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维”与我们的学习任务

2024-05-02

“战略思维”与我们的学习任务(共6篇)

篇1:“战略思维”与我们的学习任务

【原文出处】党政论坛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200010

【原刊页号】4~6

【分 类 号】D2

【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012

【 标 题】“战略思维”与我们的学习任务

【 作 者】郑必坚

【作者简介】郑必坚,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 正 文】

(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作出的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论断。他尤其希望新一代政治家具有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重大问题的战略思维能力。

这就决定了面向21世纪的党校,要进行改革,要形成新的教学布局。党中央在2000年10号文件即《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的决定》中,明确地把“战略思维”同“理论基础”、“世界眼光”、“党性修养”共同列为党校的教育课程。这可是党校发展史上一件大事啊!

(二)再深入地思考一下,江泽民同志和党中央为什么要把培养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作为如此重大的问题提出来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的理论学习不应是经院式的,而应是紧密结合实际主要是当前实际的,我们理所当然地要把从战略高度思考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一个极重要方面提到突出地位上来。这就是:在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把理论学习同正确认识、掌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相结合,同认真研究分析我们面临的新形势以及为开创改革和建设新局面所必须采取的重大战略部署相结合,还要同对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的把握相结合。

按照这样的观点思考问题,那就应当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年的伟大实践,包括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重要讲话所总结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年的伟大实践,也包括十五大以来两年半的最新实践。实质上正是我们大家都参加了并从中深受教益的,极为生动丰富的理论大课、战略大课和党性大课。只要我们认真地加以消化和吸收,那就一定能够使我们对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理解不断深化,在政治上更加自觉地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我们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新的更加复杂的斗争中能够从容应对、掌握主动,大大增强新的精神武装。

(三)对当前国际国内重大现实问题上从政治上进行战略思考,作出自己的回答,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本身就是理论的一种应用。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报告中就是这样讲的:“如果你能够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毛泽东这段话,是大家都熟知的。紧接着毛泽东又讲:“现在我们党校也要定这个规矩,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得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毛泽东在这里,首先是要求我们把说明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理论的根本着眼点。不然的话,岂不是成了经院式的?原著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这里又强调了在说明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而不是就事论事,更不是忽视以至丢掉理论。

所以,“战略思维”同“理论武装”是不可分开的,“战略思维”本身就是理论的一种应用。而且理论学得有无成绩和成绩大小,还要由此“分优劣、分好坏”。这可是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明确强调的,我们党校也要定的“规矩”。我们应当记住毛泽东的话。

(四)至于说究竟什么叫“战略思维”,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从多方面涉及到,并且作过许多精辟论述。其中讲得最为明白透彻,而且同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结合得最为紧密实际的,还得数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正是这部著作,经过历史的检验,已经成为我们党军事战略学说的奠基著作之

一、政治战略学说的奠基著作之一,还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贡献于整个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关于革命战略问题的经典性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当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关于战略问题的以下几层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第一层概念,是带总的,就是“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这条基本规定,一下子就把问题的范围明确界定了。第二层概念,是从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明确指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这样又把全局和局部这两个不同范围的认识,辩证地连接到一起了。第三层概念,是从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的另一侧面,指出“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并且由此进一步提出要注意区分两类局部——“对于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和“不是有决定意义的”局部。第四层概念,是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心上。强调指出:“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要求“指挥全局的人”以至“任何一级的首长,都一定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者动作上。而不应放在其它问题和动作上”。第五层概念是,向全党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郑重地提出了学习和研究战略问题的任务。强调指出“学习战争全局的指导规律,是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因为这种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从而才能“把战争或作战的一切重要的问题,都提到较高的原则上去解决。达到这个目的,就是研究战略问题的任务”。

(五)仅从以上这几层很不完全的概述,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中,确实是从根本上、也就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明确回答了,究竟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必须具备的“战略头脑”,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应当怎样学习和掌握这样的“战略头脑”。从1936年到现在这六十几年当中,毛泽东的论述真正是深入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心,以至形成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六)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战略思想的过程中、最有成就的,要算邓小平。邓小平理论一个很突出很鲜明的特点,就是注意全局。1993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编辑工作就要完成的时候,邓小平这样说过:“不管是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在这里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来讲的。”邓小平的这段话,不仅是他作为作者,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个集中评价,而且是他作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一条毕生经验之谈,是他本人全部实践和理论活动最鲜明特点的一个重要概括。

事情就是这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制订和坚持,各条战线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之间关系的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以及国际与国内大局的配合,等等,都离不开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大局观念这一条。而且,大局角度也就是政治角度。邓小平这样说:“经济问题我是外行,也讲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这里说的“政治角度”,同我们前面引述他所说的从“大局”而不是从

小的角度,显然是一回事。讲政治就要讲大局,讲大局才能讲政治。

(七)邓小平理论在战略思想方面的又一个很突出很鲜明的特点,就是把大局观念同抓住机遇,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观《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就是如此。尤其是1990年到1992年这两年多、不到三年时间里,也就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最后部分,更为明显。这一段时间总共收进8篇,其中7篇都直接讲到机遇,最后一篇即1992年的南方谈话尤其突出。

我这里仅举三条。第一条,1990年3月,邓小平这样说:“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你看,强调“要用宏观的战略眼光分析问题”,同时又要求抓住机会,及时决策。

就在同一篇谈话里,邓小平还说,对国际形势,“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以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联系到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党内外的实际思想状况,这些话真正是切中要害!邓小平就是这样把握大局,这样抓住机遇,这样从战略高度使把握大局同抓住机遇紧紧结合到一起。

第二条,1991年8月,邓小平突出讲了两个“难得”:一个是“人才难得”,还有一个就是“机会难得”。他在这里讲到一个极关重要的战略观念:“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这就是机遇”。“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要研究一下,我总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机会难得呀!”

第三条,1992年1、2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抓住机遇问题讲得更加系统和深刻,而且更为展开了。他从历史讲起,他说不搞争论,“不争论就是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所以不争论也是同抓住机遇联系在一起的。这本身就是一条重要的战略思想。他又说,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那么,经济怎么发展,怎么抓住机会?他接着就讲了上台阶问题。上台阶就是抓住机遇。他说,“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他还由此提炼出一条重大原理: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里多么鲜明地把从大局观察问题,到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把握,同抓住时机这个战略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南方谈话结尾,邓小平这样说:“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这段话大家都很熟悉。邓小平在这里、实际上是把抓住机遇的思想,贯穿到观察当代中国从建国起到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这一百年,这样一个大的战略机遇上面来了。

综合起来看,把握大局、抓住机遇,这两条是邓小平理论在战略思想方面极为突出和鲜明的特点。

(八)十三届四中全会到今天,整十年新的伟大实践,体现了我们党在战略思想方面的不断深化和展开。这在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重要讲话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和精辟的总结。尤其是讲话中提出的七个“抓紧”、三个“着眼于”,要求我们全党特别是领导层对“大事、要事”必须思考和抓紧而不要贻误大局和时机;要求我们对今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特别是一些新问题(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

整,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等),要加紧研究并拿出战略思路来;要求我们在巩固前一段“三讲”教育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把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所有这一切,毫无疑问,同时也是对于我们党校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努力。

(九)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战略思考,实质上是同我们理论武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同我们的世界眼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同我们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归根到底,这也是同增强党性的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请试想一下,如果在复杂形势面前看不清全局,看不出可以抓住的矛盾,看不到应当抓住的机遇并有所作为,而是萎靡不振,悲观失望,甚至迷失方向,那还谈得到什么马克思主义,什么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什么坚强党性啊?

(十)中央党校为了帮助我们的领导干部研究“战略思维”,准备有计划地开设“战略思维”的课程。这个课程实际上包括四项:第一,要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党中央的有关论述认真集纳起来,这是基本的教材。第二,要根据中央提出的七个“抓紧”,选定若干专题,认真开展不同范围的,敞开思想、生动活泼的研讨。第三,还打算编写一本以“当代中国若干重大战略问题”为题的系统辅助材料。这个材料,不是聚集若干位教授写点个人体会,而是要以中央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为框架,分专题集中概述中央的有关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并在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一年修订一次,以便把中央有关的新的精神及时整理进来。第四,还需要在信息提供方面作进一步努力,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看来,战略研究离不开理论、信息、谋略,这三者,也可以叫做战略研究的三大要素吧。

篇2:“战略思维”与我们的学习任务

摘要:本文论述了不同战略思维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明确使命与愿景、分析、选择、实施和调整的五个阶段的指导与推进作用,并简要探讨了战略管理过程的任务。

关键词:战略思维企业战略管理任务

引言: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 ;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著名战略管理学教授汤普森和史粹克兰德认为:“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根据有关的内外部环境,确定组织长远方向,建立具体的经营目标,制定旨在达到哪些目标的战略,进而执行所选择的行动计划的过程。”企业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其目的在于: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卓越价值的创造。所以以资源为本、以竞争为本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必定始终贯穿整个战略管理过程,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

一:明确企业的使命与愿景:这是战略计划的起点,是指引组织各项活动的航标。其中,使命明确了一个企业对于全社会应实现的作用;愿景是组织未来期望达到的一种状态。

1、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下简称资源思维),认识并充分利用企业的独特资源,明确自身使命的完成目标与愿景实现的支撑;

2、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以下简称竞争思维),及时充分地了解到行业内竞争对手短期计划和长期愿景,使企业有准备地应对相关变化,与时俱进地明确使命和愿景;

3、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以下简称顾客思维),准确把握顾客的需求,调整生产计划、创新研发计划,适应市场的新需求,科学明确愿景。

任务:制定战略愿景及目标体系。

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肯定会有所反应,这些反应或有利或有害、或大或小地影响着战略制定、评价和实施的过程;为实现愿景就要将其具体化—

—建立目标体系,使战略管理更具可操作性,所以企业高层管理要创造性地制定相应的战略愿景和目标体系

二: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对当前和未来的一般环境和产业环境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对企业的影响。

2、内部环境分析,客观评价企业的优劣势。

3、swot分析,分析企业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有效的战略方案,以便扬长避短,发挥经营优势,把握和利用外部环境的有利时机,促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资源思维更加注重对内部环境的分析,竞争思维倾向于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而顾客思维又部分综合于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市场情况,并为企业提供一种新视觉来分析市场发展的现状、趋势,从而有利于准确把握机遇和规避风险。

任务:寻找愿景与环境的矛盾。

因为愿景构想充满了很多假设,其中或许与现实环境有很大出入,这就要求我们找出其中矛盾,分析问题所在并试着去找解决方法,以利于在后面的战略制定上予以照顾,预测在战略实施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用其他方面的资源弥补矛盾不足,还能减少战略实施的阻力。

三:战略的选择或制定:对经过设定目标、环境分析而提出的各种具有假设性、灵活性和模糊性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选择。用不同的战略思维综合考量愿景和环境的矛盾,明确克服矛盾对我们的要求,也就给我们战略的制定确定了方向、主题和着力点。

1、保持思维活性和变通性,凭借经验和前瞻力,用克服矛盾的要求来激发创造性的构想,选择适合自身的增长、收缩或稳定的总战略框架。

2、在总战略框架内,制定企业的总战略方案,再分别制定事业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在这一个过程中,战略思维最主要是提供多角度的立体构建,避免出现战略盲区,综合检验各个战略方案,选出最优方案并加以改进、规划化。

任务:战略制定与优化。

它主要解决:如何完成业绩目标;如何保持自身优势和改善劣势;如何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如何优化所选战略并将其展望成实现。只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制定才具科学性和实用性,这一标准起着检验战略方案的作用。

四、战略实施:充分运用各种资源,设计相应组织结构与控制系统以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台湾学者汤明哲指出,一家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40%靠执行力、30%靠运气。这就强调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性。而影响到战略实施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软性因素、硬性因素和混合因素(表二),因素复杂就要求用不同的思维分析不同类型的因素:

1、用资源思维来指导内部建设,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制度的建设、不断寻找战略管理盲点并予以解决,只要持之以恒的改进,制度性的优势就会得到发展、加强。根据战略实施的要求,把具有相应技能和能力的人放到关键的岗位上;

2、用竞争思维来比较自己和竞争对手的战略实施状况,发现别人经营忽略点,例如沃尔玛的长期平价营销战略。另外,给予管理者适当的压力,防止工作怠慢的倾向,保持工作战斗力;

3、不断了解、满足顾客的需求,体现战略实施的紧迫性、重要性,发现战略实施的实用性,加强战略实施的创造性推进力。

任务:战略的有效执行。

没有有力的执行,再好的战略构想也是纸上谈兵,将战略构想放入现实环境去应用,环境的多变、目标对战略的检验、调整战略策略、利益分配和组织结构的适应性等都对战略实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使得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中最复杂最耗时的步骤,在期间引导企业人员寻找锻炼舞台,让企业与员工共发展。所以说战略的有效执行很考验管理者的战略定力、战略智慧和有效沟通,防止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做出不科学的妥协,也将导致战略方案的“四不像”。

五、战略调整:当战略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或不利于实现目标时,要实行战略调整。在此步骤中,资源思维会引导人们对内部环境的再评估,及时判断企业对战略构想执行力并相应调整实施计划,将内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利用竞争思维监测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把握新机会,不能用井底之蛙的方式来外部环境,那是固步自封、没有出路的;顾客思维则将顾客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充分相信顾客对于企业战略实施的反应,这也是很多大企业上市的目的,有利于及时真实评价业绩,融资能力,考察战略的实施情况,战略实施情况实时汇报使控制这一职能更加有效地行使。综上所述,三种战略思维在战略调整中各司其职,互相补充,使得调整更具有效性、完整性和延展性,整合后的思维整体作用大于部分之和。

任务:评价业绩,监测情况,调整措施。

评价业绩,考察企业的经营成果,审视战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跟踪战略举措是否得到全部执行、是否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是否在预算的资源范围内完成,还要监测环境变化、抓住新机会及时对战略策略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防止对其控制力的丧失。

总结:战略管理是一个不断循环、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而且每个阶段没有严格的界限,也就有利于整个过程全局考量,灵活部署。无论环境的变化是否要求企业进行战略调整,企业的发展都要求管理者用灵活的战略思维监测环境变化、考核战略实施和评估战略绩效,及时掌握企业的发展情况,因为这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要求。卓越的战略管理必须要有卓越的战略思维,因为战略思维能科学全面地指引战略管理分析、制定选择、实施、调整的整个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韩伯棠,张平淡,郭怀刚《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年第五期

2、张庆,胡宗武,夏军《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阶段和任务》,《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年增刊

3、李桂芳《企业战略管理应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中国机电工业》2007年第1期

4、夏江龙《战略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决策借鉴》1999年第1期

5、邢以群、吴晓艳、胡强《企业战略有效执行的影响因素研究》,《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32卷第10期,2011年10月

篇3:“战略思维”与我们的学习任务

批判性一词源于希腊词语“critic (kritikos)”1,其本意是弄清本质,进行分析。批判性思维要求善于质疑辨析,富于机智灵气,是通过主动思考,抓住要领,并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批判性思维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先决条件,对个体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21世纪大学教育面临的重任之一是利用学习者的心理途径,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造就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和原创能力的人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在语言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语言学习任务的设定,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采用问题导向教学,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同时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评价方式,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概述

目前对“批判性思维”有诸多解释,Dewey (1933:99-116)最早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他提出五维度批判性思维模式,即“建议、问题、假设、推理、假设验证”。Bloom (1956)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获取知识的六项能力,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其中知识和理解属思维能力的低级层次,其他属于思维能力的高级层次。Ennis和Millman (1985:18)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馈性思维,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做出决策”。一些后现代主义学者以不同方式定义批判性思维,都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质疑和挑战现存的知识和社会规约。美国哲学协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1990年作出的定义为1:批判性思维包含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这类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该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逻辑或语境。尽管对批判性思维有着不同的定义方法,大多数学者还是一致认可以下观点:批判性思维不仅包含思考的过程和思维能力(分析、解释、判断、推理、说明、评估及自我校准),而且包含思维倾向,即清晰性、准确性、连贯性、相关性、合理性、深度和广度、公正性(Paul et al.1989;马应心201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同时对于提升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是必要的。

三、基于语言学习任务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机制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对大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语言学习任务通过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责任、激发学习者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优化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来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二语教师利用设计合理的语言学习任务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设定的语言学习任务通常源于教材,教师只有“批判性地处理教学材料”,摆脱对教材的高度依赖,方能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李莉文2010:68-69)。

语言学习任务应具备以下特征:激励学习者掌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促进学习者获得语言学习技能,如词汇习得技巧、英语听说能力、阅读和写作策略;端正学习者的态度,如自信、批判性思维;鼓励学习者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培养学习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一)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批判性阅读是阅读的较高层次,指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求假设、分析问题,并根据合理的推理做出正确的评判。根据Pirozzi (2003),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包括释义和评价技能,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分清事实和观点,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推导出言外之意,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等方面。批判性阅读过程使读者进入文本所构筑的世界,实现作者、读者、文本三者之间的协商互动,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李慧杰2010),因而整个阅读过程是动态的,超越了篇章的表层结构,顺利实现文本的解码过程。Pirozzi (2003:197)将批判性阅读的本质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有阅读目的和阅读目标;提出问题并找到答案;监控阅读进程以实现阅读目标;掌控阅读灵活性:必要时前瞻或回看;合理分配阅读时间和精力;根据材料难易,调整阅读速度;联系新信息和已有知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批判性阅读过程包含以下步骤:预阅读→获取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确定阅读目的和目标→监控阅读进程→理清文本内容和组织结构→追问含混词语与描述性预设→考察例证→归纳作者观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的语气和态度→理性评估作者的观点→撰写对文本的评论和心得体会→与其他读者合作讨论文本的观点。

批判性阅读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批判性阅读策略培训,可大大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将批判性阅读学习任务融入文本的分析讲解中,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准备与预习

教师讲解课文前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思考标题的意义,以标题的中心词为核心做出语义图,并对文章的内容做出合理的预测。例如,标题的中心词为evolution,则其语义图如图1所示:

根据图1,教师可提醒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思考文中阐述的观点与此是否相关;若文章的观点与学生本人观点有异,学生是否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并接受文章的观点。

第二步:理解原文,提炼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结构

领会文中的短语和句子的含义是准确把握中心大意的前提,教师可选择语义依赖上下文的生僻词汇,让学生通过语境线索和自己的储备知识猜测词义,并追问含混词语的理解,以代替逐句讲解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和各段落之间的关联性,发现文章主题所在,从而挖掘作者论证主题的意境何在,查看整个论证过程是否无懈可击,结论是否可接受。

第三步:小组合作,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逻辑

评价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技能之一,基于理解和推理基础之上。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探讨文章的逻辑关系,会发现文中的观点是如何影响读者思维的,读者从中学到了什么;同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多种结论的冲突。对文本的解读和评价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分析语篇及物性的六个过程,方能理清文章的脉络,看清作者观点是否准确、不带偏颇以及文中论据的相关性。

第四步:短文写作,阐述自己的观点

写作体现了观点的表达过程,显示语言产出能力,也是知识的输出过程。通过对文本话内之音和言外之意的全面理解,教师可要求学生撰写摘要、评论或创作类似作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写作是最佳的思维训练方式,写作过程中学生会梳理自己的思路,遵循一定的程式,融入自己的观点,创作出内容丰富且符合逻辑的作品。

(二)二语写作任务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汲取知识、自我调节和做出正确判断。写作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写作过程涉及阅读整理文献、鉴别批评文献,包含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分析判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大胆质疑已有知识的能力和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王惠萍2009)。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完全融合在写作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设计的二语写作任务应关注社会问题和国际热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视野才会开阔。学生会选择不同渠道完成写作任务,在组织写作素材时考虑写作目的、具备相应的语篇知识、调用认知策略、概括主要内容、组成话题链而最终形成文本的宏观结构,产出高质量作品(董元兴2010)。批评性写作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少用套路,进行逻辑的、深入的思考,开拓创新思维。二语写作任务具备以下特征,可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 写作过程的体现

“过程法”写作的理论基础是交互理论,学生的创作是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写前准备、初稿、修改、反馈修改、终稿。过程法强调思维是写作的起点,敦促学习者有意识地关注写作目的、语篇类型,并在写作过程中考虑潜在读者的图示结构和理解力,留意语篇的修辞功能,而不是一味模仿固定格式。过程写作教学模式可概括为:确定主题(将主题缩小为特定论题)→陈述研究目标(设计主题句)→评估写作素材来源(素材的时效性、可得性)→批判性思考(分析读者、评估论据)→设计文章(草拟提纲)→初稿(写作策略)→修改稿(审核内容、改进文体)→终稿(避免逻辑错误、完善格式)。

2. 语篇模式的转换

教师的写作任务设计应包含提高学生意识的教学活动,即将学生所接触语料中的特定语言特征分离出来,激励学生特别注意这些特征,让他们综合分析并评价自己的语言观,提高其布局谋篇的意识。教师在设计提高意识的活动时,应尽量突出诸如及物性和名词化等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语篇语料。语篇转换是提高批评性思维技能的最佳训练模式,语篇转换即要求学生改写内容相近但目标读者不同的语篇,将某种体裁语篇改为另一体裁语篇,如将发生火灾的新闻报道改写成记者采访式的对话语篇、将个人简历改写成叙事语篇、将演讲词改写成议论文,改写过程中需准确判断篇章采用的合作原则和人际表达手段,还要兼顾目标读者的图式知识,从而减少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进行语篇改写可遵循以下步骤:批评话语分析→分析读者→评估论据(事实与统计、吸引读者)→独立写作(避免逻辑错误)。

3. 语料库的支架作用

语料库作为真实的、典型的、动态的语言展示台,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把真实的语料呈现给学生,是一种直观的输入,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从而变换思维方式,用地道的语言完成写作任务(朱瑜2009:24-31)。语料库辅助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计算机检索软件分析目的语的语言特征并总结其规律,从而增强语言意识,加深语言内化程度,这种“探索式”学习法可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桂诗春和杨惠中主持的“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 (CLEC) ”和文秋芳等主持的“中国学生笔语语料库”以及英国国家语料库 (BROWN) 可作为写作教学的信息资源 (文秋芳等2009)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对比语料(特别是高频词的用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教学。教学模式可总结如下:语料库中存在语境共现,故通过语料库词汇统计列表了解词语搭配现象,再通过选文列表,知晓所写文章的体裁、主要词汇及语句,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信息进行筛选,归纳相关体裁的写作范本,至此学生获得大量写作素材,经过辩证思维,批判性接受并合理使用这些素材(卫乃兴等2005)。例如:要写一篇题为“good manners”的文章,学生从语料库中搜索并提取相关词汇,如etiquette、elegant、social contact、comity、courteous等中心词,还可发现更多有关社会现象及解决方案、分析等实例语句。从词汇搭配入手检索到某一词汇的生动例句,引出相关语境篇章,从这些“有效信息”中发现其语言规律及特点。语料库中的词频表和语境共现为学生构筑自然生动而真实的内容图式,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判断语言使用的恰当性。学生可依据各自的程度、需求和兴趣,利用语料库检索手段进行发现式或验证式的学习。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写作实践中,学生通过开放性、自主性、研发性的学习,以加强内省促进更好地输出,实现从学习者到研究者的成功转变。

教师运用语料库的方法进行错误分析,可揭示学生习作中的错误类型分布,发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把本族语语料库和学习者语料库对比后能让学生明确过度使用状况、误用情形以及错误频率,以便教师设计写作任务时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对错误进行系统分类和科学整理,达到增强学习者语言意识和语言敏感性的目的。

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实践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具备了三种不同的能力:观察反思、抽象概括和思维创新。在语料库辅助教学中,学习者可成为语言学习积极的探索者。

(三)语言课堂对话式讨论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二语课堂上的语言交际是个错综复杂、难以琢磨的过程。多年来,语言学家和研究人员都是通过将它与“真实社会”的交际情形相比较来分析语言课堂的交际性。Thornbury (1996:281)将真正意义上的交际课堂话语的特点总结如下:使用参考性问题,避免展示性问题;采用交互式提问,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使用针对学生语言内容的反馈形式,避免使用针对学生语言形式的反馈形式。

教师在语言课堂上采用师生对话式讨论可促进学生知识意义的构建,这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语言课堂应具备以下功能: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供学习和交际资源;优化学生学习策略;创设融洽、协作的学习环境。学生在知识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成效,不断反思学习行为,评估学习结果,从一个学习境界朝着另一个更高境界发展。

针对课文内容,教师设计讨论任务时,可参照Paul和Elder (2006)的思维框架,评价学习效果,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思维框架包含以下问题:

作者清晰阐明其意吗?或文本存在含混模糊之意吗?

作者的陈述是准确的吗?

作者充分提供精确的相关细节吗?

作者出于个人目的引入不相关材料吗?

作者引导读者领会学科固有的复杂性吗?或者作品不够深刻?

作者考虑了其他相关观点吗?或者作品的视角过于狭窄?

文本内部一致吗?或者文本包含难以调和的矛盾?

文本内容有意义吗?或者以轻描淡写的方式揭示主题?

作者的态度公允吗?或者作者过于片面、狭隘?

四、结语

篇4:“战略思维”与我们的学习任务

关键词:文化外交;战略思维;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15-0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培养和运用文化力量,引导国际社会正确看待和对待我国的振兴,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对外影响力,实现软硬国力均衡发展,成为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我国应重视文化外交的战略意义研究,明晰文化外交的战略思维,使文化外交成为强国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一、开展文化外交的战略意义

当今国际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文化因素的作用日渐增强。文化不仅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也是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文化被称为是国家的“软实力”或者“软力量”,其实它的作用一点也不“软”,它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国家的“硬实力”只能让人怕你,而文化“软实力”却让人服你;“硬实力”施以力,“软实力”施以德,而在国际竞争中,只有仁者才无敌,才能攻心为上、真正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开展文化外交是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意义如下。

1.综合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军事等物质形态硬力量,也包括文化、科技、制度等意识形态软力量。一国发展模式的优劣、执政能力的强弱、治理效率和安全系数的高低、民族文化感召力和竞争力的大小、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如何,是衡量软国力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国家在国际上的人心向背,决定着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成本和效益。世界发展史上既有重视和善用软力量,国家振兴事半功倍的经验;也有忽略和轻视软力量,导致国家衰落甚至解体的教训。大力加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国力建设和以文化外交为重要途径的软国力运用,能给国家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量。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对外增强国家的亲和力与影响力,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实现文明对话和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软力量发展滞后和薄弱,会制约综合国力的全面发展,制约国际环境的根本改善,使我们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成本倍增,效益倍减。

2.确保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势头强劲,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及对国际体系和利益格局的冲击力与日俱增。外界一方面视我国的发展为机遇,另一方面又对我国疑虑、戒备和防范上升,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关系进入比较敏感期,急需提升和运用软国力,避免外部世界的强烈反弹。我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前景既取决于其他国家如何看待和对待中国的振兴,更取决于我们能否妥善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以国际社会能接受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和扩大影响力。文化外交以柔性传播力和渗透力体现国家意志,塑造良好形象,增进了解和共识,减少偏见和敌意,促进国家关系和谐发展,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等等起到政治和经济外交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

3.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成较大的冲击,新旧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遇到挑战,台湾岛内部分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减弱。西方国家以文化作为制度、意识形态和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和文化霸权战略,侵蚀我们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根基。文化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亡,则国家亡。反之文化发达、文化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战略思想为指导,整合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资源要素,赋予其正确的方向和精神力量,才能使国家的潜能转化为现实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国力和综合安全效能。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大力繁荣中华文化,培育文化软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免疫力,抵御政治和文化霸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基础性重要意义。

4.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世界范围内文化需求和国际交流激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和输出潜力巨大,文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文化产业不仅构成物质形态的综合国力,加快国民财富的积累,还可通过文化战略的运筹,更好地发挥软硬国力的综合效能。文化产值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占经济总量的1/5以上,对外文化的经济功能和影响力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家电、通讯、旅游、服装、娱乐等各业兴旺。我国可持续发展受到能源和原材料的制约,劳动力密集型和低知识含量产品出口阻力增大,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可以为其他制造业、服务业等提供丰富的文化附加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效益空间,应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有资格实现“文化出口”。

二、开展文化外交的战略思维

1.文化外交战略目标和任务。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宜以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对外文化交流为主渠道,与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紧密配合,共同推动总体外交的全面发展和对外战略的顺利实施。现阶段文化外交的战略目标建议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扩大国际影响,消除外界疑虑,优化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力量,创造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外交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树立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增强中华文化自身的魅力;二是扩大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三是系统宣传中华文化认同感;四是运用文化手段解疑释惑、增进互信,减少“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和国家外向发展的阻力;五是为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服务,增强对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带动力。

2.重点塑造国家良好形象。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意志的柔性体现,要把优化国家形象作为政府推动的战略重点。研究和实施国家形象塑造工程,树立我国和平、发展、合作、开明、开放、公正、守信、负责任的国际形象。针对西方国家、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等不同对象,借助文化亲和力,沟通心灵和情感,强化互利合作与共同发展的理念,宣扬“中国机遇论”和“中国贡献论”。同时,对举世关注的一些问题做出系统而有说服力的回答。研究采取一些现代化和国际通用手段,包括建立国际化的政策和国情宣示制度,提高对外透明度;借助国外公关公司、咨询公司、知名人士等,开展国家形象推介和游说、解释工作;与西方媒体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聘请处理与国际主流媒体关系的新闻顾问;适当使用民调、广告等方式,影响国外对华民意。要抓住各种体育盛会、国际展览会、展销会等平台,大力开展国民全面教育工作,让国人更多地参与国际社会活动、了解世界,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态。既要引导国民正确看待历史和现实,激发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要提倡与世界各国和谐相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主义,抑制狭隘民族主义的滋长。

3.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将文化与经济外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适当结合起来,将举办“中国文化周”等大型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项目结合起来,将巡演巡展与建设固定站点结合起来,推动中华文化稳步走向世界。要树立“大文化”观念,广泛开发演艺、音箱、影视、传媒、娱乐、出版、旅游、体育、教育、卫生、饮食、网络、会展等各方面对外交流资源,开辟大范围、宽领域、多形式的文化外交途径。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协调下,实行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一体化运作。政府将有重大政治需要和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作为官方交流项目重点出资推介。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成果奖励,帮助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大力开发有价值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传统文化,资助符合我国战略意图的书刊影像作品出口和商业及非盈利性巡演巡展,支持参与能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各种国际竞赛和多边文化活动。鼓励兴办海外中文教育事业和中国文化娱乐及交流中心,继续推动在重点国家建立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类似机构,加大对国外中国研究项目和汉语教学的支持力度,更多吸收外国留学生和各类人员来华学习或接受培训,组建中华文化国际研究机构并活跃相关国际学术研讨活动。特别是要加强中文媒体和网络建设,增加信息高速公路的国际出口线路,推动汉字极其计算机编码统一进程,广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提高网上中文信息覆盖率,创办中文远程教育和中国文化精神品网站,抢占信息社会文化战略的制高点。

4.注重文化外交策略。要高举文化多样性的旗帜,以“和而不同”的品格和气度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关系,保持文化外交工作的战略主动。既坚持中华民族主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立足于比较优势;又着眼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前沿,以博大胸怀吸纳人类创造的文明精华,与国际主流文化相互借鉴交流。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有很大差异,多数只认同儒家文化,排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儒家文化的接受也有价值层面、行为层面、形式层面之分。在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中,要寓意识形态于传统文化传播之中,生动活泼而有针对性地做争取人心的工作。充分利用国际和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企业等各种双边多边渠道,构筑对外文化交流的网络和平台。适应快节奏、跳跃性、参与性、互动性文化消费趋势,利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借助目的国文化机构和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和本地化包装,使文化交流以更便捷有效的方式实现。

5.进一步营造“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和“华人经济圈”的存在,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缘文化优势和人文资源,要十分珍惜并善加利用。宣传上对此不宜张扬,但实际工作中要把汉语教学作为巩固和扩展“中华文化圈”的重点,在兴办中文教育事业、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推动中文媒体和网络建设等方面,多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和热爱中华文化的外籍人士的作用。我国周边地区聚居着70%的华人,在共同的地缘环境中形成以整体一元观念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强调协商一致、集体主义、社会和谐、讲究秩序等。要重点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深入开发和利用地缘文化优势和资源,维护本地区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以悠久的地区文明传统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为基础,促进形成体现科技与人文、个体与集体、竞争与和谐、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新区域文化氛围,以利于地区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合作的发展及周边环境的改善。

篇5:“战略思维”与我们的学习任务

高三总复习的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正确掌握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整体网络及内在规律,并以此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所谓温故而知“新”,如何使学生在每堂复习课中都能悟出“新”的东西,我们把整个课堂具体分为以下四步:

1、指导阅读 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态度,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我们不少学生在考试时,如遇到熟悉的情景时,还能得心应手,可是一旦遇到新的情景,便感到束手无策,为什么呢?从情景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不足。这无疑是我们平时讲的太多造成的,我告诉学生:书上有很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从有关的论述中推出来的,你顺着教材的线索去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一直读到自己能给自己出题目,你就能悟到很多新的东西,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相应地提高。这样做也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考试中出现的说理不通,表达不清的毛病,教会他们运用课本中某些段落的内容,去正确使用生物学术语,为什么我人有些学生实际分比估分要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方面吃了亏。

2、组织讨论,归纳总结 我们的学生在复习时,往往囿于课本知识的重复,而不会总结或总结得不完善。个人的联想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自由讨论,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把不同的概念、原理以及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理透。如我们上课用的《超越课堂》第10讲: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第一点糖类代谢,血糖的几条来源与去路一目了然,没什么可讲的。我让学生联系前后提出这样一些问题:食物中的哪些糖类能被消化吸收成葡萄糖?淀粉能一步变成葡萄糖吗?哪些激素能促进肝糖元的分解?氨基酸经过什么作用变成葡萄糖?葡萄糖氧化分解的场所是什么?无氧呼吸生成过多的乳酸进入内环境是怎样调节的?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血糖,能否间接的变为葡萄糖?葡萄糖能转化哪些氨基酸?血糖浓度大于160mg/dl时,为什么出现尿糖?有尿糖就一定是糖尿病吗?血糖的平衡是如何调节的?等等,通过血糖这一个点将相关的知识联系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系统化、完善化,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教师精讲 讲是课堂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注意少而精,不是满堂课讲,多说一些富于启迪性的话语,留时间给学生阅读、讨论、练习。如在讲到组织液增多,引起水肿时,学生往往对其原理不理解或理解不清,我把引起水肿的原因一一列举起来:①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溢出;②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合成不足;③肾小球病变,血浆蛋白流失;④淋巴管堵塞,淋巴回流受堵等等,通过对比讲解,讲透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也就理解相关的原理

4、学生练习就我们学生实际来讲,知识在于讲解,解题能力在于训练,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内容后,则强调多练,以达到消化,巩固、理解所学内容的目的。多练不是漫无边际地乱练,搞“题海”战术,而应依据大纲,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编写题目,数量要适量,深度要适中,有梯度。我们的做法基本上是:一个考点指要,配一道例题,再配套相应的3-5条题练习

一堂复习课我们按照读、议、讲、练的节奏进行,使学生在复习时不再感到乏味,而是比较投入,变学习上的被动性为主动性,使学生逐步达到学会、会学、爱学的程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6: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

根据胡锦涛关于“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极其复杂深刻的变化,经济复苏还很脆弱”的形势分析,结合我个人的学习体会,谈谈目前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说错了,理解错了的地方,请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批评。

一、目前国际形势

我讲4点,国际形势的特点及其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军事形式的变化。目前国际形势的特点:用一句话形容叫“中国觉醒或中国崛起”这是推动世界形势变化的强大推动力。200年前英国一部小说讲“中国是个睡狮,它醒来打了个哈欠,又睡着了”但今年委瑞内拉分析报刊登一篇文章“巨龙已不再熟睡”。拿破仑讲“当中国觉醒的时候,世界为之颤抖。”是的,正因为中国觉醒,使得目前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正在发生极其深刻复杂的变化。

一、目前政治形势的变化

中国觉醒将改变世界政治的历史,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已经走上世界政治舞台的最前沿——中国同美国平起平坐。二是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开始崩塌——享受霸权主义的欧洲,因为人口结构因素和缓慢的生活方式,开始放弃称霸世界的梦想。澳大利亚看到中国成为全球翅楚,开始在中国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说:“澳大利亚是中国的一台戏”;日本受到美国的冷落,在亚洲正在被边缘化,这条装在玻璃瓶里的毒蛇目前正处在走十字路口。最后剩下的只是美国这块难啃的骨头。

三是美国富人游戏式民主政治时代已开始末落。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而中国协商式民主政治时代威权政治引领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树一帜。

四是旧的世界性的政治秩序已经被打破,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许多窗口已经显现出来。全世界资本主义正在向社会主义转变。马克思的伟大致言正在变为现实。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

目前世界政治存在两个大问题:一是美国还在延续他的霸权主义,特别是亡我之心不死;二是目前国际社会存在着的三种势力: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和极端势力,都同美国有关。中国台独、藏独、疆独都受美国的支持。恐怖势力极端势力产生的根源,这与美国造成世界贫富悬殊状况,不能说没有关系。

因此,中国处理台独、藏独、疆独采取不同方法,处理台独,我们以《反分裂国家法》宣布台独就是战争,取得对台斗争的主动权,先礼后兵。对待藏独、疆独,则采取对口支援,发展经济,保持社会稳定的政策。取得反对藏独、疆独的主动权。

二、目前经济形势的变化

中国觉醒将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美国民主市场发展模式已经在这场危机中失败,而中国威权市场发展模式在这场危急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典范。萨科齐说:“欧洲对美国的自由市场制度持怀疑态度。我们希望美国人理解没有规则就没有自由,世界现行经济规则不能继续下去,我无法接受一个不受规则限制的资本主义制度,规则缺失将导致资本主义灭亡。”

中国的管理模式实质是威权市场,它的核心是受国家宏观控制的市场。因为没有国家干预,企业就会虚脱。

中国模式成功恰恰在于没有规定形式。摸着石头过河,不追随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与时俱进。它成功的秘诀是将市场劣势转化为优势。例如他将中国人口多这一劣势变成劳动力市

第 1 页

场优势。以空间换市场,把危机当契机。现在对中国模式形成共识,或叫北京模式。

4月25日,日本《富士产经商报》报道说“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在历史上首次由中 国这个新兴国家引领世界经济的时代。如何深化同中国的关系,将成为关键所在。在这个时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不容错过的盛典。”

当前世界经济最大问题是如何改革国际金融制度和应对气候变暖两大课题。前者中国已经提出取代美元建立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压人民币升值;后者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目前在我们生活中间有十大杀手。这是造成气候变暖的祸根,像互联网、水泥、楼房、公园、手机等。中国2020年将建成400个绿色城市,这个仿佛勾画出了未来10年世界城市发展蓝图。

3、目前军事形势的变化

世界军事平衡被打破,美国将改世界军事的历史。一是打太空战,控制太空,控制世界

美国的理论就是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谁就控制了世界。

4月22日美国五角大楼向太空发射了两架无人空天战斗机。其中一架X—37—B型空天战斗机进入轨道可持续9个月近270天,他可以攻击太空任何飞行器,如卫星、空间站,并能自行返回大气层和着陆。

另一架猎鹰HTV—Z型是一种亚轨道飞行器,由一枚退役弹导导弹改装成固体燃料,将其发射升空,冲出大气层,飞机与火箭脱离,然后以每小时1.3万英里的速度滑翔返回地球。其速度是音速的20倍。

22日的试射耗时30分,航天总里程4000海里。按计划,猎鹰最后冲入位于太平洋夸贾林环礁,美军试验基地以北海域。

猎鹰可以一小时内从太空打击大气层内、海洋、陆地任何目标。这叫及时打击战略。X—37—B型空天战斗机,使这种太空武器打太空战比原子弹更可怕,它可以使你作战失去目标,是现代信息战变成聋子、瞎子,很可能会出现世界混战的局面。

猎鹰可以使大气层的飞机全部失去作用,并且可能因为误判,诱发核战争。

美国的宇宙战斗机,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的军事平衡,这是十分危险的。美国保持绝对军事优势,因此,世界爆发战争可能性更大。

二是打道德战,控制核武,控制世界 为掌握世界道德领导权,美国召开了47国首脑参加的核安全峰会。美国不怕打核战争,他怕核扩散,怕核恐怖。他召开峰会让大伙给他保安全。

美国的核战略把10个国家列为潜在核打击对象,包括中、俄、朝、伊朗„„叙利亚。他们主张精确打击,并狂妄地将“对中国、俄国一次核打击就能摧毁。”中国、俄罗斯的核力量,被使你没有第二次核打击的能力。中、俄早就予以了回击。

三是打海洋战,控制海洋、控制世界 美国的战略重点已由欧洲搬到亚洲,司令部就在日本,这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战略部署。美国的马汉制海权理论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

美国控制海洋现在目标就是控制中国,在靠西太平洋水域设了三条岛链。

第一条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

第二条是中途岛至关岛。

第三条阿拉斯加群岛至夏威夷群岛。

而冲绳岛和宫古岛间的宫古水道是中国通往太平洋到澳大利亚等国,或者横穿太平洋到

第 2 页

中美洲、南美洲等地的主要通道。中日两国有争议的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都在这条水道附近。这条水道同时也是美国第七舰队经常航行的海域。

中国能源、原材料需要通过海上航运进入国内;出口产品也需要海上航运输出至销售市场。因此,宫古水道对于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在该水域演习去了2艘核潜艇8艘驱逐舰,日本近距离看到这么大舰艇编队靠近日本,新加坡也感到吃惊。

美国调潜艇应对中国远洋防御。美国最近把若干潜艇,从大西洋转到太平洋,从而使核动力攻击潜艇的主力部署在太平洋,这在部分程度上针对中国。

美国还重新采取冷战结束后就不再采取的办法,在关岛海域让3—4艘潜艇轮岗。美国军舰现在在频繁搜查海南岛的潜艇基地。这一行动有时使双方出现摩擦。我们中国海军是一支纯防御部队,包括保护广泛的海上利益和经济利益。

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在华盛顿发表演说,提到中国海军崛起恳求美国保持区域影响力。他说:“美国的核心利益要求他在太平洋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放弃这一地位将消弱美国在全世界的作用。”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3日报道:中国海军摆脱过去的沿海防御,向只有由美国控制的太平洋、印度洋等远洋扩张。

二、目前国内形势

目前国内形势的特点,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旗帜上写着两个公式: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科学发展×和谐社会

为什么这样写,邓小平讲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到破坏。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是个乘数,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如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胡锦涛讲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如何建设物质文明这个重大课题?

我们看,科学发展,科字怎么写,禾字旁加一个斗字,代表斗里装着粮食,说明国家有粮食,这些粮食无毒、无污染是绿色粮食。这就是物质文明。

为什么说和谐社会回答了如何实现精神文明这个重大课题?

大家看,和字怎么写,禾字旁边加一个口字,表示人人有饭吃。谐字怎么写,言字旁边加一个比字一个白字,表示彼此讲话交流沟通要阳光,要诚实。老子曰:“口乃心之门户”“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一个社会人人有饭吃,相互都以诚相待,不就是和谐社会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代表一个国家形象,两个文明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美国亡我之心不死,而美国人特别关心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形势。他说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毛泽东时代,物质十分匮乏,但精神非常好,综合国力像个核桃,核不多,皮很厚,啃一口准把牙齿啃掉。邓小平时代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物质上去了,精神也上去了,比较平衡。综合国力像个杏,核大皮厚。但是整不好,物质上去了,精神下来了,综合国力像个花生,核大皮薄,一捏就碎。

那么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发展形势如何呢?我们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实力发展之快堪称世界第一。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名副其实。这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当今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像萨科齐讲的,世界上没有中国,一切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

第 3 页

世界气候峰会、核安全峰会就是例证,这是引以为中国人的骄傲。下面谈谈国内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军事形势的变化

1、国内政治形势——发展之快,“世界第一”。这主要表现在执政能力、国家战略、国家意志上。

国家执政能力世界第一:无坚不摧,锐不可当。从中国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抗洪救灾,抗震救灾,到抗击这场危机,中国政府表现出非凡的组织能力,军民一致快速反映能力,万众一心的凝聚能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号召能力。世界公认所有这些能力表现出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世界第一。

像举办奥运,这是百年梦想,是在我们冲出欧美紧缩包围,百般阻挠,战胜国内外恐怖反华势力之后,才得以实现的。小布什讲,“中国奥运无与伦比。”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走上世界政治舞台的最前沿。

像举办世博,世界盛典,世界朝拜,大国形象。

160年的世博会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讲,“中国政府举办世博会的一个目的,就是借助这种大规模的盛会,充分向世人展现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一个强大的国家,从而彻底洗血昔日“东亚病夫”的形象。

像玉树抗震,大爱无疆,牵动世界,尽显忠良,捐款捐物,对国重建,形成一套中国模式。

救灾——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解放军和玉树人民在一起,中国人民与玉树人民在一起,世界人民和玉树人民在一起。感天动地。喊出的口号是第一时间到场,救人、救灾场景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之魂的不朽乐章。

感恩——被救小孩喊出:“麻烦您们了,谢谢了。”

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经久不衰。解放军来了,好像看到他的心脏。

感叹——十岁志愿者催人泪下。藏族村支部书记,不顾家人被压,救村民。电工班长,身体透支,献身于树。香港义工阿福,为救孤儿,献身于树。

捐助——不到3个小时晚会,捐助2.3亿。这是什么,这是中国的国魂、军魂。

重建——对口支援,方显民族大家庭的情怀。重建三江母亲河源头,无愧中华子孙。国家战略:前景规划、远大,令人向往,切实可行。我们国家的战略规划可以规划30年、100年。

像邓小平规划了三步走的战略,1980年解决温饱,1990年翻一番,到2000年小康实现人均收入1000美元,2010年已经到了3000美元,到2020年建党100年达到一个新高度,2050年达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100年达到世界强国。现在发展比邓小平预计的要快。外国预测中国到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实体,有的甚至预测201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与美国持平。

胡锦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城市化道路——2020年建设400座绿色城市,到那时城镇人口将达到90%以上。

奉行独立自由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中国的软实力,从睦邻友好到富邻,反对零和,提倡共赢。

国家意志:坚如钢铁,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一句话“说话算数”这里表现的不仅是诚信,还有信心和力量。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毛泽东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10月出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条实现了,但是令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不堪回首。他们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他们总结说“中国为什么打赢,是靠一种神秘的东方精神。”

1965年,美国侵略越南,毛泽东说:“打败美国的侵袭着及其一切走狗。”当美国气焰

第 4 页

嚣张,提出谁敢支援越南就进攻谁。周总理当年向美国发出警告“如果美国大兵的靴子敢踏上中国的土地,叫他进的来出不去”。

2008年底开始的这场经济危机,温家宝当时就说:“应对这场危机信心比黄金、金钱更重要。”就是遵循这一条,经济迅速转型,由出口转到内需,并投入4万亿人民币,吸纳就业,进行基本建设,修高速铁路,结果这场危机成了上帝恩赐中国的契机,而对俄罗斯讲,这场危机简直是地狱。

2010年,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胡锦涛同奥巴马会晤,直面就说“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美国的就业问题。”最近,美国财长盖特纳讲:“人民币升值不能在外界压力下进行,只能靠本国来进行。”

总理会网友:有决心管好房价。现在政府出台的组合拳初见成效。房价开始回落。但是,当前存在两大问题不可忽视,也是政治上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个是国内最大的问题:一是政府官员腐败到了零容忍的地步;二是房价暴涨,引起民愤,影响社会稳定,到了非管不可的时候。房地产需彻底转型,让拥有大量房子的投机者把多余的住房返还给社会。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一些人享受过度的住房权,是以牺牲另外一些人的住房权为前提的,住房权是一项最基本的社会权利,应当具有最低限度的公平性。最根本办法是明确限制家庭或者个人的购房数量;一个是中国国际形象问题: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民众对于中国持负面观感。发展中国家50%以上民众对中国才是正面态度。对于西方国家领袖而言,迫于选情压力,迎合舆论,与舆论立场一致,是日常做事方式。北京奥运会时,中国在国际形象中拿足了他国民众给予的印象分。办好世博将在国际形象上捞取更多民众的印象分。进而从影响国际舆论中获利,并影响他国对华政策。

2、经济形势发展之快,世界第一

① 上海世博会世界第一

5月1日加拿大《环球时报》文章讲“2010世博会证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中心”为什么会成为中心?

一是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胡锦涛讲上海世博会将向世界展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正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变化的中国。到2020年将建成400座绿色城市。世博会中国馆标志性建筑不用一个钉子,这将展现出中国城市环保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世博会唱响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主旋律。仅这一点自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二是中国举办世博会,有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市场。游客统计将达7000万。世博会为246个国家、国际组织提供了一个向中国展示自己国家的机会。也是推销自己的机会。他们害怕如果不出席世博会,便会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市场。

② 中国市场之大,世界第一

2009年中国市场汽车销量世界第一 中国对外贸易世界第一,顺差世界第一 中国网民世界第一 ③ 中国争得世界经济组织话语权,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所做贡献世界第一 中国成为20国集团核心国。中国林毅夫现在是世行副行长。

世界银行投票权由2.2%到4.4%翻了一倍,美国15%。④ 中国威权市场模式世界第一

一个变劣势为优势——把人口多变成劳动力市场,以空间换市场。

一个变危机为契机,俄罗斯人讲,危机是上帝给中国的恩赐,俄罗斯是地狱。他说我们像头牛,只管耕耘。正是在危机中,中国以低价向中东、非洲出售汽车,而俄国则不然。

⑤ 中国GDP增长世界第一

第 5 页

原来是两位数,2008年9%,2009年8.7%,总量5万亿,美国15万亿,外汇储备2.4万亿美元。2010将超过日本。有预测:2011年总量与美国持平。我想因为美国是负债经营12万亿,借我们8948亿美元。专家预测204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世界第一强国。GDP占世界30%,美国15%,欧洲5%,日本2%。

当前国内经济最大问题是发展低碳经济,其次是分配不公,城乡比例3:1。还有房价、就业问题。

3、国内军事形势发展之快世界第一

前面讲了我国周边形势并不乐观,四面核威胁,最大是美国与我为敌,对我包围。现在看一个国军事实力,主要看导弹,看制空权,制海权,制太空权,而在这些方面其发展速度世界第一。

中国导弹部署 ① 美军猜中国针对美军在太平洋围堵中国三条岛链,部署1900枚中短程导弹。其中有能打到华盛顿的常规及核导弹。而东风—5导弹能打到美国大陆任何地方。其中1300枚短程及600枚中程导弹,多数能携带常规弹头。这些导弹能攻击驻扎在韩国、日本、冲绳的美军,还有一些能攻击关岛的美军。另外,中国加强阻止美军介入台海的能力及推进网络战等可以消弱美国优势的手段。1500多枚可来攻击台湾的导弹,且这些导弹的数量还在增加。

② 中国制海权:中国已由中央大国向海洋国前进,打造蓝水海军。由近海防御向深海防御。中国海上进攻的力量是核潜艇,现在正在海南建立潜艇基地,20分钟可到达位置。并且可发射8000公里的多弹头导弹。

4月份中国10艘舰艇在日本冲绳岛及宫古岛之间的公海进行演练。10艘中2艘是最先进的基落及柴油动力潜艇,2艘导弹驱逐舰。中国军舰于台湾时间10日下午7点左右,在冲绳本岛西南约140km海域,往东南方向前进。

这些军舰在7至9日间在东海中部海域进行舰载直升机飞行训练。8日发现自中国舰艇起飞的直升机接近日本海上自卫艇,距离最近时只有约100m。

防卫省表示,中国在公海上进行训练或通过是合乎国际法的。但此次规模实属罕见。为什么在这个水域演习,因这是通往太平洋直至中美洲的必经之路,也是进入菲律宾到印度洋的必经之路。

中国海军战略开始冲破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在印度洋已建立珍珠链,像在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塞舌尔、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保护通往中国的石油航道。

中国已成为世界打击索马里海盗护航舰队主席国。③ 制空权:中国空军由配合作战,现在改作攻击作战,中国歼—10空中加油机,成为中国战机一大亮点。

④ 制太空权:中国有卫星,中国神舟5号升天还能太空行走,标志我们可以在太空中变轨攻击太空航天器。但是我们是载人的飞船,而美国是无人驾驶。中国反导系统现在可以对在飞行中的导弹进行末端、中端拦截。中国可以用激光打卫星。

⑤ 中国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现在在秦岭大山深处,在很长隧洞中放着我们的核武器,在洞外备有发射井。

军事上最大问题是人才,科技强军。外国人反映中国硬件有,人才缺乏,另外,美国挑战世界,进行研发及时全球打击武器。

三、我国当前的任务

1、高举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 6 页

2、政治上,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建立民主与法治,强调以德为政,恭如北辰。反对腐败,建立学习型社会,外交上加强实力建设。

3、经济上,转型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城市化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注民生、住房、就业。解决城乡贫富差距。

4、军事上,走科技强兵之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居安思危,忧患兴邦。迎接美国打太空战,“及时全球打击战略”的挑战。重视核威胁。

最后向同学们提点希望 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对中国,对世界都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是人才,是高素质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德是什么,是先得于人后得于己

中国最高道德标准是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学们要为国分忧,要有国家荣誉感、责任感,厚德载物,高风亮节,磊落行藏。

学会做人,以人诚信,以官清正,以邻顺和。

学会做事,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形象第一,沟通第一,互动第一。会说也会做,国之宝也。

会思考,会分析,会谋略,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建议同学们学点国学,国学博大精深,儒学治国,道学治身,佛学治心,这是中华民族的根。世界都在学,诺贝尔奖得主讲“21世纪要面向2500前的孔子,孙子,他们是永恒智慧的人。”

学国学克服畏难情绪,持之以恒,就能非但不望而生畏,时会有兴趣怏然之感,这样学习就会成功。

才是什么,才有专才、通才、天才。才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学习成才,苦练成才。希望同学们早日成才,成专才、通才、天才,德才兼备。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韬武略,叱咤风云。

上一篇:码农提高工作效率下一篇:铁人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