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目标和思路

2024-04-07

实验室建设目标和思路(精选8篇)

篇1:实验室建设目标和思路

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目标和思路

汇报材料

党委书记:何立新

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项目建设背景

创建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是吐鲁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我校是7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全地区唯一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地委扩大会议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把我校打造成地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目标要求。

二、项目建设目标

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矿山机电和护理等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提高学校办学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内涵提质,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经过三年建设,将学校建成为服务吐鲁番、辐射南疆地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新技术应用推广服务中心,成为全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典范,成为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三、项目建设方案

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项目由“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矿山机电”和“护理”等3个重点专业建设子项目和“共享性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教学管理建设”、“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5个子项目构成,建设内容如下:

1、重点专业建设

对接吐鲁番地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及关系民生的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建设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矿山机电和护理等3个专业,带动传统专业群、新兴专业群和优势专业群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我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实现在国内同类学校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秋去春回”、“三阶段、三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成熟,“一条主线、双证沟通、三个结合”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并在相关专业群推广。重点专业学生“双证”获取率98%以上,“订单”培养学生比例在70%以上,就业率达98%以上。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健全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形成以典型项目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模式。开展“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技能为主要指标的课程考核办法和校企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全面实施。

4、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提高教师职业实践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推进机制,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教学能力、专业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就一支专业带头人领衔、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吐鲁番地委在学校师资引进方面制定了优惠的政策,对技能型紧缺人才,按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全面解决。

5、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的实习、实训需要,建设结构合理、设备先进、工位足够的校内实习实训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50%以上,生顶岗实习率100%。

6、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

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经过二期工程,目前已经覆盖全校所有楼宇,现千兆进楼宇,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的建设,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与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为建设集公共信息、虚拟仿真实训资源、顶岗实习企业资源和其它专业教学资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7、办学模式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定向培养机制、师资交流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构建校企合作组织与制度保障体系,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格局。

8、校园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将行业企业精神、理念、价值观内化于校园文化之中,变招生为招工,让校园文化,溶入企业文化之中。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吸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创新作用,建立“和谐职业人”培养机制,形成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新型职业教育文化。

9、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点突出学生岗实习管理,健全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共育机制。探索以企业评价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建立以过程性、诊断性评价为主体,终端评价为标尺的能客观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的“学习过程+职业态度+行动结果”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10、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建设开放的社会服务平台,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项目和方向,开展 3

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提高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成为吐鲁番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中心和区域内校企合作的牵头学校,满足吐鲁番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四、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

2、成立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办公室”和“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监控办公室”。

(二)制度保障

1、建设项目工作制度

制定《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等。

2、建立项目监控制度

制定《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经费审计暂行办法》和《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建立项目监控机制。

(三)资金政策支持

1、政策支持

吐鲁番地委行署制定了220号文件,对于来我校学习技能的学生给予政策补贴,每个学生有1500的生活补助,并且免学费的书费。

2、招生支持

吐鲁番地委行署根据本地实际,调整了初、高中学校的升学比例,按5:5的份额进入我校学习。

3、湖南省的大力支助

作为对口支援的湖南省,已将8所高职院校列入对口援助我校的范畴,在已投资援建了二栋教学楼的基础上,现已投入了4000万资金开始了新校区的建设(已开工建设),今年还要投入4000万建设资金,今后将重点加大的资金投入力度。

4、国家及自治区领导的关心支持

国家及自治区领导多次来我校考察与调研,对我校的发展提出了各项建设性的意见。

申报自治区示范性校的过程对于我们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必将极大促进我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为我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恳请各位专家给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篇2:实验室建设目标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有为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大城市管理力度,使河西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依托中心城市,有序推进城市化;逐步将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扩大规模、拉开框架、整治市容、美化环境,向强化基储完善功能、挖掘内涵、塑造特色转移;稳步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新城、新区开发;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功能;强化城乡规划对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指导调节作用,加大规划决策透明度;维护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监管,为我区建筑业长期快速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提高建设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保持建设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化水平。到XX年,上顿渡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2万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我区城市化水平由年末的32.5%提高到42%。

2、按照河西分区规划,积极认真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在分区规划基础上编制控制性详规,努力塑造街区景观,突出河西文化特色。到XX年,全面完成上顿渡旧城改造;完成河西新城、行政新区和市民公园建设,并逐步完善其功能;完成梦湖建设和周边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河西温泉风景名胜区,完成核心区域建设达3平方公里,使之成为全省领先的休闲度假场所;规划建设好河西“白露生态园”,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增强道路、排水、供水、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完成城区燃气工程建设,确保市民正常供气;加强供水管理和建设,完成河西区3万立方米/日给水工程建设,使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大力建设城区道路,城区道路全部硬化。加大老城区的路灯改造,新城区路灯的投入,使我区路灯亮灯率达到99%以上。

4、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力度。按照点、线、面、网相结合的手法,抓紧抓好城市街道和单位、居民区绿化,加强城市街路、广尝公园、小区和城郊绿化,积极引进天竺桂特色树种,加大绿化科技投入,使城市绿化格局逐步形成乔、灌、花、草相结的绿化体系。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使城市绿化覆盖率增至28.3%,城市绿地率达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82平方米。

5、抓好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社会投资,促进我区公用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6、深入实施经营城市战略。走市场化运作、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之路,科学收储土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使经营城市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形成经营城市上的投融资多元化、项目化、市场开拓多元化的良性发展格局,盘活城市资产,扩大经营收益,提高服务功能。

7、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继续建立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规章,强化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认真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创造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

8、做大做强河西建筑产业。XX年建筑业成为我区经济支柱产业。今后五年,保持我区建筑业产值持续增长,年均递增8%。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管理,重点抓好房地产开发市场和监理市场的整顿。结合建筑企业实际,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改制。严格招投标管理,规范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秩序。

9、加快全区小城镇建设。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选择具有较好投资环境,能辐射和带动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镇作为建设重点小城镇。XX年前抓好2个国家级重点镇、3个省级重点镇、5个市级试点镇的建设。全面提高全区小城镇发展质量和建设水平、树立经营理念,创新投融资体制、盘活存量资产、开辟融资渠道,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已完成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镇,XX年前完成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50%村庄总体规划。重点镇、试点镇到XX年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提高集镇硬质路面覆盖率,建设集镇亮化、绿化工程,建设集镇给排水工程,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工程,建立完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

河西区建设局

篇3:“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适应供电企业和电网发展要求,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以强化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为主线, 以生产精益化为重点, 以技术管理创新为支撑, 精简规范组织架构, 创新生产管理方式, 优化调整业务流程, 统筹配置生产资源, 做强做精核心运检业务, 积极拓展外包检修业务, 构建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大检修”体系。

“大检修”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统筹供电企业人力、技术、装备资源, 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实施检修专业化和运维一体化, 全面深化状态检修。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 建立按电压等级由各级检修公司 (工区) 承担电网设备运维检修任务的生产体系, 实现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利用2~3年时间, 各级供电企业要全面完成“大检修”体系建设任务, 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效益, 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

篇4:实验室建设目标和思路

、上海终身教育体系正逐步

建立

1、初步形成了国家、行业、企

业、社会力量多元整合的终身教育

网络

终身教育办学体系进一步呈

现多元化趋势。2003年上海共有

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76所,

社会力量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培训

机构143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

学校145所(每个乡镇有1所),市

区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区学校,行业

和大型企业建立了培训中心,现有

市级老年大学4所,区县局和高校

办老年大学65所,街道、乡镇老年

学校219所,居(村)委老年学校办

学点3276个。上海已经初步形成

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比较健

全的终身教育网络。

2、初步形成了基本满足社会

各类人员继续教育需要的培训系

2003年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和

中等专业教育学习的在校学生达

22万人。市属成人高校招生4.4l

万人,比2002年增长7.1%。参加

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各种培训近

210万人次,其中参加外语类培训

2万人次、艺术类培训17.9万人

次,社会生活类培训10,3万人次,

职业培训49.3万人次、文化类培

训22.?万人次。参加国家高等学

历文凭资格考试注册的达1.9万

人次。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

专科专业59个、开考课程113门)

达2.5万余人次,参加老年学校学

习的达32.4万人次。每年接受各

级各类成人教育总数280万人次

以上,占全市人口的l/6。1994年

以来,上海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

试和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累计分

别超过200万和130万、参加通用

外语考试和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

分别达到30万和24万。近年来,

已有20万下岗职工通过冉培训获

得了再就业。

3、初步形成了一批体现学习

型城市发展方向的学习型社区和

学习型企业

上海所有街道、乡镇都开展了

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

共建立厂近200所街道(乡镇)社区

学校,开办老年学校,建立各种文

体团队,满足离退休人员和社会其

他不同人群渴望学习,追求知识的

愿望,提高了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

和牛活质量。目前已有25个创建

学习型社区实验墓地。

在建立区—级管理机构的同

时,根据我国社区教育以行政区划

为地域范围的特点,逐步形成和完

善厂以街道(乡镇)为基本单元和实

施主体,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横向

贯通、纵向衔接的推进社区教育发

展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组织网络。

各区教育部门内普遍设立社区教

育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教育工作委

员会等社区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协

调和管理全区范围内的社区教育

工作。各街道(乡镇)设立社区教育

委员会、学习型社区推进委员会等

相应机构,统筹协调社区内企事业

单位和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和学习

型社区的创建式工作。

上海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

形式的28家企业和32个行业、企

业培训中心开展了建立现代企业

教育制度、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试点

工作。这些企业普遍开展了高级职

业培训、上岗和转岗培训以及高新

技术培训等各类培训。

4、初步形成运用现代传媒开

展终身教育的开放式教育新格局

上海覆盖城乡的远程教育网

络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市1Q个区

县的上海电视大学,白2000年起,

每年的入学人数以超过25%的速

度递增,在校学历土已达8万人之

多,非学历教育与培训每年超过50

万人次。2003年3月,由市妇联等

单位组织的“百万家庭网上行”活

动开展以来,已有8647人获得合

格汇书。“空中老年大学”开办7年

来,已有337万老年人收视。

二、上海在建立终身教育培训

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推进终身教育培训的机制

不灵活,缺乏活力

美国州一级政府制定企业内

教育认定制度——“非大学教育计

划”。根据这—制度规定,企业内进

行的教育及训练活动,如果属于大

学水平的,可由州有关机关加以认定,可向有关大学申请,将学习成绩作为正规学分予以认可,被审查认定的课程,大部分为大企业、大公司或公共机构提出。美国还实行校外学位制。现在获准举办校外学位资格考试的大学有134所,对社会上的学习者实行“自学考试”,并根据考试合格后所积累的学分进行学位认定并颁发证书。

而上海还没有建立非学历教育的成果认定制度,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缺乏沟通,入学一般都以学历为条件。

2、推进终身教育的法制建设滞后

日本经参众两院(国会)审议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整备法”,并于1990年7月1日正式实行。日本还颁布了《社会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颁布了《终身教育法》, 1984年2月,又通过了《职业继续教育法》。德国于1971年制定了《联邦教育训练促进法》。

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有关终身教育的专项法规。上海于 1988年制定的《上海市职工教育条例》,已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发展。

3、社区教育和郊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学习型城市发展很不平稳

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社区学院的数量少,课程体系不完备,不少社区学校还没有独立的校舍,设施也比较简陋。

上海郊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市区(老城区),郊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7年。农业从业人员为99.4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占8.4%,小学文化占38.2%,初中文化占41.1%,高中文化占 7.9%,中专文化占3.8%,大专及以上占0.6%,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 7.6%。规模化经营农户中83%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

4、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力量与全面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体制上存在问题,各种教育资源难以做到共享;各种培训信息难以沟通,名种有利培训的政策难以用足用好。如在郊区曾有很大影响的“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未能随着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充实内涵、提高效益;曾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市民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如何进一步发展并推出新的培训项目,缺乏整体的策划和推动。这些问题都与现行体制缺乏统筹规划有关。

三、上海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和思路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面打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渠道,全面建成面向上海、幅射全国,规模较大、组织健全、机制灵活,行业、社区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层次门类全,具有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特点的现代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2010年建立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的主要标志是:

基本建立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教育培训制度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教育规律的终身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终身教育培训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在终身教育培训中得到普遍应用;办学条件和教育培训质量居全国前列,终身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2000年的平均水平。其中:

——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12年,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率70%以上,

——终身教育培训支出占 GDP比例达到4%;

——市民家庭用于终身教育培训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目前的 7.8%提高到10%以上。

2、-g..O目标 。

(1)构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提高劳动者知识更新、知识发展、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培育终身教育培训市场,建立政府宏观管理、行业业务指导、社会中介服务,各界积极参与,企业和办学机构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终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3)为专业人才补充、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提供机会;为各行业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和提供高素质的新生力量;为转岗工人提供技术培训。

(4)加强劳动者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劳动者的职业人生观与企业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相统一,使全社会劳动者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5)加强各级各类终身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通过资源重组或集中投资,用办教育服务产业的思路,兴建配备最先进设备的专业化基地。

(6)建立协调的机制,确保各种证书、资格的互认和衔接;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7)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2007年前建成50个示范性学习型企业,带动全市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建设。

(8)开展市民素质教育,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满足居民精神文明生活与自我完善的需要,使市民素质基本达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 2007年前,建成80个示范性学习型社区,带动社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9)各类学校逐步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为形成学习型城市服务。

(10)各相对独立的住宅区建立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到 2007年,基本形成儿童和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和老年人教育的社区教育网络。

3、思路

(1)形成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环境条件

——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从业人员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提升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特别要大力发展各种非学历教育。2010年,上海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要达到25%左右。

——发展在职人员高等教育,提升每10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城市将为每个市民提供更开放、更便利、更富成效的学习机会与学习场所,特别要建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平台。

——继续推进“功能性扫盲”,为加快上海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造条件。除继续开展外语、计算机培训外,还应在市民中普遍开展法律、环保、金融、保险等培训。

——积极配合各区县做好街道 (乡镇)社区教育设施的建设和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建成一批与社区教育配套的社区学习活动的场所与基地。

(2)形成有利于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优化整合的终身教育管理模式

——加强社区教育各类载体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内现有的教育资源的作用,资源共享、整合功能。二是多渠道解决载体建设的资金,应采取区县政府扶持、单位主动承担、建立社会基金和受益者适当出资等办法,形成多渠道投入的机制。

——注重部门间的合作协调,促进资源共享。在纵向上,教育系统内部要打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两个纵向贯通。一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贯通,层层发挥示范、幅射作用。二是区县、街道(乡镇)、居委(村)的贯通,形成相互开放、协调、互补的社会教育网络。

——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组织形式、文化需求的不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发展社区教育。

(3)形成激励广大市民在不同起点、不同岗位上不断奋发学习的运行机制

——实施多元入学方案。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对获得不同层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在其具备一定的工作年限后,即可升入相应层次的高一级学校。对在工作岗位中取得较高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术人员应给予免试进入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学习的机会。

——实行“分段学习,学分累计制”。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学分制标准化的试点,在职职工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其中包括正规学校教育活动,也包括非正规学习活动,在这两种同层次、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中所取得的学分,逐年累计,待达到学历教育所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

(4)形成一批符合国际标准化的教学软件、课程、教材和资格证书

——力口快引进国际通行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课程。尽快研发一批与国际技术理论和生产技能水平相适应的教学软件;与国际公认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相适应的课程及教材。将现行MBA、EMBA的核心课程,加大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开发新的培训项目。

—‘在成人与继续教育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国际标准化考核。要积极吸引国际知名的或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入上海,进行执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试,建立国际互认的执业资格制度,有的还要通过国际性组织颁发培训证书和资格证书。

(5)形成规范、有序的人才培训市场体系

——力nJ陕推进国际上著名培训机构和项目的引进力度,提高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的国际化程度。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建立人才培训的管理信息系统及远程教育网,实现人才培训的现代化。通过构筑“终身教育”的大培训体系,使上海成为国际化人才资源的开发创新基地。

——发挥已建成的1400多所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作用,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产业的培训网络系统。为全面提高城市人口素质,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确保每年有 200万人次接受各级各类培训,为尽快建成“学习型城市”的雏形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积累的支撑。

篇5:实验室建设目标和思路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思路、目标及对策

摘要:通过回顾“十五”期间环境和生态目标的完成情况,结合对“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特点及其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强化对重点地区的.“点上治理”,并据此确定了主要目标.同时建议采取以下对策:开展资源环境核算等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政策导向,通过产业政策和治理行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在污染末端治理中深化市场机制,建立“谁治理、谁受益”制度;完善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抓住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改善自然保护区管理这两个重点目标;将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进一步结合起来.作 者:苏杨 林家彬 周宏春 SU Yang LIN Jia-bin ZHOU Hong-chun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北京,100010期 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PKUCSSCI Journal: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15(3)分类号:X32关键词:“十一五” 环境保护 规划 对策

篇6:实验室建设目标和思路

新年伊始,为配合公司的发展规划,方便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保证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的持续开展,增强连续性,计划性,确保公司的目标计划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结合2017年的各方面情况。现制定2018工作计划目标和思路,具体如下 :

一、加强学习,充实自我:生产部负责公司整个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17年生产主要是个别工位工序卡住了,影响整体节奏,因此要继续加强整个车间的运转情况和调度,统筹,既了解瓶颈工位工序,也要从公司整体上把控,落实各个班组的具体工作内容,生产关键的各项工作具体操作方法、操作要点,各班组各工序都要加强学习,学习的途径有很多,要主动学习岗位技能。

二、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生产实践,制定完善生产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设备操作标准,各工序作业指导书等,为日后的生产管理提供依据,各部门都要制定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和流程标准,固化下来,形成模块,做到有的放矢。

三、加强劳动纪律,促进管理工作:17年劳动纪律整体来说基本良好,主要是个别人,个别部门纪律和团队意识不强,我行我素,有的班组长也没有带好头,充分发挥班组长的管理作用,加强现场管理,杜绝违章操作。

四、实现全年安全生产:

1、人员安全:安全生产全年目标,无重大生产设备事故,无重大消防火灾事故隐患,把工伤事故发生率降至0。主要措施:1)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2)培养员工安全生产的意识,了解安全对公司生产及个人的重要意义;3)定期检查车间生产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最大限度的减少潜在的危险因素,4)定期检查宿舍用电安全,5)定期检查消防设施是否正常配备和处于正常状态。6)随时检查是否有吸烟不按规定的行为,是否有乱扔烟头的行为。

五、稳定产品质量,提高成品率:实现无大批量产品质量问题,提高产品质量。主要措施:

1、严格按照生产作业指导书操作,2、加强员工对质量检查的培训,牢记产品检查的重点、要点;

3、落实生产车间日常自检互检制度。

4、增加产品包装入库前检查,保障产品的入库质量零缺陷。

5、进行学习和技术交流,改善加工工艺,优化加工程序,提高产品质量,使产量再上新台阶。

六、生产成本控制:

1、节约人员成本:积极响应厂部号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返工率,保证产品质量;

2、合理使用资源: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节约水、电等能源,在员工中宣贯,在会议中反复强调,加强节约精神,提高员工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节约意识。

3、加工前做好加工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细节的控制,降低生产成本,加工时及时和基地部门做好沟通,每天根据基地的采收计划做好生产加工计划。

七、人员管理:

1、人员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操作标准等的培训,更好的执行各种制度,严格生产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2、培养人才:培养每个岗位的操作能手和技术教练。

3、提高福利待遇,减少人员流失:配合厂部的福利及优惠政策,留住老员工,发展新员工,为公司壮大做好充分准备。

八、物控管理:做好严谨并有可操作性的物控计划,确保物料及时足额供应,并有良好的预防措施,建立物控工作制度流程,并对供应商管理定级分类管理有一套办法措施。

九、业务扩张,以上政策和计划要靠车头带,营销部门要保证生产订单稳定并且增长,员工有事做,才能有管理,要保持17年的行情和趋势,并把这一趋势放大,要实实在在的手握订单。

十、绩效考核,推行全员考核,重奖重罚,从接单,下单,物料计划,生产计划,生产制作,仓库管理,出货计划,收款计划,统计报表等全流程全细节控制,刺激积极性,不奖不罚没有积极性,奖少罚少己己性不强,要让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在公司发展壮大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员工把企业当家一样,赶也赶不走,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汇报人: 生产部

篇7:汽车专业群建设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学院建设汽车产业专业群项目基本思路: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鲁人社发[2013]47号)文件精神,坚持创新性、适用性、先进性、效益性建设原则,紧紧围绕山东省临沂及周边地方经济新一轮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全力实施汽车全产业链专业群建设,院长挂帅,分级管理,责任到人。

1.抓专业基础能力建设。通过购置先进实训设备和改造维护校内实习基地设备,将学院各汽车专业建设成设备先进,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具有明显专业优势、设备优势和师资优势的,全省领先的培养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群。

2.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模式,打造一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熟悉企业生产过程的一体化师资队伍,提高汽车产业专业群总体质量。聘请社会有影响专家、工厂技术人员、工人技师担任兼职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任教,提高技能教学质量。

3.建立科学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加大教科研力度。根据临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专业群建设以汽车产业的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培训。根据岗位需要及各专业总体要求设置课程,编制实用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实现课程模块化,教学一体化。按照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开发专业群各专业的培训教学资源库。加大教科研投入,提高专业群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学生技能大赛水平。

3.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汽车产业专业群建设及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为手段,与用工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教学计划。吸纳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工人技师共同开发编写技能培训一体化适用教材,突出学院汽车产业专业群建设工学一体化特色。与大中型企业开展多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全面提升技能操作水平和就业能力,辅助提高教师与学生技能大赛能力,为专业群建设提供技能与职业能力基础。

4.多种培训方式并举,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培训、技能鉴定培训。通过把下岗待业人员、企业职工等培训对象请进基地,进行就业培训、高技能人才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辅导培训;到企业、车间办教学班,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高级工、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并优化汽车产业专业群建设。

5.积极探索、完善汽车产业专业群评价体系。在技能培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和改革试点,逐步形成培养制度完善、评价机制科学、激励措施健全的汽车产业专业群评价体系。

6.开展汽车产业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实施办法的课题研究,总结汽车产业专业群项目建设的经验,提高后续工作的质量。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汽车产业专业群项目建设,将学院建成以核心专业为重点,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汽车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装饰与美容、汽车钣金喷涂、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评估、现代物流等为辅的汽车产业全产业链专业,全省领先的交通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形成科学规范的高技能人才汽车产业专业群学习及培训基地管理制度,探索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专业群基本规律,深化培训基地与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合作。通过汽车产业专业群的建设,进一步扩大高级工、技师的培训规模。从培训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培训能力等方面积累汽车产业高技能专业人才经验,为汽车产业专业群的建设提供有利基础。

1.高技能汽车产业人才培训培养体系构建。通过对企业调研和教学实践,以核心专业汽车驾驶与维修为主体,围绕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制造与装配、汽车营销等专业,构建较为完备、系统的高技能汽车全产业链人才培训体系,在立足汽车服务产业、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应用型汽车产业技术人才方面,成为区域汽车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的毕业生中高级及以上层次占学制教育总人数的85%以上,就业率达99%以上。

2.课程体系与教科研成果建设。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系统化开发,加大高技能工学结合教学内容开发,建设并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成3门以上共享优质课程;加大科研教学研究力度,省部级教研成果每年不少于6个,开发与参编教材不少于5种,在省部级及以上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5篇以上。

3.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使汽车专业群专业教师中“一体化”教师人数达到85%以上,具有高级讲师+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比例达到专业课教师的80%以上;具有市级以上首席技师、教学能手、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及荣誉称号的4名以上。加强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年轻教师的培养,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养20名以上专业拔尖、技能操作精湛的优秀“一体化”青年骨干教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来学院兼课,使实践技能课程能得到来自企业技术人员讲授和指导,形成力量雄厚的汽车专业群师资队伍。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和完善适合汽车产业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内“交院”汽车修理厂,增强规模化、系统化、个性化培训高技能人才能力,使其设备、设施更加先进,管理更加完善,充分发挥其辅助专业群专业技能建设的作用,培养学生在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不少于12名。

5.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制度框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至少与12个规模(含一个世界500强企业)以上企业合作。以此为基础,校企共同编制专业群培养及教学计划,合作开发专业群系列项目课程和人才评价标准,实现教师互兼互聘,资源共享,总结提炼深层次校企合作经验,形成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新模式。

篇8:实验室建设目标和思路

一、适时调整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细则, 满足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

《意见》指出, “中小学实验室数量和面积要基本达到《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要求, 以满足学校实验教学需要。”“仪器设备的配置要以《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为基础, 以满足学校实际需要为原则, 采取必配、选配、定制、自制等方式实现。”

办学条件标准、教师基本功标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是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办学条件标准是市区两级教育装备部门的核心工作。2005年, 市教委等部门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2007年, 出台实施细则, 进一步细化各项指标体系, 对“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硬件达标的学校”作了明确回答。2009年, 对小学和初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作了修订, 主要在大量调研, 广泛征求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 将部分必配调整为选配。《标准》不是封闭的, 是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的, 按北京市教委要求, 今后每隔3年左右要调整一次。

1. 基本思路

一方面按照新课程标准, 认真分析教材和课程对教学仪器设备的需求, 加强标准细则的基础研究工作;另一方面, 加强新技术新设备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论证工作, 分步骤调整现行的办学条件标准细则。

2. 主要举措

(1) 2011~2012年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的研究与修订工作。目前, 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已经与市教研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相关院系共同完成了高中和初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细则的研究与修订, 形成了研究成果。2011年, 将在市教委的领导下, 以研究稿为基础, 完成高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的正式稿, 满足高中课程改革对新仪器新设备配置的需求。初中和小学标准细则将适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将以项目形式加强中小学实验室、专用教室配置研究, 从专用教室环境设置, 实验室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师生使用的便捷性等方面研究配置规范, 丰富和补充学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内容, 满足教育教学的不同需求。

(3) 开展新技术新设备对教育适切性的研究论证工作, 开展标准内设备和标准外设备的调查研究, 在市区两级建立新设备的使用与论证联动机制, 对教育效果好、广受欢迎的新设备适时引入标准。尽管这项工作做起来有难度, 但非常有必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又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就是技术革新教育问题, 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是大量装备工作, 装备战线上的同志肩负的担子更重了。未来10年, 北京市将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服务、提升效益”的原则,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和丰富的数字资源,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如何引入教育教学中, 如何贴近一线用户, 加强对需求、供给和要素配置的研究, 2011年, 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将启动这项工作, 形成北京市教育装备研究论证专家团队, 尽快形成目前学校、区县配置许多“标准外”新设备的较强的指导力。

二、制定实验室管理规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完善办学条件管理系统网络版, 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实验室是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之一, 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实验室应成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开展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和科学启蒙园地。

实验室建设工作, 指实验室建设、配置、管理、使用以及论证实验室能获得有效利用的相关研究、培训和评价工作。

《意见》指出, “市教委将组织相关部门, 结合新形势下实验教学的发展特点, 制定本市中小学实验室管理规范。”《意见》还指出, “市教委将在全市建设一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先进校, 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整体提高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北京市中小学实验室管理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展全市实验教学普及县活动以来, 一直没有正式出台制度, 可以说北京市实验室管理长期以来无章可循, 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

1. 基本思路

广泛调研, 形成项目推动。结合学校视导工作, 吸取鲜活经验, 分别形成制度规范送审稿和管理评价标准送审稿, 批准后实施。

2. 主要举措

(1) 制定“中小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制度”。这项工作2010年已经立项, 将从实验室仪器存放管理、账目管理、教学流程管理等8个方面提出管理要求。这个项目现在处于研究阶段, 2011年6月底将完成项目研究工作;从下半年开始, 在基教二处的组织下, 联合教研部门, 在全市开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视导工作, 总结、分析学校的做法及经验, 结合项目研究成果, 形成切合实际的规范制度, 使实验室管理有章可循。

(2) 2010年将立项申请中小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评价标准;2013~2015年, 在全市开展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先进校评比工作, 引导和促进全市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

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办学条件管理系统网络版研究推广问题。《意见》指出:“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要及时向学校反馈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 并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按市教委的要求, 网络版的完善及功能技术改造正在进行中。我们与教研部门教学活动模块的具体细化研究, 希望在2011年完成。我们一定千方百计为学校教师简捷操作提供客观条件, 最终达到使学校、区县和市里通过网络版及时了解掌握资产的入口、过程和出口情况, 了解掌握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状况, 了解掌握仪器设备质量的反映。

三、建立市区培训机制, 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意见》指出:“装备部门要配合师训部门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 促进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学科教学内容的了解、对实验操作技能及新仪器新设备的使用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要纳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逐步实现实验室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应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之中, 每年应接受不少于40学时的市、区两级业务必修培训;有实验教学任务的学科教师在每年的继续教育学时中要有一定时数的实验操作和实验室管理的业务培训。”

经过前几年的努力, 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基本达到标准化, 初中建设工程已于2009年完成, 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计划也将于2012年完成。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使用问题。“建配管用”, 前面3个字做得再好, “用”得不好, 一切白搭。

用得不好, 原因有许多。抓实验室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这是应用的关键所在。市教委已明确将实验室管理人员这支队伍的培训责任交给市区两级装备部门了。全市中小学有10万名左右的教师, 其中有3000多名专兼职实验室管理人员 (过去称为实验教师) 。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非常关键。可以说,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实验功能的发挥和建设发展水平。长期以来, 实验室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教辅人员, 不受重视, 许多学校将老弱病残或不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人员安排到实验室工作, 无形中导致了恶性循环, 管理水平不高, 使用效益得不到发挥。实验室管理人员又是一个特别的群体, 既要懂教学, 又要懂技术, 还要懂管理, 并不是有的同志印象中的什么人都能胜任。而这类人员, 几乎没有对口的专业毕业生, 大多数是在岗位中学习锻炼成长起来的。

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与各区县装备部门联动, 依托北京市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 自2006~2008年以来开展对2650名学科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 就新仪器新设备使用技能进行了培训, 覆盖了900余所中小学校 (重点是农村学校教师) 。自2009年以来, 每年又对小学科学教师实施了技能培训, 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2011年以及今后几年, 仍应加大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1. 基本思路

注重抓住4个环节:一是合理的课程设置;二是富有经验的教师团队;三是“实践教师”务实指导与沟通交流;四是市、区两级的科学分工。总结经验, 探索路径, 建立市区培训模式。

2. 主要举措

2011年将全市中学理化生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疑难实验、效果不明显的替代实验、仪器设备维修和维护、实验室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 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学科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协助和支持水平。计划培训360人。并以这次培训为试点, 探索市区两级开展培训的模式, 形成市区两级不同的培训对象、内容及模式。

今后几年, 将针对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中存在的仪器设备、各学校都已配置但未使用、未开展教学活动的仪器设备展开技能培训。如音乐、美术、劳技、地理历史、通用技术等课程存在大量未使用的设备展开培训。

还将同时开展部分学校校长参加的以实验室建设为主题的考察交流活动。

四、加强质量监督检查, 确保实验仪器安全、有效

《意见》指出, “装备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产品选型和质量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 对集中采购的仪器设备实施抽查检验, 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仪器设备, 要进行信息通报, 保证性能优异和质量优良的仪器设备进入学校。”

实验仪器设备是教学资源、是以实物方式呈现的教材, 不同于通用的办公设备和工具, 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 所以, 实验仪器设备质量的安全性、科学性和耐用性尤为重要。但实验仪器设备品种繁多, 价值相对低廉, 市场准入门槛低, 质量检验难度较大, 从而增加了政府采购难度。根据教育部教育仪器研究所不完全统计和分析, 全国部分传统的实验仪器质量在2000年以后开始有些下滑, 存在质量低的原因, 有教育技术装备生产经营企业自身的经营思想和质量意识问题, 有标准不完善和执行不力问题, 也有采购渠道及评标专家专业水平问题, 还有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问题。

实验室仪器设备质量事关师生生命安全, 事关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有包庇、放纵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 依法追究其主要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放纵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长期以来, 北京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还缺少包括实验仪器设备等在内的教育产品质量监督规范性要求。装备部门应当履行职能、积极作为, 落实好企业引导鉴定、标准制度执行、政策保证招标和验收、完善质量监督体制等各项工作, 教育装备质量才有保障, 教学质量才有保障。

1. 基本思路

深入调研, 摸清情况, 向财政部门汇报, 落实质量监督各项工作。

2. 主要举措

2 0 11年工作重点是以质量安全为主题的调查摸底。今后几年, 继续开展对直接影响师生人身安全及健康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梳理, 送检测机构检测, 通报检测结果;继续开展由教学仪器相关企业相关人员及装备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参加的质量安全培训会;研究制定我市教育产品质量检测实施办法等质量监督规范性要求。

五、关注实验室建设改革的种种探索, 搭建信息共享相互借鉴平台

《意见》对实验室建设改革方面的种种探索, 采取包容和鼓励态度, 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探索建设特色实验室”;再比如“实验教学有特殊需求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和研究的实际需求进行特殊配置。”等。关于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谈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数字资源,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时强调, “鼓励师生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开展网络调研, 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近几年, 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采取项目推动方式, 先后就“高中通用技术、心理咨询室、历史、地理、语文、小学科学专用教室配置研究”做了一系列研究项目, 选择不同类型学校建立样板间, 验证配置研究的适用性, 再发布信息。

2011年主要对学校教室产品环境设备、手写平板电视, 小学静电仪器进行试点配置并评估。

再有, 近几年, 学校出现了许多实验室建设改革的探索, 比如北京市十一学校, 将实验室与教室融为一体、在校内统筹管理使用的尝试;北京市京源学校的“尽”实验室、“进”实验室、“泡”实验室、“出”实验室策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开放实验室、一室多用以及开展领导和教师的装备培训等鲜活的做法值得借鉴, 再比如通州区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开展的“新技术进课堂课题研讨”等系列活动的做法也值得相互借鉴。

1. 基本思路

鉴于北京市基础教育装备事业仍处于改革发展之中, 装备部门的同志应强调包容意识、少些评头品足。相反, 需要有宽容心态、鼓励学校大胆探索, 并且自身也应当主动作为, 积极融入学校主流业务之中。

2. 主要举措

继续举办教育装备部门工作人员培训班, 开展主题培训与交流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 宣传积极探索信息, 组织一线教学同志参加专题研讨会、观摩会等。

上一篇:呼吸科病情观察要点下一篇:“营改增”政策落实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