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教英语教学的思考

2024-05-06

对职教英语教学的思考(通用6篇)

篇1:对职教英语教学的思考

张丽英

摘要:为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从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入手,分析中山职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确立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基本思路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作者简介:张丽英(1961-),女,辽宁铁岭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2-0007-03

一、问题的提出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调研工作的通知》(粤教高[2009]44号文)的要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中山职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开展了对中山职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专项调研,分别对2006-2007、2007-2008、2008-2009和2009-2010四个学年度学院的专业基本情况、教师基本现状、科研(含教研)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专业的合作办学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及深入分析,其中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引起了笔者深度的思考。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主要是指一所高校乃至一个区域所有高校内各种具体的学科专业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方式.包括不同科类高校和学科、专业数量、布点以及相互之间联系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根据社会和地方人才需求对原有专业进行改造.适时增加新的学科专业。改造是针对原有的专业和一些办学历史较长的传统专业,因这些专业已形成深厚的专业底蕴,也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是学校具有实力的标志。是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方面。因此,不能轻易放弃,而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升,使之焕发新的专业活力。具体可以通过拓宽专业口径,重组课程内容,设立灵活的专业方向等途径.充实先进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新专业设置.要有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或学科群的支撑。特色专业的设置,要有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相关学科的支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为服务经济社会的生命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工程,因此.它是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建设,除了要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需求变化外.它还包括师资队伍、实验实训硬件设备、课程设置和创新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建设。

中山职院于2005年创建,是一所由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办高等职业学院。建院以来,学院的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建院初期的8个专业迅速发展到现在的28个专业,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在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方面,学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还存在与国家或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缓慢,学科专业结构支撑条件不过硬等问题.这些都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中山职院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我国高职院校现有学科专业设置普遍是根据20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部分目录外专业,该《专业目录》设置了19个学科专业大类.78个专业小类。

(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学科门类显著增加.专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目前,中山职院共有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旅游、纺织食品、艺术设计传媒和文化教育9个专业大类,涉及到公路运输、化工技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计算机、电子信息、财政金融、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会计、旅游管理、纺织服装、艺术设计、语言文化和体育等15专业小类,包含有汽车运用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测、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网络系统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金融管理与实务、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商务管理、财务信息管理、旅游管理、服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应用英语、社会体育、电梯维护与管理[粤]和灯具设计与工艺[粤]等28个专业(其中2个是广东省审批专业)和46个专业方向.其中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是申报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省级评审,已基本形成了以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和财经类为主,以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旅游、纺织食品、艺术设计传媒和文化教育等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这对于新建高职院校发展速度是迅速、合理的,详见表一(表中百分比分别是指学院现有专业大类、专业小类个数占《专业目录》专业大类总数和专业小类总数的比例)。

2.重视国家和地方技能型人才紧缺专业的设置。为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并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教育部等部委共确立“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高级护理、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建筑技术、煤矿安全技术、生物技术等8个紧缺人才专业。这8个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中山职院从学院成立就开始设立,逐年增加.目前已有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等4个专业.这4个专业也是中山地方技能型人才紧缺专业。

3.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新兴学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逐年增加。中山职院专业能按市场人才需求设置,特色专业有特色产业支撑,基本实现了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转变。2008年,开设19个专业.2009年增加到24个专业、42个专业方向,例如增加了汽车营销、电梯制造技术及维护、家具造型设计和动漫技术与制造等专业,2010专业增加到28个专业.46个专业方向,例如增加了财务信息管理、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和社会体育等专业。根据中山市经济结构实施“一镇一品一业(产品)”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学院落实“一镇一品一特色专业”专业布局的实施策略。学院已开设的24个专业中.已有11个专业与11个镇区的特色产业(产品)实现紧密对接(详见表二).真正做到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

4.加强课程建设,突出行业岗位需求.校企合作成效显著。课程建设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是重要的因素.重组课程内容.通过课程改革达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目的。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中山职院重视课程建设.基本形成了课程对接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建设格局,必修课、选修课、公选课和专业课门数显著增加。目前,中山职院课程总门数635门,其中院级精品课程30门.国家级和省级各l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4门,专业核心课程176门,2008、2009级各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平均超过50%。课程内容和类型绝大部分都能紧扣行业岗位能力需求.都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或纯实践类课程。注重校企合作中课程开发.共合作开发课程24门,自编出版教材26本,共出版教材48本,校本教材、讲义140本,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出版教材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渠道。

(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对学科专业的要求来看.中山职院学科专业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第一,优势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不多,没有省级或国家级示范专业,学科层次和总体水平不高。第二,学科专业结构支撑条件不过硬,师资队伍和和实训基地建设有薄弱环节.师资结构设置还需完善,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不高,仅占专任教师总数22%.尤其缺乏高水平的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比例大,青年教师占61%,特别是缺乏紧缺人才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功能发挥方面还不到位,由于高职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很好的实训基地并发挥其功能,才能满足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第三.对专业建设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专业建设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专业设置的论证到专业师资的培养及实践条件的建设.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到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必须凸显专业自身的特点。

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实施策略

中山职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基本思路应遵循“统筹、整合、增设和提升”这一基本方针,要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内部运行机制与发展规律相适应。注重“三种效应”:一是促进效应。探索专业设置与科学调整机制的构建促进下列机制的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机制、与行业企业的课程开发机制、实训教材开发机制、教学做三者融和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院校与行业企业互动机制、工学结合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技能鉴定的协同机制、教育资源整合机制以及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二是带动效应。通过建设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带动特色专业群和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总体水平。三是计划效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育教学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步实施。不断加强和完善现有学科专业建设,并依此为依托,统筹规划、分段实施、适时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学科专业。

(一)以加强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学科专业体系

高职院校是否具有品牌及特色专业.将直接影响它在高职教育系统的地位和生存空间.品牌及特色专业一定要有地方产业的特色,才会有更强的吸引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中山市目前拥有26个国家产业集群基地.14个专业镇,建有灯饰光源、家用电器、电子信息、五金制品、红木家具和休闲服饰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五大支柱(重点发展)产业,针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就该设置相应的专业群(详见表三),学科专业群的优势有很多,资源共享是其一。这些重点、特色产业都为中山职院科学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了文化元素的空间,注入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源泉。在学校的众多专业中,不能一概而论和平均分配力量,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此外,还要根据院校各自的特点和传统来确定专业发展战略,以扬长避短,从而精心创建和打造品牌与特色专业群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山职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得不快,还没有形成较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学科专业群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体系亟待完善:要大力发展制造类、财经类和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稳步改造传统专业,完善管理类专业,拓宽和扩大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等大类专业地适应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凸显主干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创办新兴产业专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适应新领域对高职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学科专业结构支撑条件建设

加强和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技术装备平台等硬件建设。技术平台建设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条件,在全面建设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要重点建设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管理科学的学科技术与装备平台.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使其进一步扩充学科体系。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提升学科水平,为培育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学科支撑。要克服校内实践基地课外开放度不够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用率偏低等问题.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结构尚需优化。要完善学科专业梯队师资结构,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培养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师德师风建设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为抓手,优化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三)实施科研创新策略

高职院校在决定专业设置时.要重视对需求情况的调研,要对国家、地方的产业结构和政策深入的研究,进而对新专业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经济走过了“一镇一品――区域经济――组团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当前,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风电设备、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等新能源产业。另一方面,建设珠江口两岸重要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工业基地、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可由现代的37%提高到53%。科学的产业发展策略为中山职院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中实施科研创新策略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方向。

中山职院获国家级学会、协会教改、科研课题立项9项.获省级教改、科研课题立项20项,获市级教改、科研课题立项42项,其它学术机构及团体教改立项10项,院级教改教研立项42项,2008、2009连续两年师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广东省高校前列,这充分表明中山职院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很大潜力。因此,学院如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鼓励,成立专题、专项科研队伍,增加科研项目和经费投入,实施科研策略的空间就很大。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工作.专业设置应以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拓宽与特色产业合作渠道。深入调研,做好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加强专业的预测性,科学论证及分析,处理好热门与冷门的关系。建立科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方案.则能加快中山职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步伐,提高学科专业结构建设的实效和水平。

总之.高职院校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优化是一项发展性的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对于地方性工科类院校而言,更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和建设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l]舒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J].广西社会科学,2003(4).

[2]丁福荣,“宁夏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研究报告[J].宁夏教育科研,2007(2).

[3]作者不详,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N].中山日报,2009-9-21(第二版).

[4]李国春.地方性高职院校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5]罗秀,罗国荣.基于现代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6).

篇2:对职教英语教学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战略的实施,职业学校发展迅速,面貌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令世人瞩目。然而,有许多职业院校为了适应职业教育进一步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存在着重专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在职业教育中开设文化课已经没有人多的必要,而加大力度发展各专业课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也不过如此。语文教学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需要了,真的就要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尴尬局面。语文在职业院校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说明简洁明了:“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确实,在文明高度发展了的时代,我们看到“语”和“文”是难以分开的,但从它们各自产生的条件来看,“语”和“文”却是出现于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文”比较“语”而言,产生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语文”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门学科,建国前,小学阶段叫“国语”,中学阶段叫“国文”,大致体现了“语”和“文”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这一阶段性特点。

对于职教语文而言,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突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尤其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的职教特色。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力求突现专业特色,打造具有职校特色的语文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缩短教学双方的角色距离,最终形成乐学语文,学以致用,用中促学的喜人氛围。在职业院校开设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最近几年来,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统考成绩的情况来看,已呈现出“滑坡”的趋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逐年下降,学习语义的兴趣也不够高,更谈不浓厚,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申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等,总之问题出现也说明了职教语文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但是对于语文自身而言,其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让语文成为人们能够进行正确思考和表达的工具,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职教语文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

首先从语文自身而言,语文是文化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关键,是文化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基本途径和保证,是人们获得文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人们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文化则是语文的全部内容和灵魂。

对于个体来说,文化决定人的语文品位的雅俗高低;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化决定了其语文的生命力和活力。可见语文是职业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职高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今后工作与生活的成长道路产生影响。

然而目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20年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并没有在语文教学上有太大的进步,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的运作、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评价体系的运用都采用传统的普通高中的模式进行。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使用的教材和他们的生活实际相差很远,在学习中很难让学生和文章的内容产生共鸣,学生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小。教材与专业和职业的结合更是微乎其微,这样很难让教师联系实际来教学,也就根本无法实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寻求新形势下职教语文的改革方向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现实水平状况,开展语文教学的活动,成为广大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难题。因此,我们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寻求与职校自身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现职教语文的真正教学目标。

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内心去把握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蕴涵丁叙事、写景、状物、抒情作品中的我们民族精神,借助于一系列的情节、景物、形象、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此浸润、滋养学生的灵魂。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语文就是要引导他仃]在掌握丁一定生存本领的基础上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去除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牢牢把握人类民族关于自然、自身、社会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人生理想、人格情操、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本质内涵。

在整个职教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抽取、概括出事实叙述和个体情感抒发中蕴含着的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特质;能够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欣赏,并以此潜移默化其思想、道德、情趣等意识精神。如此,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精髓要义,才能发挥教育的承传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同时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例如:在给艺术类学生讲述外来文化作品的教学中,要注重阐释作品中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意蕴,如此,一可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二可使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民族文化的特性,三可使学生思想中发生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以此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好的得以补充、完善和发展。

其次,职教语文教学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多元个性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教育简单理解为就是让学习的学生掌握一门可以生存的技能,再加上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距必然会造成对职教语文教学内容理解的偏差。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与我的感觉所及程度为限。”对于没有听觉的人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到:“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除了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例如:就《水浒》中的人物行为的理解而言,由于自身知识积累的有限、自身个性等等原因必将造成理解缺乏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篇3:对职教英语教学的思考

一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铁路货运组织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缺少高素质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年轻、高学历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现场生产一线的实践锻炼,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真正做到联系实际问题开展教学或指导学生实践。

2教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在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无校内实训室或者无理实一体化教室。实践条件的欠缺导致教师教学方法受限制,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岗位适应能力不强。同时实践教学项目无法顺利展开,导致实践教学也只是纸上谈兵。

3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仍然不够

首先,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质量考核基本侧重于理论教学方面,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同时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安排达不到理论教学的规范程度,有的学生还没有轮到实际操作就下课了,随意性较大,过程控制不够严格,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其次,相关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对实践教学的工作量核算及考核评价制度不明确。例如,学生赴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期间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不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到实时地跟踪处理和信息回馈,从而影响到工学结合改革的效果。

4考试模式亟待改革

目前,本校的铁路货运组织课程的评价结果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成绩加权计算,即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情况综合考量,期末考试一般都是沿用传统的书面笔试考试,评价主体单一,考试方式单一,缺乏灵活实用的考试方式,无法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

5缺乏高质量的校企联合开发教材

在教材的选用上,一般高职院校均选用国家规划高职教材。这些教材理论性较强,实操性较差,受专业限制,缺乏趣味性,不利于自学和选修。另外,教师们在选择教材时也未充分考虑到版次问题,导致有些课程选用老版次的教材,更新很不及时。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对教学工作改进措施的思考

1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培训

古语有云:“名师出高徒”,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对教学质量将有莫大的提升。要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培训,利用寒、暑假让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或者行业企业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教师挂职锻炼制度,督促并鼓励青年教师去企业参加挂职锻炼,丰富现场经验。聘请现场专家到学校与青年教师进行学习交流,让课本理论和现场实践发生碰撞,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创新教学设计。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教师本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关注行业最新动态,抓住一切机会积累现场经验,多与现场工作人员加强交流,这样才会“厚积薄发”。

2改善教学条件,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结合的教学法,能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从目前来看,在铁路货运组织的教学中,学习场所功能的单一、规划不合理等都造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为了让学生能科学合理地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学习环节中,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的建设尤为重要。

本学期铁道运输教研室正在积极申请筹建铁路货运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室,教室布置和功能配置初步设计如图1和表1所示。

3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控制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想要达到学以致用的实践教学目的,除了要保障实践教学条件外,还要有必要的明确的制度保障。一是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工作量考核制度。学生在校内实训、认识实习、顶岗实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任务指导书,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期间过程中,除了实时进行指导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安全和心理状况,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工作量考核制度是必要的;二是,规范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强化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加强顶岗实习指导

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多为货运员、客运员或者列车员,工作时需要上夜班,尤其是列车员吃、住、实习均在列车上,劳动强度大,加之现场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焦虑、身体不适甚至抑郁,因此顶岗实习的指导就变得很重要,建议教师应在学生轮休期间定期组织实习学生召开座谈会,及时交流辅导,疏解学生初入职场的忧虑情绪。

4改革考试模式

(1)调整考核标准,引入技能鉴定标准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依据。

(2)评价主体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一般由教师来完成,这种评价方法,往往受到教师主观意志的影响。目前铁路货运组织的成绩评定中正在积极推行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任课教师外学生本人和小组其它成员也纳入评价主体范围。评价时,由教师给定教师意见和期末考试成绩,再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得出学生能力的综合评定结果。这种评价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也可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表现和全面发展。

(3)评价方式多样化。铁路货运组织是一门规章应用课,理论部分的考核可以采用机试形式,包含题型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对于实际操作部分和计算部分可以灵活采用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或者实训场进行现场实际操作考核(视频影像存档)和笔试考核(试卷存档)。对于实践任务考核,各门课程结合自身的任务情况灵活采用现场实际操作、小组答辩、论文报告、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核,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应变能力等。

5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

很多专业课程都有自己的自编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这些自编教材更加符合本区域和本校的特色,教学中能体现更好的实用性。但是一定要严格把控自编教材的质量,做到与行业企业人员合作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及时更新。在教材的编排上体现工作过程的情境划分,突出模块化教学;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现场的案例,丰富教材内容,方便学生自学。

三关于拓宽教学视野的设想

按照现代职教理念和职教体系,三年制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接受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对学校来说要求颇高。我们既要夯实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使学生具备进一步提升的能力。

1调整教学视角,加强对学生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一大特征就是动手能力强,动脑能力差。但是“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学生想进一步深造学习,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和思考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要从教学的设计上设置必要的思考环节,可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分析思考。其次,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辩论竞赛、论文报告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边学、边做、边思考。

2搭建素质拓展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

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文化知识素质较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期间,只会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很多拓展素质跟不上。据用人单位反馈,大部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差、书写总结报告或者编写客、货运记录的能力也很差。对于这一点,除了课堂加强指导练习,建议各专业搭建自己的素质拓展平台。设置专用机房和网络共享平台,布置一些和专业相关的综合性实践任务和案例,让感兴趣的学生有充分锻炼的机会。例如,在本学期铁路货运组织课堂中笔者布置过制作装载加固模型、制作车辆模型、计算机画图(平车、阔大货物的3D视图)、编写铁路电报等任务,学生确实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和锻炼。

3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跟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电话、QQ、电子邮件等多种渠道对毕业五年内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关注毕业生的成长与发展,以他们的成长发展水平作为评判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适时根据用人单位的评价与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总之,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青年学习职业技能,打开通向成功之门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化教学综合改革,注重在反思中进步,在总结中成长,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巩固和加强高职教学改革的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反思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本文以铁路货运组织教学工作的反思为例,找出不足,剖析原因,提出了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改善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改革考试模式等方法和建议来提高教学质量,并对本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相关设想。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铁路货运组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饶雨泰,史薇,汤艺.树立现代职教理念,深化教学综合改革[J].读书文摘,2015(8).

篇4:对职教英语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体育开放教学 以生为本 实践与思考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活动。新课程理念在确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新型教学关系的同时,倡导开展以认知、能力和情感为主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只有围绕学生现状和发展目标需要,充分强调并尊重主体学习地位,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形成相对强大的教学合力。自新课标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开放性教学活动已逐步形成一种时尚性主流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职教体育课程活动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善于创新,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在开放性教学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从中攫取寓教于乐、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在优化课程内容中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诚然,教材既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又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要媒介。其编排与设置具有相当的严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实践使用也提出了合理有序的要求。然而,教材使用和教学内容并非一层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当的优化发展空间。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有效提升课程活动的质量,促进教学相长。比如,把社会流行的广场舞、武术操和健身项目等适当引入课堂,既可积极迎合职校生的体育学习情趣,又能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习视野,为课程活动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再如,体育虽是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却绝非孤立无援的,它与许多学科知识之间有着一种相辅相成、共荣互促的紧密关系。执教者在课程教学中若是做到相互渗透、优化整合,既可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育发展意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之中赢得“1+1>2”的综合效应。

二是在灵活选择方法中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培养大批量的专业型人才,而是通过课程实践活动,在训练体能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体育健康意识,为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性基础。在职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摒弃“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课程活动模式,努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要,自由灵活地选择多元化教学方法。比如,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瞬间完成的技术性动作,可采取“教师示范—学生训练”的方法;或者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缓放—定格—回放”,便于学生在认真观察中体会训练;也可按照“强弱搭配”原则,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开展学生之间的结对帮教活动。既可满足学生的求异、求新、求趣心理,又能收获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三是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教学的开放性特征比较显著,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多以室外形式为主,有利于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心理环境中学习、实践和创新;“课堂之外,大有作为。”就普遍现象而言,许多学校及其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利用率还是比较注重的,然而对课外体育活动缺乏足够重视和认真引导,而是“由着学生随性而动。”比如,可以通过学校部门、学生社团等途径,号召建立单个或多个项目的体育学习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各级各类的体育项目比赛,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学”的活动效应。再如,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执教者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健美健心(男子武术操、女子健美操等)的运动项目,在集中强化训练一段时期之后,激励和引领他(她)们在业余生活中积极开展表演性活动,努力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构筑起一道炫目靓丽的风景线。如此而为,既可施展体育运动的魅力风采,又能丰富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和精神家园,还能逐步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发展信念。

四是在实施激励评价中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教学评价既是课程活动体系中的有机组成和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泉。由于学生之间无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性,尤其职教生群体既存在“90后”“00后”的时代特质,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征,如学习能力不强、行为品质欠佳、情感心理脆弱、追求动力不足等。正因为如此,在职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应本着“以生为本、全面促进”的指导思想,在开放性教学中积极开展以激励性为主的学生评价和学习评价活动。尤其对于那些体育“薄弱生”和“潜能生”群体,更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积极引导为主,以激励赏识为主,以疏导规范为主,以帮助促进为主。无论在教学活动还是评价环节,要力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切不可“用一根尺子量人”,把更多的赏识、关爱和帮助倾向他们,特别要注重进行“精神鼓舞”和“信念扶贫”,从中赢取千里跬步和江海细流的培育效应。

篇5:对职教英语教学的思考

本文分析当前社会背景和劳动者的素质现状,通过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论述了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要素: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拓展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关键词:新形势人才需求职教发展

一、社会背景和劳动者素质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这样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的压力,深感人才的缺乏。所谓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转换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我们所说的人才缺乏主要指二类,一类是高级技术人才,另一类是掌握高超技能的操作型人才。我国的人才资源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劳动力素质和现代化建设明显不相适应,劳动力资源严重贫乏。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有不少制约因素,突出的是:人口和就业负担较重,人均资源、资金相对不足;国民素质整体边偏低,农业比重大,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生产率为高;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在数量、质量上不足,科技不发达,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率只有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贡献率。据有关资料显示,一

般发达国家的高级工比例为35%,中级工比例为50%,初级工比例为15%。而我国的总体技工比例偏低,就从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来看,在现有技术工人中,高级工比例为6~7%,中级工比例为40%,初级工比例为52%以上,不少企业关键岗位已后继乏人,高层次技术工人的年龄偏高,学历偏低。从全市技术工人统计情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分别在占47.2%和66.3%。国家科委关于亚洲15个国家“35岁以下的技师、高级技师占比重不到10%。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造成了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和产品质争能力”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很低,是造成工业效能不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的总得分为倒数第二,仅略高于孟加拉国,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比印度差得很多……。”同样,在产品质量上,我国工业产品的每年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的出现使我国每年蒙受的损失达2万亿元,我国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发达国家的2%—4%。

纵观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穷国与富国的差距,是知识与人才的差距。我们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依靠消耗资金、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增长不可能长久。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亟待提高,我们要迎头赶上,只有靠科学技术,而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二、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带动了职业教育的飞速发

展,这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形式。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日益加快,科技、经济、教育和文化等与世界不断接轨。在建设四化的过程中,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巨额的资金可以借贷,高级专家可以交流,唯独大量的操作型人才无法引进。从现在到2010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而对职业教育必将提出新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的新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新的挑战?面向二十一世纪,新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各个产业、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生活的多方变化,“可持续性”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经济全球化,“国界”在世界经济流动中逐渐淡化,国家间的互相依赖性加大,新的挑战带来的是对教育的新认识和新要求。教育不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贯穿人终身的学习过程。“学会求知”、“学会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适应发展”成为教育的“四大支柱”。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的教育整体中的组成部分,营造“学习社会”的组成部分,正贯穿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拘形式教育”之中。展望未来,技术创新竞争成为竞争的中心,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适应发展的关键。

三、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要素。

1、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就业教育,也是为了造就有创造性的、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的公民,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新技术的教学,更要注意技能性能力以外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以适应今后工作中需求的交换。因此,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在当前及今后的职业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岗位的从业能力,工作过程的学习能力,社会活动的交往能力,自我形象的塑造能力,生态发展的竞争能力,团队工作的协调能力,岗位转换的迁移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调从技能本位到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新的教育观念,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下,注重人的个性形成,自我完善,强调心理素质和胜利素质的完善,以及智力能力的开发,这是一种体现人格尊严的教育形态。

2、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成功的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成功的职业教育又全在于一支素质精良的职业师资。如德国,对职业学校专职教师的资格要求很严,既要有相当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践能力强、岗位工作适应性强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为了完成这样的教育目标,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种高素质不仅表现在有较高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要有专门技能,要有比较丰富的时间经验。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师资与普通教育的师资相区别的重要之处。职业教育要由

“做大”走向“做强”必须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拓展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它应是开放的,是能够与普教、高教、各种培训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衔接;它应是柔性的,是可以灵活使用各种需求,各种情况的。在办学形式上可以多元化,在管理上要现代化和经营化,在层次上可以高移化,实行培训终身化,使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更加丰富。

一是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生活力”、“创造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我们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为标准,以任务为引领,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的职业教育理念。二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形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积极开展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利用职业学校现有资源,发挥职业学校优势,积极参与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工程,创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三是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的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增强竞争力,以优质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职业教育要走产教结合、多形式办学的路子,与当地经济建设互为促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

篇6:对职教英语教学的思考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行业已经成为专业化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地位日益显现。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特征,决定职教师资更加应该拥有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专业化发展。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职教师资的专业化能力却显得不足,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亟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和师资队伍培训的体系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李红浪(1973-),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李潇(1989-),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编号:GL1220),主持人:李红浪。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4-0071-0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未来竞争有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在我国现阶段教师队伍正在加强专业化建设,职教师资的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化地位

职业主要分为专业性职业和普通职业两种类型。专业性职业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职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中所形成的一种职业分化,这种职业要求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这种职业人群必须经过长期的专门的训练和教育,其职业活动要求按照专业标准来开展,通过专业性的工作来获取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报酬待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intellectual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二是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practical-reflectiv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三是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ec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1]。专业化和职业化是教师工作的一种重要发展目标,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一种目标取向。

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师职业资格制度,教师工作开始体现专业化的特征,教师也开始成为了专家,教学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教学的技能和能力水平开始予以重视。对于专业化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拥有进入教学职业体系时的基本的技能和能力水平,还应该拥有以大量知识为基础的专业能力,要求能够体现渗透于行动并且能力指导行动的专业特征,应该形成依赖于特定的教育学术水平的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相结合的平衡整合实践应用的专业化的特征形式。按照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2012年9月6日,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我国实行5年一周期和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制度,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使之常态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必须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努力推进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尽力造就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

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指的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内在的专业知识的更新、演进、发展和丰富,是职业院校教师依托专业化的组织机构,通过终身的职业历程的专业训练,开展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提升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专业知识底蕴,同时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努力使教师成为熟练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主要涉及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以及专业制度等方面。第一,职教教师要具备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知识等。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成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了解所教学科的所有知识,掌握知识,精通知识,运用知识,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等。职业院校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教师需要系统且扎实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教会其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科学精神与知识以及人文精神的统一。

第二,职教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服务精神。这种精神是指热爱教育事业,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学无止境、追求真理、关心学生、具有使命感以及创新合作的意识。职教教师需要正确处理教育事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实现尺度,热情投入,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觉悟和修养,积极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和艺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三,职教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研究能力、课程能力、信息能力以及教育预见能力等。专业研究能力指教师要自觉掌握教学的规律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以适应学生自主性增强的现状,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专业课程能力是指对课程的选择与评价能力、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组织与实施能力。专业信息能力是指教师获得信息并加工与处理的能力,通过信息进行判断与决策。专业教育预见能力是指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生产的发展进行预见性的对策判断,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

第四,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专业的制度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采取的是科层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严密的、权责分明的、严格的具有等级特征的制度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制约的作用。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专业的自主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以及相对的自主权,这与学校的科层管理制度是相互矛盾的,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因此,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能够有自身的内在性和主动性。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认识到自身是专业化发展的主人,教师应该有着主动的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应该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专业化发展中去,把专业化发展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一项重要活动。应该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历程和专业进步的阶段,应该规划好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前景和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职教教师应该掌握专业化发展的规律,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实践能力、教学经验和社会责任感同步成长的,专业化发展也有一个学习――提高――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它是伴随着教师对于知识的扬弃而呈螺旋式进步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伴随着入职前专业学习、入职后专业培养和后期的学习型职业生涯而进行的;再次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的[2]。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特性,使之与产业紧密相连,职教教师必须密切关注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因此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应该更要加强对新知识的吸收,也更加强化实践性的建设。

三、职教师资专业化的能力不足

职业教育要发展,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这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型的特征,要求职业院校师资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但我国的现实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在结构水平和规模数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首先是因为职业院校教师的进入门槛太低。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于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由于职业院校的各种现实原因,导致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与普通院校相比还存在着学历学位偏低的问题,这种先天的不足制约着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其次体现为教学能力的欠缺。现实中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教学水平不够高,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评价时都无法达到最优的效果。职业院校师资由于专业能力的欠缺,根本无法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专业教学能力低下,导致对于面向应用型的专业无法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也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中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还体现在师资专业化发展不畅。杨延在天津、上海、深圳、广州和顺德等五个城市中曾经开展过关于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调查问卷工作,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和通畅的技术信息来源,职业院校师资中有41.32%获取技术信息是通过自学实现的,有7.02%的教师的信息获取是通过技术培训获取的。同时一年之内能够获得各种培训机会的教师只有36.78%,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限制了教师专业教学的视野[3]。

四、基于专业化发展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专业化发展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强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其中亟需加强的是制度化建设,建立职教师资培训体系。

(一)促进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亟需加强制度化建设

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专业化的职教师资队伍的制度化建设,加强制度化建设也是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加强制度化建设,也是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第一,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建设就是要加强职教师资的准入制度建设。必须实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要求职教师资必须拥有从事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必须具备所从事专业的基本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而且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建议教师应该拥有突出的专业工作的经验和专业能力。

第二,加强职教师资的评估制度建设。教育部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制度来规划和引导高等教育工作。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2004]16号)和2008年颁布实施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都要求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建设[4];职业院校应根据这两个文件的精神来建立教师专业能力的评估指标,构建教师专业基础、专业教学知识、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制度建设。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培养制度,针对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应该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培训。应该建立鼓励教师自我发展的激励制度,把教师的培训培养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结合起来,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各类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去,将教师的职务晋升与教师的专业培训结合起来,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专业培训,并关注行业的发展,提升专业能力。

第四,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评聘制度。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树立“能力不等于文章”的观念,引导职教教师向产学研?Y合方向发展,建立职教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和评审办法,将技能考核等级、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职称评定标准中去,综合考虑教学、学术、技术以及企业经历各个方面。另外,适当淡化评审、强化聘任制,择优聘任或实行竞争上岗,实行任期聘任制,打破职务终身制,激励教师以岗位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更新知识,进而促进整个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稳定发展。

第五,加强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匹配的激励制度建设。明确职教师资队伍的需求水平,按照学历、职称、年龄等信息进行层级划分,实行分层管理,对于科研能力较强,学历与职称较高的教师重在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而对于年轻的教师则重在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鼓励,并提供进修与发展的可能。另外,要采取动态化与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根据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化发展不同层次,实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使多种需求得到满足,并不断改变激励的方法和措施,实现动态的激励手段。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好激励的尺度,并正确处理量和质的关系,实现激励的公正与公平。

(二)促进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亟需建立师资培训体系

加强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发展是响应国家的政策要求,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5]。

首先,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成长,需要构建学习时期的职前培养、进入职业院校后的入职培训和成为职教师资后的职后提高三部分组成的完整的职教师资队伍培训体系。通过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培养这三者的有效衔接和连贯,构建多层次多体系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在这个培训体系中,职前培养是前提和基础,职后培训是发展和继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应该建立特定的培训目标,都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6]。职前教育主要是在学校时期所受的教育,这个时期主要是根据专业的要求学习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以最终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其中也包含部分毕业之前的一些实习实训,但总体的学习主要还是以获取学分以顺利毕业为主;入职培训则主要是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师正式进入教学岗位前的学习,此时的学习应该是加强教学能力和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同时基于职教的特征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把教师安排到企业、实训中心去开展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并尽量要求教师获得相应职业的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职后培养则是一种提高教育,职教师资已经开展了一定时期的教学工作,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已经有非常深的理论功底,也通过实践教学拥有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此时的培训则是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此时的学习可以穿插到学校、企业中进行,使理论与实践最佳地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使教师在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自我反思――实践总结中不断积淀和提高,最终实现教师终身性的专业化发展。

其次,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成长,需要完善职教师资队伍培训的保障体系、运行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政府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法规、加强财政拨款、建立国际交流、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方法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方法保障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实现职教为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的智力和人力资源服务的目标;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训机构来加强专业化的职教师资培训、建立健全职教师资研究生培养等方式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培训的运行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化企业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来构建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机构。通过专业化的师资培训机构,针对师资的专业能力进行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职教师资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加强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加强针对职教师资培训的方案和课程建设,整合专业技术和教育课程,加强职教师资的专业化能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提高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师资培训的支持。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关系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强化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地位,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开学第二周班会下一篇:餐厅员工培训资料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