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六课教案

2023-05-28

教案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活动主题。同时,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状态,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幼儿的自学能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哲学与人生第六课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哲学与人生第六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 第六课 第一课时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 一 ) 大家知道矛盾吗?大家听过矛盾吗?那什么是矛盾呢?矛盾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其实,矛盾最早出现在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矛与盾》中。

《自相矛盾》的故事: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提问:

1、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楚国人说话犯了逻辑错误,所说的话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受到人们的耻笑,我们要吸取他的教训。从辩证法看来,就是事物具有两面性。本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们不能只看到其统一的一面,而不看其对立的另一方面,就比如《矛盾》的故事中,最锋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同时被一方获得,一致对外,肯定会获得很大的助力。反之,如果敌我双方分而得之,就像有人问楚国人的一样,用你的矛刺你的盾,谁胜谁败,结果就不好说了,对吧?终有一个或两个损毁,最锋利和最坚固之说不攻自破。

请问:

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 足球比赛中的 攻与守

网络 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 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与家庭的 温暖,却得到了千古美名。 文成进藏,远嫁吐蕃, 她失去了亲人的关怀, 失去了待在皇宫里欢 乐、舒适的生活,却 得到了西藏人民的爱 戴和尊敬,也得到了 坚贞纯洁而又伟大的 爱情,更换得了汉藏 两族人民世代和平友 爱的情谊。 吴三桂投降清政府,虽然得到了“平西王” 这一高官与天下第一美女陈圆圆,却失去 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骨气,必将遗臭万年。 秦桧害死岳飞,卖国求荣,虽然得到了享 用不尽的财富与权力,却失去了清白,必 定为千夫唾弃,留下千古骂名。

大智若愚

统一: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塞翁失马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置死地而后生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意思就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也可以理解为物极必反。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 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不断得变长变坚,盾就变的越来越厚越来越大。矛推动着盾的进步。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

人很懒,不想活动,又不得不出去活动,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了,随之聪明的懒人发明了汽车。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就是在看事物或者人的时候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在做人上,虚心和骄傲、进步和落后分别是一对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上面我们提过,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个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进步了,进步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依然虚心还可继续保持先进,但如果骄傲起来,就很有可能开始落后:因为矛盾的双方不但是变化的,而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人生矛盾是人生中各种关系、 各种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2.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3.人生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和源泉

从社会现象看,封建社会制度将劳动力束缚在田地里,而由于手工业和作坊的不断发展,要求解放劳动力,这便是社会矛盾。由于手工业和作坊进一步的发展,使这种矛盾不断激化,最后便是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制度。社会便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如果没有萌芽状态并不断发展的工业与封建制度的矛盾,社会便不可能向前发展。从小的方面来说,你睡在床上,天亮了,真想多睡一会。但八点钟要上课或上班,不起床又不行。这就是矛盾。最后,你还是克服了睡懒觉的思想,起床洗漱吃早饭,去上课上班。这也是矛盾推动了事业的发展。再比如说你想要挣钱多,就会很累;但是你要轻松,挣钱就会很少;如果你想挣得多,又轻松,就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比如公务员,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为了挣钱,就得辛苦的工作,

归纳: 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 当我们说一个人好时,只是指他某个方面好;当我们批评一个人时,也只是说他某个方面有缺点,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所以看别人和看自己都要一分为二。正确看待别人和自己。

第二篇:第六课 开放与交流 简明教案

第二单元第六课 开放与交流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 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认识历史现象和人物。 (3)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2) 通过图表和史料的学习,知道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和唐都长安。

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鉴真、玄奘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等史实学习,培养顽强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通过了解唐朝与亚洲各国频繁交流的史实,认识唐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教学评价方案

1 通过学生自学来掌握遣唐使的含义,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老师展示图片,让学生归纳出唐朝文化对日本各个方面的影响,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讲鉴真东渡时,以郭沫若的诗句导入,先让学生逐句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然后进行小组合

作,来共同感悟和学习鉴真不畏艰辛、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 3

介绍玄奘时,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中的玄奘,由学生来描述,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玄奘西行路上的艰辛,看课本上38页的材料。先由一名同学阅读,然后在材料中找出与艰难困苦有关的词语。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4

学习完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通过课后的自我测评来比较这两件事的异同,这样既充分挖掘了课本资源,又能通过列表的方法归纳整理知识。然后进一步设问:我们要学习他们什么样的精神?通过情感的体验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在介绍国际大都市长安时,由老师扮作户部官员在街头随机调查行人的国籍,职业,以及对长安的印象。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环节

1. 导入:以唐朝建立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上回顾前几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唐朝兴盛的几点因素。而也正因为唐朝的开放与交流使唐朝更加的辉煌,从而导入到新课。 2.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 遣唐使 设置情景

用当年日本遣唐使乘坐的船把同学的思绪拉回到1400多年的唐朝。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自己得出遣唐使的含义和他们

在中国学到了什么。教师给出图片,联系现实生活的事例。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和李白的诗句,进一步说明中日文化交流的频繁。 (2)鉴真东渡

以郭沫若的诗作为材料,提出问题,然后结合课本,分析哪一句道出了鉴真东渡的艰辛,学生回答。教师展现鉴真东渡答案路线图,让学生对东南亚的地理有个初步认识。教师讲解六次东渡的故事。后面两个问题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3. 玄奘西行

教师过渡到这一目后,以《西游记》的故事为切入点,引入到玄奘这个历史人物。观察课本上的玄奘人物图,由学生说出这个人物形象。他取经路上的艰辛,学生阅读课文38页,找出有关艰辛的词语。教师再讲一个历史故事,体会他所遇到的困难。然后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他在天竺的故事。

玄奘的历史贡献,由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两点即可。 在学习完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后,对两人进行比较,可以通过课后习题,采用列表的方法。最后对两人的事迹感悟升华。 4. 国际大都市长安

先介绍长安的整体情况,由学生说出整体印象。老师设置历史情景,以教室为长安街,做一个随机调查,调查街上行人的国籍、职业以及对长安的印象。

小结: 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第二课时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案 第二课时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什么是依法治国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国我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

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在理解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引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是本节内容的最后落脚点,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离不开国家和个人的努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处于中职的起步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但激发兴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中职学生社会经验与知识水平方面的欠缺,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中职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疏密之处,他们就会分散精力,而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并能积极参与。就本节内容而言,依法治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境内外势力的精心准备、策划下,暴徒们在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大肆打砸抢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果断处置“7·5”事件的同时,当地政府还组织警力依法留置、审查打砸抢烧犯罪嫌疑人一千余名。尽管“7·5”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同样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没有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违反法律规定。 案例2:

39岁的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在背负“杀妻”之名服刑11年后,2005年4月初终于被中断刑期重获自由,(因为“被杀”的妻子张在玉又回到了家乡)并累计将获得70余万元国家赔偿。湖北法律专家指出,这个“离奇”的错案凸显出现行司法体制的一些漏洞,也势必促进司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从而进一步促进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 【引思明理】

思考问题①:两个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分析提示:案例一中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乌鲁木齐七五暴力事件;案例二中主人公的11年冤狱反映出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漏洞,说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公正是司法行为的灵魂,是司法的生命。

思考问题②:两个案例判罚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提示:依据相关法律。不管是处理暴力犯罪事件,还是佘祥林的冤狱、国家赔偿都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

思考问题③:冤案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法律失去了它的效力?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提示:没有失去效力,正是因为相关法律的存在,才能严惩暴力犯罪分子,佘祥林才能获得70余万元的国家赔偿。而冤案的发生恰恰是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执法的结果。

教师在引导分析时要明确指出法律存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政府治理国家的方式是依法治国,引出本节内容。(使用案例时,授课教师可以丰富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什么是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讲解)

①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法治与人治;

②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律与制度,个人意志;

③什么是依法治国?

定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思考问题: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过渡到下一内容)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中的“法”指的是法律与制度。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与制度治理国家。请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引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回答问题①:列举你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分析提示:教师可在学生列举后进行补充,此问题是让学生知道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与制度的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回答问题②:如果违反了法律将会怎样?

分析提示: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责任。如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违法《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有法必依

回答问题③: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 分析提示:违法犯罪的人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学生看书本73页的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的六条内容,并要求学生把74页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用下划线划下来。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本知识点可略讲)

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2)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案例:

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纪检司法机关共计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67万多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其中省部级高官35人,尤其是陈良宇、杜世成、郑筱萸等高官严重腐败案件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这组数字清楚地表明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在加大,任何腐败分子,无论职位多高,一旦违法,就严惩不怠,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①:结合材料,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②: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① 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我国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案例分析:

2005年10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一位农民工举着一块牌子,上面一行大字“急卖判决书”,下面一行稍小的字“653万元急卖550万元”。据媒体报道,这笔款子是开发商拖欠承建公司的工程款,法院判决后一直未能得到执行,承建公司因此无法向建筑农民工们兑现工资,无奈之下农民工们打算自己亏出100万元换个现金救急。可是,与多数走此下策的债权人一样,他们至今尚未寻到买主。其实,公开叫卖(贱卖)判决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近几年来,由于“执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百姓手持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当街叫卖的现象屡见于报端。

思考问题①:案例中的法院判决久久不执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提示:损害法律公信力,损害法律尊严,法院判决成“白条”。 思考问题②:你如何理解法律权威和尊严?

分析提示: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任何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威严。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思考问题③:国家和公民个人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分析提示:此问题的回答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而个人角度又可以具体为中职生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 国家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措施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思考问题:怎样落实?

分析提示: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执政水平等; 措施②: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包括:避免执法、司法腐败;避免冤假错案及不公正案件(佘祥林案)等 (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方式学习本知识点) (2) 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体验导行】

1、 学以致用

(1) 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2) 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2、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3、 作业布置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预习空间,在个人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才会明确,课堂才会实现更多的有效注意。

2、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节内容中“崇尚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知识点与上下环节的衔接不够好。

3、因为施教环境和施教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教学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学生。课堂讨论应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在作业布置和学以致用环节,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或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巩固强化本节内容。

第四篇: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六课6.2.1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六课 6.2.1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重点】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难点】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关系问题;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理解:①理解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

②说明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运用: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对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进行比较,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对各种价值观的比较,进一步提高能力;

②通过学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⑶觉悟方面:

能提高在实际生活中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的主要意义的认识;

复习提问

1.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2.在我国现阶段,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复习旧知识,导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导入新课

从我国实际出发来把握正确的价值观,那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而坚持“基本路线”和坚持“三个有利于”,从思想体系上看就是坚持集体主义。这节课我和大家共同讨论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问题。

第二节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板书)

一、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板书)

1.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种价值观(板书)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期,它包括两个转变,即: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发展、繁荣流通领域、降低生产成本、调动人的积极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和趋利性的特点,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以曲解,把竞争理解为“不择手段”,把搞合法经营,理解为“坑蒙拐骗”,把讲经济效益理解为“单纯追求利润”,把讲个人利益理解为抬头向“钱”看,低头向“我”看,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现象。

(1)多种价值观的表现(板书)

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应提倡和奉行(是正确的价值观)

拜金主义价值观——应反对 (错误的价值观)

享乐主义价值观——应反对 (错误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应反对 (错误的价值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应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那么,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原则是什么呢?

(2)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原则(板书)

请大家看书 P49②并划书:

“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真正离群索居的人是很难找到的,任何人生下来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个人的生存离不开集体,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国家、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人们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一滴水要想不干就要融入大海,有了国家、集体利益才会有个人利益,因此国家、集体利益应当摆在首位;只有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社会和个人才能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良性运转。那么,集体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3)集体主义的产生是与一定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板书)

集体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其内容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在原始社会曾产生原始的集体思想和观念,原始人以维护氏族整体利益为核心,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只有氏族组织所形成的集体才能生存。

达尔文在火地岛上亲眼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土人把别人送给他的一床完整的毛毯撕成碎片,分给自己的同伴;岛上发生饥馑,有个土人在海滩上发现一条搁浅的鲸鱼,他虽饥饿不堪,也不吃一点,而是回去报告,让部落成员集体分食。这就是原始人遵循着的朴素的集体

主义原则。

当原始社会瓦解、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的集体主义原则出现了历史的演变。随着阶级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维护和服从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被歪曲为维护服从奴隶主、地主阶级的国家。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私有制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此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被推崇为社会准则。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不可能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集体主义有了更加坚实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成为全国人民遵循的行为准则或价值取向。

这说明: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产生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其变化也是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呢?

2.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板书)

(1)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板书)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做到“两符合”,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这是我们评价一种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社会意识是经济关系的反映,我国的经济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种客观经济关系要求人们在行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化,有人认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价值观选择就应多元化,这是错误的;正因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才需要去协调,否则,会造成社会混乱,出现为了一己利益而不借损害他人利益的局面。那么,如何协调,只有遵循体现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才能协调和实现各方面的利益。

共产党员王廷江把自己通过勤劳致富的600万元个人资产无偿献给村集体,带领全村人在短短六年间使全村人均年收入从300元增加到6000元,走上了集体共同富裕之路。王廷江之所以自觉地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因为他立足于公有制的经济关系,有一心为民、一心为集体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对他这种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说明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和个人的利益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要依赖于国家的富强和政策的保证;个人利益只有遵循集体主义原则,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集体主义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同时也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它是正确的价值观。

(2)集体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板书)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其能动的反作用,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其基本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正确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科学规定,坚持这一价值观,就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请看教材51①划书“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投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

相互依存

细胞„„„„身体

相互促进

相互依存

个人利益„„„„集体利益

相互促进

整个身体的状况规定着细胞的命运,而细胞的质量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整个身体的发展。当整个身体健康时,细胞才能得以健壮;当整个身体受到伤害时,身上的细胞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损害。反之,细胞的状况如何,也会影响到整个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二者有矛盾。

由于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是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二者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对立的,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二者会出现不可同时兼得的情况,在二者必居其一时,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人们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及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

在1998年抗洪前线上,有一位26岁的战士叫吴良珠,他是一个汽车班的战士,他以顽强的毅力、拖着肝癌晚期的身体,在抗洪前线整整坚持了五十五个日日夜夜,开汽车,垒堰堤,背沙袋。他没有个人利益吗?不,他的家也在灾区,他心里也十分惦念家里受灾的亲人。

但他为了“大家”,三次开车路过家门而不入,多次谢绝领导劝他休息和回家探望的关心;在皖江大堤最紧张的抗洪阶段,他平均每天跑车300公里,每天睡眠2—3小时,最后累倒在大堤上。外科医生打开他的腹腔时,都惊呆了,只见肿瘤像葡萄一样遍布整个肝区,其中一个比拳头大的肿瘤已经破裂。他就是这样,带着严重的病情,在大堤上居然战斗了二个月。他用自己的生命,奏响了一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凯歌。他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抗洪钢铁战士”。(此前可让学生收集1998年抗洪英雄事迹) 兴建长江三峡是一个造福子孙万代的事,为了整体利益,就要牺牲部分人的局部利益,长江移民就成了牵动许多人利益的大事,仅万县市需要移民近80万人。需搬迁一座中等城市,5座县城及955个工矿企业,面对大局,库区人民甘愿为全国人民的利益做出牺牲。我想,当三峡工程屹立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面前时,我们是不会忘记那些三峡移民,那些为保大家而舍小家的人们。政府也努力找准移民补偿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从而使移民工作顺利进行。而只有坚持集体主义,才能正确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3)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板书)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有重大作用,它既然提供了正确调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相互关系的原则,它就会变成现实的力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现阶段,我国人民的重要活动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也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要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我国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这样,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成为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3.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应当注意的三个问题(板书)

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应坚持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板书)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的思想境界是多层次的,不论是学业选择,还是职业选择,价值选择具有多层次性,只要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应允许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

如:可根据个人意愿和国家需要,在学业上和职业上作出选择,且不可强求一致,只有这样,社会和个人才能和谐发展。(2)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正当的个人利益也应得到保护(板书)

这里应当区别什么是正当的个人利益,什么是不正当的个人利益?

任何个人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利益要求都应当无条件得到满足是对维护正当个人利益的曲解,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架于集体利益之上,为获取和扩展个人的特殊利益不借以违反法律,违背伦理道德来损害和牺牲公共利益,这是要坚决反对的。因此,个人利益的正当与否,其尺度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体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合理节制的,而不是无限膨胀的,正当的个人利益应当得到保护。

(3)社会、集体应不断完善和发展,要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板书)

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由于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一个人要想发展,必须要接受终身教育,因此,教育制度应不断完善,办学模式应不断调整,以适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集体要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

巩固新课

本节课,我们共讨论了三个问题,即: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于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可归纳为:

投影:

布置作业

请你谈一谈教材 P49页 P51页,谈谈你对两段语录的理解。

附本节课结构图表:

第五篇:第六课教案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能力目标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候,检查出勤情况

(二)复习

(三)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四)授新课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 让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三)纪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了哪些纪律规则来保证我们青少年学习与生活?(学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板书) 观看多媒体:与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法律

1.法律的特征(板书) 阅读教材案例,并思考。

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几名孩子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法律? 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纪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作答)

观看多媒体,第一张图展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此外,《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像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这就是法律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会。

根据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国家强制力。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事实证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这些相关规定是针对什么人制定的?这些规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医院制定的规则针对医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规则针对街道所管辖的范围人群。

使学生了解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 观看多媒体,说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归纳出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板书)

观看法律与纪律关系比较图,明确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 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 3.法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一。观察体味、思考

(1)片中小偷实施了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样的制裁?

(2)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小偷偷取公共财物属于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案例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二。观察体味、思考 婚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怎么办?

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强,依靠法律强有力的武器,就可以处理好这些纠纷。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三。观察体味、思考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案中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 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保护着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板书)

青少年要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意识,把“一荣一耻”成为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原则,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板书) (1)中职生应如何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校规校纪,依靠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怎样理解“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

遵纪守法必须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细处入眼,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贯穿始终。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

(五)课堂小结

按照本课时结构线索进行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提高认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1.纪律的定义 2.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3.纪律的作用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3.法律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反思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2.情感目标

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能力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依法治国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候,检查出勤情况

(二)复习

(三)导入新课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境内外势力的精心准备、策划下,暴徒们在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大肆打砸

抢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为果断处置“7·5”事件,当地政府组织警力依法留置、审查打砸抢烧犯罪嫌疑人1 000余名。尽管“7·5”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同样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没有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违反法律规定。 案例2:

39岁的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在背负“杀妻”之名服刑11年后,2005年4月初终于被中断刑期重获自由,(因为“被杀”的妻子张在玉又回到了家乡)并累计将获得70余万元国家赔偿。湖北法律专家指出,这个“离奇”的错案凸显出现行司法体制的一些漏洞,也势必促进司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从而进一步促进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

(四)授新课

思考问题①:两个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分析提示:案例一中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乌鲁木齐七五暴力事件;案例二中主人公的11年冤狱反映出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漏洞,说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公正是司法行为的灵魂,是司法的生命。

思考问题②:两个案例判罚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提示:依据相关法律。不管是处理暴力犯罪事件,还是佘祥林的冤狱、国家赔偿都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

思考问题③:冤案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法律失去了它的效力?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提示:没有失去效力,正是因为相关法律的存在,才能严惩暴力犯罪分子,佘祥林才能获得70余万元的国家赔偿。而冤案的发生恰恰是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执法的结果。

教师在引导分析时要明确指出法律存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政府治理国家的方式是依法治国,引出本节内容。(使用案例时,授课教师可以丰富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什么是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讲解)

①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法治与人治;

②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律与制度,个人意志;

③什么是依法治国?

定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思考问题: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过渡到下一内容)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中的“法”指的是法律与制度。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与制度治理国家。请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引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回答问题①:列举你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分析提示:教师可在学生列举后进行补充,此问题是让学生知道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与制度的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回答问题②:如果违反了法律将会怎样?

分析提示: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责任。如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违法《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做到有法必依

回答问题③: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 分析提示:违法犯罪的人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学生看书本73页的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的六条内容,并要求学生把74页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用下划线划下来。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本知识点可略讲) 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2)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案例:

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纪检司法机关共计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67万多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其中省部级高官35人,尤其是陈良宇、杜世成、郑筱萸等高官严重腐败案件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这组数字清楚地表明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在加大,任何腐败分子,无论职位多高,一旦违法,就严惩不怠,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①:结合材料,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②: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我国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案例分析:

2005年10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一位农民工举着一块牌子,上面一行大字“急卖判决书”,下面一行稍小的字“653万元急卖550万元”。据媒体报道,这笔款子是开发商拖欠承建公司的工程款,法院判决后一直未能得到执行,承建公司因此无法向建筑农民工们兑现工资,无奈之

下农民工们打算自己亏出100万元换个现金救急。可是,与多数走此下策的债权人一样,他们至今尚未寻到买主。其实,公开叫卖(贱卖)判决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近几年来,由于“执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百姓手持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当街叫卖的现象屡见于报端。

思考问题①:案例中的法院判决久久不执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提示:损害法律公信力,损害法律尊严,法院判决成“白条”。 思考问题②:你如何理解法律权威和尊严?

分析提示: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任何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威严。 思考问题③:国家和公民个人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分析提示:此问题的回答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而个人角度又可以具体为中职生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国家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措施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思考问题:怎样落实?

分析提示: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执政水平等; 措施②: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包括:避免执法、司法腐败;避免冤假错案及不公正案件(佘祥林案)等 (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方式学习本知识点) 2)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五)作业布置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六、教学反思

上一篇:中学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下一篇:最新医生年终总结大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