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管理规章制度

2024-05-05

课题研究管理规章制度(通用9篇)

篇1:课题研究管理规章制度

《高中电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管理规章制度

一、总则

1.、为规范《高中电化学教学策略研究》(以下简称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增强教育科研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期达成研究任务与预期目标,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所指的研究课题是本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教研人员在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教学理论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课题。、课题研究应充分认识端正学术风气和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必须与教育教学第一线紧密结合,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在实践中检查验证,以教育教学实际成效大小作为衡量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课题的组织管理 1.参与本课题研究采取自愿报名、学校审核的原则,最后确定课题组成员。.课题组组织机构:

课题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如下:

课题负责人:

成员:.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并在该课题领域已进行过前期研究,具备按计划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三、课题的组织职责

1.课题负责人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负责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并向主管部门提出课题论证申请。制定课题研究阶段计划,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总结。定期组织召集课题组全体成员开展研究活动,做好课题研究总结,保障课题研究落实到位。

2.课题组成员要坚持“求真、求实、求精”的态度,把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差异教学理论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

3.课题组成员每学年订阅一份教育教学期刊,每学期通读一本与本课题有关的专著,并写好每两月一次的摘抄或读书心得。

4.课题组成员要严格执行课题研究方案,准时参加每次课题组教研活动,并做好记录。每学期上好一节课题研讨课,并作好每节研讨课的记录和评析。

5.课题组成员要在实验前期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及时收集并保存好各种原始研究资料,同时做好调查分析,建立好完整的课题研究档案。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撰写案例或论文,决不从网上、报刊或书籍中抄袭他人论文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四、课题的日常管理 1.本课题由学校教研室和课题负责人共同管理。

2.学校教研室对本课题可采用多种方式不定期进行检查,了解研究情况。每年的学期末,课题负责人向学校教研室提交学期课题阶段性小结报告(内容包括阶段研究成果,实验开展情况及下阶段工作计划等)。

3.课题在研究时,应建立必要的档案和记录,以备查阅。

4.课题研究中,课题负责人应维护课题研究的严肃性,对“实施方案”确定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不能随意改变,如需作重大改变,则须书面报告,经课题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

5.研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时,课题负责人应主动及时以书面的形式向学校教研室提交报告,阐明理由,并提出终止要求。

6.课题在规划到期后,没有形成成果,或者形成的成果与预期目标太远的,将作中止研究处理。

五、课题结题与鉴定 1.课题负责人应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工作。课题完成了符合《申报表》中所承诺的课题成果,即可申请结题。

2.研究课题结题时,课题负责人应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写出结题报告,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3.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分为:研究报告、科研论文、教学案例、课件、练习、试卷等。

4.课题到期因故不能完成,课题负责人应以书面的形式主动向县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延长课题研究的要求,经同意批准后方可延长。

六、成果推广 成果的推广是进行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现课题价值,产生出效益的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课题负责人应重视成果的推广工作,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确保研究课题的推广。

七、附则

1.本制度自 2014 年 6 月起颁布实施。

2.本制度解释权属学校教研室。

篇2:课题研究管理规章制度

一、课题前期准备

1、课题正式立项后,课题组要进一步对课题进行科学论证,写出

详尽的开题报告,在短时间内召开开题会。

2、课题组要制定详细的实验活动计划,做到有针对性、实用性和

可操作性。

3、对实验教师进行课题培训,确保实验教师能深入领会实验的精

神实质和核心内容,以保证实验能按照方案进行。

二、课题负责人职责

4、课题负责人要组织课题参研人员按照研究方案认真实施,确保

实验按既定方案实行。

5、课题负责人负责实验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6、课题负责人要经常搜集与实验相关的信息提供给教师,定期检

查科研课题的实施情况,并随时对实验教师给予指导。

三、实验教师职责

7、实验教师要严格按照科研课题计划实施研究,做好实验记录,并对实验情况进行分析,为课题组提供第一手资料。

8、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如有不同见解,需通过课题研究小组

讨论,个人不能随便更改实验计划,要克服随意性。

9、实验教师要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

论水平,将自己的经验形成论文论著,争取早出科研成果。

四、课题档案建立和管理

10、实验过程中要做好档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由专人负责课

题档案。

11、申报书,实验方案,实施计划,教案,个案,调查,测试,总结,汇报,音像资料,试卷,学生的有关情况,活动记录等等,均应存档,特别要注意保存原始资料。

12、对课题实施情况应作好记录,并备有课题研究大事记。

13、对已经整理成型的档案要及时装订。

14、课题组成员因工作需要借阅档案,应履行借阅登记手续,用后及时归还。查阅时不得污损、卷折,不得在卷内划线、打圈、批注和涂改。

五、交流和总结

15、课题组成员要广泛开展交流,互相听课、评课,观摩实验活动。

16、课题组要及时对工作进行分析与阶段总结,研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协作解决问题,修改完善实验计划。

17、课题组要创造机会,向有关专家请教,向非实验教师汇报(展

示)阶段性实验成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六、汇报与结题

18、课题组定期向主管部门汇报课题的进展情况。

19、实验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创

造实验的机会,积累更多的基础材料,争取如期申报结题。

七、其它

篇3:关于加班管理的制度研究

一、加班管理的政策依据

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定岗、定员、定额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提高业务素质, 提高适应机构高效运转的能力, 对工作岗位的设置要本着“高效、精干、一专多能”的原则, 按岗位定人, 要身兼数职, 全负荷运转。一个岗位上需要几个员工、一个员工8小时产出多少, 都应有科学、定量的分析。加班费的发放也是有一定额度的, 如果长期超过额度, 增加了用工成本, 说明定额不准, 管理有漏洞。制定加班制度的出发点, 不是为了少发加班工资, 而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应当鼓励员工在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内完成本职工作, 不鼓励加班。用人单位应当均衡地组织生产和科学地安排工作, 不得随意加班, 不得擅自延长职工工作时间。这些具体规定, 充分体现了我国严格限制加班的原则和立场。国家限制加班的意义在于: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推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加班加点费用, 降低产品成本, 增强企业竞争力。

1994年2月8日劳动部、人事部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规定, 各单位在正常情况下不得安排职工加班加点, 但是有下列情况的除外:1.在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日内工作不能间断, 必须连续生产、运输或者营业的;2.必须利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的停产期间进行设备检修、保养的;3.由于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等临时发生故障, 必须进行抢修的;4.由于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灾害, 使人民的安全健康和国家资财遭到严重威胁, 需要进行抢修的;5.为了完成国防紧急生产任务, 以及商业、供销企业在旺季完成收购、运输、加工农副产品紧急任务的。加班时间限制:一般每日不超过1小时, 特殊情况每日不超过3小时;每月累计加班一般不应超过36小时。中高级管理人员, 其额外工作时间视作应尽义务。加班程序, 凡需加班者, 均须填写加班记录表申请加班, 经有关主管批准后方能加班。加班完毕后填写加班记录情况, 经有关主管验审后送人事部门留存。每月人事部门统计加班情况, 在员工工资中支付加班费。

二、加班管理的类型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 加班的管理有这么几个问题:一是有些时候, 加班是由于企业出现了突发状况。谁能够准确预计自己什么时候要加班, 需要加班多长时间呢?而一旦错过申请时间, 加班就变成无效劳动了。二是加班申请首先需要直属领导批准, 但哪些加班能够被批准, 哪些不能, 没有一定的标准。三是虽然对加班时间有监控制度, 但漏洞很大, 员工只要到时间来打卡就行了, 至于实际上有没有加班, 工作质量如何, 有待考证。这样如何保证加班的公平性?加班的管理, 第一步, 按加班情况的不同种类, 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案, 不搞一刀切。应急加班在实际加班的当天6点钟之前提出申请, 经过批准即可。计划加班应当提前一段时间进行申请, 以便领导者全面安排和多部门的配合。周末加班可于加班前最后一个星期五的下午6点前提交申请, 而节假日则更是可以提前半个月就进行申请。第二步, 针对不同的加班对象, 实行不同的加班费发放政策。管理人员一般不发放加班费, 他们的加班补偿通常以调休来表现。因为管理人员的工作弹性较大, 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比一线员工多得多, 通常情况下不需要加班。应急加班管理人员和普通一线职工不能一视同仁, 计划加班管理人员可以发放加班费。第三步, 把监控重点从员工身上转移到管理者身上来。因为管理者手中握有对员工加班申请进行批准的权力, 只有加强对他们的监控, 设立批准申请的标准, 才能保证加班的必要性和公平性。第四步, 加强员工素质建设。任何制度都是人定的, 都有空子可钻。如果有人钻制度的空子, 必然会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情绪。因此, 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教育, 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三、由加班引起的话题

加班是一种企业文化吗?许多从国外回国的“海归派”人士对“加班”都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认为:加班从一方面说明企业具备应付紧急情况的能力, 以及员工为企业奉献的精神;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明, 企业的管理水平存在严重的问题:统筹计划能力差, 随意性强, 企业不同部门的协调能力、配合、沟通的能力存在严重的问题。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真正靠着“加班文化”从小发展到大, 有谁见过有“加班文化”的跨国企业吗?加班表面上看来都是一桩一桩的小事, 不说出来也就这样得过且过了。然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内部管理问题的累积, 将可能造成猝不及防的连锁反应。有些人本来工作就不是很饱满, 工作时间内就很轻松, 还动不动就要加班。加班不是为了工作, 加班纯粹是为了加班费, 把加班当成了一种“福利”, 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工作, 由于各种原因,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加班加点。根据劳动法的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职工的加班工资。但这种加班必须有个前提, 即是上级安排的加班。如果是“自愿加班”, 则用人单位可以不承担加班工资。因为上班的时候, 想到没有做完的工作可以加班完成, 就不会全心全力的做。

四、关于加班的思考

针对这些现状, 笔者就如何解决好加班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首先, 要按照国家的规定, 切实实行法定工作日制。在法定工作日内, 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 努力做好工作, 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求并激励工作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批评并及时纠正拖沓的工作作风。其次, 要逐步调整并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使他们有时间读书和思考, 以利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少量的加班是必要的, 这也是实现工作任务的必需。但是事先要做出安排, 确保工作质量。第三, 要尽量减少来自各方面的检查。这个问题涉及方方面面, 一是有关政府部门、有关机构, 要减少对企业的各类检查评比工作, 使企业有时间沉下心, 扎扎实实地练好“内功”。二是企业内部也要减少检查评比等活动, 让各部门有时间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生产经营工作。对生产经营工作的考核, 可适当安排抽查工作, 多一些长远打算, 少一些短期行为。

摘要:本文是通过多年管理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 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 结合各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状况, 研究了加班管理的制度建设问题, 阐述加班的过程管理程序, 探讨规范加班管理行为的重要性。

关键词:加班管理,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田桂荣企业在实行加班加点制度时应注意的法律问题乡镇企业研究2003、5

篇4:课题研究管理规章制度

摘要: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高校实现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行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经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急速扩张之后又将面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学校教学的发展是否能跟上转型发展的步伐,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改革尤为重要。文章以文山学院为例,深入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问题;建议和对策

G642.4

G649.2

一、文山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滞后性严重阻碍教学管理的运行

教学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跟不上学校的发展形势就会形成教学管理的漏洞,阻碍教学管理的运行,增加教学管理的压力,难以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例如,重修是教学管理运行中的必要环节,每个学期学校申报重修的人数达上百人,然而翻看文山学院教学管理文件却没有关于重修的细则,重修的相关操作办法都依据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由学生自己填报重修课程和老师,整个过程没有教师的指导,全靠教务处发放的通知,屡次重修学生不用上交一定的重修费用,屡次出卷改卷教师也未获得一分酬劳。整个重修过程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依据,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导致重修环节未起到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难以操作,甚至会滋生教师的惰性。另外,有关教师的调、停课的详细要求,毕业论文导师指导的办法,学生选课的详细规定等都没有形成严格的规章制度,难以为教学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2.教务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规定的缺失导致各二级学院对教务处管理依赖性过大,院系管理活力不足

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中却没有明确教务处——各二级学院的权利和责任,分管不清,各二级学院学务办,教务办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教学管理的主体意识,对教务处管理依赖性过大,导致教务处的工作仍以决策,组织和实施为主,缺少监督和评估,各二级学院主要工作仍然是执行,教务处想管却管不下,各二级学院想管却缺少科学合理的制度依据,凡是出现教学问题,教师学生还是只能依靠教务处解决,各二级学院未起到协同管理的作用,教务处直接面向的是庞大的学生教师群体,尤其是教务处缺乏管理人员的情况,长此以往,循环往复,教务处的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人员工作量大,教师学生却对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怨声载道,各二级学院缺乏管理的主体意识,缺乏管理的活力。

3.规章制度的认知度低,执行不到位,权威性受损害

教学管理规章部分被完全“束之高阁”,即政策表面化。一方面,学生和教师不清楚具体的规章制度的要求,甚至对教学事故的认定一无所知,事实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生规范做详细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规章的实施过程中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制度的实施缺少监督,很多教学问题工作没有任何推进。如:为了配合学分制教学改革,不少地方院校都制定了导师制度,但从制度推行过程来看,鲜有学院能真正按照要求来开展工作,导师的聘任流于形式,学生也无法从所谓的导师那里获得必要的信息和应有的指导。“单纯重视制度的制定,满足于制度的制定,却轻视甚至忽视制度的执行”,在文山学院的教学管理中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二、文山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重建

1.建立学院——二级学院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

高质量的教学管理要求地方高校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管理观,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前提,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就是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逐步形成目标管理,分级负责,权力下放,过程监督,反馈调控,激励驱动的管理体制,逐步规范决策机制,机构设置,权力分配,工作程序,扩大学院管理自主权,达到激发办学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协调发展的目的。

2.参照立法程序,科学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针对学校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全面进行“立改废”的清查工作,有的予以及时废止,有的予以修改或调整,有的需要重新制订,各种教学管理条例和规定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石,它们涵盖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于教学秩序的有效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教学管理条例或规定要求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于名称的命名,比如说“办法”,“细则”,“规则”,“规范”,“职责”,“常规”,“须知”,“守则”等等,应要做到科学合理。

根据教学管理规章关于教务部门工作范围和内容的要求,参照有关教学管理内容的理论学说和管理需要,就文山学院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将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切实可行的条块分割,可将其管理工作分解为总则,教材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学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实验与实践教学建设,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师资建设几大模块。有关各块的管理文件按照“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由重到轻”,“由先到后”的原则予以排列组合,并留有开放空间,最终形成一个结構清晰,内容翔实,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比较完备的部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3.提高教学管理部门的切实执行

没有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不行,有了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不执或执行不好也不行。必须按照依法治校、治教、治学的理念,切实执行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的精神,强化教学规范管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营造优良学风,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学习及深入理解教学文件和规章。

4.在各教学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进行教学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

提高教学管理部门的执行力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制度设计本身科学合理,有多处可控制的节点;二是师生熟知和认同规章制度“全员教育和培训显然着力于后者”培训内容至少包括:对管理制度本身的解读(包括学校章程的起草说明);树立教学质量意识,规则意识,顾客意识和服务链意识;培养日常工作中的确认习惯和及时反馈意识。因此,有必要在各二级学院和教学管理行政部门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制度宣传,做到“知法守法”,“有法可依”,责任到人,实施严格的究则制度。

参考文献:

[1]施晓光.西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2)

篇5: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2、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课题小组的计划和分工安排,配合主持人对所研究的子课题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及时沟通实验研究情况。

3、课题组成员要准时参加各项课题活动,及时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交流研究经验。

4、课题组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渗入课题研究的内容,密切联系自己的教教育、教学工作,坚持研、教结合,学以致用。

5、课题组成员平时注意学习和收集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书籍、杂志、文献和国内外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最新资料,并保存好收集的资料。

6、要注意及时总结研究的成果,保管好研究资料。每学期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经验总结,每学年写一篇教学论文。

7、课题小组负责人对科研课题,要负责论证、指导(包括:课题发展方向、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交本阶段度研究工作报告和下个阶段研究工作计划,督促科研工作的开展。

8、各课题成员应根据上述制度规范本人的课题实施计划,争取在课题研究周期内实现目标,力争出成果。

课题组成员职责

1、课题组组长职责:

(1)、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组织、协调、目标考核工作,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邀请课题专家组专家对研究工作进行指导,确保课题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按正常的进度进行。

(3)、及时提交本阶段度研究工作报告和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并且做好兼职的资料员,以确保研究档案的完整、有序。

(4)、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开展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集体研究学习活动,并作好记录。

2、课题组组员职责:

(1)、遵守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按时按质完成承担的研究任务。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和主研人员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2)、认真学习领会《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阶段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任务、方案和内容,领会其实质。

(3)、主动开展理论学习,了解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和已有成果,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科课题组组织的集体研究学习活动,接受课题领导小组指导、检查和考核。

(4)、课题研究常态化。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作好记录,为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翔实的素材。

课题组例会制度

为了更好地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力量,整体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建立课题组例会制度。请课题全成员严格执行制度,认真履行职责。

1、例会内容

①、有关课题的理论学习、培训

②、总结前段工作,布置下段工作。

③、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或课题进展情况交流分析。

④、交流教学和研究方法,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撰写、交流反思笔记。

『 1 』『 2 』

2、例会要求

①、每月一次,课题组长具体协调,确保例会时间和地点,严格考勤纪律,组织课题组成员按时参加课题组的学习、研讨活动和会议。

②、课题组成员汇报各自的工作进展情况,交流所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及时反馈研究实验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③、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课题实践实施方案,并由课题组长布置下一段时间具体的研究任务。

④注重会议的内容与质量,学习研讨都要作好记载,不能流于形式。

篇6:课题管理制度

一、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以正确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教学服务,为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

二、课题的确定,必须面对我校教师、学生,采取公平竞争,保证重点、择优立项的原则确立研究课题。

三、对课题研究,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结果评价。

四、垛庄小学教科室按照店头镇教科室要求和规定,组织申报县级课题、镇级课题,参加镇教科室的评审。

五、全体教职工均可根据县教育科学规划要求和镇教科室提出的选题方向和范围申报课题。

六、课题申请人应提交立项申请书、课题研究方案等申报材料,在规定的期限内由教科室受理。

七、原承担镇级以上课题而未按计划结题或中途被终止者,不得在连续申报镇级及以上课题。

八、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批准通知后,应尽快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在一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及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报镇教科室。

九、教科室对我校课题的执行情况和课题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十、课题负责人应在每年的7月底和1月底前将课题阶段研究情况报校教科室,教科室报镇教科室。

十一、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有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报镇教科室审批。

1、变更课题负责人;

2、改变课题名称;

3、改变课题成果形式;

4、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课题完成时间需延期者;

对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的课题,报镇教科室不予结题。

十二、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报镇教科室撤销课题,并视情况由镇教科室进行处理。

1、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2、研究内容与批准的课题设计方案严重不符。

3、获准延期,到期仍不能完成。

被撤销课题的负责人3年内不准申报新课题。

十三、课题均应在研究工作完成后对成果进行鉴定和验收。课题负责人应向教科室提出申请验收的报告及结题申请书接受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

十四、课题组负责向鉴定组提供鉴定材料,鉴定人员本着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意见,形成鉴定组集体意见,填写课题成果鉴定书。

篇7:课题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条 为了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管理,规范教科研行为,使课题的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科研兴校,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的指导原则是:

1、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在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鼓励探索和创新。

2、在十分重视应用研究,重视校本研究的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基础理论研究,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真正发挥教育教学科研对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路与探路作用。

第三条 正确贯彻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全校教师都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第四条 教育科学研究是造就名师,体现自身价值和职业价值的需要。

第五条 学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管理部门是教导处。在教导处具体指导下,教研室与承担课题的个人或课题组负责人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课题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本办法是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管理依据。

第二章 课题管理机构

第七条 学校校长、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组成课题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教科研课题管理工作。

第八条 学校教导主任,具体负责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计划、立项、科研情报、档案、科研成果的管理。学校教研室将积极协助教导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服务与指导。

第三章 课题立项管理

第九条 课题选题原则上依据国家、省、市、县及有关部门颁布的项目指南,根据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等条件,选择可完成的研究课题申请立项。

第十条 课题申报原则:

1、立项课题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立项课题应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能产生显著效益。

2、明确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理论和实践依据,课题立论根据充足,学术思想严谨,研究内容和政策目标明确,研究步骤和方法可行。

3、课题申请人必须是课题的第一负责人和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能切实承担从课题设计、实施和成果的实质性研究工作。

4、课题组成员具备必须的业务水平、研究能力和健康条件,年龄、知识结构比较合理,有一定的研究条件和时间。

第四章 课题实施管理

第十一条 申请的课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明确,研究价值较高,论证充分,研究方法可行(有一定的前期积累和研究基础),研究计划具体,经费预算合理,课题的成果形式明确;课题组或个人具有按计划、按期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

第十二条 课题申请人须填写有关课题申请书,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负责进行评审、筛选,确定校级立项子课题。学校从校级子课题中选择优秀的选题上报省、市级课题。

第十三条 课题每学年申报一次,立项课题研究期限一般为两学年。

第十四条 课题负责人应按时、优质的认真实施课题研究计划,自觉接受中期检查和随机抽查。中期检查原则上每学年一次。检查内容主要围绕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要求课题组提交课题活动记录表、中期报告和相关附件。课题中期报告要反映课题的进展情况,回答以下主要问题:

课题是否按照计划正常进行?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课题计划是否存在问题?有哪些改进措施等。

课题负责人要如实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教导处以此确认课题进展与完成情况。

第十五条 课题负责人及成员确定之后,一般不得更换或代理,因特殊确须更换或代理的,必须向教导处提出申请,并报请总课题组审批。

第十六条 各类计划课题必须按时完成研究,如遇特殊情况确须延期的,必须由课题负责人提交延期申请书,说明延期理由、下一步计划及措施,由教导处审批后执行。

第五章 课题结题管理

第十七条 一般校级课题的结题评审由学校教研室主持进行,也可根据需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授。

结题时,课题组要提交课题结题报告和相关附件。结题报告要对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成果等做出详细的阐述,附件包括相关论文(正式发表或未发表的)、研究专著、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教导处负责将有关材料归档保存。

第十八条 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将不予结题,并撤销课题: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的;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的;

3、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的;

4、不接受中期检查,不上报课题进展报告或报告的;

5、课题负责人离岗一年以上且无合适的更换人选的。

第十九条 学校将不定期的召开教育教学成果表彰会。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可以根据评定结果,授予有关教师“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等称号。

第六章 课题档案管理

第二十条 课题档案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的文字和声像资料。

第二十一条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收集、整理、保管好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上述资料。档案应书写材料优良、图形清晰、利于长期保存的,打印材料用A4纸张。

第二十二条 归档管理的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研究准备阶段的资料,如:课题申请书、开题论证报告、研究计划等。

2、研究实施阶段的资料,如:重点研讨活动的综述、阶段性研究成果、重要调查的调查表及统计结果、进展报告等。

3、研究总结阶段的资料,如:专著、论文、研究工作总结、鉴定材料等。

4、成果奖励及推广材料,如:鉴定申报材料、成果鉴定书、获奖证明材料、成果推广材料等。第二十三条 课题档案资料管理由教研室负责,各课题组在材料产生后应及时归档。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如本办法与上级有关文件不符时,以上级有关文件为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的修改权和解释权属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具体负责。

东石联小

篇8:西周档案管理制度研究

一、西周档案管理的收集与分类制度

1. 收集制度。

西周时期对于档案的收集工作实行定时收集制度, 以按月和年收集为主。在《周礼·天官》的《小宰》和《宰夫》中的“月终, 则以官府之叙受群吏之要, 赞家宰受岁会”、“月终, 则令正月要”记载要求各级官员在每个月末向大宰提交政绩文书, 相应官员整理月份财务文件;同样, 出于《周礼·地官》的《大司徒》和《小司徒》中的“岁终, 则令教官正治而致事”、“岁终, 则考其属官之治成而诛赏, 令群吏正要会而致事”对于年终的官员政绩文书类文件进行必要的呈报, 并依此进行官员的赏罚。可见, 西周在档案收集上已经初具规模, 出于统治意义而对各级官吏的档案收集也初步拥有了制度形态。

2. 分类制度。

西周的档案在分类上可分为职官、典藏处两类。所谓按职官分类, 早在商朝时期便有, 西周的档案内容和种类的增多使得官方不得不设置不同官员掌管, 在《周礼·春官》中, 明确记载了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大司徒、司书、司士、司民、司会、春官、太卜这样的档案管理官职, 并以此为档案的分类名目, 不同的官职所掌管的档案性质也有所差异。西周的典册档案在各自名目下又有更为细致的划分, 如《周礼·春官·大宰》中记载的六典之一的刑典, 在《周礼·秋官·司寇》中有更为详细的分类, 可分为野刑、军刑、官刑等, 而在野刑下又有墨罪、劓罪、杀罪等更多的分类内容。由此西周的档案划分严密细致可见一斑。而按典藏处进行的分类则是西周档案管理中的一大进步, 基本分为宗庙档案、太史府档案和盟府典藏档案。在西周时期, 宗庙档案属于国家级的档案类别, 包括作为国宝并引以为戒的殷商档案, 西周首创用于记载国家地理、人口信息的图册, 天子与周围诸侯国、“化外之国”的盟书和约剂, 官员公文的来往记录, 王室贵族的族谱档案等。这些内容属于国家机密, 一般由史官留有正本, 其他官员保存副本, 且这些档案受到严格的查阅限制;另一个存放档案的重要之所便是太史府, 其内的档案等级低于宗庙档案, 设置上文提到的大史、内史等多个官职, 并以官职为档案类别名目, 这是西周档案管理的一大特色。太史府的档案按照王朝、诸侯和史官制度进行分类, 按《周礼》记载中的六官对于政治、教育、军事等档案都有对应的管理人员, 可见西周档案管理工作在人事和制度上都已具备隋唐时期档案管理制度的雏形, 与“三省六部”制度极为相似;对于“盟府”之一专收藏的盟约档案的地方, 《逸周书·尝麦解》和《左传·定公十三年》中均有记载。在周朝, 结盟之风极为流行, 各诸侯之间, 天子同诸侯之间, 诸侯同大夫之间会经常因利益而进行结盟, 一般将盟约正本埋于结盟之地, 副本则带回盟府由司盟进行管理, 盟府不收藏其他档案, 对于宗庙中的诸侯级别的盟约类文件进行专门收藏[2]。

二、西周档案管理的副本和金匮制度

1. 副本制度。

西周在继承了大量商朝的档案的同时, 发现其中很多文献十分珍贵, 于是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做好了各重要档案的副本。西周时期的重要档案一般都存放于天府中, 副本文件则作为日常查询使用, 且在各个必要的档案部门里都有存放。在《周礼·秋官·大司寇》中有这样的记载, “凡邦之大盟约, 莅其盟书而登于天府, 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可见档案的抄录副本制度在当时执行得较为严格和透彻。这种中央、地方分别存放档案正副本的管理办法, 对于档案的意外损毁等事故的发生有极大的保护作用, 同时也使相关的史官更容易随时查阅文献资料。西周档案管理中的副本制度对后世各王朝的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上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以致副本制度几乎存在于整个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中。

2. 金匮制度。

在西周, 最具其自身特点的档案管理制度便是金匮制度, 对于特别珍贵的档案, 采用金匮进行保管。金匮, 是在西周时期才有的档案器具, 一般采用金属进行封缄, 被称为“金滕之匮”, 在《尚书·金滕》中有这样的记载, 据说周武王在灭商的第二年患上重病, 周公向周文王的牌位诉求希望代替周武王的一切痛楚, 并将这些放在了“金滕之匮”里, 后来周成王即位, 周公摄政, 其他官员对周公进行诽谤, 致使周成王怀疑周公, 周公愤愤离去, 然而“秋, 大熟, 未获, 天大雷电以风, 禾尽偃, 大木斯枝, 邦人大恐”, 周成王极为恐惧, 此时发现了周公的“金滕之匮”, 看到了其中记载的周公之德。“知周公乃有盛德, 王乃夜迎周公, 流涕而行”, 这是西周中对于金滕之匮最早的记载, 从此金匮制度被应用于了档案管理中, 特别是对典藏的档案均采用金匮之法, 金匮一般放置在宗庙之中, 以鬼神为证, 以示其真实度。金匮制度同业被后世的档案管理所采用, 如在《汉书》中就有汉高祖“丹书铁契, 金匮石室, 藏之宗庙”的记载。由天府直接进行管理的金匮, 使其更具保险性。西周的金匮制度在明朝时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嘉靖十三年修建的皇史宬便是一个典型代表[3]。

三、西周档案管理的呈报和检查制度

西周对于档案的管理以实用为目的, 很多的官府之中的争议均以盟约档案为准进行裁定, 对于那些私自篡改档案信息或者擅自修改档案归档顺序的, 会进行严厉的惩罚。

1. 呈报制度。

西周的档案呈报制度, 依据行政管理进行逐级的呈报。例如西周时期进行的人口登册中的人员记载, 根据《礼记·内则》中的记载可知, 地方的行政机关要“告诸男名, 书曰某年某月某日生而藏之, 宰告闾史, 闾史书为二, 其一藏诸闾府, 其一献诸州伯, 周伯命藏诸周府。”通过逐层尽心的人员信息登记和审核制度, 对国家范围内的人口信息进行最为详细的掌握, 并要求定时检查, 按行政等级进行进一步上报。

2. 检查制度。

而在档案的检查方面, 西周的档案管理制度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在关《周礼》中就有关于民间诉讼案件的记录检查的记载, 要求每年都要进行统计审核并提交天府, “及大比登万民数, 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岁终, 则令群士计狱弊讼, 登中于天府”。同样的记载在《周礼·天官·司书》中有这样的说明“司书掌邦中之版, 土地之图, 以周知出入百物, 以叙其财;受其币, 使入于职币”、“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 以知民之财器机械之数, 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数, 以知山林川泽之数, 以逆群吏之征令”, 不同的是由诉讼案件的一年一审改为了赋役的三年一检。可见, 西周的档案检查工作已经做得相当到位, 甚至有按期进行的国家内人口、赋税档案的国君检查, 群臣复查的案例, 并依据这些档案作为官员职位升降的客观参考[4]。

四、西周档案管理机构及人员

作为奴隶制度高度发达的国家, 西周的档案管理除去制度上的完善、创造性外, 其档案的管理机构也极为健全。西周的档案管理在典藏时会有不同的地点, 包括宗庙、太史府、盟府三大档案管理地点, 而管理种类和内容最为丰富的当属太史府。宗庙管理档案多为国家机密类文件, 盟府则专注于盟约副本档案的收藏管理, 唯有太史府是西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杂类档案的聚集地。而作为档案管理的执行人员, 各司其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也属太史府居多, 《周官》、《礼记》中记载的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大司徒、司书、司士、司民、司会、春官、太卜这些史官对于档案的归类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职责。西周的史官实行世袭制, 一般呈现为“子承父业”的状况, 而从小就可以接触大量档案文献资料的史官后代, 在那个年代多为“彬彬有礼”之人, 对于档案内容和管理的熟悉度较高, 属于富有“学识”的群体。

五、西周档案管理制度的突出贡献

纵观西周的档案管理制度, 不难发现其中很多制度的制定都有里程碑的作用, 仅以副本制度和金匮制度而言, 就整整影响了中国历史近三千年的史料档案管理工作。副本制度的实行, 在进行国家历史的编写时有着巨大的优势, 国家对于“史”的重视是必然的, 《周礼》一书成于西周, 其对西周档案管理方面的描写有着很大的写实性, 那个年代的民众还属于刚刚“开化之人”, 其留存的档案史料极具真实性。同时, 档案的副本对于官员的管理有着极大的牵制作用, “凡文案必登于天府, 贰于太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 对官吏的奖罚有实可依。对于那些极为珍贵的档案, 副本制度保证了其信息留存的多渠道性。而金匮制度, 可谓是西周的独创, 若以周公“金滕之匮”之法证明了自己清白为开端的金匮制度作为起源, 那么金匮之法在西周随后的执行中可谓十分到位, 金匮制度开创了珍贵档案管理体系的先河, 可以说我们现在使用的保险箱便是其衍生体[5]。

在西周时期, 便已有了封建制度的萌芽, 而西周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则以其完善性、系统性等优点成为后世封建王朝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榜样, 并对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局面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西周对于档案的管理工作也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史料, 保存了大量极具研究价值的典籍。同时, 西周档案管理制度中进行的副本、金匮制度的运用更是具有极大的开创性, 对于我国档案研究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宗景云.西周时期档案管理制度的演变[J].图书馆工作, 2008 (11) .

[2]解利.西周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发展[J].兰台世界, 2013 (22) .

[3]陈小春.西周档案管理制度之副本制度研究[J].兰台世界, 2013 (8) .

[4]赵彦昌.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11.

篇9:唐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

关键词:唐代档案管理制度

文书处理程序是唐代形成各种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书与档案、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往往很难作泾渭之分。至少在隋唐以前,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是无法作严格区分的。档案工作大多作为文书工作的后缀部分,由文书工作人员或广义的秘书工作人员甚至是官员本人从事并完成的。隋唐以后,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逐渐有了区分,文献史料中也有恰如其分的反映,最典型的莫过于《隋书·刘炫传》的记载,其中提到的“今之文簿,恒虑复治”一语。这里的“复治”,即对办毕文书的“第二次加工或整理”,这无疑就是今天所称的档案工作的内容了。在唐代,凡有皇帝发布的文书,须经由中书拟旨、门下审驳、再交由尚书具体执行一套程序:臣下百官的奏疏,则先由门下省审议,驳正违失,再经由中书省上启并转交尚书省执行:官府的各种平行文书,“凡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必由都省以遣之”。在这种程序运作之下,唐代的档案管理可分为形成管理阶段和归档保管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套相应的处理程序,同时,二者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档一体化的情况,它们共同构成了唐代的档案管理制度。

1形成管理阶段

1.1“四禁”制度,中书舍人是负责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的草拟工作的,他们在文书的制作过程中,其禁有四:“一曰泄漏,二曰稽缓,三日违失,四日忘误。”即要做到保守文书秘密,保证文书及时迅速发出,保证遣词造句的准确无误,保证承旨书写无事情遗漏以及文字错讹,这实际上是中书舍人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于违反以上要求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或笞或杖或徙流,重者可至死罪。

1.2避讳和平缺制度。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避讳之事,唐代则渐次发展到极致。“公文起草时必须遵守避讳制度。”唐政府通过律令,在这些方面作了大量细致的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无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既为名字误犯者,徙三年。”据《唐六典》记载唐朝避讳的内容包括:昊天、厚土、天神、地祗、上帝、天帝、庙号、祧、皇祖妣、皇考、皇妣、先帝、先后、皇帝、天子、陛下、至尊、太皇太后、皇后、皇太子,皆平出。宗庙、社稷、太社、太稷、神主、山陵、陵号、乘舆、车驾、制书、敕旨、明制、圣化、天恩、慈旨、中宫、御前、阙廷、朝廷之类,并阙字。宗庙中陵、中行陵、陵中树木、待制、车中马、皇太子舍人、举陵庙名为官,如此之类,皆不缺字。所谓“平出”,即今人所谓平抬:所谓“阙字”,即今人所谓空抬。“由这一记载可知,唐以平抬为尊,并无后世双抬、三抬之制。”在一般文书如上表、疏、笺、启及判策、文章都要求依避讳和平缺之式,“依唐制,在行文中,遇有‘皇上、‘陛下等辞,要提行顶格,即所谓‘平头:接下来所叙之文字,要低两格,即所谓,缺行。合谓‘平缺”。避讳和平缺制度,其旨在维护皇帝统治的权威和神秘,这对公文格式和内容的合理规范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1.3用纸制度,随着唐代造纸技术的发展和造纸工业的蓬勃兴起,各种不同原料、不同质量、不同类型的纸张大量出现,唐代官府公文书写用纸也更为讲究。唐朝用纸量较大的首推官府公文用纸。据载:“中书令李林甫以租庸、丁防、和粜、春彩、税草无定法,岁为旨符,遣使一告,费纸五十余万。”即向全国发布一个通告需要用纸50多万张。又唐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人口、土地的有效监管、控制,政府规定:“每一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计账一式三份,一份呈报户部,州县各存档一份。唐太宗十四年(639),全国有州360个,县1557个,州县数量之多加之必须一式三份,可见编制户口册这项工作量之大,用纸必将也是惊人的。

唐代在用纸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当时纸张的种类很多,原料、色泽各有差异,其用途也有所区别:“当时有黄纸和白纸两种,黄纸为皇室所专用,一般官吏和民间是不能使用的”,《唐六典》:“发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但皇帝的命令文书也有用白麻纸书写的,如“凡将相出入,皆翰林草制,谓之白麻”。翰林院用白麻纸写诏书,皇帝为赏赐、征召而颁发的敕书用白藤纸,慰问出征的将士的敕书用黄麻纸,用于任命将相的告身文书用金色五花绫纸,对邻近少数民族政权赏赐的敕书用五色金花白背纸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书省起草的诏令文书也大量使用黄纸,“黄色在唐代被确立为尊色并为后世朝代所沿用,用黄纸可以凸显皇帝的尊贵,又有利于文书档案的长期保存。”仅从公文用纸上就可以判别出不同的发文机关和文书种类,这一制度使文书整齐、统一,利于进一步的文书分类和统一保管。唐朝所建立的一套公文用纸制度,为后代所继承和发展。

1.4执论制度。即文书签发前的决策和论证。如“贞观元年,上谓侍臣曰:‘……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维觉阿旨顺情,唯唯相尚……若唯署敕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以后,诏敕疑有不稳,必须执之。”为了保证文书在内容方面的稳便,唐政府对文书的执论作了具体规定:凡军国大事,中书舍人要各抒己见,充分讨论,并要就所提意见,亲自签署,以示负责;然后,送本部门上级官员审定:最后,送门下省审驳,由门下省官员给事中、黄门侍郎审查、执论,提出修改或反驳意见。如此规定,是为了集思广益,以减少文书的失误,做到准确行政。

1.5贴黄制度。唐朝是以制敕的形式来发布政令的,因此制敕是唐朝最具权威、最重要的下行文书,不得有误,“制敕的拟定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承制,即领旨;二是写制,即草拟”。两个環节中任何一个出现失误都将贻误公务。因此,为了为弥补、纠正在制敕中的失误,唐朝发明了贴黄制度,所谓:“敕有更改者,以纸贴黄”,“唐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黄亦黄纸也。”《唐会要》亦云:“上元三年(676年)闰三月,诏制敕并用黄麻纸”。敕书若有须改正之处,就用黄纸贴上,然后改写,这就是帖黄。“这里所说的黄纸是一种经过黄柏汁浸泡的纸,因黄柏纸中含有小柏碱,纸经它浸泡具有杀虫防蛀的功能”。这一制度首创于唐,以后历代政府相沿使用并不断发展创新,到明朝朱元璋禁止繁文之后取得进一步发展,到崇祯时期贴黄制

度达到高峰。正所谓:“一种制度,尤以习惯积累而成者,往往其始也微而难察,不成规制。兴之既久,其势渐成,如再益以特殊事件,更假此得利乘便,易收事功。其机能作用自亦随之扩大。”唐代的贴黄制度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1.6签押、判署制度。唐朝规定,文书制作完毕之后,需要经过本部门长官的审定认可,长官如认可,则在文书前写上“依”、“从”、“可”、“闻”等字样,此称之为判署。同时,文书还要经本部门长官署上名字方可执行。若是皇帝制敕,则需经过参与文书制作和审批的各部门相关主管人员的签名方可,此称之为联署。需要注意的是,唐制原则上规定文书署名必须本人亲自为之,不得代署,唐代律令也对此有相关的处罚措施,“诸公文由本案事直而代官司署者,杖八十。代判者,徙一年。亡失案而代者,各加一等”。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伪造公文,保证公文的准确与安全。但此事并非一成不变,如“初,肃宗之世,天下务殷,宰相常数人,更直决事。或休浴各归私第,诏直事者代署其名而奏之,自是踵为故事。时郭子仪、朱沘虽以军功为宰相,皆不预朝政,独居政事堂,代二人署名奏(崔)佑甫。”由此可见一斑。

1.7誊写、用印和折迭制度。文书经长官和承办人员签押和判署之后,需要誊写的文书,有誊写人员誊抄。誊写事件有规定,不许过限,“凡尚书省施行制敕,案成则给程以钞之。通计符、移、关、牒,二百纸以下限二日,过此以往,每二百纸以上加二日,所加多者,不得过五日,若军务急速者,不出其日”。另外,对于御批文书,则需要留案,然后将文书誊抄一份,对外施行。《唐六典》卷八:“覆奏(谓皇上批复)画‘可、‘讫,刘门下省为案,更写一通,侍中注‘制可,印缝署,送尚书省施行”。文书经誊写完毕,需要用印的文书,则由监印之官对之进行勾检,确定无误之后用印。“凡施行公文应印者,监印之官,考其事目,无或差谬,然后印之,必书于历”。并规定,一文一印。一份文书若有2页以上的公文纸,则要盖骑缝印。文书的完成日期以及用印文书都要记录下来并纳库保存。此外,文书制作完毕后,需要“按照一定的尺寸大小,折迭起来,合为一本,则开为多页,便于阅读、运转、保存”,这就是所谓的折迭制度。

1.8一事一文制度。“即规定一份公文只能叙述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这一制度防止了公文行文的混乱,对提高公文的准确性、及时性有积极作用,”并且加速了文书运转的速度,成为文书的主要写作原则之一,沿用至今。

1.9收文处理制度。唐代对于文书的传递期限有明确的规定,并标记于文书之上。“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同焉。小事判,勾经三人以下者给一日,四人以上者给二日,中事每经一人给二日,大事加一日,内外诸司咸率此。”收文机关在收到文书之后,要做一些处理。

2归档保存阶段

2.1归档制度。由于唐朝严格规定公文必须执行一事一文制度,因此在归档时也严格规定一文一事的归档制度,这有利于根据不同的事情进行不同的归档:有利于归档内容的统一:“有益于档案的保管,便于日后查找利用”。此外,唐代文书在发出之前要经过勾司或勾官以及监印官的仔细检查,并在文案上进行标记或盖章,之后文书便登记入库。“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记年、月、日,纳诸案。”对于文书的归档,还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凡天下制敕计奏之数,省符宣告之节,率以岁终为断。京城诸司,常以四月一日纳于都省。其天下诸州……常以六月一日……”对于因毁弃或亡失符节印以及制书官文书者而造成档无法归档者,唐代律令中列有专条,来规定对这类行为的处罚。

2.2勾检制度。这是唐代施行的对文书档案的监督检查制度。“检者,谓发辰检稽失,诸司录事之类。勾者,署名勾讫,录事参军之类”。由此可见勾检官吏或官司主要是检查文书是否有办理失误或迟缓,文书本身是否有错讹之处,文书是否办理完毕等。唐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文书勾检部门或文书勾检人员,在中央,尚书省是最高级文书档案勾检部门,“勾检全国各级行政管理官府的官文书(同时也勾检与文书有关的各级官吏)是尚书都省的主要职能之一,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内外诸司应出文书皆须送尚书都省勾检,其稽失者的负责官吏要受到行政处分甚至刑事处罚。二为全国内外诸司的一处理完毕的官文书(亦即档案)必须送纳尚书都省覆校。”“(尚书省)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各掌付十有二司之事,以举正稽违、省署符目,都事监而受焉”。尚书省六部也设有都事、主事令史、书令史等官吏负责文书档案的监督工作。在地方,负责文书档案的处理工作的文书官员录事、司录参军等也负责文书的监督工作。文书的发出,需要勾检,档案的收集和归档,也需要勾检,“凡天下制敕计奏之数,省符宣告之节。率以岁终未断。京城诸司,常以四月一日纳于都省。其天下诸州,则本司推校,以授勾官。勾官审之,联署封印,附计账,使纳于都省。常以六月一日,都司集诸令史对覆。”勾检的对象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的公文、地方州县的官文书和各类户籍、计账等,勾检的内容包括:文书档案是否办理完毕,文书是否违期,档是否粘署压缝完毕。“勾检的过程包括登记、检查、复查三个步骤,这三者构成了唐王朝衙署的勾检制度。”

2.3文书的保管与移交制度。唐代虽然缺乏对文书档案利用价值大小鉴定的深刻认识,但也初步确立起了文书档案的保管制度。如户籍档案,“(凡天下州县)每一岁一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州县之籍,恒留五比,省籍留九比”。户籍档案在地方保存15年,在户部保留27年。其他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也视其重要程度而定。据《唐律疏议》:“文案不须长留者,每三年一检除”。在唐代,由于纸张的保管技术大为提高,对于防虫、防湿等技术的掌握,也为唐代文书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物理條件。在文书的移交方面,《唐律疏议》规定:“其主典替代者,文档皆立正案,分付后人。”主管文书档案的人员离职时,要对所有文案设立簿册,交由新任保管人员。这样避免了新的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因为对文书的不熟悉而造成失误。对于遗失保存的文书,而造成缺漏错误;或因为管理不善,造成库藏起火或档案错漏,唐政府都将追究主管人员或工作人员的责任。

2.4保密和安全制度。文书作为政府发布命令,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对于维护统治秩序和国家安全影响深远,由于古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和疏忽,常常发生文书失窃,国家机密

被泄漏等事情,“档案的安全关系到统治者的切身利益,”因而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来确保文书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唐代,中书舍人负责诏敕的拟定,關系极为敏感。对他们就制定了稽迟、违失、忘误和泄露的“四禁”制度。在文书档案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求经办人员仔细检查,并在文书原件上署名,这样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落实责任,确保文书的安全。唐代政府还规定:制书官文书只能由勾检官收发,其他人不得擅自拆阅。对于偷盗或伪造官文书或符宝印节等物的行为,因其严重地干扰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损害了政府的权威,而且很可能泄露机密,不利于文书档案的安全和保密,这类行为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秘者,徙一年半;漏泄于藩国使者,加一等。仍以初传者为首,传至者为从。即转传大事者,杖八十,非大事者,勿论”。“把泄漏文书档案定为禁令,强制实行,确保了文书档案的安全保密。”

2.5档案的利用制度。古代各王朝都把档案视作国之重器一般的事物,对其严加保密,不得允许私人是无法亲近的,古代政府能够利用档案的也只有那些修撰史书的史官和编辑类书的官员,唐代也是如此。唐代对档案的利用主要是修史。唐代形成了官修史书的制度,设立史馆,专门负责国史和前代史的修撰,史官修史所需的数据来自于各个部门,唐制规定,政府各机构,地方各州县,都有向史馆报送资料的义务,送上来的数据包括天文祥瑞、州县废置、义士节妇、会计赋税、选举选官、外方异域等诸多方面,以供史官采集成史。唐代修史,因为有档案数据的利用制度作保障,所以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如南北朝各朝史书的编成,唐代各帝的起居注、实录等。同时,也促成了史学的发展,利用档案编纂各种典章制度方面的书籍方兴未艾,如《唐六典》、《唐律疏议》、《唐大诏令集》等。此外,唐朝还用档案编修谱牒,“令吏部尚书高十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碟,兼据凭史传,剪去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贞观十二年(638),编成《氏族志》100卷,内容非常丰富。

上一篇:学校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下一篇:可爱的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