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素养实验研究报告

2024-05-12

小学生数学素养实验研究报告(精选6篇)

篇1:小学生数学素养实验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教育科研课题 “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研究”结题验收材料 实验研究报告

实验类别:小学数学 实验年级:一---六年级 所用教材:人教版 课题名称:《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研究》 课题负责人:孙英华

实验单位:辽宁省喀左县大城子镇第二小学 《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研究》实验研究报告 数学素养是公民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实施这一目标,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社会需要多方面素质的人才,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性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全面地评价学生,以评价促发展,全方位的积极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自2009年12月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教育科研课题、辽宁省教育厅2010年资助课题----“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研究”开题以来,我校的实验研究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建立了以喀左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王桂英主任为顾问,校长孙英华为课题组长,徐婧主任为课题组执行组长,本校数学骨干教师参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小组。近两年来,我校对于该课题的研究确立了以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紧密结合,阶段成果与具体运用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了研究预设的目标任务,现对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学生情况调查分析:

1、学生组成:

随着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进入我校就读的适龄儿童逐年增多,各班学额超前饱满。学生数量很大,优秀学生,习惯良好的学生居多,但也有一部分习惯较差,面对各方面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面对面交流等途径,对我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现状分析:

(1)数学学习习惯较差。“习惯孕育优秀”,而我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弊病:上课不专心听讲,解题不认真思考,作业不独立完成,格式不规范、书写不认真等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绩不升反降,最后致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2)数学思考能力低下。

根据我校数学教师的长期观察,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大多存在胆怯心理,有了疑问不愿提、不敢提,受所处的特定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数学思考能力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脱节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良的学习习惯等直接造成了他们思考的肤浅,导致他们逐渐失去自信,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后者又反过来制约了他们思考能力的提高。(3)解决问题能力薄弱。

生活经验的积累不丰富,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对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开阔、方法不够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二、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我们的数学教学,让原本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所具有的凡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心理趋向的原始问题意识,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被一点一点地扼杀,致使学生学习方法单

一、被动、陈旧。新课标明确指出,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进而主动、健康成长,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的意义:

走进我们数学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启发、讲解——接受,学生学识方式基本都是听——思考练习——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有的孩子懒惰心理强,竞争意识淡薄,对学习缺少兴趣,不爱发言,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养成了不爱思考、不爱提问的坏习惯,学习劲头不足,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保护好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改变仅仅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步提高学生问题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次科研课题的确立以及实验目标要求也非常好,可以说,这正是我们基层学校所需要的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策略:

(一)课题研究目标:

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 1.学生目标:

敢问: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自身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归纳,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2.教师目标:

A.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B.善于启疑,提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学习背景,学习情境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C.教师要有热忱的工作态度,改变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教师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我们课题组旨在通过《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师个人素质与科研能力。3.育人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通过研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4.科研目标:(1)通过研究,建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新体系,逐步摸索出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实用的做法。

(2)通过研究,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形成了典型课案、课例、课件、论文、反思等。

(二)课题研究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评价的改革含于课程改革之内,其目标不能偏离对学生个性水平张扬、综合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探讨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的使用方式、方法愈显重要。笔者认为,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总结,从而反思、提高,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评价结果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学生哪些方面是被认可的,哪些 是有待提高的。

(1)对于学生作业、数学日记的评价:(a)、请家长、学生也参与评价,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作业评价的改革,首先从评价主体的改革开始。学生的作业由谁来评?小学数学作业往往是思路比较清晰、答案易于统一的,这就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的评价应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除了最普遍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价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

如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展开。

(b)、运用“三维”立体评价,让评价内容多维度

作业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呢?我尝试建构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完成作业的思维过程和完成作业的态度的三维立体评价运作模式,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以达到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在学业上的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的 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一维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

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除了百分制以及等级符号评定外,在中高年级我尝试用画“正”字的方法。全对的作业记正;有错的根据情况少记笔 画,当学生把错题订正完后,把正字补充完整。怎么样才能把正字中缺少的笔画补充完成呢?在这一评价过程中,我觉得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业中的错误,并善于利用出现的错误,使之变为有效的课程资源。为此。在评价后,学生自觉地自我反思。

(c)、学生自制数学小报。

学生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归纳整合,自己创设班级数学小报,展示才艺将数学知识结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喜悦感。(d)、写数学日记: ①指导思想

数学日记不仅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用于评价学生思维的方式。因为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地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写数学日记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而且,数学日记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问题解决的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日记有助于数学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认知的能力。②操作指导 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会发现这种形式的写作十分困难。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他们是如何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记录某一天的问题解决的活动,记录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方案。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设想给一个朋友写信,谈谈自己所在的数学课堂上的活动;或者假想一个比自己年级低的同学,想办法用比较简单易懂的语言向他解释如何去解决某一个问题等等。另外,在学生学习写数学日记之初,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数学日记的规格,规定一些他们写的内容。最后逐渐过渡到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年龄特点,灵活掌握学生每周的数学日记次数。通过数学日记,教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习惯及数学思维的 发展情况,对期末形成终结性评语是最好的第一手参考资料。数学日记 今天,我的作业没得100分,错了两道填空题,是什么原因使我错了呢?我经过反复地思考,原来是我有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不良习惯。再仔细看,终于知道了错在哪里。因为这道题目上写着百万位的左边和右边是什么数位,我把左右搞倒了,就错了。尽管我十分想改掉坏习惯,但还是改不掉,但我一定尽 自己最大努力把它改掉。

第二维度:对学生作业的思考过程、解题策略的评价

传统的作业很少评价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是否理解隐含在作业中的解题技能,更少评价在作业中的思考过程、解题策略。新课标强调,对学生作业评价不仅限于考查学生解题技能的正确度,还要考查学生对不同知识的理解和解题策略的运用等,为此,我根据学生习题解答或订正的过程,对学生的解题策

略、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在“正”字的右下角,用“△”、“☆” 来反映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表示思维有创意,但没有完全做对,或表示方法正确但不简便。☆表示思维方法独特,有创意。例如上边例子中的作业开始时,可以记正字少一横,并在下角记“△”。因为他的解法很有创意,先在 276中拿出100先减98,再用剩下的2加176得178。这样就避免了有些学生计算276减98时,用276先减100后,遇到要再加2还是减2的困惑,因此学生订正对后,不但记“正”字评价算得正确,而且要用“☆”评价他解题策略的独特。

第三维度:对学生作业态度的评价

学生良好额作业态度,不仅可以提高作业的质量,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小学数学中常见比较差作业态度有:字迹潦草,作业不规范;贪玩,作业拖拉;偷懒,应付了事,少些作业步骤;等等。因此,在评价时,要从书写情况、所用的时间以及专心的程度等方面衡量学生作业态度的认真与否。在“正”字的左上角用“↑”“↓”来反映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优劣。用“↓”表示作业态度不够认真,用“↑”表示作业书写工整,格式

符合要求,作业认真。(e)、一题多评

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往往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的积极性我采取一题多评逐次提高作业等级的做法。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就视情况给予等级。为了增强实效,我还在前一次评价时,在前一次评价时,写一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评语。如有一位学生做36×199+36时的计算为36×199+36=7164+36=7200,我给评了良,并写上得数正确,但可以简便计算。你再想一想!学生补了一种算法。为她提高了等级,又写道:“好样的!你跨出

了可喜的一步!”还在题目中36下边画了红线以作暗示。(f)、暂不评价

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平衡的,即使优等生也可能有失误的时候,为了学生作业等级太低,心理压力太大,以及产生知识上的脱节和恶性循环,我采取暂不评等级的策略。学生能在当天弄清楚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再评判,如果改对了,照样给最高的等级,这样既没有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也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弄明白到底错在哪 里,及时掌握好知识点。(g)、协商评价

作业中有时会出现令教师疑惑不解的情况,如有的学生解题过程很特别,很简略,而且结果是正确的。这是一种结果的偶然巧合还是一种新颖别致的解法呢?为了实事求是地评价作业,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禁止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我采取当面了解情况、协商评价的策略。例如计算401-(8+7)×25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做:“401-(8+7)×25=25+1=26”我对这种解法有点疑惑,就找来该生询问,学生说:(8+7)×25是15个25,被减数401是16个25加1,这样得数便是25+1=26.于是我对他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了肯定和鼓励,给学生一个恰当的等级,同时指出作业中应该用解题步骤把思路表示出来。这样通过协商评价,发现了学生的独特解法,同时指出不当之处,规范了 作业行为。

(h)、立足学生发展,让评价标准生本化 a、评价标准因人而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时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对于优秀生和学困生的作业如果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要求去评价,结果往往导致:优秀生觉得标准太低,很容易达到,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而对于学困生而言,标准和要求太高,难以达到,虽然付出了努力,依然得不到相应的认可,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此我对学生的评价也因人而异,除了引入统一标准外,还引入个人发展参照标准,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把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纵向评价上。我坚持“多把尺子”的观点,只要学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是最好的作业,并付之实践,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学生,使每个 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得到成功的体验。b、恰当点评,重在激励 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端正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地学习情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评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天性爱表扬,老师几句表扬鼓励的评语,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我适时地运用评语进行激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明白缺失的缘由,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更有

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我在实践中主要采用的评语有如下几种。①期待式评语

在批改中采用期待式评语,提出富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的目标,让学生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如对拖拉的学生写上:“老师相信你,今后能按时完成。”“你准行,因为你付出了努力。”对字迹潦草的学生写上:“能干的你会把字写工整的”;“自如其人,你这样帅气,相信你的字会也会很帅”。再如对抄袭作业的学生写上:“诚实是一种美德,用你聪明的脑袋、灵活的双手去完成作业,肯定能得到优秀。”“刀越磨越利,脑子越用越灵,老师

相信你,自己能行。” ②肯定式评语

肯定式评语能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如有一次我在批改解决问题时,发现有两位学生用了和老师不同方法解答,就写上:“你真棒,是班上的小博士,祝贺你!”“方法真好,希望你更上一层楼。”也许是表扬的作用,在以后的作业批改时,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喜欢用不同方法解答。当学生的作业书写工整、计算过程合理、正确率高或解法独特、有进步时,我会在本子上适当地加一句信任的鼓励、关爱的评语,如“你的作业太漂亮了,你的想法独特,有创意,值得大家学习,”“你善于发现问题,有科学家的眼光”,“简直不可思议,你居然能解这么难的题,太好了你也做对了一道题”等等,当学生看到这些时,往往会会心的笑或传给其他同学看,从中得到同学的 羡慕和好评。

(2)对于学生口试及笔试的评价:

口试评价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中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口试有助于正确对待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同时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口试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分为小组内口试、同桌见口试、专人负责口试。

笔试(含单元测试)则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笔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激励和督促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

经过两年来的实验,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标准

分值

初期

现在语言有条理,思维清晰、具有说服力。

15%

45%

语言教连贯、思维基本清晰,表达的意思较明确。61%

65%

语言不够完整,思维不太清晰,表达意思不明确。

25%

15%

而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指期末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总体评价,即把课堂学习、日常作业、单元测试、成长记录袋、期末考试(包括纸笔测试、口试、实践操作测试)等综合起来,通过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单纯以期末 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数学学习的唯一标准。

四、课题研究步骤:

(一)学习、准备、起步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1.选题、立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孙英华任课题组长长,由徐婧任执行组长。2.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明确课题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水平。3.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积累理论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0年8月——2011年7月)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科研,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现代教育理论研读》、《走进新课程》等,这些学习活动使课题组成员明确了“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教学”等概念的界定,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了课题研究工作,统一了思想,致力于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吸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本课题得到了学校及相关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自课题开题以来,主管学校科研工作的领导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培训,参与研讨活动,使得课题组成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另外,课题组成员加大听“推门课”力度,邀请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必听一节课或一节以上,听课后与上课老师交流意见。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提问能力”上,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推行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民主是师生平等相处,密切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教育方式。“尊重、信任、沟通、理解、宽容、赏识”是实施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经验结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学中我们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孩子们之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腔热情的鼓励孩子们敢说敢想的积极性。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的主动提问。(2)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3)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巧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4)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加深问题的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深刻性。例题教学后,通过探究质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掌握规律,同时还可以促进其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加强思维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提问步入更深层面。

(三)反思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1月)

1.各实验教师收集、整理、完善各自材料,按时间顺序完成材料存档工作。2.各实验教师撰写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及总结 3.课题实验组撰写完成本课题总的总结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一)涌现出一批教坛新秀。

课题研究的扎实性,有效提升了实验老师的教育素养,改变了实验老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彰显了教学特色,让一批参与课题研究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使得陈敬峰、戴丽莉老师他们的课堂大为改观,受到学校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这些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在学校、县级、市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张国杰、陈敬峰、戴丽莉等先后荣获奖。

(二)整理和归纳了数学素养评价的一般策略。

1.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爱上数学课。①把微笑带进课堂。②把尊重带进课堂。

2.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②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动手实践,从而发现问题。③每一课时都留出探究创新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不要把每一课时的时间安排过满,否则学生就没有思考问题的空间。3.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勇气。

①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向权威提出问题的勇气。a.教师大胆整合教材,为学生做表率。b.鼓励学生向教材和教师挑错。

②积极鼓励、奖励有与大家不同观点的学生。a.当学生出现错误时,鼓励学生再试一次。

b.老师出现错误时,同学能及时发现并大胆指出。c.每周评选有独特见解的“小问号”。

(三)小学生数学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校内推广。

经“素养评价”课题科研组,在课题试验中反复论证建构起来的低段课堂教学一般模式(也许此方案并不完善,还有待在实验中进一步改进)方案,已得到学校数学教师们的一致认同,并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常规教学中,反映良好。学生数学能力提高了,学生不满足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变得学习非常主动,学生经常能自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课堂上呈现着新气象。而且这种学习品质会迁移到其他学科,如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养成的想问、敢问的大胆品质直接影响到语文、英语等学科,他们所获得的新的学习理念将带他们走向成功。

(四)学生的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他们的数学素养明显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参与各类数学竞赛活动中频频获奖,同时也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深化了课题研究者的思想,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由于课题组成员的大胆实践,勤于探索,先后撰写出数篇论文,形成了多篇教学叙事及反思。在开展“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研究”中,课题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翻阅各种相关资料,制作电子教案,制作课件,这些事情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课题组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六、实验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与反思:

(一)、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1、现在有关“发展性评价”问题研究,已经从前一阶段的较为宽泛的理论探讨,进入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时期,如何运用课改新理念,探讨出“实施发展性评价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

2、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着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

3、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4、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真正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难点。

5、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铺开。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实践能力、研究手段上还滞后于学校研究步伐。这些都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二)、对于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发展性评价课堂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3、教师、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今后努力地方向。总之,该课题实施两年来,我们的课题研究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上所提的一些思考必将会成为我们今后继续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或为之努力的方向。课题组的老师一致认为有继续开展后续研究的必要,我们自身也有做好下阶段研究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决定接下来的时间中,继续上报课题研究立项申请,真正实现学生、老师的各方面素养全方位提升。朝阳市喀左县第二小学

篇2:小学生数学素养实验研究报告

黎桂兴(***)

(东城区花园小学,广东东莞市 523107)

摘要: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名片, 我们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对联海洋之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收集、积累、运用对联,掌握对联的技巧,学会创作对联,从而提高其语文能力,增加其文化底蕴。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联;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谭海生(***)

1、实验背景及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祖国的语言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对联是这精神宝库里璀璨夺目的明珠。我们所处的东莞地区,有可园、榴花公园、旗峰公园等包含丰富对联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景观。我们学校所在地周围有许多字画店,活跃着一批爱好楹联文化的人,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对联综合性学习的优质资源。近几年,东莞各界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打造文化新城需要发扬传统文化,“国际花园城市”更需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因此,我们倡导传统文化正顺应了我市的发展潮流。

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立足教育教改前沿,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及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对联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切合课改精神,符合学校实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扎根民族文化沃土、全面发展的现代复合型民族人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实验目标

2.1围绕“对联”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孩子们关注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其高雅的情趣爱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浸润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自主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各种语文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发现自己,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主题活动的乐趣,树立研究性学习的意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提高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实验对象及时间

我们以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六年级二班48个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时间从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历时九个月。

4、实验方法

(1)学习对联知识(2)社会调查(2)创作实践

5、实验步骤

5.1学习对联知识

5.1.1 查阅资料,了解对联的悠久历史,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世界丰富多彩,每一副对联都有它的用途。“兴趣是学习之源”。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的平台,我让学生到互联网查阅《对联大观》《对联世界》等多个网站,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认识对联的特点、对联的故事以及一些趣联妙对。我又指导学生订阅、购买了许多关于对联的课外读物,如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对子对对对》、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对联》、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小学对课》以及《楹联报》、《对联学刊》等书报杂志,并建立了对联学习博客《放飞2009》。我们还举行了对联知识抢答赛,学生对对联有了初步的的认识,兴趣也越来越浓。

5.1.2 快乐朗读,领略音韵之美

我们举行了三次对子歌朗读比赛,第一次是“对子歌朗诵小能手比赛”,同学们充分展现了个人的朗诵才华; 第二次是“对子歌小组朗诵比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性;最有趣的是第三次的“对子歌艺术朗诵比赛”,因形式人数不限,真是百花齐放,有音乐伴奏读,有掌声伴奏读,有的用快板的形式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收集、欣赏了大量有趣的对子歌,充分领略汉语语言独特的美,学习对联的兴趣更浓了。

5.1.3 了解用途,学会运用

按照对联的用途,我们把对联分成若干类:迎春对联、行业对联、贺婚对联、名胜对联、宅第对联、祝寿对联、格言对联、题赠对联、哀挽对联„„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对联的分类,学会运用,我们先让学生认识了对联的分类,又欣赏了每一种类别的十多副对联,接着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行业对联竞猜活动”、“实用对联分类比赛”、“对联分类对对碰等,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对联应用广泛,无事无物不可入联,为如何应用对联打下基础。5.1.4名联欣赏

对联世界丰富多彩,趣闻轶事很多,有的还成为历史佳话,千古传颂。我们通过举行名联解读、名联故事比赛、看图猜对联、看对联猜意思、听故事猜对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收集、积累资料的能力,为学生撰写对联打下基础。

5.1.5 学会区分上下联。

学生已经掌握了对子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对。老师适当点拨:上联最后一个字一般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一般为平声。学生应用对联的一些技巧,尝试区分上下联。这是对学生对联综合知识的检测,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语文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5.2社会调查

教育应与生活密切结合,在生活中学习,让儿童的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拥有丰富的对联学习资源和社会文化氛围。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引导学生去欣赏身边的对联。我们开展了四次参观活动:分别是“游名胜,赏名联”、“ 大街热闹对联多彩”、“家乡春联欣赏”和“寻找文化联的足迹”。活动前,全班同学先分成四组,分别是名胜联组、春联组、行业联组、文化联组,每组大约12人。出发前,每组制订好活动计划,设计好访问卡片。

秋高气爽的九月,名胜联组的同学参观了东莞可园、榴花公园、旗峰公园、中心广场等名胜古迹,欣赏、收集了三十多副名胜联;十月初旬,行业联组的同学到附近繁华的花园商业大街参观了酒店、茶肆、木器、字画等店铺,收集了四十多副行业联,访问了许多对联爱好者。十月中旬,春联组到樟村欣赏家乡民居的春联、宅地联,收集了春联、宅地联五十多副,访问了当地的书画名家„„十月下旬,文化组到东城第六小学参观了校园艺术长廊上的对联,并采访了校长和书法老师,又到岭南艺术馆欣赏了书画作品展览,同学们收集了五十多副文化楹联。

参观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采用各种方式汇报,如写调查报告、采访记,绘画,编对联集,做对联手抄报„„本环节选择学生自己熟悉的探索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收集的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5.3 对联创作实践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能力构建,而能力的构建主要通过活动来实现。我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对联技巧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由简到深、由易到难的对联创作活动,5.3.1师生、生生互对

我先出上联“红”,学生则对出下联“绿”“黑”“白“蓝”“黄”等,我又出上联“南辕”,学生很快对出“北辙”,“声东”“击西”“左邻”“右舍”„„。接着学生出上联,老师对下联,还有男女互对,小组互对等。通过有趣的语言游戏,学生初步感受对联创作的乐趣。

5.3.2填写对子比赛(由各组组长抽签,在规定时间内小组合作完成),如:

冬对___,暮对___,走兽对___,鱼唇对__,虎爪对___ 悲对___,爱对___,地北对__,乘舟对__,射日对___ 5.3.3 举行征下联比赛,如:

芝麻开花步步高,_______________。

冬去山明水秀,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环节只是一个阶梯练习,为撰写对联作铺垫。)5.3.4 对联创作比赛

同学们可以根据主题自创对联:如山水名胜联、春联、题赠联、宅地联、行业联等,也可仿古诗、名联描校园美景„„

5.3.5自创对联书法比赛

同学们在规定的两小时内完成自创对联书法作品,软笔和硬笔至少各一份,材料不限,可写春联、题赠联,可做成书签、贺卡„„

同学们不但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才能,书法水平也得到提高。5.3.6赠送对联

(1)春联赠乡亲:春节前夕,班上的书法高手周瑞欣、周鉴华等五位同学写春联赠送给樟村的老人。

(2)题赠联赠校友:悠悠六载情,毕业何忍别,依依惜别意,满怀师生情。小小一副对联,赠母校,怀感恩;赠老师,表谢意;赠同学,存友情„„

(3)格言对联广赠天下朋友

四小组分头行动,分别到花园大街、中心广场、富怡花园社区、旗峰公园四个地方书写并赠送对联。

(4)心意对联赠家人:学解缙,自创春联门上挂;家人生日赠寿联;书房挂联勉自己„„ 本环节属应用环节,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进行创作,这样既锻炼了每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关心家人、热爱学校、关爱社会的情感。6.实验成果

这次实验活动硕果累累,全班同学共写了48篇对联调查报告,其中王云豪同学的研究报告《古今对联对比》最出色。同学们还写了48篇采访记,出了三期手抄报共144份,春联组的同学共编写了12本《春联集》,其中钟俊伟同学搜集编写的《传统春联》内容最丰富。四个小组还合编了四本《对联集》,这些《对联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是同学们心血的结晶。周鉴华等五位同学写了十多副春联分别赠送给樟村的十位老人,周瑞欣同学利用自己的“隶书”为小区的邻居写了大量的春联,受到乡亲们的赞扬,毕业前还送给老师一副。冯晓敏同学的画文配《花园对联一条街》等作品颇有创意。十位同学的对联书法作品在学校橱窗展览,受到师生好评。下面是几副孩子们创作的受到好评的对联:

以夜继日笑洒热汗千滴,沐雨栉风喜建广厦万间(陈晓标同学为身为建筑师的父亲创作)

百花吐艳绿如茵 满园硕果红似锦(卢丽娜同学为果园创作)室有仙风常载誉 人因宝扇早知秋(乐德胜同学为家电商店创作)藏古今文章瑰宝 聚中外学术精华(袁雪妮同学为图书馆创作)师指千条路 烛明万里程(姜珉宇同学为学校创作)

篇3:小学生数学素养实验研究报告

1.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进行化学实验首先应当熟悉基础的化学知识及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让学生接触化学仪器,并要求学生能够记住常见仪器的名称,性能及操作的具体要求和使用范围。并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让学生充分进行药物取用的练习。且熟悉加热过程、气体的收集、过滤、蒸发,玻璃仪器的洗涤,溶液的配置、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等方面的基本操作,并能够描述这些操作的原理。且通过演示,让学生掌握硫酸和盐酸的鉴别方法以及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的鉴别方法,并让学生掌握用指示剂来对碱溶液与酸溶液进行鉴别。并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记录,并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学会规范的书写实验报告。

2.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除了必须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方法与技能外,还必须理解这些操作的基本原理,并在试验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如在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进行加热前对试管进行预热的原因以及在导管前放置一团棉花的原因,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将导管口放置在接近集气瓶底部的原因。实验结束后先从水中移出导管后将酒精灯熄灭的原因,以及如何判断氧气已收集满等。这些操作中都含有相应的化学实验原理,且这些操作都影响着实验的成功,同时也能通过实验中的操作过程来反映学生对化学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能够让学生体验科学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且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学习化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探究性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且学生在体验实验的设计及操作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而这些都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能够更加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力。且学生在进行探究时,会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进行探索并积极的思考,而在积极的思考中能够迸发更多的灵感,通过长期的训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的创设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及客观条件来创设实验,保证所提出的实验能够在现有条件及学生的掌握范围内实现。且学生在实验中能够发散思维,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进行自主设计。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所掌握的氧气的制取装置的装配来总结出气体制取装置的思路和步骤,并让学生通过结合实验的原理来设计出学生自己认为最为合适的装置配置,这种通过学生自己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及动手设计操作的机会。但在化学教学中很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教师也应将这一类型的实验过程转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以及计算等内容,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锻炼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成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需要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要求来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案,且要求学生能够提出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且能够将这些正确简明的表述出来。且学生还应熟悉实验的操作以及能够根据原理选择出合适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所需的试剂。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实验的设计时,教师应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能够探究的问题情境。

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让学生观察饱和氯水的颜色,并让学生思考出现这种颜色的原因,学生会想到因为黄绿色的氯气溶于水中使其呈现出浅黄色。教师接着向学生演示将一张只有一半湿润的红纸放入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结果发现湿润的一半褪色,干燥的部分没有褪色。通过这一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并提出自己的假设,之后让小组代表阐述讨论出的观点,并进行全班交流,然后总结出大家一致认为的观点,氯气之所以能使湿润的红纸褪色是因为氯气在与水接触后产生了一种能使红纸褪色的新物质。在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说明氯气与水反应能够生成盐酸和次氯酸。且学生会得出是盐酸和次氯酸中的一种使得红纸褪色。学生可以根据这两个观点来进行实验的设计,来对实验猜想进行验证,学生会将盐酸直接滴在红纸上,来观察红纸是否褪色,结果发现没有褪色,这一实验现象证明是次氯酸使得红纸褪色。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之后,教师应给学生解释实验中的原理,氯气溶于水后会发生反应,且生成物次氯酸具有使有机色质褪色的漂白性。这一实验的设计及探究过程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化学知识,并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篇4:小学生数学素养实验研究报告

一、大学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强化对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

数学实验课是近年来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兴课程,开设的时间还不长,却引起了老师和学生们广泛的关注。它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的一些大学出现,被叫做“数学实验室”,重点是利用计算机的一系列实验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程。 我国高校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开设这门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对于当代科学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数学已经成为各类科学研究的必要工具,数学方法、数学计算,已经和科学实验一样成为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行之有效的手段。现代数学已经渗透到了自然科学、经济金融、电力工程、管理科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所包括的所有学科和应用领域中,从宇宙飞船的研究到家用电器的制造、从国际金融市场到市场营销管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结合计算机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人们逐渐接受的模式。这种借助数学理论知识并应用计算机软件程序来进行研究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也说明了现实对科技人才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一直以来传统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化微乎其微,没有体现出这门科学在科技领域和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更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改进教学过程。这就出现了中科院院士李大潜先生曾经指出的:“一方面数学很有用; 另一方面,学生学了数学以后却不会用。”

首先,数学实验这门课程改变了数学教学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这一传统模式,并且加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一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另一方面,有趣的实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主动地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们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让他们在和同学们的团结协作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数学实验能够使学生切实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通过使用计算机,借助数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实验的结果不仅仅是套用公式定理和亲手计算的结论,还体现出学生对数学原理、数学方法、数学建模、计算机操作和软件运用等多方面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因此,数学实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再次, 数学实验必须借助计算机操作和数学软件的使用,将先进的技术工具引入教学过程中,不仅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且是解决实验中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掌握先进的数学工具,能够促进数学教学手段现代化。

二、数学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大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是在对科学及科学发展过程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数学史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和艺术。数学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证明对象内部的规律,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准确对其进行描述的一门自然科学。数学的这一学科特点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对抽象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类比、总结的思维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科学史中无数鲜活的事例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比如,海王星的发现。它是在某些已知的,但还不完全清楚的物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纯数学的方法,经过演算猜想出来的,这是数学想像力理论飞跃的结果, 并且通过以后的实验所证实。1781年,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赫歇耳,利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19世纪, 人们在观测时发现天王星的运行总是偏离预先计算好的轨道。这是为什么呢?数学家贝塞尔和一些天文学家大胆猜想, 在天王星的外侧还存在一颗行星,由于这颗行星的吸引力,才影响了天王星的正常运行。1843年,英国剑桥大学22岁的学生亚当斯,利用各种数学工具,根据力学原理,通过10个月的细心推算,终于确定了这颗未知行星的具体位置。1846年, 法国巴黎天文台青年数学家勒维列计算出了这颗新行星的运行轨道。于是他写信给在柏林天文台工作的拥有详细星图的加勒。加勒接到信,当天晚上就按照勒维列指定的位置观察, 果然找到一颗以前从未见过的星。后来经过24小时的连续观察,他发现这颗星在恒星之间移动着,的确是一颗行星。天文学家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公认它便是太阳系的第八大行星, 并根据希腊的神话故事,把它命名为海王星。这种例子在数学史中屡见不鲜。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实际上是在实验验证之前完成的,实验结果证实与用数学方法预测的理论完全一致。再比如量子力学的产生,哈雷彗星、电磁波、正电子的发现,也都是先通过数学思维方法,逻辑推理得出结沦,然后才被实验所证实的。可见,数学方法和推理对于科学现象和规律的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类似的故事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品质,对于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不仅能够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公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使更多的大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才具有竞争力,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肖倩(1984-),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讲师。

篇5:小学生数学素养实验研究报告

摘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改造力有多强。在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课中,我们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是带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极为重要。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影响,培养的学生表现出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文化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毛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而实验操作更是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样让学生在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科一学课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比较长时间的探究。我们发现生活很多物品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于是,我们提出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启蒙教育内涵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经过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5年3月)

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科学(新课标)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准备。我组学习了《科学课》、《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与仪器》、《科学教学与实验》等杂志。

2、实施及发展阶段(2015年4月 ——2015年10月)

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及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实验和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指导学生实验中,科学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汽水瓶、可乐瓶、矿泉水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牛奶盒、塑料袋、气球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1)、很多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雨量器、会设计制作一个保温瓶和鸡蛋保护器,并且能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废旧物品,经过精心设计。变废为宝,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2)、大部分学生在家里会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科学实验:例如:五年级的潘立同学会利用家里的马铃薯、盐、水等生活物品,会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实验,刘菊同学会利用生活物品橡皮泥玩具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叶文亮同学会利用生活中废铁来做“金属的热胀泠缩”实验,老师对成功者给予鼓励,对于制作失败的,老师便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让他们经过多次思考,反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对科学的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科学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老师在指导中得到了成长,增长了智慧,学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长,学到了知识。五年级的学生会解释生活中电线在冬天会下垂的原因;明白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会鼓上来的缘故,三年级的学生会利用生活物品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知道舞动塑料袋,袋子就会鼓起来,为什么气球会越吹越大的道理。六年级的学生知道打开可乐冲鼻的气体是何物。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掌握了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方法。四年级的学生知道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电击的感觉的原因,会解释脱下毛衣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成因。

对于那些酷爱科学实验课的学生来说,课堂四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家里搞起了“破坏”,如把家里的录音机拆开来看一看,琢磨琢磨;把玩具飞机拆下来拼一拼等等。这些在家长们眼里看作搞破坏的行为,实际就是学生创新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闹钟拼装活动,学生通过将散装零件拼装成钟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3、总结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

本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已经走过了一年的多时间,从2015年的申请立项、确定方案、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实验探究,到2015年年底成果展现、研究总结等等,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秉持以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为基地,紧密联系生活,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学习交流及在科学课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与新课程最为和谐的交汇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新课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研究课题达到研究目的,多次请学校教导处对这个课题组进行指导、论证。课题组根据专家的意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并且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二)具体的研究行动

1、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我们围绕培养实验探究能力,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

(1)多看:当学生遇到疑问时,老师进行演示和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看了实验后解除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动手做实验是学习研究科学、不可少的手段。实验中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变化前、中、后的观察,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的功能,感觉所有现象。对实验中所需的仪器和操作方法、反应条件、以及如何判断新物质的生成等,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在做实验时教师可给出适当的观察点,使学生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演示操作要规范,给学生留下科学的、严谨的印象,培养正确

“多看”能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科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多想:我们让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的设计,然后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实验事实说明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疑--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解决方法-师生共同解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白理化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发现原有教科书中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研究去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方案。改进的实验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表演,学生不仅享受到设计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空气占据空间》时,在课堂上,我出示矿泉水瓶两个,其中一个切去底、蚊香、等实验材料,提出问题:猜一猜空矿泉水瓶子里面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没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有空气,为什么猜有空气呢?怎样证明瓶子里有空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枯燥无味的试验变为直观形象的试验,学生记得快,记得牢。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准备好乒乓球、铁块、弹簧秤、细线、一杯水等器材,提出问题:乒乓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铁块为什么会沉到水底?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学生都跃跃欲试,说出许多想法,通过观察浸没在水里的乒乓球向上运动,感知浮力,又通过观察弹簧秤下的铁块在空气和水中示数的变化,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对浮力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后,又问:对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感觉和启发?有什么疑问和猜想要提出来讨论和研究吗?凭直觉思维,大部分学生有所领悟:铁块受到向上的浮力,看来浮力的大小与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继而引导学生: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如何测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共同设计一个验证实验,并进行实验。学生始终在思考、操作、观察、总结,表现欲得到了发挥,在探讨新知识新方法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多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我们精心组织学生上好每次实验教学课,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实验时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

“多做”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在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从生活走进科学。

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进行简单器材的准备,例如用矿泉水瓶制成烧杯和量筒,用小瓶和管子制成潜水艇等。使学生了解一些实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遇到问题可通过分析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途径寻找对策。同时,开展小仪器和小制作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每一年,我校都举行实验操作比赛,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例如引导学生开展《空气占据空间》、《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和《鸡蛋撞地球》的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辅以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定的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由于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而转化为一种学习行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并敢于大胆地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多种途径的多向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加快了知识的理解过程,学习积极性明确提高,从对学习的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2、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及社会生活实际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科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3、“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已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人人参与教科研,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积极上公开课、研究课,个个撰写论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4、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2015年底我校通过了 “均衡化学校”验收。

5、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成长。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学更加重视课堂实验教学的开展,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得学生的认可,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6、更新了教师观念、促进了教师成长,教师的智慧得到升华。

开题一年多,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得到较大的提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15年5月叶崇辉老师制作的微课《热胀冷缩》获中山市二等奖;2015年11月叶崇辉老师制作的微课《神奇的电磁铁》参加镇级评先;叶崇辉老师撰写论文《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5月份举行的中山市中小学实验考核中得到巡视领导的好评。9月份在学校组织科技节活动,收获小发明、小制作作品一百多件,其中黄国超同学作品《多功能雨伞》和谭淦宁同学作品《人体感应灯》获中山市发明创新作品三等级。

我们科学课题组的工作是踏踏实实的,活动是积极而多彩的。我们的科研实验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又作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在取得的成效使学生们受益,使领导和家长们满意。“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研究成果作用于广大的学生,在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中绽放光芒。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1、实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生活科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致使他们有时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努力方向: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篇6:小学生数学素养实验研究报告

探寻数学教学的本位,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情境创设,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课堂组织,体现数学效果的真实;拓展提升,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等三方面着手对数学教学本位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研究。

有效的数学课堂应以数学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数学课堂只有追求“返璞归真”境界,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价值。“自然、简约、朴实”是数学课堂的根本追求,探寻数学教学的本位就是要体现“以生为本”原则,还原课堂的“数学味”与常态化,去除浮华,崇尚简约,在“本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情境创设,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仅仅是为了导入新课,而应该是能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进行联系,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同时将数学问题隐含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的引领下自然而然地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体现出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设计了“分苹果”情境:如果将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则每人分几个?如果分给3个小朋友呢?学生知道解答此题需用除法,第一个问题是10÷5=2,学生不陌生,但10÷3怎么做,很多同学不明白。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能得出每人分3个还剩1个,教师板书算式:10÷3=3……1。学生初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之后,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在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为营造欢快的氛围,在跑道的一侧按红、黄、蓝顺序插满了彩旗,你能快速知道第27面彩旗的颜色吗?第34面、第56面呢?这问题带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可以由最简单的例子找规律:第4面为红色,可以看成4÷3=1……1;第5面为黄色,可以看成5÷3=1……2;第6面为蓝色,可以看成6÷3=2。由此,学生发现规律:因为三面一循环,所以判断第几面的颜色就可以用面数除以3,看余数即可。

二、课堂组织,体现数学效果的真实

课堂教学讲究实效,通过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落实好“实”要求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同时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探究真知的旅程。“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会学生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更高。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然后给出一组四边形,让学生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明白了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而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它们之间没有交集。同时,对于给出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描述指出各部分名称,省去了不必要的、无效的探究。在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发现它们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及联系,为以后学习其性质做好准备。

三、拓展提升,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时,不能单纯地就题论题,而是举一反三,让学生把握解题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感受转化思想在本节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如小数乘法可以先看成整数乘法,然后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要保证除数是整数,要用到商不变性质,除数的小数点右移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右移几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帮学生掌握知识,如1.05×3.2、0.28×0.45、1.56÷0.12、0.81÷0.009,学生通过做题能很好地巩固知识,并注意到一些细节,如小数乘法计算时需将小数末尾的0去掉,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需用0补齐等。为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展题,如已知468÷26=18,不用计算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468÷2.6、4.68÷26、0.468÷0.26,学生通过做题可以更清楚地把握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的移动与商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上一篇:统计基层工作经验介绍下一篇:商务经理岗位任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