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美术馆有感

2024-04-09

观美术馆有感(通用14篇)

篇1:观美术馆有感

观美术展有感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合肥美术展览馆参观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首先,刚一走进展览馆,我就被展览馆气势磅礴的建筑气势所震撼,它的外观就像一座金字塔,挺拔地矗立在那里,像一名忠诚的卫士一样守护着一件件国宝。

当我走进去以后,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中国着名山水画家阚维民的山水画。他的画充满朝气、栩栩如生,感觉这画的景象似乎就在我的眼前,山水充满灵动性,远处的鸟儿用力着飞着,似乎想要冲出这幅画似的。

走着走着,我突然看到了一副画,就是四大君子——竹子。这幅画是罗序伦画的一副竹子画作,名字叫做报竹平安。这画上的竹子就像解放军一样,笔直地站在那儿,看守着这块土地,让人真的很有安全感。

最后我看的一幅是由中国着名山水画家高宗根画的春晓,春晓这个词儿让人感到很温暖,但是这画哪儿让人感到温暖呢?噢,原来这幅画中的松树旁边有一颗迎春树,这颗迎春树就能让人知道这幅画的季节是春天,虽然旁边的树孤零零的,但是迎春花让人感到温暖。

走出美术馆后,我被那一幅幅画所震撼,同时也为中国的画家产生由衷的敬佩。现实中真实的景象就这样的在他们的笔下所保存下来。我也看过其他类型的画作,像油画等。但是还是感觉中国画最美!我也立志想要做一名画家,留下一幅幅传世之作!

上海徐汇区长桥第二小学三年级:吴怡寒

篇2:观美术馆有感

专业:出版与发行(网络编辑)姓名:黄俊萍学号:3012薄雾为门,和风为窗,一路随珠江水环绕流过的河道为指引,跳跃着脚步奔向那充满艺术浪漫情怀之所——二沙岛。

岛上风轻云淡,云雾萦绕仍能依稀可见远处高耸入云的“小蛮腰”,交织成网的钢铁架作为“小蛮腰”的外衣,令人不禁赞叹这伟大的工程建筑。游船缓缓驶过划破江面,河的两对岸满是无尽的春色,绿树红花,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二沙岛四周点缀着形态各异的艺术雕塑,广东美术馆和星海音乐厅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穿梭的行人不时驻足停步拍下这如画的风景。

参观广东美术馆中,身•豪——豪尔赫•马林雕塑展览让我折服。马林是墨西哥当代雕塑家,他青铜雕塑的创作极大的体现了他的艺术天赋和非凡的想象力。这也让他在国际雕塑界中贴上了属于自己个性的标签。他的作品主要分为几个系列,一是寓意性的人物和精灵;二是男性身体,展示其生命活力和身体随时间衰老的变化。在展览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展示作品。第一部分为:平衡。他通过马戏团的表演表现出来,例如表演者的紧身服饰以及显露的身体。第二部分为:精灵。将精灵和人体结合为一体,如他的雕塑作品中的《人马怪与天使》,《木排上的维多利亚》等。第三部分为:人体美。利用青铜的原本色泽表现出人体皮肤的魅力,作品《带翅膀的天平》中的一个带面具的天使一脚直立在正方体中,四肢上的青筋被细致的刻画出来,充分的表现了人体的线条美。他的作品不是衍生的艺术品,也不是旧作的复制品,是艺术家重新利用和再次塑造形象的精湛功力的体现。这是最值得令人惊叹的。

篇3:中国美术观与国际美术观

以前“人穷志短”,崇崇洋,乃人之常情。当然,学界要崇洋,就不简单是人穷,还有复杂的思想方法和史观方面的原因。从思想上讲,我们盛行国际主义,国际主义在中国流行也快一百年了。我们又盛行科学主义,以为西方文化科学,中国文化不科学,中国美术当然也就不科学,不科学的就落后。从史观上讲,我们一百年来又盛行历史进化论,历史进化论也是科学主义在历史学上的反映。按这种观点,全人类,不管你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度,都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走同样一条进化之路。而这条路又是分阶段地从落后到先进地逐级进化,走在前面阶段的先进,后面阶段的落后。社会的进化是如此,美术的进化同样如此。标准在哪里?公理般地在西方在美国,而中国又宿命地被科学规律——其实相当于上帝——安排在了落后的阶段。你不认输怎么办?所以中国只能跟着西方跑。多年前,我曾在中国美术馆跟一群学者争论中国艺术是否该跟西方走,他们那种大义灭亲的正义感就出自这种西方理论。然而这些国际主义、科学主义、社会进化论即使在西方均早已受到质疑和批判。

但真实存在的“国际”本来应如联合国般多国之集合,与美术“国际主义”者们的看法完全不同。国际主义者们心中的国际是他们心中先进的美国和西方,其他“国际”概不包括。因此就其“国际”而言,实际是个乌托邦。从常理来说,“国际”亦如共性一般,只能是由个别构成,由一个又一个的国家构成,共性只能抽象存在,国际也只能多国集合。我们找不到一个共性的真实存在,也找不到一个真实存在的国际,亦如我们找不到一个只有共性的人一样。共性中包括着个性,共性也只能以个性的方式存在,因此,“只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这句老话确实颠扑不破。其实“国际主义”者们也真的找不到一个“国际”可以去“接轨”,他们也只能去找一个个性的存在去接轨,例如找美国、找德国,甚至找更小的存在,例如“威尼斯双年展”、“惠特尼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去接轨。接轨的结果就是“国际主义”变成了“美国主义”、“西方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今天能把热得过火的虚幻的乌托邦主义放一放,来对真实得多、现实得多也个性得多的“中国美术观”关注一下,就更有必要了,大有改邪归正的意义了。

当然,还是马克思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道理。国家发达了,经济强大了,国民的心理也变了。多年前,笔者把上述道理说干道尽时还补充了一句万般无奈的话:“或许真的只有等待国家之经济与政治实力强势发展到与民族文化的过分弱势形成喜剧性的巨大反差时,才是国人民族文化觉悟警醒之时。”现在,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势发展和我们文化的弱势心态真到了“喜剧性的巨大反差”的时候了。时运在变。当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美国和西欧不能不另眼相看这个生气勃勃的中国时,当五千年文明的这个大国正信心十足地重新崛起之时,“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可谓应运而生。我甚至惊诧地看到中国美术界若干颇具名声的国际主义者们似乎也在改弦易辙,占尽先机的习惯使他们也不能不另投他机。这让我想到马克思“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真正有力的武器似乎还是国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尽管如此,摆在中国美术界(当然也包括这些国际主义者)同行们面前的任务可不这么简单!

一百年了,我们习惯用西方的思想去思想,习惯用西方的术语去言说,洋化了的我们对自己传统的一切——按“五四”以来的说法,那大多都是“封建文化”的糟粕,是民族前进的包袱,是“文化大革命”的“革命”对象——都陌生,我们甚至到了害“失语症”的麻烦程度。例如我们经常说“笔墨形式”,但内涵深富的笔墨与西方偏重视觉直观的“形式”相当吗?但不归“形式”又能归什么呢?我们用纯西方的“视觉张力”来评价本来精神性较强的中国画,弄得张惶失措的画家们全都去拼大画……近百年了,我们对西方似乎如数家珍(其实又极为表面),但对自己的家当,却视如弊履。我们已不太弄得清,甚至也没人想去弄清中国美术的本质性特征,也没人弄得清中国美术的系统构成,中国美术有哪些范畴?中国艺术思维特点怎样?它的空间意识?它的欣赏与批评标准?甚至,连自己的美术史,研究的专家都不多,20世纪初期几乎没有,倒是日本人、西方人在研究。到今天,唐宋元及以前阶段的美术史专家都极少。美术界对画论的研究专家更是凤毛麟角。美术评论则沦落到了几乎没有“准入”标准的可悲地步!一个世纪以来,我们洋得太过份,抛弃与破坏自己宝贵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太狠!面对民族美术研究的如此现状,我们还能有什么基础和底气去研究“中国美术观”?我不无感慨地想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个宝贵的时代,那是一个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化的失望而引起的国学复兴的时代,那是一个连梁启超、蔡元培、毛泽东、梁漱溟、胡适、陈立夫、何炳松、郭沫若、邓以蜇、宗白华及美术界几乎全体名家大师们都介入的民族文化乃至民族美术的复兴思潮。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讨论的广度与深度都达到后无来者的地步。或许,今天,我们美术界诸君对民族美术文化的热爱与研究热情真到了上述诸家的程度,我们的“中国美术观”的讨论才会有实质性的成果。

篇4:观讲座有感

对有些企业来说,亏损也好,赢利也罢,都与搞没搞学习型组织不搭界。比如江淮汽车,曾经连年亏损,后来“盈利”,其实是政策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安排你得给首钢100台车,不给钱你也得给。如果汽车政策不放开,你的车卖给谁?卖出去又找谁要钱去?

上海大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理论,不用学习、不用创新,十几年来他的车就没愁卖过,卖一辆车的利润可以翻一番,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眼珠都红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政策。同样,政策放开了,中国彩电又把帝国主义们的眼珠给整红了……这样的价格还是彩电吗?这也是政策。

好多年前,我们的商业系统要定期给营业员办班,是关于如何提高服务态度,如何对顾客热情,但有用吗?后来,政策放开,出现了个体户,也就出现了竞争,营业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还用组织学习吗?现在上商店,我都离柜台两米以上,用眼睛看商品的价格,实在是不敢靠前被缠住,当然,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如果组织学习,同样没有用,得他们自己发现,靠这种方式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会自动改变的。

在国外,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总结,而在我国,它被当成了一种教材、一种不切合国情的教材、一种学完后用不上的教材,就象我们的电脑,很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学过,但由于一直没有电脑而用不上,而电脑在发展,造成脱节,形成浪费。

发达国家在用电脑做研究,而我们在研究电脑是如何使用。我们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发达国家在用这种理论管理企业,他们不是曾经或已经学习过电脑或者“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是直接就在用,或者充其量是边学边用,而我们是在走形式。如果没有开放的政策,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空谈,就是走形式,就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即使有了好的创意,也可能过不了领导关,因为企业不是他们的,只是走形式而已,企业盈利,是政策好,亏损,则怨没有好的政策就可以了,而如果采用了你的创意,出了岔子,那谁来承担责任呢?

篇5:观美术展有感作文500字

昨天我和妈妈兴奋地乘车到了目的地,美术展早已是人声鼎沸。我和妈妈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融进了熙熙攘攘的人流,首先来到了一处僻静的角落,映入眼帘的便是数不胜数的栩栩如生的大师画作。我看到了一幅别致的油画:一位端庄的女子静静站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她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忧伤,漆黑的双眸无神地凝视远方。哇!我惊呆了,如此完美的作品,这位作者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静静观赏了一会儿这幅画,我们又向前走去。

一幅色彩艳丽的画作迅速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忙不迭地奔过去,哦,这是一位业余画家的作品:《山村》。画家只用寥寥数笔就将一副美轮美奂的山景图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我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赞叹。

篇6:观美术馆有感

观大散关图有感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J儒。

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锺义士,可与共壮图。

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

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

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

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殊。

篇7:钱慧峰散文:观“木心美术馆”

蘑菇圆/人不圆 蘑菇静/人不静 蘑菇有鲜味/人没有鲜味人吃蘑菇蘑菇不吃人我也不吃没有鲜味的人。这段话是我在乌镇西栅景区内的“木心美术馆”摘录木心先生作品里的诗作,颇深得我心,共鸣之处至深。木心原名叫孙璞(孙牧心),是陈丹青的良师益友,扬名内外的艺术大师陈丹青为怀想、感念木心,受乌镇陈向宏(乌镇景区、古北水镇(北京)景区总规划师、设计师及总裁,国内著名大型景区建设管理的实践专家。)所托任“木心美术馆”馆长。

为纪念木心先生,“木心美术馆”由家乡出资建造,聘请贝聿铭的弟子,美国OLI建筑设计事务所冈本与林兵设计,内部景观由法国博物馆景观设计专家法比恩设计。全馆营建,为期四年,三位设计人全程督建,直到2015年11月份开馆。家乡乌镇的施工团队为此付出了卓越的合作。同行的朋友说:“木心美术馆是目前国内最具有代表性和现代化的顶级美术馆。”

关于木心,在我没来这里之前,对他的了解就是一张白纸。由于听说陈丹青任馆长,还是让我感到由衷的惊奇。说实话,之前对陈丹青的了解还是蛮多,他是一个值得思考、尊重敢说实话的艺术大师。

木心,1927年生于乌镇。先生自幼酷爱艺术。青壮年时期,遭遇了那代人难以避免的政治迫害,著作被没收,几度被囚禁。1982年远赴美国,陆续在台湾出版著作十余种,一时洛阳纸贵,为岛内及海外华语文坛所推崇。九十年代,他的部分作品经译介,被列入美国大学文学课课程。新世纪初,耶鲁大学美术馆、芝加哥大学美术馆、夏威夷大学美术馆、纽约亚洲学会,分别举办木心绘画及狱中手稿巡回展。

木心先生,少小离家,中年出国,暮年回乡。古人云:“落叶归根。”乌镇东栅财神湾186号,是这位艺术家传奇一生的起点与终点。

据听说,木心故居纪念馆分为生平馆、绘画馆、文学馆,陈列木心先生的部分画作、手稿与遗物。木心美术馆亲眼目睹,有两层,分为五个展区,展示木心先生的大量绘画与文学作品,另辟特展展厅,据《文学回忆录》谈及的众多人物,每年策划世界各国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特展。

走进美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偌大的背景墙上的一句话“风啊、水啊、一顶桥。”给人第一感觉就是简洁、大气,深邃、给人一种极强的想象不完的生命力。

艺术的伟大,是一种无言的伟大,抵挡住百般亵渎诅咒,保护着随之而伟大的艺术家。博物馆,音乐厅,画廊,教堂,安静如死,保存着生命。

纸、布、木头、石头、乐器,都是死的,是这些死的物质、物体、物件保存着人的哀恸的心,乃至智慧、情操、喜怒哀乐,诗和谏言,地大的欲望----是死的东西保存了活的意志。上帝把地球恩惠了人类,孩子们,你们要爱惜啊!

邻人即天堂,我们原先进的是地狱的前门,地狱已经走完,站在地狱的后门口,望见的是满天的星星,每一颗都在恭候你,向你问好并且祝贺。

这是真正进入木心美术馆正门的开端。关于他的诗歌和文学作品,我已经深深的和他有了很多共鸣和默契,此时此刻下定心意,回去找到他的所有文字一字一句的嚼咽。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情还没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没有做好/明天就不散步了。这是他的生活。至于关于他的画,我是一个门外汉是欣赏不了的,只是拍了好多照片。何时性情将至,就躺在被窝里,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罢了。

他的画,只有懂的人去评说了。在2015年11月16日,木心美术馆开馆的时候,陈丹青讲了一句话:“木心逃走了,我们去美术馆找他。”

书于 2015年12月25日 午 夜 星期五 陋室

篇8:观以正,明以诚——正观美术馆

正观美术馆坚守“观以正, 明以诚”的艺术态度, 秉持“发明正见, 观照人生”的审美宗旨, 遵循“尊重传统、关注创新、传扬文脉、艺术至上”的学术立场, 强调流派演进、师承关系、个性风格和时代精神四要素, 对体现文脉延续的优秀当代艺术家包括老中青三代精心遴选, 以自有资金为主结合私募艺术基金的发行, 以及艺术家和藏家捐赠, 形成独特的馆藏机制。

正观美术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25号一得阁三层, 使用面积约1000平方米, 由陈列厅、第一和第二展厅、媒体制作区、沙龙交流区组成, 除了自办多个年度品牌展事, 还将有选择地邀请优秀艺术家举办高端个展及联展, 并提供立体化展务服务, 包括出版、媒体宣传 (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等) 、装裱运输、客户邀请与接待等, 位于一得阁首层的“正观画廊”则提供相应的艺术品销售服务。

正观美术馆将与艺术家、各地美术馆和画廊真诚合作, 以协作模式和品牌化运营形成琉璃厂艺术产业升级的新突破, 在北京和全国发挥积极影响, 对国际艺术交流做出贡献。

收藏与投资:孙馆长您好, 请问您当初创建美术馆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取名“正观”?从建馆到落成运营, 您筹备了多久?美术馆选址在琉璃厂, 您是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孙馆长:正观美术馆其实非常想做的是对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绘画进行学术性的梳理。这三十年期间中国绘画发生了多样且复杂的变化, 从传统到西方, 从当代到现代这种多元化的表现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分析。通过这种梳理我们希望在几年之后正观能够给关注中国画的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这三十年来中国绘画是如何发展, 对当下的绘画状态应该如何认识, 以及对今后的绘画发展如何去做判断, 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正观”是佛教修行概念与法则, 我本人对佛的态度是尊重敬畏但我不是佛教徒。“观”类似于观照, 用内心正见去观察万物, 从中感受到事物中的本质, 再回馈到自己内心, 主观到客观再回到主观, 这与艺术审美的规律是吻合的, 正确的认识作品中的美, 修正自己的认知。“持正见以观照”是正观的本意。

正观美术馆扎根于北京传统艺术中心琉璃厂——大栅栏地区, 是为了致力于中国书画艺术的收藏、陈列、展示、交流。希望通过协作模式和品牌化运营形成琉璃厂艺术产业升级的新突破, 在北京和全国发挥积极影响, 对中国书画的当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收藏与投资:在现在艺术机构普遍立足难的大环境下, 您是如何运作的呢?而且我了解到您也在经营画廊,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同时做美术馆和画廊, 又是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关系?

孙馆长:琉璃厂名目繁多的美术馆绝大多数是画廊, 去年11月14日北京文化局来视察, 称北京只有50几家美术馆, 虽然对外宣称“美术馆”的有很多。正观美术馆是西城区唯一一家北京市文化局主管、北京市民政局备案的民办公益美术馆。

我们的美术馆除了自办多个年度品牌展事, 还将有选择地邀请优秀艺术家举办高端个展及联展, 并提供立体化展务服务, 包括出版、媒体宣传 (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等) 、装裱运输、客户邀请与接待等, 位于一得阁首层的“正观画廊”则提供相应的艺术品销售服务。美术馆与艺术家、各地美术馆和画廊真诚合作, 以协作模式和品牌化运营形成琉璃厂艺术产业升级的新突破, 在北京和全国发挥积极影响, 对国际艺术交流做出贡献。

收藏与投资:正观美术馆关注的画家包括了老中青三代, 在举办展览时, 对艺术家及艺术品进行选择的准则又是什么?

孙馆长:我们做的中国书画必须具备中国笔墨的传统、中国人文的传统, 在此基础上的学术创新之作都是美术馆考虑的范畴。学术主旨的明确是通过官方展览来实现。根据学术原则邀请符合要求的老、中、青艺术家举办个展和联展。

正观所选择的中年画家, 兼具确定性和发展性, 大多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横空出世, 能力强大, 语言完整, 风格独特, 已经受到后来者追随, 来龙去脉清晰可见。年轻画家的选择难度很大, 他们人数多面貌新, 纵使布局领先者, 中盘亦未可知, 都是基础好、路子正、才华隽秀、可期于远的青年才俊,

收藏与投资:在今年, 正观美术馆推出了“院校派——艺术新锐计划”。您能说说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计划, 初衷是什么?达到您的期望了吗?

孙馆长:正观在和当下优秀艺术家, 尤其是仍处在教学第一线的艺术家们的沟通中, 也受到了这些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 他们希望正观美术馆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宽广的平台, 让一些致力于创作、热爱绘画, 又缺少展览、展示机会的青年艺术家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 专心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正观也希望通过对这些艺术家的扶持和关注, 能够对中国当代水墨的长远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收藏与投资:在之前的一次展览中, 您曾用“奇葩”两字评价了新文人画, 那么您又是怎么看待“新水墨”的多元化?

孙馆长:新水墨的多元性很显著。有的人非常讲求形式感, 有的人在欣赏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观念性表达, 有些人可能没有特别强的西方观念, 更多地是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一些文化表达。也有的画家试图把中国的笔墨造型, 把传统的笔墨语言尝试在自己的绘画里边深入地运用。因为他们年轻, 可能在书写性的训练上, 没有那么多时间, 但是他们中间有一些人会更多地把笔墨, 尤其是用笔、线条的造型方面去做很多设计, 使得作品里的笔墨呈现出一定的传统价值观, 传统的价值表现, 或叫做传统的笔墨美感。这么多取向就构成了新水墨的多样性面貌, 同样也给新水墨的评价标准带来了一个新的变化, 如何来判断什么样的新水墨是好的绘画, 是好画, 是好的学术标准, 是好的学术表现, 也就变得很多元化了。

收藏与投资:据了解, 您本人拥有着二十年的收藏经历。那么您作为一个“资深藏家”, 在变幻莫测的艺术市场您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能给初入艺术市场的新藏家一些建议吗?那么您觉得哪些类型的艺术品比较适合入门藏家收藏?

孙馆长:我喜欢艺术也是受家学的影响, 90年代曾痴迷于与画家打交道, 先后为二三十位画家办展览、销售作品, 但我没有卖过画。之后有十几年的时间由于工作调动等原因暂时远离了这个领域, 这些年我在IT行业创业积累了资金, 精力和时间也允许了, 也许正是这种人生经验吧, 希望可以重新回归。

对于新藏家, 我建议他们可以多“求助于”类似我们这样的美术馆的帮助。我们的美术馆会通过设定学术立场、透过机构对于艺术的深度理解去影响别人, 帮助艺术爱好者和投资收藏界进一步理解中国艺术尤其绘画当前的动向以及理性地判断艺术价值, 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势, 在艺术收藏、艺术审美、艺术投资等层面给公众引导, 公益性的美术馆有利于做这件事。

具有学术价值, 能在美术史上有所印记的作品当是收藏的重点。这对于初入门的藏家而言也许有点难度, 但这也是他们收藏的最终取向。

收藏与投资:最后能跟我们谈谈您对正观美术馆未来的规划吗?孙馆长:目前先做好年底的展览, 我们会请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画廊、新行业、金融业、IT行业和其它艺术机构的从业者来参加, 展览过程中会举办一系列艺术家参与的沙龙活动。接下来也会扩大媒体团队, 电视节目、互联网、手机等平台的开发都会涉及。

篇9:观马戏有感

最近的气候总是让人摸不透,忽冷忽热。今晚,我的心情亦如此,或许是看了马戏的缘故吧。

初入戏棚,但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空气中弥漫着动物身上所散发出的异味,可许多人竟若无其事地在大吃大嚼,嗑瓜子的声音似乎比夏天的蛙鸣还密,这景象让我近乎窒息。我和妹妹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便从工作人员手中取过两把塑料椅,靠着铁丝网坐了下来。哈哈,没想到能找到如此“雅座”!

在漫长的等待中,广播里总算传来了主持人的声音:“请欣赏第一个节目——狮虎大战!”印象中的东北虎凶猛残暴,非洲狮坚牙利齿,可是当它们迈出铁笼的那一刹那,我怔住了:这哪里是虎和狮啊?它们如猫狗一样温驯,丝毫不及狐狸的威风。

老虎和狮子在场地上溜达着,它们的眼神里写满了无奈和乞求。再看那锯断的牙齿,那被切除的“利爪”,那残缺的尾巴,我的心灵再次被震颤了:它们本应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驰骋,可現在却身陷囹圄,在那根带电的鞭子下,驯服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它们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呢?它们撼天动地的力量呢?它们火炬般的眼睛呢?它们桀骜不驯的性情呢?一切都荡然无存。可是,在它们心灵的最深处,一定有那茂密的丛林,一定有那广袤的草原,一定有那峻峭的山岗!

马戏仍在继续,观众仍在哄笑,我仍在沉思……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初二(20)班

点评:

这是一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写的是观看一场马戏的“感受”。文章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写自己最近的心情“忽冷忽热”,并点明心情如此或许是看了马戏的缘故,进而引出了对那场马戏的回忆。初入戏棚时的场面描写,展现了“让我近乎窒息”的景象;老虎和狮子出笼的一刹那,颠覆了“我”意识中的威风形象;狮虎表演时“无奈和乞求”的眼神,引起了“我”的沉思。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的运用更能表现出“我”内心深处与众不同的感受。

篇10:观《我们诞生在中国观》有感

丹顶鹤和藏羚羊迁徙的镜头,除了画面美并没有什么奇特,暗含了丹顶鹤在中国传统中代表的灵魂升天(每一只丹顶鹤起飞的时候,都有一个灵魂被带上天堂)以及成群藏羚羊迁徙代表的生生不息。熊猫母女的亲情突出,把小熊猫成长过程中的憨厚、卖萌和逐渐走向独立剪辑得十分生动,但我看着觉得平淡如水,直到读到陆川这句话:“野外熊猫几乎终生都是独居,想到几年后她要送别自己的孩子,我突然间明白了丫丫(注:片中的熊猫妈妈)对于女儿的宠溺是近乎绝望的。她想用每一秒钟的时间陪伴在孩子身旁。”这句话让我的心灵特别震撼,要是放到电影解说词中就太好了。金丝猴淘淘的成长故事也剪辑得非常成功,尤其是老鹰快要把他妹妹叼走的一瞬间,他猛扑过去护住妹妹的镜头,让人瞬间热血翻涌、泪流满面。

但整部电影最触动我内心的,还是雪豹达娃一家,第一个对于达娃的特写镜头中,她那忧伤而坚韧的眼神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魂魄。雪豹处于食物链顶端,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现实情况是,达娃生了两只小豹之后,不仅要为自己捕食,还要为孩子捕食;不仅要面对天气的突然变化,还要面对来和她争抢地盘的其他雪豹;在一次雪地追捕羚羊的过程中,达娃的脚被尖石划伤,部分失去捕食能力,只能带着小豹苟延残喘;到冬天快结束的时候,达娃为了给孩子捕食,在绝望中袭击一头小牦牛,老牦牛反复用犄角顶她,她还是不松口,因此受了致命伤,镜头最后落在已经被冰雪部分覆盖了的达娃的尸体上。我从达娃的脚被尖石划伤留下一路血迹的一幕就开始流泪,看到达娃在冰雪中死去,眼泪更是控制不住地流,一直到电影结束都没有收住。常识告诉我,当达娃死去后,两只小豹子在野外绝无活下去的可能性。我想问问陆川,这两只小豹子后来怎样了?

篇11:观《枫桥夜泊》有感

有幸观摩了浙派名师王崧舟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与名师近距离接触,感受名师的魅力,让人受益匪浅。观摩感想如下:

1、课堂上教师与生之态度——和谐

王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聊天,谈心,又似乎是两位贤士在说古论今,师生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没有我教你学的感觉。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似乎是完成了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音韵浓郁,古朴,节奏舒缓,让人感觉舒服又不失典雅。王老师提倡的诗意语文到底是什么,我说不清,但我能感受到这节《枫桥夜泊》就是诗意般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咏诵一首轻松、悠扬的诗。充分体现出美好、舒缓、和谐的旋律。

2、教师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深厚

一首《枫桥夜泊》,从题目到作者到诗文,仅34个字,但通过王老师的一番教学,它变成了340个字甚至3400个字都难以形容其情感的而感动世间的东西。听完课,我怎么也无法承认,这节课学生和王老师一起就学了一首诗吗?在整个教学过程,就寒山寺、钟声,他涉及了当代流行歌曲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清朝王世贞的《雨夜题寒山寺》、明朝高启的《泊枫桥》、宋朝陆游的《宿枫桥》等历经1200多年的历程。如果教师没有丰厚的文学内涵,怎么能因一首诗而贯穿起1200多年的诗文呢?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提到“月”老师又引导学生自古至今很多诗人都以月寄托情感。马上学生想到自己熟知的相关“月”的诗句。在教学中,老师不仅教学了诗的内涵,同时还教学了诗文的外延,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以点带面的高度,学生学习的内容可就大大丰富了。教师在这一堂课上教懂了一首诗但他更教会了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知识间的作用,以及人世间人们对美好的事物的共通情感——热爱。简单一首诗

教师既教学出诗文的厚度,同时又教学出诗文的广度,足可见教育者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之深厚。

3、教、育有方

古诗的理解很大程度都来自读,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觉,古诗自然还要有古人的感觉。现在的学生读古诗哪里能找到这种感觉。教师自然要教了,“古诗应该这样读… …”。但是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教学中安排了很多读,他没有一次说,“你们应该这样读… …”。

自由读,指名读。当学生读的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时,他强调:“慢,再慢点,想象着古人怎么读。”

分读。题目、诗人、后三个字,师读;诗句的前四个字,生读。诗文的韵味重点就在诗句的后三个字,老师读出了它的味道。

反过来分读。诗句的后三个字生读,其他师读,学生自然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后三个字读出古诗的韵味。

学生再一次自由读。

由此我发现学生学习是需要老师教,但怎么教,学生怎样才愿意学,是要讲求一定的方法的。王老师没有强势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而是示范出来,引导学生向我这样就对了。

篇12:观《孔子》有感

大学语文课上,助教组织观看了电影《孔子》,虽然当晚没有看完,但被剧情撩的不要不要的我还是和舍友回去看完了整部电影。鉴于本人对孔圣人的了解着实不深,我还是上网查了一下当时的影评,这才发现,本片要吐槽的点比我想象的要多的多。还有补充一个,在看的过程中我笑的部分真是不少,如果老师有其他看法希望不要生气。

先来说说我为什么会笑吧,其实在场的同学看的也很是很愉悦。我没有不尊重孔子的想法,只是电影中让我这个不严肃的人发笑的地方实在有点多。

首先,是《论语》中句子的出现,其实其中的衔接也并非太过生硬,只是给人一种故意卖弄的、做作的感觉,略显滑稽。其次,则是电影中的古人的对话,居然会有“给个话啊”、“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当去改变自己的内心”这类如此具有现代色彩的语句,再听完整部电影的白话文对话,我也就不觉得有什么违和了,毕竟编剧为了现代人能听的懂也是煞费苦心啊。最后,就是智商时而上线时而掉线的众多角色,像是在孔子和大臣面前截然不同的鲁君,随意被臣子左右还被孔子套路收回三城的齐君,难道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君都是如此让人哭笑不得?不了解历史的我还真是不得而知了。

然后,我再来说说其他电影中值得吐槽的地方吧。

中国电影的特效一直都是令人十分无语,我也就不多说了。重点是重要情节的拍摄,其一,孔子被迫离国这部分我竟然体会不了多少孔子的悲凉,也没看出孔子离国是为了传道,甚至只觉得像是一个老头负气出走;其二,南子这个形象的塑造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一出“子见南子”被渲染的暧昧不已,还扭曲了孔子说出“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的时机,甚至于南子死前眼前居然浮现的是孔子的身影,难道就不能放过孔老夫子一马,别乱搞男女关系吗?其三,颜回之死,这是我从别的影评中得知其有所改编,不知道前着实是有些感动,知道后我只想表示希望能尊重历史真相,无论改编是否有其用意;其四,看完整部影片,我对孔子的认识只停留在普通人的层次,并没有上升到把他看作圣人的地步,在影片前半部分还能感受到他的睿智,后半部分游走各国就只能勉强感受到他的仁爱与执着,难以把他想的太伟大。

前面写的有点像影评了,下面还是讨论我对这部电影《孔子》的正常看法。

虽然后半部分有点散,但我还是大致从中了解到了孔子的一生。从庶民到代国相,鲁君给了他实现理想,实现“礼乐仁和”的希望,他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华。可惜纯粹的理想终究还是无法适应战乱已起的春秋,推翻三桓失败的孔子开始颠沛流离,带领弟子流浪于各国,历经苦难和生死离别,沦为“丧家之犬”。而到孔子回到鲁国,似乎也就变得心灰意冷,真正追随老子的“无为”,只愿传道不愿涉政了。只是到最后孔子“礼乐仁和”的理想还是没有实现,这也表现出了孔子在那个时代的确是作为一个“失败者”而存在的。

讲到孔子的失败,我又不由得想起整部电影令印象我最深刻的一个画面,虽然是由南子,这个我认为在电影中不应该如此侧重的角色所说出的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说完后,南子与孔子互行了一个周礼,能看出孔子对这句话的触动很深。的确,孔子在他的时代算是一个失败者,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他在他的悲剧他的痛苦中领悟到了我们所无法领悟的东西,奠定了领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这也就是他的伟大之处,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理由吧。

篇13:中国美术观:中国美术的自主表达

中国当代美术中,最为缺乏的正是中国身份;中国当代美术观中,最为缺乏的正是中国本土的文化观念;中国当代美术形象中,真正缺乏的正是中国形象。在我们的创作主体中,我们似乎习惯了用西方的激情和形式原则来判断创作的成败;在我们的作品面貌中,我们似乎已经心甘情愿地他者化,让自身面貌处在不断的异化状态之中;包括哪些属于美术作品,哪些不属于美术作品,都只能是西方说了算,我们已经处在绝对的被动地位;在我们的审美价值取向中,我们已经不由自主地按照西方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甚至连审美快乐的标准都得接受西方的丈量,我想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才是我们为什么要深入讨论的原因。

最为核心的原因在于我们丢失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继而在创作、审美判断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视觉形象,至少这种本来应该具有的主体性艺术形象早已十分模糊了。我们所说的本土美术的主体性形象实际上就是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和评价的原则,是中国美术之所以名为中国美术的前提。任何新的艺术观念都必须首先表现为对本土文化艺术独特性价值的推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艺术家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冲击下,表现出相当明显的自卑心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艺术家们逐渐将妄自菲薄转化为锐意进取,认识到在世界文化竞争中,推广本土文化价值观、坚持本土文化立场的重要性,当代艺术由此将迈上探索本土美术的主体性文化形态之路。事实上,已经有不少艺术家正在努力把自己时代的生活境况以及对中国艺术传统品质的渴望嵌入自己的探索中,他们的美术创作不仅可以让你感受到强烈的时代精神气息,而且还可以让你亲切触摸到中国美术的文化根系。

站在中国美术的本土立场,笔者不得不再一次对中国本土美术的主体形象作一番必要的阐释。事实上,这些概念永远都处在不断阐释的过程中。形象,是现代人使用得极端频繁的一个用语,但是迄今为止人们依然在极端表面地使用。实际上,古人对此的理解是透彻的,简而言之,所谓形象就是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惟人参与,方为形象。所以,天上之物,我们几乎都以象命名,诸如天象、气象、云象、星象,而很少用诸如天形、气形、云形、星形来称谓;地上之物,我们大都以形称之,诸如地形、山形、人形、树形、花形。人为天地之心,“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文心雕龙》)由此可见,形象是通过天地之间的人形成的。没有人的参与,就无所谓形象;就艺术创作而言,没有艺术家的参与,也就无所谓艺术形象;就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而言,没有审美主体的全身心参与,要达到形成审美形象的最终目的,那绝对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易·系辞上》),正是这个意思。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观物取象的过程,也就是立象以尽意的过程。仅就中国画艺术的笔墨形象而论,我们知道中国人对笔墨的认识是从毛笔和墨的使用开始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笔与墨在最初的意义上仅仅是绘画的原材料,一旦经历画家的创作,笔墨就上升到中国画特有的文化内涵中去,上升到特有的中国艺术境界中去。在这一过程中,笔墨艺术经历了一个由用笔带动墨的过程,并且逐渐地形成了以笔主形,以墨成象,笔墨在本质意义上就是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形象。

其次,要构建中国当代本土美术观,塑造本土美术的主体性价值形象,就必须从西方主流艺术的价值评价体系中脱身出来,从此前一面对西方就习惯于简单仰望的视角姿态中解放出来,将本土美术的文化价值形象作为构建中国美术观的价值主体,不断激发本土美术文化的主体意识,明确本土美术文化价值的主体指向。

接下来,在摆脱西方美术评价体系的阴影之后,我们还必须将美术评价体系的阐释权收回来,包括这种阐释权背景下的评价尺度。换一种方式说:本土美术价值体系,就是构成核心意义上的当代中国美术观。我们深信中国本土美术的主体性价值体系能够构成全息的自为体系,本土美术主体价值形象的拥有者本来就应该是自己的价值评判者。比如,当我们再次面对“本土与当代”、“主体与客体”、“好与坏”、“中心与边沿”时,我们都会自觉地按照中国本土美术文化的精神尺度来予以衡量,而不是慌忙地从西方的美术价值谱系中寻找借口和解释权。

篇14:观北大红楼有感

升入中学,我去过好几次北大红楼。听着讲解员为我们讲述北大红楼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不可磨灭的作用,我深有感触,并且对北大红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于是我报名参加了义务讲解活动,能成为一名北大红楼的义务讲解员,我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

一般来讲,外地人或外国人到北京来旅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定会去看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等地。比较时尚的,会去鸟巢、中华世纪坛等地。喜爱休闲购物的,会去王府井步行街、前门、西单商业街等地。对北京小吃感兴趣的,一定会去便宜坊、全聚德等地。但很少有游客专门跑到北大红楼去参观。很多人认为:北大红楼有什么好看的?既不宏伟壮丽,也不舒适怡人,年代也不久远,去那里参观实属浪费时间。我却认为,北大红楼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浓厚的爱国气息,足以让它与任何名胜古迹相媲美。

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让沉睡的中国睁开了双眼,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新青年》杂志诞生在这里,它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力。这座而今默默无闻的北大红楼,见证了这一热血沸腾的时刻,它所承载的创新精神之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说起故宫、天安门这些景观,外国人几乎都知道。而走在外国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知道北大红楼吗?他也许会回,不知道,甚至还会疑惑地反问,北大红楼?是英国的还是美国的?我认为,北大红楼比起故宫,更有历史意义;比起承德避暑山庄,更显其独特魅力;比起万里长城,更显国人的内敛之美。年轻的北大红楼古朴而典雅,它让中华民族自强、独立的精神传遍了五洲四海,它庄重地将爱国写进了每个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人的心中,它秉承了古老中国最坚韧的精神,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增添了一笔新的华章。

一个世纪过去了,原在时代滚滚潮流中的北大红楼,如今静静地讲述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深沉中的坚毅让人不由得回望过去。走进北大红楼,触摸着熟悉的历史,不禁放慢脚步,抬眼看到朝阳中的北大红楼熠熠生辉。

上一篇:矿检院工会活动调查问卷下一篇:刘得仁墓,刘得仁墓韦庄,刘得仁墓的意思,刘得仁墓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