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感

2024-04-18

音乐美感(共8篇)

篇1:音乐美感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不仅具有图画美、色彩美,还具有音乐美。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周围的声音?天空中雷声隆隆,风声萧萧;大地上车轮滚滚,歌声飞扬;海洋上惊涛拍岸,海燕高唱,就是潜身海底、巡游大洋的鲸群,也会吟出奇妙动听的“鲸歌”!如果我们的作文,在描绘生活的时候,除刻画出事物的轮廓和色彩之外,还记录下它们的声音,那不就是做到“绘声绘色”了吗?那么,怎样才能逼真地描摹出自然界、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让人如闻其声,绕耳不绝呢?

妙用拟声词

描绘自然中最真实的声音

作文中妙用拟声就是恰当地选用拟声词。拟声词就是一些专门用来摹仿自然声音的词语,如“隆隆”“噔噔噔”,还有“哦哦哦”等。巧妙地借用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拟声词摹绘声响,是描写声音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手法。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给文章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谢雪畴的《“老虎团”的结局》一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地上是冰凉的,身子一贴着地皮,那寒气嗖嗖地直往肚皮里钻。

那双堆集上的榴弹炮,咕隆隆,咕隆隆地轰响起来。

中午过后,天边忽然响起飞机的嗡嗡声。

在大炮轰鸣中,坦克出动了,排成横队吱吱嘎嘎地轧将过来。

文中“嗖嗖”“咕隆隆”“嗡嗡”“吱吱嘎嘎”等几个拟声词,把当时大王庄阵地上的天时、地利和战斗气氛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

有的同学在作文中也擅长运用拟声词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如一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噔噔噔地跑过去,吱溜一声把门打开。”文章借用形象活泼的拟声词,模拟了生活中真实的声响,使其声跃然纸上,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作文中是否运用拟声词以及拟声词运用得是否得体,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表达效果。下面是一名同学描写班级开学第一天情景的一段文字:

听说这一学期我们要换班主任了。新班主任可是全校有名的“老先进”,他穿着夹克衫,瘦瘦的,剃着平头。当老师走到黑板面前的时候,大家说话的声音就停止了,课堂里只听见翻课本的声音„„

文中提到了讲话的声音和翻书的声音,但由于没有使用拟声词,没能给读者留下印象。如果把其中的两句改写为:“老师走到黑板面前,‘嗡嗡嗡嗡’说话的声音立刻就停止了,只听得‘沙沙沙’的翻书本的声音„„”“嗡嗡嗡嗡”写出了上课前大伙儿交头接耳相互交谈的情形,反映出新学期开始同学们激动的心情;“沙沙沙”翻书本的声音,正好反衬出课堂的安静,突出了同学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只加两个拟声词,场景立刻就活了。

事物是复杂的,描写声音也不那么简单,要把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描绘好,单靠拟声词是不够的,还要靠别的“绘声”方法。

巧用比喻

描绘自然界中最美妙的声音

写声音时我们也可以用比喻来描绘。用比喻绘声,一般是通过联想、想象,把无形的声音,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常常是用人们比较熟悉的形象、可以想见的各种声音去比喻比较陌生的难以用拟声词摹拟的声音,并能较具体地描绘出其中的区别。例如,同样是说话的声音,小孩子如银铃,少女如莺啼,中年汉子如铜钟,也有的人像闷砂罐,这样就细致分明地再现了声音的形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两句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你看: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上。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

再请大家欣赏陆定一《老山界》里的一段文字: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作者一连用四个比喻句写声响,调动读者以往的经验,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由于处于山谷,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很低微,但由于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作者就是这样以形象贴切的比喻,用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跟着调动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

下面两段用比喻写声音的语段也相当优美,我们来共同欣赏: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叶君健《看戏》)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鲁彦《听潮》)

声音是无形的,人们看不到也摸不到,相较于有形的事物,声音的摹写特别困难。可是,《看戏》中的这一语段却将音乐形象具体化了,通过比喻描绘出了清晰可见的画面:动的“珠子”,“一笑一颦”的表情,“优雅的‘水袖’”及“婀娜的身段”。根据这些生动的视觉形象,读者可以联想到音乐形象,体会到美不胜收的画面。同样是描绘声音,《听潮》连用了五个比喻,连续出现了五个画面和形象,将声音的形象具体实在地诉诸视觉。

一些同学用比喻来描绘声音的笔法也相当老练、优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一同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

天不知什么时候又阴了起来,雨说着说着也就来了。起初,雨不大,叮叮咚咚,好像无数珍珠落到玉盘上。尤其是敲在屋瓦上的古老的音乐,似乎柔和而又铿锵,似乎遥远而又逼近。重重轻轻,密密细细,点点滴滴,仿佛俞伯牙《高山流水》中的沉吟。似水柔情,雨仿佛在诉说着婉转的心声。后来雨越下越大,砸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房檐上飞流下来的水嘈嘈切切,清脆悦耳,真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人心旷神怡。偶尔来阵风,树枝便扭着身躯,叶子呼呼地响,挤出了千万点水珠,飞落而下,与檐下的滴水一唱一和,创作出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作者运用拟声词、比喻的手法,十分形象具体地写出了雨声的特点。我们在写声音的时候也可以经常运用一些比喻。如把优美的女高音独唱比作“夜莺歌唱”,把雄浑的大合唱比作“汹涌的波涛”;又如把抒情的小提琴独奏比作“淙淙的流水”,把激越的琵琶声比作“奔腾的万马”。运用比喻来描写声音,能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用这种方法,比喻一定要贴切,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善从侧面来写

间接表现声音之美

侧面写声音,即把听众的感受,通过他们的动作、神态、嗅觉、视觉等感觉外化出来,也是描写声音的一种手法。例如,林嗣环在《口技》中,一方面着力描写表演者口技的高超,另一方面又注意写听众的反应,从侧面显示表演者技艺的高妙。如第一处写观众的反应“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描写他们专注、入神及叹服的神态、动作,有力地表现了声音那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又如刘鹗《明湖居听书》,在王小玉演唱完后,就用“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等描写,从侧面写出了歌声的美妙绝伦,并用台下听众的议论(感受)――“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烘托了小玉的歌声是何等的美妙、悦耳、动听。

侧面描写如同回音壁,将所描写的声音反射回来,让读者从回音中品味其声,这种手法往往能创造出“深山藏古寺”的奇妙效果,是直接描写所无法替代的。

巧用通感写声音

状美妙声音如眼前

声音本来是无形的,极难描摹,巧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可将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形容或比喻勾连起来。高明的作者写声时往往会巧用通感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让我们见到栩栩如生之声。刘鹗《明湖居听书》就运用通感描写了王小玉美妙的声音: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这段文字,作者先是把听觉范畴的歌声用味觉范畴的吃人参果来描绘,表现了歌声的悦耳动听,接着又用触觉范畴的浑身畅快表现了歌声之美妙令人心旷神怡,最后又用视觉范畴的钢丝抛入天际描绘了音调之高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用通感描绘声音,不仅能化无形为有形,还让人可见、可触、可感、可品。

篇2:音乐美感

摘要:文章以湘艺版四年级教材《达古拉》为例,从创设意境,激发兴趣―――感受美;师生互动,学跳舞蹈―――表现美;运用乐器,伴奏乐曲―――创造美;拓展延伸,迁移音乐―――欣赏美四个角度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关键词:竟境;美感教育;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学会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让学生了解音乐、喜欢音乐、欣赏音乐,并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意境,激发兴趣―――感受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在课前几分钟播放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让学生体验强烈的情感,激发其学习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意境,就是由境入课,在一系列美的意境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独特的魅力。例如,在歌曲《达古拉》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播放伴有《达古拉》旋律的“蒙古风光片”:“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绿海,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草地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高空中翱翔的雄鹰……”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音乐艺术的独特意境,随着音乐的旋律,学生仿佛被带到了大草原上,真切感受到了人美、画美、歌美、节奏美,在这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入情入境,走进音乐课堂,去领略一场美的盛宴。

二、师生互动,学跳舞蹈―――表现美

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表达情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情感,进而再现情感,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让学生善于表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音乐内容编排一些合适的舞蹈动作,把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以优美的形体动作表达音乐内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达古拉》是蒙古族的一首短调民歌,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为了使学生充分体验蒙古族的当地风情,体验蒙古族特有的歌舞,教学时,教师根据自身能歌善舞的条件,伴随音乐即兴跳蒙古族舞蹈《欢腾的草原》,学生一边欣赏教师优美的舞姿,一边感受欢快、热情的.蒙古族音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此时,教师教给学生几个蒙古族舞蹈的元素,如骑马扬鞭、雄鹰展翅、挤奶、扭肩等基本动作,在此基础上,分组让学生自由创编设计舞蹈动作并展示,有效丰富了学生的美感体验。

三、运用乐器,伴奏乐曲―――创造美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种学生集体合奏的形式来表现音乐。由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音乐能力,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伴奏,把演唱和节奏训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例如,《达古拉》这首歌曲欢快愉悦、优美抒情、朝气蓬勃、热情奔放,非常适合使用打击乐器伴奏来表现音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把全班学生组建成一个小乐队,用双响筒、碰铃、铃鼓、响板为歌曲伴奏。在该环节中,学生通过一唱一伴的轮流练习,既达到了复习巩固音乐旧知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创造能力,再次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1]。

四、拓展延伸,迁移音乐―――欣赏美

篇3:音乐鉴赏教学中美感的体现

一、从音乐鉴赏教学中看美感的能动性

优秀的音乐鉴赏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音乐中去感触、体会更加深沉、内在的人生和精彩的历史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鉴赏音乐的这种心态积极而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习和鉴赏音乐。教会学生正确鉴赏音乐, 区分良莠不齐, 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喜爱鉴赏并接近高雅音乐, 音乐鉴赏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 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进行探询, 音乐鉴赏教学才能对每个人的人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我们的音乐教育应关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音乐, 可以吸收音乐中有益的元素, 将其运用于音乐鉴赏教学之中, 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1]。

在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 音乐的存在方式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其中, 乐谱是音乐作品的物质存在方式之一, 是音乐作品得以传承的主要形式, 而音响是音乐作品的关键, 我们必须以音响为审美客体, 如果离开了音响这个客体, 审美活动就成了没有源头的水。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 最重要的是审美主体的积极参与, 而作为教师, 我们的本质工作, 应更多地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如何发挥他们在音乐鉴赏中对美感的主观能动性上, 从而使审美主体的个性得到充分彰显, 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2]。

二、从音乐鉴赏教学中看学生美感的追求

对于音乐鉴赏教学来说, 合适最是理想。合适意味着音乐鉴赏教学应遵循着艺术审美育人的追求, 无论从方法、内容、形式等都让学生获得对美感的追求感悟。因而, 将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贯穿始终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可能是一种较高的要求, 但对于音乐鉴赏教学而言, 则是一种基本的要求, 否则音乐鉴赏教学便无法实现学生对美感的追求。当然从客观需要认识到的现状是, 有些音乐教学中, 本身美感就不是很敞亮地存在, 学生自身可能也并未受到良好的艺术素养的培养, 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掘、表现音乐教学的艺术美, 而且鉴于教学目标并没有明显的美感追求, 所以, 不将审美作为其音乐教学艺术的本质来进行探询尚可理解。然而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学生一定要渗透进以美感的追求。因为审美, 是音乐鉴赏的来源, 是音乐鉴赏教学的质的规定, 是音乐鉴赏教学追求的最大理想, 而这, 也最根本地树立起了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美感的追求[3]。

三、从音乐鉴赏教学中看教师美感的体现

教学工作是一门复杂的脑力劳动, 它自身就是艺术, 就是对美的创造。而音乐教师要利用音乐鉴赏教学中一切美的因素, 使其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呆板的音乐教师不是优秀的音乐教师, 优秀教师不仅要应用他的热情、活泼和充沛的精力, 把音乐鉴赏教学讲得津津有味, 让全体学生始终保持对音乐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且优秀教师还要善于设计自己服饰、语言、仪态, 使学生时刻感受美, 享受美。

服饰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的第一感官。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每天站在讲台上授课时, 时刻受到学生的关注, 老师既要吸引学生, 又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物上,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打扮一定要合体, 颜色要柔和, 款式要大方、入时, 整个形象应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 避免佩带过多或是过于复杂的装饰品, 服饰应给整个教学过程中带来一种和谐的美感。同时, 教师得体的装扮也给学生树立一个装扮的榜样, 提高学生们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趣味性, 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语言要富有鼓动性, 这样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 使之跃跃欲试,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 引起思考, 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感性, 起到缩短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音乐鉴赏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 要掌握、运用这门艺术, 就要饱学多读, 加强对艺术的文学修养, 有意识地培养功力, 深厚的掌握音乐教学语言, 达到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

“优美形态的事物, 赏心悦目的直接愉悦性质最适应、最适合人类最基本、最深层的享乐天性, 最容易唤起、激发人的审美欲望与情趣”[4]。所以,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应该懂得微笑的意义, 他 (她) 的微笑, 是理解、是关心、是友谊、是鼓舞, 而带给学生的是温暖、是勇气、是自信、是希望的源泉。老师应该注重面部表情, 表情要生动多变, 而不允许夸张, 要适度。适当的表情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并使学生在友爱、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5]。

结语

综上所述, 美感应该成为音乐鉴赏教学的首要追求, 而且这也应该成为音乐教育在内的所有艺术教学的一种全新理念。这一理念, 既是对音乐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也是对音乐教学标准新理念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车昕竹.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邓炜.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主体能动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4]易健.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 , 1999.

篇4:梵呗的音乐宗教美感

关键词:梵呗;汉传佛教;音乐美学;宗教音乐

中图分类号:11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48-02

“梵呗”是指寺院中僧侣们把各种经文体作为唱词演唱的形式,梵语是古印度语,“梵”字是“梵摩”的简称,而梵摩的古印度语原意为“清净”“寂静”,“呗”有赞颂的含义,所以梵呗就是用清净的音乐赞颂佛的形式。

一、梵呗音乐本体的因素为主

所谓音乐宗教感,即由宗教音乐所给听者的神圣的、虔诚的、庄严的、清净的听觉美感(笔者按)。在所有佛教音乐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凤毛麟角,笔者认为,关于梵呗引起人音乐宗教感的问题是以梵呗的音乐结构形式和演唱风格为主,内容、神经心理、宗教氛围为辅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一)梵呗的音乐结构形式

用简单的音调诵读经文的形式称为“转读”,而用完整的音乐结构形式演唱赞、偈、咒、文的形式被称为“梵呗”,佛教既然要解决律法“禁乐“和传教需要”用乐“之间的问题。那么,就必须对用之乐有所扬弃,对于音声的要求,佛教经典经文《长阿含经》卷五中说“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1.结构

梵呗简单的结构为乐句连缀结构,即一个乐句重复构成。梵呗《拜忏》就是典型的乐句连辍结构,每个乐句旋律几乎相同而唱词则不同。也有单乐段的结构,构成乐段的基本单位有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反复演唱,如法会中的《绕佛》,就是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的乐段(有多个版本),然后反复演唱,直到绕佛仪式结束。也有两个乐段的结果和大型套曲的结构,如两段体结构的《杨枝净水》,典型的大型套曲《华严字母》,整个结构由:《华严字母赞》(序曲)——字母(主体部分)——小回响(主体尾声)——总回响(全区尾声)结束。

2.节拍节奏

梵呗的节拍主要是一板三眼即 拍节奏,这种节拍的梵呗在“赞”和“偈”的形式比较常见,通常是以维那散板举腔开始,众法师齐唱紧随其后,此时节奏也随即入板。也有交替的混合拍子,如《六言回向偈》的节拍就是拍交替进行的。而在转读,诵读经文时,则是快速的单拍子进行。

3.调式旋律

梵呗调式旋律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梵呗的调式基本上是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偶尔加变宫和变徵的经过音,这是因为,在梵呗传入中国有这样一个问题,释慧皎法师在《高僧传》中提到的“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汉语与梵语之间在梵呗唱诵中的矛盾,但是随着梵呗传入中国后的发展,与民间音乐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梵呗唱诵旋律。在赞宁法师的《宋高僧传》卷二十五中提到:“系曰。康(唐代的净土宗五祖少康法师)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音。变体而作。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处中曲韵。”在吸收民间音乐精华的同时,也影响着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发展。(2)音域不宽,每个乐句连接音程不超过三度。这是因为,唱诵的僧众,基本上是没有经过专业声乐训练的,所以音域过宽的话,演唱难度不适于这些僧众。而且,梵呗是赞颂佛德,弘扬佛法,修持自身的音乐,旋律平稳也是梵呗功能的需要。(3)一曲多用。这点与中国曲牌体音乐非常相似,相同句数而不同名称的“赞”其旋律都是相同的,这也可以看出梵呗与中国戏曲音乐的融合发展。(4)支声复调。每个乐句换气时的支声复调,可以使梵呗绵延而不间断,在狄其安先生的《论中国汉传佛教梵呗中的支声复调》一文中提到这种支声复调的作用其一是气息的转换,如谱例,第一小节和第七小节,进行节奏简化,利用换气,而且音乐效果不间断。

其二,对音区的处理,在一些有较高音的梵呗中,用这种方法可以合理的避免唱不上去破音而破坏音乐效果。如谱例。第二小节与第四小节。

(二)梵呗的演唱风格

梵呗的演唱风格最主要的特点,其一、一领众和。由维那散板举腔,一般只起第一个字,到第二字即众僧合唱,进入行板。一般唱诵的僧众以男性僧众居多,且音域较低,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音乐氛围。其二、一字多音。这个特点与戏曲音乐的唱法相似,但戏曲音乐一般是独唱,梵呗是多人和唱,一般诵辞唱诵一拍后,即由“啊、哎、呀”等字唱后面的旋律,一个字的旋律甚至可以十几个音到达六七拍的时值。如《杨枝净水》

这种演唱风格的效果,可以创造出一种绵延的、神圣的、悠扬的音乐美感。其三、演唱速度缓慢。梵呗的唱诵速度一般在40-70之间,这种缓慢的演唱风格,再加上旋律的平稳,使得听众很容易静下心来(在梵呗演唱中间穿插的转读部分除外,转读经文一般是单拍子,旋律简单重复且速度较快的小快板)。

(三)梵呗中的音律问题

在梵呗中,经过仔细观察,大多运用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音程,因为是五声调式,所以大二度运用一般是C-D、D-E、G-A;小三度运用一般是E-G、A-C;大三度的运用是C-E。在梵呗的演唱中,经过仔细聆听可以发现,会将两个和弦C-E-G中的E唱的略低14音分,这样在纯五度的C-G中,分解成C-E 386音分,E-G 316音分;和弦A-C-E中的C唱的略高14音分,这样A-C就是316音分,而C-E就是386音分。这样是符合纯律的自然和声美的,也是李曙明先生“弹性十二平均律”之精华所在,众所周知,纯律的生律法是自然泛音而成,那么在追求纯朴自然、宁静淡泊的梵呗中运用这种方法,无疑会使梵呗的音乐更加的清净和谐。

nlc202309030624

二、梵呗的文体、配器及人的精神心理为辅

(一)梵呗的文体及配器

梵呗唱词的问题基本上分为四种,即“赞”“偈”“咒”“文”,赞和偈均为诗歌体,咒和文则为非诗歌体。“赞”的内容一般是赞颂佛菩萨功德的,每句长短不一,故一般用句数命名,如“五句赞”“六句赞”等等,如《炉香赞》共六句,即“六句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梵呗中的“偈”是从佛经中脱离出来的形式,篇幅相对较短,每句字数相同,一般用句中的字数命名,如“四言偈”“六言偈”等,如《开经偈》每句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故又称“七言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的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咒”即咒语、真言。咒语没有汉译,只有音译,这是因为译经家认为咒语是佛的心印、密语。其意只有佛知道,故咒语一律不翻译;“文”又称之为“白”是一种散文体或白话文的文体,一般是自由散板来演唱。梵呗的文体,虽然在演唱过程中,由于僧众地方性方言、吐字不清、一字多音等因素会破坏文字符号对音乐内容的“指导性”,但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熟悉梵呗的内容的听众在聆听时,则更容易虔诚的倾听梵呗,进入音乐宗教感的境界中。

梵呗中常用的法器一般是打击乐器,有大鼓、大磐、引磐、木鱼、法铃、铛等,有的寺院亦加用钹、镲"用于佛事音乐时,所用法器主要有大鼓、忏钟、云锣、铛 、大铙、大钹、镲等。法器的功能有三,其一是固定节拍,避免梵呗演唱逐渐加快。其二是在梵呗开头、间隔过渡、结尾的演奏都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并且可以使僧众休息。其三是使梵呗音乐丰富,避免唱诵单调。并且可以很好烘托庄严肃穆的寺院氛围,就算在寺院之外的地方听到梵呗,也可以让听众听到之后心生敬畏,如在寺中的感觉。

三、神经心理学的因素

在神经心理学中,声波,音乐的物理载体传入外耳道并引起骨膜震动。声波经过三块听小骨(锤骨、跕骨和镫骨)传至卵圆窗和内耳。卵圆窗的运动作用于耳蜗内的淋巴液,淋巴液的运动引起科蒂氏上感觉神经元的反应。这些由外毛细胞和静纤毛构成的神经元将震动转变成神经脉冲。费希纳定律:S=KlgR(S为感觉,R为刺激,K为常数),感觉的强度(心里量)与刺激强度(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对数级数)增长时,它所引起的的感觉(心里强度)在按算朮级数增长。所以,较强的音量、快速的节奏、高频的音和噪音、跳动较大的旋律等等容易使人产生躁动的感觉,并且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佛教梵呗音乐,从佛教哲学来看,是使人静心修身,弘法度人来看,还是从梵呗的音乐结构和演唱方式来看,都使人产生一种庄严、肃穆、清净、虔诚的音乐宗教感。

而以梵呗的唱词内容和伴奏法器等诸因素,则作为心理暗示而存在的,赞佛礼佛的唱词和木鱼、铛子等法器均在暗示人心理渲染一种清净寺庙的氛围,所以在聆听梵呗的时候,这种暗示下的心理氛围不仅可以更好的虔诚静心,并且让人更快的进入到梵呗的音乐中。

四、结语

梵呗之所以可以给人神圣的、虔诚的、庄严的、清净的宗教音乐美感,则是以梵呗的音乐结构即调式结构、旋律、节拍节奏以及演唱方式的作用为主,梵呗的唱词内容、法器等诸因素为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从梵呗的音乐形式及内容,并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希望佛教音乐的研究可以更多的转到音乐的本体和内容上来,更多的美学思考,故此抛砖引玉,见笑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狄其安,《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6月

[2]释昭慧,《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3]中华大藏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4]《礼记集解》,(清)孙希旦,中华书局,1989年2月

[5] (奥)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 杨燕宜 译,《音乐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8月

篇5:体验,让孩子充分享受音乐的美感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这句话阐明:教育要深入人的灵魂。让学生从体验的角度来理解音乐,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具有人本性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体验呢?

一、听赏中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倾听者是通过每一次的悉心聆听,让美妙的旋律缓缓流进心田,从而唤起内心丰富的联想,润泽自己的心灵。在我们的欣赏课中,“听”永远是无以取代的“主角”,其它任何形式(如说、唱、看等),只能适可而止。在实际教学中,我做过以下的尝试:

1.巧听,让音乐“听而不厌”。音乐课上,老师会让学生反复听音乐,有时就会出现一种“听觉疲劳”。在教学第七册《彼得与狼》(交响童话)时,我让学生先通过听辨不同的乐器音色来辨别每个角色;再听辨每个角色的演奏乐器,并认识各种不同的乐器实物或图片,然后让学生在听赏中了解故事情节,用肢体动作或音乐语言体验和感受交响童话的魅力。这样变换方式,让学生“百听而不厌”。

2.慧听,让音乐“品出滋味”。慧听,就是能解读音乐的构成,了解作者的意图,发表自我的观点,生成内心个性化的理解。“慧听”,应成为欣赏教学的一种特色、一座桥梁、一道风景。学生的每一次聆听若能带着不同的问题,设计有体验的活动,结合其它辅助形式,就能让一堂欣赏课变得深入且有声有色了。

如第七册《金蛇狂舞》(民族管弦乐演奏),乐曲在演奏中运用了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器――“锣鼓”,渲染出端午节赛龙舟时热烈而欢腾的气氛。其实,“锣鼓”在乐曲中起到了指挥的作用,它是乐曲的灵魂。那么,怎样做能使学生体会到“锣鼓”的作用呢?首先,我让学生感受“锣鼓”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并想象次数多与赛龙舟有何联系;接着,让学生感受“锣鼓”的节奏特点,如果演奏得快,说明划桨动作和龙舟前行的速度快,如果演奏得稳,说明划桨动作稳、频率快;然后,让学生设计表现打击乐演奏的动作,让他们体验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打击乐,就是为了突出“锣鼓”在赛龙舟中的作用,明白“锣鼓”是取胜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在音乐中体验“锣鼓”的魅力,明白作者的意图,理解作者是利用赛龙舟激励人们向前的意志。

二、歌唱中体验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个最纯洁、最卓越的乐器。”我认为,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发自内心的情感。在歌唱中体验,不仅要用心唱,更要用情唱。

1.用心唱,让音乐“走进心灵”

音乐是触及心灵的,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音乐教育既要求学生身体参与,也不能忽视心灵的参与。

例如:第八册《五月的夜晚》是一首匈牙利民歌。描绘了欧洲春天夜晚的景色。欧洲的春天要到五月才来临,五月的夜晚白雾缭绕,轻纱弥漫,景色十分迷人。在学唱歌曲中,为了让学生进入歌曲意境,教师可抓住“旋律线”这一音乐要素,让学生在唱谱、唱词等活动中反复体验和感受旋律线的特征及作用。唱谱时,让学生边唱谱边用手臂划出旋律线,学生通过手臂的上下摆动,体会出在重复手法的运用中旋律变化的特征,感受出五月夜晚白雾缭绕、轻纱弥漫的迷人景象。

唱词的过程也是对旋律的再体验过程。让学生结合春天的夜晚,将旋律的起伏与心情的波动联系起来,体会旋律线在帮助人们表达情感时的作用。此时,笔者还出示了一幅画面,配合着歌曲旋律,让学生边欣赏边演唱,学生的内心感受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歌声中表达出他们对五月夜晚由衷的赞美。几遍之后,大多数学生已能体会出旋律线的特征,或上下波动,或舒展流畅,优美的旋律早已进入内心,激荡心灵,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歌声中表达出他们对匈牙利春天的无限憧憬。

2.用情唱,让音乐“展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一位学生在学会《五月的夜晚》后,有了这样精彩的发言:

“这首歌曲一共有五个乐句,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走向呈先上行再下行的特点,但三、四句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带有保持音记号,而且歌词和旋律结合得很完美。所以力度处理可以由渐强到渐弱;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旋律走向呈先下行再上行。这样的旋律和歌词让人感到心满意足、心旷神怡,所以我认为这两句的力度记号可选择‘强’。而最后的结束句比较短小,并带有跳音记号,结束音是‘3’,又给人一种未结束感,作者好似要告诉人们:五月的夜晚有着那么多美不胜收的景色,白色烟雾弥漫在果园里,苹果树上开满了晶莹的花朵,丁香花也在夜晚悄悄地绽放了,真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啊!所以我选择了“渐弱”。他边说边情不自禁地演唱起来。他的歌声和发言一样精彩,打动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情”从人“心”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用情唱歌,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歌唱之中去,歌唱者的个性就一定能在歌声中得到展示。

三、在活动中体验

体验音乐就是要让学生在广泛体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表现音乐,用各种方式或唱或跳或奏来表现音乐、体验成功,体验音乐的美妙。

在欣赏教学中,若增强学生对“动”的体验,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欣赏打击乐《鸭子拌嘴》。可以让学生先玩一玩大钹、小钹、双响筒等打击乐器,发挥他们的联想,让他们尽情地敲乐器,学鸭子,然后根据音乐,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为其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上台表演,使得课堂上笑声不断、情绪高涨。由此看来,我们在音乐课中可以借助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动”的乐趣,使之身临其境,通过体验,变被动为主动。

四、联想中体验

联想中体验,就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想象的情景中,产生联想和体验。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联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联想,会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

再如《五月的夜晚》(匈牙利民歌)。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人们能歌善舞,而很多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寓意,或如“流动的水”,或如“起伏的山脉”、或如“宽广的平原”,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对家乡的眷念。教学中,我结合奥尔夫教学法以语言进行体态的引导,激发学生在联想中以各种动作体验不同的生活主题。借助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学生的体验在想象与联想中随心而动,从而尽情地感受匈牙利人民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音乐课堂的体验性教学,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是丰富学生音乐体验的一把“金钥匙”。它能开启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领他们步入音乐的殿堂,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与热爱,让他们受益终生。让我们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条件,以体验为抓手,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的美感。

篇6:美感怎么造句

【注音】: mei gan

美感解释

篇7:灵魂美感散文

人类的贫穷会深不见底,其欲望也会无穷无尽,直到他对自己的灵魂真切地意识到的时候。从那一刻开始,他的世界便处在一种汩汩的暗流涌动之中——这是幻觉,却也不是幻觉。对一个已经证悟了灵魂的人来说,存在一个宇宙的枢机,万物都围绕着他而各安其居、各得其所。唯有他才能由此感召与体味一个和谐人生的荣宠。

当时地球不仅仅是面目未定,而且缺乏美感,又不知向何处去,炽如烈焰,动如惊兽。渐渐地,当地球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竭力把离散物汇聚在某一中心的控制之下。

我们的灵魂也是如此,当盲目的冲动与激情,以高速高热喷射向四面八方时,我们既未真正给予,也未真正收获。但是当我们以自我克制的力量、以化一切冲突为和谐的.力量、以统一切背离为整体的力量,在自己的灵魂中找到中心时,我们所有孤立的印象都会随之“损之又损”,以至于智慧,那时所有片刻的心灵冲动,都会在爱中找到它们的圆成之性;人生中所有的精彩细节,都随之显现出一种永无极限的意义;所有思想和行为,都在一种本质的和谐中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

灵魂,它是通向永生的桥梁。这就是人类的终极归宿——寻找“一”,它在追寻者之中;它是追寻者的真理,是他的灵魂是他开启灵性生命的大门——天国之门的钥匙。人类多欲多求,疯狂追逐着世界上那些不断流变的物质,因为个中才有他们的人生和使命。但在他身上的“一”,时刻在渴求归一——归一于知识,归一于爱,归一于意志的方向。只有它处于永恒的“一”并与无限合而为一时,才会实现最高的喜乐。所以《奥义书》这样说道:“唯有这些安宁的心灵而非其他,通过在灵魂中证悟一种本质存在,它以多样的形式显现自身,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喜乐。”

通过世间万物的多样性,我们之中的“一”将个体的“一”笼入万物的进程中。这是灵魂的天性使然,也是灵魂的喜乐所在。但是,如果灵魂自身不具备一种光明,那么这条僻静、幽微的小道,就永远不能到达目标,因为这种光明可以使它在刹那之间,也能捕获到追寻之物的景象。在我们的灵魂中,那至高无上的“太一”,它的目光迅捷而直觉,根本不依赖任何推理或论证。我们的眼睛可以很自然地将一个物质看做一个整体,不会将它拆成部分,但我们自己却用所有的部分来凑成一个整体。我们灵魂意识的直觉也是如此,它很自然地在至高无上的“太一”中全面地证悟它的统一。《奥义书》如是说道:“在宇宙的活动中显现自身的神性,一直作为至高的灵魂,居于人的心灵。借助心灵的当下摄而证悟灵魂的人,就能亲获永恒。”

它向外显现在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多样性和作用力中,向内则处于我们的灵魂并存在于统一性中。所以在自然领域,我们借助科学的分析和渐进法来探求真理,但灵魂对真理的知解则因当下的直觉而顿悟。我们无法通过点滴的序列式知识积累来获得至高的灵魂,即使这种积累永无穷尽,因为他是“一”,他不是由部分所拼凑。

篇8:音乐美感

一、营造一个完美的环境, 适合学生聆听音乐

适合学生聆听音乐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音乐聆听的硬件要过关, 另一方面, 教师要建设完美的音乐聆听的软件环境, 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具备良好的硬件条件。

这里所说的良好的硬件条件就是指应该有完美的音响设备, 以便更好地进行音乐的传输。众所周知, 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的重要设备, 是音乐传播的载体。在教学中, 如果音响设备不过关, 那么, 就算是教师理论讲解再透彻, 将音乐境界描绘得再优美、动人, 但学生听到的是粗糙的音质、难以入耳的声音也不会产生音乐的美感。所以, 学校要想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体验环境, 音响设备的质量是重中之重。必须要买好的音响设备, 保证音乐的播放是原汁原味的, 才能达到良好的音响效果, 只有好的音响效果才能达到好的聆听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 课堂教学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2. 建设完美的音乐聆听的软件环境。

所谓音乐聆听的软件环境, 是指学生在听音乐时的准备以及周边的环境。现在人们去听音乐会的时候, 都会穿上正式的礼服, 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的环境中, 从而在心灵上得到感染与共鸣。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欣赏音乐之前, 要给学生讲述音乐背景, 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严肃对待, 认真聆听, 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音乐中, 让真正优美的声音传递到学生的心中, 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纯净和秀美, 只有学生亲自感觉到音乐的美好, 在心中树立了音乐的纯净与美好,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

二、设计音乐背景, 以便于学生学习

音乐背景是指创作音乐时发生的故事, 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音乐的时候, 一定要认真讲解音乐的背景知识, 学生只有明白音乐的背景知识, 才能了解蕴含在音乐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才能更好的体会音乐本身的魅力。如果教师不进行背景知识的讲解, 一上来就让学生欣赏音乐, 恐怕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在欣赏音乐之前, 一定要进行背景介绍, 这个背景一定要生动、具体, 情感悬念强烈。例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讲解贝多芬的复杂背景, 包括他的人生的起落悲喜、生活历程与情感矛盾等, 还要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起云涌, 让学生感受大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了他的人生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在了解了这些之后, 再让学生聆听《命运交响曲》, 学生在起伏颇大的乐曲中就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冲击了心灵, 震荡了精神,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音乐的内涵, 更好地体会了音乐带来的美感。

三、重视音乐聆听, 加强音乐课堂上聆听的比重

音乐美感是学生的个人感受, 需要学生自己在多次的听的过程中产生, 而不是教师的讲解传授。教师不管说多少音乐的美, 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 学生没有感受到, 教师也不能强加给学生, 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美感, 就必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聆听音乐。

1. 提高音乐聆听的时间。

一堂音乐课, 学生听的时间应该起码有半堂课。这是进行音乐聆听的必备时间,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美感感受。如果在一堂课中,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 学生没有进行实际的欣赏, 那么, 不管教师说的多美、多好, 也不能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感觉, 只有让学生多听, 才能使其从思想上产生“音乐是美的”感受。当然, 学生的聆听时间要长, 不要觉得听一次、听一会儿就能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 只有加大欣赏力度, 提高欣赏时间, 让学生长时间地浸泡在音乐中, 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感。

2. 进行多次音乐聆听。

多次聆听音乐完全是借鉴语文多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内涵的方法, 音乐也是如此, 只有多聆听, 才能听出美感。具体的过程是:面对一首乐曲, 可以先完整地听一遍, 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完整的音乐形象对学生非常的重要, 虽然学生不会用语言表述, 但是真实的音乐体验已经根植于学生的心中。然后进行多次聆听,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片段, 再进行反复聆听。只要在课堂上有时间反复地听, 学生在耳熟能详、充分机会聆听透彻健康音乐的基础上, 才能产生美的感受, 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 便于指导学生进行聆听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音乐教师在学生进行聆听时, 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

1.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音乐素质。

作为一个具备专业知识的音乐教师,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高大的形象。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教育, 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征服”学生。比如, 在高中音乐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进行音乐聆听, 就必须要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 这时, 教师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知识介绍, 这就考验了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介绍欧洲音乐风情, 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欧洲建筑和文化、风俗习惯等, 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知识的基础上欣赏音乐, 必然会对音乐的欣赏加深一个层次。

2. 教师要对音乐聆听进行升华和提炼。

如果一堂课都让学生进行音乐聆听, 教师不做总结、升华、指导、提炼, 那么, 学生的收获也是有限的。因为学生的年龄小、阅历少、知识经验不丰富, 自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不全面、不深刻, 这时候必然产生不了多少心理体验, 更不能有多少音乐美感的享受。所以, 教师要在音乐聆听结束后进行升华和提炼, 教师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知识介绍, 对音乐技巧和知识的独特传授方法等。通过这些, 可以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提高学生的音乐美感感受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上一篇:履责承诺书下一篇:销售人员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