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生活解读

2024-04-19

儒学与生活解读(共6篇)

篇1:儒学与生活解读

《孟母三迁》体现了(环境)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三大思想运动不包括以下哪种思想:马克思主义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韩愈在(原道)里提到了“博爱”一词。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

“良能、良知、良心”这是谁提出来的主张。(孟子)以下哪个是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近代哲学的开创者是(笛卡尔)欧洲的文明传统是(基督教)

中国思想界的三大派不包括(文化保守主义)通常说的“日不落帝国”指的是(英国)(严复)是中国最早的最大的自由主义的代表。弗莱格是西方(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单子是(莱布尼茨)第一次提出来的概念。

20世纪,哲学达到的最高成就是(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区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老子)的名言。“不诚无物”出自于(中庸)。

在(1943)年,蒋介石写了《中国之命运》。毛泽东在(七大)上提出中国有两种命运。以下属于冯梦龙的作品是(情史)。

以下属于洋务派领袖张之洞的名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孟子推崇(孔子)为“圣中之圣,集大成者”。以下哪个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美国)

据统计调查,近年来,西方的宗教信众的数量是(上升的)。对待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应该是(继承和转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的言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以下不属于对孔子称谓的是(亚圣)。

中国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出自名著(红楼梦)。六经到今天还传下来的著作不包括(乐)。音乐通常给人的感觉是(和谐)

只要在一个公开的场合或一个仪式里面就会有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叫做(礼)“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出自(论语)

中国轴心时代是(战国)时代相当与西方的轴心时代是古希腊哲学建构时代。《哲学全书》是(黑格尔)的作品。

西方现象学的大师之一(舍勒)构造了“情感现象学”。

据调查,世界上只有(中国)和朝鲜两个国家没有“容隐制”的立法。忠恕之道”中“忠”的含义是(尽己谓之忠)。

从孔子开始,(仁爱)观念成为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传统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所有的社会规范基础都是(法律)

以下不属于孟子的“四端学说”是(罪恶感)。秦始皇统一天下主要是采用(韩非子)的思想 西方谈的“博爱”的原义是(无私的爱)《水龙吟》是(苏东坡)的作品。(墨家)主张“兼爱”。

(孟子)提出的“仁者无敌于天下”。中国的主流哲学是(儒家)的“心性论”。道家的处事方式是一种(逃避)的态度。现象学的创始人是(胡塞尔)以下哪个概念不是孟子提出的(良好)以下哪种思想是孟子所主张的(民贵君轻)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不包括(美国)《周易》共有64卦,第一卦是(乾卦)《周易本义》是(朱熹)的作品。

《周易》古经里面的言字全部都是(千)的意思 据历史文献记载,商王朝的创立者是(契)。基督教的经典是(古兰经)《周易》只有(两)卦谈到龙。

“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这段话出自(易乾)。(左传)中首先提出君子四德是元亨利贞。一分为二是(毛泽东)的思想。

(易经)被称作“群经之首,百行之源”。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于(中庸)。《中庸》属于(礼记)中的一篇。佛教禅宗里分为两派,一派是顿悟派,另一派是(渐悟派)。在上古时代,汉语里面对“庸”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需要)。《中庸》最核心的一个范畴是(诚)。马克思认为天地万物的本质是(物质)。

思无的“无”就是儒家所讲的(大本大源,本真的情感)。《中庸》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质是(真诚无望)。《中庸》强调适宜性的问题,这通常叫做(时中)。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总是存在着的存在。笛卡尔怀疑某些具体存在着的存在,除了怀疑(存在者的存在)。以下属于笛卡尔的所提出的命题的是(我思故我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存”字最古老的含义是(存在)。“自己如此”是古代汉语(自然)的原义。孟子认为“性”是(先验的道德上的主体性)。孟子认为性与情的关系应完整表述为(情性情)。

“诚者自成也”的意思是诚是自成的。√

“体”、“用”乃是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一种基本架构,其中“体”是形而下者。× 孔子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居仁由义。×

传统的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 现代大学的宗旨是立德。× 大学之道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立德和爱人。√

“诚意正心”与“格物致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知识就是智慧。×

中国有56个民族,这里讲的民族是一个前现代概念。√ 1919年,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国谋求现代化就是走向现代性。√

西方人实现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的现代化。× 现象学不主张回到事情本身,面向事情本身。×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最根本的共同点是一个存在着的东西。√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三大儒之一。√ 《孔子改制考》是谭嗣同的作品。×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形态及其观念形成的第一次大转型。√ 国民党和共产党对儒学的态度是一样的。× 二希传统”指的是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

“三纲”指的是“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 儒家基本上是关注生命个体。×

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孔子和老子。√ 《论语》是孔子编写的。×

孔子的全部思想可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儒家所讲的教化是对社会的教育。×

所有的社会规范在儒家的话语里面叫做“礼”。√ 可以下定义的东西一定是形而上的东西。× 世界万物都是由本体所生成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肯定意义上来表达“忠恕之道”。× 现在法律进步性的表现就是对情感的尊重,对亲情的尊重。√ 知识和智慧不是一个层次,拥有知识不一定拥有智慧。√ 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是人生的两个阶段。× 朱熹是北宋人。×

儒家把仁、义、礼、智叫做“四德”。√ 上梁在中古古代话语里叫立极。√

儒家的“仁爱”思想超越了爱的差等性。×

儒家的“本体论”和西方的“本体论”是无区别的。× “仁民”就是仁者爱人。√ 一个人要修炼需要“求其放心”。√ 孟子对君主专制持肯定的态度。×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二者属于同一个时代。× 《周易》最早的时候是占卦的书。√ 卦词就是对整个卦的吉凶占卜√

《荷马史诗》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神分离。× 关于龙的话题现在学界已有定论。× 春秋时代被称为疑神疑鬼的时代。√ 所谓德性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品质。×

从孔子以后,《易经》这种占卜之书变成了一部哲学的书。√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庸之道。√ 朱熹对《中庸》的解释叫做《四书集注》。× “发而皆中节”表示一种和的状态。√ 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庸实际上就是指遇事没有原则。× 凡是上当受骗的人的共同点是爱占便宜。√ 怀疑和思想是一回事。× 理性主义的开启着是笛卡尔。√

笛卡尔所确信的“毕竟有物存在”的这个“物”就是“我思”之“我”√ 佛学本质上是“情感哲学”×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篇2:儒学与生活解读

1、以下属于冯梦龙的作品是()。D、《情史》

2、心性论 D儒家

3、良心良知良能 C良好

4、以下哪个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C、美国

5、圣中之圣,集大成者 B孔子

6、中庸》强调适宜性的问题,这通常叫做()A、“时中”

7、弗莱格是西方()创始人 C、分析哲学

8、孟子认为性与情的关系应完整表述为 D、情性情

9、六经到今天还传下来的著作不包括()。C、《乐》

10、基督教的经典是 D、《圣经》

1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 A、《中庸》

12、韩愈在()里提到了“博爱”一词。()A、《原道》

13、主张兼爱 D、墨家

14、存在与时间 A、海德格尔

15、马克思认为天地万物的本质是 C、物质

16、被称作“群经之首,百行之源”。A、《易经》

17、“忠恕之道”中“忠”的含义是()。D、“尽己谓之忠”

18、“自己如此”是古代汉语()的原义。C、自然

19、“存在论区别”是由下列哪位人物提出的:()D.海德格尔 20、A

21、从孔子开始,什么观念成为了中国哲学与文化传统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观念 B、仁爱

22、音乐通常给人的感觉是B、悲伤

23、据统计调查近年来西方的宗教信众的数量是 A、上升的

24、世界上除了朝鲜哪个国家没有容隐制立法 C、中国

25、说文解字 D、许慎

26、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D、红楼梦

27、《中庸》最核心的一个范畴 D、和

28、君君臣臣父父子子C、孔子

29、中庸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质是什么D、真诚无望 30、中国有两种命运 A、七大

31、只要在一个公开的场合或一个仪式里面就会有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叫做()。D、礼

32、中国最早最大的自由主义的代表 D、严复

33、《孟母三迁》体现了()的作用。C、环境

34、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C、朱熹

35、周易本义是谁的作品B、朱熹

36、秦始皇统一天下用的是谁的思想B、韩非子

37、下面不属于孟子四端学说观点的是D、是非感

38、中国哲学特别是()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A、道家

39、日不落帝国 B、英国

40、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不包括C、美国

41、()提出的“仁者无敌于天下”。C、孟子

42、孟子主张D、民贵君轻

43、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B、《中庸》

44、以下属于笛卡尔的所提出的命题的是()。D、“我思故我在”

45、一分为二是谁的思想D、毛泽东

4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司马迁的()。A、《史记·孔子世家》

47、中国思想界的三大派不包括(C、文化保守主义)

48、“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出自(B、论语)

49、道家的处事方式是一种(A、逃避)的态度。

50、笛卡尔怀疑某些具体存在着的存在,除了怀疑(C、存在者的存在)。

51、《水龙吟》是(B、苏东坡)的作品。

52、西方现象学的大师之一(C、舍勒)构造了“情感现象学”。

53、《周易》古经里面的言字全部都是(C、千)的意思

54、对待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应该是(D继承和转换)。

55、所有的社会规范基础都是(D、法律)

56、以下不属于对孔子称谓的是(D、亚圣)。

57、单子是(A、莱布尼茨)第一次提出来的概念。

58、“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B老子)的名言。

59、西方谈的“博爱”的原义是(A无私的爱)

60、以下属于洋务派领袖张之洞的名言是(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1、《中庸》属于(C礼记)中的一篇。62、“知行合一”是(D王阳明)的观点。

63、思无的“无”就是儒家所讲的(C大本大源,本真的情感)。64、“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这段话出自(C易乾)。65、《周易》只有(C两)卦谈到龙。

66、欧洲的文明传统是(C基督教)

67、佛教禅宗里分为两派,一派是顿悟派,另一派是(D渐悟派)。68、现象学的创始人是(A胡塞尔)

69、据历史文献记载,商王朝的创立者是(A契)。70、C左传)中首先提出君子四德是元亨利贞。71、近代哲学的开创者是(D笛卡尔)

72、“不诚无物”出自于(C中庸)。

73、以下哪个是顾炎武的名言?(A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74、《哲学全书》是(D黑格尔)的作品。

75、在上古时代,汉语里面对“庸”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B需要)。76、孟子认为“性”是(B先验的道德上的主体性)。77、在(C、1943)年,蒋介石写了《中国之命运》。

78、中国轴心时代是(A战国)时代相当与西方的轴心时代是古希腊哲学建构时代。

79、“良能、良知、良心”这是谁提出来的主张。(C孟子)80、20世纪以来的三大思想运动不包括以下哪种思想:D马克思主义 81、中国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C曹丕)的《典论论文》。82、《周易》共有64卦,第一卦是(D乾卦)

填空

1、《论语》是孔子编写的。×

2、儒家把仁、义、礼、智叫做“四德”。√

3、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庸之道。√

4、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

5、朱熹是北宋人。×

6、中国有56个民族,这里讲的民族是一个前现代概念。√

7、理性主义的开启着是笛卡尔。√

8、佛学本质上是“情感哲学”×

9、怀疑和思想是一回事。×

10、可以下定义的东西一定是形而上的东西。×

11、现在法律进步性的表现就是对情感的尊重,对亲情的尊重。√

12、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三大儒之一。√

13、儒家所讲的教化是对社会的教育。×

14、孔子的全部思想可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5、上梁在中古古代话语里叫立极。√

16、世界万物都是由本体所生成的,√

17、国民党和共产党对儒学的态度是一样的。×

18、“诚意正心”与“格物致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19、现代大学的宗旨是立德。× 20、儒家基本上是关注生命个体。×

21、所有的社会规范在儒家的话语里面叫做“礼”。√

22、《周易》最早的时候是占卦的书。√

23、“三纲”指的是“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24、春秋时代被称为疑神疑鬼的时代。√

25、“仁民”就是仁者爱人。√

26、所谓德性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品质。×

27、笛卡尔所确信的“毕竟有物存在”的这个“物”就是“我思”之“我”√

28、从孔子以后,《易经》这种占卜之书变成了一部哲学的书。√

29、传统的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肯定意义上来表达“忠恕之道”。×

31、“体”、“用”乃是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一种基本架构,其中“体”是形而下者。×

32、大学之道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立德和爱人。√

33、卦词就是对整个卦的吉凶占卜√

34、《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二者属于同一个时代。×

35、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形态及其观念形成的第一次大转型。√

36、“发而皆中节”表示一种和的状态。√

37、现象学不主张回到事情本身,面向事情本身。×

篇3:儒学与生活解读

关键词:儒学,法治,地方性知识

对法律的文化诠释—一种地方性知识

为了摆脱危机, 走出困境, 长期以来我们学习、移植、借鉴西方的法律制度, 以为通过求助于西方的法律制度就可以化解危机并能帮助我们走上现代化文明之路。我们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口号, 但却从来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法律秩序。很多法律在相当程度上没有被民众认可, 结果出现了“秋菊的困惑”。而出现这样的结果有其必然性, 并不是因为西方的经验注定不能够成为我们的信仰, 也不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经验本身就不融于现代生活, 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下生成的, 是“地方性知识”, 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的反映方式当然也不例外。法律作为地方性知识, 是特定时空下人们应对生活的一种工具, 是人们特定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的反映。

如梁治平先生所说:我们曾搬用了西方的制度, 却不问其精神所在;我们撷取了西方的思想, 却先把它放在自家历史的染缸里浸泡;我们用以自己经验铸造的尺子去剪裁历史, 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居高临下地去评点西方文明。可历史向我们证明:一旦一种法律制度离开了其生存的土壤, 那就像“把鱼放到篮子里”, 那样的法律只是僵死的教条, 甚至还会破坏被引入地方的原有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

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生长的方式——“德主刑辅”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代表的, 所以我们将以儒学为解析对象来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如何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修为进路, 强调了个体向内发展以完善自身对社会和自然的意义, 提出了他们构建社会自然和谐的路径。这也许是钱穆先生之所以称中国文化为内向型的原因。“我常谓东方文化乃内倾型者, 西方文化为外倾型者, 亦即谓中国人追求真理重向内, 而西方人追求真理则重向外。”[1]

因此, 儒学在治理社会时提倡仁政、强调“德主刑辅”也是自然的了。法律仅为推行道德的手段而已, 即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了。关于这一点瞿同祖先生在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论证得淋漓尽致。他在书中的结论中说:“古代法律可以说全为儒家的伦理思想和礼教所支配”。[2]可以说中国传统社会中, 法律的内核是儒家的道德精神, “儒家法思想注重调节人的心身关系约制知行、内外、灵肉关系的和谐, 提升人的精神意境和做人的价值, 以个人的完善作为导向终善的基础。儒家法思想强化人与人的关系, 提倡互知、互爱、互敬、相互参与、相互适应, 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社会整体的完善作为迁善、完善的必由之路, 儒家法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提出知性、知物、成物、知天、体天、事天、成天、同天的大主张, 以人对宇宙的绝对义务和责任的实践为终善的标志。”[3]可见, 在传统社会中法律只是儒家道德精神的外化和具体表现, 法律为道德服务。“‘法律’此乃道德之器械, 它以内在的道德评判与外在的刑罚等级相配合, 构成一张包罗万象的大网, 其中无所谓民事与刑事, 私生活与公共生活, 只有事之大小、刑之轻重”, [4]这种道德和法律的格局被梁治平先生称为“礼法文化”。他认为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 古人把所有的问题都翻译成道德问题。因此, 在涉及财产纠纷时, 惩错纠正与其说在于保护财产权, 莫如说要维护某种道德秩序。

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回应——重新诠释儒学

盲目解构传统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条路子行不通。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必须要保持我们的“文化同一性原理” (使一个民族在法律中保持其文化个性的基本原理) 。哲学解释学也给我们带来了方法论上的契机。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的内涵, 并结合新的实践背景赋予其新的意义, 确保在重新诠释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保持传统的一脉相承, 以这样的进路构建的法律体系才有牢固的基础和自身价值观念的支持, 这样的法律也一定是有生命力的, 是值得我们信任和信仰的, 是有效的。“如果一种社会和法律哲学根据一种文化为真实可信的, 它即是有效的, 每一种文化在相信它的人那里都是有效的, 在不相信它的人那里则是无效的。”[5、6]

为此, 我们不能再沉睡了, 必须珍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时代背景赋予它新的生命, 而这要靠我们文化意识的觉醒。只有我们文化意识的觉醒, 才会尊重自己的文化, 我们的法治建设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钱穆.人生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3.[1]钱穆.人生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3.

[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中华书局, 2003:353.[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中华书局, 2003:353.

[3]江山.人际同构的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134.[3]江山.人际同构的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134.

[4]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422-423.[4]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422-423.

[5][美]格雷·多西.法律哲学和社会哲学的世界立场[J].梁治平译.[5][美]格雷·多西.法律哲学和社会哲学的世界立场[J].梁治平译.

篇4:儒学与生活解读

关键词:天 天人合一 由凡及圣

“天”这个概念在儒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大君”,把“天”看作是儒家信奉诸神中的至尊。自古以来的帝王都自称为“天子”,把自己权力的神话为源自“天”这样一个神圣的东西。“天”作为儒学概念有着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贯穿儒学的整个价值体系。从儒学的核心即天人合一、先祖与后代合一、圣人与凡人合一的准则来看,“天”不仅仅是物質存在所依附的载体,还充当着儒学价值体系的中枢,把其他的分散的概念与价值认同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儒教之“天”不是一种外于世界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而是世界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在孔、孟那里,“天”实际上是指与“百物”“四时”同在并且直接影响和决定“百物生”“四时行”的上苍、苍天;而董仲舒所谓“天”的所指范围较宽,除了上苍,还包括四时、昼夜、五行、山川等等在内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简直涵盖了整个自然界,然而,其“天”又往往被用作“地”的对称,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它是指苍天而言,故虽然其“天”的所指范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其基本意思还是和孔孟宗教意识中的“天”相一致的。至于后来的儒教信徒,他们所信仰的“天”也不外乎自然之天,被今人通常归入到所谓朴素唯物主义者行列之中的人固然如此,就是被归入到所谓唯心主义者行列之中的人也不例外,如朱熹说:“苍苍之谓天。” 又说:“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于天之气,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

一、超越物质存在的“天”

将自然之天人格化,把它视为天下万物的祖宗,把它当作具有意志品格或道德品格并具有超人间的力量的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来加以崇拜,是儒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万物皆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冬至祭天而祖配之。” 祭天,是天神崇拜最为显著的标志;而配之以祭祖的祭天,则是儒教把天神当作祖宗神来加以崇拜的有力证明。

祖先崇拜是所有宗教的根。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占据中心地位。因此对于一个儒者而言,最大的义务就是保持对自己祖先的正常的祭祀,最大的荣誉就是能光宗耀祖。据“尚书”与“诗经”记载,商周时期祭祀祖先的宗教活动有两个目的:其一,对于已经死去的祖先而言,人们的祭奠是为了让死去的先人继续能像以前活着的时候一样生活。其二,为了让后代子孙能够从去世的祖先那里获得福佑和帮助。人们相信祖先不仅仍然有生命,而且有足够的威力决定活人社会的命运和幸福。如果不对他们提供合适的牺牲和祭祀,如果不定期的向他们禀告家中的现状,祖先就会感到特别的不安,说不定会回来惩罚它的后代。孔子相信祖先与后代的亲密关系是宗教、政治和伦理的基础。因而强调子女应该为死去的父母受三年治丧,应该事生如事死。不仅把孝作为祭祀祖先的恰当礼节的特征,而且把孝的特性化为对待活着的父母的恰当的态度和行为。儒教之“天”作为人类的祖宗神,则与人类有密切的血缘联系,用董仲舒的话来说,“天”就是“人类之曾祖父”;同时,“天”还是“群物之祖” 。“天”不仅不羞于男女交媾而以之为罪过,相反,他正就是通过与“地”的“男女构精”(《易传》语)而生人、生物的。因此,“天”绝不以人类生命为一种罪孽而鄙视、厌恶之,而相反是极其的珍爱人类生命的,他不但生育了人类,还为人类的合理生活创造了一切必需的条件:“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与“天”的这种“生生之德”相适应,笃信“天”的儒家君子乃极端重视“仁”。而“仁是生的意思,如四时之有春” ;“生的意思是仁” 。这个“生”不仅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意义上的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更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义上的“博施与民而能济众” ,亦即“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 。

在这个层面上,“天”在儒家经典中演变成为人类的共同祖先,与不同的具体的祖先一起,构成祖先崇拜的重要成分。“天”不再仅仅指具体的物质存在——自然界、四时、苍生万物,而是渐渐拥有了一种超越物质的属性,成为儒家精神信仰寄托的载体。在儒家把祖先和后人有机的通过祭祀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天”也从具体的可触及的物质存在抽象为具有神性的哲学存在。儒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不仅指的是整个世界的和谐状态,自然与文明的和谐关系,也指的是精神与物质的持续关系,精神与肉体及神圣与世俗的持续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儒家思想发展出它自己的精神特质:超越与人类是和谐的联系在一起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回归物质存在的“天”

如果我们说祖先崇拜使“天”具有了超越物质存在的神性的话,那么在现实的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这种神性还必须披上世俗的外衣,或者我们可以说这种神性必须借助一个载体才能够实现它的超越性。祭祀把过去的世界与现在的世界联系起来,但它并不能为现世的人们提供任何实际有效的指引,以使他们找到与天合一的途径。祖先崇拜只是为人们表述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理解提供了一个语境,它只在人们对外界物质存在感到无法理解和把握时给人类带来一些安慰。如果希望“天”的超越性对于现实世界的存在起到指引导流的作用得以发挥,那我们就必须另寻它径。“圣人”的出现使这一希望成为现实。“圣人”是抽象的超越性的“天”在现实世界的代言人,他们把神圣的“天”与世俗的物质存在连接在一起,给儒家追求者指出了一条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在儒家看来,不能像二元对立者那样,过分强调人类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或者天堂与地狱的对立,但却强调要在文明与野蛮、有教养与无教养、道德精神向上与道德精神颓废之间的不断的对比。作为整体的人生就是从后者向前者的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人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圣人的教导,圣人凭借他们自己的智能与美德,已经先于世人知道了作为人类生活方式与人类存在模式的天道和古道。对于儒家学者来说,圣人对于后人的这种指导并不局限于智力方面,而是覆盖了文化所关心的广泛领域。孔子把那种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与 雍也)的人称为圣人。对他来说,圣人不仅需要为人民提供物质上的利益,还要用自己的美德教育他们,物质利益的广济博施与美德上的普化众生这两个方面在圣人身上得以整合。在圣人与凡人的合一中得以完成。尽管圣人时刻准备着教导人民,但圣凡得合一并不只是圣人对于凡人的单向施教的结果。圣凡的合一同时还包括凡人对圣人的影响。这就是说,圣人必须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要。因为人民的意愿也就是上天的意愿。这种双向作用的方式表明,在圣人和凡人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人都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和耶稣一样,“圣人”亦是既具有神性又具有人性的,惟“圣人”的神性不像耶稣那样体现在其原本与神(“上帝”)为一体,而是体现在其“生而知之”(孔子语),即对于“天”有“先知先觉”(孟子语)。“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圣人”是奉“天”之命以化天下者,故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 。董仲舒说:“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圣人”之化天下,犹耶稣之以殉难为人类赎罪也,惟前者旨在使“天下归仁”而生生不息,后者则旨在使人类得救而入于天国。

但是,正如基督教是一神教而儒教是多神教,基督教的教主只有一个,而儒教的教主则有多个。被儒教徒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只是“群圣”中的一位。《孟子·公孙丑上》有如是记载:公孙丑曾问孟子:伯夷和伊尹怎么样?孟子回答:伯夷、伊尹和孔子都是古代的圣人。公孙丑又问:伯夷、伊尹和孔子不是一样的吗?孟子回答: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能比得上孔子的。孟子认为孔子是“古圣人”中最伟大的,因此他表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孔子被认为是“群圣”中最杰出、最伟大的一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作为儒教的一位教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是“至圣先师”;也正因为如此,经过孔子整理的“六经”,才被尊奉为经典。“圣人”的存在使“天”与“人”之间有了沟通的桥梁,凡人也可以通过对天道的追求升格为圣人,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最终追求。在这个层面上“天”经由圣人这个途径回归与物质存在,并使它的超越性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道——由凡及圣的途径

“圣人”作为既具有神性又具有人性的“神人”,具有一定意义的超世性,这就是:“圣人”要么存在于过去世界中,要么存在于未来世界中,现在世界中是没有“圣人”的。过世的“圣人”即“先圣”或“先王”是奉“天”之命以化天下的“天使”;未来的“圣人”,则是后天修养而成的。后天修养成“圣人”是很难的,孟子虽然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 ,但这仅仅是从可能性上说的,从现实性上,他则未尝认为人人都能够成为尧舜般的“圣人”,充其量,他不过是断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罢了。尽管由凡及圣有着相当大的难度,但毕竟还是为儒家的追随者指明了一条道路。人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修行,进而化凡入圣,而“道”则是他们由此及彼的路径。“道”是儒教徒崇拜的最高力量的代称,君子修身养性的最高目标就是得道。孔子曾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尔篇》)可见孔子的人生志向就是得道,为了得道孔子不辞辛劳走遍天下,用了一生的时间去求道。《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求道是多么的不容易,孔子七十岁时才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漫长的求道过程中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时时刻刻都在专注于道,为此舍生忘死。正因为把道看得如此重要、如此珍贵,所以得道之后孔子才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得道可以付出一切、可以抛弃所有,这样的胸怀与境界只有在虔诚的求道者身上可以看到。

結语

“天”有着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一方面它作为物质的存在构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它又有着超越的神性,通过与人类的祖先崇拜的结合,以原始信仰的最初方式存在与儒家哲学的方方面面。圣人作为“天”在现实世俗社会中的代言人,为凡人构建了由凡及圣的桥梁和通道。通过对道的不懈追求,儒家追随者相信他们能够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南怀瑾. 论语别裁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 Karen Armsrtong. A History of God蔡昌雄译. 神的历史 [M]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3] 刘宗贤、蔡德贵主编.当代东方儒学[M] 人民出版社, 2003

篇5:儒学与生活答案-选择题

1923年,思想界分化成的三大派不包括:民主主义

20世纪以来的三大哲学思想运都是什么:分析哲学、现象学、后现代主义 20世纪三大哲学思想运动不包括:现代主义

20世纪以来的思想的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追问存在 A 按照儒家的思想如果你不怎么做就不可能不朽:立德 “爱有差等,施由亲始”体现的是哪个学派的思想:儒家 B 不是针对自身而言的是:亲民

被称为“群经之首,百行之源”的是哪一部典籍:《周易》 C 从儒家大学之道的意义上讲大学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学做圣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出自下面哪位的作品:孟子 从古到近对于“齐家”的共同点是什么:家庭和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所说的四位哲学家没有:王夫之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从正面看一个君子,一个仁者,他的底色是什么:仁爱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在走向近代化、现代化,或者也可以说是在走向:现代性 恻隐之心是:仁之端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谁:朱熹 D 大学的“三纲领”中统领性的纲领是:止于至善 《大学》的三纲领不包括:格物致知 “道可道,非常道”是谁提出的:老子

笛卡尔是西方哲学哪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理性主义

《大学》提出的与立德、爱人相对应的纲目共有几条:8.0 《大学》提出的与立德、爱人相对应的纲目共有几条:8 大学作为一种学制从西方引入后所失去的大学精神是什么:居仁由义 大学之道的两个方面指的是:立德和爱人 对于武王伐纣,孟子不认为是:弑君 道家处事是怎么样一个态度:逃避 F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是

冯友兰现实认为“元亨利贞”的“贞”是:末期 G 古代儒学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内圣和外王 古代女子祭祀的高禖神其实是什么:燕子 功利境界是:发展阶段 根据《说文解字》,“在”是:形声

关于后原创的性情观念哪位哲学家的表述最为典型:朱熹 关于“明明德”,以下错误的是:两个“明”都是形容词 H 黄玉顺1995年出版的易学专著是:《易经古歌考释》

黄玉顺教授理解的儒家思想认为一切的一切的终极来源是什么:诚的仁爱 黄玉顺教授认为最高的境界是什么:自觉回到最初的境界 “回到本真”是哪个哲学流派的口号:现象学 J 教育一个人其实最主要的是什么:情感教育 具有解构性的是:后现代主义

就中国的自由主义来讲,今天有一部分自由主义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儒家传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出自下列哪位学者:孟子

就存在本身而论最本源的存在它的显现在儒家看来是什么: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下列哪位先哲提出来的:孔子 绝大多数上当受骗者具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想占便宜 据冯友兰先生,人生的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 K 孔子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否

孔子一生做了三件重要事情,其中属于政治活动范畴的是:游说诸侯 孔子的生平事业不包括:制定礼乐

孔子认为统治一个混乱的集体,首先应该做什么:正名 孔子认为应该凭什么来进行社会规范的重建:仁爱情感 可称为全人类导师的是哪位学者:孔子 L 礼的本源是:爱的情感或爱

礼仪所表现的出来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M 明确反儒家的巨大运动发生在:1919 孟子认为“行王道”的根本是:仁政

孟子认为人不能跟着感觉走,但是黄玉顺教授认为人可以跟着哪种感觉走:诚 孟子提倡的大学精神是:居仁由义 孟子认为,“放心”之后,人应该:“求”

孟子的哲学政治思想中最高的原则是什么:仁义 孟子把“心性本体”称为:良心

明确反儒家的巨大运动发生在:1919.0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亚圣

孟子所说的四端的内容不包括:尊卑之心 孟子的老师是谁:子思子的徒弟 孟子出生于现在的哪个省 P Q 秦朝统一全天下用的是哪一学派的学说:法家 “乾称父,坤称母”出自:《西铭》 乾卦全部是:阳爻

请选出以下哪一个在《大学》的八条目之外:明德 R 儒学的命运是:历久弥新

儒家所讲的教化,首先是:诗教 儒家认为礼的前提是什么:义 儒学历久弥新的原因是:变革精神 容隐制不是:容忍枉法 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是:爱

人生最大的情欲是什么:食欲和性欲 人之喜怒哀乐未发时状态为:中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 人之道是:思诚

“人是五毛两足的动物”是出自哪国哲学中的一个说法:希腊 儒家讲礼乐文化的前提是什么:仁爱

儒家把什么设定为哲学上的最高范畴:心性论 儒学原创时期演变历程可以归纳为:情-性-情 仁义礼智的来源是:情感

儒家所谓的“素”指的是:仁爱情感 儒家观念中,最本源的存在是:爱

柔性的公民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现代儒学

儒学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是什么:具有自我变革的精神传统 “儒学”在什么时候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学:汉代 “仁者无敌于天下”是下面哪位名人提出的:孟子 S 三纲领中具有统领性的是:止于至善 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 商朝人发明的占卜方法叫做什么:龟卜

所谓伦理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的规范对象是:所有人 “圣之时者”说的是:孔子

所谓比喻,即本体和语体之间要有:相似性

所谓“治国”的社会主体,在王权时代主要是指:天子

所有的社会规范,法德规范,政治规范等他们的基础是什么:道德 手舞足蹈出自下列哪部作品:《毛诗序》 “臆则屡中”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贡

所谓伦理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的规范对象是:所有人 所谓“不偏不倚”指的是:不偏离“中” 宋明理学的开创者是谁:周敦颐 T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可以指:以上都是 X 下列对《周易》古经里的“大人”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天子 下面属于《周易》中卦辞的一项是:元亨利贞

下面对“外物皆备于我矣”中的“我”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人的心性本体 下面不属于“四端学说”观点的是:智慧之心

“性,请”架构的形而上学化的最终完成者是:孟子 现代大学的第一宗旨实际上是:求知 下列属于佛教禅宗的派别是:渐悟派和顿悟派

下列不属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到的世界文明的三大中心是:法国 下列哪位人物提出了“善为易者不占”的观点:荀子 西方的轴心时代是什么建构的时候:古希腊哲学

现代法律的进步性表现为:对情感的尊重和对亲情的尊重 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是谁:笛卡尔 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是:冯友兰和熊十力 现代社会夫妻之间是什么关系:契约关系 西方中世纪的文明传统是:基督教文明

西方二十世纪的三大哲学不包括下列哪项:语言学

下列对于语言和言语的说法,正确的是:言语遵守语言的规则 “性情结构”是下列哪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结构:儒家 Y 一个宗教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则,这样会造成疏远,古人用什么来来磨平这些:乐 以下哪一个概念不是孟子提出的:良德

与“良心”有关的另外哪两个词是孟子发明的:良知,良能 “元亨利贞”在周易上的解释是什么:人和神可以大大的沟通

“由爱之而忧之,由忧之而问之”是对下列哪个汉字原始含义的解释:存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情感符号

一个现代性民主国家内部的主体是谁:公民个体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耳”出自:孟子 原始儒家不包括:朱子 阴爻用

(六)表示

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期的文明不包括:古埃及文明 “元亨利贞”的“亨”此处本指:沟通

易经64卦每一卦的基本构成包括哪些:卦名、卦词、爻体、爻词 W 我国的思想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1923年 我国古代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什么:《典论论文》 我国古代儒家的“实践”是指什么层面的:伦理学

“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是由下面哪位哲学家提出的:笛卡尔 我国的思想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1923年 Z 致用亲民不包括以下哪一项:修身

自从“五四“以来,中国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下列哪种格局:三足鼎立

作为一个思想者,用其所做的观念上的构建来解决问题,它的功能和什么是一样的:宗教 《中庸》开篇有三个释义,其中不包括:礼

篇6:儒学与生活解读

内在修养:立德【单选题】《论语》、《孟子》、《大学》和(B)合称四书。

A 《尚书》

B 《中庸》

C 《史记》

D 春秋【多选题】20世纪以来的三大思想运动分别是(ABC)。

A 分析哲学

B 现象学

C 后现代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判断题】“三纲领八条目”是传统的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Y)【判断题】孔子认为,居仁由义是大学精神。(N)孟子

外在修养:爱民【单选题】以下(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A 朱熹

B 王阳明

C 顾炎武

D 周敦颐【单选题】以下谁的观点是“知行合一”?(D)

A 严复

B 孔子

C 荀子

D 王阳明【判断题】立德和爱人是大学之道主要表现的两方面。(Y)【判断题】立德是现代大学的宗旨。(N)

求知

大学之道的条目【单选题】(D)是近代哲学的开创者。

A 柏拉图

B 赫拉克利特

C 休谟

D 笛卡尔【单选题】(A)提出来的主张“良能、良知、良心”。

A 孟子

B 孔子

C 荀子

D 老子【多选题】下列不是顾炎武的名言的是(BCD)。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知识就是智慧。(N)

儒学与民族性【单选题】“日不落帝国”指的是(B)。

A 德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法国【多选题】以下选项是中国思想界三大派的是(ABC)。

A 唯物史观派

B 自由体派

C 文化保守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判断题】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1919年。(N)1923

4【判断题】在“中国有56个民族”这句话中,民族是一个前现代概念。(Y)

儒学与现代性【单选题】西方(A)的创始人是弗莱格。

A 分析哲学

B 后现代主义

C 现象学

D 马克思主义【单选题】中国最早的最大的自由主义的代表是(D)。

A 王阳明

B 朱熹

C 顾炎武

D 严复【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西方人实现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的现代化。(N)观念 【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中国谋求现代化就是走向现代性。(Y)

儒学与现代思想【单选题】(D)提出的“存在论区别”是20世纪,哲学达到的最高成就。

A 尼采

B 康德

C 洛克

D 海格尔【单选题】(B)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A 孔子

B 老子

C 荀子

D 墨子【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判断: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最根本的共同点是一个存在着的东

西。(Y)【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现象学不主张回到事情本身,面向事情本身。(N)

近现代中国与儒学的变革【单选题】蒋介石在(A)年写了《中国之命运》。

A 1943年

B 1919年

C 1924年

D 1949年【多选题】冯梦龙的作品不包括(ABC)。

A 《今古奇观》

B 《初刻拍案惊奇》

C 《西厢记》

D 《情史》【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判断:国民党和共产党对儒学的态度是一样的。(N)4 【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判断: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形态及其观念形成 的第一次大转型。(Y)

近现代儒学变革的原因【单选题】(B)被孟子推崇为“圣中之圣,集大成者”。

A 墨子

B 孔子

C 老子

D 荀子【多选题】以下选项中,是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有(ABD)。

A 英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西班牙

3【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孔子改制考》是谭嗣同的作品。(N)康有为【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三大儒之一。(Y)

儒学发展的基础与方向

1【单选题】近年来西方的宗教信众的数量是(C)。

A 不变

B 下降

C 上升

D 先升后降【单选题】(D)是对待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

A 全盘否定

B 全盘接受

C 无所谓

D 继承和转换【单选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至(A)。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庄子【判断题】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是“二希传统”。(Y)

孔子的生平【单选题】(A)的《典论论文》是中国第一篇“自觉的文论”。

A 曹丕

B 曹植

C 曹操

D 诸葛亮【单选题】自司马迁的(A)有写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A 《史记·孔子世家》

B 《太初历》

C 《报任安书》

D 《艺文类聚》

3【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儒家基本上是关注生命个体。(N)

4【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孔子和老子。(Y)

孔子的事业与诗的社会功能【单选题】名著(D)中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句名言。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多选题】到今天还传下来的六经著作包括(ABD)。

A 《诗》

B 《书》

C 《乐》

D 《易》【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论语》是孔子编写的。(N)

礼和乐的社会功能【单选题】(C)是通常音乐给人的感觉。

A 悲伤

B 愤怒

C 和谐

D 紧张【单选题】(D)是指只要在一个公开的场合或一个仪式里面就会有一套规则。

A 法

B 德

C 乐

D 礼【单选题】(B)中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一句名言。

A 《诗经》

B 《论语》

C 《史记》

D 《中庸》【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儒家所讲的教化是对社会的教育。(N)对人的教育

孔子的仁学【单选题】(D)创作了《哲学全书》。

A 恩格斯

B 费尔巴哈

C 马克思

D 黑格尔【单选题】西方的轴心时代是古希腊哲学建构时代,相当与中国轴心时代是(B)时代。

A 春秋时代

B 战国时代

C 西周时代

D 两汉时代

3【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世界万物都是由本体所生成的,(Y)【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可以下定义的东西一定是形而上的东西。(N)物体

孔子的礼学【单选题】“忠”在“忠恕之道”中的含义是(D)。

A 忠皇上

B “推己之谓恕”

C 忠君

D “尽己谓之忠”【单选题】据调查,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没有“容隐制”的立法,分别是(C)和朝鲜。

A 英国

B 美国

C 中国

D 日本【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肯定意义上来表达“忠恕

之道”。(N)从否定的意义上。

孔子学说与人生【单选题】从孔子开始,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传统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是(A)。

A 仁爱

B 礼

C 乐

D 正义【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知识和智慧不是一个层次,拥有知识不一定拥有智慧。

(Y)【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是人生的两个阶段。(N)

孟子的生平与四端学说【单选题】(A)的思想是秦始皇统一天下采用的主要思想。

A 韩非子

B 孔子

C 庄子

D 孟子【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孟子的“四端学说”的有(ABD)。

A 恻隐感

B 恭敬感

C 罪恶感

D 是非感【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朱熹是北宋人。(N)

孟子的本源论【单选题】“兼爱”是()主张。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单选题】“博爱”在西方的原义是()。

A 对全人类广泛的爱

B 无私的爱

C 兄弟关系

D 特殊的爱【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儒家的“仁爱”思想超越了爱的差等性。()【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上梁在中古古代话语里叫立极。()

孟子的心性论【单选题】“仁者无敌于天下”是由(C)提出的。

A 老子

B 韩非子

C 孟子

D 庄子【多选题】道家的处事方式的态度不包括(BCD)。

A 逃避

B 积极

C 散漫

D 无所谓【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仁民”就是仁者爱人。(Y)【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儒家的“本体论”和西方的“本体论”是无区别的。(N)

孟子的政治哲学【单选题】孟子所主张的思想是(D)。

A “无为”

B “克己复礼”

C “兼爱、非攻”

D “民贵君轻”【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孟子提出的概念包括(ABD)。

A 良心

B 良知

C 良好

D 良能【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孟子对君主专制持肯定的态度。(N)【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一个人要修炼需要“求其放心”。(Y)

《周易》的文献构成与古歌【单选题】(A)创作了《周易本义》。

A 朱熹

B 王阳明

C 严复

D 孔子【单选题】(D)是《周易》共有64卦中的第一卦。

A 蒙卦

B 必卦

C 屯卦

D 乾卦【多选题】世界三大文明中心包括选项中的(ABD)。

A 希腊

B 印度

C 美国

D 中国【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二者属于同一个时代

。(N)

卦辞分析与人神关系【单选题】商王朝的创立者是(B)。

A 禹

B 契

C 启

D 周武王【单选题】言字在《周易》古经里面全部都的是(C)意思。

A 话

B 说

C 千

D 言语【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荷马史诗》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神分离。(N)【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卦词就是对整个卦的吉凶占卜。(Y)

乾卦古歌及其解读【单选题】(D)中有“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的名句。

A 《易传》

B 《上经》

C 《易经》

D 《易·乾》【单选题】(A)卦是《周易》唯一谈到龙的。

A 两

B 三

C 一

D 五【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春秋时代被称为疑神疑鬼的时代。(Y)

从吉凶占卜到君子德行【单选题】首先提出君子四德是元亨利贞是(A)。

A 《左传》

B 《春秋》

C 《易经》

D 《汉书》【单选题】(D)的思想是一分为二。

A 邓小平

B 江泽民

C 马克思

D 毛泽东【单选题】可以称作“群经之首,百行之源”的是(C)。

A 《史记》

B 《中庸》

C 《易经》

D 《道德经》【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所谓德性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品质。(N)

《中庸》总纲【单选题】顿悟派和(D)是佛教禅宗里的两派。

A 华山派

B 武当派

C 峨眉派

D 渐悟派【单选题】(C)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名言。

A 《论语》

B 《大学》

C 《中庸》

D 《孟子》【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朱熹对《中庸》的解释叫做《四书集注》。(N)【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庸之道。(Y)

《中庸》之义

【单选题】(A)被马克思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质。

A 物质

B 上帝

C 意识

D 基督教【单选题】(D)是在上古时代汉语里面对“庸”最常见的一种解释。

A 任用

B 需要

C 平常

D 庸者用也【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N)【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发而皆中节”表示一种和的状态。(Y)

《中庸》之“诚”【单选题】儒家所讲的(A)是思无的“无”。

A 大本大源,本真的情感

B 不存在C 没有

D 非物质性【多选题】《中庸》强调的适宜性问题不包括(BCD)。

A “时中”

B “关键”

C “平衡“

D “和谐”【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凡是上当受骗的人的共同点是爱占便宜。(Y)【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中庸实际上就是指遇事没有原则。(N)

笛卡尔思想与对其批判【单选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笛卡尔怀疑某些具体存在着的存在,除了怀疑(A)。

A 存在者的存在B 上帝

C 世界

D 自我【多选题】下列不是笛卡尔的所提出的命题的是(ABC)。

A “感觉是最坏的见证”

B “爱,所以在”

C “第一自明性”

D “我思故我在”【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理性主义的开启着是笛卡尔。(Y)【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怀疑和思想是一回事。(N)

中国的本源存在观念【单选题】(A)是“存”字最古老的含义。

A 存在B 寄放

C 生存

D 保留【单选题】(D)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

A 苏轼

B 刘勰

C 屈原

D 许慎【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佛学本质上是“情感哲学”。(N)【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笛卡尔所确信的“毕竟有物存在”的这个“物”就是“

我思”之“我”。(Y)

情与性的先后分辨【单选题】(D)被孟子认为是性与情的关系应完整表述。

A 性情性

B 性情

C 情性

D 情性情【单选题】(A)在古代汉语的原义是“自己如此”。

A 自然

B 如此

C 自己

D 自觉【多选题】孟子认为的“性”不包括(ACD)。

A 形色天性

B 先验的道德上的主体性

C 生理上的先天性

上一篇:陈仓园初级中学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三项下一篇:用正比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