一改革探索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全新思路,对今后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2.1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

2.1.1教学模式改革

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三个教学层次作为教学安排和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的依据。

2.1.1.1实施分级教学

为了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对本科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就是在生源素质不同、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在学生分级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避免尖子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教学局面。

分级的规则与方法:入学后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分级考试,考试内容以测试对第一部

分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依据,达到对第一部分掌握标准的学生编入高级班学习,没有达到标准留普通班学习。普通班学生重点学习和掌握第一部分内容和第二部分内容,高级班在第一部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学习第二部分内容的同时,重点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

2.1.1.2 加强自主学习,调整理论课与实习课教学时数比例

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辅导相结合的模式上来。

2006年以前,沈阳医学院本科生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为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16学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增加了课程总时数,增加教学内容但不增加课堂教学时数。课程总时数由原来的32学时增加至42学时(理论22学时,实验20学时),实验教学中的10学时为学生自主上机学习时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在课余时间(包括周

六、周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安排学习内容、完成作业并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内,安排教师辅导答疑。

理论课部分成理论讲授和集中辅导两种形式。按学习内容将理论部分分解为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两部分,其中,集中讲授重点讲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余下部分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将实验课分为集中上机实践和自由分散上机两部分。

集中实习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将实验教学分为3个层次,包括验证型实验:针对技能差的学生;设计型实验:针对技能较强的学生;研究型实验:针对信息技能较强的和有爱好的学生。其中,普通班学生必须完成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高级班学生完成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

自由分散上机部分的要求与管理:将学生的规定实习时数按实习内容划分若干上机时段,完成第一阶段后进入下一阶段内容实习,每个人设立个人账号,教师通过个人账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给出考核成绩。

2.1.2课程设置调整:

普通班课程设置: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针对前两个层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操作系统的不断更新,我们认为第一层次应讲解较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最新的操作系统知识及办公软件知识,由于学生在中学已经有了此部分知识,且一个软件一般都有一定的稳定期,利用较短时间介绍学生即可掌握。因此,应在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系统地讲解一种计算机语言的基础知识。第二层次在高中讲解语言的基本知识(如目前是数据库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特点目前应讲解Visual FoxPro,重点应放在讲解语言的基本概念、数据库中表的基本操作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上,我们培养医学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的,一是掌握语言的基本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应用打基础,二是通过学习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特别是程序设计部分能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开阔的思路,增强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使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预防等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由于各种语言的设计思路基本类似,为以后学习其他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要在最短时间内讲解最重要的内容 因此前两部分学时不宜过多,要留出足够学时放在第三层次上,即讲解与本学科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高级班课程设置:

对于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免修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课程,这些学生的分级考试成绩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成绩进行登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可以免修和免试。同时,按学时对等的原则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专门为高级班学生开出《网页制作》等课程(32学时,2个学分),成绩合格的同学可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成绩登录,并记入公共选修

课学分。

2.2 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采取不同的考试考核办法,同时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考核:

对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学生平时的实习报告和期末考试来评定,期末考试是通过考试系统来完成,高级班和普通班的考核内容完全相同,这样两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客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

对高级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考察。采取“大作业”的方式,给学生设计大型应用能力测试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这项考察来判定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

考试分理论考核和实习考核两部分:

1.理论考试(50%)

将教考分离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研制智能组卷系统,完全实现教考分离,使命题科学化、规范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术语翻译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每一题又包括题目、标准答案、知识点信息和难度信息,智能组卷系统根据事先输入的相关信息,自动组成标准试卷、试卷指标分析及标准答案,方便考试命题,提高工作效率。

2.实践考核(50%)

首先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上机实习时数,通过达标方式进入下一阶段实习。最后采取上机统一完成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达标情况,给出实验成绩。

3教学改革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分级教学层次如何划分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还有大量中间层次的学生如何教学的问题。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南方有些省份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其高中阶段的考核内容,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较好(这部分学生可称为A级)。而有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有个别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C级)。更多的学生介于这两个层次中间(B级),因此在分级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感到理想的分级教学应该划分更多的层次,至少应该划分为三个层次,对计算机完全零基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补习。但由于学生课时安排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没有能够实现更多层次的分级教学。

其次是如何确定考核标准才能体现公平原则。在考核方式改革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考核都有其标准和办法,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计入学生的整体考核测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第三,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要不断地调整高级班学生的教学内容,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使计算机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第四,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本科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逐年提高,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扩大高级班学生的比例,使更多的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五,由于高级班学生的上课时间都安排在周六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休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逐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特别是上机实习可采

取学生全部自主学习与教师专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六,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分级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文系沈阳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

参考文献:

[1]王 敏,吴中博,姜洪溪.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福建电脑,2005(7):151-152.

[2] 张 昕.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之浅见[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0):125-126.

[3] 何显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报,2006(1):92-94.

[4] 任 恺.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尝试及探讨[J]. 大众科技,2008(7):143.

第五篇: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运用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面临着的挑战:学生水平差异大造成基础内容授课难取舍,内容膨胀与课时少的矛盾,计算机水平考试过级与能力培养的矛盾,提出以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的微课来取代统一授课,解决基础内容授课取舍难题;工具书化的微课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学习时间,解决内容膨胀与课时少矛盾;通过精心选择融合九十年代人元素的真实情景中的任务,以任务引领学生完成学习,真实情境中的任务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融合九十年代人元素的任务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兴趣。

关键词:微课 计算机应用基础 任务驱动 工具书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81-03

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了高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高职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会用网络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一、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临着的挑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水平差异大。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以90年后为主体的新群体,他们当中,有很多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或通过生活运用过电脑,基本的打字、网络使用等简单操作已经掌握,也有小部分同学从来或很少接触电脑,这方面的知识基本为零,这就使得我们以班级为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面临两难问题,基础内容授课详细了会使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从而不想学习,把精力浪费在玩游戏上;基础内容简单授课又会使基础差的同学觉得“消化不良”,从而产生厌烦情绪。

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课时的矛盾。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必须教会学生电脑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还增加了教会学生熟练运用网络等新的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越来越广泛,而大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却越来越少。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是高职计算机教师面临的又一难题。

3.计算机水平考试过级与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矛盾。现在有些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全都围绕过级展开,计算机的操作就以反复练习题库里的试题为主,一切为了过级。这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是非常大的,一是统一的题库没有考虑专业性,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用计算机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最大的弊端是题库中试题都是简单的一个个操作,学会了这样简单的操作并不见得会将其组合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面临一个实际任务时,不会对其分析,运用其已经掌握的操作来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提高学生计算机素质,也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困惑,感觉学到的东西没有用,而有用的东西没学到,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必须保证学生的过级率,这就造成教学在保证过级率和培养计算机能力之间举棋不定。

二、微课的特点和发展

“微课”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视频。微课的精髓就在这个“微”上,形式上“微”:它以短时间的教学微视频为主,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上“微”:一个视频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展开,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等)。微课作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新运用产物,一经问世即以其“短、小、精、活”的特点受到各国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尤其是2012年,教育部面向全国组织的微课比赛,有来自1000多所院校的将近12000名教师参加比赛,微课已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受到众多高校教师的欢迎。全国不少学校和教师都在积极进行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微课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天然契合性

微课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资源具有主题突出、资源多样、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特点。可以很好地满足学习者微型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是以一个一个小操作组成,不同于理论课的前后内容联系紧密,无法分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联系“松散”,各操作简单而且之间基本相互独立,所以可以方便将其“分割”成一个个“微”操作,非常符合微课的内容“微”的特点。

2.计算机应用基础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电脑上操作,教师只需将操作过程简单录屏,并配以相应解说,不需要额外的设备投入,而且效果好。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资源制作成本低,易于实现。

3.微课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高职学生注意力不能长久,以“短、小、精”为特点的微课非常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资源的制作

(一)教学内容的细微化

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以四十五分钟为一节组织教学内容的,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很难保证同学都认真学习,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设计中,应将计算机的操作具体化、细微化,每个微课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以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如文档排版,将它分为字体设置、段落设置、样式、自动生成目录、页眉页脚、公式的插入、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页面设置、邮件合并、插入特殊符号、项目符号和编号。这样每个微课资源将非常短小,需要学习的同学通过查找微课资源,自主开展学习。

(二)微课资源工具书化

在一些微课的设计中,有些老师把微课作为一节完整的课进行设计,即微课中包含了新课引入、探究新知、归纳总结等,这对于一些课程确实是合适的。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多,而每个操作都需要引入教学,时间无法保证。为了解决授课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课资源设计策略上直奔主题,不再设计新课导入等环节,而是直接教授学生如何操作,将微课变成简单的“工具书”供学生查阅。

故计算机微课视频资源采用一个明确的主题,教师在电脑上演示,边演示边讲解操作要领,在录屏的同时录声。教师的操作不宜过快,先语音提示即将实施的操作,稍停顿再移动鼠标到要操作(点击)的位置,点击操作。教师的操作不宜使用快捷键,快捷键操作虽然可以加快制作时间,但是无法录制下来,学生将看不到操作。

五、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式的选择

“工具书”化的微课资源虽然使时间变得更紧凑,但牺牲了微课的趣味性,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将使学生索然无味。为了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选择以任务驱动为基本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任务,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通过完成任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习知识和技能、技巧。任务驱动法中教师通过布置任务主导教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化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

任务的选择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选择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要一经提出就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使“为60分而学”变成“我想学”。所以,选择的任务要紧跟90后学生的兴趣所在,抓住他们的“需求”,选择一些学生想做而不会做的东西作为任务,解决一直困扰他们的难题,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有非常高的积极性。如图文混排知识点授课时间在元旦前不久,抓住学生元旦喜欢通过网络向亲朋好友发送贺卡的“需求”,可以选择个性化元旦贺卡的制作为任务。在任务案例中,选择羊拜年的图片作为主背景,祝福语句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最后签名要用艺术字。要求学生完成贺卡的制作。这样以羊拜年的图片作为主背景的贺卡,正是学生在即将来临的2015年元旦节需要使用的,个性化的签名必将被喜欢自我展现的90后学生所喜欢。其次,任务的选择要紧密联系专业需求,这样才能更好解决学生以后职场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同样是PPT知识,旅游专业选择某旅游点介绍的演示文稿制作,市场营销专业选择某产品的介绍演示文稿制作。再次,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将新知识包含进去。每一任务相对前一任务增加的新知识不能过多,也不宜过少,既能让学生愉快地完成任务,又能充分学习新知识。

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施过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任务布置。教师在每次课前布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任务目标。在布置任务后可以做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和需要用到的知识点,但切忌过细过死,固化学生思维。如贺卡的制作任务,教师提供模版给学生参考,并提供羊拜年的图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完成贺卡必须把图片插入文档、对图片大小进行修改,插入艺术字等操作。教师切勿直接列出需要的步骤,一定注意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可通过讨论的形式,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如 教师提问“图片大了怎么办”,学生自然就想“需要修改图片大小”,引出“如何修改图片大小”,这样学生就会去学习“图片大小修改”的微课了。

任务布置时间安排一般有两种,一是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不长,在一次课内(90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布置时间安排在一次课的课前。二是任务的完成时间较长的,可以选择在上次课结束阶段进行布置。

2.任务完成,学生自主学习。在任务的指引下,主动在微课资源里查找相关操作的教学视频,学习相关操作,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化被动灌输为学生主动学习。微课都是以短短的几分钟演示一个操作,每个操作视频相互独立,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而且每个微课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之间,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规律,不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而降低学习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和控制时间,由于微课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在寝室等场所观看教师的操作视频,心态会比教室学习轻松,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如果觉得某操作没学会还可以重播,遇到自己的难点可以重点学习,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而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选择跳过。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学习计划,解决基础差异大而带来的教学组织难题。如“求职信”任务要求学生模拟向自己中意的单位写一封求职信,教学要求是掌握文档的排版,对于有基础的同学只需要学习不常用的操作如段落设置和页面设置等,而没有基础的同学还需要学习文档的新建、保存、打开以及字体字号的设置等。

3.任务的总结,知识内化升华。学生通过课前(或课中)的学习微课和实际动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教学任务所涉及的知识和操作技巧,但也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可以说,学生是带着对知识的基本掌握的自信和对某些疑难问题的困惑来到总结阶段的。所以该阶段任务必须将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系统化并提升,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这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各自的优点。结合学生讨论的情况及学生咨询的情况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对于个别同学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从而完成知识内化。

七、结语

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已深深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下转90页)

(上接82页)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工作难题的任务。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及由此带来的新的教学开展形式,将给传统基础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微课以其“短、小”的特点非常适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松散”的需求,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制作成微课,组成视频化的可方便查阅的移动“工具书”,以真实情景的任务为引导,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以过级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造成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实现了“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为中心”,有效解决学生基础不均而造成教学的两难局面。当然,教学的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教学的改革也没有终点,只有起点。笔者将微课资源定位为视频化“工具书”并将其运用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一种运用,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随着“微课”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其他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大家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8).

[2]胡洁婷.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以“计算思维”课程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3,(4).

[3]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

[4]曾翰颖.慕课时代下重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15,(3).

[5]刘磊, 龚少卿.“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

上一篇: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下一篇:计生技术服务管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