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略思维有感

2024-05-04

读战略思维有感(精选9篇)

篇1:读战略思维有感

广汽如何在激荡的中国汽车与出行市场超越竞争

——读《战略节奏》有感

虽然只是匆匆浏览了一遍,但《战略节奏》还是给我带来了重大的启发。企业,尤其创新型企业必须把握用户和市场的节奏,找到资源的结构洞,借助资本洼地,走出企业转型之路,并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及其实施节奏。此书跨越了波特静态的竞争理论,作者尤其聚焦于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环境,譬如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这与斯坦福谢德荪教授的《源创新》一书有异曲同工之妙;站在中国情境下,作者分析了典型的中国企业如何面向变化中未来不确定的、纷繁复杂的市场,用户以及资源、资本,如何适时并适度地跟上用户节奏、市场节奏,作出适势、及时的资源配置与资本运作,促成可持续的、动态调整的战略转型。

当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砥砺前行的我们,很难预测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因此我们更要重视每个市场阶段的战略管理。作者指出快速的变化使得战略所涉及的两个重要的维度——长期性和全局性,越来越难以把握。企业在时间维度上要应对现在和未来,而现在和未来之间是一个线性和指数逻辑交替的过程,在任何市场都如此,从而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此外,企业还要应对来自产品市场、资源市场和股权市场的挑战,结构性的变化在这三个市场的相互影响,使得企业所面对的变数增多,给企业家带来了挑战。

而战略节奏理论正是希望帮助企业家应对这一挑战。在原来静态的世界里,节奏可能不那么重要,但是在越来越动态的商业环境下,节奏感对企业家来说就不可或缺了。企业家可以通过思考如下三个问题,来形成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的企业自身的节奏:产品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在哪儿?这一变化传导到资源市场,会使什么要素短时间供不应求,形成结构洞?资源市场上的结构洞体现在股权市场上,会有什么估值洼地?

不同的市场,主流客户不同,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各异,市场需求图景更是天壤之别。有的市场阶段需求相对一致、相对清晰,有的市场阶段,需求纷繁多样。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汇集了全球所有品牌和绝大多数车型,早已经进入“分众市场”阶段,已经或者即将进入“杂合市场”阶段,我们应为此主动迎战,自觉实施以下的制造业转型:

1、科学细分、精准定位。做到每个细分市场都有足够的不同,而细分后的单个市场仍足够大。

2、以“敏捷开发”做好产品/服务的UCD用户导向开发与快速迭代,发展研发领域的用户思维;同时还需要聚焦于平台、架构相关模块化技术,可确保成本效益最优化,性能目标达成事半功倍。

3、产业链纵向整合,尤其在智联新能源方面的“结构洞”、即关键核心零部件及核心技术领域(如动力电池、新型变速器/机电耦合器、XCU、V2X新链接技术、车辆信息安全技术等),都应该积极投资布局,结成强相关的战略纽带关系。

4、思考并明确定位,即未来在汽车制造业,究竟做“农耕者”还是“狩猎者”?个人感觉在国家严控产能的大形势下,再想做汽车制造业的“圈地者”已不可能。只能练好内功、做好农耕,伺机转型为狩猎者,形成快速高效的软硬件出行平台制造商。书中提到,在全球化过程中,跨界成为常态,新业务、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使得商业世界的变化更加多样、更加复杂。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这些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已经蔚然发展为一轮席卷全球的科技浪潮,所以企业的角色期望也应随之转变。

再看新兴的出行服务市场,发展迅速,短短几年,从小众市场阶段一下到了大众市场阶段,更将进入“分众”市场阶段。我们应把握态势,建立“平台型”新经济企业。

1、成立出行服务创新中心,开发高利润定制化服务,掌握链接算法、大数据相关的核心技术。

2、与阿里、腾讯、华为等携手建立“一站式”出行平台,共建生态圈,发挥“平台型企业”及“双边S曲线”的巨大作用,快速在出行服务领域打开局面,甚至抢夺原有大众市场的既有守成者(如滴滴等)的低粘性用户。

3、坚决做“圈地者”,凭借既有用户群优势、(投资企业所在地)政企关系优势、资本青睐优势,勇敢迈出资本运作的步伐,在资源结构洞投资方面、以及创新业态探索方面,利用资本加力撬动新市场拓展。

4、形成学习型组织文化,既能清零、又能驾驭新领域新业态,让集团在不同业务之间快速切换。

最后,看清了形势,关键是出发,边干边调整。通过多年的合资合作以及自主品牌事业发展,集团汇集了一大群敢想敢拼的“年轻奋斗者”,如充分调动起来,再加上外来的跨领域专家、新型骨干人才,结合外部资本力量,在既有传统制造业“修炼内功、扩大战场”的踏实基础上,完全可以在新经济领域快速发力,推动创变前行,并同时反哺集团传统制造业,拉动其成为出行平台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所以,发展新型出行业态、拓展新经济用户群,将是确保集团下一个十年不被收购或合并的战略举措。

肖宁

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兼研究开发本部副本部长

篇2:读战略思维有感

最近公司组织学习了张云、王刚所著的《品类战略》,看完之后,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长期以来,我都认为品牌形象对一个企业来讲至关重要,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产品销量必定会大增,这是对品牌含义的不清楚。读过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品牌,品牌是消费者心中品类的代表,品牌的竞争实质上是品类的竞争。品牌的建立及稳固依靠的是在品类中的领导地位,没有长盛不衰的品牌,只有不断巩固企业在品类中领导地位,在消费者心中占领主导位置,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品牌。书中列举了很多品牌衰落的案例,其中诺基亚的例子,令我感受最为深刻,曾经提起手机的品牌,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诺基亚,诺基亚是高品质手机的主要代表。但是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诺基亚却没能继续延续其在手机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而被苹果、三星、HTC等抢占了市场份额,可见品牌并不是企业万能的保障,诺基亚的失误之处就在于没能在新的品类智能手机领域中占据领导地位,而苹果、三星、HTC在这一领域迅速崛起,成为智能手机领域的主导,可见品牌并不能主导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是品类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例如想购买冰箱就会想到海尔、想购买空调就会想到格力一样,品类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是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如何使企业的产品成为品类的代表,对品类的定位非常重要。这方面最成功的当属王老吉的成功,王老吉将产品准确定位为防上火,区别于其他凉茶健康养生的定位,更具有针对性,而王老吉也一跃成为凉茶的代表。但王老吉的商标是加多宝集团租借广

药集团的,而广药集团收回王老吉商标无疑是加多宝集团的巨大打击,可见,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开创企业自主的品类品牌也是至关重要,否则也可能会如加多宝集团一样,为他人作嫁衣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品类都在不断分化,分化为企业创建新品类,建立强大的品牌提供了机会,教辅这一品类,伴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也分化出了幼儿教辅、少儿教辅、初中教辅和高中教辅以及各种等级考试、机关事业单位考试等诸多的品类,并且涉足的企业众多,对于我们来讲,要在教辅这个品类中占领导地位,成为强大的品牌,准确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正在发展上升中的企业,不宜开发过多的品类,以免弱化了原有的品类优势,而应不断强化已有品类的主导地位,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类代表。稳固了企业的根基,才能开枝散叶,开发新的品类,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篇3:读战略思维有感

一、事例简介

事例的主人公叫巴甫里克。入学不久,一位女教师就发现:巴甫里克的反应比较慢。因此,为把这个思维“迟钝”的孩子拉到满意的分数上,这位教师剥夺了他参加一切活动的权利。就这样,这个可怜的孩子终于熬到了五年级。这时巴甫里克生活中有了一些新课程。这些课程中他最喜欢植物课,因为植物课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一节嫁接课上,巴甫里克提出想尝试另一种培育树苗方法的请求。虽然这位教师知道这种方法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对此嘲讽,相反他给巴甫里克以鼓励和指导。在巴甫里克的精心照料下,这个试验居然成功了。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一个差生完成了一项只有优秀园艺师才能完成的任务。此事成为了巴甫里克人生的转折点。此后,自信心不断增强的他慢慢地蜕变成一些教师眼中的好学生。

二、差生现象产生的原因

差生现象存在已久。究其原因,不是一种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社会和家庭外,教师的影响在这个事例中显得尤为突出。巴甫里克的转变使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第一,不同的教学方式。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植物课老师鼓励式的教学方式,巴甫里克将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差生”。永远都是一个胆小、不懂思考的“差生”。第二,心理暗示的影响。在这个事例中,巴甫里克的第一位女老师给他以否定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使得他产生了一种自我否定的态度。使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差生”。这种观念产生之后,无论面对什么,他都会立刻产生我不可以的自我否定判断。最终使其总是无法摆脱“差生”这个代号。第三,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同一发展阶段,有些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较高,有些却较低。本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巴甫里克刚上学时,思维发展水平较低,识记能力明显不如其他学生。但是他的老师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而且还责怪巴甫里克不用心学习。

三、差生现象对教师的启示

这篇文章给已经走上教师岗位以及将走上教师岗位的人以很大的启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幸福快乐地成长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独特的个体。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特别慎重,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最终,实现更大的成功。

2. 巧妙地使用暗示

教师要学会运用积极暗示。心理暗示运用得是否合适,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使学生调整情绪,增强信心,激发潜能,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最有前途者”的名单,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实验者给教师以积极的暗示,教师又把这种积极的期待和暗示传递给学生。学生得到老师的积极心理暗示后,调整自己的情绪,自信不断增强,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此持续下去,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学生获得了成功,信心不断增强;信心增强又为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础。

3. 灵活地制定目标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水平。由于家庭环境和遗传素质等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会存在一定差异。同一标准对有些学生来说,可以达到,但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即使经过努力仍无法达到。不合适的目标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灵活地制定教学目标。

4. 公平地给予师爱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言行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师爱给予每一位学生。不用“差生”的眼光看待学生,而把他们都看成是独特的天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变成了下一个爱迪生或下一个爱因斯坦。让你的爱成为他们成长的助推器,而不要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摘要:阐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一篇关于“差生”的文章后所得到的一些感想。首先介绍故事梗概;其次,对产生差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从此事例中得到的启示。以期给已经走上教师岗位以及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差生,思维觉醒

注释

篇4:读战略思维有感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差生 思维觉醒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102

差生现象是一个普遍的教育问题。在一些教师的眼中,差生不仅成绩差,他们的其他方面也都很差。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讲述的一个事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奇迹——“差生”的逆袭。

一、事例简介

事例的主人公叫巴甫里克。入学不久,一位女教师就发现:巴甫里克的反应比较慢。因此,为把这个思维“迟钝”的孩子拉到满意的分数上,这位教师剥夺了他参加一切活动的权利。就这样,这个可怜的孩子终于熬到了五年级。这时巴甫里克生活中有了一些新课程。这些课程中他最喜欢植物课,因为植物课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一节嫁接课上,巴甫里克提出想尝试另一种培育树苗方法的请求。虽然这位教师知道这种方法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对此嘲讽,相反他给巴甫里克以鼓励和指导。在巴甫里克的精心照料下,这个试验居然成功了。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一个差生完成了一项只有优秀园艺师才能完成的任务。此事成为了巴甫里克人生的转折点。此后,自信心不断增强的他慢慢地蜕变成一些教师眼中的好学生。

二、差生现象产生的原因

差生现象存在已久。究其原因,不是一种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社会和家庭外,教师的影响在这个事例中显得尤为突出。巴甫里克的转变使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第一,不同的教学方式。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植物课老师鼓励式的教学方式,巴甫里克将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差生”。永远都是一个胆小、不懂思考的“差生”。第二,心理暗示的影响。在这个事例中,巴甫里克的第一位女老师给他以否定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使得他产生了一种自我否定的态度。使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差生”。这种观念产生之后,无论面对什么,他都会立刻产生我不可以的自我否定判断。最终使其总是无法摆脱“差生”这个代号。第三,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同一发展阶段,有些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较高,有些却较低。本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巴甫里克刚上学时,思维发展水平较低,识记能力明显不如其他学生。但是他的老师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而且还责怪巴甫里克不用心学习。

三、差生现象对教师的启示

这篇文章给已经走上教师岗位以及将走上教师岗位的人以很大的启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幸福快乐地成长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独特的个体。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特别慎重,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最终,实现更大的成功。

2.巧妙地使用暗示

教师要学会运用积极暗示。心理暗示运用得是否合适,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使学生调整情绪,增强信心,激发潜能,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最有前途者”的名单,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实验者给教师以积极的暗示,教师又把这种积极的期待和暗示传递给学生。学生得到老师的积极心理暗示后,调整自己的情绪,自信不断增强,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此持续下去,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学生获得了成功,信心不断增强;信心增强又为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础。

3.灵活地制定目标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水平。由于家庭环境和遗传素质等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会存在一定差异。同一标准对有些学生来说,可以达到,但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即使经过努力仍无法达到。不合适的目标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灵活地制定教学目标。

4.公平地给予师爱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言行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师爱给予每一位学生。不用“差生”的眼光看待学生,而把他们都看成是独特的天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变成了下一个爱迪生或下一个爱因斯坦。让你的爱成为他们成长的助推器,而不要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篇5:读故事思维有感

我先给你们说一下《状元作诗》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写的是一个人考中了状元,他的老师很高兴,然后连州官都不放在眼里了……嘿!你们看这一段,真有意思:“周官说:‘老先生先作,我找你的格式作就是。’老先生不慌不忙地念道:‘有水也念溪,无水也念奚,添鸟变成鸡,得势的狸猫欢如虎,失势的凤凰不如鸡。’”怎么样,有说的好吧?我觉得太难对了,真佩服他们啊!

还有一个故事是《只说一个字》,这里面有一段也很有意思:“陈大全想了想,笑道:‘屁。’太监说: ‘这是什么意思?’陈大全说:‘放也由你,不放也由你。’”哈哈!好笑吧?简直太妙了!虽然不是什么好词,但用在这里不得不说是个经典了。

篇6:读《思维的笔记》有感

黄剑波

0

1“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谁又知道三百六十行,也各有各的难,想要成为“状元”,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法者,定分止争。”有关法律的职业我们可以想到的有哪些?法官、检察官、公安、律师,没错,这些是我们最熟悉的,但是如果叫你去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职业呢?或者说,你认为哪一种职业更容易做好呢?或许都很难吧!

一提到法律,我们都会认为是一个很严肃的东西,是高高在上的,可以敬畏而不可亵渎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位律师,那就大可不必这么想,或许法律是一位和你很熟悉的朋友,你们互相了解,并不害怕彼此,没有谁是高高在上的,但相互尊重。

在《思维的笔迹》一书中,作者系统地还讲述了作为一名律师应该具有的素养和能力。

成功总是照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首先要有职业准备。你要成为一名职业的法律人,你首先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问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职业,如果一开始自己的意志就不坚定,那自己就没有做好这一行的决心,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会容易质疑自己的选择,容易自暴自弃,或者半途而废。

02

做一行,就要有一行的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所以,在开始讲授一些系统的职业知识前,作者先教我们——要学法先学做人。律师不是像以前的电视里演的一样都是一些坏蛋,是只要给钱就帮坏人说话的。作为一名律师,要有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用事实和法律说话,实事求是,才会成为别人敬重的一种职业,这是每一位已经从事,或者将要从事律师职业者的应有之义。

做一行,就要认定一行。没有哪一位大师在一开始就是大师,想要成为大师就要从最基础的开始做起,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想要成为律师也是一样的,一开始不要想着让自己的师傅带着自己办案子,而是要从入门的一些事情开始。可能一开始只是打印个东西,送个文件,写个法律文书,整理一些文件。看是简单的事情,但确是培养一名律师不可缺少的部分。要记住,有时候,做律师不仅仅是和法律打交道,更多的是和人打交道。《文心雕龙》中曾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或许说的就有这个意思。

做一行,就要树立一行的职业思维,万不可以乱来。律师是一个十分严谨而特殊的职业,要求我们要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思维方式。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有时候,可能就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的差别,就差之毫厘,相差千里了,会给自己和自己的客户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自己做出任何一个决定之前,都应该要想到自己的职业,自己的责任,心细如尘是律师的要求。

做一行,就要精一行。这是作者最重点讲的,一定要树立的专业意识。自己既然选定了一个职业,那就要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职业做好,要让自己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不要做半桶水,耽误自己还害了别人。涉及到专业术语,专业用词,文书规范,还有一些程序问题都不能让对方挑出刺来。律师诉讼就好比作战,想要把战打赢先要把自己的本领练好,在每次上战场的时候才能运筹帷幄,应对自如,出奇制胜。律师作战又好比武林高手过招,想要战胜对方,就必须要让自己比对方技高一筹,才能见招拆招,取得胜局。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靠自己的点滴积累;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恒心和毅力,不要因为自己遇到一点困难就轻言放弃;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好高骛远,学好基本功或许更加的重要。就像作者说到的,有时候,我们要知道,先把一件事情做对,比把一件事情做好要更为重要,因为法律有时候更加需要的是准确和严谨。

03

其实,我认为,做任何职业,在某些方法和原则都是相通的,虽然落实到具体的一些东西是会有区别的。不管你今后从事什么职业,请记住,生活的路还很漫长,应该先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去,然后再到你应该到的地方去,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相信自己,其实未来一直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作者在最后谈到了对幸福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恩。这让我感觉这不是一本在教职业知识技能的书,倒像是一本生活哲学指导的书。但有时候就像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我们做了这么多,不都是在为生活而奔波吗?世事洞明皆学问,处事生活也有大文章。

篇7:读《巨婴国》有感:正向思维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选择去看心理学类的书,是为了了解自己和他人。但更多的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获得正能量。武志红的《巨婴国》读的特别“拧巴”,因为书中很多观点我都不同意,读着就想把作者拉过来争辩一番。

全书共有六个篇章,包括“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巨婴心理:共生”、“中国式好人”、“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孝就是顺”、“无回应即绝境”。我认为这些篇章展开的维度单一。共生、全能自恋、巨婴、失控、自我、能量这些词是这些篇章的核心词语。书中的社会公共事件在武志红笔下都可以用母婴关系来找到根源,认为这都是源于糟糕的母婴关系,然后导致共生、全能自恋等巨婴现象,巨婴的打击面如此之广:国人基本都是巨婴。而巨婴有几个特点:1.共生;2.全能自恋;3.偏执分裂。共生就是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的状态,巨婴和妈妈经常在身体和心理上处于一个共同体,之间构成的各种冲突,武志红称之为“共生绞杀”。全能自恋即巨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拥有偏执的自恋,按照武志红的说法这是巨婴最核心的理念,全能自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希望整个世界围着他转;偏执分裂是全能自恋的.延伸,一旦没有被满足便陷入绝望无助或者攻击别人,希望任何事情都在自己掌控之中。武志红认为国人的心理平均发展水平没有超过六个月。

书中的种种负能量现象的确存在,武志红从巨婴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我又该从哪个角度看待这些问题呢。看过一个TED演讲,积极正面的思维是需要刻意训练的。因为根据人脑的构架,人需要努力才能看到正面效果。但相比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人们的影响则更持久。一个胜利只会带给人们一时的兴奋,而失败则会带给人长时间的沮丧。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事情由好变坏很容易,由坏变好却难得多。所以我们更需要努力的去看事情积极的一面,刻意的训练思想更积极正面的思考。

篇8:读战略思维有感

关键词:博奕,策略思维

也许大家看过《美丽心灵》(首映于2001年12月)这部电影,它以博弈论的奠基者约翰·纳什为原型,根据同名传记改编。讲述了纳什在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的情况下,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后,最终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想,大家欣赏这部影片的时候,不单单在于其2002年度获得了奥斯卡大奖,更在于它向我们再现了纳什艰辛地研究博弈论的过程。当时,我只是对电影剧情比较感兴趣,对于博弈论却毫无所知。后来,由于读研的需要,才接触到博弈论,大概将其理解为管理学或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认为只有具备较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才能读懂博弈论。于是,在稍微了解了博弈论的基础知识后,再也没有深入阅读相关书籍。如今,当阅读完王尔山先生翻译的《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之后,才发现原来博弈论的思想竟然无处不在。因为,只要我们做决策,就要分析利弊,选择得失。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制订中长期目标并将其分解为阶段性的分段目标,通过实施,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通过阅读本书,我想我已经学会了这些基本理念。具体而言,可以展开如下:

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本书第三章《看穿对手的策略》着重通过优势策略和劣势策略的分析,寻求均衡策略。文中以《时代》和《新闻周刊》的封面之争和价格之战来具体阐释,在此不再赘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优势策略的“优势”不是对你的对手的策略占有优势,而是对你自己所选择的其他策略占有的优势。无论对手采用什么策略,某个参与者如果采用优势策略,就能使自己获得比采用任何其他策略更好的效果。而均衡策略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约翰·纳什所提出的博弈理论,后来被大家称为纳什均衡理论。它也变成了指导同时行动博弈的重要法则的基础。

其实,在同时行动的博弈中,参与者需要深入分析双方(或多方)处境之后再作最优选择,这一理念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大意是说,在军事战争中,如果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可以赢取每次战争;如果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如果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了。其实,这就是通过对自己优势策略和劣势策略分析之后,所选择的最佳策略。举个史例,《左传》中有《曹刿论战》篇,讲述了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也就是长勺之战。在齐强鲁弱且齐主动进攻鲁的背景下,曹刿向庄公分析了鲁作战条件的利弊。得出凭小恩小惠得不到百姓和神明的庇佑,而只有通过取信于民才能赢得战争。随后,在长勺之战中,曹刿又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士气以及战况,一举取胜。并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著名论断。又如《左传》中有《烛之武退秦师》一篇,讲述了在秦晋围攻郑的背景下,烛之武在危机关头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词,通过形势的分析和史例的引用,虽然内心是为了保全郑国,表面上确实为了秦国打算,最终使秦穆公退兵回国,从而使郑国得以保全。

再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来解释。大家知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制订企业战略的前提是通过对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的分析(也即SWOT分析)来准确定位,从而为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做好基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时效的,企业需要随时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美国Limited Brands公司的CEO莱斯利·韦克斯纳(Leslie Wexner)的下述评论可以证明这一点:“成功并不总能带来成功,事实上,成功反而可能会招致失败。因为你越是认为一件事情能良好地运作,你越不会相信它能奏效。如果你拥有了长时期的胜利,你就会很难预见到自己的脆弱之处。”因此,某种核心竞争力可能既是一种优势又是一种劣势,关键是看其能否适应企业的实际状况。

2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是本书努力向读者所展示的另外一个重要论点。其含义就是首先确定自己最后希望达到神明目标,然后从这个结果倒后研究,直到照出自己现在应该选择哪条道路,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可以达到那个目标。这和中国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阐述的道理是一样的。试想,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怎能判断下一步该如何走?另外,只有大的目标还不行,需要将其细分为每个阶段性的目标。这样,一方面不至于为目标所累,另外一方面可以做到目标的切实可行。正像10000米赛跑,参赛者需要制订详细的赛跑策略,通过一圈又一圈的完成最终实现全程的赛跑。由此可见,“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理念无论是个人或者是一个组织都是适用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博弈。如果策略正确,就可以实现美丽的人生。反之,则有可能度过落魄的一生。我们每时每刻不在选择下一步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通向哪里对于大家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设定目标,有可能像脚踩西瓜皮,溜到哪是哪;如果设定阶段性的目标,虽然有时候不能全部实现,但至少可以接近目标。古语有云:“立大志者得中志,立中志者得小志,立小志者不得志”。意思是说,“立大志者”经过努力奋斗,一般能够实现“大志”,但如果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即使实现不了“大志”,也有可能实现“中志”;“立小志者不得志”,是指那些没有明确追求目标的人,可能一生碌碌无为。宋朝王安石写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以自己的亲身游历证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说明了在治学中需要“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质条件)三个条件的同时满足。其中,“志”也就是目标的含义。由此可见,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合企业管理而言,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呢?近些年来,很多企业都在谈企业战略,并运用了很多工具,比如: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KPI)、经济增加值(EVA)等。其实,这些工具就是引导企业设定目标并走向价值创造的工具和方法。尤其是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如果不讲目标及其策略和方法,生存都艰难,何谈健康发展?在这些工具中,BSC是一个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工具。它通过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以战略地图的方式予以表达,并将其在一个组织内从上到下予以分解,可以较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其实是它近年来受到追捧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3 竞争协作,实现双赢

在纯粹冲突的博弈(也即零和博弈)中,参与者需要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而在非纯粹冲突的博弈中,也存在着合作的成分。我们需要运用纳什均衡的原理,做出最佳选择。也就是说,通过有效处理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参与博弈的双方可以实现双赢。否则,可能导致参与者的两败俱伤。因为一旦陷入囚徒困境,参与方就会设法逃脱,寻求大家一致愿意看到的合作的结果。而非参与方可能更希望看到参与者困在中间无法脱身,以便从中得利。只有做到先合作再竞争,也许才能实现较好的结果。

无可否认,由于个体目标的不同,我们选择达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但是,个体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更需要协作,以增强抵抗外界的重重阻力。每到春节,一个商圈内的各大商场都会推出许多吸引顾客的活动,比如优惠券、积分返利、买一送一等等,不一而足。参与者知道其他卖场肯定会推出这些活动,只是不知道具体的幅度大小。为了保持适当的竞争优势,他们能做的就是适时推出活动时间和优惠项目,以更早地把顾客拉到自己的卖场。然而,一家推出优惠活动之后,其他商家纷纷跟上,第一家的竞争优势就几乎消失殆尽了。虽然如此,首家推出活动的商家不会再推出更为优惠的活动,而选择继续保留自己的优惠项目。对于其他商家推出的活动,几乎是默默地接受。这也是商家既竞争又合作的典型案例吧。

4 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博弈论在学术界也许是比较艰深的一门学科。但是,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博弈论的精髓予以阐述,使读者在阅读故事中就能了解和掌握博弈论的观点和理念。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成功教学的经验积累。同时,本书的故事取材广泛,文学、电影和体育等方面的案例为大家所熟悉,可读性较强,翻译得也非常流畅,做到了“信”、“达”、“雅”的翻译理念。对于国外读者而言,也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生活,变成了一本美国文化读本。

篇9:读战略思维有感

关键词:文化外交;战略思维;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15-0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培养和运用文化力量,引导国际社会正确看待和对待我国的振兴,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对外影响力,实现软硬国力均衡发展,成为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我国应重视文化外交的战略意义研究,明晰文化外交的战略思维,使文化外交成为强国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一、开展文化外交的战略意义

当今国际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文化因素的作用日渐增强。文化不仅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也是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文化被称为是国家的“软实力”或者“软力量”,其实它的作用一点也不“软”,它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国家的“硬实力”只能让人怕你,而文化“软实力”却让人服你;“硬实力”施以力,“软实力”施以德,而在国际竞争中,只有仁者才无敌,才能攻心为上、真正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开展文化外交是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意义如下。

1.综合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军事等物质形态硬力量,也包括文化、科技、制度等意识形态软力量。一国发展模式的优劣、执政能力的强弱、治理效率和安全系数的高低、民族文化感召力和竞争力的大小、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如何,是衡量软国力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国家在国际上的人心向背,决定着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成本和效益。世界发展史上既有重视和善用软力量,国家振兴事半功倍的经验;也有忽略和轻视软力量,导致国家衰落甚至解体的教训。大力加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国力建设和以文化外交为重要途径的软国力运用,能给国家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量。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对外增强国家的亲和力与影响力,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实现文明对话和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软力量发展滞后和薄弱,会制约综合国力的全面发展,制约国际环境的根本改善,使我们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成本倍增,效益倍减。

2.确保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势头强劲,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及对国际体系和利益格局的冲击力与日俱增。外界一方面视我国的发展为机遇,另一方面又对我国疑虑、戒备和防范上升,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关系进入比较敏感期,急需提升和运用软国力,避免外部世界的强烈反弹。我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前景既取决于其他国家如何看待和对待中国的振兴,更取决于我们能否妥善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以国际社会能接受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和扩大影响力。文化外交以柔性传播力和渗透力体现国家意志,塑造良好形象,增进了解和共识,减少偏见和敌意,促进国家关系和谐发展,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等等起到政治和经济外交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

3.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成较大的冲击,新旧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遇到挑战,台湾岛内部分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减弱。西方国家以文化作为制度、意识形态和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和文化霸权战略,侵蚀我们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根基。文化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亡,则国家亡。反之文化发达、文化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战略思想为指导,整合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资源要素,赋予其正确的方向和精神力量,才能使国家的潜能转化为现实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国力和综合安全效能。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大力繁荣中华文化,培育文化软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免疫力,抵御政治和文化霸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基础性重要意义。

4.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世界范围内文化需求和国际交流激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和输出潜力巨大,文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文化产业不仅构成物质形态的综合国力,加快国民财富的积累,还可通过文化战略的运筹,更好地发挥软硬国力的综合效能。文化产值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占经济总量的1/5以上,对外文化的经济功能和影响力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家电、通讯、旅游、服装、娱乐等各业兴旺。我国可持续发展受到能源和原材料的制约,劳动力密集型和低知识含量产品出口阻力增大,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可以为其他制造业、服务业等提供丰富的文化附加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效益空间,应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有资格实现“文化出口”。

二、开展文化外交的战略思维

1.文化外交战略目标和任务。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宜以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对外文化交流为主渠道,与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紧密配合,共同推动总体外交的全面发展和对外战略的顺利实施。现阶段文化外交的战略目标建议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扩大国际影响,消除外界疑虑,优化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力量,创造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外交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树立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增强中华文化自身的魅力;二是扩大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三是系统宣传中华文化认同感;四是运用文化手段解疑释惑、增进互信,减少“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和国家外向发展的阻力;五是为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服务,增强对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带动力。

2.重点塑造国家良好形象。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意志的柔性体现,要把优化国家形象作为政府推动的战略重点。研究和实施国家形象塑造工程,树立我国和平、发展、合作、开明、开放、公正、守信、负责任的国际形象。针对西方国家、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等不同对象,借助文化亲和力,沟通心灵和情感,强化互利合作与共同发展的理念,宣扬“中国机遇论”和“中国贡献论”。同时,对举世关注的一些问题做出系统而有说服力的回答。研究采取一些现代化和国际通用手段,包括建立国际化的政策和国情宣示制度,提高对外透明度;借助国外公关公司、咨询公司、知名人士等,开展国家形象推介和游说、解释工作;与西方媒体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聘请处理与国际主流媒体关系的新闻顾问;适当使用民调、广告等方式,影响国外对华民意。要抓住各种体育盛会、国际展览会、展销会等平台,大力开展国民全面教育工作,让国人更多地参与国际社会活动、了解世界,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态。既要引导国民正确看待历史和现实,激发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要提倡与世界各国和谐相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主义,抑制狭隘民族主义的滋长。

3.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将文化与经济外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适当结合起来,将举办“中国文化周”等大型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项目结合起来,将巡演巡展与建设固定站点结合起来,推动中华文化稳步走向世界。要树立“大文化”观念,广泛开发演艺、音箱、影视、传媒、娱乐、出版、旅游、体育、教育、卫生、饮食、网络、会展等各方面对外交流资源,开辟大范围、宽领域、多形式的文化外交途径。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协调下,实行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一体化运作。政府将有重大政治需要和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作为官方交流项目重点出资推介。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成果奖励,帮助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大力开发有价值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传统文化,资助符合我国战略意图的书刊影像作品出口和商业及非盈利性巡演巡展,支持参与能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各种国际竞赛和多边文化活动。鼓励兴办海外中文教育事业和中国文化娱乐及交流中心,继续推动在重点国家建立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类似机构,加大对国外中国研究项目和汉语教学的支持力度,更多吸收外国留学生和各类人员来华学习或接受培训,组建中华文化国际研究机构并活跃相关国际学术研讨活动。特别是要加强中文媒体和网络建设,增加信息高速公路的国际出口线路,推动汉字极其计算机编码统一进程,广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提高网上中文信息覆盖率,创办中文远程教育和中国文化精神品网站,抢占信息社会文化战略的制高点。

4.注重文化外交策略。要高举文化多样性的旗帜,以“和而不同”的品格和气度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关系,保持文化外交工作的战略主动。既坚持中华民族主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立足于比较优势;又着眼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前沿,以博大胸怀吸纳人类创造的文明精华,与国际主流文化相互借鉴交流。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有很大差异,多数只认同儒家文化,排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儒家文化的接受也有价值层面、行为层面、形式层面之分。在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中,要寓意识形态于传统文化传播之中,生动活泼而有针对性地做争取人心的工作。充分利用国际和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企业等各种双边多边渠道,构筑对外文化交流的网络和平台。适应快节奏、跳跃性、参与性、互动性文化消费趋势,利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借助目的国文化机构和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和本地化包装,使文化交流以更便捷有效的方式实现。

5.进一步营造“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和“华人经济圈”的存在,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缘文化优势和人文资源,要十分珍惜并善加利用。宣传上对此不宜张扬,但实际工作中要把汉语教学作为巩固和扩展“中华文化圈”的重点,在兴办中文教育事业、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推动中文媒体和网络建设等方面,多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和热爱中华文化的外籍人士的作用。我国周边地区聚居着70%的华人,在共同的地缘环境中形成以整体一元观念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强调协商一致、集体主义、社会和谐、讲究秩序等。要重点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深入开发和利用地缘文化优势和资源,维护本地区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以悠久的地区文明传统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为基础,促进形成体现科技与人文、个体与集体、竞争与和谐、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新区域文化氛围,以利于地区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合作的发展及周边环境的改善。

上一篇:喜帖邀请函下一篇:课文植树牧羊人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