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课题调研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多年来我国财政收入超速增长,极大地刺激了国民的“税痛”神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财政收入超速增长原因的相关研究进行剖析,结合对15省份财税干部的访谈调研,提出了一个关于财政收入超速增长的新解释:财政收入“空转”。本文认为要关注地方官员这种通过“空转”来制造财政收入泡沫的行为,要尽快消除泡沫还原地方政绩,保障地方政府行为理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财政课题调研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财政课题调研管理论文 篇1:

高校科研经费模糊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摘 要】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实行“课题制”管理以来,科研经费有效管理得到提升,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当然也显现出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由此可见,对高校科研经费开展绩效评价进行绩效管理是必要的。文章从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出发,提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模糊数学、区间数学为基础,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为绩效管理夯实了基础。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合理性。

【关键词】 科研经费; 绩效管理; 绩效评价; 模糊数学

一、引言

科研项目是对高校综合科技水平以及综合实力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高科技人才、建立重点学科的重要保障。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及相应的科研经费都处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科研经费已成为目前高校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基于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科研质量的提升,增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快速发展。同时,也遇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矛盾。大致归纳如下:

(一)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致使科研管理水平、监督手段不能适应新要求

目前各大高校科研经费,根据来源渠道不同可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指财政性拨款,例如:973计划、863计划,另外国家和省部的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学科点、社科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等。由于这些财政性科研经费不包含创收成分,必须按国家专项经费办法管理。横向科研经费就是高校和各种企、事业单位横向联合,进行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协作或科技转让而获得收入,这也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由于,科研经费的来源是多元化的,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要求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而各类科研项目又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科研经费管理及核算带来特殊性和复杂性,加大了经费管理和监督的难度。

(二)“课题制”模式下的财务管理遇到的难题

“课题制”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目前在高校普遍推行,项目负责人对课题的立项、科研经费使用、项目验收以及项目形成的资产、成果进行全程管理。有力地推动课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取得明显效果。但由于有些高校重视科研“上项目”,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效益性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例如:有些学校在项目经费上核算机制不健全,有的则财务制度执行标准不严谨,而更多的是不按规定执行预算,直接费用在课题间分割不清晰,公共费用分摊困难,使得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更有甚者某些科研项目中出现“真的假账,假的真账,假的假账,就是缺少真的真账”的怪现象。

(三)缺乏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核与评价

科研委托单位和管理部门缺乏对科研项目的协调、监督,又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不能科学合理地对科研项目进行效益考核,难以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合理的评价。

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课题组”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科研经费,加强预算,加强财务制度执行力度,克服不规范、不符合制度的现象,本文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开展绩效评价的研究是必要的,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绩效”(Performance)来源于管理学,最初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绩效评价成为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评价的重要内容。后来高等教育领域也引用绩效评价,设定绩效指标对高校取得的业绩、效益进行评价,很多国家以对高校的绩效评价进行绩效拨款,促进学校进行绩效管理。

“评价”(Evaluate)是一种认识活动,评价本身不创造价值,但是对已存在的价值作出判断。开展绩效评价也是科研经费审计的关键点,是开展绩效管理的基础。

现在我们对高校的科研经费部分进行绩效评价。因为科研经费问题是多因素、多目标、多层次的复杂的大系统,其中不少因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还存在相对独立的一面,另外一些因素具有模糊性,没有明确的外延,内涵也很复杂。总之,对这些因素不能一个个地单独考虑,而需要全面、综合地加以权衡。传统的评价方法难以奏效。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使各因素间关系条理化、层次化、理论化,使许多只能定性分析的指标加以定量化处理,使模糊量向经典量转化,利用模糊数学、区间数学构建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正适合解决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问题。

所谓“绩效”就是“业绩”、“效率”、“效果”的意思。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包括静态的“结果”,也包括动态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结果”是工作的目标,“过程”则影响和控制目标的实现。为了得到正确的评价结论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所谓评价指标是指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什么问题;而评价标准,就是指明各项指标应达到什么程度。

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参考了国家科技部提出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即:(1)科学性;(2)有效性;(3)整体性;(4)可操作性;(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参考了由哈佛大学卡普兰教授等提出的绩效评价方法,即“平衡计分卡”,该方法将相关单位战略目标落实到可行目标、可衡量指标上的一个战略实施工具。它促使高层管理人员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角度平衡定义企业战略,分析其相关性,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战略,建立战略实施架构以确定重点。本文将指标体系分三部分:(1)科研投入;(2)科研运行;(3)科研成果。设置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紧扣人、财、物的投入情况,科学评价科技人员科研水平,客观反映经费使用效率,公正评判科研质量。(见表1)

三、高校科研经费模糊综合绩效评价数学模型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后,就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进行计算,开展评价。

现在建立绩效评价数学模型。该模型分单级模型和多级模型两类。而单级模型是多级模型的基础,多级模型是单级模型的拓展。而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属多级模型。

(一)综合评价中的几个要素

1.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因素集是指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组成的集合,用U表示,

即 U={U1,U2,…,Um} (1)

其中Ui(i=1,2,…,m)表示影响事物的第i个因素。

例:表1中各项指标就是影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绩效的各个因素。

2.给出评价集

评价结果就是对评价对象优劣程度的描述,将评价结果的全体称为评价集。

本文研究的各指标的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级,即

V={优,良,中,差} (2)

评价集对各层次的指标都是一致。评价集一般表示为:

V={v1,v2,…,vn} (3)

其中vj称为等级评语,j=1,2,…,n。

3.权重集

权重用于描述各指标对上级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因某些指标较为重要,考虑的分量多一些,另一些指标不那么看重,分量轻一些,是各自综合权衡的依据,为使影响程度定量化,赋予相应数值,称为权重。

对本文而言,第一层次的5个指标的权重构成权重向量

A={a1,a2,…,a5} (4)

权重ai满足归一性及非负性,即

■ai=1,ai≥0,(i=1,2,…,5) (5)

第二层次的5组二级指标分别对应第一层次的相应指标,相应权重向量组:

Ai=(ai1,…,aij…aiki)(i=1,2,…,5) (6)

权重aij也应满足归一性与非负性。

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如:

(1)专家法,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根据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使用等情况,以及他们长期的实践经验,来确定最恰当的权数分配。

(2)层次分析法(AHP),这是主观赋值法中比较科学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该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社会、经济系统决策的有效工具。

总之,根据课题性质、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单层模糊综合评价

单层模糊评价大体分两步:首先按每个单因素单独进行评价,其次按全部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基本方法如下。

设单层评价对象U受评价因素U1,U2,…,Um的影响

权重向量 A={a1,a2,…,am}

评价集 V={V1,V2,…,Vn}

本文评价集 V={优,良,中,差}

试求评价向量B=(b1,b2,…,bn)

第一步,构建单因素Ui的评价向量

Ri=(ri1,ri2,…,rin) i=1,2,3,…,m (7)

其中rij表示第i个因素Ui使评价对象达到第j个评价等级的可能性。确定的方法可用统计调查法、专家法或确定隶属度方法。为了提高精度,用区间数学中的区间数来表示。向量Ri的个数与相应因数组中因数的个数相同,皆为m个。

第二步,构建评价矩阵R

用单因素Ui对应的评价向量Ri为行向量构成矩阵

R=r11 r12 … r1nr21 r22 … r2n… … … …rm1 rm2 … rmn (8)

称R为评价矩阵。这是因素集U与评价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步,单层综合评价计算

B=A·R (9)

其中,A=(a1,a2,…,am)为权向量

B=(b1,b2,…,bn)为所求的评价向量。

表示被评价对象达到各评价等级的可能性。

而A·R的合成运算可以按模糊矩阵合成的取大取小(∧,∨)来进行,也可以用其他的算子进行。但用不同算子就得不同的模型,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换句话说,这好比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同一事物而得到不同的结论。在解实际问题时应选择合适的模型。而本文在考虑隶属度时,为保留单因素的全部信息,采用“加权平均型”综合评价,其运算就是通常的矩阵运算。

最后,确定评价结果。

将评价向量单位化,即将B=(b1,b2,…,bn)化为单位向量

B’=(b’1,b’2,…,b’n),

其中b’j=■ j=1,2,…,m

(三)多级综合评价计算

若实际问题是多层次的,需要多级综合评价,从最低层开始,逐级上移。本文计算流程见图2。

第一,对各级各因素分别利用单级综合评价方法,得相应评价向量:

B1,B2,…,Bm

第二,以B1,B2,…,Bm为行向量构建高一级的评价矩阵R,再输入权向量A,进行合成计算:B=A·R

从而得综合评价向量,再经适当处理得出评价结果。

四、应用举例

某大学是一所拥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的多学科的实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近年来,以科技部批准成立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中心,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等为标志,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以该校科研经费的综合绩效评价为例进行探讨。

(一)建立一级评价矩阵、确定权重

因为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是多元的,各项目经费的使用规则不尽相同,科研质量的层次不相同,所以绩效评价的侧重点不相同。根据本例情况,利用(表1)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8个,共分两层进行评价。根据指标体系的要求,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再与相关领导、专家、管理工作者及相关学生代表进行调研,对具有模糊性的量,用区间数表示,得到基本数据后,经汇总分析、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得一级评价矩阵:

R1=0.40 0.40 0.20 0.000.36 0.36 0.15 0.130.50 0.40 0.05 0.050.42 0.40 0.15 0.03

R2=0.50 0.25 0.20 0.050.45 0.25 0.20 0.100.40 0.30 0.20 0.100.40 0.30 0.25 0.05

R3=0.40 0.30 0.20 0.100.35 0.35 0.20 0.100.40 0.30 0.20 0.100.45 0.30 0.20 0.05

R4=0.40 0.30 0.20 0.100.35 0.30 0.20 0.150.40 0.30 0.20 0.10

R5=0.40 0.35 0.15 0.100.35 0.40 0.15 0.100.38 0.42 0.12 0.08

相应的权向量为:

A1=[0.32,0.30,0.20,0.18]

A2=[0.28,0.22,0.30,0.20]

A3=[0.30,0.25,0.25,0.20]

A4=[0.34,0.36,0.30]

A5=[0.35,0.35,0.30]

(二)一级综合评价

设B1表示因素U11,U12,…,U15的综合评价向量,由公式(9)

B1=A1·R1=[0.41,0.39,0.15,0.05]

值得指出的是,矩阵合成时,采用不同算子,就会得到不同评价结果。正如前面指出的,本文为了确定各因素对评价等级的影响,不仅只是考虑影响最大的因素,而且保留全部信息,因此注意到:(1)权重系数ai是满足归一性;(2)矩阵合成按通常矩阵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得到:

B2=A2·R2=[0.44,0.28,0.21,0.07]

B3=A3·R3=[0.40,0.31,0.20,0.09]

B4=A4·R4=[0.38,0.30,0.20,0.12]

B5=A5·R5=[0.38,0.39,0.14,0.09]

(三)二级综合评价

由B1,B2,B3,B4,B5分别为行向量构成二级综合评价矩阵R,再由(表2)得权向量

A=[0.23,0.19,0.19,0.19,0.20]

利用合成公式(9),

B=A·R=[0.40,0.34,0.18,0.08]

由此可以判断该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结果。向量B中分量表示专家组中选定各评价等级的人数比例,即判断“优秀”占40%,认为“良好”占34%,认为“合格”占18%,认为“不合格”占8%。综合而言,科研经费使用的综合绩效是优良的,当然还应该进一步的提高。比如,科研经费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实施“课题制”过程中,对财务制度执行力度要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强。

(四)以绩效评价促进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

注重绩效是重点高校管理工作的特色,是管理工作者的职责。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密切相关,绩效管理是绩效评价的延伸与发展。本例的绩效评价工作,从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过程的实施及评价结果的应用,都是围绕绩效管理开展的。从评价结果看是属“优良”等级,当然还要进一步提高。事实上,高校科研工作,尤其是科研经费方面,以评价为契机,努力开展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近年来,学校承接的科研项目质量不断提高,承担了一些国家层面的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其中一批科研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学校有优良育人传统,毕业生就业率高,2005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已建成具有水利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基地。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仅以2009年为例,全年新增科技合同经费4.18亿元,其中科技处归口合同经费2.28亿元,科技产业经费1.36亿元。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为科研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今后,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管理,在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探讨与建议

(一)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当前,高校科研项目普遍实行“课题制”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赋予项目负责人支配课题经费及相关资源的自主权,这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应地绩效评价问题应从“项目依托单位”及“课题组”两个范围开展。“科研经费”虽属经济范围,更是科学研究的支撑,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而,设计评价指标时,不仅应考虑经济指标,还应考虑非经济指标。于是,利用“平衡计分卡”,这是新的绩效评价方法,是一个战略实施工具,可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战略落实到可行的目标,使管理者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角度均衡考虑,分析相关性及其链接,并进行跟踪分析,尽快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从而使指标体系更符合实际。

(二)绩效管理是绩效评价的延伸与发展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绩效管理是绩效评价的延伸和发展,而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基础。本文对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运用、管理和监督的综合系统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工作、评价结果与“课题制”及其相关部门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促进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当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从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方法,开展评价工作,直到得出评价结果,都是紧紧地围绕绩效管理开展的。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贯穿始终。而绩效评价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出现在特定时期。

在绩效评价开展以后,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与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功的沟通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抓好各个环节。也就是说,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应进行沟通;在考核环节上应沟通;在反馈评价结果时应沟通,在绩效改进时应沟通。从而不仅巩固了已有成绩,更为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六、结束语

文中主要讨论了绩效评价问题,以“平衡计分卡”为指导,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通过实例得出评价结果。该方法简洁、实用,评价结果合理,算例表明该方法值得推广。

随着高校科研的大力发展,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加,应开展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保证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经费使用效率不断增强,科研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善庆.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探析[J].财会通讯,2011(3中).

[2] 杨杰.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3] 石金涛.绩效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 张静,张乔.关于高校财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探讨[M].教育财会研究,2007(5).

[5] 常笑霓,王心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监督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6] 张乃良.最优化方法[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7] 韩正忠,等.模糊数学应用[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

[8] 孙宗池,张乃良.应用模糊数学模型综合评估建筑施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J].工科数学,1989(Z1):2-3.

作者:张超豪 闫青

财政课题调研管理论文 篇2:

财政收入超速增长:一个新的解释

摘 要:多年来我国财政收入超速增长,极大地刺激了国民的“税痛”神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财政收入超速增长原因的相关研究进行剖析,结合对15省份财税干部的访谈调研,提出了一个关于财政收入超速增长的新解释:财政收入“空转”。本文认为要关注地方官员这种通过“空转”来制造财政收入泡沫的行为,要尽快消除泡沫还原地方政绩,保障地方政府行为理性。建议通过由中央核定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率、把财政收入的真实性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全面考察干部等方式夯实财政收入,劝阻地方高调宣传财政收入政绩的行为,改变地方财政收入的指标化管理做法,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强对地方政府约束。

关键词:财政收入泡沫;“空转”;“税痛”;社会风险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财政收入连续16年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个别年份达2倍多。评价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是财政收入弹性,它是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比,一般在0.8—1.2之间,即正常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速间差距保持在20%以内。但是,1996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弹性大于1,自1997年以后则一直大于1.2的上限,其中,有4个年份大于2。本文所涉统计数据均折合为不变价格。收稿日期:201212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财政社会学的抑制收入极化系统研究”(11BGL031);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辽宁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思路和对策——基于大连市的调研资料”(2011lslktzdian-15);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提高我省公益科研能力的政策诱导系统研究”(2012007002)

作者简介:贺蕊莉(1963-),女,内蒙古化德人,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收入分配、财政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方面的研究。Email:heruili@126.com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亦如此,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波动幅度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高度相关。二是非税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图1所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较高的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占15%,以国有企业上缴利润为主;第二个时期是2005年以来,土地出让金等资源型非税收入占比越来越高,达10%以上。从图1不难看出,自2005年达到10%以后,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比呈直线上升趋势,只有2010年有个小幅下挫,应该由房地产市场调控后土地市场趋冷、土地出让金减少引起,但仍在12%的水平。

财政收入缘何可以连续多年超速增长呢?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角度的解释最多。曹海娟等[1]认为经济增长保持对财政收入正向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为财政收入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曾五一和刘小二[2]等还从居民个人收入增长后个人所得税制度没变,在“爬格效应”作用下个人所得税收入大增的角度做了解释;其次是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扩大了我国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税基,进出口税大增,但进出口对GDP的影响很小[3];再次是财产性税源增加。胡怡建[4]认为房地产、收藏品、有价证券升值后交易,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但对GDP的影响很小。这一观点,对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超增长问题有较强的解释力,很为人们所接受;税收征管工作的加强和改善也是一种解释。胡立平[5]认为分税制以来我国明显地加强了税收征管力度,大幅提高了税收综合征收率,推动了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吕旺实和王美桃[6]的研究具有综合性,他们以2005年不变价为基点,分析各类GDP(如真实GDP、纯名义GDP等)的数量变化,以及它们各自对财政收入贡献数的变化,得出了真实GDP的快速增长是促进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贡献数最高,约为60%左右,而纯名义GDP、外贸GDP、非GDP经济也依次为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的结论。吕旺实和王美桃[6]等还通过国际比较提出,财政收入超GDP增长的现象并非我国的专利,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型经济体也正经历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如2007—2011年期间,巴西和俄罗斯的财政收入涨幅也远远高于该国的真实GDP的涨幅。

图1 非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

本文以为,目前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1)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后财政收入仍然高速增长的问题。一般地,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并随着经济增长的上升曲线而波动性增长,因而方有财政收入弹性在0.8—1.2之间为正常值的说法。1993年利改税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趋势变化与GDP增长趋势变化也呈高度的相关性,这与吕旺实和王美桃[6]的“60%左右的贡献数”解释一致。但自1997年以后,我国的财政收入弹性从来就没有低于1.2这个正常增长上限值的时候,而且,我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先高后低的波动,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外贸进出口额下降,财政收入却仍然以明显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在超速增长,迫切需要新的解释。吕旺实和王美桃[6]以“2007—2011年期间巴西和俄罗斯的财政收入涨幅也远远高于该国的真实GDP的涨幅”为依据,试图为我国财政收入超增长现象寻找“同类”。但是,俄罗斯有财政收入增长率从2008年的22%急速下降到2009年的-15.9%下降了近38个百分点的纪录,巴西也有从2008年的15.8%降到2009年的3.15%的现象。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率速度虽然也有下降的时候,却从未低于GDP增速的1.2倍这个正常增长上限值。(2)不能很好地解释分税制近20年来一直保持的财政收入超增长问题。分税制之前,地方出于利益博弈需要而放松征管,“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因此在分税制初期可以通过加强税收征管而大幅增加财政收入,但随着税收管理越来越规范,加强征管所能增长财政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尤其是在分税制实行了近20个年头的当今,税收增长依然很快,加强征管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3)不能很好地解释地方财政收入超增长的问题。前述研究中,针对近年来财政收入的超增长,进出口业务增加、流动性推动虚拟资产增值和土地出让金,亦即吕旺实和王美桃[6]所称的非GDP经济增长,是最具解释力的,但是它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地方财政的收入超增长问题。现行的财政体制下,进出口税属于中央税,证券交易税几乎全部归中央,个人所得税中央得60%地方占40%,因此,进出口业务增加带来的进出口税和有价证券交易带来的印花税只能增加中央的税收收入,对地方几无贡献。除有价证券外,近年增值的虚拟资产还有房产和收藏品,这二者的资本利得性收入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有40%归地方所有,对地方财政贡献也不是很大,况且在我们选择的2010年(如图2所示)和2011年(如图3所示),这两年里房产交易下降严重,即使有收藏品交易增加的推动,也难以改变总体下降的形势,但数据仍显示这两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和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相比,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可谓是一枝独秀。土地出让金是近年来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在土地市场低迷、一二线城市出让金收入下滑严重的年份,这些地区的财政收入仍然在超速增长。如2011年的土地市场很冷,多地出现土地流拍,但是除上海和黑龙江外,所有地区的财政收入弹性均大于1.2这个税收正常增长的上限,有48%的省份财政收入弹性大于或等于全国平均1.7的水平,并有25%省份超过了2,更有海南达3.0之巨,说明各地财政收入普遍超速增长。

图2 2010年地方GDP、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速比较

注:依据《国家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图3 2011年地方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增速比较

注:依据2012年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所公布的数字整理而得。

上述分析显示,在推动地方财政收入超增长的因素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常的力量,这一力量就是财政收入的“空转”。为此,我们对东三省以及河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和云南等15个省份的财税官员进行访谈,对我国财政收入超速增长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我国存在着地方虚增财政收入制造财政泡沫的问题。

二、“空转”是目前地方虚增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所谓财政收入“空转”,是指地方虚构财政收支业务,人为制造进出国库的资金流,从而做大财政收入规模、虚增财政收入业绩的行为。其基本做法是:政府找一块地杜撰一个买家,权作是把地卖掉了,资金缴入国库后再以土地开发的名义从国库中划出;或者是找一家企业,虚构收入或罚款业务,资金缴入国库后再以财政补贴等名义返还给企业,从而夸大税收收入或非税收入数字的做法。一座山头被卖了又卖,一座矿山被包了又包,财政收入规模随之迅速膨胀,财政收入泡沫随之产生。由于税收是一个会计数字,与GDP等统计数字不同,需要有资金进入国库,地方政府不能像GDP那样可以依赖于统计方法,只好制造出入国库的资金流来虚增收入,于是“空转”便应运而生了。由“空转”所收缴上来的税收被称为“空税”,是政府无法实际支配的、虚假的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而以弄虚作假的方式所“制造”出来的泡沫资金,并不是地方可以实际支配的财力。“空转”会导致财政收入数字与可支配财力严重不符,是财政收入“泡沫”的主因。

(一)“空转”的漫延

我们的调研显示,“空转”这种游戏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存在,经历了由下而上、自北向南、由小到大、由非税收入向税收收入、由全部留在本级的收入向与上级分成收入的变化。最初的“空转”出现在财政收入上缴基数较高的东北乡(镇)级财政,这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而制造虚假的财政收入,但规模尚小。“空转”具有很强的自我繁殖能力,某一政府一旦使用“空转”虚增了财政收入,这一虚假的规模就是下一年的财政基数,官员出于业绩考虑,下一年的财政收入规模必须要大于虚假规模,如果“空转”的额度小、以后年度的财政增收潜力巨大还可以把以前的亏空补上,只是大部分的政府都不够幸运,不仅无法消化掉原有的“空税”,而且不得不用更多的“空转”来隐藏原有的“空转”,用更多的泡沫掩盖原来的泡沫,财政泡沫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税收征管“红利”的消失,越来越多的地方无法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来提升财政收入增长空间,就用“空转”来完成财政收入指标,实现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大,“空转”的规模越来越大,财政收入泡沫越来越多,并向多个方面漫延:(1)由乡镇向上漫延至县级、市级。以前只在乡镇政府才有的“空转”,逐渐向上级扩展,目前,县区级以“空转”虚增财政收入的现象比较普遍,个别指标高、压力大的市级财政也出现了“空转”行为。(2)向南漫延至长三角、珠三角乡镇。原来只在东北乡镇才有的“空转”被财政资金相对充裕的省份模仿学习,用以提升官员业绩。据2011年访谈调研,长三角乡镇在2010年约有10%的财政收入是“空转”而来的。(3)“空转”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财政收入总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空转”拉升“业绩”所需要的资金额也越大。(4)“空转”项目向税收收入扩展、向与上级分成的税收收入漫延。最初的“空转”项目主要是罚款等一般不会与上级分成的非税收入,以及小量的留归本级地方财政支配的税收收入项目,但长此以往财政收入结构就会很畸形,表现为非税收入占比过高、留归本级财政的税收收入占比过高,而上级财政参与分成的收入占比过低。为了财政收入结构看上去“好看”些,越来越多地方的“空转”项目向税收收入项目扩展,向与上级分成的税收项目扩展。

总体上看,乡镇基层的财政收入泡沫严重,东北的情况较其他地方相对严重。如辽南大多乡镇的“空转”收入达总收入的80%以上,甚至在90%之多,一个只有20—30万元真实财力的乡镇,竟能滚出1 000多万元的财政收入来,县本级也有1/2的收入不实,个别指标高压力大的市本级收入也会有1/5甚至更高比例的收入是“空转”出来的。

(二)“空转”存在的外部判断

除逻辑推断和实践调研外,能够从财政外部证明财政收入“空转”存在、财政收入泡沫存在的迹象有二:一是财政年末突击花钱问题,二是第四季度财政收入激增,尤其是12月份的财政收入占比过高,远远超出了正常经济规律。

我国的财政支出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二是基本建设支出。在目前的预算资金管理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都没有必要进行年末突击花钱。我国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以包干为主,年末尚未支用的经费可以留待以后年度支配,单位是没有必要年末突击花钱的;对于基本建设资金,越来越多的项目采用财政包干性资助加单位自筹的方式,财政很少再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超支补贴结余缴回”这种鼓励单位乱花钱的办法进行资金管理了,建设单位也没必要在年末突击花钱。

但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称我国财政年末突击花钱现象严重,如2012年年底财政突击花钱2万亿元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甚至有人认为达3.5万亿元。虽然财政部专家出面予以否认,但质疑的理由还是很充分的。认为财政存在年末将突击花钱问题的推断依据是“财政部网站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财政支出10.49万亿元,同比增长17.9%,而年初的预算安排为12.43万亿元,这意味着最后一个月有近2万亿元待支。如果考虑到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额超过预算额的9%,那么年底支出的钱可能会更多”。 “又到一年财政‘突击花钱’时”,大公网,2012年12月28日,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yangguang/q/2012/1228/1356929.html。这种推断是基于两个“惯例”,可靠性很强:一是我国财政历来都是能够完成预算的,不论预算数比上年决算数大多少,从来就没有完不成预算指标的时候;二是 “收支相等略有结余” 是我国多年来坚持的预算原则,地方财政不能有赤字,也不能有太多的结余,不论收入多少,年末都是要支拨出去的,在账面上保持一个小额的结余,如果收入预算指标完成,支出指标亦须完成,如此算来,财政还真是必须突击花掉这2万亿的资金。

上述可见,从我国预算资金管理制度看,是不应该出现年末突击花钱问题的,但从财政活动情况看还真存在年末有大量的资金被从财政拨付出去。真实的情况如何呢?本文以为,“空转”应该是财政年末突击花钱的主因。从操作过程看,“空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把资金以各种名义入到国库,二是把资金以各种名义弄出国库。对于财政工作人员来说,把钱入到国库容易,弄出国库则就难了。在现行的制度下,有支出名义、预算指标、用款计划、接收单位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空转”是一个假戏真做的事情,既费周折又可拖延,往往平日里一拖再拖,到年末不得不完成“空转”这个下半场规定动作的时候再集中精力弄虚作假,以免年终结余过大,同时也须“迎接”新的“空转”收入高潮,及时消化“空转”进来的资金,故而出现年末收支两旺的“财政繁荣”景象。

近年来,关于我国经济状况在第四季度开始好转、财政收入增长加快的报道常见于报端,不论在之前是以“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还是“中国经济不比任何一年轻松”来开端,到了第四季度都会好起来,财政开始增收,尤其是12月份的财政收入占比很高,远远超出了正常经济规律。这种经济年年都会在第四季度反弹、财政收入在第四季度大幅增收、财政年末突击花钱的热烈场面,与普通百姓的感受差距很大,一定程度地证实了“空转”问题的存在。

三、“空转”的成因及其社会风险

(一)“空转”的成因

财政收入“空转”,表面上看是财政收入不实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弄虚作假的行为。深层次分析则不难发现,财政收入“空转”是财政收入最大化冲动和财源不足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是对地方政府行为约束不力的必然结果,也是由现行的官员考核、任免、升迁等功利化标准造成的。

1.“空转”与地方官员升职冲动高度相关,成为一些地方官员虚增政绩的秘密武器

“空税”盛行的利益驱动有二:一是官员政绩。官员政绩越大,晋升机会越多。二是眼前利益。凭借“空税”增加财政收入,比实实在在地发展经济见效快,省事省力,至于财政欠账则是后任的事情,况且为后任留下包袱还可以突显本届官员的行政能力,“空转”便成为官员制造政绩的秘密武器。官员的升职冲动会引起多级财政收入不实:一是用“空税”虚增本级财政收入,二是推虚上级财政收入基数,三是通过对下级下达指令的方法,拉虚下级财政。如要求下级达到某一指标,在真实财力无法满足时,下级只能以“空转”交差。

“空税”制造的财政收入政绩对地方官员的重要程度,从其对财政收入政绩宣传的重视程度上可见一斑。图4是以2012年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依据对财政收入政绩宣传的突出程度,我们将其分为极不显著、不显著、一般、显著和极显著五个等级。结果显示,在31个省份中, 58%的省份为极显著,29%的省份为显著,一般和不显著的省份各有3%,有7%的省份为极不显著,即有87%的地区以极显著或显著的方式宣传其财政收入政绩,反映出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态度。

展示财政收入增长政绩的位置,并不包括政府工作报告的序言部分;我们将展示位置分为极显著、显著、一般、不显著和极不显著五个等级。

2.官员的保职冲动也是“空转”的重要推动力量

受政绩基数的影响,虚假财政收入有很强的自我繁殖性,只要出现了就很难自行消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规模只能越来越大。因此,即使是没有升职冲动的官员,一旦他承继了一个有“空转”前科的位置,为保证达到或略超前任的政绩基数,也会“沉默而努力”地继续推动“空转”,把财政泡沫越做越大。

3.“空转”与多年来的税收指标化管理高度相关

政府向财政税务机关下达收入指标、上级向下级下达收入指标的管理方式,往往是出于官员的政绩考量而并不考虑地方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地方的税务任务繁重,最后只能以“空转”来应付差事。尤其是历史上财政上缴基数一直较高的东北地区,其“空转”的历史长,累积的问题也多。

4.对地方政府约束不力是“空转”问题的本因

“空转”是一项私密性很强的地方政府行为,我们目前的监督机制和约束方式都没有把抑制财政收入泡沫纳入监督和约束的范围,在对官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中,也没有把财政收入的真实性列入审计范围,没有把官员行为对地方经济的长远影响纳入考核。即,地方官员在制造财政收入泡沫时便捷又安全,收益可观成本却为零,致使“空转”不断地漫延盛行。从深层原因看,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非程序化安排,是由于地方政府对官员利益最大化的过度追求和对政府行为没有约束的结构性缺陷而导致的非理性行为,是“空转”问题的本因,也是我国经济运行中诸多问题的本因。

(二)财政泡沫的社会风险

与同期GDP、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财政收入的非正常增长,极不利于社会稳定,易引起社会风险。

1.刺激民众的“税痛”感

“税收和死亡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两件大事”的名言,说明税收之于纳税人有切肤之痛;“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是西方国家所致力的减轻“税痛”的目标;而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恰好相反,竟用虚假财政收入来刺激民众的“税痛”,并诱发纳税人与政府间的矛盾,需要高度关注。生活中我们常用“打肿脸充胖子”来批讽那些为炫耀而暗自忍痛受苦的人,但是,“打肿脸充胖子”痛的是炫耀者自己,为虚假财政收入而痛的却是观者——纳税人,他们以为自己真的缴了那么多的税而痛苦,无端地增加了国民对政府的抱怨。连吃财政饭的人也认为政府有那么多的财政收入还不肯提高工资是很不对的,因为固定的薪水正在因物价上涨而缩水;面对各地财政在突击花钱的报道,百姓也在抱怨何不解决一下实际的民生问题。

2.基层组织机构濒于瘫痪

如果“空转”仅限于能够全部留归本级政府的收入项目,是不会造成额外经济负担的,后果也比较可控。但越是基层政府,不参与分成的收入越少,因此,乡(镇)政府是最早因“空转”而出现巨额亏空的政府。随着“空税”规模的扩大,和中央与地方、省以下政府分成的收入项目增多,如中央与地方的所得税共享等,“空转”的可选项目也越来越小。一旦选择了与上级共享或分成的项目,本级把实实在在的资金交给上级,上级把虚假收入当作实际收入而安排了支出,致使该级政府无法弥补“空税”缺口而债台高筑、经费紧张、拖欠工资,最终影响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我们的调研显示,许多乡(镇)政府在依靠上级对农村的各级专项转移支付维持运转,诸如水利补贴、农产品加工与促销补贴等,都被挪用于干部工资和政府机构运转经费,无法真正全部用于发展农业。一些乡(镇)政府为避免被问到“何时才能发工资”之类的问题,长期不肯召开干部会议,遇有事项则由党委书记向负责干部单独传达,严重制约了基层政权作用的正常发挥。

3.增加了地方财政风险

如果从地方政府自身承受能力出发,“空转”项目以非税收入和不参与上级分成的税收项目为主,但日积月累下去,财政收入结构会变得比较畸形。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财政收入“好看”,越来越多的县、市级政府卷入了以与上级分成的财政收入为“空转”项目的浪潮中,因“空转”而“失血”的政府级次越来越高,财政收支的实际缺口规模越来越大,地方实际可支配财力越来越少,越来越依赖通过政府公司借款等方式举借债务的融资路径,累积了更多的地方财政风险,值得关注。据透露,某知名城市政府贷款的利息支出每天约1亿元,虽然许多利息是可以资本化到公共工程的成本中去,但与其仅600多亿元的年财政收入相比,风险依然很大,需要警惕。

四、对策建议

“空税”带来的财政收入规模扩大并不能增加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而高额的奖励和依据收入虚假增长幅度提拔使用干部的做法,令此风气愈演愈烈,有百害而无一益,必须尽快刹住。因此,治理目标应是还原地方财政收入业绩,消除财政收入泡沫,并通过制度建设来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使其回归理性。

(一)加强监管,夯实财政收入

夯实财政收入,还原政绩的办法有三:第一,可以比照GDP增长率由国家统计局核实的办法,实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由中央核定。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牵头,国家统计局和审计署配合,对地方财政收入进行查实核定。我国实行地方GDP由国家统计局核定以来,地方自行报告的GDP增长数字越来越“靠谱”,泡沫越来越少。第二,把财政收入的真实性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让上级更客观地评价干部。各级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要在报告中客观地反映本地的财政收入,指出“空税”等收入不实问题,使上级领导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便于领导正确决策。第三,在干部任用上,要对干部有一个全面的考察,不能只看财政收入这一项指标。既要看官员的当前政绩,又要看潜在政绩,要引导干部树立通过发展本地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观念,而不是弄虚作假。

(二)劝阻地方高调宣传财政收入政绩的行为,降低民众的“税痛”感

近年来大多数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把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等数字排列公布,财政收入指标明显地高于其他收入指标,并在报告的显著位置做高调宣传,极易刺痛纳税人的“税痛”神经。我们要建立服务型政府,其定位是政府即是服务员又是保姆,“两会”就是服务型政府在向主人、向纳税人汇报其工作的一种仪式,因此,应遵循保姆向主人汇报工作以做了哪些事情为主而不是强调自己挣了多少钱的一般规则,建议淡化财政收入政绩宣传,劝阻地方的高调宣传行为,尽量减少对民众“税痛”神经的刺激。

(三)改变财政收入的指标化管理的做法,适当降低税收增长指标

税收是经济活动的结果,是纳税人在经济活动中取得收入、发生纳税行为后缴纳的税收款额。但我国却存在把结果当目标的问题,许多地方把税收计划当作必须完成的指令性指标,以至于到了需要用“空税”充数的程度,这需要我们反思和校正。西方财税理论认为,税收是纳税人向政府支付的特别“费用”,亦即保姆费,在达到相同社会管理效果的前提下,当然是费用越低越好。现代社会是一个有税的社会,但绝不是多多益善、税收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个适当的水平。因此,要改变一些地方将财政收入作为指令性指标管理的做法,控制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目标,将其税收收入增长目标与GDP增长速度结合起来考察,不能严重脱离GDP增长而独自增长。

(四)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约束

除了进一步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效力外,还须深化体制改革,依赖法治手段和合理的制度安排来控制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手段、程序及责任,引导地方政府行为在一个合理的、法制化的框架内充分、积极地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地方人大、政协机构的监督作用,建立高效敏感的非理性行为预警机制,及时觉察在萌芽阶段的非理性行为并予以制止,实现地方政府行为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 曹海娟,胡怡建,冯苏苇.城市转型期影响上海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2).

[2] 曾五一,刘小二.中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

[3] 王春雪.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0,(4).

[4] 胡怡建.中国税收发展面临的四大转变[J].财贸经济,2011,(10).

[5] 胡立平.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原因分析:湖南邵阳个案[J].经济研究参考,2009,(35).

[6] 吕旺实,王美桃.2012年财政收入增长超GDP增长的预测以及对财政收入超速增长的再认识——财政收入为什么大幅度超GDP增长研究之三[J].经济研究参考,2012,(32).

(责任编辑:于振荣)

作者:贺蕊莉

财政课题调研管理论文 篇3:

APH法在高职高专院校科研课题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活动的活跃,对课题的管理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尤其是对申报课题的评价管理。层次分析法(APH)是解决多目标、多方案问题的实用方法,它把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简单层次,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来成功抉择。旨在初步对申报课题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PH法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最终帮助科研管理人员理性地、科学地挑选出最佳课题,从而提高立项课题的质量。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科研课题;评价

作者简介:汤静(1979-),女,江苏盐城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94)刘进华(1977-),女,江苏东台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与产业处,讲师。(江苏 句容 2124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编号:2010C18)的研究成果。

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多数还属于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院校。然而近几年来,很多高等教育业内人士以及广大学生、家长、社会大众甚至包括政府部门开始关注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水平,并对各院校进行评估、评比、排名,而科研经费的多少、SCI文章的多少成为了主要评定依据,或者有多少国家、省、市以及院级课题的数量往往成为了很重要的评价标准。

课题制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组织形式。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课题制更适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课题制以课题为中心,突破了单位、专业的制约,可以对优势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集成,有利于实现重点突破。同时,课题项目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才的竞争、组织管理的竞争和政策制度的竞争。因此,课题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活跃了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活动。

然而,在课题制给高职高专院校带来活力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在课题的管理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立项过程中缺乏公平机制、立项后缺乏对课题进程的跟踪管理、结题时的评定流于形式、科研的质量不容乐观。产生以上弊端的主要原因在于课题在申请、立项、在研、结项等环节没有一个合理、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本文试对建立高职高专院校课题评价指标体系作出初步探讨,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于以后改进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美国匹兹堡大学Saaty T. L.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旨在为不确定情况下面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用来评估各相关因素间重要性程度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达到的总目标,把问题层次化(根据总目标将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建立起一个有序的递阶系统,然后对系统中各项相关问题进行两两比较评判。通过这种比较评判结果的综合计算处理,将人们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来表达和处理,从而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数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该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二、高职高专院校科研课题的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结构模型

科研课题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本校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以及科研管理人员的意见,发现共有四个方面是被认为对于课题评价比较重要的,可以作为主要评价准则,即科研成果贡献、个人科研能力培养、科研团队的建立和财政支持。最低层为课题层,即为待选择的科研课题;最高目标层,即合理选择科研课题。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图如图1所示。

2.构造判断矩阵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后,接下来就要邀请专家进行判断和比较,建立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核心,它是由各个对象两两比较得出的,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优劣、偏好、强度等)的认识,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见表1。

将两两比较结果写入矩阵,便可得到下列的矩阵形式:

本文针对已建立的评价指标,邀请本校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以及科研管理人员作为专家对各指标比较打分。指标的评价打分结果由各位专家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如无法形成统一,则采取多数人的意见或取平均值,这里选择的是采取多数人的意见并进行数据处理。具体判断矩阵如表2~表8所示。

3.计算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并进行层析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本文采用和积法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首先计算A的特征向量。通过AW=λmaxW的解W,W=(0.333,0.140,0.080,0.321,0.076,0.050)T,经归一化处理后即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或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计算:

CI为一致性指标,CI越小,说明一致性越高,考虑到一致性偏离有随机原因,因而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时还需要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相比较,当CI=CI /RI<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平均随机一次性指标的值为RI,对于1~9阶判断矩阵,RI的值如表9所示。

计算,因此,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准则层各指标的赋权过程简略,计算结果如表10所示。

4.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及总排序

对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从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计算进行的。根据表10的计算结果,计算层对B层次总排序为(0.559,0.199,0.242)。现对该排序进行检验:

首先计算:

再计算:

同样,最后计算:

因此,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由以上数据结果可以最后计算各个课题对总目标的总权重为:

同样得出,三个课题的优先排序分别为:0.528,0.266,0. 206,所以课题1是立项的最佳课题。

三、结语

在构建评价科研课题评价体系时,层次分析法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有效地改进了传统科研管理人员仅凭个人主观打分法的片面性,可以帮助科研管理人员理性地选择最适合的课题。但是对准则层的选择、各准则层对最高目标层的权重以及各课题对各准则层之间的权重会带上课题评价者的主观意见,以至这种评判结果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在使用层次分析法时,尤其是在构造判断矩阵时,尽量大量调研,以保证结果更科学、客观,从而提高立项课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兴太,王世鑫,张克菊.科研课题立项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1,8(3).

[2]刘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教师申报课题的选择[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6).

[3]宋春霞.层次分析法在高校科研课题评价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4).

[4]钱昊,马维珍.层次分析法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3).

[5]徐向东.层次分析法在房地产行业分析的应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2).

[6]朱洪春.谈综合指数法在企业营销策略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以扬子江药业集团为例[J].中国商界,2009,(6).

(责任编辑:张中)

作者:汤静 刘进华 田明

上一篇:企业核心员工管理论文下一篇:创新教育能力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