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二课

2024-05-15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二课(通用6篇)

篇1: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二课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1学时。【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习教材。【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案例1:(多媒体展示)视频《汶川地震》

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实时观测数据,速报的震级为里氏7.8级。根据国际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据此将震级修订为里氏8.0级。据初步调查统计,此次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四川省北川、什邡、绵竹、汶川、彭州等地,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四川特大地震5月15日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集国内权威专家,对四川特大地震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三是浅源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提问: “汶川地震”,反映物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讨论:

教师: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任何事物都只能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

案例2:常州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变化

现在常州中职生就业率高,职业稳定,收入上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已成为职业院校办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职业院校进入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峰,由于受经济形势、劳动力市场供求及毕业生自身因素等影响,给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压力。然而,走进常州铁道高职校却感受到另外一番景象----来校企业络绎不绝、招聘市场红红火火!据悉,春节刚过,就有几十家企业纷纷来校招聘预订学生,更加可喜的是:许多国内大型知名企业更是先下手为强!如全国五百强企业----国资委所属中国南车戚机有限公司、中国南车南京浦镇有限公司、中国南车戚墅堰工艺研究所、中天钢铁有限公司等近期就招聘学生382名,为学校圆满完成今年的就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班主任教育管理学生也是如此。后进生通过寻找原因,凭借自身的努力,后进生也有可能成为进步生,甚至成为优等学生。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也说明,人生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提问:喜马拉雅山最初是山还是海?长江最早是由西向东流的还是由东向西流的?

(多媒体展示)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断上升。现在,珠穆朗码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最为明显的例证是,杜鹃花现在生长在峰区3 400-3 900米的高度,但在1万年前则生长在4 300米的高度。可见,珠穆朗码峰在1万年间有过剧烈上升的运动。

长江并非从来就是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由东向西流的,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1.5亿年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形成后,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 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 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自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 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峰。

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又是绝对的。

提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动漫展示: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定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案例: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臵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人们利用企鹅的走路,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

案例:“爱我就不要管我”

有一次,一群科学家在海边考察,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堆上的一个洞穴里探出头来四处张望 ,在确认没有危险之后,慢慢地警惕地朝海里爬口这时,一只在 空中盘旋的海鸟发现了它, 使冲了下来, 小海龟急忙掉头往回爬。这群科学家见状 , 恻隐之心顿生,决定帮小海龟一把。他们跑过去抱起小海龟, 把它放到海里去。正当他们为自己的“义举” 而沾沾自喜时,始料不及的事发生了。洞穴里别的小海龟见爬出去的那只小海龟没有回来,以为外面安全了,使纷纷往外爬。这立即 4 引来了一大群海鸟,他们不断地冲下来,享用着丰盛的美餐。实际上,第一只爬出来的小海龟是出来探路的哨兵,一旦有危险就回去报信。人们出于好心帮了这只小海龟,却害惨了整窝海龟。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规律具有客观性 ,我们要尊重规律 , 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案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引出常州这座最佳投资城市的建设高速发展。常州这几年间,城市建设从十亿投入到百亿投资,常州迎来了城建史上建设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管理力度最强、面貌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指挥 者卧薪尝胆,奋起直追;建设者披星戴月,戎马倥偬。

镜头一:吸引外资,发展经济。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放、高水平建设,常州在过去几年完成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项目,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正是这种发展和巨变,促使香港路劲等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来常投资;正是这种发展和巨变,增强了他们在常投资的信心,一再追加投资。

香港路劲基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单伟豹慷慨激昂地说:“选择常州作为投资乐土,是我们最英明的决策。尤其是这次随香港考察团察看了其他城市后,我觉得还是常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常州的行政效率最高,常州的人居环境最佳。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这就是最优的发展环境,我对自己在常州的投资充满信心。” 这些纷至沓来的外资企业还为常州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镜头二:畅通南北,方便。

陆敏驾车驰骋在双向六车道的青洋路上神清气爽,他由衷感叹:“这条路修得太好了!”他在东南经济开发区有一家工厂,可家住新北,原来从家到工厂要辗转好几条拥挤不堪的马路,开车没有四五十分钟搞不定。现在,有了南北通畅的青洋路,可以节省一半时间都不止。他感慨直言,这几年常州大刀阔斧的建设,真的是为常州人创造了很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曾经,常州晋陵北路上面是一片荒芜的杂草;勤业小区与白云新村虽近在咫尺却没有道路沟通;一些偏远村庄因不通公路而开不进公交。5年多来,我市从完成13亿元投资到完成100多亿元投资,迎来了常州城市建设史上建设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管理力度最强、面貌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

5年多来,常州市对外交通建设取得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达到了2.7公里。全长110公里的城市公路大外环全线贯通,形成了环绕城市外围的快速通道。市区道路总面积达39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已由2000年的10.68平方米增至目前的17.89平方米,建设了长江路、龙江路、青洋路等一批骨干道路。这一条又一条的通衢大道,既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镜头三:改善居住,造福百姓。

孙梅梅拿到蓝天花园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激动地流下了热泪。由于城市改造,她家成了被拆迁户,当面对15万元的拆迁补偿费,全家都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 好的时候,政府建设经济适用房,让她把家安到了蓝天花园。孙梅梅一家走进这个紧邻五星公园的经济适用房小区都愣住了,这个规划合理、配套齐全、景观优美、质量优良的小区简直就是个花园小区。臵身花园般的新小区,孙梅梅说了一句掏心窝的话:“开始我害怕拆迁,但事实上拆迁改善了我家的居住环境。因为,如果不拆迁,靠我们的能力根本不可能买得起这么好的新房子!”

几年来,常州市在热火朝天地大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廉租房工作从试点开始,通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操作办法,建立了特困群体的社会住房保障机制,解决了1100户左右“双特困”家庭的住房困难。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建设经济适用房近30万平方米,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国有土地收储项目拆迁中的低收入困难家庭和社会低收入家庭住进了花园般的新小区。此外,近年我市还建设了55万平方米向拆迁户定向销售的商品住宅,解决城市建设中被拆迁户的住房安臵问题。

五年多来,市区居民人均房屋建筑面积已由20.2平方米提高到28.1平方米,自有住宅拥有率由87%提高到94%。拆旧为建新,建新为人民;建设常州城,造福常州人。”几年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一幕幕镜头和一句句感言,正是市长这番肺腑之言的最好佐证。

<板书>: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练习题>:单项选择题

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课后拓展>:

请你作社会调查,通过实践,写出实践报告:“常州,建设,发展”。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感受发展。(字数不限,符合实际的提出可行建议)

篇2: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二课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1.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

案例1:(多媒体展示)《Time scapes 时间的风景》 提问:为什么会有天天日来月往?为什么年年岁岁寒暑相推? 教师: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循环,地球公转四季更替。

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日往月则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提问教师::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如果物质不是运动的,世界将会如何?譬如:地球停止自转将会如何?

教师:如果地球不动了,世界将是死寂一片,毫无生命力。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从物体位置的移动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2.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谈到运动,自然要说到时什么在动呢?即运动的主体是什么? 案例2:填填看:到底是什么在运动? 生物运动的载体——(); 机械运动的载体——(); 热运动的载体——(); 电运动的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

案例3:(多媒体展示)《天使与魔鬼》视频剪辑——反物质运动

教师:生物运动的载体是生命有机体;机械运动的载体是宏观物体;热运动的载体是分子;电运动的载体是电子;思维运动的载体是人的大脑。

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案例4:“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 2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3.静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案例5:(多媒体展示)《刻舟求剑》

提问:客官在运动与静止关系方面犯了什么错误?

教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物质在运动中发展

案例6:(教材p13——人生感悟)贺知章的《回家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案例7:(多媒体展示)《星梦奇缘》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二)人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案例1:(多媒体展示)《女娲补天》 提问:人是女娲创造的么?

案例2:(多媒体展示)《人类起源》 案例3:(图片展示)各朝代衣饰、建筑的演变

教师:人既不是女娲创造的,也不是神创造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1.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3.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三)行动成就人是运动

案例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劳动创造了人,人的运动是有意识的。即人生重在行动,行动成就人生。

案例2:(教材p16——人生感悟)“马上行动”

教师:“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光总向上腾、石头总往下落。对人来说,一无行动,就等于他并不存在。”—— 伏尔泰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行动是至于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最终在惶惶不可终日中虚度一生。

<练习题>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右图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中,我们应该()。

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次课为新授课。根据学生的兴趣,使用了大量案例和生动的图像资料,增加哲学课的趣味性,每个案例后都精心安排了提问或讨论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尽可能让每位同学参与到课堂上来。通过动静结合,理论知识讲解与讨论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令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就整节课的效果而言,打破了哲学课“讲大道理”的模式,利用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对辩证的哲学命题进行讨论,多媒体教学的灵活应用是课堂的亮点。

不足之处:

1.使用多媒体教学,在选取视频、图片材料时应尽可能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在准备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搜索了大量案例、图像资料,进行筛选,课堂上这些材料都非常受学生欢迎,引起热烈反响。然而太过丰富的材料使学生转移了注意力,大家讨论的话题也偏离了课程主题。因为选取多媒体材料要注意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2.注意课堂进度、时间的把握。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较占用教师的授课时间,影响授课进度。在课前准备可以先将材料下载好,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应用,如果时间紧凑点到即止便可,也无需每个案例都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先准备好素材,若课堂气氛沉闷或时间宽裕,可适当使用多媒体。

3.进行讨论时,注意维持纪律。

学生进行讨论时易跑题,特别是全女生班,话题一聊开容易兴奋,且收不住心。教师应注意维持纪律,或利用多选题、分话题讨论PK等形式限制讨论范围,以更好的控制讨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论时间。

4.除了讨论外,可增加小组竞赛或成果展示等环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事实证明,只要授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对于哲学问题的讨论还是积极性很高的,除了案例讨论或一问一答的讲授外,可以尝试更多教学策略的探究。如根据幼师专业学生的特点可以设定主题进行故事创编,可以让学生表演情景剧等。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尝试。

5.授课条理清晰,但重点不够突出。

篇3: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人才素质培养

随着上世纪末至今的大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学生数量激增,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约为340万。199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扩大高等学校招生数量。2007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已达到了495万人。与在校生人数激增情况相反,高等学校的人力和物力条件却没有明显改观。师资力量缺乏,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措施也跟不上,出现了高等学校各种软硬件不成比例,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尤其是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逐渐削弱,再加上师生比例的失调,毕业生就业工作市场化,社会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工作已迫在眉睫。但是,高等学校的高速发展,导致的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不足等客观原因,使得高等学校的学生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日渐削弱。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校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有一个必须把握的中心议题是: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扩招以来这些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就直接反映出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素质本身的问题,包括敬业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人格品质、思想道德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状况更令人忧虑。大学阶段是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机,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在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形势下,大学教育既要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又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况且进入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多次的职业转换的大趋势,大学所学的某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不可能一辈子管用。而那些“专业以外”的非专业素质,在某些领域、某些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可以起到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受益一生。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在我国现行的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侧重知识传授即专业素质教育,而轻视对学生综合素质(也称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而这些非专业的素质正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并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当然,我们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够给学生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让学生分享深入人类某一精神活动和智力领域的经验,帮助学生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固有的弊端及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加上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素质缺陷尤其是非专业素质方面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缺乏远大理想、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社会公德、法律意识;缺乏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少在校大学生也以人才市场上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的大小,作为自己在校期间求知成才的唯一出发点,只注重与此相关的某一素质的培养,如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会话和应试能力等,而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结果是处于优势状态的某一素质因人的综合素质不高而很难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展现出来。

高等学校讲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是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即“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综合能力等的养成,即“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人才的这种综合素质的养成,仅靠课堂自上而下式的多种、多重、多类别的灌输是不够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部分组成。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人才基本规格的培养,重点解决素质教育中科学素质、文化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问题;第二课堂是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能力素质、交际素质、外在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

高校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素质的熏陶、濡染

教育的根本性功能是育人。在实现这一功能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单靠它,是远远达不到育人目标的。从文化学角度看,成才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是在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人对文化的创造这一互动关系中完成的。学校的育人过程,绝非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教育过程,而是在因学校这一特殊的组织机构而形成的特殊的文化环境中的熏陶或濡染过程,是人的真善美和谐发展的过程。文化学上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氛围”,包含着大量的第二课堂教育因素。

素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从系统观点出发可理解为系统诸要素所具备的特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统一于系统这一整体,并通过系统的整体功能表现出来。对于大学生而言,素质就是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总和。

素质是可塑的,可变的,但不是教出来的,是氛围熏陶和环境熏染而成的。第二课堂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氛围。如果说课堂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那么第二课堂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熏陶过程,它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影响细致入微,这是高等学校中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境界。高校第二课堂,它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外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学计划之外弥漫于整个校园内的潜课程,是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形象、提升素质的重要场所。其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利用丰富的资源和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04年的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在毕业前残杀四名同寝室同学的事件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一位教授为马加爵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了一首诗:《马加爵,我对你说》。诗中写到:“作为教师,你给了我们一个痛彻心脾的反省;当我们离开课堂,是不是感到还有更多的责任。”认真反思这个教师所写的诗,我们是否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大学专门知识教学即第一课堂之外的业余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等时间段,对一般高校教职员工来说似乎不再有责任了,但对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来说,那却是关乎其成长全程的,关乎其终生成就的大问题。有个道理不难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把专业知识课程教授得怎样精彩,学生都需要课后的深入消化、吸收和提炼升华。按照这个思路,无论是在哪一级、哪一类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学习和辅导也同样是学校的责任,更何况是人才的综合素质养成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绝不是要求学生们选修几门伦理纲常的课程,就可以自然形成人们应当具备的良好品行。其实,这也正体现了高等学校第二课堂存在的意义。马加爵事件的出现恰恰引发人们去思索,即忽视高校本应有的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教育问题,势必会导致更多的马加爵事件出现。

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这实际上是强调了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在学校素质教育、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如前所述,素质就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总和。它不仅仅是指人先天的生理机能,更主要是指个体在后天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各种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个性心理品质。大学生个体尽管都有先天的生理素质,但面对高于其自身现有素质状况的高校第二课堂文化,个体素质会因两者实际水平的势差而产生一定的压力,并以现有素质为基础,在第二课堂文化的感染、熏陶中,不断吸纳吞吐,从而提升发展素质。

高校第二课堂是一种“无形的规则”,在高校教育中是最能感染人和塑造人的不见面的“老师”,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它对人的教育不是把道理、观点、要求等明白地告诉接受主体,而是把教育的意向、目的渗透、潜藏到相关的文化场之中,使接受主体在领悟其的价值意义的过程中感到自然、愉快、轻松,不伴随任何一种外在的精神压力。它是一种无讲台的教育,即所谓的“不教而教”,没有居高临下的有形的权威式的训导,不容易使接受主体产生逆反、戒备心理和对抗情绪。

大众教育形势下的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在《我之见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第二课堂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高校必须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跃的第二课堂。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从大学生个体成才和发展的角度看,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良好个性、品格、素质的培养,是第一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是能令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经历,所以,第二课堂建设应该得到充分重视。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要重点加强校园网、学生社团、宿舍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1.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第二课堂的领域。在当今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和信息技术早已进入学生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广大青年学子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丰富生活的便利工具,也已成为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运行载体和支撑手段。因此,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以促进学生素质健康发展是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使它成为改进和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广阔平台,开创传统第二课堂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方式。针对部分同学反映的,活动资讯无法获得的情况,可以尝试建立相关网站或网页,以此为媒介,开辟第二课堂信息传递的新途径,使内容能在第一时间传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要使活动内容和形式与新型媒体的互动性、同步性、及时性的特点相兼容,让每个参与者体会到互动式参与的乐趣。网络以其特有的优势和巨大的诱惑力博得了学生的喜爱,成为学生生活的第二课堂。要发挥网络优势,引导学生的网上行为。因为平等、自由、宽容等观点现今已成为网络交流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网络对学生的诱惑多是由此而始。因此,构筑网络文化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宽容、公正的姿态适应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要求,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判断力,引导他们自觉维护科学的网络价值观、网络道德观,在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体会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网络素质。

2.利用学生社团,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里的一种组织形式,已越来越被广大同学所认可和接受,并逐渐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生校园课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生社团既受到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年龄学生的欢迎,实际上又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表现方式,对于营造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由于有兴趣一致性、年龄趋同性、活动针对性、锻炼有效性、管理自主性等特点,学生社团吸引、聚集着众多同学,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改进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各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并采取多种措施来强化学生社团的育人职能,但仍需不断深化以下工作: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学生社团活动多元化、精品化;积极支持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学生社团“借船过海”,自觉与其他正式组织加强联系,整合各种资源,取长补短;鼓励学生社团发挥群体优势,积极参与学生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深入研究社团的发展规律,提高服务育人能力。

3.利用宿舍文化,营造第二课堂氛围。宿舍是大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成员间天天见面,朝夕相处,在社会知识与行为规范方面无形中起着交流和促进作用。同时,宿舍每个成员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在宿舍集体生活中,宿舍成员在与各种性格、特点的同学相处中,从他们那吸取长处,丰富自我。可以说,宿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有一项调查表明,93.8%的大学生认为宿舍文化在大学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见,学生宿舍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阵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必须把宿舍文化建设置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下定位,深入研究,立足实践,不断创新,力求突破。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对宿舍基础建设的投入,为宿舍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载体;二是完善宿舍管理体制,为宿舍文化建设提供保证;三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

篇4: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二课

每一个课间,我们总能在校园的操场和空地上,看到一群群蹦蹦跳跳的孩子,他们欢快的身影在一根根跳绳下意气风发,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在东关二校,孩子们每天上学带一条跳绳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基本的跳绳。花样跳绳已经成了孩子们课间和课外活动的特色项目。同学们或单脚轮跳,或并脚腾空,或双人配合、或单人双摇、或集体跳长绳,真是花样新奇、情趣盎然。学生就应该快乐地跑、快乐地跳、快乐地游戏、快乐地表现……而“快乐跳绳”的潜在理念就是:完全解放自我,解放心灵,达到忘我,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点。

快乐是你的、我的、他的,快乐是与孩子们终身相伴的。特色跳绳活动中潜移默化渗透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跳绳,他们的身体变得结实匀称了,他们的气质变得大度高雅了,他们的行为变得端庄稳重了,他们的动作变得优美协调了。“快乐跳绳,你我都行”,这响亮的口号把“更多、更快、更新”的跳绳理念,融入学生的跳绳运动中,并通过跳绳活动辐射、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经过不断的努力练习,付出了许多汗水后,我们收获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但是回首看看那在操场上辛苦操练的我们,我觉得我们还收获了许多其他美好的东西!

一、强壮的体魄

通过跳绳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城市的孩子缺乏锻炼,不知道怎样来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而跳绳这一运动可以促进脑神经和心肺功能的发展,培养身体的协调性,增强身体素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身体素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发展,促进儿童健康发育。跳绳能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我们的跳绳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二、竞争的快乐

培养学生参与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各种比赛,感受挫折和成功的体验,使孩子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成功后的戒骄戒躁,用同学们的话说:“输了没有关系,我会重新来过!”“因为我要去战胜对方,所以一步也不能放松,要盯紧了。”

三、坚强的毅力

如今的中小学生,承受力比较弱,有动辄就放弃的,有一遇到困难就退却的。通过跳绳从低年级小朋友努力学跳的动作中,我们看到了不怕困难,勇于战胜自我的勇气;从高年级同学刻苦练习的动作中,我们看到了知难而进、超越自我的精神。

四、良好的自律能力

自律就是遵循法度,自加约束。自律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石。

跳绳一旦成为学生自觉的锻炼程序,学生就能在跳绳活动中主动地反省自己每次跳绳过程中成功了多少次,失败了多少次,就能对失败的环节立即去改正,思考如何去纠正。跳绳过程中这种不可多得的反省功能,就养成了参与跳绳人的自律和自我约束的潜意识,这是德育教育“四两拨千斤”的极佳状态,的确是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比拟的。跳绳过程中产生出这种追求自律的潜意识功能,迁移到学生其他的学习生活方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对做事、处世的自我约束的品质。

五、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许多学生其他心智要素都可以,但往往因注意力不够集中,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在跳绳运动中,学生在每个动作的落地瞬间往往就要去判断下一个动作,这便需要大脑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跳绳看似是一项比较简单的运动,也许谁都能跳上几个,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要想跳出一定的数量,还真是不简单,就是最简单的顺跳,如果你的注意力稍微的不集中就会失误,包括技术好的也是一样。

跳绳的反应速度很快,只有零点零几秒的反应和指挥时间,

不允许大脑有一点偷懒。跳绳不像其他的什么运动,有点失误也看不出来,还可以继续下去,跳绳一失误马上就看到了,又要重新跳,所以跳绳是锻炼注意力集中的最好办法,看起来是跳绳,其实更像是大脑在控制着手脚。

学生跳绳时集中精力,心里默默地进行数数,来控制绳子尽量不要失误,速度快了可以稍慢一些,慢了可以再调整得快一些,并且都是在保证不失误的情况下来完成的。如果学生能达到这个水平,那么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控制力,并且锻炼了注意力,跳绳数量也会有明显的上升,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轻易地跳出比较理想的和自己想挑战的数量。

我班经过一年的练习,从零开始,学生不断失误—成功—再失误—总结—再成功,学生终于利用有效的注意力来控制了绳子的速度和快慢。日复一日的跳绳练习,有效地锻炼了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某方面的反应,对部分患“多动症”的孩子也产生了一定的疗效。个别男孩子,上学期从不知“静”为何物,课堂上手舞足蹈,如坐针毡,老师除非大声呵斥,他们的活动不会停止。这学期,个个修炼到老师可以看一眼就能坐直,看几眼就停止活动。

六、班级的活力

充分发挥特色活动育人的功能,赋予特色活动教育丰富的内涵。我们把跳绳活动与对学生进行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的教育结合起来,针对孩子中存在的问题,在班中开展了“四心”教育,即:爱心教育、静心教育、虚心教育、信心教育。

通过跳绳活动,可以让学生养成自觉地形成组织纪律性,一

丝不苟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改观,开始注意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并通过言语或表情来表现自己情绪,注意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及健康向上的班风。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一句千百年颠破不灭的真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这是“快乐跳绳,你我都行”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喜欢学习的同时,也喜欢跳绳,跳出一个欢乐和谐健康的东关二校来。

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喜看活力四射的笑脸朵朵绽放,跳出健康、跳出自信、跳出和谐,童年的生命在校园的晨风中激情荡漾,一根根小小的跳绳,让孩子们的童年在运动中浸润阳光,徜徉

未来!

篇5:《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

《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三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理想信念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着重阐述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发到实现理想信念必须有意志和责任作为保证,要具有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和责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让处理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社会责任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增强意志,肩负起社会责任,在履行职责中把理想变为现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勇担责任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重要地位,而理想信念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中职生不仅较系统的掌握了专科知识,而且拥有较系统的实践操作能力,他们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生,应在学好文化知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依靠意志付诸行动,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青年学生树立为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与责任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阅读教材《马克思》的故事,结合材料,提问:“结合马克思的奋斗历程,谈一谈你对理想信念与责任意志关系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想以想怎样为实现周记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主观条件上,理想的实现需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板书标题、引出新课)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 理想信念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这一部分包含着本节课的重点---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有重要作用。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第一环节:首先开展活动:“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每一个人都自觉不自觉的拥有理想。在这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言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信念的关系。然后结合表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第二个环节:多媒体展示高尔基和流沙河的名言,让学生思考讨论:“理想信念对于人生至关重要,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理想信念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他们可能会回答“理想信念指引着认识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等,让学生充分的发言交流自己的意见,从而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于人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时进行练习,然学生举例子说出有关理想信念的名人名言,并说出它带来哪些启示。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

让学生阅读案例《徐特立学法语》,在阅读之前提出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这则案例的启示。(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阅读完毕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理想信念转变为现实是有条件的。

新课内容2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

多媒体展示苏叔阳的名言,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信念是实现理想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然后播放视频《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片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信念的特点和作用,并鼓励树立坚定的信念以奠定实现理想的基础。

步骤三 拓展延伸

开展“理想与人生”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由于有了铺垫,学生的观点会更理性,问题也会谈的更深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将学与做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步骤四 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132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篇6: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二课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二教案

集体备部分题

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中心发言人备时间第一周上时间第二周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重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对人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18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对人的深远影响。

一、丰富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例如,文化赏析,包括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材料,并思考:当代中国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化?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增强精神力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9-2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充满爱国激情的法国的国歌《马赛曲》,鼓舞着法国人民奔赴抗击国外封建联军的革命前线;《国际歌》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则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2)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上一篇:芬芳作文下一篇:解析2005十大危机公关策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