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24-04-19

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安徽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亳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利辛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在市、县教育局和镇中心学校的有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我校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通过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师资培训、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中,使课改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课改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一、课改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改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如下培训:

(1)、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教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各级培训。(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实验教师的课改实效。(3)、家校培训。及时召开家长会,注重对新课程的宣传,为实施新课改营造良好的氛围。(4)“未来工程”培训。对中青年教师定时限期进行教育

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课件制作,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5)后续培训。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通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⑴、定期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实验教师集体备课时间,教科室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实验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2)、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月总结,学期总结,如教改经验,教学随笔、课后反思、教学札记等,进行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教师研讨会,课改教学质量分析,研讨,课改教学成果展示。

(3)、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4)、安排学校计划安排进行新课改教学研讨课、课改教学展示课、课改教学问题研讨、利用周三科技文体课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实践。

(5)、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内容,我校教师在今年亳州市教学论文评比中两人获奖。

(7)、落实《纲要》和《方案》的精神,逐步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全面实行新课改革做好准备。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2)、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3)、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4)、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5)、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6)、注重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7)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4、建立科学、规范的校本教研体系,推动课改工作。

(1)、理论启动:启动了“创新教育教学”思路。(2)、系统活动:教研活动抓落实,有实效。(3)、群体促动:定期召开教学研讨活动,课改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把课改实验工作推向深入;开展各科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弃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建立了具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2)、学生评价。采用每月一次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的“四评”方式。(3)、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能力的提高。(4)、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激励性语言、体态性语言广泛地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田。(5)、发挥奖赏分明的奖励制度的激励、促进作用,建立了优胜劣汰的多元化、开放式评价体系。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一年来,教师撰写的教后随笔、反思型的论文越来越多,其数量、质量较之实验前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4、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5、课改进入实施阶段以来,各学科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讨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6、课改教学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专业化成长的平台。课改将教师推上了自觉参与的教研教育科研之路。良好的教育科研之风已蔚然形成,成为我校教育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7、初步建立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和机制。实验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向导,提出“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改变以往以考试来衡量教师与学生的权威性终结评价,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三、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通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进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3、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篇2: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多方面较原来的课程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为了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目的,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的,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推动我校的素质教育落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验目标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及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和谐氛围,力争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行为得到转变,新课程理念得到树立,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2、实现开放、互动、高效的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

(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三、实验措施

(一)加强教育管理保障课改的顺利进行

1、加强实验过程的质量监控。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等活动,引导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质量调查,及时反馈,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监控质量的意识和能力。

2、教育经费开支适当倾斜。为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奖励等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推进。

(二)、师资培训

1、上级培训:在各年级教师参加市局组织的“ 新课程培训”基础上,继续 组织教师自行学习培训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2、校本培训。

培训内容:①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②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③新课程与评价改革;④新课程新理念;⑤信息技术培训等。

培训形式:专题讲座,集体研讨,个人自学。

培训时间:课余时间。

(三)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1、初步建立与新课程教育相配套的合理、科学和操作性强的教师、学生、课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

2、探索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五、任务与要求

(一)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

新的课程与标准,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改,学校全面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学习理解体会新课程的要求,实现教育观念转变。

1、准确把握课程改革要求,明确努力方向

通过理论学习、交流、讨论、反思与总结,教师应理解把握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内容,形成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树立自身努力的目标,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2、树立课程新观念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整合。

(二)在课程改革中,让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

1、引导教师从课程改革的角度,重构“教师”的概念,意识到教师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还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需要丰富创造力的导师。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而是复杂、有意义、创造性的劳动。倡导教师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成课程改革研究者的意识。

2、在“案例研究”的科研活动中,结合教研活动,把“案例研究”思想方法,贯穿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养成教育反思的习惯,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自觉地把教育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的能力。

(三)在教研活动中全面提高教师课程实施水平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每位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形成指导学生转变、形成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能力。

1、强化师生交往,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体验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方式与习惯。

3、在制定学科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中上,要从儿童的体验出发,更加注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源于教材,而优于教材。

篇3:联系新课程改革谈学校教学管理

1. 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和创新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传统的教学管理过于注重规章制度和分数, 注重教学终结性评价, 忽视过程性评价, 管理见章不见人, 重分不重人。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 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教师的个性、创造性受到压抑;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本性也被严重扭曲, 这显然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左。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已愈来愈明显地妨碍了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如原来的理论学习制度, 重布置、重形式而轻落实、轻互动、轻实效。教案检查制度, 检查者只能检查教案的预设性, 而无法检查出教学中的生成性等。这妨碍了新课改的实施, 影响了教学中的创新, 也造成了对教师的不合理评价。因此, 在新课改实施中,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 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2. 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人的主体性是在文化的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过程中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 缺乏主体的活动, 就没有主体的发展。相对而言, 在教学管理制度重建的环境下, 有利于形成教师的主体意识, 有利于明确教师参与的义务和责任, 而且增加了教师的参与机会;同时, 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由于和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教师的经验和问题总是更容易受到重视和关注, 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更强, 这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 还有利于教师形成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在动机。

3. 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和创新有利于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学习是适应变革、追求卓越的关键。作为一所学校, 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开创学校新局面, 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必须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顺应形势的变化。而教学制度重建作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显著特点就是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统一。一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工作能力的变化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体现学习的价值;二是通过建立民主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机制, 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 互帮互学, 互教互学, 互相激励, 建设会学习的教师群体, 引导教师在主动学习与参与中实现自我超越, 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在互帮互学、相互激励中建立共同愿景, 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 促进教师由“讲师”型向“导师”型转变, 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发展。

二、重建和创新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1. 以人为本, 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人是教学管理的最重要的对象,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新的课程理念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工作留有充分的余地和空间, 所以教学管理应有利于教师在培训研修、教学实践、总结反思、教研科

●●●●●●●●●●●●●●●●●●●●●●●●●●●●●●●●●●●●●●●●

实正表现了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之后的另一天清晨, 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的食物之谜———捕蝉为食, 于是他又研究:蝈蝈为什么最喜欢吃蝉的肚子呢?“是不是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他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实验和观察, 终于揭开了蝈蝈先吃蝉肚子的秘密是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样的观察与探究的过程, 不就是法布尔科学精神的明证吗?在这样的语句里, 我们会读不出对生灵的尊重和热爱吗?在这样的语句里, 我们会读不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吗?是的, 读着这些在文中比比皆是的灵动传神的语句, 我们分明可以触摸到法布尔那颗热切钟情的心灵, 而如果我们让这样满含深情的言辞, 仅仅贴着所谓“语言传神、修辞恰切”的标签冷冰冰地在学生眼皮底下滑过, 它们留在学生印象中的, 顶多也就是些语言形式的外壳罢了。当然, 我们不应反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 但

同时我们决不能忽视甚至泯灭了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 否则, 阅读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将成为一句空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语文学习尤应如此。与其他学科一样, 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兴趣与动机的责任;而作为一门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学科课程, 语文学科更应该以其本身所具有的“伦理的”、“道德的”力量, 去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于漪老师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指出:“一切语言文字都是表情达意的, 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我想, 这对于广大语文教师重视阅读文本的人文价值以及在阅读教学中准确有效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很有促进和指导作用的。

(作者系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副校长) 研中不断提高,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教师为本, 运用激励原则, 可以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最大值”。激励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表现, 而且要以精神形态体现, 并使两者相结合。在教学管理中, 不可能没有规章制度, 但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考核指标时, 应以“无情决策, 有情操作”为原则, 注意教师情感的变化, 善于疏导, 常谈心, 常交流, 常帮助。要充分信任教师, 鼓励和支持他们提建议、出主意、想办法, 并予以重视, 积极采纳。应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出每个人的内部动力, 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管理和监督。以学生为本, 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以学生为本是教学管理的核心, 其根本就是要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实施教育教学。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拔苗助长不行, 定框制规也不行。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就是要按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规律来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学管理中, 要根据学生智能结构和接受能力设置课程, 规划进度;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制定作息时间, 并随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根据学生智能现状选择教法,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以上思想,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 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2. 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体系。

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日常性工作, 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与控制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反思, 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 杜绝一切形式主义, 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 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与自我总结的过程, 切实增强评价的激励、促进和导向功能。一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二是探索以“弹性人本管理、软性综合评价”为特色的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力求做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淡化分数和等级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 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绩、教学创新和研究及师德修养纳入到评价中来, 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要求;三是要以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自评、互评和问卷调查相结合, 个人考评与组室集体考评相挂钩, 增强评价的公正性、合理性。以此来增加教师的竞争意识, 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 整体提升学校的师资素养。

3. 建立适应课改需要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应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重点评价学生的“学”转变;二是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 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三是由过去注重教师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思路清晰有序、板书工整合理的评价, 向注重是否有效地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是否恰当地设计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是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否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转变;四是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 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

4. 建立以“本领为本”的学业评价机制。

不少教师认为, 考试不改, 课改就无法进行, 这反映了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学校管理制度重新建构时, 应加大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考试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应突破学生智能领域的限制, 对学生的非智能领域的发展也要进行正确、及时的评价。学业评价在内容、标准、方法上不搞“一刀切”, 评价的重心从关注学生的结果的评价, 转移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就是形成性评价。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评价学生。同时, 利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的做法, 让学生成为自评、他评的主动参与者, 建构起旨在促进学生不同智能领域或各个非智能领域和谐发展、并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以本领为本”的学业评价机制。

5. 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教师提出了转型要求, 要求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 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 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新课程的实施也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应当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 努力办出特色。体现在教学研究中, 就应该注重实际, 以校为本, 要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 通过全体老师共同研究, 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 即“在学校中, 通过学校, 为了学校”。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 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 必须进行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化建设, 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总之,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和创新将具有核心性的意义, 对于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及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危机感, 及时把握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机遇, 不断加快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步伐, 建立一套真正符合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 使之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 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篇4: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我们既要坚持多年来行之有效基本经验,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思路。在进入低生育水平之前,就整体来看,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的特点是:宣传教育的对象是被管理者;内容以政策法规为主;形式以注入式、说教式、集中式和突出式为主;效果旨在打造声势。自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新阶段以来,人口计生工作的社会环境和工作任务发生了质变,其基本特征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人为本,以法行政,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与此相适应,宣传教育诸因素也必然发生变化,宣传教育的对象不是被管理者,而是计划生育的主人;宣传教育的内容以相关的法律法规、生育质量、生育文明、生殖健康知识为主;宣传教育的形式以互动式、参入式、自助式、启发式、多样性为主;宣传教育的效果要求激励民心、凝聚民气,宣传与服务紧密结合,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转变人民的婚育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生育文明。这是一次质的飞跃。飞跃本身,决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必须改革创新。

文兰办事处辖区共有43个单位,其中教育局所属学校89所,为了适应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在工作中结合实际进行一系列创新:

一、从宣传目标入手,进行改革创新

新时期的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从单纯改变人的生育行为向转变新的婚育观念、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形成新的生育文明转变。一方面要提高学校教师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要靠建立新型的婚育制度、宣传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结合学校实际突出抓好五项建设:即抓理论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抓思想道德建设,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抓科技文化建设,用婚育知识以及相关知识教育人;抓好文化环境建设,用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感染人;抓好法制建设,用现行生育政策规范人。简要来说,就宣传目标而言要换位思考,思考如果我是一名教师,我想了解什么知识,教师需求目标是什么。

二、从宣传方式入手,进行改革创新

宣传教育方式是为宣传教育内容服务的。新时期的宣传教育工作,要从注入式、说教式、诫喻式向参与式、互动式、引导式转变。计生干部必须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爱心服务,贴心宣传,连心教育”;广泛推广“关心服务法,启发诱导疏通法,交流咨询法,典型示范引导法,算账对比法”等。针对学校教师的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安排宣传工作。宣传品要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比如,农村学校的宣传品多摆在外面给教师看,那么就要色彩浓郁;城市的宣传品如办公台历、折叠图片等很受欢迎。要逐渐形成新的理念——“需求服务,知情选择,有求必应,无求不扰”,使广大教师真正做到“婚恋生育讲科学,避孕节育会选择,生殖健康有办法,合法权益能维护”。

三、从宣传内容入手,进行改革创新

新时期宣传教育要从一般化的宣传内容向有明确针对性的宣传内容转变。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要根据人口计生工作形式的发展及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不断调整、拓宽。增强三个意识,按需施教,在针对性上下功夫:其一,增强服务意识,注意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其二,增强质量意识,注意宣传方法的针对性;其三,增强时效意识,注意宣传过程的针对性。通过有针对性宣传教育,使广大教职工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瓦房店市文兰办事处所属辖区89所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高度评价,先后被评为大连市、瓦房店市先进集体。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计划生育的舆论氛围,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才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开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篇5: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在创新中前行

---肥东县古城学区中心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教师的心田。面对课程改革,肥东县古城学区中心学校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科研的基本思路,以实施新课程实验为抓手,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办学质量。自2003年开始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在县教育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围绕新课程计划,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切实使用好新教材。现将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理念,探索规律

从2003年开始,全校教师集中学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并利用每周四业务学习集中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和《新课程教学设计》引导教师进入新课改实验,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渐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教师逐渐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关系。

二、立足常规,促进管理

1、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关键在领导。近10年来,古城学区中心学校领导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纲要》上来。不仅重视各教研活动的开展,同时把课改工作纳入中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中来。定期组织人员到班随堂听课、评课,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聆听实验教师的心声,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实验改革。

2、建立建全教研制度,实行教师量化考核。广大教师是实践新课程的主力军,怎样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当中来,并始终保持着课改的热情呢?我们采用了课改教师量化考核评分制度。根据教师的出勤、上交材料、论著发表,各类获奖情况以及所任教科目学生综合素质等来考核教师,根据教师积分情况,评出学的镇级、县级课改先进个人,给努力参与到课改当中来的老师们一定的肯定和激励。

三、培训观摩,深化课改

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观摩培训等。为了让教师了解各地、各校的课改经验,观摩到名师的课堂教学风采,我校在经费、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抓住各种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研讨。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组织教师参加市县新课程学习、培训、研讨近600多人次。先后观摩了多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聆听了专家、名师的讲座。在创设外出培训机会的同时,外出听课的教师回校后必须向同教研组老师汇报听课的收获,提出自己反思性建议,共同提高教研水平。这些举措对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调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通过培训观摩,让我校每位教师认识到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而是现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开展教研,引领成长

近10年来,我校围绕新教材教学实践研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在实战中加强培训,除了让承担新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带头上新课程的研讨课,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的导向作用外,我校还开展了全体教师的校内教学展示活动,定期举行教师说课、上课评比活动,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及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评比等,引导教师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改实验中来。

在最近的几年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紧扣新教材开展了多项教学实践活动:如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活动、校本教研——‚教坛新星‛评比活动、‚送教下乡‛活动、‚课堂开放日‛活动等。一批优秀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成长起来。目前,我校有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8人,学校教学能手12人。

五、狠抓课堂,推进改革

1、改革备课形式。传统的备课模式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完成一份或几份全册教材的备课,‚各自为政‛,耗时费力,使老师疲于备课,致使每周的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率不高。为此,必须对传统的备课形式进行改革。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也要备教法、学法,还要备创新点、知识延伸点。实行单元备课负责制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教研组长的分工,主备人提前一周写出本单元的教案初稿,教研会上,大家就这一单元中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设臵进行研讨,然后由主备人执笔修改完成通过教案,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处理方法,突出教师的个性与特色。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素质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备课要求。十年教龄以下的教师要写出详实的书面教案,带多门课程的教师可选取一门主要课程写详案,其余的课程可按十年教龄以上教师的要求进行备课。十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可自主选择适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教案表达方式,如制作卡片,也可以在教材上增、减、调、换、圈、点、批、注等,但每学期必须写2篇精品书面教案供全校教师学习、借鉴。

2、改革教学设计。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设计的形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中心‛。在教学教学设计中除包含教学目的等常规要求外,还要明确体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以及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措施,做到既体现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又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努力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的新型理念。

3、课堂教学要做到‚六性三中心‛。教学目标的教育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对象的接受性,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最佳性。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

4、作业布臵与批改力求灵活。布臵作业要认真分析学情,精选能举一反三的练习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臵不同难度和不同数量的作业。

通过作业批改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作业批改可采取自批、面批、互批等多种形式。

5、课后辅导要体现方法分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调动兴趣,第二步交给方法,第三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每学期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检查四次,教研组将不定期的调阅和抽查。

6、开展好教育教学随笔评比活动。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质性提高最有效的途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写出一定篇数的教育随笔,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点及时记录下来,找原因,写感悟,对教学进行总结,研究改进措施。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实践反思‛随笔评比活动,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教学实践是教师由经验型走向研究型的必由之路。

六、面对实际,科学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评价问题已成为我们教师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大关键性问题。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科学、规范、有效的评价将给课程改革乃至整个素质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革。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我校着手从下列几方面尝试进行教学评价改革。

1、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我校依据安徽省教师评价标准,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从《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中,为实验教师建立成长足迹档案记录。

2、在学校学科的评价改革中,我校拟定了《古城学区教学评价改革方案》,在宏观上努力体现全面发展的管理目标,微观上从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的原则,评价的操作做了具体的规定,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评价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3、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我校制定了《古城学区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努力建立家校等多渠道,多方位的评价体系,增加评价的灵活空间,以防一刀切的评价方式阻碍学生的发展。

七、课题研究,成效卓著

近10年来,学校围绕新教材的使用,根据省、市、县教研室的通知要求,我们先后申报参加了肥东县陶研会课题研究已通过验收。合肥市‚中小学写字教学评价研究‛课题已通过省级验收。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教师‛课题研究已通过验收。安徽省‚以‘同课异构’教研方式促进小学语文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已通过省级课题立项,正在研究中。

通过课题研究,领悟新教材体现的新教学理念,明确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和教学实施建议,使我校广大教师用新课程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实践。

八、主要成绩

2007年7月赵杰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案例评获市三等奖。

2007年8月赵杰老师撰写的品德与社会叙事作品获市三等奖。2007年10月尚华老师在写字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一等奖。2007年4月袁凯老师在少先队论文评比中荣获市三等奖。

2007年12月尚华老师在‚教学能手‛评选中荣获语文科县一等奖;赵杰老师荣获品德与社会科一等奖;王俊友老师荣获科学科县一等奖;樊明刚老师获音乐科县二等奖;郑霞老师获英语科县二等奖;王素荣老师获语言科县二等奖。2007年7月王圣传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论文荣获县一等奖。2008年3月赵杰老师在教坛新星评选中荣获市三等奖。

2008年1月刘本传、赵杰老师撰写的陶研年会论文荣获市一等奖。2008年9月尚华老师在写字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市二等奖。

2008年9月尚华老师在写字教学与评价课题研究论文评选中荣获市一等奖;赵杰、胡开敏老师荣获市二等奖;樊明刚、张平忠、郭淑仁老师荣获市三等奖。2008年9郑霞老师的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荣获市二等奖;胡开敏老师荣获市三等奖。

2008年2月黄超老师在少先队论文评比中荣获市三等奖。2008年9月赵杰老师在德育论文评选中荣获县一等奖;张英、郭淑仁老师荣获县二等奖;胡开敏、朱家萍、张英老师荣获县三等奖。

2009年2月张平忠老师在写字教学与评价课题研究论文评选中荣获市三等奖。2009年3月张平忠老师的课例《荔枝》荣获合肥市一等奖。2009年3月张平忠老师的语文教学论文获市三等奖。2009年5月张平忠老师的综合论文获县一等奖。

2009年5月张平忠老师在肥东县第一届小学、幼儿园‚教学能手‛大奖赛中荣获信息技术科二等奖。

2009年6月张平忠老师在肥东县‚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能手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09年7月郭淑仁老师在写字教学与评价课题研究论文评选中荣获荣获市三等奖。

2009年7月朱家萍老师的德育论文荣获县三等奖。

2009年7月李定乐老师在县第二届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歌舞二等奖、全能三等奖。

2009年7月陈侣霞老师在县第二届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讲故事二等奖、全能三等奖。

2009年7月郭世萍老师的数学教育论文荣获合肥市三等奖。

2010年3月陈明珍老师在肥东县幼儿教师自制教玩具比赛中荣获县级二等奖。2010年3月李晓璇老师在古城片中青年英语大奖赛中荣获二等奖。2010年4月张英老师在合肥市综合实践论文评比中荣获市级二等奖。2010年4月张平忠老师在合肥市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市级二等奖。2010年4月张平忠老师在合肥市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市级三等奖。2010年7月陈兴美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2010年7月陈明珍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二等奖。2010年7月王圣传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2010年7月张英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三等奖。2010年7月樊明刚老师在肥东县科学发展观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2010年7月袁凯老师在肥东县科学发展观评比中荣获县级二等奖。2010年8月王芳老师在肥东县体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二等奖。2010年8月郭世萍老师在肥东县数学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2010年8月张英老师在肥东县数学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二等奖。2010年8月朱兵老师在肥东县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三等奖。2010年8月王圣传老师在肥东县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三等奖。2010年8月郭世萍老师在肥东县数学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2010年8月王圣传老师在肥东县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三等奖。2010年8月张平忠老师在肥东县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三等奖。2010年10月李小旋老师在肥东县畅言语英评比中荣获县级三等奖。2010年12月胡开敏在肥东县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一等奖。2010年12月李小旋在肥东县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2010年12月张平忠在肥东县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2010年12月袁凯在肥东县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三等奖。2010年12月朱兵在肥东县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三等奖。2010年12月张丽丽在肥东县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三等奖。2010年1月刘本传、樊明刚老师在合肥市校长论坛论文评比中荣获市一等奖。2011年8月王圣传老师在肥东县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三等奖。2011年6月薛典叶老师在合肥市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市三等奖。2011年8月赵杰老师在合肥市教育叙事论文评比中荣获市三等奖。2011年9月关敬芬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一等奖。2011年9月陈侣霞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一等奖。2011年9月樊明刚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一等奖。2011年9月王学奎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2011年9月袁凯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2011年9月王圣传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2011年9月朱冬梅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三等奖。

九、存在问题

1、我校教师配备结构性不合理,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等都很难与课改同行。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比较肤浅,理解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

2、课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是由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照顾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新课改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使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困惑,如:如何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创新?如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如何既重视个性、人文性,又注重面向全体,重视科学性等等。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不断探索、不断梳理。

4、课改中出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呈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倾向,新课程学习中出现的学困生的学习更应该得到关注,教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辅导的科学化、有效性的研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十、今后打算

1、重视学习机会,进一步加强学习,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但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道路,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将进一步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的再学习,使干部教师尽快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

2、努力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数量不仅要满足教学的要求,重要的是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要有广博又精深的专业知识,新课程教材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以往分科教学形成固定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教育的需要,要创新,要改革,教师就要博闻强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才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二是教师要有研究能力,新课程教材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特征给了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教师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优势特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6:学校新课程培训工作总结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中国人才“高分低能”的缺陷。

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进一步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全体学员认为: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制约,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视活动类课程,偏重必修课程和分科课程,忽视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偏难和过分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的趋势

全体学员总结出,新课改要向以下几方面发展:

1、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2、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

4、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5、重视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6、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课程多样化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教材的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需要。

7、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新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8、课程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体现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精神:改革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强调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改革课程结构门类过多、整齐划一,缺乏统整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改革过分注重经典内容、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的偏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偏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革考试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评价标准的偏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标准多样的评价体系。这些目标及其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应成为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的基本依据。

9、课程评价如何进行,必须明确的是,课程评价总是具体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改变以往考试结果定终身的弊端。

新型的学习方式

上一篇:契约婚姻之倾我一生下一篇:故乡的冬天-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