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哲学

2024-05-06

人生价值哲学(通用8篇)

篇1:人生价值哲学

人生价值哲学 [内容摘要] 探讨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都是现实的存在,不论亡故还是活着,本着存在即合理的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及意义。但是不能否认个人的价值确实存在不同及差别,而这些差别则可以通过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与占用社会资源多少的比率来体现。

【关键词】 人生观 人生价值 意识形态 一 人生究竟是什么

要揭示事物的实质,就必须把握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以及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人生的基本要素有人、自然和社会。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有三种关系,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就是人生的三个基本矛盾。认清人生的三个基本矛盾,就把握了人生的真正实质。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就与自然界就有了根本的区别。但是,人与自然又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自然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自然又是人认识和改造的重要对象。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生的基本矛盾之一,没有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没有人生。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是自然制约和影响着人,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

社会是人的活动的有机整体,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人与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但是,人又和社会相对对立。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人生和社会区分开来,研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社会决定和制约着人,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

一个人在人生中,既是人生的主体,又是人生的客体,集人生的主客体于一身。作为人生主体的人与作为人生客体的自我,是人生的又一对基本矛盾。可以说,没有人与自我的矛盾,也就没有人生。要弄清人生的实质,就不能不研究人与自我的辩证关系。自我制约和影响着人,人对自我的认识和改造。

人生就是人在一定的自然、社会和自我条件的基础上,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过程。

一 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任何个人,首先必须生存,才能有所创造和贡献;其次必须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有所发展,才能有比较多的创造和贡献。一句话,任何个人只有得到生存和发展,才能创造人生价值。而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到社会对个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满足和尊重。另外,任何个人要工作,要作出贡献,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条件,并且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肯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劳动创造,实现人生价值,这也就需要社会的尊重和满足。总之,没有社会的尊重和满足,任何个人都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也就不可能进行劳动创造,实现人生价值。所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生价值实现的一定体现。任何个人,只要他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对社会的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就是实现了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社会就应该对他的社会价值给予承认和肯定。由于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社会根据个人社会价值的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的满足和尊重,这是社会对个人人生价值的承认和肯定,是人生价值实现后的一定程度的体现。对于正在进行劳动创造的人们,社会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的或者精神的满足和尊重;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由于他们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待遇。这些都是对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承认和肯定。从社会来说,这种给予是应该的。从个人来说,这种获得也是受之无愧的。因为,只有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肯定,才能更好的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更多的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更大的人生的社会价值。

三 什么是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就是个人的一生对人类、集体、他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总和。人生价值的客体是个人一生。人生价值是由个人一生创造的,是属于个人一生的。人生价值的客体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一生,而不是抽象的个人一生。

人生价值是个人一生的积极作用的综合,这是人生价值的实质。首先,人生价值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人生价值不仅仅是个人一时一事的积极作用,而是个人一生总的积极作用。其次,人生中的失误和错误造成的消极作用不是人生价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个人的某些失误或者错误,对人类、集体、他人或自己产生的消极作用,不是人生价值。同时,个人在一生中的消极作用,需要用积极作用来抵偿和弥补。用以抵偿和弥补消极作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相抵消,也就不再是人生价值了。因此,人生价值作为个人一生的积极作用的总和,应当是个人一生发挥的积极作用减去用以抵消消极作用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人们,为了使人生具有较大的价值,就要尽可能的减少失误,尽量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

四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人的内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对社会、对自己的存在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人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挥自己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过程社会制度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

人生价值的实现受着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的决定和制约。一定的社会制度,从客观上决定和制约着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创造力的增长,决定着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场所,影响着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性。它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的客观条件。

在剥削制度下,剥削阶级对广大劳动群众在政治上压迫,在经济上剥削,在思想上愚化,压抑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智能和体魄的发展,限制了人生价值的创造力的增长,从根本上限制了人生价值的实现。剥削阶级残酷的剥削和严厉的统治,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创造人生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使人们的人生价值不能很好的实现。尽管如此,广大劳动人民还是不断地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劳动人民的人生价值不仅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反而还受到贬低和否定。这就压抑了劳动人民创造价值的积极性,阻碍了人生价值的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使人民群众在思想、文化和体魄等方面有可能充分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人生价值创造力的增长,使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比较优越的条件。尽管我们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还不发达,在人才使用上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困难。但是,党和国家在不断的创造条件尽量发挥每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由过去的当牛作马变成了社会的主人,人的尊严、人生价值不再象过去那样被贬低和否认,而是得到了社会的尊重。这样,就较大地调动了人们创造人生价值的积极性,使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篇2:人生价值哲学

内容摘要:论述人生价值的涵义和基本内容。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 实现 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另外,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这种得到社会赞同的人生价值是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将社会价值作为重要内容。最后在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我们树立的价值观对我们人生的影响,而我们又要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去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哲学中讲的人生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索取两方面内容的观点。

第一:人生的价值和基本含义

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给这个世界看吧。好久好久以前,我很记得一句话:生命在于生生不息。那时我还小,没法理解。其实,现在,于我,宁愿这样理解生命:在于自由。裴多菲的毕生经历和认知道出了生命这样的一个真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家皆可抛。时至今日,我深深体会到这些简单的语言中蕴含了极高的生命境界,也是我,下定决心,要追寻的,生活的另一无价的方面:自由以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艰难、困惑、郁闷的时候,只要我们心中有追求自由与价值的信念,就会有转机和好运的来临。别放弃,坚持信念,坚强而且坚定地等待和努力,成功就会来。一句老话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刻在我的心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而最近的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更加坚定了我对成功这个颠扑不破的看法,也执着地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生生不息,在于我们的信念!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讨论的一个热点。诚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存在着矛盾乃

至冲突,存在着某些价值坐标倾斜的现象。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统统归结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把该群体的价值观念放在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中新旧价值观念变迁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冲突本身也正是价值澄清和价值重建过程中暂时“阵痛”,它孕育着一种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历史的潮流的价值观的诞生,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进取的。所以大学生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信念,也在用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追求自己的自由。而我就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我会加倍对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行动付出。我会乐此不彼的在积蓄力量,就像蝉一样,在破茧而出之前要经过十几年的酝酿过程,这个过程缓慢而艰苦。但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快乐和充实,并不是被束缚了,而是充满希望的在冲脱束缚,一个在为梦想不懈努力的人,一定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吧!请让我慢慢的,静静的等待着破茧而出的那一刻,等待着获得人生自由的那一刻!在人生当中获得自己心灵的自由与人生价值。

第二: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具备那些条件

从理论上来说,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这些评判标准只是后话,一个人如果能做好自己,那么就对社会有益,而不是在做一件事之前想想我对社会能有什么作用。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有自己决定的。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内在地包含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

会价值,是个体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自身价值,是个体个人生活动对自己的上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社会条件和个人主观条件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造就精彩的人生。力图使自己活泼而不轻浮,严肃而不冷淡。自信而不骄傲,虚心而不盲从。成功时学会深思,受挫时学会镇定。在追求人生的价值中学会奉献,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经风不倒,遇霜不萎,逢雨化龙。历雪独放。第三: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和创造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平淡做人,敬业做事,这是“我的人生价值观”核心体现。

平淡做人。一是要虚心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扩大知识面,用先进的理念指导社会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履职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二是要淡泊名利。古人云:“知足者常乐”。做人要知足,为官更要知足。做到不争名,不逐利,不攀比,正确对待名利得失和岗位调整,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守得住清贫,平平淡淡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三是要坦诚待人。凡事都要心平气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谅解的心情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人、团结人,竭力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各种矛盾。胸怀坦荡,诚心待人,以自己的真心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以自己的诚意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敬业做事。一是要有务实作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必须养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收到实效为出发点,把全部精力都用到实际工作上。二是要有责任意识。要常怀敬业之心,热爱自己的工作,珍惜自己的岗位,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要善于思考,用心把握,狠抓落实,敢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三是要有创新精神。要有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勇立潮头、开拓创新的精神。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的身边,总有这么一群人、一些事,平凡却不普通;闪耀的光芒,给我们温暖,彰显着我的人生价值观”。从上面所论述的来看,要树立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与此同时还满足个人自身的某种需要的价值观。这不仅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且做到了索取与贡献的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最后,无论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还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等,它们都是人的能动创造力实现的结晶,也是对人生目的和行为表现所做出的一种社会评价。正确认识哲学中所讲的人生价值,就需要正确的评价人生价值,因为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杠杆,也是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而真正的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在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之后个人对社会贡献达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文 学与 人 生

姓名:王利

篇3:人生价值哲学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彰显生本味

中职教学应贯彻生本教育新理念, 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等理念。面对中职学生, 教师要把他们视作具有鲜活生命和个性的个体, 他们的学习、进步、发展是我们从事中职教育教学的宗旨。

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笔者在中职学生中开展《哲学与人生》教学, 摒弃过去纯粹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 更多地关注学生能通过哲学课程的学习, 主动参与课堂, 在师生互动中张扬个性, 增强生命活力, 获得切身体验和感受, 尊重人格、理解需求、挖掘潜能, 获取主动学习、发展的持续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力求引导学生做到导学习重点拨、先活动后学习、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等具体要求。如在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这样的导学教学步骤:引导明确学习任务—分组讨论—交流共享—解决学习问题—拓展延伸。具体要求学生, 先于课前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学习能力做必要的预习, 课堂上结合教师的导学预设开展课堂中的小组间讨论, 可在同一小组或临近小组之间共享讨论成果, 再由小组分别推举学生代表发言, 其他学生认真聆听, 并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质疑, 提出观点。要特别注重的是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他们相互合作开展学习, 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激发学习兴趣。课后布置学生写作小论文《我看人生挫折》的延伸拓展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坚持以生为本, 就必须处处为学生着想, 为他们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 从而有效改变以往中职生在哲学课堂无所事事、昏昏沉沉的不良学习姿态。

2. 在合作中学习, 注重团队精神。

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 在面临课堂学习时往往积极性不高, 而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却相当强, 在以活动形式为主的课堂中却表现出极强的表现欲, 并且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强,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即针对中职生的哲学课堂学习, 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多在活动中参与互动学习, 避免枯燥沉闷的哲学说教, 并在活动中锻炼团队合作, 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 使得个体和团队素质得到适当发展。笔者曾在中职学校校际交流课中, 以“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为课题开展了一次公开教学活动, 主要形式为通过教师列举典型案例、创设情境, 并将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 组内以学生代表为小老师, 在教师设置的案例和情境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讨论学习、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积极性和主动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注重探究性学习, 增强参与哲学课堂的动力。

在中职哲学课堂中, 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在哲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在参与质疑、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参与课堂的动力, 掌握获取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在探究学习活动中, 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都有话可说, 都有所收获。如在“如何区分新旧事物”、“如何对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和逆境两种境遇”等教学问题中, 笔者很好地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 开展探究学习, 由他们发现、质疑、分析解决问题, 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哲学即是生活, 课堂教学充盈生活味

1.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体现了鲜明的生活味, 课程内容设置充分把哲学原理广泛地结合中职学生生活实际, 从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都始终围绕中职生人生道路的多个视角, 如唯物论与人生选择、辩证观点与人生态度、认识论与人生实践、历史观与人生理想、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等。因此, 中职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增添教学的生活趣味, 充实哲学教学的时代感, 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生活中, 生活即是哲学。笔者认为, 中职哲学要让学生喜欢, 要让学生勇于参与课堂, 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课堂活动。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之后, 笔者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做到知行统一,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的教学问题。相反, 教师如果不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毫无体会感受, 那么哲学课堂可能就显得动力不足、苍白乏味。

2. 让时政进哲学课堂, 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业和就业,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心理素质、实践能力, 关注国内外大事等, 适时引时事政治素材进课堂, 把哲学学习与自己身边的社会生活相融合, 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增强学生积极应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并且, 笔者经常借助哲学课堂教学,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搜集一些社会时政热点、学生或学校身边发生的事件, 并在学习小组中适当筛选, 选择出较有代表性的话题由学生代表在课前10分钟进行演讲, 锻炼学生表达和表演的能力, 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有的学生讲得相当好, 还能够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进行点评, 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 体现活动味

1. 注重实践性,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中职哲学课堂不应变成纯粹的哲学理论说教, 而应努力将学生的“人生”与“哲学”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哲学中有效利用哲学, 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指导。在这一点上,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设置较合理, 主要以哲学学习指引人生, 以人生实践体验哲学。笔者认为, 哲学学习是为学生的人生实践服务的, 教师应通过学哲学强化对学生学习、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人生问题的指导作用, 发挥哲学学习的实践性意义, 使得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哲学原理和观点, 又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选好人生路, 走好人生路作为《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重点。如在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学中, 笔者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 针对第四个教学环节“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诸如“科学算命”、电脑测字或测姓名等“伪科学”, 发动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其中的哲学道理。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有效结合生活实际, 解决现实问题, 这是哲学学以致用原则的真正教育意义。

2. 学习和实践活动多样化, 注重在活动中学哲学。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 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笔者主张, 学哲学不应是单纯枯燥的理论罗列, 应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学形式, 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哲学效果更显著。首先, 充分利用《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现有的体验探究活动素材, 如教材插图、体验与探究、拓展与延伸等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结合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在课间活动中轻松解决了哲学问题,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笔者特别关注哲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尽可能对课堂活动教学进行有效拓展, 延伸学生的学习实践空间, 如积极指导学生结合中职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实习工作等形式, 引入哲学课堂, 以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切身体会作为哲学课中的有益素材和资源, 丰富哲学课堂教学。此外, 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谈谈体会感受, 进一步领悟哲学意蕴, 通过参加座谈会、听报告会反思哲学道理等, 丰富哲学教学活动的形式, 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 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具有鲜明的生本味、鲜活的生活味、多样的活动味, 只有靠教师的细心体验才能感受到, 只有在教师热心教育并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勇于突破、勤于摸索, 才能捕捉哲学教学中的各种有益信息和课堂资源, 不断提高中职哲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湘洪.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1) .

[2]李晓慧.中职“哲学与人生”案例导课艺术性探索[J].教师 (中) , 2010 (12) .

[3]梁文侠.哲学与人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8.

[4]陆浩勤, 黄巍, 彭茂清.中职校德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12) .

篇4:哲学视域下的当代人生价值研究

关键词:哲学;大学生;人生价值

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人们无法忍受没有意义、行尸走肉的生活。人之所以为“人”,也恰在于人是一种意义性存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属性中的自然存在,因此,人不会仅仅满足于生存,而是会在满足生存的前提下进一步追寻人生的意义。当前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很多人的人生价值观呈现非理性化等倾向。

一、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涵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把“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视为重要内容。思想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最主要的标志,一个人没有了思想,行尸走肉的生活,与动物没有区别。而思想的核心便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三观”,价值观是人们思想的基础,决定着人们努力的方向,同时,价值观也是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现代化的建设。

(一)人生观的内涵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人生的内涵很丰富,人生中的际遇复杂多变,因此,人生观的形成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人们实践生活中长年累月积累的结果,它不可能反应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不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二)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价值大小以及怎样评价价值、如何获取价值的评判标准。价值观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价值目标,即是要追求和实现怎样的价值;二是评判价值的尺度、准则,即是人们评价价值大小的依据。

二、当代人生价值的特点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社会变化,不仅促进了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的变化和转型,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现实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就要求自主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这些都对人们的观念形成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多元化与一元化价值观的抗拒

个人人生道路和人生发展的结果与价值取向、价值定位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价值的选择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这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这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巨大的挑战。面对价值观的选择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的日趋多元,人们对价值的评判标准也出现多样化,很多人开始迷失自我,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自我价值得到最大的满足,全然不顾集体利益,更没有奉献精神,只知索取,这与传统价值观提倡的奉献、勤劳、刻苦等价值观背道而驰。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人们评判价值标准的天平已趋于失衡,人们评判价值的标准仅仅是个人利益是否得到满足,并希望通过自己的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身价值。

其二:生存焦虑对当代人的困扰

随着传统社会日益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伴随而来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与传统观念发生了深刻的碰撞,人们比过去增加了更多并且更复杂的消极情绪体验,并且越来越感觉到生存的焦虑。

首先,随着现代化的进行,社会发生的巨大进步和转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价值评判标准和追求等都发生了巨变,这就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行为方式做出适时的调整,使其与社会评价标准和要求相适应。

其次,现代化建设除了物质层面的丰富外,人的发展是其首要任务。然而,在物质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往往更容易忽略了个人精神层面的提升与发展,把社会的现代化单一的理解为“物”的现代化,“人”这一主角反而被忽视和边缘化了,这使得人们在物的泥沼里开始迷失自我,出现了人从属于物的怪象。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它对人们的生存处境有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单一的价值判断已经难以完全适用于当下的社会发展,而人们新的价值观还未形成,这种精神的缺失,使人们失去了方向,导致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袭。

以上种种都表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也开始出现西方社会曾经经历过的那种人的异化、精神的匮乏和道德的沦丧。针对人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尚未建立的现状,关心人类健康精神世界的构建成了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

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的选择,是人们人生态度的反映”,指引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影响着人们对价值的判定、选择、提升与实现。缺乏价值观引导的人生是迷茫的,那么,当今社会的人们到底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呢?

其一: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努力走向主动的自我

个人的社会化,具体来说是从“潜在的人向现实的人、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从单个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是人逐渐成熟,逐渐提升的过程。在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要努力使自己的价值观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迷失自我,要在认可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力图有自己的个性和主张,做到有所进步和突破,做真正的、主动的自我。

主动的自我,即在综合评判价值的基础上树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让自己成为价值选择的主体,并有条件的服从社会的基础性规范和约束。自我走向主动,是以被动的自我为前提的,被动的自我就是对社会约束的有条件、适度的服从,这也是每个人成功实现主动自我的必经阶段,无论从社会还是个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必须的。倘若过度夸大自我,而没有约束,人不但不能实现自我,反而会处处受阻,更谈不上进一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

实现自我和主动,首先要实现主动选择和评判价值,可以说人生在世所有的追求归根结底都是对价值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获取和实现的途径概括起来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完全遵从社会这个主体,个体只是从属和依赖,这已然遭到社会发展的淘汰;二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形成的,它从自我追求出发,树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走向主动的自我,就是要从依赖社会转为遵从自我,自己对自己负责,使自己成为价值主体。

其二:自在优雅的生存

所谓自在优雅的生存这就是要求自我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大胆的去追逐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满足。人的才能有无限大的潜力,只有不断的要求自我提升、自我改变,才会激发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斗志和潜力,做出更高层次的突破。随时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大多数的人们都有更多的额外时间去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当前社会人们的生活得到广泛的发展,不光是物质生活获得极大的提高,其精神文明生活也获得极大的丰富。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满足又能极大的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可以让其更充分体现人们的意愿。物质、精神财富的豐富与社会制度的完善,为人类自在而优雅地生存创造了基本条件。(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哲学观研究.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8-27.

[2] 杨仕奎:人生价值的多元考辨.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3] 李丽环:当代人生价值问题的哲学反思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篇5:论老子人生哲学的永恒价值

摘 要:在中国,老子第一个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哲学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他提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遵循“道”,事物对立面的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老子提出了“重生”、“寡欲”、“纯任自然”的养生之道,“守柔”、“不争”、“功成不居”的处世之道,在今天仍有宝贵的价值。

关键词:道;生命;矛盾;自然

一、生命为本,重于外物

老子有很强的生命意识,具有丰富的重生思想,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念。老子企慕长生,向往生命的无限与永恒,它以自觉的.生命意识为基础,建构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生命哲学体系。老子认为世上之人,长寿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一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自寻了短命,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自寻短命呢?老子回答是“以其生生之厚”,即奉养过度了,这是不善于养护生命的表现和结果。只有极少数人(约占十分之一)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了解真正的养生之道。

老子指出,人们首先要分清“内”和“外”的关系,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外”就是身外的名与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在这些问题上,世俗之人最容易犯糊涂,往往轻身而逐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都是身外之物。世俗之人由于分不清内外,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结果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

二、养生之道,在于善于处理矛盾

(1)“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

老子认为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道德经》列举了许多相对的词语:有与无,美与恶,难与易,前与后,虚与实,强与弱,内与外,得与失,浊与清,直与曲,大与小,轻与重,雄与雌,白与黑,长与短,高与下,吉与凶等等。万物固然相反对立,但也相辅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进而指出事物不断朝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即祸福相倚相伏,祸中有福的因,福而又潜伏了祸的果。老子的人生智慧启示我们: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不能够静态的片面的看待事物,而过早地给事物下定论,幸福时不要忘了失意时。

(2)居卑不争、以柔克刚、功成身退的竞争之道

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的纷争,遂提出柔退不争的处世之道。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什么要这样呢?老子回答说,因为“柔弱胜刚强”。如果人们皆能甘守柔弱而不恃刚逞强,则大多数的纷争自然就不会发生,已经发生的纷争自然也会得到消解,社会自然就可以和谐稳定了。老子告诫人们要“谦下”。谦下的具体要求是就是不自我表现(不自见),不自以为是(不自是),不自我夸耀(不自伐),不自我骄矜(不自矜)。老子还主张“不争”,即不与人争,不争先,“不敢为天下先”,他告诫人们:不要事事认为我的看法比别人的看法要高明,不要认为一切我都看的很准。处处与人争先,就要处处吃亏,向所有的人挑战,就会被所有的人反对。实际上,真的天下第一的人,往往会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表现出谦虚。老子十分推崇水的品质,认为水集中了“柔弱”、“谦下”、“不争”等美德于一身。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是道。”“上善”之人处世好像个水一样。水是最自然的,最接近于大道,人类应该向水学习,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却不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老子主张与人为善。

篇6:人生哲学中的价值观

让我先向大家介绍一则短篇的关于人生哲学的小故事。一个满腹经纶的作家出名后有了些财富,便开始环游世界、到处走走。他带着一些金钱及书本开始旅游。有一次他搭上了一艘船,准备海上之旅。不料半途刮起一场可怕的暴风雨,每个人都急忙抢救身上值钱的东西,作家却只拿了笔记本。一旁的人问他:“你不打算保住你的财产吗?”作家回答:“我所有的财产都在我身上了。” 当暴风雨过后,有些人因拿了过重的财物而无法逃出,而作家则幸运的活了下来,等到了另外一个城市,他便将这个冒险故事写成书。一路上他就靠着文笔才华顺利的回到家乡。

这则故事说明什么呢?知识是唯一不会亏本的生产工具,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懂得利用所学发挥自己的才华,改善目前的生活,帮助自己由困境中跳脱出来,并使人生充满意义及乐趣。

那么,什么是“人生哲学”?“哲学”这一词就不用特意向大家做解释了。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说,它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那关于“人生哲学”呢?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思想、意义、态度等。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有的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人生哲学,如存在主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句中国名言就很好的概括了人生哲学研究的范围,即“世事”与“人情”。

至于“价值观”这一概念,现当代公认的理论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实际生活中,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十分复杂,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往往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格局。然而,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以下让我对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做简单的介绍。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 《西方哲学史》罗素著,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第一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一则关于人生与哲学的典故便是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真正能理解它寓意的能知多少。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这其实便是庄周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有句话叫“虚幻背后的真实”,虚幻的背后是真实,但是真实的不是欲望,而是残酷的现实。梦境里的美好的展现了人的欲望,欲望背后是在现实中的空虚或者失败或者无奈的现实。现实才是真实,欲望只是表现方式是表象。“所谓虚幻,实非虚幻,是名虚幻。”这点在哲

学的学习中是比较抽象和不具体的了。

另一则有关于人对自由的追求的典故仍是和庄子有关联,“宁做自由之龟”。故事是说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这简单的故事便是向大家阐明庄子不愿为官而要做普通的百姓,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对人性追求解放的向往。这不正体现了在哲学中外在自由、思想自由与生命自由的三个“自由”观点。

以上介绍了哲学中关于人对虚幻与自由的理解,再来看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对人生观中价值的理解。我们常言“三家并立”,“三家”便是儒释道三家。首先,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成就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其次,道家的人生观,是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与宁静,认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最后,佛家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之说,其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反映了佛教对世界万物以及人的生命本身的看法,即佛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落实到世界的层面就是世界观,落实到人的层面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有所区别,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三家对世界的观点,儒家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不要去着迷于云里雾里的事情,而要重视现世的修炼;道家讲的是“穷尽变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佛家则讲“缘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纷纷扰扰的现象所迷惑。

西方的哲学家对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很深的见解,西方哲学研究的是人为什么要活、活着有什么意义等, 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是对死亡本性的追问,其终极形态在本质上是宗教。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兴起原因及主张的 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观点来看,各史学家文学家的观点主要是提倡人性的解放与理性的自由观。哲学家康德的“自我立法”,主张自我约束,自我理性的支配;梭罗的观点是人人平等,主张世界的公平正义;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主张主权在民。而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在以辩证唯物论认识人类发展客观规律及其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科学理想,是集中反映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最高理想。

以上分别是笔者从中国古代和中西方哲学中对价值观的不同看法的简单梳理。其实,任何价值观都只能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一切信念、信仰和理想都只能是什么人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随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而成,且往往不易改变,并在人的兴趣、态度、目标、信念、理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价值观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不仅是态度的决定因素,也是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决定因素,在人格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人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价值观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支配着人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并左右自己的行为,在宏观上决定了个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和生存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不仅是学生或者上班族,亦或是在各行各业工作的人们,都要接触到并且需要接受各种新事物。如果我们费尽心思学到的是些与现实不相干的纯理性化、理想性的东西,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价值所在,就很有可能形成知识无用的观念。所以,我们必须摈弃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大作用。

 《西方哲学史》罗素著,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第一版

篇7:人生价值哲学

【学习目标】

运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自学填空】

1.人只有在中,才能创造价值。

2.劳动是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的的重要手段。

3.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和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是。4.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的关系,才能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人的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6.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需要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全面提高;需要有坚定的,需要的指引。

【能力训练】

一、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重要。2.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而不应追求人的个性发展。3.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二、单项选择题

1.我们之所以说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是因为 ①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显示自身的价值

②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③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④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活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我们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使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保护劳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是因为

①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创造价值②劳动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③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追求人的个性发展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人们在追求个性发展过程中,应该

①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在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②以“新潮”和时髦作为标准 ③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④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李商隐死后,崔任曾作《器李商隐》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怀未曾开。”并指出李商隐这匹“良马”腿脚屈曲,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B.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D.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5.对人的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二者是统一的,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②人的价值的实现完全靠个人的奋斗

③人在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 ④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有人认为:“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会抹杀人的个性发展”这种观点 A.正确,因为个人与社会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B.错误,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十分有害的 C.正确,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与社会总是发生矛盾的 D.错误,因为社会对个人的发展不起任何作用

7.面对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正确的态度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和挫折B.尽量回避和绕开困难和挫折

C.努力寻求造成挫折和失败的客观原因D.怨天尤人,悲观失望

8.生长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当代青少年,应该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创造主观条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创造主观条件,十分重要的就是

A.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B.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C.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D.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简析题

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金牌工人”的青岛港集装箱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在青岛港工作30多年,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从一名吊车司机,成长为掌握现代技术的“桥吊专家”。“振超精神”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就是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就是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把《金牌工人》作为献礼作品在电视频道推出。

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评价许振超的人生价值?

①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其中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②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③许振超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人生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2)“振超精神”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启示?

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许振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成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②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许振超与广大职工团结协作、互相关爱,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8:人生哲学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某种与之相应的哲学。儿童是现实主义者:他对梨和苹果的存在深信不疑, 正像他对自己的存在深信不疑一样。青年人处于内在激情的风暴之中, 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内心, 于是预感到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变成了理想主义者。但是成年人有一切理由成为怀疑主义者:他完全应当怀疑他所选择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否正确。但是当他老了, 他就会承认自己是个神秘主义者:他看到许多东西似乎都是由偶然的机遇决定的;愚蠢会成功而智慧会失败;好运和歹运都出乎意外地落个同样的下场。现在是如此,而且从来都是如此,以致老年人对现在、过去和未来所存在的事务总是给以默然接受。

上一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300字大学生下一篇:系列雕塑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