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管理课题(上报稿)

2024-05-10

长效管理课题(上报稿)(精选2篇)

篇1:长效管理课题(上报稿)

关于本区加强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

在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我区紧紧抓住城市发展的机遇,以“南桥新城”的开发建设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化的滨海城市、打造三区一基地为己任,以实现“美好的城市、和谐的家园”为目标,着力加快城市建设,全面加强城市管理。但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本文将回顾总结城市管理现状,重点剖析市容环境管理问题及原因,建立健全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市容面貌的角度进行研究阐述。

一、“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开展上海市文明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创建和迎世博600天行动,相继获得成功和取得佳绩,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攀升,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投资环境更为优化。目前,全区基本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框架,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紧抓创建契机,城乡面貌有突破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把它作为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创建过程中全面开展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周边、居住区、主干道两侧的环境整治,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难点顽症;全面加强绿化建设,建成区园林绿地覆盖率达23.85%,覆盖面积2357.58万平方米,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网体系;全面落实环境建设各项指标要求,2007年逐步建成了区生活垃圾中转外运处臵的“三站一码头”,完善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1

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3年来共中转处臵生活垃圾近60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道路保洁实行18、16、12小时的延时和从墙根到墙根的延伸保洁覆盖;中心城区道路综合完好率93.28%,路灯亮化率100%;河道保洁覆盖率95%;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3%;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均≤60分贝;烟尘控制区达到全覆盖;全区市级村容整洁村、市级卫生村、健康村覆盖率均100%,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率98%,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率98%。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城乡面貌得到全面改善。

(二)理顺机制体制,城市管理有创新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单纯靠某个单位某个部门,或一个阶段的突击整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机制体制作保证。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区专门成立了创卫办、拆违办以及绿化委员会、市容环境综合建设联席会议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联席会议等工作平台,形成了工作聚合力,强调条块结合,突出属地管理,责任到人,实现了管理队伍机制创新;各镇(开发区)归并整合绿化和市容环卫部门,成立了镇(开发区)级绿化市容所,使职责任务更明确,管理地位得以加强,实现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受到重视,各镇(开发区)分别成立了13支城管队伍,有城管执法队员170余人,海港、临海社区通过派驻城管执法分队的形式,使城管执法工作实现全覆盖;城市网格化建设从2008年10月启动至今年4月底实现全区镇区的覆盖,健全了城市管理中问题的发现机制和处臵机制。通过理顺管理机制体制,为城市的有序管理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宣传引导,城市管理内涵有提升

城市的管理需要公众的参与,城市管理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我区紧紧抓住“贤”文化的发展目标,大力倡导“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思想理念,并以此为导向,大力开展“人人动手,清洁家园”、“小手牵大手”等各项活动,建立了“3+2”义务劳动制度(3指:每月5日“窗口服务日”、每月15日“环境清洁日”、每月25日“公共秩序日”;2指:“周四爱国卫生义务劳动”、“周六党团员回社区参加义务劳动”);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与育人相结合的方针,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办事程序等,提高广大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和认识水平,促进市民做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增强法律意识、大局意识,树立讲文明、讲道德、讲秩序、守纪律的风尚,公众参政议政的能力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讲求奉献的社会氛围逐步加强。

二、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城市环境面貌的反复是困扰我区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难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管理机制、思想观念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重点加以突破。

(一)长效管理机制不完备,整治成效巩固难

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的几何级增长,使我们无法在规划初期准确做好功能定位和超前预见;其次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管理部门缺乏全过程参与,有些意见和建议无法传递到规划和建设环节;再次,由于长效管理机制不完备,缺乏管理的预先介入,管理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以突击式、迎查式、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为主,管理部门之间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分散管理、低效运转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使城市管理常常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 3

潮的怪圈。

(二)思想认识观念不到位,管理氛围形成难

部分单位对环境建设工作重视度不一,工作力度和广度开展不平衡,重建设轻管理的意识依然存在,制约了管理成效的整体提升;其次,环境建设中条块工作融合不够紧密,块上以经济发展为重,条上强调行业指导,两者之间的关注点不同,同时在区域交界处块与块之间存在谁管理的分歧,条与条之间存在谁牵头谁实施的误区;再有市民的环境观念和文明意识比较淡薄,社会公众缺乏参与意识,最终造成,背街小巷、中小道路、社区、城郊结合部等管理盲点死点依然存在,中心城区好于其他街镇,镇政府区域好于城郊结合部和社区,主次干道、窗口地区好于中小道路的情况。

(三)司法保障措施不健全,执法形象维护难

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当发展与规划发生矛盾时,当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重建设速度,轻法规条例的执行,造成规划和有关管理要求频繁调整。其次,维护城市管理的城管执法工作,由于执法依据都是从其它专业执法的法律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城市管理综合性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执法力度和权威性不够,处罚手段单一,威慑力、惩戒性不够。

三、我区城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的思考

城市管理是一场攻坚战,但更是一场持久战,一定要有常抓不懈的意识和决心,要致力于长效机制的研究制订和贯彻落实,在管理中要明确以下工作思路:

一是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调整城市管理机构设臵和管理职能,逐 4

步实现由小城管向大城管转变;二是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条和块的城市管理工作力度,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从突击式、事务性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三是运用法律、市场、技术等手段,创新城市管理方法,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一)坚持城市管理的“五个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管理中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趋势;管理前臵,贯穿全过程的趋势;以人为本、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将是未来现代城市管理的三大趋势。通过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等管理手段,实现对城市的有序有效管理。为了确保城市建设的延续和提升,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必须坚持“五个原则”:城市管理的系统化原则、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原则、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原则、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原则、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原则。

(二)实现城市管理的“五个转变”

实现城市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有理念上的转变,要树立管理是服务的理念,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管理者把自己当成是发号施令者,重视制裁,忽视导引、忽视说服与教育等传统的管理思想;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从“管民”到“为民”的思想转变,将公众当作城市管理的积极行动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搞好为民服务;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规范公众的行为,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正当权益不受侵犯。以观念的转变推动管理手段的转变,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型向常态化转变、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实现城市管理由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科 5

技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城市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制手段为主的转变、实现城市管理由政府包办一切向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转变。

(三)建立城市管理的“五大机制”

现代城市管理大量采用高新技术对管理设备和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公众参与方面,积极倡导全体市民树立现代城市文明观念和社区共建意识,提高市民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性。在城市管理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建立健全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重大问题决策机制,提高判断、决策水平。现代城市管理执行责任体系,按照“统一领导、综合管理、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原则,着重建立完善以下机制:

(1)强化领导的责任机制

领导是城市管理的领航者,也是第一实践者,领导的责任意识强弱与否,影响着城市管理面貌的好坏,为此必须强化领导的责任机制,要加强对领导的工作考核,城市管理实效纳入工作考核,并占据较大的比重和分值,促进责任机制的落实。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领导要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城市环境发展规划。要对绿化、环卫、景观等工作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规划设计,建立符合长远发展规划。当前我区着重要做好以下规划:一是要按照《上海市绿化条例》,制定我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区绿化委员会和区镇两级绿化委员会的工作职能,重点做好南桥新城的绿地系统规划、4.78平方公里的中央绿地建设,以及我区“十二五”绿化发展规划。二是做好我区生活垃圾处臵规划,做好生活垃圾处臵厂建设的规划论证工作,确保我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臵工作,大力推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实现低碳节能 6

篇2:长效管理课题(上报稿)

完善救助制度

--榆社县低收入人群“一站式”服务情况汇报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根据民政部、卫生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对参加新农合的贫困农民在住院治疗并履行新农合报销手续之后,由民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患病农民进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一、实施背景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全县总人口1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万人,农村五保户1508人,农村低保8994人,属省级贫困县。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后,由于新农合报销程序与民政救助程序之间的衔接过于繁琐,审批环节多,患病农民在办理过程中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增加了办理救助的经济负担。从2010年开始榆社县卫生局借助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中国农村卫生发展十一项目的支持,对此专门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经过与民政局协商,由榆社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民政救助“一站式”服务制度。

二、实施办法

“新农合报销+民政救助”的“一站式服务” 补偿模式就是指符合民政救助救助对象条件(主要包括农村低保、五保和住院新农合报销后剩余部分超过6千元的边缘人群)的,在全县各医疗机构治疗出院后,在得到新农合补偿的同时即可获得医疗救助补助,定点医疗机构对贫困人群实行先行垫付医疗救助补助金

额,救助对象只需支付经新农合报销和民政救助后个人自付部分金额。这样简化医疗申报手续,并能及时给予救助,极大的方便了群众。

在这种模式下,定点医疗机构按月将报销基金和民政救助基金汇总后分别报县合医中心和县民政局,经审核无误后报县财政局审核结算,再由县财政局将资金直接转到医疗机构账户。

三、实施效果

通过“一站式”服务,整合两个体系,构建一个平台,理顺一个程序。

“整合两个体系”,通过“一站式”服务,整合新农合报销与民政救助审批两个工作体系,推动部门信任合作,由新农合报销窗口代理承办农村医疗民政救助申办事宜,两项申办审批合并进行,合并办理流程,减少办理环节。

“构建一个平台”,是指通过“一站式”服务,构建起了统一的农村医疗报销救助承办平台,实行平台共享、资源共享、流程合并,一个窗口全流程办理新农合报销与民政医疗救助手续,完成新农合报销与民政救助的申报、受理、审核和结算。

“理顺一个程序”,是指通过“一站式”服务推行之后,改变了以往卫生、民政、医疗机构各自承办、各自审核、各自结算、各自给付和多个环节审批的工作模式,变为一个窗口承办、审核、结算全流程办理,变以往由“农民跑着办”为“部门合作办”,将以往由患病农民承担的繁琐的办理成本转移到相关部门之间,不仅办理变得简便快捷,让患病农民免受奔波之苦、少花来回之费,而且实现了“先看病、后掏钱”,大大减轻了贫困农民的看病负担,受到了广大农村贫困农民的真心欢迎和拥护。

榆社县从2010年开始实施“一站式”服务以来,截至2012年年底,三年时间共救助农村贫困患者2328人次,发放救助金额499万余元。粗略估算三年来仅“一站式”服务就为贫困农民节约办理成本六余万元。

上一篇:在《星空》的背后初中作文下一篇:浅析中国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