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义县马铃薯产业的再思考

2024-04-16

尚义县马铃薯产业的再思考(通用9篇)

篇1:尚义县马铃薯产业的再思考

尚义县马铃薯产业的重新思考与定位

马铃薯是喜冷凉、耐干旱、耐瘠薄、高产稳产作物,具有种薯市场需求量大,商品薯用途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尚义县属坝上地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是天然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和无公害商品薯生产基地。全县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7万亩左右,马铃薯已逐步成为我县又一项立县富民的主导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一是马铃薯加工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以满井惠民马铃薯加工厂和京尚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尚义县惠民马铃薯加工厂,建于2009年7月,是集马铃薯种植、收购、淀粉及粉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建民营企业。占地7500平方米,企业总资产630.2万元。2009、2010年加工马铃薯原料21200余吨,生产淀粉3200吨,粉条120吨,销售收入达到1403.2万元,实现利润100.2万元。京尚薯业总投资620万元,占地4800平方米,主要生产速冻薯条、薯泥,年加工能力可达万吨左右。二是农超对接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2009年开始实施农超对接以来,尚义县金蛋蛋马铃薯合作社、脑包底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甲天蔬菜专业合作社、青湖蔬菜专业合作社先后与北京家乐福、上海家乐福、北京华联、北京物美、北京超市发等超市建立起稳定的对接关系,年提供马铃薯、2000余吨。1

三是马铃薯产业成功注册了自己的品牌。2010年10月6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受理,注册商标为“梦佳人”,结束了我县马铃薯产业无商标的历史。四是马铃薯新品种引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高产品种冀张薯8号、荷兰

14、费乌瑞特;炸条、炸片品种夏坡地、大西洋先后落户我县,并逐步成为全县的主打品种,种植品种的“多、乱、杂”现象得到遏制。今年笔者引进试验的红皮黄肉高产高淀粉新品种“状元红”,亩产量达到7130斤,该品种抗旱、抗病、高产,有很好的推广前景。五是马铃薯储藏建设有了好的开局。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与加工企业的需求,马铃薯冬储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大。毛囫庆、西平山、满井、荞麦窑、大阳坡等地都先后建起了储藏能力达百余吨的大型储窖,有效的缓解了马铃薯储存的压力。

虽然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龙头企业拉动能力不

强;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够健全;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还不够普及;规模化生产水平还不足;保鲜贮藏技术还不过关等诸多制约因素。但马铃薯产业在我县的发展趋势十分强劲,农民的种植热情十分高涨。建议县委、政府要因势利导,对马铃薯产业应重新思考与定位,拿出强有力的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再上新高。

一、加强领导,把马铃薯作为主导产业去培育

要想把马铃薯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强,首先,县委、政府要

高度重视,要像抓蔬菜、畜牧等产业一样,狠抓在手,一抓到底,把马铃薯产业列入全县的重点产业。政府要成立多部门参与的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组织,研究制定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政策、规划、措施。重点扶持马铃薯科研、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同时,要推行项目管理和激励机制,对马铃薯种植积极性高,达到区域规模的乡村实行项目管理,集中人、财、物、技等生产要素重点投放。对种植大户在良种、化肥、地膜、机械、储窖等生产资料上予以适当补贴。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由于2010年马铃薯价格节节攀升,卖出了天价,估计,明年全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会迅猛增加,种植户的盲目扎堆,很可能造成明年9、10月份马铃薯集中上市产量过大,无法集中消化,薯贱伤农的情况发生,政府要及早做好应对预案,防患于未然。

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向规模化发展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出路。对现有的满井惠民和京尚薯业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继续在政策优惠、资金补贴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由于马铃薯种植与加工企业之间缺乏紧密的合作关系,马铃薯丰产了,销售出现困难,加工企业和流通商贩就压级压价;马铃薯减产了,加工企业则无薯可购,导致企业因原料缺乏而无法正常生产。为了让“薯贱伤农,薯贵伤企”的现象得以解决,号召加工企业发展一定面积的原料基地非常必要,最好走社企合一的发展路子。目前我县已注册了脑包底、金蛋蛋、乐农、浩达四家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社员600余户,辐

射带动马铃薯种植面积近3万亩,通过订单生产模式,完全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三、加快引、育种步伐,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要建立全新的脱毒薯良繁体系,大力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培养专业科技人才,熟练掌握育苗、快繁、病毒检测等技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组培室、无菌操作室、尼纶网棚等设备,恢复和完善县、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体系,严格种薯质量,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要加快高淀粉品种、适合炸片、炸条和全粉加工品种的推广速度。对种薯生产企业要予以资金补贴,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对于应用脱毒薯原种的农民实行良种补贴,鼓励农民自觉应用优质专用品种,促进种薯的推广普及。特别要抓住南方冬作马铃薯面积不断增加,而自己又没有条件进行繁种的机遇,努力增加适合南方生产的荷兰十五等高产小日期品种的比例。

四、实施标准化种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大力推广选用优良品种、膜下滴灌、种薯催芽、配方施肥、地膜全覆盖、化学除草、机械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标准化种植技术,充分挖掘马铃薯的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使全县马铃薯产业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尚义县马铃薯面积发布较广,坝上水浇地要大力发展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坝下丘陵区要推广地膜全覆盖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好水资源,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

五、抓储藏环节,化解和抵御市场风险

加强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是缓解集中上市与外运压力、稳

定商品薯市场价格、均衡马铃薯加工企业原料供应的重要途径。2011年我县马铃薯产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了避免卖难和“薯贱伤农”再次发生,必须加快我县马铃薯储藏设施建设。甘肃省安定区,狠抓马铃薯的保鲜贮藏建设,不但建有万吨级的恒温储藏库、千吨级的自然通风式保鲜库、百吨级的窑窖群,还发动千家万户,实施“101”工程,即户建10吨商品薯,1吨种薯的储藏窖,实现农户马铃薯的均衡上市和薯种单存。真正达到“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保加工、稳价格、增收入”的目的。今后要实行以农民投资为主体,政府拿出一块资金进行补贴为辅助的投资取向,鼓励广大农民、经营业主加强标准储窖的修建,通过储藏,化解和抵御市场风险。

篇2:尚义县马铃薯产业的再思考

江西省崇义县委常委、副县长、农工部长

崇义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核心任务来抓,通过发展竹产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崇义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崇义县毛竹林58.5万亩,农民人均拥有竹林3.7亩,随着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山林权属得到明晰,明确了责权利关系,毛竹的税费大幅下降,空前激活了农民经营毛竹林的积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县把增收道路的目光聚焦到竹产业发展上,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竹产业发展资金专门扶持毛竹资源培育,农户斩山抚育、深垦施肥、新造竹林、开通林区公路、新栽种丛生竹都可以享受到资金补助。在发展竹产业的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油茶、脐橙产业发展。政策激活了产业发展,2006年,全县竹林抚育达到14.4万亩,种植丛生竹3.8万丛,油茶林低改5000亩,脐橙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竹业总产值实现2.36亿元,比2005年增长72.6 %。目前,该县已基本形成“主抓竹产业,兼顾油茶、脐橙”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同时,该县着力引领农业龙头企业走生产规模化道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对全县笋竹加工企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对效益低、质量差、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同时,采取税费减免等系列政策扶持了华森竹业、贵竹、盛竹等一批毛竹加工龙头企业。二是鼓励林农与“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为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半成品,实现原竹加工增值,促进竹产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中经营转变,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据统计,2006年全县拥有竹加工企业96家,带动4500余户竹农直接、间接加入毛竹加工,有效促进了企业和林农利益互惠。如该县乐洞乡人均拥有毛竹林12.6亩,林农利用自己的毛竹为龙头企业加工半成品,每根毛竹实现增值比原竹出售增加了10元以上,2006年,该乡人均来自竹产业的收入达3600元。三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依靠科技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企业不断开发竹家具、竹工艺品、竹醋、竹炭等市场前景看好的精深加工产品,着力提高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开发“农家乐”旅游产业。该县积极探索发展产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同行之路,选择了一批区位优势显著、资源环境较好的新农村建设点,以当地产业发展和民俗风情为依托,建成以“崇义阳岭竹家庄”为统一品牌的“农家乐”旅游休闲农庄,为市民休闲、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好路子。目前,已建成20多个“农家乐”示范点,参与农户达到100余户。

三、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生产手段的科技化、产业经营的一体化。要实现这“四化”要求,必须积极组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降低农民经营风险,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一是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手册、下派指导员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育强化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合作意识,引导农民自由组建合作经济组织。二是政策扶持经济组织发展。设立50万元县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凡是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运转正常的县级、乡级、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都分别给予一定的扶持奖励资金。2006年,全县组建了76个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农民3.1万人。三是规范运行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制定不同形式合作组织的示范性规章制度,积极鼓励以村或者社区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单位,大力发展初级合作,引导发展高级合作,鼓励不同形式的合作,逐步建立“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使农民结成利益的联合体。如铅厂镇长河坝竹业协会,在组织毛竹销售、病虫害防治、道路维修、科技培训、供销信息共享,禁挖春笋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去年5月,3万亩竹林发生蝗灾,协会组织农户每根毛竹提取2分钱买药灭虫,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协会还统一毛竹外销价格,每根毛竹平均比原来增收0.4元。

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抓好高效毛竹林生产、脐橙贮藏保鲜等10项主推技术的普及推广,做到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人,力求做到科技覆盖到所有产业农民。二是实施“农民科技带头人建设工程”。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全民培训规划”,重点抓好农民科技带头人的规范培训和管理,壮大农民科技带头人队伍,健全乡村农技推广网络。2006年,全县举办各类科技带头人培训班29期,培训人员达2000余人次,为促进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打下了扎实基础。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设立了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信息服务站,组建了县、乡、村三级农村信息员队伍,不断加强对乡镇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管理,全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五、几点思考:

启示一: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并以此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最有效、最核心的办法就是发展现代农业。该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首要位置,把竹产业确定为全县唯一主导产业,通过产业来引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启示二:发展新产业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新产业必须符合经济规律,不能搞无效的产业。该县结合本地优越的资源条件,瞄准笋竹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来大力发展竹产业,引导农民把竹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来抓,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好的目的。启示三:发展现代必须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该县发展竹产业,在短短一年时间迅猛发展,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产业,就要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就要引导农民成为产业主体和市场主体,建立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就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抓好产品加工升值,延伸产业链,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县长、农工部长)

篇3:尚义县马铃薯产业的再思考

一、崇义县发展油茶的有利条件

(一)历史条件好。

崇义县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是盛产油茶的地方,曾闻名遐迩。资料显示,1980年,崇义县杰坝乡全乡6322人,每人留足10斤茶油外,还向国家交售了8多万斤茶油。按现在的市场行情计算,全乡农民就有280万元以上的收入,人平收入457多元,可见当时油茶就已是崇义县农业的一个重要产业。由于各种原因,现在面积不断减少,产量不断下降,由1990年的全县1 7万亩下降到现在的13万多亩,但崇义县油茶的生产传统依旧,人们发展油茶的愿望没有改变。

(二)自然资源条件好。

崇义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9度,年平均降雨量1608毫米,蒸发量1209毫米,全年日照1385小时,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土壤PH值在4.5-6之间,非常适宜油茶的生产发展。崇义县有259多万亩山林,其中缓坡山林和低山近山不少于70万亩,可供发展油茶的山林山地不下20万亩,如此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不多的。

(三)产业基础条件好。

发展产业的关键在于农民群众要有积极性。油茶产业,对崇义县而言,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传统产业,农民群众容易接受,加上现在市场行情较好,又有优质高产的技术和种苗,群众发展油茶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四)政策条件好。

油茶产业是国家鼓励和扶持的产业,国家有大量的资金扶持。2006年以来,崇义县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六大农业优势产业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崇义县发展油茶产业也得到了省林业厅及国家林业局的关心和支持,2008年被列为国家山区综合开发油茶产业发展项目,2009年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崇义县油茶良种基地建设项目。

二、崇义县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入不足,缺管理。

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的主要目的定位为满足自家生活需要,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油茶林分属各农户,分散经营,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的大环境下,油茶林垦复率低,抛荒率高,基本停留在“人种天养、到时采收”的低层次粗放经营水平上,全县90%以上油茶林存在“老、稀、残、杂、病”等现象,低产油茶林面积达8.1万亩。同时崇义县油茶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

(二)基地不大,缺规模。

崇义县仅在杰坝、金坑、上堡乡、思顺乡、麟潭乡有百亩以上高产油茶示范基地,而其他乡镇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优质油茶林还处于幼苗成长期,未进入丰产盛产阶段。而且,油茶品种相对杂乱,树龄结构失调,老、中、幼树混杂,嫁接苗与实生苗、普通株与高产株相间,优良品种覆盖率低,林相不齐,管理不便,部分品种因提前采摘致使油茶籽含油量降低10%以上,影响油茶林单产。据统计,崇义县油茶平均亩产茶油6一8公斤,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品质不优,缺效益。

长期以来,崇义县油茶加工基本是按产区分布,作坊式生产。农户沿用农村土制方法自产自销自食毛茶油,一些乡镇甚至还以手工操作的杠杆榨、楔式榨土榨油坊为主,生产效率低,油品贮存时间短。这种土制茶油县场售价只是精炼茶油的三分之一左右,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受季节性影响和分户经营的制约,油茶籽等原料的收购也是瓶颈。油茶加工厂除了收摘季节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无原料收购,加工设施只能闲着。

(四)没有龙头,缺品牌。

到目前为止崇义县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油茶加工企业,成品油茶的商品率非常低,“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未完全建立,资源优势难以转变成经济优势。而且,崇义县仅金坑乡注册了“旗岭”牌商标,但知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较弱,缺乏知名品牌的效应。

(五)创新不力,缺技术。

崇义县现有油茶林13万多亩,但大部分油茶林都存在树老龄化、品种退化的情况,油茶品种改良迫在眉睫。油茶生产中的抚育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水平还相当低。油茶加工企业创新能力弱,科技含量不高,油茶综合利用率低,大部分茶粕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直接当作燃料和肥料,资源浪费惊人。

三、发展壮大崇义县油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崇义县要做大做强做优油茶产业,打响“崇义油茶”品牌,必须创新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是突破实现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一)规划:

科学合理、适度超前。林业部门要不断完善发展规划,把油茶作为崇义县农业优势产业抓实抓好。主要产油乡(镇)要成立油茶生产指挥小组,由乡(镇)长任组长,明确一名副职专抓,确保油茶产业有人长抓有人长管。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订本乡(镇)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二)扶持:

集聚优势、拢指成拳。一是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的办法,鼓励群众种植和改造油茶林,对高标准新造油茶林且施工面积集中连片达50亩以上的,按100元/亩的标准给予奖励,平均亩产达20公斤以上开始奖励,平均亩产50公斤以上实行重奖。二是加速油茶林地流转。在自愿、合法、有偿的前提下,鼓励油茶林地向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油茶生产大户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三是争取项目资金。本级政府实施的林业和农业开发项目,一定要把油茶产业的发展纳入一并考虑,一起谋划。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服务力度,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

(三)重点:

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对杰坝、思顺、金坑、过埠、长龙、扬眉等油茶主产区,重点进行扶持。一是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跟踪服务。二是优先安排“赣油”系列优良无性系苗木,采用壕沟、条带、大穴、大肥、营养袋等技术大幅度提高油茶产量。三是高标准建设高产油茶林示范基地,采用示范带动的形式引导和推动林农种植油茶。

(四)技术:

科技扛旗、形成合力。今后新造或改造油茶林必须使用经林业部门审定的优良级品种,如:“赣油”、“赣无”系列优良无性系苗木,加速推进油茶品改进程。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油茶生产技术培训,让农民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技术,进一步规范油茶采摘秩序,保证油茶的稳定收益。同时,加强油茶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选拔,确保每5000亩油茶林有一位专业技术人员。

(五)品牌:

篇4:加快培育福建产业集群的再思考

现代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种世界性经济现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分工与市场范围关系,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关系等,都包含着与产业集群有关的经济思想。经济学史上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他认为,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并形成相互依赖关系的产业集群。经济学家韦伯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集聚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也就是形成了产业集群。克鲁格曼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分析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第一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波特于1998年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在波特看来,产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厂商,下游的销售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的其它产业的企业。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这是产业集群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波特指出,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在集群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对集群的形成、发展模式和发展周期都有重要的影响。

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分工更为细化,单个企业的生产可能更加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程度极高的生产方式非常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集群内企业的集中,相互关联企业可以分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产品,使得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和劳动力市场的规模效应都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促进效率提高和产出增加。

第二,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和扩散效应也十分有利于经济增长。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且产业集群能加速技术进步,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产业集群还有明显的技术扩散优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地缘接近,联系紧密,互通有无,技术扩散的速度非常快。

第三,产业集群的积聚力量和虹吸效应也有利于经济增长。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又能培育新的产业集群,这对地区经济增长有双重的促进作用。

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福建产业集群率先在沿海的泉州地区发展起来,而且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泉州等地在八十年代以前没有大中型企业,也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但由于特定的人文环境,民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强,敢为天下先,善于经营管理,再加上市场信息通畅和海外资金的支持,泉州地区的服装、纺织、制鞋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逐步形成泉州地区的服装、纺织、制鞋等产业集群,成为带动泉州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火车头。

近年来,福建经济发展加快,伴随着沿海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处于两大三角洲 “对接”之枢纽的福建,逐渐成为各种市场要素融合、聚集,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经济带。目前,福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快速成长,闽台经济互动越来越紧密,闽台经贸依存度已超过25%。在闽台合作进程中,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一些优势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显示出强大的扩张力。福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显像管生产基地、全球第二大彩色显示器生产基地、全球第四大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产品不仅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企业进行配套,而且大量出口,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福建还大力支持并引导社会资源向产业集群的龙头大企业集聚,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带动力,推动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信息扩散、销售网络的作用,促进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的相互依靠和协调发展。

尽管福建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从福建产业集群对全国或上一区域层次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协调所做出贡献的角度看,区域内产业结构不够理想。目前区内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传统型的制造业,而这些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上下游产业链拓展不够。福建三大支柱产业即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的产业集群发展也不理想,其专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不能与其他区域进行分工与合作,难以在大区域内担负起主导产业的作用。

其次,福建的产业关联度较低,三大支柱产业中的主要产业链的辐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福建三大支柱产业的主要产业链分布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显示器产业链在福州的马尾和福清,机械产业的装载机械产业链在厦门并向龙岩、三明延伸,轻型客车产业集群在福州、厦门,石化产业的化纤产业链在厦门的海沧,炼化产业链在泉州的泉港区。而在其他城市,三大产业的产业集群规模都比较小,与支柱产业中的主干产业链的关联度也不明显。

再次,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存在脆弱性。从福建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来看,大多数集群是通过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来吸引企业形成空间上的聚集。在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这种产业集群很难真正实现以其内在良性运行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集聚,很难形成在本地根植性强的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产业间关系比较松散,关联程度不强,不容易形成共同的区位品牌。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较短,有的甚至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势必造成创新项目技术扩散效应无法发挥,不利于后续创新。

促进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要立足于全国经济发展全局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根据产业的不同类型和发育程度,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产业,延长三大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形成对全省经济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要改造提高传统的服装、纺织、食品、建材等占GDP 比重比较大、但技术水平不够高的产业;培育和扶持新材料、生物工程、环保技术、海洋技术等比较弱小、但代表着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使福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一个内部关系协调、聚合力强、整体水平高、竞争优势持久的产业体系,这是培育福建产业集群的基础。

第二,构建产业分工体系,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要根据福建工业发展的优势来确定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坚持以分工协作、产业集聚的原则来安排项目。针对现在一些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加强政府的组织调控职能,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区内企业间的配套。一方面吸引全国优秀企业到区内配套,打破产业群从国外整体植入的做法;另一方面,应引导配套件企业通过相关认证,强化行业标准制订,在配套的前提下,鼓励企业之间相互参股,形成一个立体型的集聚方式,使产业之间有竞争,有合作,目的是增强产业集群的凝聚力。

第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群素质的提升。要选择一批有较大市场潜力与产业带动作用并能产生技术跨越效应的重大项目进行科技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抓好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基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形成面向全社会的技术创新服务网络体系。

第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积极构筑关联性大、高新度强、优势明显的特色工业体系。在产业层级上,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主体;在行业层级上,着力培育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中的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和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以及各行业中具备竞争优势和潜力的重点子行业;在产品层级上,全力构建运动鞋、服装、工艺陶瓷等一批特色产品高地,形成特色工业产品生产中心和基地。

第五,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群的带动效应。要推进大企业的强强联合,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上规模企业。特别是重视培育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拓展延伸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推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聚,加快建设东南沿海制造业基地。要重视培育名牌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创名牌,以名牌开拓市场来带动产品开发,进而带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大,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

篇5:尚义县马铃薯产业的再思考

杨瑛,王向东,陈兰瑛,屈战伟,李栓槽

(1.商洛市商州区农技中心,陕西商洛 726000;2.商洛市农技站,陕西商洛 726000)

摘要:马铃薯是我国优势农产品之一,已纳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级政府都在加大政策和投入扶持力度。本文在研究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及潜力,提出了加快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现状;建议

22

马铃薯是商洛市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蔬菜作物,现常年种植面积约占夏粮作物的五分之一,而产量却占夏粮总产的四分之一左右,其生产的丰歉对全市粮食产量的稳定有重要影响,是商洛市主要优势特色作物之一。马铃薯产业已成为部分山区乡镇的特色产业和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项目,是全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在实现“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新形势下,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于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发展现状

1.1.1初步形成优生产业带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压麦扩薯”战略,以地膜马铃薯为主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全省马铃薯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全市形成了沿秦岭南麓柞水万青,商州牧护关、黑龙口,洛南巡检、石门一线的地膜马铃薯优生产业带,是我市集中发展的六大产业带之一。2008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32万hm2(其中地膜马铃薯1.67万hm2,占71.8%),比2004年种植面积增加0.31万hm2,平均单产862kg/667m2,总产30万t,占全省马铃 1

薯种植面积的8.59%,总产量占全省的10.69%,面积和总产量均列全省第5位。

1.1.2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2009年,我市洛南县实施的农业部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万亩马铃薯高产创建田较当地单产增产500kg以上,单产创商洛历史最高记录,《陕西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2010年,我市洛南、商州、山阳等三县区建立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3个2322 hm,平均单产3107.3 kg/667m;百亩核心攻关田正副点各3个71 hm,正点平均单产3587.9 kg/667m;商州区黑龙口镇里程村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单产4285.6kg/667m,产量水平位居陕南片创建县第一,单产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洛南县万亩高产创建田平均单产3499.7 kg/667m,创商洛市马铃薯春玉米167cm对开带间套种植模式最高产量。高产创建为提高马铃薯单产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对于实现“压麦扩薯”战略目标、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1.1.3建立了栽培技术体系通过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组装集成了脱毒种薯、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规范间套、适期播种、病虫防治等六大核心技术,形成了地膜马铃薯春玉米间套高产高效模式,是我省六大区域性先进集成技术之

一。创出了“压麦扩薯套玉米”的商洛模式,省农业厅要求在陕南浅山丘陵区推广“压麦扩薯套玉米”,建设陕南马铃薯高产、高效产业基地。

1.2存在问题

1.2.1耕地质量差,投入不足,扩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不强我市马铃薯种植多在中、高山区,这些地区耕地质量差,土壤瘠薄,群众经济收入低,物资投入少,制约马铃薯产量的提高。

22222

21.2.2品种退化,混杂严重,扩大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当前,我市马铃薯主栽品种为紫花白、克新1号、克新3号等,这些品种的引进已近20-30a的历史,品种严重退化,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危害严重,产量不稳定;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优良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繁殖供应跟不上生产需求,大部分群众用种主要来源于自留种或相互串换种,脱毒优良种薯推广率不高。

1.2.3耕作管理粗放,单位产量不高,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我市大部分农户仍按传统的种植经验进行栽培管理,连作不倒茬,施肥不科学,重氮轻钾,露地马铃薯广种薄收,地膜马铃薯整垄粗糙,覆膜不严,放苗不及时,病虫不防治,不摘顶打花,营养生长过盛,小薯多,大薯少,商品率低,单位产量水平低,2008年全市马铃薯单产列全省第7位,单产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明显靠后。

1.2.4深加工滞后,产业化程度低,提升产业效益的平台不稳我市马铃薯深加工龙头企业少,主要产品为马铃薯粉条、粉丝等,结构单一,档次较低,综合利用率不高;全市营销网络和中介组织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绝大部分马铃薯在本地消费,外销量较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马铃薯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较大,经济效益难以保证。2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2.1我市具有良好的马铃薯生产条件

我市地处秦岭山脉腹地,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年平均气温7.8℃-14.1℃,年均降水量740-900mm,日照2000-2200 h,无霜期为173-225 d,土壤多为壤土或沙壤土,土质疏松,PH多为中性偏酸,具有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等气候特点,适宜

马铃薯生长。马铃薯属于喜凉作物,尤其是块茎膨大期,最适温度范围15-20℃,当地温超过21℃时就会停止生长,我市马铃薯主产区为中、高山区,夏季温度较低,具有近似于马铃薯原产地的生态条件,是马铃薯生产的适生区,在这些中、高山区确有万斤薯而无千斤粮的情况。河谷川道区可以采取冬播或早春播,力争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收获,避过高温期,也可夺取丰收。

2.2马铃薯用途和市场不断扩大

马铃薯是粮、菜、饲兼用的高产作物,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因其营养丰富,被誉为“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增加食品营养源、丰富市场食品种类、保障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尤其是加工需求越来越大,其加工品油炸制品、脱水制品、膨化制品、冷冻制品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马铃薯生育期短,抗病性强,生产潜力大,是一种重要的救灾救荒作物,也是我市山区群众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来源。由于马铃薯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许多发达国家日渐减少马铃薯生产,马铃薯生产重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我市发展马铃薯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3马铃薯增产潜力较大

据有关资料报道,马铃薯单株产量可达8.5kg,理论产量667m可达8000kg以上。近几年,我市马铃薯高产创建先后获得多项高产记录,创建田单产水平名列全省前茅。实践证明,在良种、良法综合措施全面到位的情况下,单产和总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市马铃薯增产潜力还很大。加之,我市七县区全部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整县环评,马

2铃薯生产基地基本分布在山区,工矿企业少,环境污染小,不使用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马铃薯生产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为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和认定绿色食品、打造商洛马铃薯品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3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完善繁育体系,促进种薯良种化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或引进2-3个适合商洛大面积推广的高淀粉型、早熟菜用型优质专用新品种。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在市内高海拔地区和陕北、东北等地,建设稳定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不断提高脱毒种薯质量,扩大应用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种业公司和良种生产专业合作社,建设脱毒种薯生产基地,支持网棚和种薯储藏库(窖)建设,改善良种繁育条件,提高生产能力,满足群众需要,促进产业发展。

3.2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种植标准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搞好土壤改良,不断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扩大“六大核心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广双

(三)膜覆盖栽培技术、冬(早)播技术、麦草覆盖技术等新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马铃薯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体系的研究,形成技术规程,指导农民标准化生产,实施整村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提高单产水平,推进产业发展。支持农户和企业购置马铃薯深松、播种和收获等机械,实现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指导农户和企业规范贮藏,降低损耗,延长企业生产周期。

3.3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经营产业化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兼并重组、招商引资和鼓励全

民创业等形式,改造提升或兴办一批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发展。发展订单生产,推广“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和“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诚信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基地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市场硬件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马铃薯批发市场,开辟马铃薯产业绿色通道,积极开拓马铃薯产品销售市场。引进马铃薯保鲜、储藏、运输等关键技术和设备,促进马铃薯产品深加工,不断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提高马铃薯的市场竞争力。

3.4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服务常态化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细则,出台扶持政策、奖励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产业发展。加大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宣传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力度,落实工作措施,一级一级真抓实干,夯实工作责任。增加资金投入,要解决马铃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马铃薯生产发展趋势、市场信息、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把服务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切实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杨瑛(1968-),女,陕西商洛市人,现为商洛市商州区农技中心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

附:通讯电话王向东***

篇6:临夏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考

马铃薯是临夏州第2大作物,2015年全州马铃薯播种面积4.61万hm2,占粮播面积32.1%。种植区域主要包括东乡县、永靖县、广河县、积石山县、临夏县、康乐县、和政县等县的山旱区和沿积石山、太子山麓一带的二阴山区的125个乡镇,其中东乡种植面积1.77万hm2,永靖1.08万hm2,积石山0.65万hm2,临夏县0.34万hm2,康乐0.28万hm2,广河0.23万hm2,和政0.25万hm2。主栽品种有陇薯3、6、10号、庄薯3号、青薯9号、民薯2号等淀粉专用型品种,少量有冀张薯8号、早大白等早熟菜用型品种种植。

临夏回族自治州自2008年开始实施马铃薯全覆盖工程,逐步建立起马铃薯脱毒种扩繁体系,有东乡县马铃薯脱毒中心、永靖县金大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个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基地,年生产原原种1200万粒,生产原种200万kg。全州现有马铃薯脱毒种生产基地0.5万hm2,年可生产一级种1.5万t,二级种13万t,可为大田生产提供质量达标、数量充足的脱毒种。有东乡友谊、东达、永靖万佛、积石山惠岭、广河香月、康乐绿色食品等马铃薯脱毒种生产合作社12家,年可收供脱毒种薯1.2万t,脱毒种薯除供本州生产中用外,还向青海互助、乐都、四川阿坝州、兰州永登、河西等处外调;有积石山甘肃威宝、广河雪峰、永靖盛鑫、康乐陇中等大中型鲜薯加工企业4家,年可加工马铃薯42万t,生产淀粉8.4万t;东乡友谊、高门等鲜薯经销合作社年经销25万t以上,销往上海、广州、夏门等地。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脱毒种、全膜覆盖、膜侧种植、药剂拌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随着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专业化生产模式的推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马铃薯产业已成为我州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扶贫产业。

2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前景

2.1自然资源优势

临夏州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壤多为黄壤土和黑麻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钾元素,适宜马铃薯块茎膨大。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500~2800h,夏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降水量虽少(300~500mm),但多集中于7—9月份,降水与马铃薯的需水规律相吻合,极适宜于马铃薯生产。

2.2技术优势

临夏州马铃薯生产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已形成技术先进的脱毒种薯生产繁育体系,有脱毒中心2处,具有1200万粒原原种的生产能力;有一、二级种薯扩繁地0.5万hm2;有种薯储存库13座,贮藏能力达到1.3万t。全州种子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95名,其中高级农艺师11名,农艺师64名。

2.3产品优势

临夏州马铃薯因独特的自然条件而表现为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表皮光滑、无污染,退化轻、病虫害少,质量上乘,产区集中、贮藏条件好、贮放周期长,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50多万t优质鲜薯调往外地。陇薯3号、陇薯7号、民薯2号等一批高产优质的淀粉加工型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为发展马铃薯加工业十分丰富的原料,临夏农科院培育的临薯16、17号必将为临夏马铃薯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4食用鲜薯市场前景良好

调查资料表明,临夏州鲜薯有3大走向,以东乡汪集友谊经销合作社为代表的企业,将周边鲜薯贩运到东南沿海市场;以永靖万佛马铃薯协会为代表的企业,将周边鲜薯贩运到青海、西藏市场;本地加工食用。随着人们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马铃薯消费量必将不断增加,如能进一步提高商品薯质量,马铃薯商品薯市场前景将更为良好。

2.5加工原料薯市场前景广阔

马铃薯作为加工原料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和淀粉及深加工,其加工产品成倍增值。同时,由于马铃薯块茎全营养的特点,其加工产品深受国际、国内市场欢迎,特别是马铃薯休闲食品,消费市场极为广阔。近年来,临夏州马铃薯加工业迅速发展,州内一批企业先后投资建设淀粉加工企业,马铃薯加工原料薯需求量急剧增加,据粗略估算,目前州内马铃薯加工能力已达60万t以上。此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马铃薯作为综合加工和深加工原料市场也将十分巨大。

2.6马铃薯增产潜力较大

在正常年份临夏州马铃薯每667m2产在1600kg,如果马铃薯亩产平均要达到3000kg,单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按目前4.6万hm2计算,产量可达207万t。按1.4元/kg计,产值可达30亿元。如延长产业链条,加工增值一倍,产业产值可达60亿。

3存在的问题

3.1种薯质量检测问题

临夏州现有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站3个,由省财政投资各类仪器135万元。由于缺乏培训资金,技术人员系统培训、专业培训跟不上,监管检测技术水平较低。

3.2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差

由于企业与农户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户没有稳定的产品销路,使产业链条十分脆弱,抗风险能力差,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3.3加工专用薯品种单一,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目前,临夏州种植品种主要为淀粉加工型,品种单一,集约化经营程度差,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低,商品率不高,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未形成相对稳定、均衡生产的产业化基地。

4发展马铃薯产业几点想法

4.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扩繁体系

马铃薯是临夏州第2大粮食作物之一,对实现全省66.67万hm2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工程意义重大,在网棚建设、原原种生产、一二级扩繁、储存库建设、检测人员培训、提高种薯质量等方面还需加大力度,通过技术人才培训,使扩繁体系建设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

4.2加强交流合作,引进和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新品种

东乡、永靖县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在脱毒快繁推广陇薯系列品种的同时,加强与省州育种单位的交流合作,更多的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或加工专用型品种,并对其进行脱毒、快繁、推广,解决因品种单一问题,实现品种多元化的合理布局,大力推广陇薯系列品种,同时对临薯14、15、16、17号等品种进行脱毒、快繁、推广。

4.3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主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

东乡山大沟深,气候冷凉,县内少有工业污染,是理想的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的理想区域,积极探索推广不同生态区域的高产栽培模式,在主产区建立标准化丰产栽培示范区,大力推广机械化垄作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加强对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害的综合防控,提高单产水平。支持农户和企业购置马铃薯深松、播种和收获等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主产区机械化作业率要提高到45%以上。

4.4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争创知名品牌

按供给侧改革的要求,要把扶持马铃薯种薯生产合作社、销售合作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努力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生产、推广技术、提供信息以及开拓市场方面的作用,促进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在不断扩大现有品牌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加大对“东乡马铃薯”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在省内外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生产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认证和监管;加工、营销企业要改进产品包装,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打造“东乡马铃薯”市场品牌。

4.5建立育种基地,把东乡作为陇薯系列品种推广的窗口

自2002年以来,东乡县在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王一航先生的培训指导下,建立了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先先后推广了陇薯3、4、5、6、7、10号等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20多万hm2,目前陇薯推广面积占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的60%以上,东乡已成为陇薯推广的排头兵。希望省上把东乡作为陇薯系列品种推广的窗口,建基地、指导谋划产业发展,从而辐射带动临夏经济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专业化生产模式的推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马铃薯产业已成为临夏州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扶贫产业。本文认真分析了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和前景,剖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具体措施,对同类地区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冰火,建利,江洪东.论烟叶精益生产[J].中国烟草学报,2014(1).

[2]喻敏,周治宝,谢延辉,陈圣栋,程谦.烟农专业合作社对于烟叶精益生产的意义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24).

[3]鲁艺.辽宁饲料加工企业精益生产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

篇7: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再思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创新 产业组织

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喧嚣过去,各地文化产业园或入不敷出、或人去楼空之时,重新审视文化产业的概念,分析文化产业的组织形式,讨论创意的滋生路径,确立文化产业的市场边界,是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发达国家的产业实践表明,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是在制造业的产业发展阶段完成了从粗放经营到精细制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之后开始的;且其产业组织形式也由完全竞争(企业无力创新)或独家垄断(企业不愿创新)过度到了由3—5家企业垄断一个行业的寡头垄断时期(有竞争压力又有创新实力)。由于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在制造业由粗放向精细化转变之前,创新还没有成为业界的普遍诉求,制造业自身也面临着企业整合的背景下展开的[1];因此,中国的文化产业实践不能简单地模仿发达国家,要先易后难,把握节奏。

一、从文化产业外延与内涵的角度看,文化产业是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艺术“创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化产业从外延的角度看即按工业标准生产的艺术制作。言外之意,没有按工业化标准生产的艺术制作就不属于文化产业了。联合国的定义给人的感觉是: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把文化作坊工厂化。美国政府把文化产业定义为版权产业,范围包括书刊、影视、动漫、计算机软件、演出、广告、旅游、餐饮、服装、会展、装修设计[2];因为,这些产品的创新受到版权法的保护。对比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与美国政府的定义可以发现,教科文的定义强调的是“工业化生产”—生产方式的提升,而美国政府的定义强调的是“版权”-产品内容的创新。本文的进一步解读是:联合国的定义,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用工业的方法改造传统作坊的加工方式;美国政府的定义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是创新。

二、基于创作的个体性,文化产业的组织形式既有工厂化的车间,也有作坊式的工作室

由于创意活动的个体性比较强,比如,创作多数情况下不是集体行为,而是个人的独立思考;所以,文化产业的组织形式既有产业园里的工厂化的生产车间,也有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创意作坊。考虑现代街市上的各类作坊已经是借助现代工厂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的艺术品制作;所以,创意作坊并不违反联合国“以工业的标准进行艺术品生产”的定义。联合国的定义强调“用工业的标准进行生产”的目的,是借助现代工厂技术提高艺术制作的效率;而不是限制使用手工劳动。可见,工厂化生产并不要求艺术品制作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是工厂化的。

三、从创意的存在方式分析,创意更多地表现为生产要素的重组、生产经验的借鉴

养殖业说不上是创意行业,但增加养殖场的观光功能,把传统的养殖场变成观光养殖场,实现了附加值的倍增;于是,传统产业就变成了创意产业。增加观光旅游的创意属于企业经营诀窍可以纳入版权的保护范围,这符合美国政府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刷房子、铺地砖、安装门窗玻璃的房屋装修,也说不上是创意产业;但装修的个性化、艺术化,让室内墙体、陈设变得与众不同,装修活动也就变成了创意活动。由于装修作品设计也属于版权保护的范围,根据美国政府的定义,家装也可归入文化产业。由上述两例不难看出,创意不必是伟大的发明,也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思想;而更多地表现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纵观历次科技革命无不是在一个领域的创新,然后向其它领域推广,于是,成就了一波革新浪潮。可见,创新行为不一定是领导潮流,多数情况下是跟上潮流。

四、从文化产品的公共物品性质推断,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两种繁荣文化的路径

由于文化产品的公共物品性质,即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它人对同一个物品做同样的消费;所以,公共物品的生产就会面临搭便车、不劳而获的问题。因此,文化产品的生产并不能全部由市场来组织,在不少情况下,它应该由政府来做。这就是所谓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区别,或者说是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划分问题。这里本文要强调的是:发展文化产业不是要把文化事业市场化;而是要把文化作坊工厂化。其宗旨是要用现代工业技术提升艺术品的生产效率。

五、从创意的载体与存在空间出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可以遵循如下四项原则

(一)基于文化产业项目不同的创意难度,先易后难,从创意要求低的项目切入

发展文化产业是要以创意为前提的,但不同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创意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文化产业项目的选择要先易后难、把握节奏,率先从工厂旅游、休闲文化、装修、广告、会展,这些创意难度低的行业切入。在文化产业的项目中,比如书刊、影视、动漫是必须有“创”才会有“新”的,而像计算机软件、演出、广告、旅游、餐饮、服装、会展、装修设计等项目,其“新”主要来源于对其它行业经验、技术的借鉴。因此,以产业间相互借鉴的项目为基础,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深入到“创”的项目中去。

(二)树立大文化的概念,从生活创意中,发现文化产业项目

文化即人化,有人的烙印的东西,有人类生存痕迹的东西,都是文化[3];于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生产活动、生活行为都是文化的存在方式。实际上,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一个生存史;文化创意也更多地表现为生活创意,而不仅仅是社会精英们的行为。台湾作家龙应台(2012)说,谈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连结,常让她想起在古时候,人们会把葡萄变成酒,再发展成红酒的品牌,进而让品酒成为一种生活方式[4]。她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意产业。

(三)基于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筛选出各地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项目

艺术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的规律告诉我们:并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才能有艺术生产;也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发达,另一种艺术形式也先进。基于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推论出:某种艺术形式可能会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方开花结果,比如剪纸在陕北比在江南发达。再如,意大利、法国的时装是世界一流;而美国的电影、体育是世界一流。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之间也有平衡性的一面,即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也会滋生新的艺术形式。如今天的动漫,它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前提的,是与科技发展同步的。[5]再进一步分析下去会发现,平衡性中也存在着不平衡。比如,计算机硬件最先进的是美国,可计算机软件业发展最快的是印度,动漫发展最快的是日本、韩国。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不是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专利或优势。

(四)为实现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即鼓励艺术工作者的创作,也鼓励产业界的发现

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是要用已有的工业技术来提升手工制品的生产效率,尽可能实现手工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另一方面是把文化的理念融入到工业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当中,从而提升产品的品质或文化内涵。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集合艺术工作者与产业界的智慧。由于艺术工作者与产业人士不同的工作领域、生活圈子,文化产业项目又往往滋生在二者的结合部;所以,要找到二者的交集,就要鼓励艺术工业者与产业界相向而行,努力向对方的空间里进行渗透。

六、结语

尽管中国的产业集中度还没有达到垄断竞争的状态,但实际上中国已经走在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路上。当今的中国并不缺少生产、生活的智慧,也不缺少经验的借鉴与交流,可以说通过创新实现升级产业只是时间问题。公众不用担心文化产业园的荒芜,这刚好是市场优胜劣汰的体现,符合由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到垄断竞争的产业发展定式。

参考文献:

[1]李亚卿.经济学(产业组织形式)[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309—310

[2]姚东旭.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其意义[J].商业时代,2007(8)

[3]毛志成.文化产业贵在由“文”到“化”[J].文化创意产业参考,2011(10)

[4]龙应台.请用文明来说服我[M].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2006:194—196

[5]黄大生.文化与经济等社会一般发展的不平衡性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1998(4)

〔本文系常工院科研课题“ 常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项目选择与培育途径研究”(课题编号: YN1124)阶段性成果〕

篇8: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再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创意产业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成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资源。随着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到来, 通过创意和知识而非仅靠劳动力或资本来创造财富, 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传统经济模式难以突破瓶颈, 自然资源开发殆尽的形势下, 面对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与利用越來越成为各国家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利用个人的创造力和技能开发生产文化产品、创造财富并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产业, 主要体现在影视、音乐、产品设计、时尚类设计、旅游产品、游戏软件、图书出版等方面。可见, 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 与人们生活也紧密相关。近年来美国政府提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 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 美国占第一位的出口不是工业产品, 而是创意产业。例如微软的软件、好莱坞电影、时代华纳、迪斯尼和CNN的影视节目、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工业研发和产品设计等等, 这些享誉全世界的品牌, 使美国成为全球创意产业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日本做为我们的邻国, 在严重缺乏自然资源的弹丸之地提出学生得到抽象与具象之美的双重体验。

(3) 角度变换:同一幅对印作品, 无论事先有无刻意的预设, 因为其特殊的肌理与充满偶然因素的抽象特点,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 往往会令人产生完全不同的想象。所以, 旋转手中的画纸, 寻找新的形象支点, 带给了学生无限的惊喜。

2.合作表现:合作表现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碰撞, 经过主题商讨、形象预设、构图立意、组合添画等一系列过程的合作, 学生可以通过智慧的集合领悟和发现艺术创作中不断出现的偶然与多姿多彩的必然。

过程:

我们欣赏了多张对印作品与大师的抽象画, 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同学们是否也想尽情地表现一番呢?

(1) 解析主题:

多媒体展示主题:春、夏、秋、冬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任选一字为主题, 集体创作系列组画。

先请大家讨论:主题, 主色调。

(2) 学生创作:教师启发学生在点、画时要注意搭配颜色, 压印时可采用拍、磨、压、推等手法, 揭起时方向、快慢也可以有变化等, 提供学生在方法、技法上的多种选择和尝试。

(3) 展示品评:集体、多媒体展示。互评——使你想到了什么?自评——是何主题?表现怎样的情感?用了什么方法?师评——点出情感、方法上的出彩处?

延伸: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优美的主题, 丰富的材料值得我们以对印的方式去探索、创作。希望同学们能将这对印的乐趣带了“创意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 十分重视创意产业, 日本的索尼、松下、东芝、丰田等工业设计水平使日本的产品赢得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本的动漫产业的发展更是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由此可见, 创意产业已经被各个国家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本世纪是各国经济竞争的主要领域。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造成了物质的极大丰富, 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变得更加舒适和富有, 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消遣需要。面临二十一世纪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尤其是在个性化消费方面的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无疑是迎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绝佳经济模式, 而创意产业的兴衰关键取决于创意人才的培养, 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 我们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创造性人才, 是当今各院校以及教学机构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艺术教育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的角色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以及物质的极大满足, 人们必然会产生对属于精神方面的文化类产品的消费与追求。要想文化创意产业得以扩大和发展, 势必要有具有创新精神和独创技能的高端人才以及拥有大批有着较高鉴赏能力的消费群体作为支撑, 而是艺术教育则是承担着培养这些人才和大批消费群体的必要途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 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现代社会中, 艺术教育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 艺术教育被理解为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 如各种专业院校正式如此, 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 艺术学院培养出画家和设计家, 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家等等。从广义上讲,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 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不是单单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由此可见, 艺术教育并不完全是为了单纯培养专业人才, 尤其是在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在我们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创新人才的同时, 艺术教育也承担着普及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来提高普通人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这为创意产业入到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去, 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精彩。

学生作品:

三、教学的成效与思考:

通过对印的教学, 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对印所带来的奇妙视觉艺术享受, 并在实践

中获得发现自然奇特艺术元素与将之进一步转化为更具艺术完整性和主题性的全新作品的宝贵体验。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 相信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触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心灵中的创造探索的欲望, 引领学生去寻找、发现藏匿于生活之中的美的, 奇特的艺术元素对培养学生艺术个性, 提升艺术素养的意义与价值要远远超出我们在这一堂课所看到的。

参考文献[1]具象艺术

[2]真情对印2008[3]奇妙的对印画

提供了强大的市场保障, 而培养专业的艺术创新人才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迪斯尼动画、耐克等知名品牌的生产加工以及市场相当的份额都是在中国完成, 而我们却只从中赚到很少的利润, 而绝大部分利润却被美国轻而易举地赚取, 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也就是说, 谁掌握了文化产品的核心力量, 谁就抓住了创意产业的命脉, 势必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艺术院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就如何培养具有时代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艺术教育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艺术教育与创意产业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对艺术教育空前重视。在日本, 近年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并称为三大科学, 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在俄罗斯, 艺术教育也受到相当的重视, 除传统的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外, 还兴起了工业艺术设计等新兴学科, 将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合到一起, 使艺术的范围, 从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扩大到物质生产领域。现如今在中国绝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都设置了艺术学科。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其浓重的人文气息, 使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够从文化的层面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原创性, 引导学生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思想境界, 因此, 高水准的人文学科和优良的人文环境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基础, 同时, 也为实现艺术教育多学科、跨学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如说请法学院的老师来艺术学院的学生讲解知识产权法, 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可以为学生讲授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等等, 综合性大学除了培养人才之外, 也都具备研究开发产品的实力, 并直接参与到文化产业当中。创意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加以推广传播, 用知识和美感來丰富人民的生活, 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2006年11月23日, 伦敦艺术大学北京创意产业中心举行了正式启动仪式。“世界创意之都”项目由英国政府资助, 伦敦艺术大学负责组织实施。该项目将在中国和印度设立五个创意产业中心, 以促进英国的创意企业与当地的创意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北京是该项目正式启动的第一个城市, 北京中心设立在北京市东城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内的歌华大厦。该中心将成为综合性的创意产业中心, 在中英创意企业交流、创意人才培养、创意产业咨询、产品设计、合作研究、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工作。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 将有效辅助中国创意公司的全球发展, 培育企业信心, 去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

鉴于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巨大作用, 政府应作出相应的政策倾斜, 从人才培养的规模、与企业合作等方面给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 艺术高校也应进一步对文化创意产业展开深入研究, 在自身的教育建设中, 体现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 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 要大力普及艺术教育和培养专业创新人才, 完善文化市场环境, 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

1. 提高艺术专业的招生质量。

当年我国艺术教育引进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后, 专业分工非常细化, 各种艺术学科由于各自技巧的差异性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相互间毫无联系的专业, 艺术本身的综合性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专业艺术院校。专业化越来越强, 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 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类学校的教育中, 而且体现在艺术高考当中。艺术高考由于文化课要求低, 成为大部分学校为文化课差生提高升学率的主要出路, 相互之间已形成恶性循环, 影响了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和质量。在现行的体制和模式下, 盲目扩招和招生不能严格把关在各个院校仍在持续着。甚至有些考上的学生连自己所学的专业到底是什么都不了解, 对所学专业没有丝毫热情而言, 厌学、旷课现象频发,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扩大招生数量, 个别人认为, 就算没有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至少能提高大多数人的审美修养, 并为创意产业市场提供强大的消费群体, 但发展文化产业的真正推动力是那些专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每年毕业的艺术专业学生中, 有多少是凭着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投入到文化产业中, 又有多少放弃所学专业而从事其他行业的呢!这彻彻底底的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所以说, 在招生数量和质量上要严格控制, 尽可能招收素质高, 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和热情的学生, 这对院校的艺术教学和培养质量上, 都会起到很好的保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 创造力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

学生需有跨学科的专业能力, 打破以往专业分工明确的界限,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学科间的联系, 做到借用其他学科来弥补本专业的空隙。比如艺术市场学就是一门研究艺术市场的本质特征、运行规律和管理的学科。在艺术教育过程中, 一方面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可学生的大胆创新, 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在艺术教育的培养中, 会个别地出现特别有天赋、有才华的学生, 虽说其作品还不够成熟, 但却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情感流露, 这正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属性。但毕业后, 他们的作品以及与作品相关联的思想性会发生变化, 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大多数艺术家来说, 为了生存甚至是更好的生存, 他们会迎合企业、经营商、经纪人以及客户的口味来进行创作或设计, 这无疑会损毁他们既有的弥足珍贵的原始创造力, 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的满是抄袭模仿的平庸之作, 没有丝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艺术家失去了应有的尊严, 同时也失去了推动创意产业的原动力。所以说, 在我们培养优秀创意人才的同时, 营造良好、宽容、尊重的人文环境以及完善的产业市场, 这对于培养人才和保存艺术家的创造力是何等的重要。

3. 建立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运用中的自信心。

在不胜枚举的艺术或设计作品中, 大量充斥着抄袭模仿的现象, 觉得借用国外的设计元素或风格就显得专业、时尚, 而全盘把我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抛掷脑后, 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匮乏和摈弃。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的非西方国家, 其现代设计是从二战后开始发展的。日本现代色设计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双轨并行的体制。日本的传统设计吸取中国和韩国的审美因素;现代前卫的设计则更多吸取美国、德国、意大利的理念和方法。但是所有的吸取是经过选择、消化甚至是转换, 再加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学精神、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民族素质等影响和作用, 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时至今日, 艺术在传统定义上的界限已日趋模糊, 而许多学科也开始受到科技整合的影响, 受到新媒体与科技的冲击, 传统的专门技术逐渐被取代, 新的科技亦带来新的创作潜力与新学科的兴起。面对必来的趋势, 我们在致力于文化认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培养我们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并把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艺术创作中去, 通过艺术来彰显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

艺术教育应该设置跨国的艺术学习机制, 不仅让学生了解有什么资源可以争取, 也让有能力的学生在他喜欢的环境里学习, 促进学生及学者间学术的交流。学生必须在传统文化和民族自豪感范畴中, 建立自我认同, 进行研究及生产活动, 以滋养其丰富心灵。艺术教育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与重要性给艺术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和重新审视调整的可能。它要求艺术教育在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充分发挥中国五千年文化深厚底蕴的优势, 创作出更多适合国民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为国民乐于接受的文化作品, 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艺术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情, 我们不能盲目套用外国的产业规则和艺术教育模式。借鉴国外的有益的理论体系和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经验, 最终是为了建立和健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的国情和特点直接影响着中国的艺术教育模式和产业运营规程。无论是产业的经营者还是教育的管理者, 在施教与运营机制上都带有中国特点, 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创意产业与教育的关系时, 必须从现实的中国国情出发, 即要吸取国际先进的教育方法, 又要注意结合中国的产业情况, 采取适时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特技能的高端人才来推动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

[1]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 2004 (4) :2.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2006 (8) :50-51.

[3]章利国.《艺术市场学》, 2003 (4) :15.

篇9:尚义县马铃薯产业的再思考

一、乌兰察布市现代农牧业实施情况

借助国家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契机,全市从2006年开始重点支持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喷灌圈、微喷、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的农业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现代农牧业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多年来,全市共新增大型喷灌机765台,中型喷灌机204台,实施膜下滴灌115.89万亩。新建日光温室和网室大棚5217亩。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在市民丰薯业厂区内建造10亩连栋温室三座,同时在民丰薯业公司完善配套一处大型马铃薯组培室一处,面积10000平方米。连栋温室的建成,每年每亩可生产微型原原种120万粒,可种原种生产田200亩,可生产原种500吨,可提供4000亩合格种薯田用种,最终可解决农民8万亩耕地的种薯。组培室项目的建成,为全市马铃薯种子的培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从2008年以来,全市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共投入191228.89万元。其中,中央补贴8500万元、自治区补贴35000万元,自治区奖励以奖代补资金37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9948.2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4499.2万元,整合各类支农资金59581.44万元,地方配套19948.25万元。

二、乌兰察布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切实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现代农牧业领导小组。为了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用好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资金,乌兰察布市成立了现代农业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市直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在财政局下设办公室。与此同时,各项目旗县市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

2.组织成立驻乡镇苏木工作队。旗县组织成立设施农业驻乡镇苏木工作队,分别深入现代农业建设乡镇苏木协助和指导工作。工作队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全旗现代农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和重要意义;指导、协助所在乡镇苏木开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作;协调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帮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土地租赁等各种困难和问题;协助地方制定和完善项目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

3.召开马铃薯现场观摩会。为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膜下滴灌工程效益的再认识,分别在察右后旗、四子王旗等地区组织马铃薯现场观摩会,通过对膜下滴灌作物在不同生长期与大田作物现场观摩对比,使广大干部群众直观真切地感受到膜下滴灌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有力推动了全市膜下滴灌种植水平的提高和种植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各地区以不同的形式,组织种植户赴甘肃、宁夏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膜下滴灌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聘请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对广大群众进行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有力推进了全市膜下滴灌工程的种植水平。

4.成功举办“乌兰察布市第二届马铃薯节”。通过举办第二届马铃薯节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扩大全市马铃薯产业规模,马铃薯销往全国各地,有的还销往国外。尤其是2010年,在南方洪涝灾害、北方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全市马铃薯产量不减,单价创下历史最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二)强化技术保障,切实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1.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组建与规模经营面积相适应的农业、水利等技术指导小组或技术服务组织。技术服务组根据服务项目制定详细、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在项目建设与作物生长期间,技术服务组常驻项目区,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马铃薯膜下滴灌、喷灌圈机械使用、维护与作物种植专题讲座,与技术人员签订技术服务责任状,明确服务项目、服务责任和奖惩办法,有效调动技术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

2.推广应用综合农艺措施,围绕节水灌溉和机械化作业,配套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农业增产新技术。各地区制定了新品种推广实施方案、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方案、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实施方案。根据近年来的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种植情况,筛选出多个高产优质新品种,推荐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种植。马铃薯良种补贴项目优先保证满足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对新品种的需要。2014年,为了推广应用综合技术,在全市各旗县实施了1.1万亩马铃薯推广试验田,在种植过程中通过分片种植不同品种、分类实施肥料、分级施种马铃薯种薯,统一浇灌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

(三)严格规范项目管理,切实保障项目实施。

1.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与项目旗县签订建设责任状,要求建设项目的工程和材料采购严格按照国家招投标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程序组织实施,并严格实行预决算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组织人员经常对项目工程进行实地查看,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大型喷灌进行GPS打点,对采购合同原件进行验证和核实,防止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规范操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2.跟踪核查,确保项目落到实处。有关部门人员对资金额度大、项目规模大的旗县进行核查,重点检查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工程验收和后续管理、档案管理、资金整合、资金到位情况及项目建设配套制度。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保障资金合理利用。

1.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到位。为了确保现代农牧业项目如期完成,多次召开分管旗县长,农牧、林业、水利、农机、财政、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协调会,积极落实重点项目旗县项目配套资金,超额完成整合任务。三年来,累计整合各项资金59581.44万元,整合资金占投资额的31.3%。整合的资金包括:农机具补贴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资金、沙源工程资金、土地整理资金、民办公助资金、地方水利建设资金、扶贫整村推进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抗旱补助资金、生产资料贴息贷款资金、水利以奖代补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资金、农牧业生产救灾资金、老区促进会水利建设资金、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扶贫集中连片开发资金等。

2.按照专款专用原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为了加强和规范使用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资金,按照《财政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对项目旗县的资金管理采取“三专一封闭”管理,并将资金管理方式写入责任状,对出现挤占、挪用和滞留项目资金,致使项目不能如期完成的地区,限期追回并相应扣减年度预算指标,并取消项目的后续扶持计划。

三、乌兰察布市发展马铃薯产业取得的成效

(一)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投入,促进了马铃薯产业大发展。在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资金的扶持下,全市马铃薯产业在稳定种植面积、科技示范引领、农机装备、良繁体系建设、种植品种布局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2008年全市实施现代农业种植面积仅为23万亩,2014年已达到200万亩,增长了7倍。特别是2010年全市遭受了夏伏70多天的连旱,旱作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但节灌马铃薯亩均产量达到4500斤以上,且商品率高达85%。

(二)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为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1.土地整理和流转,为规模经营创造了基本条件。在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实施项目区,农户通过对承包土地的地块进行调整、清障和平整,使项目区零星分布的土地实现了集中连片。项目区内农田作业道路、排灌渠系、地埋管道、机电井、输电线路基本配套,已经具备了大型机械作业和实施节水灌溉的条件。

2.农业机械和节水灌溉设备的配置,为规模经营创造了物质条件。全市七年来共购置大型喷灌机765台、中型喷灌机204台,各类在种植、施肥、收获等农机具逐年增加,项目区通过购入大中型农机具,初步具备了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能力。

3.规模经营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和节水设施设备的广泛应用,使机械化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引入到项目区中,小而全的分户经营已不再适应机械化规模经营,农民学习、掌握新的农业增产技术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使项目区内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同一作业区内基本统一了品种。测土配方施肥进入实用阶段。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技术和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项目区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节水化灌溉、机械化作业、模式化栽培、组织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资金的投入,催生了农民自发合作规模经营。在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资金的扶持与推动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发生巨大变化。目前,项目区普遍采用以下几种经营形式:一是公司租赁经营。公司和农户签定长期租用合同,租赁费一年一付。该种经营模式以商都县尤为典型,商都县主要依托希森公司,租用农户土地,支付租赁费,大力发展大中型喷圈。二是个体户承包经营。由个体户承包土地发展规模经营。该种经营模式在各地区均有,承包户有的是当地农民,有的是外地农民,采用承租的方式,从当地农民手中租用土地,集中连片种植马铃薯。三是农民联户经营。各地区农民根据自己的分布情况,采取三户、五户或更多户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选出管理人,统一组织耕种、统一浇水、统一施肥。四是成立农民协会经营。通过采取“支部+协会+合作社”、“支部+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由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协会为手段,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农户为主体形成复合模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实施,全市催生出农机合作社152个,还有用水合作组织、营销协会等合作社。合作社实现了统一播种,统一施肥、喷药,统一收费的三统模式,亩均收费低于市场价,深受合作农户的欢迎。

(四)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投入,推动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不少原来对实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建设持怀疑、观望、甚至抵触心态的干部和农民改变了观念。他们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才是摆脱繁重体力劳动、走向富裕的正确道路。目前,全市乡镇村干部和村民开始讨论今后如何采取新的经营形式,提高规模经营水平,配套发展规模种养业等问题。

(五)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投入,实现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1.推动了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乌兰察布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种植旱作马铃薯,亩产在1500斤左右,效益较低。现代农牧业项目建成后,实现了“两增”、“三省”、“一降低”。“两增”,增加单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三省”,节省了水资源、节省了用电、节省了化肥;“一降低”,降低了经营成本。如四子王旗东八号乡碌碡壕子村,全村3630亩耕地全部实现节水灌溉,人均达到17亩。大旱之年的201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4万元,户均16.5万元。

2.种植结构的调整,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能。以马铃薯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下,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农民增加收入。随着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人口转移力度的加大,种植结构的优化,增收效果将越来越明显,现代农牧业发展规模经营前景广阔。

(六)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灌农业,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通过几年来的实施,现代农牧业项目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根据理论分析和各地灌水实践经验,土渠年灌溉定额为350—400立方米/亩;管道年灌溉定额为180—200立方米/亩;喷灌年灌溉定额120—150立方米/亩;滴灌年灌溉定额为80—100立方米/亩。通过分析测算,土渠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在0.45左右,管道灌溉水利用系数0.8左右,喷灌水利用系数达0.9左右,滴灌水利用系数达0.95左右,每亩膜下滴灌马铃薯生育期平均灌水为105立方米。如果采用大田漫灌方法,每亩地最少灌水350立方米,膜下滴灌比漫灌平均节水245立方米,平均节水率为70%;采用喷灌方法,每亩需水245立方米,膜下滴灌比喷灌平均节水140立方米,平均节水率为57.1%。由此可见,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农业,是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项目资金投入不足。2007年,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喷灌面积只有11.6万亩,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新增200万亩喷灌面积。按照中央、自治区补贴金额,共计补贴43500万元,每亩仅能补贴217.5元,实际成本每亩约1200元,每亩缺口982.5元,上级补贴仅占每亩成本的18.13%,远远不能满足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资金整合机制不完善。

现代农牧业实施三年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59581.44万元,涉及支农专项18个项目。由于支农专项涉及许多部门,各种专项资金都有各自管理规定,都要求建立专户、专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资金整合和实施,需要自治区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建议上级部门整合涉及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农民自筹资金困难。实施现代农牧业一个复杂的项目工程,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农民拿钱。多年来,全市农民已自筹资金64499.2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3.73%。目前,全市还有贫困人口29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还比较低,加之近年来干旱少雨,广种薄收,农民再拿钱去发展现代农业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建议加大对农牧民的补贴力度,让强农惠农政策普照千家万户。

(四)土地规模化经营受到限制。发展现代农业,首先需要集约化土地,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承包到户,由于当地农民意识不高,没有大局观念,或者缺少资金,只要有一家持不同意见,就无法统一实施、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浇灌。建议国家制定在农村全面推行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的政策。

(五)农民素质仍需提高。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农民本身。目前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当务之急。采用先进的节灌设备后,需在耕作制度、种植方式、灌溉制度、施肥技术、品种选择等多方面进行改善,只有加强农机与农艺的配套,加强技术的集成,才能充分发挥现代灌溉农机设备的最大作用和效益。建议国家加大对现代设施农业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农膜“白色污染”治理亟待加强。近年来,随着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灌农业与旱作覆膜的大面积推广,地膜的年均用量在逐年扩大,虽然采用了以旧换新的措施,但由于国产农膜强度低,耐用性差,极容破碎,不易收集,造成残膜回收率很低。建议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制定奖惩政策,大力宣传农田残膜危害土壤、污染环境的严重性,深化农村广大群众对残膜危害的认识,同时实施奖励政策,把清除农田残膜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对利用残膜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的工厂,应按国家有关利用“三废”的政策,给予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开发废旧农膜再利用技术,防止污染转移,大力提倡利用天然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以部分取代塑料薄膜;开展经济、适用的可降解农膜的研究,积极探索合理使用农膜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财政局)

上一篇:大学军事理论重点下一篇:在等等吧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