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2024-05-05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通用8篇)

篇1:《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14农医口工专业《哲学与人生》结业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D、以客观实际为主,主观愿望为辅

2、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3、网络“凤姐”玉凤,女,25岁,重庆人,身高1.46米,大专学历,在家乐福超市工作。她的征婚条件“必须为清华北大硕士、经济学毕业或者精通经济学、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身高1米76到1米83之间 越帅越好、东部沿海户籍、无生育史、年龄在25-28岁之间”。如此征婚,罗玉凤上了不少电视节目,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现在,网友称她为“凤姐”,并打出口号“信凤姐,得自信!”据说符合她的征婚条件的全国也仅6人。“凤姐”之所以成为网络恶炒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看是因为她()

A、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

C、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D、只要符合自己的愿望无可厚非

4、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是()

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人生的客观实际

C、个人的主观愿望 D、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5、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运动 B、静止 C、时间 D、空间

6、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不同的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7、人生行动和动物的活动的最根本区别是()

A、人生行动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B、人生行动是本能的活动过程

C、人生行动是不自觉的过程 D、人生行动在于实现物质财富

8、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是()

A、主观能动性 B、人具有思维能力

C、人能够认识世界 D、人能够改造世界

9、要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必须做到()

A、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关系

B、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相信人定胜天

C、尊重客观规律,不用发挥人的积极性,因为人是无法战胜自然的。

D、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应该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10以下对自信自强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自信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②自信是打开自己的潜能的宝库的钥匙

③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④自强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11、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句话说明哲学道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B、世界是物质世界

C、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12、人的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是()

A、人际交往户 B人际关系 C、人际和谐 D、人际沟通

13、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A、形式是否新颖 B、时间出现的先后

C、现象上是否新奇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14、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

A、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B、从低能向高级阶段发展

C、从简单到复杂 D、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15、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相辅相成的关系

C、相互排斥的关系 D、两都不可分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哲学产生后一直存在着两个个基本派别的斗争。这两个基本派别指(A、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

A、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把握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 D、做到实事求是

3、人生选择多样性的基础是())

A、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B、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C、物质世界的特殊性 D物质世界的矛盾性

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A、固有的 B、本质的 C、必然的 D、稳定

5、人生行动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A、体力的制约 B、智力的制约

C、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D、事物运动规律的制约

6、人生行动的基本要素有()

A、行动的主体 B、行动的对象

C、行动的手段 D、行动的目标

7、自觉能动性指()

A、人能动地反映世界的能力 B、又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力

C、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主观

D、也包括把主观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

8、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受制约的因素有()

A、客观因素 B、主观因 C、客观条件 D、思维方式

9、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

A普遍性、B特殊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10下列属于人际关系的有(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血缘关系 D、文化关系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关键时期的人生选择对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运动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变化就是发展,发展即是变化()

4、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5、人的行动不仅是物质力量的外化过程,也是人的内在精神、道德力量的展示过程。()

6、人类有自觉能动性所以能够发现和改造规律()

7、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8、现象包含着本质,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9、只要发挥主动能动性就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10、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到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

篇2:《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1014,1015,1019,1001,1005)

4、本质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3、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4、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5、成功与失败是势不两立的,有我无他。()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20分,可多选)

1、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A、平等相处;B、宽松的人际环境;C、相互真诚信任;D、友善和关爱

2、逆境有什么作用:()

A、磨炼人的意志;B、帮助人正确认识自我;C、积累人生的经验;D、打击、让人一蹶不振

3、中职生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A、热爱生活、关注生活;B、只信理论,不去实践; C、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D、相信书本,不质疑权威

4、人生目标对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A、鼓舞作用;B、约束作用;C、鞭策作用;D、教育作用

三、名词解释(第小题5分,共计30分)

1、人际关系:

2、矛盾:

3、现象)

5、真象

6、假象

四、思考问答(共计35分)

1、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7分)

2、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怎么做?(8分)

3、“你看到的并不像你想的那样。”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0分)

篇3:《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彰显生本味

中职教学应贯彻生本教育新理念, 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等理念。面对中职学生, 教师要把他们视作具有鲜活生命和个性的个体, 他们的学习、进步、发展是我们从事中职教育教学的宗旨。

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笔者在中职学生中开展《哲学与人生》教学, 摒弃过去纯粹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 更多地关注学生能通过哲学课程的学习, 主动参与课堂, 在师生互动中张扬个性, 增强生命活力, 获得切身体验和感受, 尊重人格、理解需求、挖掘潜能, 获取主动学习、发展的持续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力求引导学生做到导学习重点拨、先活动后学习、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等具体要求。如在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这样的导学教学步骤:引导明确学习任务—分组讨论—交流共享—解决学习问题—拓展延伸。具体要求学生, 先于课前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学习能力做必要的预习, 课堂上结合教师的导学预设开展课堂中的小组间讨论, 可在同一小组或临近小组之间共享讨论成果, 再由小组分别推举学生代表发言, 其他学生认真聆听, 并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质疑, 提出观点。要特别注重的是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他们相互合作开展学习, 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激发学习兴趣。课后布置学生写作小论文《我看人生挫折》的延伸拓展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坚持以生为本, 就必须处处为学生着想, 为他们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 从而有效改变以往中职生在哲学课堂无所事事、昏昏沉沉的不良学习姿态。

2. 在合作中学习, 注重团队精神。

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 在面临课堂学习时往往积极性不高, 而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却相当强, 在以活动形式为主的课堂中却表现出极强的表现欲, 并且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强,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即针对中职生的哲学课堂学习, 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多在活动中参与互动学习, 避免枯燥沉闷的哲学说教, 并在活动中锻炼团队合作, 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 使得个体和团队素质得到适当发展。笔者曾在中职学校校际交流课中, 以“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为课题开展了一次公开教学活动, 主要形式为通过教师列举典型案例、创设情境, 并将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 组内以学生代表为小老师, 在教师设置的案例和情境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讨论学习、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积极性和主动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注重探究性学习, 增强参与哲学课堂的动力。

在中职哲学课堂中, 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在哲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在参与质疑、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参与课堂的动力, 掌握获取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在探究学习活动中, 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都有话可说, 都有所收获。如在“如何区分新旧事物”、“如何对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和逆境两种境遇”等教学问题中, 笔者很好地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 开展探究学习, 由他们发现、质疑、分析解决问题, 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哲学即是生活, 课堂教学充盈生活味

1.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体现了鲜明的生活味, 课程内容设置充分把哲学原理广泛地结合中职学生生活实际, 从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都始终围绕中职生人生道路的多个视角, 如唯物论与人生选择、辩证观点与人生态度、认识论与人生实践、历史观与人生理想、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等。因此, 中职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增添教学的生活趣味, 充实哲学教学的时代感, 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生活中, 生活即是哲学。笔者认为, 中职哲学要让学生喜欢, 要让学生勇于参与课堂, 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课堂活动。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之后, 笔者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做到知行统一,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的教学问题。相反, 教师如果不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毫无体会感受, 那么哲学课堂可能就显得动力不足、苍白乏味。

2. 让时政进哲学课堂, 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业和就业,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心理素质、实践能力, 关注国内外大事等, 适时引时事政治素材进课堂, 把哲学学习与自己身边的社会生活相融合, 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增强学生积极应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并且, 笔者经常借助哲学课堂教学,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搜集一些社会时政热点、学生或学校身边发生的事件, 并在学习小组中适当筛选, 选择出较有代表性的话题由学生代表在课前10分钟进行演讲, 锻炼学生表达和表演的能力, 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有的学生讲得相当好, 还能够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进行点评, 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 体现活动味

1. 注重实践性,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中职哲学课堂不应变成纯粹的哲学理论说教, 而应努力将学生的“人生”与“哲学”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哲学中有效利用哲学, 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指导。在这一点上,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设置较合理, 主要以哲学学习指引人生, 以人生实践体验哲学。笔者认为, 哲学学习是为学生的人生实践服务的, 教师应通过学哲学强化对学生学习、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人生问题的指导作用, 发挥哲学学习的实践性意义, 使得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哲学原理和观点, 又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选好人生路, 走好人生路作为《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重点。如在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学中, 笔者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 针对第四个教学环节“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诸如“科学算命”、电脑测字或测姓名等“伪科学”, 发动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其中的哲学道理。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有效结合生活实际, 解决现实问题, 这是哲学学以致用原则的真正教育意义。

2. 学习和实践活动多样化, 注重在活动中学哲学。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 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笔者主张, 学哲学不应是单纯枯燥的理论罗列, 应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学形式, 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哲学效果更显著。首先, 充分利用《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现有的体验探究活动素材, 如教材插图、体验与探究、拓展与延伸等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结合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在课间活动中轻松解决了哲学问题,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笔者特别关注哲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尽可能对课堂活动教学进行有效拓展, 延伸学生的学习实践空间, 如积极指导学生结合中职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实习工作等形式, 引入哲学课堂, 以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切身体会作为哲学课中的有益素材和资源, 丰富哲学课堂教学。此外, 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谈谈体会感受, 进一步领悟哲学意蕴, 通过参加座谈会、听报告会反思哲学道理等, 丰富哲学教学活动的形式, 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 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具有鲜明的生本味、鲜活的生活味、多样的活动味, 只有靠教师的细心体验才能感受到, 只有在教师热心教育并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勇于突破、勤于摸索, 才能捕捉哲学教学中的各种有益信息和课堂资源, 不断提高中职哲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湘洪.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1) .

[2]李晓慧.中职“哲学与人生”案例导课艺术性探索[J].教师 (中) , 2010 (12) .

[3]梁文侠.哲学与人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8.

[4]陆浩勤, 黄巍, 彭茂清.中职校德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12) .

篇4:论哲学与人生

【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走完这一生。人是寻求有意义的存在,所以人会努力把自然而然改造为一个真善美的属人的世界,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人都会有生存、安全、尊重、审美等层次需要,并且最终升华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续。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加倍珍惜,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碌碌无为而终。人若想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必要树立理想。理想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斯宾诺莎是荷兰著名哲学家,他与笛卡尔齐名,著有《理论学》,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如神般的智者是以打磨眼镜片来维持每天的生计。斯宾诺莎出生于生活颇为宽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可是他放弃享受优厚的物质条件生活,硬是把自己改变成了异教徒。1656年,他因为反对犹太教教义而遭到迫害,最后不得不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但被他婉拒。因为他知道,思想绝对不能当作交换的筹码。由于长期劳累,最终积劳成疾,年仅45岁就去世了。斯宾诺莎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续。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不断追求它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精彩。

2.人的人化

人是存在先于物质,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在人的人化过程之中,是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赋予你权利与义务的存在。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职责是重大的。“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存在于程度。”教育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进而从万世万物中受到启发,然后取精去糟,为我所用,致力于把理论具象化,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对个体而言,教育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想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无限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人的启迪和引导。

3.人的世界

人的人化过程构成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为了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需要找到把握世界的方式,即神化、宗教、艺术、理论、科学、哲学,它们是对自然、世俗、无穷、小我、阴暗和有限世界的超越。这个属于人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去生存和生活。这个属于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亦是不断发展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对生命自由的渴求,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应当成为人自身的一种诉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观念越来越重,忽视对精神的追求。永无止境的贪图物质享受不会让人快乐,只会令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实现的现实中痛苦轮回。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何必倾其所有地去追求这些表面而随时也可幻灭的东西。作为人的我们只需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认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的行动付出,并乐此不疲地积蓄力量,像蚕一样,在破茧而出之前,努力实现自己,最后充满希望地冲脱束缚,一个在为梦想努力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人。

4.人的解放

何谓“人的解放”?马克思是这样回答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且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4]在这个属人的世界中,人总是在向往追求着一种自由解放、美好幸福的生活。可在如今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世界,人却处在与自己本身相对立、相疏离的状态,处在一种本质颠倒的非人化的异化的状况之中。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唯有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拿来作为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例如唯有人可以为爱情和自由献身。这就是人为什么要解放。

解放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幻想,不是一种思想活动,而是历史活动。我们必须要找到它在我们人的存在之中的某种根据和逻辑。“一定要去消除个人力量转化为物的力量那种状况,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去获得自由。”[5]人不是离群索居跳出这个世界,人恰恰要在我们每一个个人的联合当中去实现人的自由。所以马克思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最终确定为要去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毕生就致力于这件事正是他把传统形而上学那种与人无关的抽象的本体转化为了人现实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马克思理解的人的解放既不是针对抽象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超时空的世界,而是针对现实的人及其被异化了的人的现实。

哲学是人寻求解放,追求自由的头脑,在人的解放这条道路上离不开哲学的引导。人生的终极目标只不过是实现自由,这就必然需要哲学的支撑和滋养。

三、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在人类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哲学一直起着引领文化发展,民族进步的航标灯作用。无论是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还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都需要哲学对实践进行指导、继而批判、反思并实现螺旋式上升和扬弃。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智慧之学,是一种大智慧,不仅揭示了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给众生指点了人生迷津。我国儒家哲学思想经过提炼总结可归纳为“仁、义、礼、智”哲学,其中“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明确地将仁和人统一起来,已忽略了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过渡了利的阶段,进入忠恕境界,确立了人的道德属性。这对今天的人的道德建设和品格修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道家的人生智慧表现在观察问题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常人。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珍重生命、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顺应自然、恬淡无累的生活方式,乐观通达、顺应自然的生死智慧,放飞心灵、逍遥自在的生命智慧。可见,通过学习哲学,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以哲学为指导,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智慧,提升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四、结语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把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可见它是一门最关切人生的学问。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深刻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有利于克服人的自我分裂和哲学的自我放逐。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给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吴学满等.觉解与道德:论冯友兰“新理学”之歧出的人性观.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1)

[3]梁文侠.《哲学与人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

篇5: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年段: 班级: 姓名: 号数: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 主观 与 客观 相符合。

2、本质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 和心理素质,其中 身体素质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 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 社会历史条件 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 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 联系的、全面 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 社会发展规律 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

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人个的性格

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这表明()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②刻舟求剑 ③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④祸兮福之所倚 A.① ③ B.① ④ C.② ③ D.① ②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7、“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

A、知人知面就行了 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

C、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 D、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9、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

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A、吸取旧事物的精华

B、强大和完善的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11、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新事物是强大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12、成都高温不下,市民都期盼来场大雨退凉。为此成都周边的45个人工降雨炮点早已做好准备,24小时待命,只等天气条件一成熟,便放炮催雨。但一直等了一个星期,才等到了充分的降雨云团。这表明()

A、人们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然界

B、自然界是客观的

C、自然界和人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D、离开人的影响,自然界才具有客观实在性

13、《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1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15、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三、简答题(28分)

1、蔡桓公讳疾忌医,为什么神医扁鹊也无可奈何,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8分)

2、“拔苗助长”是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2分)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8分)

3、为什么说行动成就人生?(5分)我们又应该怎样行动?(5分)

四、分析题:(12分)

两个人各有一杯水,都喝了半杯。一个说:只剩半杯水。另一个人说:我还有半杯水。两种说法,前者好像透出一种无奈和苦涩,后者倒好像满怀希望,流露出一股安慰。都是半杯水,两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个是悲观的,另一个却是乐观的。

1、请用矛盾分析法谈谈你的认识。(6分)

篇6:哲学与人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D、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3、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总是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5、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6.”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 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7.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人个的性格

9.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这表明()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10.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③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④祸兮福之所倚 A.① ③ B.① ④

C.② ③ D.① ②

11.“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A.知人知面就行了 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

C.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

D.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12.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 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吸取旧事物的精华 B.强大和完善的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14.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 ﹚

A.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思维规律

15.人生行动是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实现﹙ ﹚的过程.A.目的和理想 B.方向和目标 C.路线和计划 D.计划和方案 16.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意识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 17.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公开投票,有公众推选过去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前三名依次是:马克思、爱因斯坦、达尔文。他们推选的依据应当是()

A.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程度 B.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 C.个人活动摆脱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程度 D.个人活动是否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18.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19.“刀子嘴豆腐心”、“笑里藏刀”,这表明要了解一个人,必须()A.透过假象抓住对真象的认识

B.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放弃感性认识或不经过感性认识,直接抓住理性认识 D.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20.关于矛盾的正确说法是:()

A.矛盾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之间 B.事物自身既对利用统一的关系

C.矛盾仅仅存在于社会人类之中,自然界不存在矛盾。D哲学上的矛盾就是生活中的矛盾,两个概念是一样的

21.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全判抛弃,而是“扬弃”,这里“扬弃”是指: ﹙ ﹚ A.既克服了旧事物消极过时和腐朽的因素,又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合理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势性。B.全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 C.全盘否定旧事物,全面扶持新事物 D.继承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

22.人生发展同样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句话是说()A.人生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曲折发展过程 B.人的发展有时是前进的,有时是倒退的 C.人生发展只有上升,没有下降

D.人生发展复杂多变,只有成功不能失败。

23.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是:()

A.顺境和逆境 B.前进新与曲折性 C.前进与落后 D.进步与后退

24.人生发展包括的重要两个方面是:﹙ ﹚

A.生理发展和精神发展 B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 C.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 D.个体发展和集体发展

25.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

A.行为习惯 B.工作方法 C.思维方法 D.认知态度 26.下列关于人生目标的说法不正确()A.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只要符合个人实际就行 B.人生目标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校正

C.人生目标的确立关系到人生奋斗的方向,一旦确立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多变 D.正确确立人生目标要靠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

27.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说明()

A.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B.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想象

C.理想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D.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28.理想信念是一种()现象

A.精神现象 B.物质现象 C.经济现象 D.逻辑现象 29.理想变为现实需要()条件。

A.有政治理想 B.自觉的责任 C.有道德观念 D.生活有追求 30.信念是()等的有机休统一体。

A.心理和认识 B.认识和情感 C.情感和意志 D.意志和认识 二.分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被踢过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体验,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于是他信步走到大街上,迎面正好遇到一个乞丐。莫泊桑迎上前去,言辞恳切地说:“喂,请踢我几脚吧?”那乞丐被说的莫名其妙,愣住了,以为他神经不正常。莫泊桑继续赔笑,又从口袋里掏出钱说:“你踢,我给你钱。”那乞丐见钱一把抓了过去,伸脚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下。莫泊桑忍痛揉着屁股,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了这一真实被踢的感受。

“莫泊桑花钱买踢”的事例说明认识的来源是什么?这对我们的人生成长有什么启迪?

2.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栋高楼。”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哼着小曲,他满面笑容开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仍在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面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结合“三个工人砌墙”的事例,请你谈谈确立目标对我们人生成长的必要性。

3.面对我国就业政策的改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的同学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赶上“包分配”的好年头;还有的同学把对现状的不满都归罪于家庭,说什么:“不怨天,不怨地,就怨爹娘不争气。”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哪些条件?怎样对待这些条件?

4.大家盼望已久的班级篮球比赛开始了,高三(2)班是夺冠呼声最高的班级,因为这个班级的队员在身高、技术上占明显优势。赛场上,高三(2)班的队员在全班同学的欢呼声中,都想给大家露一手,却把比赛前制定的方案抛在了脑后。特别是参加过全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的队长张明同学,一抢到球就急着突破上篮,由于缺乏其他队员的配合,几次都被对手拦截了。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场上队员情绪急躁,互相指责和埋怨,最后出人意料地输掉了第一场比赛。(1)高三(2)班输掉比赛的原因是什么?(2)在后面的比赛中要想获胜,应该怎么做?(3)谈一谈个人如何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附答案:

一.1.---5.CDDAC 6.---10.CBDBB 11.---15.DCCAA 16.---20.BAABA 21.---25.AAACC 26.---30.AAABB 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主观感受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毛泽东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2.人生目标可以规划人生发展;人生目标可以推动人的进步;人生目标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3.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既包括人生环境的客观条件,也包括个人的主观条件。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个人的家庭环境都都是客观条件,都会影响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但在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个人不应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素质越高,人生就会有更大的价值。

4.(1)队员想出风头,没有团结起来。(2)要紧密团结,队员之间要配合。

(3)历史发展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集体不论大小,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团结可以使集体欣欣向荣,因此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要维护集体的团结,互帮互助。这样个人的作用才能够在集体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我们生活在集体中,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需要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牢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做损害集体荣誉和利益的事。

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更应该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在生活中要懂得关爱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维护集体的团结,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要尽职尽责地完成集体分配的每一项任务。要积极发挥个人的特长,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创造性的劳动和优异的成绩,为集体增光添彩。

篇7:《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

2012年秋学期《哲学与人生》期中测试卷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10、人生最好的老师和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

A.理论 B.金钱 C.信念 D.行动 1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温馨提示:所有题目,一律在答题卷中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2.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主观愿望 B.客观规律 C正确观点 D.客观实际

5、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表现为()①合作 ②接纳 ③和睦 ④和谐⑤排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6.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7.下列不符合对待挫折和逆境的要求的是()

A.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B.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C.要有坚定的信念 D.要求我们要消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逆境 8.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

A.正直的人 B.诚信的人 C.见闻广博的人 D.背后诋毁人得人

9、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有最受人欢迎的事物。C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12.“拔苗助长” 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13、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4、“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变法发展的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D、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15、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16、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

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7、把马克思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了()

A、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18、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

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1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0、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决定主观,主

观反映客观

38、矛盾

21、《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39、规律

22、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欢迎的事物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四.简答题(共20分)展前途的事物

23、“欲速则不达”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比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4、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总是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内因

25、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

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二.评析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

2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得事物。---------------()27.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28.任何事物都可以孤立存在。

29.想问题,做事情,凭主观愿望,就能成功。---------()

30.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不考虑社会发展实际,使自己的主观愿望适应时代潮流就行了。-----------()

31.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

3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3.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34.尊重客观规律,就能很好的发挥自觉能动性。------()

35.人的命,天注定。----------()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36、运动

37、发展

40.怎么样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41..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4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向往的,那么作为中职生,应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

系呢?

43、材料分析:

鸡蛋是如何变成小鸡的?(1)同样的温度和湿度下,为什么鸡蛋只能变成小鸡,鸭

蛋只能变成小鸭,而石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2)同样的鸡蛋为什么在不同的温度

篇8:哲学与人生刍议

一、对“哲学”的解读

1.“哲学”一词的由来

什么是哲学?哲学 (philosophy) , 即智慧之学, 它是由距今两千五百年的古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 演变而来的。Philosophia一词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 philos由动词philein演变而来, 是philein的形容词形式, philein的含义是“爱”“追求”, 而sophia指“智慧”, philosophia按其本义而言, 指“爱智慧”。这就是“哲学”的原始意义。在英语、俄语、德语等语言中, 这个词音译为“菲罗索菲”。

有观点认为, 毕达哥拉斯是最早使用philosophia (爱智慧) 和philosophos (爱智者) 这两个词语的人。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论无生物》中记载, 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 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 (爱智慧) 这个词语, 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 (爱智者) 。毕达哥拉斯还说, 在生活中, 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 而philosophos (爱智者) 生来寻求真理。[1]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 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也有观点认为“爱智慧”这个词语始自苏格拉底, 在苏格拉底之前, 古希腊哲学叫作智慧学。

2.“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

人们常常会将“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理解为同一个意思,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哲学是什么”, 指的是对历史上的“哲学”一词的含义进行追问, 这个问题暗中包含着“哲学”是即成的事物。[2]这种事物在刚开始萌芽时就是只知其身而不知其名, 后来经过冗长的成长变化, 渐渐茁壮起来, 然后人们认为是时候赋予它名称了, 所以叫它“哲学”。因此, “哲学是什么”是在追问在“哲学”产生的这个历史进程中, 包括“哲学”这个概念产生之后, 发展到今天的“哲学”它是什么样的, 即“哲学”它实际上是什么。[3]

“什么是哲学”, 它追问的是什么样的学问能够被称作“哲学”, 是在追问“哲学”它应该是什么样的。[4]在哲学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会通过一件件事情去逐渐领悟“哲学”这个词的含义, 并对理解“哲学”这个词的概念以及对它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有一定的感悟。虽然, 通过我们不断的学习与领悟, 我们对“哲学”的定义会不断发生变化, 但这种理解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它逐渐成为哲学研究者的一种信念。这种对哲学的不断理解, 就是学者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的回答。

虽然, 对“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永无止境的, 但更为重要的是, 在探讨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 人们使自己不断地作为人而成为人。

二、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1. 哲学是最关切人生的学问

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人自己, 关注人的发展, 这使西方哲学为人类初步练就了探究人自身奥秘的最恰当的方法, 即通过不断的诘问, 暴露人们思想中的矛盾, 从而逐步地去接近和发现真理。所以西方哲学是从认识自我开始的。海德格尔有句名言:“怎样开始, 就怎样持存。”由苏格拉底开启的这一思想定向, 不仅决定了西方哲学的开端, 也预示了这种思想传统的未来。[5]

如果说西方的哲学是关切人生的学问, 那么中国的哲学它本身就是人生哲学。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曾引用了金岳霖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哲学家, 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 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6]他认为, 学习哲学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哲学。不难看出, 中国的传统哲学始终将人生问题放在全部思想的核心地位。

我们再将目光转向把人类的自由解放当作终极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在于它要“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7]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么, 什么是世界观呢?“世界观的‘世’, 是‘在世之在’的‘世’;世界观的‘界’, 是‘人在途中’的‘界’, 世界观的‘观’, 是‘人’的目光, 而非‘神’的目光。”[8]只有这样理解世界观, 才能表达人和世界的真实关系, 也才能将哲学的真实的本质全面地展现——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就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9]

2. 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主要有两个含义。第一, 哲学无论是在寻求终极的存在的过程中, 还是在追问终极的知识的过程中, 抑或是在探究终极的价值的过程中, 它在本质上都是为人本身的存在寻找生命的安定和支柱。第二, 它并不否认其他学科门类, 比如说, 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科学等对人的研究;相反, 它把其他的学科对人的研究看作是反思自身的对象, 并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之间努力达成对话和相互理解, 从而使人对自身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与把握。[10]

在这里, 我们说的“哲学”是广义的哲学, 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冯友兰先生认为, “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 它是世界之上, 人人都有的, 人在世上, 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 不能不吃饭, 不能不睡觉, 总而言之, 就是不能不跟着这流行的大化跑, 人身子跑着, 心里想着, 这个‘跑’就是人生, 这‘想’就是哲学。”[11]

由此看来, 不管哲学是什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形态, 它都是在追问人自身的存在。所以说, 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3. 哲学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哲学作为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并不是客观地描述人的特性, 而是系统地反思人生。当代中国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曾说:“哲学不能烘面包, 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12]这句话是说哲学或许没有什么真功实效, 但它能使人的生命活动变得有意义。冯友兰先生说过, 人的生活是“有觉解的底生活”。这种“觉解”是超越自然、功力、道德的境界, 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13]

人之所以要追问或“觉解”人生的意义, 是因为人是有“意义”的存在物。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在一代一代地复制自己, 而人在一代一代地发展自己。[14]动物是一种生存的生命活动, 而人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15]生活与生存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活有意义, 而生存无意义。所以, 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人有意识、有思想, 人的生命活动是自觉到了的生命活动, 因而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而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去探究人生的意义。

哲学引导人们不断加深对人生的“觉解”, 使人们感悟到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不断为人的存在寻找标准和原则。因此, 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学问。

三、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墨子认为, 通过本质、原理、用途这三表检验真理, 即“三表法”。换句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 才能验证真理的正确与否, 使真理成为不朽的存在。能够证明真理正确性的, 也只有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 才会总结出规律, 才能论证出实践的价值。

庄子哲学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德之至也”。他认为人既要适应自然, 又要适应社会。一个人如果想要改变世界, 首先要适应这个世界, 要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 才有资本去发挥自身的价值。只有适应了世界, 才有得以在世界上继续生存的条件, 这是生存的基础。

老子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6]这里的“俭”是简单朴实、实事求是的作风。他主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节俭, 把“俭”看作基本德行之一。他还主张“上善若水”, 认为“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17]

东方人生哲学认为:应修身养性, 求得自己道德的完整, 将个人复归于自然, 即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8]

人要通过不断的修行, 剔除内心的欲望与杂念, 达到心外无物的境界,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哲人们通过真理告诉我们:哲学是人生路上的灯塔, 通过对哲学一步一步的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有了更加坚定的脚步, 以及更加无畏的勇气。哲学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 使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没有哲学的人生是乏味的,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洞的。哲学与人生交织在一起, 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人生处处皆哲学, 只要我们不断追求, 以哲学的视野探寻人生境界, 就会收获最美的人生。

摘要:哲学与人生紧密相连。离开人生, 哲学是枯燥乏味的;离开哲学, 人生是茫然无助的。哲学与人生融会贯通, 指引我们在通往知识的海洋中奋勇前行。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 才能对其有“觉解”。本文拟从对“哲学”的解读出发, 阐释“哲学”一词的由来, 分析“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这两者的区别, 然后说明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并谈谈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上一篇:计科操作系统试卷下一篇:中秋传说故事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