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核心素养课题研究

2023-04-05

第一篇:小学核心素养课题研究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等,因此传统的高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需要作为重建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l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本文将着重分析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

[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

[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

[4]朱立明.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6,(05):76-80.

第二篇:数学核心素养目标设计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是当前深化课改的关键性要求。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要在课堂中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方法,深刻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掌握设计方法,理清素养要求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描述通过教学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是教师教学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按照国内外的设计策略,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一般有三种:加涅的“五成份目标”法,马杰的三因素法,格兰伦的ABCD目标编写模式,都适合广大教师掌握和使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学生一生受用的品格和能力,其培养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师实现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形成的关键数学素养,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即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有条理地理性思维,严密地思考、求证,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在解决问题、总结工作时,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对所从事的工作,合理地量化和简化等等。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更是数学内容本质、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是数学关键能力与品格,反映了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后应具备的一种综合性数学素养。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观点、理解数学思维、学会数学方法、了解数学思想,最终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二、深挖知识背景,预设素养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意识地找出并抓住数学知识与学科素养、核心素养之间的结合点,将每个数学知识所渗透、所蕴含的数学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梳理出来,列入教学目标。

如,一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一课时,设计了一条这样的目标:结合三角形概念和稳定性的学习,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工地图引入,说明数学来自于生活,似乎我们只要在引入数学问题时设计与生活联系的情境,就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其实,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三角形、理解数学上的三角形概念有多大价值呢?生活中很难找到“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而是需要教师去否定的三角形。如三角形屋顶,多数看起来是线段延伸出端点的图形,有些是线段没有连接好的,这些是学生学习三角形概念的否定样例。用这些引入不仅会干扰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也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数学知识不能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另外,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有用的样品。因此,三角形的知识教学目标中几乎没法达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目标。这样设计目标就是多余的,它只能误导教与学的行为。

那么,三角形的特征这节课,又该预设哪一条数学素养目标最合适呢?依据加涅的知识分类理论,三角形的特征属于具体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通过辨别不同形状、不同摆放的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数学抽象思维”的培养应该最切合这节课的素养目标。于是,我们设计出这节课的一条目标为: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三角形概念的过程,探究三角形概念并能正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提高数学抽象能力。这样的目标设计,说明了通过课堂教学,在学生习得特定的数学知识(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有何价值(抽象思维素养的提高)。这里也说明了数学素养目标的设计方式:经历的学习过程+习得的数学知识+发展的核心素养。

素养目标还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形式设计:一般目标+特殊行为样品,如,教学“克与千克”一课时,一教师设计了一条这样的目标:学生通过分享课前调查结果、列举生活实例等活动,感受克和千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游戏“猜一猜”、完成课后实践作业等环节,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调查、举例等活动说明数学知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于生活的价值,对于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就落到了实处。 设计核心素养的目标,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立足课程视角整体设计,细化到学期、单元目标,将教材单元作为落实的抓手,再重点分解到一节节课堂予以落实。

三、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索目标

“问题”是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只有创立了具体化的数学学科教学问题,才能为有效发展学生的探索愿望和科学素养目标创造支持条件。“概念、规则的产生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出观察的问题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实现知识结果教学与知识形成教学相结合的途径。”为充分实现课堂探索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在充分明确学生对特定教学知识内容的认知起点特征基础上,设定具体化的教学问题,用一个个问题不断加深着学生的疑惑心理,不断引发着学生的思维碰撞,指导学生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深入进行理性地思考,在不断辨析别人的思维成果、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师生画圆比赛的情境,黑板上定点处挂一条线,老师慢条斯理地画出了一个漂亮的圆,两个全班公认的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却画出的一个不规则的圆。在老师要宣布结果时,两个学生发问了:我们画圆的线没有固定,会伸缩,所以画不好。学生自己发现了用线画圆要固定线的长度的问题。这样的情境直击数学知识的关键,引起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探索素养的目标自然得到了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为每一节数学课设置学生质疑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并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留给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思维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

四、扩大学科视野,设计生成目标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中都包含一定的超学科性目标,比如科学探究精神、学习方法、道德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很难作为某一门学科、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去设计与达成,但它又内隐在并通过具体学科教学实践来完成。因此,我们在预设核心素养目标时,一定要基于学科的、显性的目标和超越学科的、隐形的目标融合统一,立足以学生全面发展的视野,设计出课堂可能生成的目标,才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的应有之义。如,课堂中追问学生的想法,可以发展他们的质疑能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同意他的发言吗?”组织课堂交流,既能够发展数学交流能力也可以培养合作学习的素养,但要设计出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目标展开的主题,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如果设计由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图形中各种元素的相互关系进行推导,思维目标就大大降低了,而这是不少小学教师的设计思路。其实,可以设计设计一个问题: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怎样将其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将新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知识的素养,还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目标是行为的结果,如同逛街一样,有一种逛街是“随便走走”,但心中还是会有“意外收获”的想法,就是希望在走的过程中,见到自己心仪的物品,收获“意外”。但是,如果小学数学的课堂,老师每节课都寄希望“收获意外”,那核心素养的目标能落地吗?“教学活动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性、调控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设计出结合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通过有意识的一次次预设,结合学生真实的课堂学习,促进素养目标的生成。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一节节课堂的教学,实现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目标。

第三篇:核心素养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陈大勇

《在“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长青乡第二中学校课题组

陈大勇

我校开展的关于中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科研工作已经进入了中期研究阶段。在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研究案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现了很多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下一步的科研策略,下面就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主要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这三个方面又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所以我们课题组本学期的科研工作主要是针对“学会学习”和“责任担当”这两个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具体研究方案等。

二、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

有关学生在自主发展方面的研究调查表明,一些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在其他方面只需鼓励其注意自身的能力拓宽,但有些同学的自主能力很差,做什么事都是随性的,所以自主发展能力还有待于长期督促培养。我们现在对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培养目标是重在强调学生能有效的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能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多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而且我们不能只把学生成绩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诚心的按照以上的目标去培养学生,使他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主要看学生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评定标准是:是否善学乐学、是否勤于反思、是否具有接收信息意识等。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习惯,主要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对学生培养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方面。接下来预定采用的办法是,首先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入手,具体表现在课堂的纪律、参加活动情况、合理的使用和分配时间和精力、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达成目标的持续动力等。这方面的培养可采取举办班会系列活动,并有针对性、全面性的总结活动,切实做到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还要在班级内分学生学习、生活小组,对于小组给予综合性的评定和评价。

三、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

关于社会参与方面,学校每学期都有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书面材料记录,但是学生的参与度还是不够好,根据活动中、活动后调查显示,教育目的达成情况不是很好。我们对于社会参与的培养目标是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个人的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计划举办树模范树典型的活动,建立正能量库,让学生心中对于这方面的标准有具体的认知。更多的举办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后要举办心得交流活动,并及时给予正确积极的评价,同时指出不足。

四、课题研究课赛课活动

5月中旬,我们组织了“课题研究课”赛课活动。课题成员何军老师的八年级语文《虽有嘉肴》一课,何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涵咏语言,体会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课的尾声阶段,何老师出示《礼记 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启发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如何理解。课题组成员张铁鑫老师讲的是一节中考英语复习课——手机话题阅读。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张老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手机的利与弊,感知手机的正确使用方式,学会放下手机,多和家人、朋友面对面地交流沟通。何妮娜老师的音乐课《剪羊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通过学习歌曲,学生们感受源于劳动的律动,知道音乐与生活、劳动密不可分,感受劳动的快乐。三位老师的课都在不同层面展现了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努力和尝试,对于其他成员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开展科研论文的征集、评比活动

本学期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科研论文,论文是对自己科研工作和教学经验的一个总结和回顾。我们组老师积极参加市教育学会组织的学术成果征集活动,张铁鑫老的教学案例分析和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付晶伟老师的教学论文《浅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学叙事;田甜老师的教学论文《展现英语教学魅力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爱心教育助力英语课堂》;何军老师的论文《重视基础 强化阅读 提高素养》、《自然渗透 立德树人》;张雪老师的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等。

第四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是在当今国内外教育界备受关注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因素,同样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文章通过对核心素养与高职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路径、方式及要求的论述,初步构建了核心素养与高职课程体系融合的理论模式,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职课程体系;融合

一、背景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养”已经被置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地位。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萌?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信息时代的来临。在信息时代,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的许多常规工作正在被机器所取代,许多传统职业随之消亡,很多不可预知的新职业将不断涌现,个体唯有具备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方能适应职业飞速变迁的知识社会。这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高职学生的适应性受到了严重冲击,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016年9月13日,我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掀起了一轮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当前高职教育正处在新课改推进的关键阶段,课程体系改革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尽快确定高职学段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教育不可回避的难题,急需解决。

二、核心素养与高职课程体系内涵

(一)核心素养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模块组成,其内涵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六素养,分解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要点。 它必将为探索各学段教育核心素养内涵提供方向和框架,同时也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动力。

(二)高职课程体系内涵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高职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定位,以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为依据,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五个方面,课程观起主宰作用。

(三)高职课程观

高职课程观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起指导作用,其内涵如下:第一,解释了课程的宗旨和目的;第二,回答了课程体系演变与发展的决定动因;第三,阐述了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主体;第四,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职业阶段。

(四)高职课程目标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院校须按照课岗对接,遵循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本原则,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方案,确立高职课程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而课程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因此,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课程目标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将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意志和职业素养纳入其中,丰富课程目标的内涵,以最终培养出满足时代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五)高职课程内容

高职课程内容由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三要素组成。高职课程主要以产业领域或产业链上职业岗位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依据,科学地遴选教学内容,由于组成要素的内涵不同,就形成了不同课程,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时代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原则。

(六)高职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方式

高职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方案、过程环节及相关要素等结构关系的综合性呈现方式即为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方式,它是在高职课程观指导下,课程开发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性规定和法则。

三、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融合的几种模式

根据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对独立的程度不同,在世界各国教育教学中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如下:第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独立,再将核心素养与课程和教学渐进式融合;第二,在课程体系中明确学生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指引,选择课程内容;第三,不系统设计学生核心素养,直接在课程体系中分小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索一种适合现阶段高职院校育人的核心素养融合课程体系的模式迫在眉睫。因此,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对高职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非常有建设意义的。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

核心素养要融入高职课程体系,就是将核心素养的内涵分别融合到高职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等环节,以课程教学促进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观

高职教育必须以核心素养作为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的指导思想,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高职教育课程的宗旨和目的,课程优先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校企联合以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环境下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成为高职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呈现的虽是一个政策性文本,但其背后反映的是思想理念,《课程标准》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融合《课程标准》成为必然。核心素养是对高职教学三维目标的继承和超越,三维目标不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核心素养融合《课程标准》需要认真研究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关键表现,以此来审视课程内容,从内容标准出发,衡量课程核心素养的合理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内容

高职教育要积极回应社会最关切的问题,围绕核心素养去选择和重构课程内容,能较好地解决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中长期存在的“多与少”“新与旧”这两个棘手的矛盾。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努力做到与职场需求同步发展。在核心素养统领下,课程内容不仅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重要的是重组内容结构,精选知识与技能。

(四)基于核心素?B的高职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方式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分段递进的人才培养逻辑,形成“核心素养模块+课程群+实践活动”的高职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方式,采用分段递进的培养模式,让高职学生获得技术技能的同时,具备核心素养。

五、实施融合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的几点要求

1.在注重专业特色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和结构特点,需要将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分段融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技术技能与核心素养同步形成,达到学生核心素养高度融合课程目标培养的构建目标。

2.彻底打破传统课程内容编排的思路和逻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重构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具备核心素养。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针对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终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高职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趋向于多元评价,正在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为了科学衡量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应将核心素养融合到高职学生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进而让核心素养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10-24.

[2]段学新,周振成.浅析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6(22):32-33.

[3]人民日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J].上海教育科研,2016 (10) :85.

[4]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参考,2016(02):12-20.

[5]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5-11.

[6]陈向阳.让“核心素养”成为江苏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灵魂[J].专家视线,2016(07):20-24.

[7]徐春梅,曾艳,黎恩.德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62-65.

[8]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X):4-8.

第五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其实,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甚至包括师生间的互动都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润、激励,缺少了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诸如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语言、想象联想、引领升华,分别去感受艺术美、体会文字美、领悟意境美、创造精神美。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

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了多彩的精神底色,让语文教学自觉地走向语文教育。

三、从“课堂创新”走向“课程创新”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我 在教学《满山的灯笼火把》时,让学生结合图文、课件想象“我”陷入险境时的情景及心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课文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当“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我让孩子们先找到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但总觉得还不够,我又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 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 的。”......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再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 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我被救了,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我听了,为孩子 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的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 芽。”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难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 在本堂课堂教学比较成功,师生互动效果不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

2、这堂课,采用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存在的不足之处:

1、 由于个别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口头表达能力差,还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

2、 在朗读方面,少量学生还存在唱读的现象,还要进一部加强朗读训练。

整改措施:

1、以后多在班上开展读书活动,或讲故事比赛等。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先把课文范读一边,或在小组合作朗读时,开展小组朗读比赛,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课文朗读水平。

上一篇:学习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下一篇:学校工作总结第二学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