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科研课题制度

2024-05-08

中学德育科研课题制度(精选8篇)

篇1:中学德育科研课题制度

****中学德育科研课题制度(试行)

(2010-201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我校德育科研课题的管理,促进我校德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结合我校德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中小学德育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强化针对性和实效性,破解制约学校德育发展的难题,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德育科研能力与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创新发展,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三条 我校德育科学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引导我校科研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服务,为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2.坚持与本地区、本学校实际相结合,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善于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着力在解决学校德育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3.坚持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广泛性。

4.坚持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规范性。科学性要求课题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支持,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等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方法科学,学术观点正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创新性要求课题研究应对我国或本地区、本学校德育建设问题提出切实、合理的新思路、新对策、新模式,对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促进作用;实效性要求研究成果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及整体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和社会教育水平等方面产生实际效果;规范性要求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符合教育科学和德育科研的基本程序,开题报告、阶段性总结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符合行文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申报与立项评审

第四条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定期发布的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指南。每两年组织一次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和成果展示活动。

第五条 学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均可申报德育科研课题。

以学校为单位申报课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重视德育工作并具有较扎实的德育实践基础;

2.课题负责人须是学校校长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领导;

3.德育工作队伍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富于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的精神;

4.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个人申报课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负责或从事中小学德育工作,并有3年以上德育工作实践经历;

2.具有高级教师职称;中级教师职称申报者需有2名高级教师职称者推荐。

第六条 课题申报程序:

-2-

1.根据课题指南,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定研究课题,按要求填写申报表一式4份。

2.个人申报课题须经校委会同意,学校申报课题报地区教育局主管处(科)初审,再报自治区评审。地区、县教育局组织申报的课题,可直接向自治区申报。

3.已通过鉴定结题的课题需要申请继续滚动研究,或在其它渠道立项并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课题,需要申请自治区中小学德育科研立项的课题,可参照以上申请程序申请。

第七条 经评审同意立项的课题由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立项通知书,研究工作即可启动。

第三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八条 课题研究完成时,应接受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结题验收必须提交以下资料:课题立项申报表、开题报告、研究工作(实验或调研)报告、课题结题申报表、研究过程的主要材料、反映成果的相关资料(专著、论文集、决策部门采纳推广的证明等)。

第九条 课题鉴定程序:

1、课题组向自治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提出鉴定申请,经同意后可由课题组单独组织课题鉴定,各地级以上市也可由教育局德育主管处(科)集中组织课题鉴定。

2、课题成果鉴定一般采取通讯和会议两种方式。以会议方式鉴定者,由专家组集体讨论确定评审结论并由组长签署意见;以通讯方式鉴定者,各专家将鉴定意见送交组长,由组长综合各专家意见并签署鉴定结论。-3-

第十条 结题验收。在专家鉴定的基础上,经自治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审核验收,验收通过后,颁发自治区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结题证书。

****中学

二零一零年四月

-4-

篇2:中学德育科研课题制度

(2010-2015)

1.学校领导定期研究和亲自承担课题制度。

(1)•学校领导每学期要针对德育教科研工作进行三次例行研究(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

(2)学校领导要亲自承担或参加一项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2.校内科研组织和网络制度。

(1)成立有主管领导负责,有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德育科研领导小组。

(2)德育科研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

(3)科研队伍由各教科研组长、•课题负责人及热衷于教科研工作的教师组成。

(4)•德育科研领导小组下设校级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和校级教科研信息编辑部。

3.常规工作制度。

(1)学校有近期、远期科研工作计划。近期:学期、学年科研工作计划。远期:三年以上科研规划。

(2)德育科研领导小组负责对校级以下课题的管理,具体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3)每年征集论文一次,条件成熟时,编辑本校教师论文集,收集区以上刊物上发表及区级以上获奖的论文。

4.履行各级教师职责,承担和参加科研课题制度,每位任课教师要承担或参加一项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

5.教研组长或课题组长承担科研课题制度,教研组长或课题组长亲自承担本教研组的教科研课题并将本组课题加以分解,合理分工给本组教师,并负责本组各子课题的管理。

6.课题的申报认定制度。

(1)学期初,每项课题负责人要向德育科研领导小组申报课题。

(2)德育科研领导小组对各项课题进行认定。

7.德育科研领导小组对各项课题组提供服务与指导、验收、评奖制度。

(1)德育科研领导小组举办科研方法讲座。

(2)发放教科研信息。

(3)德育科研领导小组负责对各教研组课题成果的评奖。8.承担课题计入工作量,并列入年终考核项目制度。

(1)教师每年有教科研课题,并有总结,论文作为学年末考核评优的条件之一。

(2)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及教学经验总结,自治区级学会年

会一等奖,地区级级学会年会二等奖以上的教师,学校优先考虑推荐为区级以上先进教育工作者及晋级职称,奖励工资重要条件之一。9.科研成果报告会制度。

每学年初召开本校上学年科研成果报告会,通过报告会的召开、总结经验,展示教科研成果,交流信息,开阔思路,同时给教师提供发表自己成果的机会。

****中学

篇3:中学德育科研课题制度

12月12日, 长沙市教育科研优秀德育成果展示推介会在金海中学隆重召开。本活动由长沙市教育学会、长沙市教科院主办, 长沙市金海中学 (雨花校区) 承办。与会人员主要为各区县 (市) 理论教研员、德育教研员,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长沙市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的理事和会员学校的相关领导。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常务副主任李倡平、副主任易志勇, 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王小平、副局长王建华, 长沙市教科院院长黎奇、书记龙迪辉等省、市、区教育系统的相关领导和专家。

开幕式上, 金海中学校长黎杰明致欢迎辞;市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杜慧, 市教科院院长黎奇, 市教育局书记王小平, 省规划办常务副主任李倡平等先后讲话, 领导们对金海中学的德育工作、对六个参展的德育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参展的六个德育成果分别是:长沙市金海中学“闪光教育”德育成果, 长沙市明德中学“女生教育”德育成果, 长沙县暮云镇中学“网络教育”德育成果, 芙蓉区大同小学“礼仪教育”德育成果, 岳麓区五星小学“敬老教育”德育成果, 开福区西长街小学“感恩教育”德育成果。这六个成果的共同特点是, 有特色、有针对性地解决德育中的实际问题;操作性强, 易于推广应用;体现德育改革的新理念,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篇4:德育主任在德育科研中的角色定位

一、德育科研知识的传播者

当前,多数班主任掌握的科研知识甚少,对科研的选题、立项及研究的过程与流程也知之不多,特别是对课题中的变量及研究某一课题时需要操纵哪个变量、观察记录哪个变量,更是全然不知。这就造成了班主任参与德育科研的被动性和盲目性,难以自主地、有步骤地搞好德育科研。因此,学校必须向参与德育科研的班主任宣传相关的德育科研基础知识。德育科研不仅是主管校长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德育主任必须协助主管校长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德育科研立项前后,德育主任应当向课题组成员介绍德育科研的相关知识,做一名科研知识的传播者。为此,德育主任应当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使自己成为德育科研的行家里手。

二、德育科研的引领者

学校的德育科研,需要主管校长和德育主任的引领,这种引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抓好相关政策和相关理论的学习。

任何一个科研课题,无论是宏观课题、中观课题还是微观课题的研究,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法规和专业理论作为依据,这是德育科研的方向性问题。因此,课题组组长(一般是主管校长领衔)和德育主任,第一要务是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专业理论,以及他人对这一研究的经验、论文,然后组织大家深入学习。如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现状与发展”在天津立项后,总课题组立即召集各子课题校的课题组组长和德育主任研究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及有关理论成果,以便科学地指导课题研究。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

如何推动课题向纵深发展,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围绕课题研究的方向和不同阶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班主任专业活动是以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为主题、以履行班主任职责为内容、以学术性和同人互动为特征的活动。

精心组织班主任专业活动不仅是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的重要策略,也是推动课题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策略。可以说,没有专业活动就没有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也就没有德育科研。

有特色的班主任专业活动是一种教育文化现象,也是班主任从事教育文化创造的过程,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课题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活动必须突出以下特点。

一是参与性。专业活动中班主任是主体,没有他们的主动参与、踊跃发言,活动就会流于形式。为了调动班主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班主任在履行班主任岗位职责中经常发生的、备受他们关注的问题,以增强其参与的兴趣;二是研究的问题必须提前公示,并提出具体要求,以便班主任充分准备,在研讨会上充分展示。

二是开放性。课题立项后,总课题组应组织各实验区、子课题校开展开放式的专业活动,推动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以“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现状与发展”课题为例,一系列有特色的班主任专业活动蓬勃展开,使这项研究扎实有效地持续发展下去。2007年12月和2008年12月,天津市津南区德育研究室分别组织了两项大的活动:科研成果展示活动和课题中期推动活动。要求各子课题校充分总结自己的科研特点和主要成绩,向全区其他子课题校开放,并邀请总课题专家组成员参加。各子课题校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三是互动性。在组织活动之前就明确提出,主办方与兄弟校的与会者(参与方)要密切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切磋,畅所欲言。参与方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主办方要虚心听取,择善而从。

四是学术性。德育科研本身就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性的事业,具有学术性特点。而在专业活动中,与会者学术观点的碰撞、教育方法的切磋、疑难问题的研讨,便形成了同人互动的学术氛围。专业活动的学术氛围越浓厚,越能深化德育科研,成效也越显著。

3做好典型培养与推广工作。

受个人条件的限制,在德育科研中,每个人的发展会不平衡,因此,一定要把抓典型和推广典型,作为推动德育科研不断深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典型引路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德育科研也不例外。

4抓好日常工作中的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立足于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出现问题基础上的研究,是班主任在德育实践中将“问题课题化”的过程。其研究的重点在于班主任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反思,并加以改造,进而把握应该怎么做。其研究成果的形式不是结题报告、论文,而是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是记叙文的形式。

发现问题是前提。一个班主任不知道自己的不足、看不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不会有意识地进行叙事研究,也就不可能形成进步的动力。

反思是关键。班主任不愿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出了问题,不愿反思自己的教育机智、教育方法及实践的适切性,就不会有较大的进步。只有对自己以往的教育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和考量,对违背教育规律和自己教育中的失误(或成功)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并研究对策,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改进行为是目的。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策略,改进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当班主任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行为出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一设计一行动一反思”铺就的叙事研究的道路。研究过程中班主任是主角,通过反思获得对自己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的新的理解和改进,从而走上科研型班主任的道路。

5用科研道德规范研究者的科研行为。

在德育科研中确实存在“不道德”行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德育科研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带来负面影响。只有树立崇高的科研道德,用科研道德规范科研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等问题。

科研道德是规范德育科研行为、促进德育科研健康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实现“科研兴校”思想的保障。同时,德育科研的发展又推动了科研道德的建设和进步。因此,科研道德与德育科研行为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研究者应当以科研道德为准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科研行为,真正做到做学问先做人,搞研究先讲道德。

三、德育科研的操刀手

掌握德育科研的操作程序及规范要求,是主管校长和德育主任“操刀”教育科研所必需的。德育科研过程中要按照下列程序做好八个环节的教育信息情报工作,即:选题与论证一制订研究计划一申请立项一实施计划一中期总结与推动一结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一

专家鉴定一运用成果并深入研究。

教育信息情报工作是收集材料、获取新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及时汲取他人经验并主动发表自己观点、深入调查研究等各项工作的总称,贯穿于德育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教育信息情报工作应有专人负责。

四、德育科研的管理者

德育科研管理,是指主管校长和德育主任运用管理职能,引导、帮助和组织班主任完成德育科研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高效益地完成德育科研任务,用尽量少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等投入,取得尽量多的高质量的有用的成果,并在成果的运用和推广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的发展。

1德育科研的组织管理。

根据科研兴校的要求,学校应建立健全负责德育科研的机构,即具有德育科研管理职能的组织。该组织机构的设置有两种情况:一是非正式机构,如教科组,它以开展课题研究为主、兼管科研工作;二是正式机构,一般称教科室,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建立正式的科研机构,并制定教科室的主要职责。

建立学校教科室,一定要配备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科研管理能力的教科室主任。其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科研的质量。学校教科室科研人员应积极负起为科研兴校服务的责任,增强科研兴校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进而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学校教改实验及教师素质提高提供服务。

2德育科研的制度管理。

应制订《德育科研工作条例》、《德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德育科研成果管理办法》、《德育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条例》、《德育科研奖惩条例》等文件及相关制度,以利提高德育科研工作的实效。此外,还必须建立诸如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工作例会、信息传递、资料收集、情况汇报、课题确认与评估等系列制度,并形成具有启动、运行机制和导向、检测、激励功能的完整体系。制度管理的目的是使德育科研规范化。

3德育科研的档案管理。

(1)对本校的主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收集、积累、分类、编目、归档、保管,力求便于查阅利用。

(2)教科室或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应成为德育科研的信息中心,有选择地订阅一些学术性、研究性报刊,适当储备中小学校常用的一些量表、“诊断”工具、软件等。

(3)收集、剪辑各类报刊上有关教改和德育科研方面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信息、新动向、新经验,特别关注传递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资料。

(4)德育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要求规范化,应设立专柜,分类存放各种表格和资料,提高为德育科研服务的效率。

4德育科研的过程管理。

德育科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设计研究方案(主要是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研究假设,查阅文献资料,选择研究类型,确定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标准化处理,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抽样、统计处理)。

执行阶段——按计划实施研究,认真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变化的结果要及时记录、整理,并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抓好执行阶段的中期总结与交流。

总结阶段——研究结果的整理、分析与呈现(主要是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对制订科研计划,确立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落实实验班级、学科和人员,以及科研工作的步骤、检测、验收、推广、奖励等,都要自始至终地实行全过程管理。

篇5:吐鲁番市职业中学德育科研制度

第一条德育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为加强我校德育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法》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我校成立德育科研小组,并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制定学校德育科研制度,积极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二条学校德育科研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

第三条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从本校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整体规划学校德育科研体系。

第四条德育科研的具体目标、内容、课题等遵照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学德育课程标准》施行。

第五条学校要充分发挥德育科研小组的作用,鼓励德育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密切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还要为德育科研人员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

第六条学校由党支部书记具体主持德育科研工作。

第七条学校德育科研小组以德育处、教务处为核心,以政治组及各年段长、班主任为主要科研力量。

第八条学校对德育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

第九条学校要为开展德育科研工作提供经费保证,包括提供德育工作所必须的场所、设施,建立德育资料库。要为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订阅必备的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努力配齐教学仪器设备等。

篇6:中学德育课题汇报材料

xx中学在“德育五项专题”中确立的子课题是《学校德育多元化评价策略》。此课题于2012年10月正式开题,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实施的计划与安排,认真扎实地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如今,有收获,有改进,也有困惑。两年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具体做法:

(一)工作流程严谨有序:

2012年10月20日:接到“德育五项专题”研究的通知后,我校立刻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组建了由校长挂帅、德育副校长具体实施、政教主任及部分班主任和思品教师参与的课题组阵容。时至今天,我们共召开了多次会议,确定了“学校德育多元化评价策略”的子课题,对课题组人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与落实责职,讨论通过了《XX中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制定了“前测分析卷”、“xx中学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及具体操作办法。分发《德育评价标准》、《德育积分卡》、《“校园之星”评选要求》。每年寒暑假还制定并分发《假期生活评价表》,以“给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对学生假期生活的评价。

(二)方案细则科学合理

课题组经过实践与讨论,制订了《多元化评价实施方案》和《评价细则》,科学设臵多元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式。

我校实施的多元评价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只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出台了《学生综合素质多元化评价实施方案》及相关评价细则,在方案中确立了多元化评价的总体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实践能力、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重点,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我校在实施多元化评价过程中遵循了六条基本原则。一是评价内容多元化;二是评价方式多元化;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四是评价过程动态化;五是评价结果人性化;六是评价项目的个性化。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设臵多元化评价的重点和内容。既有基本能力评价项目,也有个性发展项目,必选项目和选择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树立自信、发挥潜能、快乐成长。

(三)实施过程注重实效

1、拓宽德育评价渠道,突出德育评价实效性。学校为每一个人建立了一套《德育卡片》,内容涉及到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等9大项、40多个小项,突出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评价;每个班级都建立了评比栏、展示台、争先榜等评比项目,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的各项出色表现都可以获得奖励或加分。学校结合日常开展的“文明守纪月”、“感恩三〃八”、“安全周”等活动,阶段性的评选优秀学生,如学雷锋标兵、爱心天使、守纪模范、孝心天使、拾金不昧、小巧手等,引导每一个学生从多侧面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2、多几把评价的尺子,突出德育评价的个性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体发展是差异而又独特的。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在班级内部,学校要求增设各种小岗位,并实行岗位竞争制及岗位轮换制,以便让所有学生都接受管理与服务的锻练。学校还要求建立“班级人才储备库”,搭建学生各种成长和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为班级付出劳动,接受评价。在校内,学期末的评比除原来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之外,学校还增设了进步之星、文明之星、卫生之星、岗位之星、创新之星、歌舞之星、体育之星、文学之星、书法之星……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一项甚至几项奖励,人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家校互动齐评共赢

多元化评价中,家长的关注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结合我校住宿生多,多数学生一周只回一次家的实际情况,我们给每个学生设计了一张“假期生活反馈卡”,内容包括生活习惯、家务劳动、孝敬长辈、锻炼身体、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并结合家长的评价每月开展评比“家庭好孩子”的活动,月末与“德育先进生”一起表彰。寒暑假时则根据家长反馈表开展“假日之星”评比活动,在开学典礼上进行表彰。

在家校互动的评价中,孩子、家长、老师三者任务不同,目标却一致,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阶段性成果:

1、构建了以校为本的的学生品德、家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系列培养目标;形成了全新的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更富生活意义和文化气息,给每个孩子留下初中生活美好快乐的记忆,让评价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

2、通过“德育卡”的制定和“校园之星”的评选,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现在参与实验的班级周周评,学校月月评,一时之间,校园内明星闪烁,璀璨耀眼。

3、编写并印发了《56个好习惯》、《XX中学德育一日常规》等校本教材。

4、通过家长评价、班主任评价、科任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学生的德育评价中来,也让更多的人懂得了德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在课题研究领域我们已小有收获,但在我们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不少家长只要分数的思想严重,讲德育搞活动他们说是浪费时间。有些活动不愿意让孩子参加。

2、部分学生不仅对德育评价不以为然,还讥笑打击那些争当先进德育生的学生。

3、少数班级的评价存在流于形式或虚假瞒报的现象,评出的德育先进学生仍然是成绩优秀学生甚至是老师的关系户,这让其他学生不在相信德育评价。

4、实验教师理论水平不高,归纳总结的积极性不高,大多不愿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心得和想法,最终造成有了经验而无书面材料的结果。

四、今后的设想:

1、实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并逐步在全校推行;

2、在网校上建立学生“德育评价网络平台”,使评价的过程更容易操作,结果更容易统计和公布,也让家长能通过网络解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当然统计的结果不对外公开,家长需注册登录才能看到)

3、收集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和经验论文,整编成册。

篇7:19中学德育课题阶段总结

和平区作为实验区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级德育课题《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的研究是针对德育脱离中小学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脱离中小学学生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脱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不良状况,开发既具有生活气息又真正让学生参与的富有地方资源的德育课程,从而促进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使中小学德育工作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我校“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于2014年被批准列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现已一年,现将近阶段工作做以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新时期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新形势下对学校德育认识的深化,它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到沈阳工作、生活。如何使这些新市民从思想和行为上迅速的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我们身边的一份子,需要全社会做大量的教育工作。特别是他们的随迁子女相当一部分也来到沈阳生活和学习,他们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思想上更容易产生波动。但他们也更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更希望成为一名新市民,更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教育工作。

目前关于新市民特别是新市民子女的教育各地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校作为和平区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指定就读初中,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近80%,构成我校生源上的一大特色。他们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家庭氛围,导致外地孩子与本地孩子之间的诸多不同,特别是在行为习惯、礼仪修养、文化素养、道德水准等方面差距明显。这些因素使我校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第一,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务工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计,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指导教育,这类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为盲区,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许多学生小学时候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小城镇读书,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以后才来到城市生活,基础教育相对落后,没有养成系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第三,生活条件艰苦,流动性大,归属感较差,自卑心理严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也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面对这样一个错过了小时候兴趣培养的关键期、前期的文化引领基本空白、行为自由随意而不讲规矩的特殊群体。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牢记责任,不辱使命,认真分析研究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状况。大家发现这群孩子虽然有许多不足和缺陷,但也有许多闪光处,如吃苦耐劳、纯真朴实、容易相处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非常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渴望学习一技之长。虽然现在生活条件艰苦,但更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成为一个新市民,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虽然他们的不足和缺陷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难度,导致了学校发展的困境,但只要我们转变视角,改变态度和教育方式,积极开发,扬长避短,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一样会出众、优秀,成为融入沈阳这座大城市的合格新市民。如何引领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市民,我们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发地方德育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行为养成、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

(一)研究内容

1.研发校本德育课程教材,使教育系统化、规范化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点,我们规划设计的的德育课程分为四个部分:懂礼仪、遵道德、爱沈阳、做贡献。我们相信:通过补习缺失、改掉陋习、树立典型,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一样也会成为出众、优秀的新市民。懂礼仪: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程度,用良好的语言、行为、仪表、仪态展示自己的风采。

遵道德: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为载体,践行沈阳人基本道德准则,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质。

爱沈阳:介绍沈阳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政治地位、经济文化情况。

做贡献:结合家庭教育,以身边好人、优秀毕业生、文明市民为榜样,立足身边,为“第二家乡”沈阳做贡献。

学校编辑校本德育教材,七八年级上下各一册,共四个部分,每学期上八节课,使教育系统化、规范化。

2、开展多种规范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丰富体验中完善言行

活动育人是教育永恒的规律。作为教育者,我们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各类规范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规范意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沈阳市第十九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开展“行为规范达标评比活动”,评选“行为规范示范班”。积极利用学生群体中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监督、管理作用,设立学校行为规范监督员。启动“优秀学生”、“校园文明标兵”、“班级之星”评选活动,激励导行,各班每学期评选1次,每次可评选十多名学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获得品尝成功的机会,并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设计启动“行为规范特色班”建设活动。各班从本班学生行为习惯的整体表现出发,以学生的特点或弱点为切入点,师生研讨共同确立创建主题。如“遵纪班”、“自律班”、“惜时班”、“诚信班”、“爱心班”等。各班围绕创建主题展开系列活动,设计制作班标、制定班规、打造班级特色文化、设立班级行为规范监督岗等等。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会较好地促进学生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开展全校性整体活动和年级系列活动,体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层次性、新颖性和实效性。如组织“国学诵读经典活动”,“礼仪之星”评比活动,“知沈阳,爱家乡”活动,评选“身边好人”活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请各界成功人士作报告的活动,通过自觉遵守法律纪律,维护社会公德的教育,开展争做社会好公民、家庭好孩子、学校好学生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好学校每一项设施,利用媒体舆论宣传活跃校园文体生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建各具特色的校园、班级文化,逐渐形成“自强、自立、自信、自尊”的良好校风、班风。各班级加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力争达到每班有班歌、班训、班级公约,有适合班级学生的评价标准,逐渐形成师生和谐、精神振作、身心愉快并具有本班级特色班风、班貌。

学校适时开展文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示个性风采。并把有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组成体育训练队,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发挥他们的优势,培养集体荣誉感和拼搏向上的精神,也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探索一条新的出路。4.提高家长家教技能,让学生在合力中养成良好习惯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家教活动,总结外来务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外来务工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育人质量,解决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管轻疏的问题,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开展家校互访,教授家教技能。倡导班主任主动到学生家上门了解情况,班主任每学期对外来务工家长普遍走访1至2次,班主任手机24小时开机,出现情况随时与家长联系。班主任通过家访、家长到校、家长会、家长学校、电话联络等途径,提高进城务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办好家长学校,规范有效办学。家长学校让家长走进学校,坐进课堂,学有所得。每学期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为进城务工家长举行专题讲座,介绍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创设活动平台,推进家庭教育。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借助活动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如评选“孝心小使者”,假期要求学生每天帮父母做家务,体会做家务的辛劳,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

设立家长开放日,增进家校沟通。每学期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在运动会或其他活动时邀请家长参加,在活动中发现各自孩子的特长和闪光点,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真实的情况。构建信息平台,促进家校互动。定期通过家校通发放《家教指南》。收集提炼优秀学生成长的个案,积极推广他们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不定期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引导进城务工家长针对特殊时段或特殊问题给予指导,如每年寒暑假、节假日等。5.开展个案跟踪研究,让学生在矫正中转变不良行为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转变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更是不易。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有一部分孩子的陋习根深蒂固,光靠单纯的规范学习、活动参与是难以奏效。在实践中,我们需关注到了这部分孩子,并积极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对他们进行个案矫正研究,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爱心、耐心、恒心。

各班为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较差的2-3名学生建立跟踪档案,每月做一次跟踪记录,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和同学指定帮扶,努力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这种方法主要针对行为上存在严重偏差的学生展开。

6、丰富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得到激励

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了规范宣传之后,校行为规范监督员每周进行常规检查,检查结果第二周公布在学校橱窗,每周根据检查结果颁发流动红旗。各班也设有班级行为规范监督员,参照学校检查内容每天管理班级,每月进行综合评价,结合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的意见评出一月的“文明小标兵”“形象之星”,对进步较大的同学授予“进步之星”。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回到家要么把学校的习惯忘得一干二净,要么受家长的影响回到初始状态。我们拟把家长评价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也借此督促家长注意形象,对孩子产生正影响。

“行为规范达标评比”活动中,以前学生违反了规范,班级就会被扣分,会影响流动红旗的争夺。我们拟对班级在哪方面做得特别出色,或者为学校做出贡献的,进行加分,这样就可弥补前面被扣的分。这种双向多角度的评价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目的 1.科研目标:

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初中生新市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校本课程教材,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应用于德育工作的实效。2.育人目标:

使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步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新市民奠定基础。3.工作目标:

提高教师德育理论水平和艺术,整体提升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三)研究的对象

我校2013年入学的学生,目前为八年级。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并辅之为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6月)

1.通过专题调查、理论研究、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思路,向和平区课题组申请课题立项。

2.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向和学校特点确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细化任务分工,夯实研究基础,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3.课题开题论证,对于课题实验教师和实验班进行实验前培训、辅导,开展理论学习和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高对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能力。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6月-2015年6月)

1.各实验教师和实验班根据学校课题研究方向,结合学校特色开展研究。

2.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库开展创设新市民养成教育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形成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校本德育教材。3.召开阶段研讨会,在前期形成阶段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德育实践完善校本德育课程,并形成我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操作模式。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6月-2015年9月)

1.进一步提炼理论成果,丰富实践操作模式,进而形成适应我校特点的校本德育课程,初步构建起新市民养成教育德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

2.形成《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3.形成具有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校本教材。4.形成实验教师论文汇编。

四、阶段研究成效、成果 目前我校已编写《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教材》,隔周一节课,由班主任授课,要求完成教案,德育处检查。部分班主任撰写了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教育实例。

通过班主任授课和各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学生整体面貌有了大的改观,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好学,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为将来他们成才,走向社会,成为一名新的沈阳市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家长的配合是我们工作中的难点,一些家长由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有将学校当做托儿所的思想,把孩子放在学校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了,加大了我们班主任的工作难度。需将学生家长的教育纳入我们的日常工作,加大力度,使其尽量配合我们的工作。

篇8:中学德育科研课题制度

一、一个理念

在学校制度建设的过程中, 有无核心的理念关系到制度建设能否有序、有效、有针对性, 有系统性地展开。基于此, 一个理念便成为巴蜀中学制度建设的核心理念, 即学校的管理理念——责任立己, 制度立校的管理理念, 其明确了责任心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制度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巴蜀中学谨遵“尊重与爱心是师德的灵魂”的教育真谛, 要求所有教职员工, 用最强的责任感来挖掘自身的教育智慧, 驱动教育行为, 成就教育事业。

1、“责任立己”, 是从教育者的角度确立教育事业的理念,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教育事业, 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发自内心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形而上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人生, 它是在“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前提下形成的, 是在对教师形而下层面问题的有效解决基础上形成的, 它配合着教师物质上的殷实, 精神上的愉快, 工作中的踏实, 生活中的美满, 是在“幸福巴蜀”事业理想的基础上对全体教师提出更高的教育激励, 更广的教育视野。

2、“制度立校”, 是从学校管理者角度确立的学校管理规范, 它不仅涉及分门别类的学校制度, 更是从普泛意义上保障学校各个领域的规范运作, 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规范、考评制度, 更多的是一系列激励制度。制度, 不仅仅是诸多条条框框的规范, 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管理文化, 所谓“文化管人管灵魂”, 巴蜀中学“制度立校”的管理理念, 并不仅仅停留在制度条例的层面上, 而上升为一种浓厚的、具有巴蜀特色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范畴。加强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 实质上是为学校的长足发展树立一种体制性的价值观, 建立健全长效的制度机制, 规范学校管理。

二、三本书籍

“制度立校”的理念, 需要物化的规章制度, 用以体现法治思想, 杜绝“人治”现象。这既是学校管理者对于自我角色的准确定位, 又是集全校教职员工之智慧制度的符合巴蜀校情的制度规范。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需要“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不能将制度描绘成为一种务虚的典章, 而应该成为实在的深入人心的规章制度。在广大教职工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 能够有科学的、合理的、民主的、明确的制度可依, 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充分体现公平、规范、有序原则。在此基础上, 巴蜀中学举行了学生、教师、职工、行政人员及干部等各方面关于制度建设的座谈会、讨论会20余次, 充分听取教职员工的意见, 反复审定、修改, 将学校各个方面的制度规范, 物化成三本重要的书籍, 即《尺正明道——巴蜀中学规章制度汇编》、《重庆巴蜀中学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则》、《重庆巴蜀中学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则》。这三本书籍的编订充分依据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 绝对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结合巴蜀中学的自身实际, 充分细化、内化、特色化其中的相关条例。在征求广大教职员工意见的基础上, 仔细审定, 报校长会讨论并最终编订, 全校师生人手一册。

1、《尺正明道——巴蜀中学规章制度汇编》, 主要针对教职工编印, 内容涉及“党政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师资队伍”等各个板块。在不同的版块下, 又设计到许多具体而实在的条例。如《巴蜀中学党委制度》、《巴蜀中学年级目标责任制》、《巴蜀中学安全检查制度》、《巴蜀中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巴蜀中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巴蜀中学校本课程评价试行方案》、《巴蜀中学教研室工作条例》、《巴蜀中学教育科研管理条例》、《巴蜀中学学术年会成果评奖方案》、《巴蜀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巴蜀中学名师激励机制及名师职责试行方案》、《巴蜀中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内容详细, 涉及广泛, 成为学校运行、教师工作、后勤保障的重要依据。

2、《巴蜀中学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则》、《巴蜀中学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则》两书, 则是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下, 进一步细化巴蜀中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善为根, 雅为骨, 志为魂”的育人理念和“挖掘潜能, 张扬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不同层面, 引领学生成长, 规范学生行为, 激励学生志气, 是巴蜀学子赖以约束自身行为规范, 立志做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龙的传人”, 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 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素质的现化文明人, 崇尚科学、勇于开拓、富于创新、善于协作的智慧的人, 能参与和主导国际潮流的开放的人, 脚踏实地, 勤奋实干的求真务实的人。

总之, “三本书籍”将巴蜀中学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外化为有章可循的典籍, 完成了制度建设从理论构想到现实实践的跨越。

三、四条原则

一所现代城市中学的学校制度建设,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巴蜀中学的学校制度建设遵循科学、民主、人本的大原则, 结合自身的建设需要, 结合巴蜀中学的实际, 形成了四大原则, 即科学性、人文性、激励性、系统性。这四大原则从根本上保障了巴蜀中学的制度建设。

1、科学性。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科学性, 不仅应当是一种正确的理念, 正确的价值导向, 更应该是一种健全的规范尺度。其保障了现代学校在制度的引领下沿着规范、特色的道路发展。巴蜀中学的学校制度, 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符合本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理性原则, 充分体现科学性原则, 融入了巴蜀历史传统, 并及时关注理论前沿, 在传承中发展。

2、人文性。

学校制度建设的人文性原则, 其实是在深层次体现制度建设的“人情味”, 让制度建设脱离冷冰冰的毫无人情味可言的“镣铐”“锁链”, 从而让制度变成一种鞭策性、激励性、保障性的文化, 能够确保每一个制度下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关爱、关心、关注, 更加自觉自愿, 动力充沛地参与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巴蜀中学制度建设的人文性原则, 体现巴蜀中学“三本”理念, 因而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努力追求自己的教育事业, 感受“幸福巴蜀”在各个方面对于教育事业的塑造。如鲁能编制教师八万元的安家费按期发放, 住房公积金足额保证等, 保证全体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 营造了“幸福巴蜀”的大氛围。

3、激励性。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建设一种具有活力的制度用以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将会对学校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巴蜀中学将制度人性化, 演化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激励性原则, 就是体现在调动全校教职员工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 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大地激发出来。制度最根本的目的是集中全校所有的力量, 共同思考, 深入研究, 寻找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之路。巴蜀中学的学校制度的激励性原则在教师节表彰大会、学术年会表彰等上充分体现, 丰厚的物质奖励, 高层次的精神激励, 激发了教师上进的动力;学生各种评选优秀的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全面发展。

4、系统性。

一所学校制度建设能否全面、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在于有无系统的制度。只有从理论上形成系统的制度建设规范, 并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活动, 就一定能够有成效。巴蜀中学制度建设的系统性表现在覆盖面广, 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的领域, 能够在各领域之间保持合理、密切的配合、协作。所以, 巴蜀中学制度建设是从点到面, 依次铺开, 不断调研, 反复讨论, 分步部署, 不断补充, 系统运行的。它不仅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 也为学生的序列化学习、中学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了积极的激励与引领。

四、五项措施

一所学校制度建设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更需具体落实。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进而将反馈经验纳入到理论修订的体系之中,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的理论和构想。所有的制度建设实践必须由一项项的措施来保障制度运作的科学、公正、合理、全面。其五大举措为:

1、制度理念:

经典借鉴研究制。一所学校在制度理念方面是否能够科学、先进, 必须在理论选择上照顾到两个层面:第一, 经典案例的借鉴;第二, 自身实际的反思。巴蜀中学在制度理念的创新上紧紧抓住这两个方面, 既不断向外看, 开阔视野, 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学习、借鉴优秀的、经典的学校制度建设经验, 并且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研究、学习, 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巴蜀中学的制度理念,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在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之中。这正是“现代”这一词汇的价值内涵, 它意味着不断开拓进取, 大胆创新, 敢为人先。

2、制度反馈:

学校定期评议制。制度运行的状况如何?需要适时地反馈。所以,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大规划中, 少不了制度反馈的相关程序。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 需要有一定的人和部门来监督, 来调研, 来发现问题, 来调查意见, 进而将这些真实的信息反馈到制度建设的相关部门。在收集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召集代表协商评议, 并做一定的科学、合理的修订。巴蜀中学的制度建设, 在程序上有专门的制度反馈环节, 在学校教职员工中成立代表大会, 负责收集对制度运行的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上传下达, 形成制度反馈机制。在一年一度的制度修订前评议各规章制度的短长, 并形成书面的报告, 报校长会审核, 进而修订制度。制度的反馈、评议是学校制度得以定期修订的前提和保障。

3、制度修订:

学校年会修订制。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不能是固步自封的、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来及时修订和完善。巴蜀中学的制度修订措施, 主要是学校年会修订制。每一年, 学校都会针对制度建设的相关成果及问题召开专门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 认真听取不同层面、不同身份的教职员工对于过去一年制度建设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修订方案, 报校长会研究、审议, 并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修订方案, 全校通报。

4、制度实施:

年级目标责任制。年级目标责任制是学校的重要制度文化。以年级为基本管理单位, 三年为基本管理周期;以年级党支部、年级领导小组为领导核心的年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年级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 学校制度建设实施的核心部门, 也是学校各项制度落实的第一要道。制度的实施, 以年级为单位, 目标明确, 责任到位, 保障了学校制度的有效实施。

5、制度协调:

职能部门统筹制。学校制度建设门类广泛, 涉及学校党政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后勤工作等诸多领域, 制度建设能否将所有领域协调起来, 是关系到学校制度能否在各个环节有效链接, 协调的重要手段。巴蜀中学制度建设中, 各个职能部门如学校党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教科处、课改处、总务处等各个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 统筹规划, 协调解决, 保障了制度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

[2]周俊主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

[3]罗生全、敬仕勇编著:《现代学校制度新论》,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

上一篇:社区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制度下一篇:六一联欢会主持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