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社会作用和价值新论

2024-05-07

儒学的社会作用和价值新论(精选4篇)

篇1:儒学的社会作用和价值新论

(一)校园媒体概况

校园媒体包含于大众媒体,主要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在教育大学生、宣传学校政策与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媒体的分类

校园媒体可以大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校内广播、校园电视台、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如我校广播站、《渭华青年》报、晨曦电视台等;

第二类是由于网络而新兴的微博、手机公众微信平台等主要依托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

第三类则为户外招贴海报、校园宣传横幅、信息通知栏与宣传栏等辅助性户外媒体。

(三)校园媒体的功能

1.引领话题的导向的功能

校园媒体的主要作用是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方针政策的传话筒,不但传播学校的改革措施和大政方针,还起到了营造校园文化良好氛围的重要作用,将引导舆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我校今年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电子商务专项赛,通过校园媒体宣传、跟踪报道、播报新闻的方式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还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宣传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大学生提早做好就业准备。

2.信息传递功能

校园媒体秉承媒体的主要作用即是及时发布校内新闻、传播信息,学生可以通过校园媒体了解学校重大实践、活动等动态,获取各类信息,校园媒体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学习问题、交流感情的平台。

我校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如刚刚落幕的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辩论赛。辩论赛通过赛前准备、赛场角逐,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大学生对当今社会的一些热门话题有所关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媒体通过各种媒介报道校园新闻,使大学生对校园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倘若没有校园媒体,信息传递不畅且较为闭塞,大学生则难以获取更多校园资讯,接触不到身边的校园活动,将课余时间过多地投入在网络如网络游戏、网络购物、与陌生人网上交友等活动中,不但影响学业,还对性格塑造、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3.传承文化功能

高校的校园文化不但影响社会发展,更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使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与人与社会的交往方式甚至是人格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作用

(一)作用体现

1.校园媒体贴近大学生

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必须通过校园媒体引导。校园媒体的主要传播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报道除去社会新闻等几乎都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事,不但为学生服务,更可以对大学生起到强有力的教育作用,是除去讲堂之外最直接有效的教育媒介。

2.校园媒体能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的应试教育,但也没有完全步入社会,大学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利用校园媒体中的多种交流平台,不但可以想大学生之所想,急大学之所急,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向大学生传递积极思想,站在大学生的角度理解大学生,帮助当代青年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媒体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3.校园媒体通过不同途径开展教育

由于校园媒体形式多样,方式新颖,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特点,克服了课堂老师填鸭式教育的授课方式,运用新媒体等大学生最乐意接受地方式宣传教育。

(二)校园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由于网络信息十分发达,信息资源多,大学生受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强烈冲击,由于现如今社会言论自由,拜金思想、“网红”影响等现象构成的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为了保证大学生梳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校园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实际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避免盲目说教,才能让校园媒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最热衷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由于网络不受容量与时间等因素的局限,以及饱受大学生喜爱的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融合校园传统媒体长处,与网络媒体有效互动,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一体化,社会信息交流极为便捷,传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强化校园媒体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切实可行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对大学生产生有益且深远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核心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现如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并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具体论述,进而分析我国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讨论校园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明.高校校园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3(8):75-76.

[2]王惠蓉.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4):89-94.

[3]杨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与趋势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10):183-184.

[4]陈婷婷.大众传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4.

篇2:儒学的社会作用和价值新论

第一, 劳模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每年在全国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劳动模范, 是我国广大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 他们以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模范行动, 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 为社会创造了新的精神财富。表彰劳模精神, 是造就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培养劳动最神圣的信念;倡导劳模精神, 是推动广大劳动群众在劳动岗位上作出更多的贡献, 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弘扬劳模精神,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二, 劳模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 是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的精神精华。弘扬劳模精神更要在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中确立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 让劳模精神成为受推崇的精神品格。就是要在多层次的价值标准中标明社会的高尚价值准则, 让劳模精神成为受尊重的精神圣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 各种价值观念纷繁变幻。引领劳模精神,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可以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 劳动模范要带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就在人民群众当中, 它最能体现民意、最接地气。劳动模范来自于群众, 扎根于群众, 要主动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一言一行中, 融汇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 像播撒种子一样播撒在人民群众当中, 播撒于中华大地。要主动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自我追求, 带动人民群众主动追求, 让核心价值观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地走进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 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认同核心价值观, 并升华为一种踏实、坚定的价值追求。

第四, 劳动模范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核心价值观, 是全国人民群众的共同责任和任务, 更是劳动模范的光荣使命。劳动模范要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 具体实践要矢志不渝地发扬劳模精神, 发挥模范作用, 重在带头行动, 率先抢头、当好表率, 给各个群体当好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劳动模范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力量,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取向生动彰显出来, 与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把核心价值观在经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着力突显出来, 在推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发展中, 作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

第五, 广大劳动者要主动以劳模为榜样。践行核心价值观,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就要自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 积极投身并在经济建设主战场贡献才智、施展本领、奋发作为。就要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进一步激发劳动热情, 爱岗敬业、埋头苦干, 通过勤劳双手奔康致富、创造美好新生活。就要勇于开拓、大胆探索, 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 坚定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热情参与改革, 和衷共济涉险滩、破难题、渡难关。就要增强法治意识、法治观念,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依法表达合理诉求, 主动参与社会治理, 积极投身公共服务, 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广大人民群众要在潜移默化中常为小善、修身立德, 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把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意志品质。让我们共同努力,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大地上迅速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不断为谱写中国梦的新篇章建功立业。

摘要:本文论述了劳动模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和带头作用。

篇3:儒学的社会作用和价值新论

高校是给祖国输送人才的摇篮和传播知识的高地,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2001年国家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公民道德基本道德规范的刚性文件诞生了。这意味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生活的精神食粮。2002年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唱响神州大地,他们的行为让人震憾,让人感动,让人流泪,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大爱和信念。2006年,全社会掀起了学习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潮,特别是全面掀起学习“八荣八耻”的高潮,随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初步形成。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1]。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应为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指导并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质和方向。每一位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合力和工作内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最根本的价值导向,是国家富强昌盛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思想保证。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各种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于指针和罗盘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深刻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

指导作用

4.2.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灵魂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源泉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方法,是我们立党立国、改革建设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显明旗帜。

4.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和高远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好共同理想,必须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其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人生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并在思想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积极投身到现代化的建设当中来。

4.2.3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培养他们成为国家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他们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业,需要一批具有爱国主义、勇于创新的年轻人来完成。我们国家在当前国际紧张局势中,需要一种较强的民族凝聚力,把每一股力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越是困难,就越是敢于面对困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精神基础和人才基础,是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巨大精神支持。

4.2.4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主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充分利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拓展大学生思维,用时代精神鞭策大学生的行为,引导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按照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开展工作,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继续推进和保持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果。

4.2.5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伦理规范以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社会的主要行为规范,它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是我们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在一些高校中,精神浮华、美丑不分、颠倒是非黑白的现象依然存在,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刻不容缓,它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弘扬,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做出了必要的、积极的贡献。

所以,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得高校每一项工作都能渗透出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分,切实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的四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媛.关于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2):186-187.

篇4:儒学的社会作用和价值新论

一、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他们的品格塑造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更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3]。因此高校在注重提高青年的能力、知识水平的同时, 更要注重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培养出具有高尚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优秀人才[4]。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 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 优越的家庭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当代大学生更乐于尝试新鲜事物, 更善于表达自我意识。随着中国逐步迈入信息社会, 微博、微信等各类新媒体的兴起, 大学生在感受到更多元的文化的同时比以往更容易受到各种社会现象及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另一方面由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涌现, 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持续徘徊, 在评判和选择价值观和人生观中陷入困境。因此, 高校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并切实践行, 以此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本科生导师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的作用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管理中, 通常设置班主任和专职辅导员等岗位, 其中专职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 大部分不擅长指导专业学习;班主任虽由专业教师选聘, 具备指导学生专业学习的能力, 但由于所管理学生数量基本在30人以上, 指导起来往往力不从心。为改变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的状况,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施行本科生导师制, 选聘专业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 一般每名导师每个年级指导4~6名学生, 其工作内容定位为: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和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指导[5]。

(一) 本科生导师能更有效地跟踪大学生思想动态

由于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较少, 导师与学生能够进行更充分和有效的交流, 利于导师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情况。相较于接触较少的辅导员与班主任, 导师与学生的长期面对面接触, 帮助学生解决其最关心的学业和就业等问题, 使学生对导师产生信任感, 愿意与导师探讨与分享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等问题, 因此导师能更及时和有效地掌握大学生思想的动态。

(二) 本科生导师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的有益补充

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 受限于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数量, 思想政治类课程普遍采用200~300人的大班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科生导师在指导学生专业课程、科技创新和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 其渊博的学识、崇高的人格无不对学生人才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对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 主动认同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本科生导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的不足。

(三) 本科生导师能使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学习生涯中, 课堂教学仍占有较大比重。相较于辅导员只承担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只承担大一、大二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本科生导师承担着大学生四年多门专业课的教学。无论何种专业的专业课程, 其教学目的无不是传授学生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因此, 本科生导师在教学中可结合课程实际,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门课堂的教学全过程, 实现大学四年不断线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从而加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本科生导师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

为进一步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 努力形成全员合力育人的工作格局,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与工程学院2012年起正式启动本科生导师制以来, 在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研究方法, 进行专业学习定位;参加国家、自治区、学校、学院的课外科技活动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 积极探索发挥本科生导师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举措如下:

(一) 建设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科生导师队伍

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 用好校园阵地, 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 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在本科生导师的选聘过程中, 学院严格考核教师的师德师风, 并采取教师、学生互选的形式, 让本科生导师的选聘在阳光下进行。学院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将本科生导师师德建设与业务能力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层面要求融入教师个人发展的各个层面, 着力打造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科生导师队伍。

(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涯全过程

为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持续有效的开展, 学院制定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办法》和《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 从制度上明确了本科生导师从大一到大四的工作职责, 如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了解本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动态、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定位、确立学习发展方向;指导大二、大三本科生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学校、学院的课外科技活动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大四本科生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此外还需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政治素质的提升予以引导, 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 帮助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规划, 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和推荐就业等。为保证导师与学生有足够的沟通交流机会, 学院还制定了《教师坐班 (office hours) 制》, 明确每名导师每周保证1天的时间与所带本科生进行面对面指导。上述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导师在大学四年与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 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涯全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充分发挥网络和新媒体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应用。除面对面交流外, 导师还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和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手段, 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导师通过建立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和微博主页, 经常发布一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 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共同就某个社会现象探讨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心的目的。

四、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除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指导外, 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学院2014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3-12-24.

[3]吴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山东社会科学, 2014 (5) :49-50.

[4]温凌云.发挥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实践, 2014, (10) :19-20.

上一篇:管理办法(预结算)下一篇:七一典型发言材料(徐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