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试卷a

2024-05-05

哲学与人生试卷a(共6篇)

篇1:哲学与人生试卷a

哲学与人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D、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3、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总是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5、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6.”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 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7.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人个的性格

9.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这表明()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10.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③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④祸兮福之所倚 A.① ③ B.① ④

C.② ③ D.① ②

11.“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A.知人知面就行了 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

C.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

D.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12.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 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吸取旧事物的精华 B.强大和完善的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14.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 ﹚

A.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思维规律

15.人生行动是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实现﹙ ﹚的过程.A.目的和理想 B.方向和目标 C.路线和计划 D.计划和方案 16.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意识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 17.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公开投票,有公众推选过去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前三名依次是:马克思、爱因斯坦、达尔文。他们推选的依据应当是()

A.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程度 B.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 C.个人活动摆脱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程度 D.个人活动是否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18.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19.“刀子嘴豆腐心”、“笑里藏刀”,这表明要了解一个人,必须()A.透过假象抓住对真象的认识

B.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放弃感性认识或不经过感性认识,直接抓住理性认识 D.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20.关于矛盾的正确说法是:()

A.矛盾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之间 B.事物自身既对利用统一的关系

C.矛盾仅仅存在于社会人类之中,自然界不存在矛盾。D哲学上的矛盾就是生活中的矛盾,两个概念是一样的

21.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全判抛弃,而是“扬弃”,这里“扬弃”是指: ﹙ ﹚ A.既克服了旧事物消极过时和腐朽的因素,又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合理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势性。B.全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 C.全盘否定旧事物,全面扶持新事物 D.继承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

22.人生发展同样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句话是说()A.人生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曲折发展过程 B.人的发展有时是前进的,有时是倒退的 C.人生发展只有上升,没有下降

D.人生发展复杂多变,只有成功不能失败。

23.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是:()

A.顺境和逆境 B.前进新与曲折性 C.前进与落后 D.进步与后退

24.人生发展包括的重要两个方面是:﹙ ﹚

A.生理发展和精神发展 B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 C.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 D.个体发展和集体发展

25.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

A.行为习惯 B.工作方法 C.思维方法 D.认知态度 26.下列关于人生目标的说法不正确()A.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只要符合个人实际就行 B.人生目标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校正

C.人生目标的确立关系到人生奋斗的方向,一旦确立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多变 D.正确确立人生目标要靠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

27.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说明()

A.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B.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想象

C.理想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D.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28.理想信念是一种()现象

A.精神现象 B.物质现象 C.经济现象 D.逻辑现象 29.理想变为现实需要()条件。

A.有政治理想 B.自觉的责任 C.有道德观念 D.生活有追求 30.信念是()等的有机休统一体。

A.心理和认识 B.认识和情感 C.情感和意志 D.意志和认识 二.分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被踢过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体验,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于是他信步走到大街上,迎面正好遇到一个乞丐。莫泊桑迎上前去,言辞恳切地说:“喂,请踢我几脚吧?”那乞丐被说的莫名其妙,愣住了,以为他神经不正常。莫泊桑继续赔笑,又从口袋里掏出钱说:“你踢,我给你钱。”那乞丐见钱一把抓了过去,伸脚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下。莫泊桑忍痛揉着屁股,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了这一真实被踢的感受。

“莫泊桑花钱买踢”的事例说明认识的来源是什么?这对我们的人生成长有什么启迪?

2.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栋高楼。”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哼着小曲,他满面笑容开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仍在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面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结合“三个工人砌墙”的事例,请你谈谈确立目标对我们人生成长的必要性。

3.面对我国就业政策的改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的同学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赶上“包分配”的好年头;还有的同学把对现状的不满都归罪于家庭,说什么:“不怨天,不怨地,就怨爹娘不争气。”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哪些条件?怎样对待这些条件?

4.大家盼望已久的班级篮球比赛开始了,高三(2)班是夺冠呼声最高的班级,因为这个班级的队员在身高、技术上占明显优势。赛场上,高三(2)班的队员在全班同学的欢呼声中,都想给大家露一手,却把比赛前制定的方案抛在了脑后。特别是参加过全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的队长张明同学,一抢到球就急着突破上篮,由于缺乏其他队员的配合,几次都被对手拦截了。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场上队员情绪急躁,互相指责和埋怨,最后出人意料地输掉了第一场比赛。(1)高三(2)班输掉比赛的原因是什么?(2)在后面的比赛中要想获胜,应该怎么做?(3)谈一谈个人如何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附答案:

一.1.---5.CDDAC 6.---10.CBDBB 11.---15.DCCAA 16.---20.BAABA 21.---25.AAACC 26.---30.AAABB 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主观感受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毛泽东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2.人生目标可以规划人生发展;人生目标可以推动人的进步;人生目标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3.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既包括人生环境的客观条件,也包括个人的主观条件。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个人的家庭环境都都是客观条件,都会影响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但在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个人不应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素质越高,人生就会有更大的价值。

4.(1)队员想出风头,没有团结起来。(2)要紧密团结,队员之间要配合。

(3)历史发展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集体不论大小,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团结可以使集体欣欣向荣,因此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要维护集体的团结,互帮互助。这样个人的作用才能够在集体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我们生活在集体中,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需要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牢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做损害集体荣誉和利益的事。

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更应该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在生活中要懂得关爱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维护集体的团结,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要尽职尽责地完成集体分配的每一项任务。要积极发挥个人的特长,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创造性的劳动和优异的成绩,为集体增光添彩。

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还体现在当集体荣誉和利益受到损害时,敢于积极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严重损害集体利益的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篇2:哲学与人生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D、以客观实际为主,主观愿望为辅

2、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3、网络“凤姐”玉凤,女,25岁,重庆人,身高1.46米,大专学历,在家乐福超市工作。她的征婚条件“必须为清华北大硕士、经济学毕业或者精通经济学、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身高1米76到1米83之间 越帅越好、东部沿海户籍、无生育史、年龄在25-28岁之间”。如此征婚,罗玉凤上了不少电视节目,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现在,网友称她为“凤姐”,并打出口号“信凤姐,得自信!”据说符合她的征婚条件的全国也仅6人。“凤姐”之所以成为网络恶炒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看是因为她()

A、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

C、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D、只要符合自己的愿望无可厚非

4、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是()

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人生的客观实际

C、个人的主观愿望 D、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5、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运动 B、静止 C、时间 D、空间

6、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不同的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7、人生行动和动物的活动的最根本区别是()

A、人生行动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B、人生行动是本能的活动过程

C、人生行动是不自觉的过程 D、人生行动在于实现物质财富

8、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是()

A、主观能动性 B、人具有思维能力

C、人能够认识世界 D、人能够改造世界

9、要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必须做到()

A、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关系

B、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相信人定胜天

C、尊重客观规律,不用发挥人的积极性,因为人是无法战胜自然的。

D、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应该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10以下对自信自强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自信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②自信是打开自己的潜能的宝库的钥匙

③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④自强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11、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句话说明哲学道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B、世界是物质世界

C、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12、人的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是()

A、人际交往户 B人际关系 C、人际和谐 D、人际沟通

13、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A、形式是否新颖 B、时间出现的先后

C、现象上是否新奇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14、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

A、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B、从低能向高级阶段发展

C、从简单到复杂 D、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15、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相辅相成的关系

C、相互排斥的关系 D、两都不可分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哲学产生后一直存在着两个个基本派别的斗争。这两个基本派别指(A、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

A、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把握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 D、做到实事求是

3、人生选择多样性的基础是())

A、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B、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C、物质世界的特殊性 D物质世界的矛盾性

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A、固有的 B、本质的 C、必然的 D、稳定

5、人生行动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A、体力的制约 B、智力的制约

C、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D、事物运动规律的制约

6、人生行动的基本要素有()

A、行动的主体 B、行动的对象

C、行动的手段 D、行动的目标

7、自觉能动性指()

A、人能动地反映世界的能力 B、又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力

C、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主观

D、也包括把主观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

8、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受制约的因素有()

A、客观因素 B、主观因 C、客观条件 D、思维方式

9、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

A普遍性、B特殊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10下列属于人际关系的有(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血缘关系 D、文化关系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关键时期的人生选择对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运动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变化就是发展,发展即是变化()

4、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5、人的行动不仅是物质力量的外化过程,也是人的内在精神、道德力量的展示过程。()

6、人类有自觉能动性所以能够发现和改造规律()

7、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8、现象包含着本质,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9、只要发挥主动能动性就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篇3:哲学与人生试卷a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彰显生本味

中职教学应贯彻生本教育新理念, 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等理念。面对中职学生, 教师要把他们视作具有鲜活生命和个性的个体, 他们的学习、进步、发展是我们从事中职教育教学的宗旨。

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笔者在中职学生中开展《哲学与人生》教学, 摒弃过去纯粹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 更多地关注学生能通过哲学课程的学习, 主动参与课堂, 在师生互动中张扬个性, 增强生命活力, 获得切身体验和感受, 尊重人格、理解需求、挖掘潜能, 获取主动学习、发展的持续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力求引导学生做到导学习重点拨、先活动后学习、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等具体要求。如在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这样的导学教学步骤:引导明确学习任务—分组讨论—交流共享—解决学习问题—拓展延伸。具体要求学生, 先于课前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学习能力做必要的预习, 课堂上结合教师的导学预设开展课堂中的小组间讨论, 可在同一小组或临近小组之间共享讨论成果, 再由小组分别推举学生代表发言, 其他学生认真聆听, 并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质疑, 提出观点。要特别注重的是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他们相互合作开展学习, 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激发学习兴趣。课后布置学生写作小论文《我看人生挫折》的延伸拓展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坚持以生为本, 就必须处处为学生着想, 为他们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 从而有效改变以往中职生在哲学课堂无所事事、昏昏沉沉的不良学习姿态。

2. 在合作中学习, 注重团队精神。

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 在面临课堂学习时往往积极性不高, 而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却相当强, 在以活动形式为主的课堂中却表现出极强的表现欲, 并且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强,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即针对中职生的哲学课堂学习, 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多在活动中参与互动学习, 避免枯燥沉闷的哲学说教, 并在活动中锻炼团队合作, 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 使得个体和团队素质得到适当发展。笔者曾在中职学校校际交流课中, 以“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为课题开展了一次公开教学活动, 主要形式为通过教师列举典型案例、创设情境, 并将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 组内以学生代表为小老师, 在教师设置的案例和情境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讨论学习、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积极性和主动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注重探究性学习, 增强参与哲学课堂的动力。

在中职哲学课堂中, 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在哲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在参与质疑、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参与课堂的动力, 掌握获取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在探究学习活动中, 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都有话可说, 都有所收获。如在“如何区分新旧事物”、“如何对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和逆境两种境遇”等教学问题中, 笔者很好地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 开展探究学习, 由他们发现、质疑、分析解决问题, 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哲学即是生活, 课堂教学充盈生活味

1.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体现了鲜明的生活味, 课程内容设置充分把哲学原理广泛地结合中职学生生活实际, 从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都始终围绕中职生人生道路的多个视角, 如唯物论与人生选择、辩证观点与人生态度、认识论与人生实践、历史观与人生理想、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等。因此, 中职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增添教学的生活趣味, 充实哲学教学的时代感, 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生活中, 生活即是哲学。笔者认为, 中职哲学要让学生喜欢, 要让学生勇于参与课堂, 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课堂活动。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之后, 笔者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做到知行统一,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的教学问题。相反, 教师如果不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毫无体会感受, 那么哲学课堂可能就显得动力不足、苍白乏味。

2. 让时政进哲学课堂, 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业和就业,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心理素质、实践能力, 关注国内外大事等, 适时引时事政治素材进课堂, 把哲学学习与自己身边的社会生活相融合, 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增强学生积极应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并且, 笔者经常借助哲学课堂教学,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搜集一些社会时政热点、学生或学校身边发生的事件, 并在学习小组中适当筛选, 选择出较有代表性的话题由学生代表在课前10分钟进行演讲, 锻炼学生表达和表演的能力, 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有的学生讲得相当好, 还能够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进行点评, 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 体现活动味

1. 注重实践性,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中职哲学课堂不应变成纯粹的哲学理论说教, 而应努力将学生的“人生”与“哲学”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哲学中有效利用哲学, 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指导。在这一点上,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设置较合理, 主要以哲学学习指引人生, 以人生实践体验哲学。笔者认为, 哲学学习是为学生的人生实践服务的, 教师应通过学哲学强化对学生学习、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人生问题的指导作用, 发挥哲学学习的实践性意义, 使得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哲学原理和观点, 又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选好人生路, 走好人生路作为《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重点。如在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学中, 笔者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 针对第四个教学环节“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诸如“科学算命”、电脑测字或测姓名等“伪科学”, 发动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其中的哲学道理。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有效结合生活实际, 解决现实问题, 这是哲学学以致用原则的真正教育意义。

2. 学习和实践活动多样化, 注重在活动中学哲学。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 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笔者主张, 学哲学不应是单纯枯燥的理论罗列, 应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学形式, 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哲学效果更显著。首先, 充分利用《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现有的体验探究活动素材, 如教材插图、体验与探究、拓展与延伸等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结合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在课间活动中轻松解决了哲学问题,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笔者特别关注哲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尽可能对课堂活动教学进行有效拓展, 延伸学生的学习实践空间, 如积极指导学生结合中职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实习工作等形式, 引入哲学课堂, 以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切身体会作为哲学课中的有益素材和资源, 丰富哲学课堂教学。此外, 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谈谈体会感受, 进一步领悟哲学意蕴, 通过参加座谈会、听报告会反思哲学道理等, 丰富哲学教学活动的形式, 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 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具有鲜明的生本味、鲜活的生活味、多样的活动味, 只有靠教师的细心体验才能感受到, 只有在教师热心教育并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勇于突破、勤于摸索, 才能捕捉哲学教学中的各种有益信息和课堂资源, 不断提高中职哲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湘洪.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1) .

[2]李晓慧.中职“哲学与人生”案例导课艺术性探索[J].教师 (中) , 2010 (12) .

[3]梁文侠.哲学与人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8.

[4]陆浩勤, 黄巍, 彭茂清.中职校德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12) .

篇4:论哲学与人生

【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走完这一生。人是寻求有意义的存在,所以人会努力把自然而然改造为一个真善美的属人的世界,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人都会有生存、安全、尊重、审美等层次需要,并且最终升华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续。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加倍珍惜,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碌碌无为而终。人若想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必要树立理想。理想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斯宾诺莎是荷兰著名哲学家,他与笛卡尔齐名,著有《理论学》,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如神般的智者是以打磨眼镜片来维持每天的生计。斯宾诺莎出生于生活颇为宽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可是他放弃享受优厚的物质条件生活,硬是把自己改变成了异教徒。1656年,他因为反对犹太教教义而遭到迫害,最后不得不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但被他婉拒。因为他知道,思想绝对不能当作交换的筹码。由于长期劳累,最终积劳成疾,年仅45岁就去世了。斯宾诺莎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续。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不断追求它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精彩。

2.人的人化

人是存在先于物质,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在人的人化过程之中,是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赋予你权利与义务的存在。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职责是重大的。“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存在于程度。”教育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进而从万世万物中受到启发,然后取精去糟,为我所用,致力于把理论具象化,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对个体而言,教育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想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无限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人的启迪和引导。

3.人的世界

人的人化过程构成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为了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需要找到把握世界的方式,即神化、宗教、艺术、理论、科学、哲学,它们是对自然、世俗、无穷、小我、阴暗和有限世界的超越。这个属于人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去生存和生活。这个属于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亦是不断发展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对生命自由的渴求,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应当成为人自身的一种诉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观念越来越重,忽视对精神的追求。永无止境的贪图物质享受不会让人快乐,只会令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实现的现实中痛苦轮回。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何必倾其所有地去追求这些表面而随时也可幻灭的东西。作为人的我们只需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认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的行动付出,并乐此不疲地积蓄力量,像蚕一样,在破茧而出之前,努力实现自己,最后充满希望地冲脱束缚,一个在为梦想努力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人。

4.人的解放

何谓“人的解放”?马克思是这样回答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且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4]在这个属人的世界中,人总是在向往追求着一种自由解放、美好幸福的生活。可在如今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世界,人却处在与自己本身相对立、相疏离的状态,处在一种本质颠倒的非人化的异化的状况之中。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唯有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拿来作为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例如唯有人可以为爱情和自由献身。这就是人为什么要解放。

解放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幻想,不是一种思想活动,而是历史活动。我们必须要找到它在我们人的存在之中的某种根据和逻辑。“一定要去消除个人力量转化为物的力量那种状况,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去获得自由。”[5]人不是离群索居跳出这个世界,人恰恰要在我们每一个个人的联合当中去实现人的自由。所以马克思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最终确定为要去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毕生就致力于这件事正是他把传统形而上学那种与人无关的抽象的本体转化为了人现实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马克思理解的人的解放既不是针对抽象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超时空的世界,而是针对现实的人及其被异化了的人的现实。

哲学是人寻求解放,追求自由的头脑,在人的解放这条道路上离不开哲学的引导。人生的终极目标只不过是实现自由,这就必然需要哲学的支撑和滋养。

三、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在人类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哲学一直起着引领文化发展,民族进步的航标灯作用。无论是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还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都需要哲学对实践进行指导、继而批判、反思并实现螺旋式上升和扬弃。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智慧之学,是一种大智慧,不仅揭示了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给众生指点了人生迷津。我国儒家哲学思想经过提炼总结可归纳为“仁、义、礼、智”哲学,其中“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明确地将仁和人统一起来,已忽略了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过渡了利的阶段,进入忠恕境界,确立了人的道德属性。这对今天的人的道德建设和品格修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道家的人生智慧表现在观察问题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常人。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珍重生命、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顺应自然、恬淡无累的生活方式,乐观通达、顺应自然的生死智慧,放飞心灵、逍遥自在的生命智慧。可见,通过学习哲学,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以哲学为指导,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智慧,提升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四、结语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把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可见它是一门最关切人生的学问。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深刻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有利于克服人的自我分裂和哲学的自我放逐。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给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吴学满等.觉解与道德:论冯友兰“新理学”之歧出的人性观.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1)

[3]梁文侠.《哲学与人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

篇5:《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

《哲学与人生》测试卷 1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1、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13.“拔苗助长” 的错误主要在于:()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2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A.主观愿望 B.客观规律 C正确观点 D.客观实.际

5、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①稳定性 ②客观性 ③复杂多样性 ④普遍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表现为()①合作 ②接纳 ③和睦 ④和谐⑤排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7.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8.下列不符合对待挫折和逆境的要求的是()A.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B.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C.要有坚定的信念 D.要求我们要消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逆境 9.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A.正直的人 B.诚信的人C.见闻广博的人 D.好背后诋毁人得 人

10、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①平等互处 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 ④相互真诚信任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人生最好的老师和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14、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5、“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变法发展的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16、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17、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8、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

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 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把马克思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了()

A、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20、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

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2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2、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B物质决定意识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23、《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24、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C、最新出现,又最受欢迎的事物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5、“欲速则不达”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比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31.怎么样选择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32..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33、怎样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4、如何培养自己的信心?

35、鸡蛋是如何变成小鸡的?

(1)同样的温度和湿度下,为什么鸡蛋只能变成小鸡,鸭蛋只能变成小鸭,而石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2分)

(2)同样的鸡蛋为什么在不同的温度下,结果不同?(3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26、运动

27、发展

28、矛盾

29一切从实际出发:

篇6:《哲学与人生》职高政治期末试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D.规律是不可能被创造的

9.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A.、能够改变环境

B、有心理活动

选择题(分)

1.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C、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A、比较分析法

B、分析综合法

C、矛盾分析法

D、类比法

4、人生发展需要不断通过()和学习提高能力。

A、实践

B、实验

C、工作

D、体验

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A.物质

B.意识

C.社会

D.精神 6.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A.规律是永恒的B.规律是不可抗拒的C.规律是可以认识利用的

C、具有自觉能动性

D.、能反映外部事物

10.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A.本质的必然联系

B.现象与偶然的关系

C.直接的关系

D.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1.下列成语和日常用语,蕴涵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辩证关系的有()。①、拔苗助长

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③、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④、心想事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运动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4.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一半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

A、本质离不开现象

B、现象离不开本质

C、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C、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5“痛苦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句话表明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应是()A.害怕以后生活中再有挫折

B.流露出对挫折忧伤的情感 C.面对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D.打算碰到挫折绕道而行

16、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定是非 C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D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17、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现实生活中人们学习、工作都想找个好学校、好单位。这是因为()

A.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B.人的活动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 C.环境的好坏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D.人是社会人

18、有的人看到社会生活中一些假、恶、丑和不合理的现象,就对社会主义理想发生动摇、怀疑。这种认识()A.不懂得理想源于现实

B.不懂得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不懂的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

D.不懂得理想与现实的区别,把二者等同起来

19、企业界有句话: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无创新能力,是否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国力的关键因素。这说明()

A.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B.拥有了经济实力就有了竞争的主动权 C.任何国家都在行使科技创新的职能

D.能否创新是判断一个社会制度先进与落后的唯一标准

20、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等不到第二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从哲学上看,农夫的错误主要在于()(1)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2)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普遍规律(3)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4)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A(1)(2)B(3)(4)C(2)(3)D(1)(4)

21、“饮长江水”是北方历代人的梦想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及综合国力提高,200212月27日南水北调正式开工,南水北调从设想到开工说明了()A理想愿与社会意识是人生奋斗的目标。B任何理想都可以转化为现实。

C理想只有通过奋斗才能转化为现实。

D崇高的理想是我国各名族团结奋斗的精神。

2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表明()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性作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23、“一万个后来在,不如一个开拓者。”这句话的意义在于,要()A.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C.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D.重视量的积累

24、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说明这些青年志愿者()①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②尽己所能,不计报酬 ③帮助他人,服务社会④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5、“揠苗助长”之所以错误在于()A.夸大了客观实际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自觉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评析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10分)1.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2.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3.矛盾就是对立和斗争。()

4.真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真理是主观的。()5.职业理想就是理想的职业,选择职业要符合个人实际。()6.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7.任何事物都可以孤立存在()

8.通过学习人生哲学,可以从中吸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9.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不能统一的。()10.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

三、材料题(共20分)

1、东汉时期的大医学家张仲景,有一次给两个病人看病,他们都是在路上被大雨淋了,头疼,咳嗽,鼻子不通气。张仲景给他的病人同时开了一帖麻黄药。第二天早上,一个人吃了药,出了一身汗,病已好了一大半,二另一个病人虽然也出了一身汉,病却反而加重了,这是为什么?

(1)为什么同样是感冒,用同样的药方治病,其结果却不一样呢?(5分)(2)在我们的学习中,怎样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5分)

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以及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是什么?(1分)

四、实践题(共20分)

1、童杰从走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牢牢的记着老师的一句话:“每天多做一点点,便是成功的开始;每天改进一点点,便是卓越的开始。”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1)今天我做了什么?(2)今天我改进了吗?(3)明天还有什么可改进的?

十几年以后,他成了公司研发部首席工程师,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轻松一笑说:“每天平均20分钟的冷静反思,胜过一堆豪言壮语。请把你的感悟写在下面:(10分)

2、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生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砌墙吗?”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边干活还哼着小曲,他满面笑容开心的说:“我们在建设一座新的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仍然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二个人的老板。

上一篇:公安机关法律文书制作下一篇:阿q范文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