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答案

2024-05-04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答案(通用5篇)

篇1:《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答案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36分)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句话说明(D)A、学会哲学,生活就一定会更美好

B、哲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

C、哲学与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决定

D、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

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B)

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D)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4、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主要强调规律是(C)

A、发展变化的B、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事物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D、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5、“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B)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6、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说明(A)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半功倍

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7、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引起了海啸、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表明(D)A、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完全是被动的 B、人不能利用和改造自然

C、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人的活动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8、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A)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9、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C)

A、能够改变环境

B、有心理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

D、能反映外部事物

10、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C)

A、能动地改造规律

B、能动地创造规律 C、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

D、能动地消灭规律

11、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B)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

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

D、一切从书本出发

12、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在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A)

A、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B、普遍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C、普遍的、无条件的、相对的 D、普遍的、有条件的、绝对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选项中选2~4个正确答案,每题5分,共30分)

1、下列说法蕴含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有(AC)

A、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C、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下列选项中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精神的有(AB)

A、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关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有(CD)

A、尊重客观规律就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B、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尊重客观规律

C、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D、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BCD)

A、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规律是事物或现象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D、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5、“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那个楚国人的做法错在(BC)

A、承认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B、否认了事物是运动的

C、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D、承认了船、水、剑是客观存在的

6、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应该(BD)

A、自己想怎样选就怎样选

B、客观地认识自己,使主观愿望符合客观实际 C、由父母或家中亲人决定

D、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使主观愿望适应时代需要

三、问答题(23分)

1、哲学有哪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课本P3

2、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敢于行动,善于行动。怎样才能做到敢于行动和善于行动?(9分)

参考答案:课本P21-22

3、对“心想事成”这一成语的含义,甲乙二人从哲学上进行了分析。甲认为“心想”是“事成”的前提,因此,心想一定可能事成。乙认为事情是人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因此,心想不一定能事成。

你认为甲乙二人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8分)

参考答案:乙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实际上是如何对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心想”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心想才能事成。

四、论述题(11分)

结合有关事例论述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参考第29-30页,言之有理即可)

篇2:《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答案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句话说明(D)A、学会哲学,生活就一定会更美好 B、哲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 C、哲学与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决定 D、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

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B)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D)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4、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主要强调规律是(C)

A、发展变化的 B、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事物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 D、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5、“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B)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6、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说明(A)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半功倍

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7、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引起了海啸、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表明(D)

A、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完全是被动的 B、人不能利用和改造自然 C、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人的活动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8、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A)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9、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C)A、能够改变环境 B、有心理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 D、能反映外部事物

10、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C)A、能动地改造规律 B、能动地创造规律 C、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 D、能动地消灭规律

11、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B)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 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 D、一切从书本出发

12、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在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A)

A、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B、普遍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C、普遍的、无条件的、相对的 D、普遍的、有条件的、绝对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选项中选2~4个正确答案,每题5分,共30分)

1、下列说法蕴含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有(AC)A、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C、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

2、下列选项中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精神的有(AB)

A、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关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有(CD)A、尊重客观规律就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B、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尊重客观规律 C、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D、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BCD)

A、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规律是事物或现象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D、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5、“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那个楚国人的做法错在(BC)A、承认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B、否认了事物是运动的

C、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D、承认了船、水、剑是客观存在的

6、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应该(BD)A、自己想怎样选就怎样选

B、客观地认识自己,使主观愿望符合客观实际 C、由父母或家中亲人决定

D、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使主观愿望适应时代需要

三、问答题(23分)

1、哲学有哪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6分)3 参考答案:课本P3

2、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敢于行动,善于行动。怎样才能做到敢于行动和善于行动?(9分)

参考答案:课本P21-22

3、对“心想事成”这一成语的含义,甲乙二人从哲学上进行了分析。甲认为“心想”是“事成”的前提,因此,心想一定可能事成。乙认为事情是人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因此,心想不一定能事成。

你认为甲乙二人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8分)参考答案:乙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实际上是如何对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心想”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心想才能事成。

四、论述题(11分)

篇3:《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答案

考查方式

由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看,《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考查的内容涉及不多,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二单元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考点有:规律的相关知识、意识的反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命题者常把这些内容与唯物论、辩证法等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试题主要以考查理解、运用能力为主,题型多种多样,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所以对这些知识必须熟练理解和掌握。

知识精讲

考点1哲学

解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是哲学不等于世界观。每个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都会自发地形成世界观,一般人的世界观都是零散的、朴素的、自发的、缺少论证的,而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觀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的区别:①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般知识,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②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二者的联系:①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例1(2010·全国新课标卷,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反映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②、④正确,选c。

考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解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例2(2010·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义观点,B、C、D项均属唯物主义观点,A项是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

考点3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解读:哲学中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对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本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回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受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第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说来,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规定了在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上的方向。第三,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联系的、发展的。正确地、如实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而且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没有辩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科学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对人类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与创造性地发展。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它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样,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对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进行研究,才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从使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要革命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它从不自封

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把自己看做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例3(2010·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故A正确。

考点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考点6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解读:二者的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②科学性不同: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哲学。③发展阶段上有差别:哲学有许多门类、派别,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许多发展阶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代替了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二者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考点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其哲学依据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8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这一哲理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例4(2010·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故选c。

考点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發、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10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注: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例5(2010·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特点。题中选项具有迷惑性。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D与题意无关。故选A。

考点1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注:①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考点1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

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例6(2010·全国新课标卷·3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考点1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解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

考点1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的顺利进行,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

例7(2010·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选B。

考点15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获得途径、认识的目的、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对象、认识运动的规律

解读:①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②认识的获得途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都来源于实践。在我为间接经验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要真正地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③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认识客观事物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④认识运动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相对地上升到了较高一级的程度。

例8(2010·上海政治卷·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理解。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B正确。

考点16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解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考点17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解读: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9(2010·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为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参考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考点18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解读: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遇到困境完全归诸客观、遇到顺境完全归诸主观是形而上学的做法,要注意克服。另外,这些条件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从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巩固练习

1恩格斯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表明()

A.人的思维的本质是自然界的变化

B.人的智力随自然界的发展而自发的发展

C.意识是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D.人的思维和自然界本身关系不大

2达·芬奇说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这表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理论是对实践的主观反映

D.实践是理论的归宿

3博克说过:“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这是因为()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与谬误没有界限

C.认识具有无限性

D.真理需要检验

篇4: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什么是实际(客观实际)?

客观、实际或者客观实际都是同一个概念,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即我们意识之外的实际情况。

2,什么叫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立足点,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依据。

比如“量体裁衣”,就是从实际出发的例子。有些衣服别人穿起来非常漂亮,比较得体,看起来很美。但这件衣服不一定合适你,因为的身体的实际情况与她的身体情况可能不一样:身高、腰围、腿脚的长短、甚至屁股的大小都各不一样,如果把那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可能让自己变得反而更丑更难堪。所以,我们说话做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然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有的同学听说机电专业好就业,于是就选择机电专业来读,结果由于自己的数理化知识太差,学不懂,听不懂,反而什么都没有学到;如果选择相对简单的营销专业、微机专业来学,可能收获会更大,自己学得更好一些。因为这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需要过去在初中阶段的知识作为铺垫,它与过去的知识联系不强,所以选择营销专业、微机专业相对而言学起来不难。而机电专业,如果你没有在初中学好数理化,那么这三年你无法真正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基本上只能坐飞机。这说明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自己的情况摸深摸透,然后作出适合自己情况的选择。

我们学院旅游班的女生有的读了一学期后,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决定改读护理专业。我觉得这也是从实际出发的表现,我比较支持。因为旅游专业基本上是说起好听,真正你要在旅游行业找一个体面的工作很难很难,当导游很难,当宾馆总经理很难,而在宾馆酒店端盘子、打扫床铺根本不需要在学校学几年,浪费时间。你看宾馆酒店的服务员工有几个是旅游专业、饭店专业毕业的?所以重新作出符合自身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选择,是明智的。古人说过,男人怕入错行,女人怕嫁错郎,说明选择很重要。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我们举例来说: [1]姚明如果身高只有一米六、七,甚至没有达到一米六、七,即使身高有二米几,但身体不匀称,运动动作不协调,呆头呆脑,像我们这种身体素质,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篮球运动员,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身高二米二六,身体比较匀称,动作比较协调,这就是他选择成为篮球运动员的客观实际,或者说前提和基础。[2]教材上有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年轻人一心想当作家。为此,每天坚持写作,然后向出版社、杂志社投稿,但没有一篇文章发表,可是他并没有放弃,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坚持就一定能成功。结果到了29岁还是没有实现理想,后来别人看到他的字写的好,建议他向书法家方向努力,改练书法,果然进步很快,结果成为一名有名的硬笔书法家,他就是庞中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人生选择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容易遭受挫折。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一)人生的选择具有多样性特点

同学进入中职学校,面临选择就读的专业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具有多种选择:读中专有旅游、机电、数控、电子、汽修、牧医、微机、营销、食品等专业,就究竟选择哪种专业才适合你呢?这就需要好好思考,否则就会像不少同学一样,读了一段时间后申请换专业,这种情况很多。如果你在报名的时候就选择好,就不会有这种麻烦。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好适合自己的专业呢?首先要考虑你的兴趣爱好,然后要考虑你的知识基础,以及就业前景等等,缺一不可。而同学们到了毕业时候,面临多种选择:

1,在职业上的多样选择有:[1]自主创业;[2]可以选择到公司、企业上班;[3]可以选择当兵,成为一名军人;[4]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干,成天玩耍,只要你父母能够供得起你耍,没有人会反对。

2,如果你选择就业,你在就业的地域上有多种选择:[1]在家乡就业;[2]在成都、重庆就业;[3]在沿海一带就业;[4]直接回家在家里从事种植业。3,如果选择当兵,也有多种选择:[1]当武警;[2]当野战兵;[3]海军;[4]空军。当然我们这些地方少有招海军,空军至少也要在重点高中学校招收,甚至直接招重点大学的本科生。

不过,在理论上,当兵确实面临多种选择。

另外,同学们在学校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与其他同学或者社会上的人发生了矛盾纠纷,在解决这些矛盾纠纷的时候就面临多种选择: [1]打架,通过打伤对方来化解自己心中的仇恨。这种方法不妥,代价太大。打架的成本实在是高,同学们应该算一算打架的成本。我们学校汽车3111班2011年11月份,他的同学给他借钱,由于他身上没有现金,于是把自己身上的银行卡拿给需要借钱的那个同学去取钱,并告诉了那个同学的密码,同学取了钱以后,把银行卡还了。过了几天,那个被借钱的同学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上少了三十元钱,于是找借钱的同学要求说清楚是不是多取了三十元钱,那个借钱的同学始终说一分钱也没有多取,于是两人发生矛盾纠纷,被借钱的同学找来社会上的朋友,用刀子捅了借钱的同学的屁股,结果闹出大事来了,医了近一万元,这个解决矛盾的成本太大。其实这个矛盾的解决有多种选择: [1]告诉老师或者学校领导,以及保卫科干部,请帮忙解决,相信一定会轻易解决;

[2]大度一点,这三十元就算了,然后修改一下自己的银行卡的密码; [3]问问自己的家长,看该怎么办,相信家长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找人杀屁股。然而这个学生没有选择一种最好的方法去解决矛盾纠纷,结果酿成大祸,为了三十元赔了几千元(两人分担,和杀人那个分担医药费)。

人生选择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有时候选择余地很小。比如,在马克思的时代,一个国家叫爱尔兰,这个国家的很多农民由于国家遭受经济危机,他只能选择:或者吃马铃薯,或者被饿死,在这种选择中,他并不自由,可以说被客观条件逼到绝境了,没有什么可自由选择的。这与我们国家在大跃进进一样,很多人因为没有吃的,要么饿死,要么当窃贼:饥寒起盗心嘛,为了活命,只有当做强盗,否则只有活活饿死。

(二)选择的可能性

人的命运不是注定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是听天由命,如果有这种想法那是十分有害的。人不应该相信命中注定的说法,要敢于破除迷信,敢于挑战,因为人生的选择具有可能性:在现实面前,如果选择奋进,你的未来可能会一片光明;如果选择投降,听命于,一切都听天由命,当一个懒人,毫不进取,那这辈子就完全了。所以根据人生的不确定性,人生的可能性原理,选择奋斗,选择搪抗争,才有美好的明天。

教材上9页跳高冠军侯斌,就是在关键时候不向困难和挫折妥协的榜样,否则只有一辈子哀声叹气,抱怨命运的不公,然而他在失去了左腿的后,选择当一名残疾运动员的人生路,于是坚持每天练习,一直持续了十几年,终于功成名就,囊括了所有国际残疾人体育大赛的冠军。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鲁迅是学医的,后来他发现自己对文学更感兴趣,而且更有热情,文学基础又不错,考虑到医生只能医为数不多的人,而从事文学可以唤醒国人革命。

我们有的同学本来学的是机电专业,后来到商场从事商品营销去了,因为他家里是开商场的,毕业了正好需要人手。这种选择也是符合本人实际的,是比较好的选择。

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除了要了解自己的各方面情况如:知识、技能、身高、相貌、性格、兴趣等等外,还需要除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社会最需要什么人才,最需要什么岗位,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主观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毛泽东之所以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没有选择当老师,而是选择当职业革命家,选择革命为自己的终身追求的事业,也就是改造中国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这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因此他的人生选择是一种极其崇高的选择。哲学与人生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作业 附答案

一、填空

1,选择就是给自己(),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2,人生选择,必须坚持一切从()出发这一原则。3,()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4,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人的()。

5,物质世界的()性和()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基础。二,判断题

1,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重要

2,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人生处处有选择。3,人与人之间盲目的攀比就是不顾自身条件的表现。三,选择题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四,材料分析题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王强的母亲想让孩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王强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不幸的是,王强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王强再也没能站起来……

试问:这个事例给我们哪些哲学道理? 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定位;2,客观实际;3,客观实际;4,主客观条件;5,统一、多样

二、判断

1.正确;2.正确;3.正确。

三、材料分析题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四,选择题:答案CBDA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提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教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因为一切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一秒钟前的河流与此时此刻的河流已经不一样了:流速、流量、浪花、状态都与一秒钟前不一样了,所以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案例2:稳如泰山

提问:泰山是不是静止的? 请一位学生回答:

教师: 泰山虽然看起来不动,稳稳当当的,其实泰山一刻也没有停止运动。首先:地球是运动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又围绕银河系公转。所以,泰山不是静止不动的。

其次,泰山每时每刻都在被风吹雨打,岩石在不停地沙化,变成泥土。这也是一种运动。

第三,科学研究表明,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可以说每时每刻,包括现在此时此刻,泰山都在升高的过程中,只是我们感觉不到,因为它升高的速度非常慢,很不明显。案例3: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船在运动,然而剑虽然也在运动,毕竟没有跟着船跑,他仍在原处向着,慢慢的生锈,变质,如果不打捞起来,最终会腐烂在那里。所以刻舟求剑是求不到剑的。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总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

[1]规律的定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性:[A]规律是客观的:所谓规律是客观的,是指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管高兴不高兴,不管你喜不喜欢它,规律始终存在着,消灭不了的,没有人能够消灭规律。比如: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的平方之和等于斜边长度的平方,即勾股定理A平方加B平方等于C平方。欧姆定律、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客观存在着的真理,是任何人都消灭不了的。

[B]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存在着无数的规律:刚才我们说的万有引力定律、欧姆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多的是,还生物方面、化学方面,其它自然科学方面的定律,多得数都数不完。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自身的固有规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人类社会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进程这样的一个规律。

[3]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规律虽然改变不了,但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里面包含着事物的运动中的一个规律:即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连宇宙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可以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规律是可以利用的,我们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地球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我们可以利用价值规律来发展经济:如提高某些产品的价格,刺激商品的生产,就是利用价值规律的体现。

二、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1.人生行动的含义 [1] 什么是人生行动

老师解答:人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改造环境,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这种自学能动的生命运动,就是人生行动。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什么事都不干,成天耍,当懦夫懒汉,这就没有人生行动,这样的人生必将一事无成,毫无作为,而且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人生要有意义,必然要有自己的行动,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你的生命的价值。这就需要人不要当懒汉,要勤奋,要不断地奋斗。坐在家里,躺在床上,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所有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没有哪一个是懒人,他们都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为社会为他人为勤奋工作。[2]人生行动与动物行动的区别

人有行动,动物也有行动,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动物是靠无意识的本能进行活动,动物不会思考问题,没有主观能动性;而人的行动是一个自学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所以马克思说,即使是最笨拙的人类建筑师也要比高明的蜜蜂聪明一万倍:人类建筑师在修建房屋之前,就已经有图纸,按图施工,而蜜蜂筑巢是没有计划、没有图纸、对原材料消耗没有进行估算,无法与人的自觉性主动性相提并论。

[3]人生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人没有理想,它的行动就没有目标,甚至就碌碌无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人生是空虚的,没有动力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凡是有意义的人生都离不开有理想的追求。[4]人生行动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第一,受体力因素的制约。世界上没有多少人一口气跑完马拉松比赛;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挑担子挑八百斤。你能挑得起二百斤就不错了。

第二,受智力因素的制约。人生行动要成功,需要发挥智力的作用,如果智商太低,就难以解决复杂问题:比如对敌作战,比如从事科研活动,往往受智力因素制约,要么失败,要么根本就不具备条件参与类似行动。

第三,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现在我们能不登上月球,我们现在还不能到月球上去旅行,只有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我们才能到月球旅行。现在我们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还不具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今后到月球旅行是完全可能的。所以人生行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又比如,在古代没有人想过当电影演员,从事拍电影活动,因为当时没有电影这个行业。社会上没有“电影”这一新生事物。所以人生行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1.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人生行动要用于正道 有的人非常聪明,但却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违法活动,用于犯罪活动。这种人生行动,只能对社会起破坏作用,阻碍社会的进步。

人生行动只有用于正道,人生才有意义。希特勒是一个活动能力巨大的领导人,但由于把自己的人生行动用于屠杀和侵略,违背社会正义,其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已:给世界造成灾难,自己也没有得到好死,自杀后被汽油烧焦。案例【1】:“熊猫烧香”

2006年底,一种叫做“熊猫烧香”的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任意肆虐,掀起了一场“黑色恐怖”。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上百万个人用户、企业局域网用户被感染,损失不可计数,“熊猫烧香” 在网上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公安机关的重视,“熊猫烧香”的幕后黑手李俊最终被抓获。李俊交代,“最初我设计病毒只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后来有网友找我买木马,我看靠这个能赚钱,就……”李俊不但设计了“熊猫烧香”病毒,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将该病毒销售给了120余人,从中非法获利10万余元。当李俊被捕的消息传到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李俊的母校时,老师们怎么也想不到,破坏学校局域网的病毒“熊猫烧香”,竟然是他们的学生李俊搞的鬼。“李俊很爱学习,尤其是学习计算机,到了痴迷的程度。”李俊的班主任胡毅老师痛心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案例【2】

12月1日,武汉建行一网点门前发生爆炸,致2人死亡、15人受伤。16日上午,警方在医院将嫌犯王海剑抓获。王海剑是一个中职生,很聪明的一个人,能够制造爆炸装臵,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他没有那么聪明,说不定还没有犯那么大的罪,当然如果把聪明用在正道上,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有利。2.正确的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

高尔基早年丧父,11岁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16岁那年,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没有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高尔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下,他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问: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大自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这些东西是人们通过行动,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精神财富。而且,积极的人生行动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使人的体力、智力和意志在行动中得到锻炼和完善。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案例:舞蹈“千手观音”

提问:喜欢舞蹈“千手观音”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20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千手观音”舞蹈为什么这般美丽?失聪的姑娘们听不到乐曲,然而她们用其他感官来感受节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极富韵律感和表现力的动作。可以说,“千手观音”的美源自于他们那纯洁而饱满的精神力量,以及他们用行动演绎出来的精彩人生。

四、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1.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案例1: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然而他的人生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政治上的“三起三落”:三次被打倒,然而由于他的胆识和勇气、坚韧,又三次站起来。在被打倒以后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寻求复出的机会,积极争取恢复名誉,重新为国家工作,所以他说他创造了政治的奥林匹克冠军,他的“三起三落”是空前绝后的经历。案例2: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提问:这则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成功离不开顽强和坚韧的意志。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2.遵循客观规律,积极行动 案例: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伽利略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发现了若干物理学定理,更重要的是,他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开创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他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提问:从伽利略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我们在认识规律的时候要有科学的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坚持敢于行动,善于行动,要注意做到以下方面:

[1]要有勇敢精神,不所失败。前怕龙,后怕虎就可能什么事都干不成,必要的冒险精神还是要的。摔倒了又爬起来,失败是成功之母。

[2]要有准备。行动是建立在准备之上的,没有准备,行动很难成功,只能浪费更多的时间,所以任何行动都要有充实的认真的准备。

[3]要有顺序。行动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实施。你要打官司,就要按照法律程序去行动,否则法庭不会受理。你要吃饭,就先要拿好筷子,然后才夹菜,否则只能用手抓,手抓当然不好。

[4]要有始有终。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走下去,才有好的结果,不要半途而废。

<课堂活动> 目的:认识人生行动的重要意义,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进行课堂表演,坚持用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人生行动,反对错误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思考题>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聪明的企鹅是在将要上岸之时,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一直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落于陆地之上。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我们应该如何在逆境中行动? 作业:

<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 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 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说明,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中,我们应该()。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课 后 小 结 作 业

布 臵 1,什么是运动?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3,为什么说人生存在于行动中?4,如何理解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一说法? 5.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 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7.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这意味着()。

A.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 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D.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8.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 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1.B 2.C 3.A 4.A 5.A 6.B 7.D 8.A 9.D

第三课 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1,什么叫自觉能动性?

比较通俗的解释:是人通过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把理想变成现实的能力和特性。案例:嫦娥奔月

我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一九六九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现实。

2,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动物只有本能,它没有主观能动性,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人类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动物没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动物能够发现事物的规律吗?动物能够能够认识世界的本质吗?不能,它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界。干旱的季节到了,牛群就开始从干旱地区向水草丰美的地区迁徙,而人类知道有干旱,就修水库,以抵御无水的天灾,没有必要迁来迁去。人可以应对自然的挑战,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3,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积累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并逐渐深化对世界的认识,不仅能认识世界的表象,也能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在四百年前就认识了万有引力定律,动物则不能。现在人类的积累知识的能力,据说,十年就翻一番,比过去快多了,说明人的认识能力在不断提高。[2]人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修公路、修铁路、造飞机、修高楼大厦,这些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体现。而探索宇宙,对南极、北极、火星进行科学考察和探测,则是为了未来改造客观世界作准备。

[3]人改造客观世界是有目的的活动

人不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而改造,而是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等等。[4]具有主动进取、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

有的人在校期间积极争取入团、入党,毕业后到公司从员工干起,千方百计把工作干好,然后争取当一个小组长,然后又争取进入中层领导岗位,然后又争取进入最高决策层,管上千把几百号人,这就是积极进取的体现。如果作为一个学生,在学习上从中下成绩,争取进步到中等成绩,或者前几名,这种打算,也是一种进取精神的体现。

人类有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中国红军长征,最危险的时候,天上有飞机轰炸,后有追兵,前面有敌人的阻击部队,而且每天还要行军上百公里,没有吃,饥寒交迫。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红军只有投降,长征就不会取得胜利,中国革命就不能成功。

4,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注意尊重客观规律

违背客观规律去干事情,只能适得其反。比如,在冬天播种秧苗,谷种不会长芽,会烂掉;又如,拔苗助长:看见长得慢的庄稼,等不及,把禾苗往上提拔,禾苗不但不长,反而还会死亡,欲速则不达。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是有害的。

又如,在学习上,一天二十四小时用二十小时来学习要得不?要不得:不但难以进步,反而会把身体拖垮。所以做事情要尊重规律,学习上有学习的规律,搞农业要尊重气候变化和生物成长规律。

二、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体现在: 1,人生不是被动的

比如,找工作的人,哪个公司工资高,人就往哪里跑,当然条件是只要能够符合其条件。这说明人生不是被动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更好的结果。当你看到有狗跑起来咬你的时候,你不会乖乖站在那里等着遭咬吧,至少你会捡一块石头吓一下。

毛主席说,穷则思变。一个人如果穷了,也会想改变一下贫困状态,人是不会甘愿一辈子受穷的。穷则思变就是一种主动改变人生的体现。如果你没有这种思想,幻想天下掉下来馅饼,或者幻想一锄挖个金娃娃,那就不现实了。2,人是自己的主人,人生的命运在自己手中。

一个人如果自觉的不抽烟,不饮酒,积极锻炼身体,生活有规律,那么你的身体至少要比抽烟、饮酒、不锻炼身体,生活无规律的人要好得多,寿命也可能会长得多。可见,人的命运的确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你要尽快的毁掉自己,经常吸毒、大量饮酒,相信一定死得快。

同样,你如果不遵守法律,经常做违法乱纪的事,甚至杀人放火,那这辈子你的命就是一个罪人,不枪毙都要被判重刑犯。你的命运彻底被自己搞糟了。当然如果你遵纪守法,积极进取,有可能成为一个有贡献的人,有作为的人。

三、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自信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其作用是巨大的。[1]关于自信的名言:

1、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 

2、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徐特立 

3、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劳士福古 

4、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

5、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

6、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

7、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 [2]自信自强的作用 第一,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如果充满自信,积极进取,勇于实践,人的智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开发和提高。

华罗庚是一个没有上过高中和大学的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并没有因为家庭贫穷和没有上过高中、大学而失去自信,失去进取精神,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

第二,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遇到困难,只要有信心去克服,困难就会向你投降。请大家参考教材31页詹天佑的事例,看看他是怎样自强不息的。

詹天佑(1861年3月17日—1919年4月24日),字眷诚,号达朝,英文名Jeme Tien Yow,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广东南海。12岁留学美国士木工程及铁路专科,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归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造“竖井施工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另有同名土木工程大奖、小学课文、中国电影等。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关于这部分内容,谈以下几点: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意思是君子应该效法天道(大自然)运行的刚健,做到自立自强,奋斗不息。人要有自立自强精神,古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何况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应该有这种精神,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去实现美好的人生。

2,不要自卑:自卑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没有信心。如果有自卑心理,很多工作,很多活动,就只有放弃,当旁观者,不利于人生的发展。所以,一定不能自卑。3,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实现自我。自强不息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

哲学与人生第三课作业

一、填空

1,尊重()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2,人生是发挥自觉()性的过程。

3,自觉能动性又称()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二、判断

1,人类之外的动物具有思维能力。

2,人类之外的高等动物具有意识,能正确认识事物规律。3,人类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4,揠苗助长是正确客观规律的体现。

5,规律既不能创生,亦不能消灭,所以人类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6,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所具有的现实力量持积极肯定的心理状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三、思考题

有人做过实验,教猴子用水桶中的水来浇灭火,经过不断地反复训练,猴子学会了。一次实验人员把火点在了河边,而把水桶放在了距离火很远的地方,当让猴子用水灭火时,猴子并不用距离很近的河水,而仍然跑到很远的水桶里取水,再浇到火上。

试问: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结合人的自觉能动性,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参见教材25-26页)

四、问答题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含义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参见教材31页)

2,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遭遇困难、经受挫折是人生中常事。你觉得你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参见教材32页)

篇5:《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答案

(四)制作人:王兴华 制作时间:7.3 备课组长:王兴华 年级主任:

1.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征地制度旨在

A.破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对抗性矛盾 B.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C.进一步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进步 D.调整经济基础中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部分 2.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应对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是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主要体现了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B.追求幸福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C.滞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是正确的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2014年1月1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环境。回答19-20题。

3.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让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通过持续努力,打造良好信用环境。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A.正确的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C.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4.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积极推进。要把社会各领域都纳入信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金融等重点领域更要加快建设。这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需要

①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②善于抓住重点

③全盘否定,大胆舍弃 ④在突破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近期,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它的发布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将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和导向从融资者转向了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转向了众多股民。这体现了 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依据人们的需要而转化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6.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既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也有利于使群众对民生改善有稳定的预期,对于拉动消费、鼓励创业,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③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漫画《谁笑到最后》的哲学寓意可以用来说明

①经济增速越慢,发展基础越稳固 ②学生学习应立足长远,打好基础

③政绩考核不能仅以GDP增速作为标准 ④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建好城市基础设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规划》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这一要求是基于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③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要自觉遵循和创新城镇化发展规律 ④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13济宁一模25).受利益驱动,汤光文等人违反相关科研伦理和科研诚信,擅自利用6—8岁的小学生进行含维生素A的转基因“黄金大米”试验。对此,有评论说,“科学家如果违背基本的行为准则和伦理准则,再伟大的科学成果也会黯然失色。”这告诉我们 A.科学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B.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C.科学家必须在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D.科学家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

10.(临沂一模 21)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领域改革。对于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改革是解决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 B.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 11.(2013临沂一模 22).“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文波,山东平度人,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是迄今为止在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时间最长的战士。李文波的事迹说明

①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否定了自我价值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2013青岛一模25).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设立至今已有22位科学家获得此项殊荣。翻阅历届大师的先进事迹,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惊人的一致:坚守理想.钟情事业,耐住寂寞.拒绝浮躁。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追求个性的发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 B.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C.追求真理需要远离社会生活.注重自我修养 D.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指引

13.201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4年1月10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张存浩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颁奖,并向他们表示祝贺。当天的奖励大会上,共授予10位科技专家和313个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广大科技工作者受到隆重表彰说明

①人的价值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 ②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次活动紧紧扭住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不正之风。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之所以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基于 A.人民群众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B.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5.对于“单独二孩”政策,大多数人持赞成态度;但也有人担心放宽生育政策会导致人口突然增加,不利于环境.资源.城镇化.就业等很多问题的解决。这表明 A.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可能有相同的认识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D.认识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6.材料二近年来,山东省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创新载体,丰富内涵,推动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体的“四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传递社会正能量。

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山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9分)

17.材料二 自2014年4月8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播出河北定州80后医生贾永青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贾永青感恩于社会提供的医生职业,作为一名产科大夫,她顽强地与病魔搏斗,努力工作,接生了一个又一个新生命,是领导眼中踏实能干的好职工,同事眼中赖以信任的好姐妹,患者眼中值得托付的好医生,荣获全国“最美青工”等荣誉称号。

结合材料,说明贾永青的事迹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9分)

18.(2013日照一模)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它是具有 全国性.群众性的重要国家文化艺术节日。本届艺术节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所以要牢牢把握办节宗旨,坚持办节为了人民.办节依靠人民.办节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筹办“艺术节”的过程作为改善群众文化生活的过程。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谈谈办好艺术节为什么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6分)

19.(2013潍坊一模)材料三 时下,提起美食,人们除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赞誉,更多的是对 “舌尖上的浪费”的担忧。2013年1月,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了一项公益活动 一-光盘行动”,倡议市民在饭店就餐后打包剩饭.“光盘”离开,形成人人节约的 良好风气。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推行“光盘行动”的合理性。(6分)

20.(德州一模31).(14分)航空英雄罗阳“用生命擎起了舰载机起飞。”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 航空事业。英雄谢幕,精神长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在各种价值观相互激荡的今天,我们需要发扬罗阳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奋进力量,勤勉工作.勇于担当,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 荣强大。

从价值观角度,谈谈罗阳精神对你的启示。(6分)高二政治期末复习

(四)解析

制作人:王兴华 制作时间:7.3 备课组长:王兴华 年级主任:

1.B 2.A 3.D 4.A 5.A 6.D 7.C 8.B 9.A 10.D 11.C 12.D 13.D 14.C 15.C 16.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1分)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2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分)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 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分)

17.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分)贾永青努力工作,在社会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1分)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2分)贾永青珍惜社会提供的条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1分)

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2分)贾永青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受到人们的尊重,得益于她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1分)

18.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2分)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分)③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才能保证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正确性,办成人民满意的节日。(2分)

19.(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舌尖上的的浪费”现象要求我们推行“光盘”行动,行程人人节约的良好风气。(3分)(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倡导“光盘行动”能够促使人们厉行节约,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上一篇:最新再审申请书下一篇:扶贫扶志扶智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