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中国哲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孟旦对中国哲学的新阐释

摘要:美国哲学家孟旦(Donald J.Munro)是一位专注于研究中国哲学的美国哲学家。本论文对孟旦的哲学研究,特别是人性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由于孟旦是一名汉学家,而汉学研究作为跨文化研究一直以来颇有争议,因此本论文首先讨论了汉学研究策略上的广泛争议的问题:“文化殖民主义”与“异托邦”。所谓文化殖民主义指的是早期的汉学研究普遍以西方文化为研究框架与评价标准,导致汉学研究无法做到真实客观。跨文化研究中的“多元主义”研究策略由于强调文化之间的差异忽略普遍性而创造出他者文化,导致“中西文化对立说”与“中西文化不可通约说”。本文作者主张,从生成与延续的视角来看,中西相遇其实意味着中国哲学不断参与、融入世界哲学的过程,因此要秉持一种“合和”与不断的“今说”的研究策略。其次,本论文探讨了孟旦对中国哲学的人性论问题的研究。总体来讲,人性论问题属于传统哲学的“心性论”范围。在他的研究中,孟旦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但准确把握心性问题,同时为中西哲学的对话与交流创造了概念工具。这些概念包括:人性之“自然平等”、“评价之心”、“心灵簇”、“两极性矛盾”等,孟旦还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双领域的功利主义”的伦理原则。儒学中“人皆可以为尧舜”中所主张的人性的普遍性被孟旦名之为“自然平等”,不同与西方理性主义所假设的“价值平等”及相关的权利学说,自然平等架构了先天-后天这样的延续性结构,从而要求人性的后天培养环境作为人性发展的一部分。“心之所同然者曰理义也”这样的原典儒学观念被孟旦名之为“评价之心”,“评价之心”概括了儒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即人对是非对错(理义)的判别能力是天然的,“心”的功能就是对是非的评价。这一观念的提出,准确抓住了古典心性论中“心”的功能,同时为中西文化对话中“评价之心”与西方理性主义之间的对话打下基础。作为对评价之心研究的延申,本论文探讨了事实与价值问题,认为从人的存在这一事实出发,二者统一于现实存在。“心灵簇”这一概念是孟旦对中国古典哲学中“心”的准确概括。在古典哲学中,“心”的功能是复杂的。“心灵簇”这一概念把握了中国哲学中把知识与情感、事实与价值、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统一起来的整体性思维模式。在原典儒学中,“心”能统摄知情意这三种互系的功能。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支持了“心灵簇”这种整体性思维模式,现代生物学认为对心智的研究必须整体性地研究理性与情感的协作而不是西方理性主义所强调的理性。心灵簇这种整体性思维模式没有在理性、情感等人的心智功能之间截然划分,而是坚持心智功能之间的互动、互系。从根本上来讲,“簇性”一词准确地抓住了中国哲学中把知识、情感、行动等融为一体的“整体性”思维模式,为中国哲学中的心智传统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对话提供了思维工具。孟旦在对朱子思想的研究中提出,朱子使用了家、水流、镜子、体、楦物、园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这八个意象来体系性地阐释自己的哲学。孟旦认为“家”的意象所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与“水流”意象所代表的人性平等之间是一对两极性矛盾,另一对两极性矛盾是“植物”与“园丁”意象所表示的人性修养过程中的自主性的阶段性成长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意象所表示的外在权威在人性修养中的重要性。本论文认为如果从传统儒学内部去理解,则所谓的“不平等”更多地意味着和而不同,而所谓人的自主性与外在权威之间本来不是矛盾的关系,更多的是内在与外在的互补关系。孟旦在结合儒学与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双领域的功利主义”伦理原则。“双领域”指的是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这两个领域。孟旦认为功利主义所倡导的平等观念适合于公共领域,但是在私人领域,倡导平等主义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的情感总是有所偏向,无法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本论文认为双领域功利主义原则完全割裂了“公共”与“私人”这两个领域,并不符合儒学的“以己推人”的根本伦理原则。最后,在研究孟旦思想及结合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试图对孟子的人性思想提出新的自然主义的阐释。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己经证明,人的道德潜能是自然的,与孟子提出的“四端之心”高度契合,人的道德潜能到道德观念的发展是自然的,与孟子提出的“四端之心”到“仁义礼智”的发展是契合的。现代道德学说研究道德运气,与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有契合之处。这说明孟子的人性思想依然可以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伦理准则提供可贵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孟旦;孟子;自然人性论;自然平等;心灵簇;双领域功利主义

学科专业:中国哲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孟旦的个人经历及主要研究

1.1.1. 孟旦对中国哲学人性论的研究

1.1.2. 皇家求知方式: 延续至20世纪的“皇家”求知论

1.1.3. 孟旦的跨学科研究

1.2 对孟旦的相关研究

1.3 美国汉学与中国学

1.4 对汉学跨文化研究策略的批判与反思

1.5 汉学研究的阐释策略:“和合”与“今说”

1.6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孟旦对先秦人性论核心观念的研究

2.1 儒家人性论中的“自然平等”

2.2 儒家人性论中的“天人”观念

2.3 儒家人性论中的“评价之心”

2.4 儒家人性论与精英制

2.5 道家的人的观念

2.6 人性观念与教育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孟旦对朱熹人性论中八种意象的创新性研究

3.1. 朱子论人性中使用的八种意象及两极性

3.1.1 “家”与“水流”:有序的等级制与平等之间的二极对立

3.1.2 镜与体:心物的联结

3.1.3 植物与园丁:成己与利他

3.1.4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道心与人心

3.2 现代生物学视角下再论仁爱与博爱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孟旦研究中国哲学中“心”的观念的新视野

4.1 整体性思维模式: 心灵簇

4.1.1 心灵簇思维模式与事实与价值问题

4.2 事实与价值: 分离还是合一

4.3 心灵簇的现代生物学的支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孟旦哲学研究的“生物学”转向

5.1 生物学视角下的儒学伦理准则

5.1.1 儒学人性论概述

5.1.2 儒学人性论与现代生物学的契合之处

5.2 孟旦提出“双领域功利主义”

5.3 社会生物学:伦理学的生物学转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孟旦哲学视域下的孟子人性论阐释

6.1 “四端之心”: 自然的道德潜能

6.2 人性的自然发展: 从自然的道德潜能到道德观念

6.3 控制道德运气: 创造自然的道德潜能发展的条件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国际税收竞争论文提纲下一篇:专业培训骨科护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