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

2024-04-11

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精选6篇)

篇1: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

云南省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

联合考察组

〔内容摘要〕在考察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和做法, 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加强我市马铃薯基地建设和产业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建议。

〔关 键 词〕农业 马铃薯产业建议

由市农业局牵头,盘县、六枝特区、水城县农业局及马铃薯办公室负责人组成考察组,于2007年7月3日至11日,到云南省宣威市、会泽县、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丽江地区就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和实地考察,尤其重点考察马铃薯的种薯繁育体系建设。

一、蓬勃发展的云南省马铃薯产业

云南是中国马铃薯的一个主要产区,马铃薯作为云南重要的农作物,在推动云南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种植面积已达700多万亩,居全国第五位,鲜薯700多万吨,居全国第三位。通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云南省的马铃薯已形成周年生产、长年供应,鲜食菜用型、加工型和饲用型马铃薯共同发展、马铃薯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的崭新格局。

(一)宣威市的马铃薯产业

1、基本情况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云贵两省结合部,总面积6775平方公里,海拔920-2826m,年均温13.3℃,年降雨量980mm。全市总人口140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0万。

宣威市是云南省重要的马铃薯主产区,播种面积和产量占云南省的八分之一,曲靖市的三分之一。2006年全市种植马铃薯90.4万亩,其中种植冬(小春)马铃薯10万亩,大春马铃薯67万亩,秋马铃薯13.4万亩,总产量100万吨。总产值5.59亿元,在全省马铃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种薯繁育、科研研发

自2003年以来,宣威市筹资780万元,在宣威城郊租地50亩建设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新建简易仓库2000平方米,冷库100平方米、组培室100平方米、自控温室200平方米,钢架膜网大棚15000平方米,达到了年产微型薯1000万粒的规模,已经成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管理规范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2006年生产脱毒微型薯500万粒,年可提供优良种薯20万吨。主要繁育品种有云薯201、云薯501、抗青9-

1、宣薯2号、宣薯3号、转心乌等。

3、技术推广

宣威市市政府每年安排250万元用于马铃薯生产,通过推广双垄高墒栽培等“双高六改”技术(一改品种多、乱、杂为脱毒种薯,二改套作为净作,三改滿天星种植为双垄高墒栽培,四改单施氮肥为测土配方施肥,五改一次中耕起垄为二、三次中耕培土,六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保证了宣威马铃薯单产及质量的稳步提高。2006年推广双垄高墒种植41.6万亩,推广脱毒马铃薯60万亩,马铃薯测土配方专用肥2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15万亩,生物多样性栽培34万亩,杂交实生籽综合应用2万亩,马铃薯扳芽移栽1.5万亩。

4、马铃薯加工、营销

宣威市1998年建成了年产2.2万吨马铃薯精淀粉的润凯马铃薯精淀粉加工厂,年加工鲜薯原料13万吨,现已成长为云南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在宣威火车站旁边建成占地90亩,年营销量50万吨的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宣威文东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成立了宣威马铃薯营销协会,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宣威土豆”商标,2006年外销马铃薯达35万吨,商品率达到40%,市场拓展到全国20个省市及部分东南亚国家。

宣威市交通条件优越,良种繁育体系健全,加工业发达,技术力量雄厚,市场营销体系完善,使其具有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会泽县的马铃薯产业

1、基本情况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国土面积58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20m,年平均温度12.6℃,年平均降雨量817mm,全县总人口为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万人,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

会泽县现有耕地面积66万亩,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50万亩,其中大春种植45万亩,小春和秋种5万余亩。年产量80-85万吨,种薯和商品薯销售30-35万吨,商品率达到40%。

2、马铃薯种薯繁育

会泽县是云南省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1989年就开始组建马铃薯脱毒中心,到目前,已建成组培室380平方米,网室2628平方米,专储仓库2000多平方米,分析室、药剂消毒室等400平方米,办公室280平方米,繁育中心试验基地25亩,达到年生产组培苗100万苗,微型薯300多万粒的能力。

3、科技推广

会泽县着力建好一个中心(脱毒中心);发展三个基地(种薯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小春马铃薯生产基地);建立四个丰产示范坝子。通过“四个一”措施(一个机构,一支队伍,一个方案,一笔经费),大力推广高垄双行种植技术,达到万亩连片,千亩同种,百亩同行的种植效果。同时,会泽县加快了马铃薯生产的标准制定工作,截至2006年,会泽县在组培苗快繁、微型薯生产、种薯质量等方面制定了7个标准,同年,成为国家第四个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县。2006年,推广马铃薯标准化生产10万亩。

4、市场营销

会泽县建立了县乡两级信息网络,由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发布马铃薯的需求信息。组织科技人员到马铃薯主产乡镇指导马铃薯的分级分类和包装。同时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欺行霸市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会泽县由于地理位置较偏,交通不便,境内没有建立大的加工企业。但该县种薯繁育体系建立时间长,科研基础发达,马铃薯种植连片、规范,加上充分发挥了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经营性服务功能和营销大户的中介作用,使得该县具有较高马铃薯商品率。种薯和商品薯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是其最大潜力优势。

(三)丽江地区的马铃薯产业

1、基本情况

丽江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海拔1700m-5596m,年平均温度12.6℃-19.8℃,年均降雨量1000mm左右,全区总面积20 603.74平方公里,其中坝区 1586.49平方公里(含河谷面积1050.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山区19 017.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92.3%,全区总人口 110万人,农业人口90余万人。

丽江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常年马铃薯播种面积25万亩,种植海拔高度分布在1900m-3000m,一般3月份播种,8-9月份收获,总产鲜薯22.5万吨,马铃薯折产后占粮食总产的比重为6%。

2、创新型种薯生产体系建设

丽江农科所与北京合佳鹏程农业开发公司合作组建北京合佳鹏程农业开发公司丽江分公司,由农科所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合佳鹏程农业开发公司负责技术开发微型薯生产等,并负责向外联系销路,实行订单生产。目前,丽江地区投资150余万元,在丽江农科所金山试验农场改扩建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成组织培养室100平方米,标准网室3000平方米,温室快繁室100平方米,该公司的目标是建成25万亩的种薯周转生产基地;改三年制繁育为一年繁育体制;面向国内外市场,生产提供微型薯1亿粒。

3、市场营销

由于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率低,劳动者素质低下,马铃薯平均单产每亩不足1吨。再加上历史原因,丽江高寒民族地区多数都是奴隶和封建领土制过渡而来,农户的商品观念、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仍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至今还没有马铃薯的专业市场和加工企业,商品马铃薯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外地的私营老板收购,一家一户贩运和农户相互兑换等形式。

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丽江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化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但马铃薯的科研能力,种薯的扩繁体系建设水平较高,每年向外输出的种薯量使其整体商品率达到22.8%。品种选育、种薯生产是其最大的发展潜力。

二、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云南省在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过程中,坚持从规划入手,注重科研与推广力度,着重在抓体系建设、抓规模、抓引进、建市场、创名牌方面做文章,通过资金整合使用,依托科研院校作技术支撑,逐步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农科教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1、抓规划、定目标,促进规模生产

参观市县在基地建设、生产规模、社会化服务、投入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明确方向和任务,如宣威市制定了“十一五”时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着力马铃薯种薯脱毒组培中心、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测土配方施肥中心建设。会泽县则从农业标准化生产出发,建立品牌,完善马铃薯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标准化制定工作,重点建好一个中心(脱毒中心),发展三个基地(种薯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小春马铃薯生产基地),搞好良种扩繁体系。丽江地区则围绕微型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立一个创新的种薯生产体系、马铃薯种植布局(规划)图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按上述三大目标,选择适合的技术支撑和技术路线,促进规模生产,发展马铃薯产业。

2、建机构、抓协调,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强化领导重视程度。如宣威市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马铃薯产业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工作小组,组长由人大主任担任,办公室设在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会泽县则通过“四个一”措施(一个机构,一支队伍,一个方案,一笔经费),达到万亩连片,千亩同种,百亩同行的种植效果。二是建立了事企结合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三个市县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建立起了脱毒种薯繁育和生产技术体系,形成了集选育、引试、茎尖脱毒快繁、基础种薯生产的马铃薯研究中心或脱毒中心:即由省级农科院生物所提供脱毒核心种苗,在县级快繁中心组织培养快繁脱毒苗及温网室生产原原种(微型薯),在较高海拔生产原种供给乡镇或种薯生产大户,然后由乡镇或大户负责一、二级良种的生产,形成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从源头上保证了种薯的质量。由乡镇农科站或种薯生产大户负责原种以后级别的良种生产,避免了政府因负担过大,造成难于为继的局面。丽江地区采取农科所和公司合作方式,以契约生产合同形式控制种薯生产质量,形成了新型的种薯繁育体系。三是建立扶持与激励机制。制定了从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扩繁,到市场营销等扶持与激励措施。如在种薯扩繁体系上的扶持,宣威和会泽是政府补贴到原种生产,以后级别的生产则采用技物配套,实行项目管理。在营销方面,宣威奖励营销大户一次性销售1万吨以上的,每吨奖励2元。会泽县则对营销大户贷款流动资金给予贴息。对于加工企业,则在土地征用、税收上给予支持。四是建立服务机制。采取技术培训、建立行业协会、建立专业市场、组织订货等措施,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如宣威在火车旁边建立了占地90亩,年营销量50万吨的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宣威文东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发挥信息、分级包装、检疫三大功能。在营销方面,官办型的行业协会作用尤为突出,宣威和会泽县都是以政府或农技服务部门组织的协会在起作用,丽江则是公司带动营销业务。五是加强政府统筹,搞好协调。马铃薯产业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职能部门紧紧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科技资金、扶贫资金、发改资金、支农资金等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如宣威和会泽包括丽江地区的脱毒中心建设,扶贫资金、发改资金、支农资金等都发挥了作用。

3、与科研院校联姻,搞攻关、抓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市县与省农科院、云南师大、云南农大等薯类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育种、种薯繁育、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如宣威市育成了宣薯2号、宣薯3号,会泽县育成了会-2 号,合作88号,丽江育成了丽薯1号,丽薯2号等,云南农科院育成了云薯201,云薯301,云薯501等,这些马铃薯品种在云南和贵州都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用。宣威的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双高六改”技术体系,会泽的高垄双行种植,丽江的脱毒苗快繁技术等无疑提高了当地的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含量。

4、整合资金投入,建好基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2003年以来,宣威市多方筹资780万元,在宣威城郊租地50亩建设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新建简易仓库2000平方米,冷库100平方米、组培室100平方米、自控温室200平方米,钢架膜网大棚15000

平方米,达到了年产微型薯1000万粒的规模。同时从2004年起,市委决定投入市级资金250万元用于马铃薯生产和基地建设,加上上级资金投入,宣威一个县市用于马铃薯产业资金接近700万元。会泽、丽江包括省农科院,政府发改资金、扶贫资金等都不同程度对马铃薯产业进行了投入。

三、借鉴云南经验,推进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要结合我市生产实际,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种薯体系建设和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加工方面,集中精力搞好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按照市场规律协调好基地建设与加工、运销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强对马铃薯产业扶持力度,增加马铃薯专项资金,用于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良种繁育体系、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对农民的科技素质培训,争取用3-5年实现产业工程发展目标。

1、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力度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协调管理,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应协调农发、发改、财政、扶贫、科技、供销、金融等部门积极支持马铃薯产业,协调全市马铃薯科研、繁育、推广部门和民营科技企业,督促、检查整个生产过程,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功能齐全、统分结合的综合服务工作格局。二是坚决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对农业部门尤其是对马铃薯科研、种薯生产部门和加工营销企业给予倾斜支持。三是加大投入力度。产业发展,资金要作后盾,建议市政府在起始阶段的5年时间内,每年投入马铃薯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同时,协调统筹农发、扶贫、发改、交通、水利、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产业的发展。要抓住国家和贵州省积极倡导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契机,创造条件,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

2、加大批发市场建设力度

建设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在水城境内建设一个在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在盘县建一个马铃薯批发分市场,发挥信息供求、车皮协调、分类分级、包装、检疫、配送、贮藏等市场功能作用。形成批发、集贸和零售市场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场体系。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发挥市场的带动作用,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增加销量,搞活马铃薯市场。

3、积极依托科研院校,加大科研研发力度

建议市政府尽快落实组建集新品种选育、茎尖脱毒、脱毒苗快繁、原原种和原种生产为一体的六盘水市马铃薯研究所,通过马铃薯研究所这个平台,开展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加大科研研发力度,加强新品种选育,研究配套栽培技术,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强化科技培训,提升我市马铃薯生产水平。建立事企结合的种薯繁育体系,解决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瓶颈。在运行模式上,实行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即马铃薯茎尖脱毒、脱毒苗和脱毒原原种的扩繁,需要国家的支持和投入,建议市财政对微型薯和原种生产进行补贴,以降低销售价。

4、加大市场营销组织力度

大力扶持中介组织。在目前产业发展初步阶段,全市农民中介组织应以各级政府发起型为宜,其组织的建立应该依靠农业服务部门和各级政府,再次发展能人牵头型,因地制宜促进中介组织发展。鼓励和培养事业单位、企业、能人营销队伍,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基层供销系统经营性功能作用。树立品牌经营观念。进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申请商标,实行包装上市,提高商品转化率,增加效益。

5、加大基地建设力度

(1)建设马铃薯商品生产基地

按照《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规划》,依据不同生产季节、不同品种特点和不同用途,切实搞好马铃薯产业化区域规划和布局,并严格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有计划的组织实施,切实做到万亩连片、千亩同种、百亩同行,在海拔1200m以下地区重点建设秋冬和小春马铃薯生产基地,采用早熟鲜食外观薯型好抗病品种,如中薯2号、费乌瑞它等,提供外销。海拔1200m-1800m广大地区建设大春和秋马铃薯相结合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采用适合间套作的各类用途品种,如威芋3号、会-2号等,生产外销商品薯或提供优良种薯,满足大春生产用种。在海拔1800m以上地区,采用高产品种,如合作88等,努力开发特色转心乌品种,重点提供鲜食和淀粉加工。

(2)依靠科技,全面提升马铃薯生产水平

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以脱毒良种为基础,以优质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为突破口,推广高垄双行高产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实行“五统一”标准化生产,即: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品牌。

加大冬季农业和秋季马铃薯开发力度:加大小春马铃薯的开发力度,实施冬季农业开发,利用冬闲田土或在1200m海拔以下地区,充分利用季节组织生产,提高小春马铃薯品质、产量,补充企业原材料缺口和市场缺口,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加大秋马铃薯生产指导力度,提高秋季马铃薯生产能力。真正实现一年四季马铃薯不间断生产,淡、旺季均有充足产品提供的生产格局。同时,实行三季串换,有效提高脱毒良种的增产潜力。

篇2: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

****:

20**年*月*日至*日,*****************等一行**人赴美国洛杉矶和纽波特比奇两地,对当地游艇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并参加了第40届纽波特游艇博览会。现报告如下:

一、考察情况

**月**日,考察组到洛杉矶戴尔瑞游艇码头(Marina Del Rey)参观并且考察了加州游艇俱乐部(California Yacht Club)。戴尔瑞游艇码头距离洛杉矶国际机场4英里,坐落在洛杉矶西区的中心,为海岸社区。它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有23个泊位和码头,停泊9000多艘游艇。码头周边有600家公寓,6家宾馆,1102间酒店客房,以及100万平方英尺的商铺、写字楼和餐厅。加州游艇俱乐部位列世界上最大的帆船游艇俱乐部之

一。公司成立于1922年,2000年被评为美国白金俱乐部,即美国排名前10位的游艇俱乐部,最先进的游艇停泊地。俱乐部经常举办帆船赛,动力船航行赛,在卡塔利娜或是到其他地方的巡航、划船。俱乐部是与其他俱乐部成员和朋友相互分享的场所。主餐厅和酒吧可招待朋友和商业伙伴;在多功能厅和餐饮部可举办各种聚会和会议。在星期四游艇午餐会和周三妇女协会午餐会上的演讲者往往是知名人物,他们的出席会吸引到兄弟俱乐部和

洛杉矶地区的众多观众。酿酒师晚餐、厨师之夜等,全年的许多“特别的日子”把成员凝聚到一起,大家在欢乐的气氛中增强了友谊,并结交新朋友。加州游艇俱乐部约1200个成员,会员都是商业和游艇界的领导人。俱乐部在1997年和2002年赢得了圣彼得堡奖牌,被授予全美最佳帆船比赛管理团队。

在俱乐部副总裁的陪同下,先后到帆船游艇码头进行了实地考察,码头的规划设计历经60多年仍不落后,各类船只泊位分区域规划建设,浮动码头历久弥新。码头上一艘艘尺寸各异的帆船和游艇错落有致的停靠着,不时有维护工人在吊起船只进行维护,还有专门的蛙人进行船底清理。之后到游艇俱乐部活动中心进行了交流,显示听取了俱乐部人员的投影介绍,然后就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单独进行了交流探讨。

下午,抵达纽波特比奇(Newport Beach),它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的一座城市,拥有世界第一大游艇码头,超过17000艘游艇泊位的丽都湾游艇码头就在这里。每年都会有国际性大规模游艇展举办,是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和游艇天堂。

**月**日,参加了第40届纽波特游艇博览会。丽都湾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游艇码头,是游艇行业和游艇爱好者的天堂,更是世界上各型各类游艇的汇集地,是美国西部游艇展会的最佳举办地。每年4月和9月都会有大型游艇博览在此举办,以向世界发布最新最具创意的游艇产品和产业服务。今年的注册参展商已超过300家。博览会现场游艇云集,各种品牌、档次、尺寸的游艇

让人目不暇接,足以表明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有关的游艇配件、设施等分门别类,大到发动机,小到艇上的国旗,都有专门的公司制作,可见分工之细;有的游艇制造时间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是看起来仍然历久弥新,航行保证没有问题,足以证明制造质量之高,维修保养之好。

二、收获和建议

我市的********************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极具开发游艇产业潜力。正在编制的《***********规划》中把游艇产业作为该区域的特色和高端产业项目定位,力争立足区域的优质自然资源,借鉴发达国家游艇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探索游艇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高端休闲旅游业态。通过这次考察学习,考察组收获很大,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搞好规划,预留发展空间。近几年来,国内游艇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20多个省市正在进行景观水系开发和游艇俱乐部的建设。但是总起来讲,我国游艇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产品质量、生产工艺,还是在市场营销、行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多问题。我市的游艇产业也不例外,要想在世界游艇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同时要充分借鉴美国这样的游艇大国的发展经验。在***************区域完全有条件规划建设先进的游艇设施,发展游艇产业,科学合理的规划预留游艇航道和活动水域,建设游艇码头泊位和俱乐部基础设施,搞好周边交通、娱乐、餐饮、生活等配套设施建设。

2、搭建平台,鼓励组建俱乐部。游艇俱乐部是会员开展各种活动、交流心得经验的场所,更是集聚游艇人才、探讨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阵地。鼓励有条件的单位适时组建游艇俱乐部,制定优惠政策,配套相关措施,通过俱乐部的成功运作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美国加州游艇俱乐部(California Yacht Club)就是很好的借鉴。同时建立健全游艇会员注册制度,开展职业驾驶员培训、游艇维护保养等配套业务。

3、招商引资,打造游艇修造产业。游艇制造集高科技、资金和文化、艺术于一身,我国的游艇的设计制造相对落后。要抓住时机,依托我市较为先进的制造业,有针对性的招引游艇制造项目,开始打造游艇制造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加快科技研发,注重品牌建设,壮大综合实力。

4、出台政策,保障游艇产业发展。目前国内天津、青岛等地都已经出台了较为具体详细的支持游艇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市委市政府在适当时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促进我市游艇相关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篇3:福建省饲料产业考察报告

1 福建省饲料产业的主要特点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在海西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 福建省饲料产业也较为发达, 从考察的情况看, 福建省饲料产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饲料生产企业依据畜牧、水产业科学布局, 合理分布

福建东南部福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城市由于毗邻海洋, 海洋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 动物蛋白原料丰富, 这些地方的水产饲料、鱼粉等动物蛋白饲料生产企业分布较多。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生猪养殖受到用地空间挤压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制约, 福建生猪产业完成了从沿海向山区、从平原到山上的转移。畜禽配合饲料生产企业相应集中在漳州、龙岩等地, 生产能力强劲。

1.2 率先建立饲料地方标准, 确保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

饲料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确保饲料安全、减少饲料对环境的污染, 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饲料地方标准, 严禁饲料生产中添加砷制剂。同时严格饲料企业从业条件审查, 按照农业部饲料生产许可条件的要求逐一审查, 把企业申请办证的过程, 转变为企业整改, 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过程。

1.3 立足全国市场, 走精细化耕作之路

为充分有效利用福建本地丰富的资源, 保证生产的有效掌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福建饲料生产企业几乎都在当地生产, 很少在外地设立子公司或分厂。为克服饲料销售半径的影响, 大多数企业在外地设立办事处或销售公司, 在营销方面精耕细作, 扩大产品销售量。

1.4 立足科技创新, 走专业化生产之路

福建饲料企业不仅集约化程度比较高, 而且呈专业化发展趋势。其专业化发展, 扎根于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投入。福建饲料企业十分注重科研投入和专业人才培养。如福建闽科于1997年就成立新闽科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 科研中心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创建动物营养学博士工作站, 在厦门大学设立深纳研发中心, 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建成生物发酵产品研究基地, 与国际公司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获得多项专利和科技奖项。扎实的科研成果, 使同行企业难以逾越, 同时确保了产品的销售回报和效益的不断增加。

1.5 立足企业文化, 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之路

福建省大型饲料企业都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用企业文化指导经营的全过程, 形成良好的风气, 建立了依靠制度管理企业的良好机制。企业管理层更是以人为本, 为员工谋福利、求发展。福建闽科为全厂294名员工都办理了社保和医保, 其医保资金高于当地公务员水平。企业人员进多出少, 人员队伍稳定, 尤其是当今招工难的形式下, 员工以厂为家, 充分发挥生产能动性、积极性, 与企业共进退, 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规模经营水平和效益也不断增加, 实现了稳定发展。

1.6 政府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 引导推进饲料产业健康发展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支持饲料产业的发展, 各级政府先后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发展民营企业等政策促进饲料行业发展。漳州市饲料管理部门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的同时还极力营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 不仅本部门主动服务产业, 还积极协调有关政府职能部门, 共同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 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申报的老企业, 他们现场举办培训班, 督促和帮助企业建立内部质量软件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对申报的新设立企业, 他们提早介入, 帮助企业厂区布局规划, 人流物流规划及工艺流程规划, 既避免企业走弯路, 又能保证一次审核过关, 提高了行政效率, 节约了行政成本, 减轻了企业的压力。

2 几点启示

福建省与赣州市相邻, 是赣州市大部分饲料生产企业的重要销售区域。比较福建省和赣州市饲料产业的优势, 可以加强两地合作, 在很多地方可以借鉴福建的经验, 促进赣州市饲料产业进一步发展。

2.1 加强投资调研, 做好项目认证

近几年, 赣州饲料产业飞速发展, 一些企业纷纷到外地投资建厂。继双胞胎、加大、柯恩集团在漳州设立分厂并取得成功后, 有企业有意向到福建建分厂。这些企业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特别是饲料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了解掌握当地的产业政策与规划、用地价格、人流物流、用工等情况, 做好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确保投资成功和投资效益最大化。

2.2 加强饲料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转变饲料增长方式

一些企业非常重视销量的增长, 企业的扩张多是规模的复制, 对产品内在品质的提升往往忽视。如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研发机构;提高产量的技术多, 改善质量、生态和环境的技术少;外来引进技术多,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一般性科技成果多, 重大突破性的成果少;研究和推广存在脱节, 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存在障碍。因此, 饲料企业应当建立产品研发中心, 进行课题研究, 承担项目实施, 推进专业化生产。加强饲料行业关键技术攻关,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对饲料售后服务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 形成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生力量, 实现饲料和养殖行业信息对称。

2.3 引导饲料行业与养殖、加工业紧密衔接, 延长产业链

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 积极鼓励大型饲料企业参与养殖、加工环节。大型饲料企业应利用自身的人员、技术优势向饲料的上游产品--饲料添加剂进行研究开发, 增强企业竞争力。

2.4 充分发挥福建和赣州市饲料产业的优势, 加强合作, 促进两地饲料产业共同发展

福建地处沿海, 海上交通便利, 动物源性饲料蛋白丰富, 饲料贸易发达。赣州市饲料企业集中, 规模大, 生产能力强, 对外辐射广。两地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合作, 如原料合作、加工合作、销售合作等, 推进两地饲料产业共同发展。

2.5 完善扶持政策, 改进监管服务

篇4: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1;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01

2015年1月,农业部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马铃薯与水稻、小麦、玉米并列为中国四大主粮。2016年是《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的启动之年,按照全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好我省的资源优势,提高马铃薯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年初以来,省农委组织人员对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马铃薯主产区是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2016年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14个省列入农业部马铃薯产业推进试点省。据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提供数据:2014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9000万亩,总产量1840万吨(折原粮)。按照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10点次试验示范县测产估算数据,201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236.3万亩,鲜薯总产量602万吨(折原粮120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2.7%和5.9%。如果按照统计部门数据,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100.2万亩,总产量278.5万吨(折原粮55.7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1.1%和3.1%。我省马铃薯单产水平较高,位居全国第三位左右,鲜重亩均产量2200~2300公斤,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亩均2800公斤以上。

全国马铃薯种薯品种390多个,包括鲜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全粉加工型和特色型等品种类型。我省具有繁种能力的企事业单位13家,其中骨干力量3家。审定的马铃薯种薯品种21个,绝大多数是鲜薯食用和淀粉品种,主要有鲜食延薯4号,尤金、富金、夏波蒂、大西洋等引进的加工专用型品种也有少量种植。没有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型品种。目前我国也只有少数马铃薯品种能用于加工全粉。

从2009年起,国家开始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政策, 2010~2013年吉林省有两家单位纳入国家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补贴试点单位,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补贴金额540万元。2011~2015年我省积极抓好农业部马铃薯良种扩繁试点项目实施工作,每年争取补贴资金500万元,落实试点面积5万亩。全省有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能力的企业主要有:敦化富农种业、延边原种场、吉农高新、雁鸣湖种业、吉林吉科生物等。随着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出现,种薯生产正从主产区分散农户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

东部山区的延边、白山、通化等地气候冷凉,适合种薯繁育,是天然的优良种薯繁育基地。重点大县包括:磐石(2.8万亩)、敦化(2.5万亩)、舒兰(2.1万亩)、安图(1.9万亩)、柳河(1.7万亩)、汪清(0.85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龙市南坪镇、汪清县汪清镇及百草沟镇、柳河县孤家子镇及姜家店乡、长白县马鹿沟镇等。

我省的中西部具有适于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的砂壤土和气候条件,生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薯块腐烂率和虫食率低,是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点大县包括:长岭(15万亩)、公主岭(10.5万亩)、农安(8.5万亩)、扶余(7.7万亩)、德惠(5.6万亩)、九台(4.9万亩)、洮北(4.6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榆树市五棵树镇、九台市纪家镇、公主岭市怀德镇、梨树县万发镇、长岭县三青山镇、扶余市肖家镇、洮南市万宝镇等,种植品种为春薯3、4、5号,延薯4、6号。

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原有的育种目标已经不适应主粮化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鲜食为主要目标,适合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的专用型品种严重缺乏。适应马铃薯主粮化的新要求,亟需对原有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培育市场需要的专用型、特色型品种,马铃薯育种需要从头开始。二是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品种供不应求,中晚熟品种供过于求。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集中上市,主产区常常出现“卖难”,种植户效益不高。三是脱毒种薯的推广面积小。全省脱毒马铃薯种薯普及率接近30%,而且三分之二用省外品种。全省脱毒种薯年生产量2万吨左右,推广面积只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很大一部分农户仍沿用自留种薯的习惯,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单产水平(使用种薯能增产60%以上)和质量。山东省脱毒种薯普及率近100%。四是种薯市场监管难度大。马铃薯行业标准和法规不健全。即使有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法定质量监督和控制部门来执行相应的标准,监管缺失。由于马铃薯商品薯与脱毒种薯外形没有太大的区别,农民对脱毒种薯真假难辨,一些商贩将商品薯或劣质种薯代替脱毒种薯来销售,导致马铃薯种薯市场非常混乱。五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近年来我省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但距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及内蒙等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种植者缺乏技术培训,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生产上缺乏农机农艺融合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栽培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六是商品薯市场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虽然种植马铃薯平均收益较高,但因缺少规划,发展以中小散户居多,生产与市场不接轨,年际间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七是加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全省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20家左右,主要加工产品为粉条(丝、皮)。一般加工型马铃薯淀粉含量17%~18%、约5~6斤薯出1斤粉,而普通马铃薯淀粉含量为12%~15%、约7~8斤薯出1斤粉。由于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一些加工企业只能从市场上收购非加工品种、鲜食淘汰品种,这些品种淀粉率低、质量差,经常出现面包比面粉便宜的怪现象,企业加工利润微薄。

2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邻近省份相比,我省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明显:一是技术优势。科研育种能力强。全省有脱毒种薯繁育科研院校和企业13家,先后培育出具有不同熟期和用途的马铃薯品种21个,其中延薯4号和春薯3、4号通过国家级审定。技术体系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和吉林省马铃薯技术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工作,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自然环境优势。吉林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东部山区夏季低温冷凉,不易发生病虫害,山高水清,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十分有利于种薯生产。广袤的松辽大平原,土壤疏松,土质肥沃,早春温度回升快,六、七月份雨量充足, 昼夜温差大,气候、土壤特点非常适合商品薯的生长。与黑龙江相比,我省无霜期长,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品质较好。与内蒙古相比,地势平坦,易于机械化操作。与辽宁相比,气候适宜。气温超过25℃马铃薯不再生长。黑龙江水灾严重,内蒙古较为干旱,辽宁温度偏高,都需要较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需要多次喷洒农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三是有一些工作基础。虽然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却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先决条件。我省原有马铃薯贮藏能力110万吨,实施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新建标准化储藏窖527座,增加贮藏能力1.91万吨。同时,马铃薯种植品种较为成熟稳定,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与其他主粮相比,马铃薯具有全价营养、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等特点。为什么马铃薯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我省又具备马铃薯生长的天然优势,而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相邻省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难点:

2.1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从马铃薯加工产品上看,主要产品为精淀粉、低聚糖、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粉和各类粉条。油炸食品薯片和薯条以及全粉加工等尚属空白。我省只有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省三青山银河粉业有限公司”。原来全省建了4个较大的淀粉厂,因受原料薯来源时间、贮藏能力、环保等限制已陆续停产。马铃薯没有大型加工企业的原因:一是当地政府重视不够。重视工业及服务业项目招商,忽视甚至就没有意识发展马铃薯产业。二是产业发展和工商资本不对接。懂产业的没有融资能力,拥有资本的不懂产业。三是没有专用型品种。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加工原料种植很少,我省至今也没有适合油炸食品薯片、薯条和全粉的品种,自然也不会有相应的加工企业。四是加工原料薯保障能力差。由于我省土地流转困难,价格又高,企业出于成本压力,大多采取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的方式购买马铃薯,但是,因企业无法制约农户,当市场行情好时,企业收不到,当市场走低时,企业又不得不高价回收,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约束乏力,订单不稳,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及效益。五是贮藏能力不足。马铃薯收获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贮藏能力,开工时间也集中在这三个月,其他季节不得不停产,加工企业常年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2.2 缺少产业链条的相互配套

马铃薯生产是一个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包括种薯病毒脱除、组织培养、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田间繁殖、质量检测和控制、商品薯生产、储藏、加工等环节。目前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规划、管理、协调和系统的质量监控,各环节间缺乏纵向联系和衔接,现有投资大多在组织培养和原原种生产环节,对田间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冷链物流等环节的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导致微型薯产能较大,而真正用于商品薯生产的种薯生产能力不足,整个体系不配套,限制了最终效应的发挥。马铃薯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

2.3 缺少政府的引导扶持

虽然确立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但在政策扶持上与其他主粮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原种生产扶持和良种推广补贴,没有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农机具没有纳入补贴范围,生产所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少、额度低。

2.4 缺少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马铃薯产业发展没有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各地缺乏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二是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机制尚未开始建立。三是马铃薯产业管理机构不明确。四是管理部门服务不到位。马铃薯产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马铃薯产业不熟悉,监管得多,疏导得少,主动服务就更谈不上。五是底数不清。全省马铃薯产业实际情况不完全清楚,统计数据不全面,播种面积、产量等常规指标也不在统计科目之列。多套统计数据之间差距较大。六是环保要求高,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基础设施。

3 下步发展对策

《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农农发〔2016〕1号)对东北地区马铃薯的发展定位是:“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强晚疫病防控,提高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建设贮藏设施。”

根据农业部的区域规划、市场需求和我省自然资源优势,确立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种薯走出去、品种引进来、加工储藏跟上来。具体讲就是,加强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鼓励加工专用型、早熟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在东部山区重点县(市)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在满足省内种薯供应的前提下,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供应优质种薯。在中西部平原区重点县(市、区)建设商品薯生产基地,满足食品消费和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亩,鲜薯总产量达到450万吨以上。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50%,加工专用型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加工龙头企业至少发展到5家。

按照上述思路,下一步重点任务是:

(一)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重点是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良种研发要先行。要进一步支持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以品种选育、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种苗快繁、原原种生产、原种扩繁基地相配套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充分利用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任务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支持,加快推进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全面推广脱毒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根据市场和加工需求情况,重点依托省农科院、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延边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适宜制作薯条、薯片、淀粉等不同用途的主食加工及精深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食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周期漫长,育成1个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的同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上,争取用2~3年的时间,培育出适合我省种植,性状比较稳定、品质比较优良的专用型品种。

(二)加强良种和商品薯基地建设。引导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种植。一是规模化种植。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要途径,统一种植品种。二是标准化生产。建立马铃薯投入、田间管理、加工及销售等标准体系,实施行规管理。三是产业化经营。只有产品档次提升、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形成有市场、有竞争的自主品牌。继续巩固东部山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成果,扩大种薯种植面积。大力支持商品薯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中西部平原地区,按照轮作和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的要求,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以300公顷为基数实行规模经营,建设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

(三)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包括鲜食品种、早熟品种和加工品种。二是研发、推广新型种植技术,重点是推广宽垄、覆膜、喷灌和汁水还田等新技术。三是推广农技农艺相结合新技术,实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建设高标准马铃薯种薯综合配套增产增效技术示范工程。四是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马铃薯加工后的废液、废渣等副产品进行再加工,生产多种化工原料、高蛋白饲料、高效液体肥料等。尤其是加工淀粉后的分离液成分富含氮、磷、钾及各种有机物,极适合农田灌溉、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是一种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措施。这项新技术可以彻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达到零排放,可解决土地板结、腐植酸降低等问题,已经被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内蒙古、甘肃、宁夏乃至黑龙江等地部分企业也采取了这样的工艺。五是定期举办科技培训活动,帮助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

(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一是鼓励原有停产的企业重新开业。我省原有的一些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线和加工设备比较齐全,比如:吉林省天丰集团(梨树县)具备年生产8万吨高功能淀粉、2万吨功能性低聚糖、1万吨膳食纤维、500吨蛋白活性肽等生产能力;吉林省三高淀粉公司(原长春金源集团)具备年产1万吨马铃薯淀粉(全粉)的加工能力。各级政府特别是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破解难题,搞好银企对接、企业与农户对接等。充分利用好我省新组建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等,积极做好项目推荐工作,尽快推进这些企业恢复生产。下一步重点支持吉林省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年加工马铃薯15万吨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该项目经省发改委备案,整套加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提供,今年重点完成马铃薯全粉生产线、蛋白粉生产线和果胶生产线建设;积极支持长春学龙淀粉公司进行精制淀粉、变性淀粉、手拍粉、方便粉丝等生产项目扩建和设备工艺改造升级;支持长白永旭保健食品公司(光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000吨以各类粉条为重点的薯产品加工扩建项目;进一步支持长岭县三青山镇马铃薯加工园区完善设施,吸引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增强带户能力,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和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宣传我省在马铃薯产业方面的技术和生产优势,大力宣传马铃薯产业的效益优势,吸引工商资本投资那厂。

(五)积极推进多元化产品开发。抓住马铃薯主粮化和国家即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机遇,以主食化为切入点,丰富马铃薯的产品应用范围,促进马铃薯加工多样化,由原字号农产品向加工食品转变。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主体,依托省内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马铃薯面粉等主食产品配方研究,加快马铃薯食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重点推进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油炸薯条、薯片及膨化食品等主食产品多元开发,同时推进薯泥、薯饼、速冻薯条等休闲食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集中财力建设大型马铃薯贮藏。由于马铃薯含水量高、不耐储藏,上市时间又较集中,亟须加快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延长供应周期,实现贮藏增值。一般情况下,马铃薯贮藏后能增值1~3倍。从2012年开始,我省利用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共建成马铃薯及果蔬贮藏窖(库)4217座,增加马铃薯及果蔬贮藏保鲜能力17.8万吨。但这些贮藏窖(库)规模偏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今后马铃薯窖藏建设项目补助应主要针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和种薯生产企业,向标准化基地倾斜。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建设5~10个大型或超大型贮藏窖(库)建设,实现马铃薯均衡上市、价格稳定、促进增收的目标。

4 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尽管马铃薯产业发展应当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在产业发展不成熟、不具规模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破解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难题还必须依靠政府。一是明确主管机关,适应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战略。增设管理部门,确定马铃薯为主粮的产业定位,二是各级科研单位增设马铃薯研究部门,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增加马铃薯推广工作职能,各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增加龙头企业指数,科技厅增设马铃薯研究项目,统计部门重设科目统计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4.2 出台马铃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对马铃薯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农机补贴、高产创建、农民合作社等项目扶持政策向马铃薯重点大县倾斜,省内出台支持马铃薯发展政策。一是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品种研发引育、基地建设、主粮化开发、贮藏窖建设、龙头企业。二是在省级龙头企业评定时把马铃薯加工企业视同特色企业对待,降低门槛,重点扶持。三是把马铃薯生产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

篇5: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毗邻京、津。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40个行政村,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全县年均气温6.8℃,年均降水量404.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620.7小时。我县由于十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较严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土壤大部分为褐土和棕壤土,土层深厚,疏松,所有这些土壤、气候特性都适宜马铃薯生产。

历年来全县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谷子等粮食作物为主,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位居全县第二。马铃薯一直是赤城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并得到了稳步发展。

2014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7.5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10%,马铃薯种植涉及到全县各个乡镇,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11000-16000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8000吨以上。因此,可以说,马铃薯是赤城县的一大支柱产业,赤城县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二、马铃薯生产情况与加工情况

2014年,我县马铃薯播种面积7.5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19.8%,全县规模500亩以上的有3片,分别是:赤城县润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赤城县旭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云州乡。

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早大白、荷兰薯7号等,种植面积最多的是早大白即大白花,该品种为极早熟品种,生育期60-65天,结薯集中,品质好,适应性较强,大中薯率(商品率)高达90%以上。一般亩产1500公斤,高产可达4000公斤以上。马铃薯已成为全县山区特别是山区农民菜兼粮、饲料的主要来源。

1、马铃薯加工情况

我县商品薯加工转化方面几乎是空白,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可以说几乎没有,大多是一些农村小作坊,时停时干,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能用来加工一些少量的淀粉和土豆粉之类,加工能力十分有限。

2、存在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没有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经费缺乏,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

(2)开发利用方面

没有规模的加工企业,商品开发程度低,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3)销售运输方面

全县无专门的、大型的批发市场作为中转,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

3、需要政府扶持

(1)对商品薯种植基地建设所需节水灌溉设施、大型农机具、机井配套设备进行补贴。

(2)给予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权,切实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对已形成规模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资金、设备、设施上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对举办好的专业合作社,实行以奖带补的政策,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3)全力扶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建设,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并在银行信贷方面给于优先支持。

三、马铃薯贮藏情况

1、现状

我县马铃薯储藏总量约为10000吨,其中农户土窖储藏总量为2000吨左右,其余的都是由企业储藏。储藏能力较大的企业不多,亚欣农贸有限公司是其中最大规模的,储藏能力为5000吨,其它还有些规模较小的储藏能力都在几百吨左右。

2、存在问题

储存能力大的企业少,建设标准不高,在储贮过程中由于温室湿度控制不好,导致烂窖率较高(10-15%),造成很大损失,特别是对种薯影响更大,造成出苗率低、产量下降、品质下降。

3、下一步工作目标

加大对马铃薯储藏企业的扶持,提高储窖建设标准,降低马铃薯在储藏过程中的腐烂程度,较少损失。

4、需要政府扶持

篇6: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

一、生产情况

(一)种植面积

“九五”到“十一五”是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快速发展时期。“八五”期间年平均种植面积只有408万亩,“九五”期间跃升到783.9万亩,“十五”和“十一五”分别增加到823.5万亩和968.1万亩,其中“十一五”的2008年和2010年均突破了1000万亩,分别达到1019.3万亩和1021.7万亩。“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马铃薯种植面积1069.1万亩,创历史之最;随后的4年间,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科技含量低,产业与市场衔接滞后等问题的显现,马铃薯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导致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年平均下降幅度达到7.9%,2015年降低到769.5万亩,降回到“九五”期间的水平,年平均种植面积回落到917.5万亩;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科技支撑的加强,以及农民种植经营理念的转变,2016年种植面积回升到818.6万亩,比上年增幅6.5%。

(二)产量形势

内蒙古马铃薯平均亩产波动上升,年均总产量刚性提高。“九五”期间内蒙古马铃薯平均亩产鲜薯842公斤,年均总产鲜薯660.2万吨;“十五”平均亩产鲜薯953.2公斤,年均总产鲜薯788.4万吨;“十一五”平均亩产鲜薯865公斤,年均总产鲜薯837.5万吨;“十二五”平均亩产鲜薯969.3公斤,年均总产鲜薯889.4万吨。2016年内蒙古东部马铃薯主产区遭受旱灾减产,但中部主产区降雨较好,产量增幅较大,总体属偏丰年景。全区平均亩产1019.8公斤,较2015年增产64.6公斤,增幅6.8%;总产鲜薯达到834.8万吨,较2015年增加99.8万吨,增幅13.6%。

(三)技术应用情况 1.节水栽培稳定推进

2016年内蒙古节水栽培(滴灌和喷灌)面积320万亩左右,约占水地种植面积的90%,平均亩产2500公斤,比上降低100公斤以上;其中:马铃薯滴灌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近180万亩,平均亩产2200公斤,比上降低200公斤左右。主产区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喷灌40万亩,膜下滴灌68万亩,两项合计占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7.7%,占全区节水栽培种植的33.8%。

2.品种结构市场化加速

2016年,全区马铃薯主栽品种克新1号种植面积约490万亩左右,占总面积的60%,而市场优势明显,销售较好、价格较高的夏波蒂、荷兰系列、兴佳2号、冀张薯12号、冀张薯8号、青薯9号、后旗红、龙金、早大白等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到40%,约328万亩,比2015年增加约78万亩,商品薯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乌兰察布市克新1号的种植面积下降到270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69.2%,较2015年降低5个百分点,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占到总种植面积的30.8%,较2015年提升5个百分点,其中夏波蒂35万亩、费乌瑞它25万亩、冀张薯系列22万亩、后旗红11万亩、兴佳2号3万亩、中薯系列1万亩,其他品种约23万亩。

3.脱毒种薯普及率稳步提升

内蒙古微型薯生产能力达到25亿粒左右。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实际生产微型薯在8亿粒以上,原种产量在25万吨以上,脱毒种薯总的生产量170万吨左右,约占鲜薯总产量的20%左右。一级以上脱毒种薯的普及率达到65%,较2015年提升5个百分点。主产区乌兰察布市现有马铃薯脱毒组培室25000平方米,网室5000多亩,原种田5万亩,合格种薯田50万亩,达到年生产脱毒苗1.2亿株、脱毒微型薯4.5亿粒、原种10万吨和合格种薯120万吨的生产能力;2016年全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普及应用率达到60%左右,较2015年提升8个百分点左右。

二、市场消费

(一)消费情况

截止2016年12月底,内蒙古马铃薯鲜薯销售550万吨左右,占总产的65%以上。其中:乌兰察布市销售250万吨左右,占鲜薯总产量的55%,比去年同期增加8%。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山西、山东、上海、江浙、河南、广州、四川、湖北等地。

(二)加工转化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秋冬,龙头企业的实际加工量80多万吨,全区实际加工量近100万吨,加工率12%。预计到明年春天,内蒙古马铃薯加工转化率将达到15%左右。其中主产区乌兰察布市已加工鲜薯50万吨,占鲜薯收获量的11%。

(三)价格变化

2016年主要品种产地销售价格为:3两以上克新1号0.8~1.4元/公斤,夏波蒂、荷兰

十五、冀张薯12号、冀张薯8号、后旗红等品种1.2~1.8元/公斤。与2015年相比,收获初期,收购价格平均每公斤低0.1—0.2元,进入10月份以来,收购价格持续上涨,与2015年同期相比,收购价格平均每公斤上涨0.1—0.2元,而且销售形势好于2015年。

三、2016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大自然灾害 1.主要病虫害

2016年内蒙古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264.3万亩,造成减产95.4万吨,经济损失8.9亿元。其中:中部马铃薯主产区乌兰察布市、锡盟、包头市晚疫病发生面积87.5万亩,与常年发病范围较广、程度重、损失大,经济损失近6亿元,特别是乌兰察布市发病面积50万亩,减产50万吨,经济损失5亿元。

2.气象灾害

2016年内蒙古马铃薯生产受干旱、雹灾、洪涝等气象灾害面积210.5万亩,造成减产100万吨,经济损失9.4亿元。其中:呼伦贝尔市受旱面积64.5万亩,减产近20万吨,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

(二)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栽品种有悖于市场需求

内蒙古主栽品种克新一号,由于牙眼深,薯形较差,商品性一般,近几年,市场价格低,销售不畅,但其适应性好,具有耐旱稳产等优点,目前没有替代品种。商品性状好,市场销售好的品种,如荷兰薯、夏波蒂、青薯9号、冀张薯8号和12号等,对水肥敏感,要求较高的管理和投入水平,种薯的级别要求高,种植成本较高,规模种植尚可,农民一家一户的种植风险较大。缺少适应性、商品性好的更新换代品种。

2.土传病害风险加大

内蒙古中部马铃薯主产区由于中后期降雨量多、土壤湿度大,疮痂病、粉痂病的发生较重,对马铃薯商品品质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到销售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近年来生产情况,按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菌基数的积累已经达到较重发生程度,一但条件适宜,加重发生将不可避免。

3.耕地质量仍在持续下降

近年来,虽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耕地地力,但有机肥施用范围和数量仍然偏少,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刚刚进入大力推广阶段,只是减缓了耕地质量的下降速度,地力的提升任重道远。

四、2017年马铃薯产业发展形势分析预测

(一)种植面积稳定增加

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加之市场拉动和种植经营理念的进步,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预计增加10%左右,达到900万亩以上。

(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现代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种植条件的逐步优化,适应市场及主食化发展的高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会进一步增加,但由于受种薯数量、投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增幅不会太高,预计种植比例在42—45%之间,较2016年提升2—5个百分点。

(三)市场潜在风险增加

在政策、市场、效益的促动下,2017年国内马铃薯种植面积将持续增加,据专家预计将增加3%左右,同时,随着马铃薯生产科技含量的提升,产量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若无较重、较大的自然气候灾害等特殊因素影响,全国马铃薯鲜总产量将比2016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鲜薯销售价格波动会加剧。北方一季作马铃薯生产区收获时间集中,总量大,占全国的55%左右,季节性供大于求的现象将更为突出,价低滞销的情况发生机率大幅增加,市场风险加剧。

五、2017年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议

(一)强化科技培训

一是突出重点培训对象。要针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以及农民经济人和种植、经销、物流等企业开展专向培训。二是提升培训内容。在政策宣传和现代种植技术推广地基础上,要针对种植和经营理念、市场信息的把握、营销模式方法、品牌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培训提升。三是确保培训效果。要逐步建立回访机制,对培训对象进行跟踪回访,持续提升培训效果。

(二)强化舆论引导

加强马铃薯主食化的宣传,拓展消费群体,提升消费水平和质量,营养引导消费,消费拉动产业。

(三)强化信息服务

一是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服务。二是加强病害的预测预报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市场信息发布体系。

(三)强化监督管控

一是加强对种薯市场的监管,确保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对种薯生产企业的建档立案工作,逐步建立种薯的质量追溯机制,确保种薯质量。三是强化对农资市场的监管。

(四)强化地标和品牌建设

一是要引导扶持强化现有地标和品牌的宣传、维护和使用,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立足优势,针对性的打造一批名优特地标和品牌。

(五)切实做好生产环节的风险防控

一是着力做好“减药控肥增效”工作;二是持续开展耕地地力提升工作;三是加大资源节约型(重点是节水)节本低耗增效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四是进一步拓展马铃薯价格保险试点规模,完善运行机制;五是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加强残膜清理、回收、再利用的扶持力度;六是继续鼓励扶持现代化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和现有设施的升级改造;

(六)提前做好秋季可能出现鲜薯价低滞销的应对准备工作

上一篇:产品网络营销活动文案下一篇:房屋遗产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