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及工作规划

2024-04-08

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及工作规划(精选10篇)

篇1: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及工作规划

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为规范我院的科研课题开展,积极鼓励临床医务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制定本制度。

一、科研课题的申报

1、我院科研课题的申报主要依据省卫生厅、省科技厅等上级主管部门的课题申报计划而定,医院自身也可组织院内科研课题的开展。

2、医院鼓励医务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诺予以相应的配套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因科研课题申报的数量限制,如遇申报数超过数量时,由医院领导召集组织学术委员会成员,由各申报主持人向学术委员会介绍课题情况后,由医院学术委员会进行决定申报项目。

4、申报程序按各科研项目主管部门规定要求进行及时上报。

二、科研课题的组织开展

1、科研课题通过立项后,应根据项目主管部门的要求,完成签订合同书、单位配套承诺等手续。

2、科研经费的使用依照我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3、科研组人员应该完整妥善保存科研资料,详细记录科研开展过程,建立科研项目资料档案。

三、科研课题的督促检查

1、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对科研课题的开展进行跟踪,督促

课题组人员按计划要求完成科研内容。

2、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应对各科研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总结和评价,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建立科研管理档案。

3、科研组人员应根据项目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反馈科研进度情况,反映存在问题。

四、科研课题的结题

1、科研课题主体完成后应积极进行结题工作,按照项目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课题结题,结题方式可以是课题验收、科研成果评审等方式。

2、科研经费的结余依照我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3、科研课题结题后,相关科研材料应转至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归档保存。

4、科研课题经过成果评审鉴定者,可以推荐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科技成果评选,有获得奖励者,依照医院科研奖励办法执行。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2008/05/05

篇2: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及工作规划

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建议

通过分析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市农科院所管理工作建议,包括管理信息化建设、科研全程化管理、人事制度建设、档案管理、成果管理、条件建设等内容.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21)分类号:S-01关键词:地市农科院所 科研管理 现状 建议

篇3: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及工作规划

1科研单位图书管理工作的现状

1.1状况不容乐观

现代图书管理有4种状态:传统图书馆管理、自动图书馆管理、混合图书馆管理、数字图书。多数科研单位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即面对面的手工操作。这种管理方式相对比较落后, 服务对象范围很小, 服务方式单一, 仅能针对本单位的职工服务。传统的读者服务工作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因为它不能及时向读者介绍出版动态、新书内容摘要。图书管理人员若不能掌握最前沿的科研需要, 服务效果就不明显[1]。而传统的管理方式造成管理者不具备及时更新和尝试新型图书服务技术和设备的能力, 持续下去就会被时代淘汰, 成为图书管理工作的落伍者。

1.2图书工作不被人重视

有的单位对图书工作不够重视, 缺乏统一规划和长远认识, 体制不完善。图书室作为单位的重要资源管理部门, 管理体制却不尽合理和健全, 这直接影响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 造成图书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由于经费不足购书数量非常少, 远远达不到跟踪前卫知识的目的, 满足不了单位科研人员对最新专业信息的需求, 使得科技信息与社会发展不能同步前行[2]。图书室信息比较滞后, 无法发挥应起的作用, 只能提供一般性的传统服务与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相适应。

1.3管理难度大

事业单位在管理图书方面管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各种规章制度, 其本意是维持图书馆秩序, 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但是效果不太理想。有的新书尚未上架, 热门书早已被借走;对于实用性较强的字典、手册类的工具书、专业性强的书刊借后长期不还;一些珍贵的原版书和地方文献, 由于内部借阅而散失在外无法收回;有的图书破损也较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图书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1.4工作积极性不高, 图书利用率较低

现单位所存的图书有相当大多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购买的, 现在根本就无人问津。经费的限制导致了每年购买的图书也很少, 使得科研人员无法及时掌握本行业的动态。此外, 目前人们查找资料已经越来越依赖网络, 方便又快捷。这些因素导致了如今图书利用率不高。

2加强图书管理的措施

2.1提高思想觉悟, 严格执行制度

科研人员对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应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变读者索要为跟踪服务, 在图书与读者之间架起一个稳固而又亲近的桥梁, 使管理者与利用者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友好共进的良好氛围。在制定严格制度的基础上提高利用者的认识、统一思想, 这样才能使每一位职工自觉遵守并执行新制度, 保持单位图书的完整与整洁, 进而做好图书馆的内部借阅工作。

2.2作好导航, 提高书刊使用率研究

图书管理人员应重点向大家介绍新到图书的主要内容和提要, 广泛搜集捕捉书刊信息, 采集分编, 排架流通, 给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图书动态信息。当因特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大量资源库时, 图书工作人员应当成为新型知识领航员, 为用户指引网络知识资源, 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去挖掘。

集思广益, 合理订购书刊[3]。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 了解职工需要, 对重点书刊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采购, 努力做到及时、全面、系统, 满足大家的需要, 提高广大科研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 增加信息流量。对那些深受读者喜欢的书刊, 如科普类、文史类等书刊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保证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专业技术较强的书刊可根据需要酌情考虑, 尽可能做到兼而有之, 合理补充读者需要的图书, 做到书刊的结构和读者需求的协调一致, 有效提高书刊利用率。

2.3改变服务与管理方式

2.3.1提高服务档次, 为重点用户提供高效及时的跟踪服务。图书管理的资源就是为了利用, 我们的任务就是真正做到为人找书, 为书找人[4]。在管理方式上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管理自动化和网络化, 扩大管理范围, 提高管理时效。改变现有的管理方式, 实现科学管理, 充分发挥图书馆藏书、设备、人才的作用, 使图书管理工作做到计划化、合理化、规格化, 向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适应社会的需要。

2.3.2服务理念要创新, 改进服务内容模式, 成为知识创新时代的参与者、推动者。在服务方式上要多元化, 尽量提供个性化服务, 增加图书室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作为科研单位的图书管理人员应该深入到课题研究工作中去, 了解情况、掌握动态, 为课题人员提供有广度和深度的资料, 使研究人员感到做学问搞科研离不开图书馆。服务是基础, 创新是生命, 这样才能使图书管理管理工作跟上知识时代发展的步伐。

2.4实行计算机管理, 提高工作效益和服务质量

现在的图书管理已进入一个人机结合的时代, 计算机应用于图书馆, 可以使图书的采购、编目和流通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既能提高工作效益和服务质量, 又能把图书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 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较高层次的服务性工作。

2.5提高图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图书管理者是专业知识的组织者和导航员, 只有图书管理专业人员充分掌握知识管理的方式与技术, 才能深化基于知识的管理活动与服务活动。现实中许多图书管理人员并不是本专业出身也未学习过相关专业知识, 有相当一大部分是到岗后凭着自己感觉在做管理工作, 这样也导致了他们专业性不强, 创新能力不高。因此, 必须进行岗位培训, 加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 全面系统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运用。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自学、进修、培训等,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开阔视野, 交流经验传递信息, 提高学术水平, 做好本职工作, 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5]。

3结语

新的形势要求图书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工作自身的综合素质, 恪守职业道德;更新服务理念, 改进自身的服务方式;应用现代科技的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资源通过管理手段向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更多层次的服务。

摘要:论述了事业单位图书管理工作的现状,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科研单位图书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图书馆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管理,工作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红琼.内部借书应建立合理制度[J].图书情报论坛, 1990 (4) :52-53.

[2]解玉玲.加强图书馆内部借阅管理的几点作法[J].图书馆建设, 1997 (3) :64.

[3]徐慧范.关于提高期刊利用率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 1995 (2) :41-42.

[4]王敏.科研单位图书室在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23) :25-26.

篇4: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及工作规划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科研工作 定位 科研管理制度 创新

[作者简介]伍新德(1974- ),男,广西临桂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4)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054-02

当前,人们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这必然会反映到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中,从而导致了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制度中的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试图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科研工作上的定位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制度创新理论,提出构建符合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科研定位的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

(一)科研是高职高专院校不可或缺的职能

首先,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划分,高职高专院校分属于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的第五阶段的B类高校,即5B类高校。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高职高专院校必然需要承担包括科研在内的三大职能体系。其次,知识经济的兴起需要高职高专院校承担更多的科研职责。知识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的能力。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和各类研究院所科研设备先进、研究资金充足并且拥有大量的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和各类科研人员,他们主要承担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任务,他们的职责是为国家提供更多、更先进的创新科技。而高职高专院校及其他应用型大学则主要担负着将创新科技转化成为可以为企业使用的技术、生产工艺及管理方法等。

(二)科研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服务社会、实现专业价值的重要途径

首先,从事科研工作是法律赋予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神圣的权利和应尽的职责。虽然从高等学校的目标分类来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各类技能型的人才。这决定了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心工作,但这并不妨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享受社会给予他们提供的从事教学、科研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他们应该通过教学和科研工作,为社会培养素质更高、数量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提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研究成果。其次,科研与教学能够相互促进。科研与教学是一种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通过学科领域内的新知识探究或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新的知识点和实际范例。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和使用,可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永远保持新鲜感,使教师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最后,科研工作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高校教师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具有广博知识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追求。

(三)应用性研究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重心

在我国,各类研究院主要承担与它们各自学科领域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这种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学科和专业特征。而各类企业内设的研究机构则主要担负着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它们主要将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各类高等院校则根据其科研人员的构成和研究实力分别承担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工作。各类综合性大学凭借其高素质的科研团队、良好的科研设备和充实的科研资金,主要承担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应用性研究为重心。高职高专院校的这种研究取向和定位与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研队伍的构成有着密切联系。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引进或培养了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与各类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经济实体和部门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他们对生产、服务和管理的流程和特点非常熟悉,因而他们能够及时了解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工艺更新和对新产品的升级换代等方面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所具备的上述特点及其与企事业单位的特殊关系,使得它们必须要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实际需要为依据,以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应用研究为取向。

二、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制度是人们观念的外化。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不仅是一种约束和规范科研行为的条文和准则,它还体现着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对其科研工作的基本取向。笔者对我国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制度普遍存在与其自身特点不相适应的状况。

(一)对自身科研定位认识不清,盲目照搬研究型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除了在人才培养年限上有较大区别外,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以至于高职高专院校在其日常工作的管理制度上也照搬本科院校。在科研管理制度方面,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无视其科研工作的独特性,盲目照搬研究型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在科研工作的导向上,要么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对应用性研究缺乏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要么对教师的研究不加以引导,使得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分散到各个研究类型当中,造成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既无重点也无特色。

(二)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地位认识不足,不能给教师提供从事科研活动所需的条件

由于人们过分强调了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而将教学与科研置于一种冲突和对立的关系中,从而造成对科研工作的忽视。众多的高职高专院校不能从制度上保证合理分配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教学和科研。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甚至以教学中心为借口,致使教师超负荷从事教学工作,而不顾及包括科研在内的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的各种活动。

(三)科研制度导向狭窄,不能激励教师根据社会需求选取研究课题

高职高专院校应以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方法的发现和发明的基础性技术研究的方式来满足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我国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其教学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来制定科研制度,由此造成了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重点定位于探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上,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科学研究主要局限在教育系统内部,这就从制度上窄化了高职高专院校科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最终限制了高职高专院校服务社会的途径和潜力。

(四)科研成果的评价制度以定量为主,不能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由于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没有形成一套符合它们各自特点的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众多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评价制度往往大多采用定量评价,如以在SCI、EI、国家核心和其他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或以申请课题的级别和资助经费的多少来评价科研成果的价值,而不是以该课题是否促进学科发展或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评价的依据。在这种评价制度下,造成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少,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的局面。

(五)科研管理制度过多关注研究过程,不能保证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注重对科研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只关心课题的申报、实施和结题,而认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并不是他们所考虑的范围。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了当地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科研成果被堆放在学校里;另一方面,由于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被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转化成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造成高职高专院校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三、解决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制度问题的措施

(一)改革学校人事、预算制度,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资金从事科研工作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人事制度、预算制度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教师普遍承担了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科研;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认识存在偏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争取有限的财政支持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造成了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的现象。由于科研工作是一种长线投资,并不能马上给学校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考虑财政预算的时候,科研经费常常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我们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提高人们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认识,并通过人事制度和预算制度改革,切实减轻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教学负担,并保证教师必要的科研经费,从而实现高职高专院校以科研服务社会的职能。

(二)加强科研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促使学校科研转向服务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领域

由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大多模仿或照搬本科院校,在课题的立项导向方面,往往注重基础性的理论研究。然而,理论研究并不是他们的特长。技术攻关和研究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专长。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通过制度导向机制,通过设立“产学研”专项研究基金制度,专门资助高职高专院校与当地企业联合申报攻关的技术项目。这种与企业的互动,既能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实力,也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改革高职高专院校科研评价制度,做到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但它容易造成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重“量”而不重“质”,研究成果的价值不高。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应从科研成果的评价制度着手,制定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在评价过程中,除了传统上要考核课题发表的论文、专著的数量、科研立项的级别、获得经费的多少等量上的指标之外,还要将课题成果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及课题成果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当中。这样就会避免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只重“量”而不重“质”的弊端。同时,还能切实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质量和内涵。

(四)完善科研管理的环节,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然而,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大都只对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实施过程、结项做了具体的规定,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却没有具体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及其他科研工作人员纯粹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大多数教师科研项目一结项,就开始准备申报新的课题,而将其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从来没有关注其研究成果能否给社会带来实际的效用。这种所谓的科学研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时,要特别强调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环节的管理。唯有这样,才能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服务社会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5: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及工作规划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科研团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按照“师资队伍是立院之基,学科建设是强院之道,横向服务是富院之策”的基本原则,为推动我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整合资源,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特提出本管理规定。

一、建设目标

通过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提高科学研究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水平高、素质好、能力强、结构合理、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和地位的优秀学术团体。

二、组织管理

学院成立科研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成员为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团队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院科研团队遴选工作,审定经费支持额度,对团队进行定期检查验收并提出是否进入下一轮建设的意见。

三、团队组建的基本条件

1.有明确并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报送:校领导

抄送:科技处、人事处

发送:学院各系(室)、中心、所

2.人员规模及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比较合理。每个团队原则上要有不少于3名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人员和2名以上中青年教师组成。团队成员不得同时加入两个团队。

3.每个团队设立1-2名负责人,团队负责人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在本学科领域取得较大成绩;

(2)教授、副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

(3)近3年获得过专利项目或市厅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或主持过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发表过SCI、EI、ISTP收录专业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或在本研究领域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及以上;

(4)具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有较强的战略思维、学科透视和把握能力、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创新团队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做好团队的科研和组织管理工作。

4.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团队建设对所在学科要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科建设水平提高。

四、建设程序

科研团队按以下程序组建:

1.由拟申报科研团队的负责人自主组建科研团队,提交组建科研团队申请书。

2.申报资料由学院教学与科研办公室受理,并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申请,由院教学与科研办公室汇总提交院团队建设领导小组。

3.科研团队负责人代表科研团队参加现场答辩,评委给出评审意见交由院团队建设领导小组。

4.院团队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学术委员会评审意见给出是否同意该团队建设的结论性意见。

5.评审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科研团队负责人与学院签订团队建设目标任务书,并发文公布。

五、运行管理

1.进入科研团队的人员,其行政隶属关系不变。

2.对批准组建的科研团队,学院将同意其设立研究机构,提供研究用房,优先考虑科研设备购置,优先进行研究条件建设,优先给予经费支持。

3.对科研团队实行严格考核与滚动发展机制。每年将对科研团队进行考核,审查科研团队年度研究工作报告,检查研究工作进展,考核科研团队负责人工作情况等。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继续给予优惠待遇或取消科研团队称号的依据。

4.团队负责人负责制定团队建设3至5年规划,代表团队与学院签定建设目标任务书,实施团队的日常管理,组织研究课题申报与实施,关心、培养、帮助团队成员迅速成长,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进展报告。

5.科研团队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团队成员资格,或更换团队负责人,或取消科研团队称号:

(1)涉及学术造假、学术腐败,违背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的;

(2)因团队成员个人原因致使集体目标未能实现的;

(3)未达到科研团队年度考核要求的。

六、考核

1.考核机构: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科研团队建设领导小组。

2.考核时间:每年3月至4月对上一年科研团队建设情况集中进行。

3.考核结果:考核结果是科研团队是否继续建设的唯一依据,是团队成员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七、本管理规定解释权归学院科研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即日起开始实施。

篇6: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及工作规划

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是参与课题研究人员对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探索,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加以考察、探究、收集、整理、分析、概括,广范深入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从而提示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目前我市城乡中小学都很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参加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异常高涨,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已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科研成果显著,促进了我市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的长足进步与发展。科研课题的档案管理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重点和大家交流一下科研课题中的档案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有关内容。

档案管理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课题的设计、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成果等所形成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提炼、规范、装订、立卷和保管。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

实记载了一个科研课题从策划、立项、研究到最后结题的全过程,同时也能准确的反应出研究进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成果,是科研人员辛勤劳动和汗水的结晶。它不仅是课题的佑证材料,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和依据,使实践升华为理论。材料的真实、客观、可靠程度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结论和成果的质量。所以课题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如何进行科研课题的档案建设和管理。

一、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课题研究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事实资料、文献资料和历史资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占有量及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质

量,全面收集和保存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档案管理的中心工作。

大量的事实资料是通过课题研究积累起来的,是课题研究教程中的第一手材料,是课题档案的主体部分,如观察记录、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考察资料、教案、教学反思、研究反思、研究课实录、学生德智体心理测评资料、个案调查、各种统计数据、阶段性研究成果等都属于事实资料。如果进行了调查问卷,就需要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

析,并形成文字材料留档,收集事实资料必须做到原始、全面、完整、真实,不能为应付检查或结题而拼凑、编造、恶补。

文献资料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重点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如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会议资料、报刊文章等。文献资料可以是原件、节选、摘录、截剪、文献索引等。

历史资料是指曾经在国内外教育史上发生过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如对同类问题的认识、观点、做法、经验、教训等。

对收集到的资料必须进行认真整理,在大量的原始资料中筛选出真实的、典型的、有用的资料,为课题研究得出科学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档案的建立

教育科研课题档案应根据课题研究的特点形成独立的档案体系,其具体要求是:

1、独立建档,实行一题一档制

教育科研课题档案独立建档,应与教育教学档案分离,不能混淆。一个课题建立一套独立的档案,这是构建独立完整的教育科研课题档案体系的基础。

2、分期建档,呈现研究过程轨迹

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分别建立前期、中期和后期档案,以便通过课题档案能够清晰明了地呈现课题的研究轨迹。

前期档案是开题及以前的课题准备阶段形成的档案材料(此部分为课题开题卷),主要包括课题申报立项材料,即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研究任务下达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论证材料、开题报告、开题会材料(即主要领导的开题动员讲话、课题组负责人的表态发言及参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等)。

中期档案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记实材料(为课题研究卷),是课题档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调查、统计、实验等数据分析资料,研究过程中撰写的论文、教案、课堂实录等阶段性成果和阶段小结等详实材料。在研究过程中,还要注重声像资料的积累,做为研究过程真实性的见证。

后期档案是课题研究的结题验收阶段形成的档案材料(为课题结题卷),主要包括课题结题报告、研究报告、最终成果、通过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中的各项获奖证书等材料。

档案材料的积累主要遵循了三条原则,即完整性、真实性、适用性。完整性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要保证档案的完整齐全、连贯衔接,重要资料不要缺失;真实性就是反映过程性的材料要真实、可靠,不要造假档案或抄袭各种资料,使人一看就觉得是弄虚作假、应付了事、蒙混过关。结题时评审专家会一目了然,当然也不可能顺利结题;实用性就是入档的材料要经过精心细致筛选,要有一定的质量,有保存和使用价值,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三、课题研究资料的装订和归档

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所有资料是课题研究到最后阶段要形成的课题记载的综合材料,这就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归类、装订、建档,装订成册,以方便应用和查阅。

1、资料的装订

装订是对课题研究的系统整理转化成课题档案的具体表现形式。基本要求 是:

(1)、课题档案的主卷与副卷应分开装订,按资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和内容的内在联系分册装订。主卷是科研档案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材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文件,是需要长久保存的课题档案材料,包括开题卷、研究卷、结题卷中的各种材料。副卷是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实验材料,是形成主卷中各种结论、成果的原始根据,是主卷的佐证材料,如调查问卷、备课笔记、试卷、作业、实验课录像、研究记录、各种会议记录、考察记录、查阅所依据的文献、论文等。

(2)、每卷档案资料里的材料都要按顺序编号,体现资料的形成过程,反应资料结构上的隶属关系或程序上的衔接关系。每一页均需编上页码。

(3)、设置卷内资料目录并放于卷首,标清每份资料的顺序号、页码起止及撰写人,使之查阅卷宗一目了然。

(4)、设计档案封面标签。课题档案封面要注明卷宗名称、课题编号、课题名称、课题承担单位、课题主持人、卷内内容等,以便查阅和方便结题送卷,避免丢失、遗漏。

2、课题研究资料的归档

课题研究档案形成后应由学校或课题承担单位的档案室或材料室专柜保存、专人保管。归档工作要及时,一般一个阶段结束后,要进行归档,待课题研究全部结束,再一并综合整理,把全部课题资料完整无缺地分类归档并保管好。

总之,课题的档案建设和管理是一项较为细致的工作,这就需要课题组负责人或课题档案管理人员精心细致地按照课题档案管理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做好课题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档案的建立、装订及归档的每一步的细节工作,使得我们为之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的每一项课题研究内容和课题的结题工作不应该 因为档案的建设和管理不尽人意而受到影响。

教育科研课题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就说这些,有遗漏或不足的地方敬请指正和补充。

附:

课题档案建设图示

课题档案建设图示

卷(永久保存)课 题 档

案 卷 宗

研 1 课

开 题

2 3 4 5 6

课 课题 课 课课 题 题 题

2 1

课 课 题 题

任 申 务 请 下 书

达 书

3 4 5 6

课 课 课 课 题 题 题 题 研 论 开 开

究 证 题 题 方 材 报 会 案 料 告 材 料

究 题 研究研究 题 典研究研

究 计 划 中的型 过程调阶段 阶 中撰

活写的查、总结 段 动 统论计、报告 性 文、声

课 像 实验(反成

等数思)堂实

资据分果 录等

析材料

1 2 3 ① 4 ① 5 6 7 课课 课 调其 教成获 课

案 题 查 果

奖 题 结 题 题 报它 文

集 推结告 题 研 最 物 广 推 验 验究 终 收

卷 报 成

申告 果 请 题

化 成 果

评广 收 价

证 鉴 材

书 定 料

② ② 论文

专著 课 件

③ ③ 经验 成 果音 2 调 备查 课问 笔卷

记4 5 6 7 8 9

学实 各 考 访 引 统生 验 种 查 谈 用 计 试实

卷 课 会 记 记 文 验

作录 议 录 录 献 对业 像 记

笔 录

记录

总结 像

制品

篇7:小学教科研工作反思及规划

我校近几年,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重视科研兴校,走育人特色之路,坚持以德育为首,规范管理求特色;教学为主,全面发展育特长;以学习新课程标准、改革教育评价机制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绩斐然,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为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育教学及各项工作为载体,以全体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目的,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争取上级部门的指导作用和学校科研骨干的示范作用,努力实施开放学习策略、重点课题统领策略、群体科研和科研精品共抓策略,通过群策群力,努力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再上新台阶。

依据学校近三年整体发展目标和区教育科研工作规划,坚持“以课题管理学校,以课题提升课改,以课题创建特色”的工作思路,发挥教育科研对课程改革和特色创建的促进作用。紧密课题与特色的关系,使课题服务于特色,使特色建设推动课题的研究,力争三年内构建形成能持续推动学校发展的,以主干课题为龙头的课题群系,逐步打响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品牌,充分发挥学校教科研在提升学校整体水平,进一步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的发挥积极作用。

基于此我们力求做到

1.建立高效、全员、创新的教科研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学校工作课题化进程。逐步引导教师以科研的眼光看问题,用科研的手段解决问题,积极追求工作课题化,努力使之形成“好问善思”的科研意识,“一针见血”的科研能力,“好高骛远”科研水平,“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2.建设成具有特色、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科研网络体系。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切实、有效、深入,学校在择定课题时要切准教学改革的热点,凸现课题的前瞻性和推广价值,确定一个今后三五年中对学校工作起导向作用的整体性、探索性的主干课题,再围绕这一主干课题,确立一批辅助性课题着力研究,各个击破,形成一个主干课题覆盖下的系统的完善的课题研究网络。

3.实现科研品牌效应,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做实、打响学校的主干课题,争取该项课题在全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对内使之成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

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对外使之成为提升学校档次,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名片,逐步实现科研品牌效应,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应的工作策略:

1.抓科研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建设高素质的科研教师队伍,是搞好学校科研工作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为更好地做好教科研工作,提高科研素质,学校要求科研教师做到:

(1)强化科研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不会搞教育科研、没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就不是一名好教师。使“无功就是过,发展慢就是错”的科研观念,深入人心。

(2)加强教科小组自身建设。严格执行工作规程,使内部管理科学、民主、规范,教科小组成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和指导水平。

(3)注重教师科研培训。通过抓两条主线,以点带面全方位培训教师,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

一是理论学习。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变旧的师生观、课堂观、育人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及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二是专业培训。以课题组长、教科研骨干为龙头的科研骨干人员,研讨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和教育科研工作,提升他们的科研管理理念和研究水平;以全体教师为群体的教学人员研讨新理论、新问题,采用讲座、经验交流、焦点问题研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扎实有效地开展普及教科研知识的培训工作,邀请专家来校进行教科研辅导、讲座,提高教师独立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让广大教师学会课题研究的方法。

2.抓科研课题的指导和管理

(1)近几年来,我校的科研工作正逐步走上正规化道路,课题研究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同。绝大多数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但是,科研项目的数量替代不了科研的价值,所以在课题研究指导及管理等方面要加大力度,尤其是研究的实效性、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和资料积累等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要切实抓好已经立项课题及校级课题的指导与管理,形成科研课题研究体系,发挥教育科研实验研究的作用。

(2)为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轨道,教科室要求实验教师要做到“四有”,即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理论文章;继续实施一系列的科研制度,深入到实验教师中去,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做到随时指导、随时检查、随时验收、随时总结,强化科研管理中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在对教师的科研量化考核过程中做到公正合理,以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教科室还要及时和各级部门保持联系,沟通实验信息,以保证实验工作顺畅进行。

3.抓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交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研究贴近教学实际、学生实际的教育问题,发现、总结和推广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成功案例和经验,要通过跟踪调查、座谈等形式,帮助一线特别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成功经验,通过对外教育教学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把学校和教师的成功经验宣传出去。力争将教师的课题成果汇编成册,积累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增设“科研论坛”和“课改之窗”,及时反映学校课题研究成果及动态,针对教育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发表师生教育方面的言论,以传递课改经验,宣传成功案例,树立先进典型,交流研究经验,提升理论素养。

相关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形成以“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学科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为核心的三级科研管理网络。力争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教育研究氛围,总结出一定的科研成果,打造出一批学习研究型教师。

2.物质保证

(1)不断更新现有各室的设备,使之更加现代化。发挥校园网的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步伐。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使校园整体氛围体现时代精神和陶研特色。

(3)保证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保证科研工作正常进行。

3.制度保证

(1)学习制度。教科室每周一次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有关理论知识,开展科研普及。

(2)交流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实验人员会议,交流实验体会,及时反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的进度。

(3)检查制度。教科室每月对课题实验检查一次,不定期进班听课,确保实验的力度。

(4)管理制度。完善课题管理制度,使课题申报、论证立项、中期管理、成果验收、鉴定评价、转化推广等全过程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促使课题研究上水平、出精品。

篇8: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及工作规划

1新时期科研单位办公室工作的新特征

1.1 办公室参与科研单位政务管理的重要性增强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科研体制的改革和深入发展,科研单位在自身的发展目标、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 而办公室作为科研单位内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主要部门,需要改变过去以“办事”为主的做法,不断进行思维创新,并积极参与单位内部的政务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单位内部管理和中长期规划中的作用。

1.2 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工作任务更为繁杂

办公室作为科研单位信息交流的窗口与平台, 其日常工作内容涉及单位内部的事务、政务以及各项服务,而从服务对象上来说,其又涉及全体职工、统计部门以及单位各级领导的切身利益。 由于办公室与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办公室工作也呈现出任务重、事务杂的新特点。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科研专家走上领导岗位, 他们本身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 这就需要办公室在平时的管理中要尽可能地为单位领导提供优质化的服务, 从而为领导更好地进行全局策划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1.3 对内部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提高

面对当前各种形式的突发事件和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要求科研单位办公室人员不但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素养, 还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 善于把握与快速领会领导意图能力和急事急办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2科研单位办公室在日常工作中应树立管理和服务意识

2.1 树立规范意识,促进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

在我国新时期的科研事业发展中, 科研单位办公室要树立规范意识,通过办公室内部职能、规章制度以及自身形象的规范化实现其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 从规范职能上来看,科研单位要加强对办公室内部机构的合理配置, 通过岗位目标管理的实施来明确各职工的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从而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而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办公室要加强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文稿印制、会务组织、电话通知以及来宾接待等大量繁杂琐碎事务的正常运行。 同时,对于形象的规范,办公室可以通过抓环境卫生和工作人员的素质来维护, 从而更好地提升办公室的外部形象。

2.2 树立发展意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办公室在日常的服务和管理中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学习,并通过引导他们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养。 同时, 在新形势下,科研单位还应加强对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选拔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到办公室工作来鼓励职工进行良性竞争,以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 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实现优质化的管理与服务

创新精神是推动科研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科研单位办公室要紧跟时代潮流的变化,加强自身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的创新, 通过办公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管理方式创新上,办公室要积极进行工作流程的优化,将过去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以更好地提升其服务效能和工作质量。 同时,办公室还应加强服务理念的创新, 把过去的被动服务转变为新形势下的主动服务。 尤其是在领导决策时,办公室要尽可能做到灵活性与计划性的相结合,在领导决策前为其提供准确、全面、高质量的决策预案;而在决策中要综合协调单位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严把决策关口;在领导决策后,办公室还要抓好各部门对领导决策的贯彻落实,以实现服务与管理的优质化。

2.4 树立全局意识,积极发扬奉献精神

办公室作为科研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指挥中心, 其担负着内外联系和上下沟通以及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管理中,办公室要积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努力为单位职工创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各部门的相互合作,以高效实现工作目标。 在科研单位内部,办公室要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单位内部的凝聚力。而对外,办公室要积极充当科研单位各项工作中的“联络员”,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协调与沟通, 同时还要与其他部门和单位搞好合作,实现各单位和部门的共同发展。

篇9: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及工作规划

关键词 科研院所 科研经费 预算管理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越来越受重视。温家宝总理曾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把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加大科技投入,把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75%提高到2.2%。”

随着我国科研经费逐年大幅增加,在科技经费的支撑下,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工作还存在尚需完善的问题。 科研院所如何更好地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科研课题经费,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投资的作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预算申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经费申报预算的编制应与课题任务目标相关, 符合有关政策法规且经济合理, 在不影响课题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然而,在现实的预算申报过程中却经常出现预算申报不科学、预算内容不合理、预算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导致预算不能正确地反映项目所需资金数目。

1、国家科研经费管理要求与现行政策和制度脱节

从国家层面来看,首先,作为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院所属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然而,课题经费全额预算管理体现的是权责发生制的特点,这种会计政策的不配套,导致固定资产折旧、间接费用分摊、管理费用计提均缺乏合理依据。其次,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对科研人员的重视仍然不够。 这突出表现在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的智力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经济认可,大多数科研项目都不允许正式在编人员在项目中列支人员费,他们这些智力投入在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下很难得到补偿。 因此出现了承担项目越多,经济上越吃亏的现象,这对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很不利。

2、预算编制过程缺乏沟通、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致使预算管理大多流于形式

从单位层面来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主要按照部门职能划分,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申报、立项及合同管理工作, 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下拨及日常收支核算, 课题组控制科研经费的支出。 目前的状况是项目预算多由课题组根据历史经验来编制, 编制过程中缺乏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参与指导,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经费管理流程来规范项目组成人员进行项目管理,预算编制过程缺乏沟通,致使预算管理大多流于形式。同时,预算编制随意性也较大, 一些课题负责人在编制经费申报预算时, 为提高其竞争力而夸大预算,导致科研项目无法按预算执行;一些科研人员往往只是凭以往的经验估算,缺乏财务的科学规划性,往往只注重科研经费中直接费用和实验相关的费用,例如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一般对于科研过程中将发生的间接费用往往不清楚,因此间接费用往往申请很少或不申请,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课题组实际耗用的水电能源往往不能体现在,不能完整的核算科研成本,另一方面挤占了课题承担单位的事业经费。

3、预算变更、评审随意,缺乏严肃性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虽然制度规定“预算一旦通过, 不应随意更改” 但部分科研人员无预算意识,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随意支出, 超越了预算范围, 使科研经费预算在执行中存在较大偏差,使预算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在预算评审时, 财务评审专家不一定是该课题研究领域的行家, 因而最后审定预算经费时, 往往是根据盘子大小任意分割,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预算失去了科学性。

(二)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经费会计核算不够规范

按照有关规定, 应对不同渠道或不同的科研项目分别进行核算。目前,一些单位仅将科研经费按课题主持人进行归总核算, 当需要上报数据进行结题审计时再对数据进行处理, 致使科研项目上报数据与财务报表不符。

2、存在违规现象

在现行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下,由于科研经费是科研项目负责人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所以在经费的支出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而大部分科研项目负责人虽然是本专业领域的精英,但对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却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合理,甚至违反财经法规的现象。如科研经费开支大部分用于汽油费、招待费、人员的劳务费、学生助研费等方面;通过虚开发票等手段,进行财务报销等。

3、成本管理未考虑单位因素

如水费、电费、试验场地费等,在科研项目的支出中并没有被列支,全部由单位自有经费负担。导致科研项目不能真实反映科研课题的全部研究成本,增加了单位本身的财政负担。除此之外,还存在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或购置后长期闲置,配套经费不落实等情况。

3、项目结题验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教【2011】434号文件明确规定“课题结余经费应按原渠道收回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由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科研院所的项目在结题后长期挂账,对于结余经费采取报销的方式进行消化,随意性很大,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和管理。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认真贯彻课题预算管理要求,强化预算编制过程管理,加强预算法制宣传

首先,预算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控制程序,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保证,是科研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单位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政府部门作为预算法规的制定者应深入贯彻课题预算管理要求,重点在预算合理性方面加强建设,将预算工作进一步细化,做到按科研性质分类评审,杜绝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对于经费管理办法与会计政策上的不一致性,应出台具体衔接办法。

其次,要在单位内部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之间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要靠各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课题组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编制经费的各项预算,坚持实事求是、精打细算的原则,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科研管理部门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预算的管理办法;财务部门要掌握科研业务的基本内容,提高对科研经费的业务管理能力。最终三者之间建立并形成统一管理制度、统一的操作流程、统一的课题编码,实现对课题预算全方位的管理。

(二)规范核算开支范围,建立全成本核算模式,改进财务管理方法,加强监督检查

为进一步改革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落实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2011年发布的财教[2011]434号文件对经费开支范围进行重新调整,调整后开支范围建立了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将课题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这为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建立全成本核算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 在会计核算上,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 另一方面要细化科研经费支出的具体内容, 按照实际发生数进行核算,全面反映科研经费的收支状况及预算的完成情况。鉴于科研院所项目多、经费量大的情况,应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在课题立项时即对每一个科研项目设置专门的项目编号,并且实行科目控制,对该项目的明细科目设置预算控制额度,通过网络在财务和课题组之间建立动态沟通渠道。这样在课题使用过程中,既可以做到自动监管,又可以随时沟通信息,与人工方式比较在工作效率和准确率方面都大大提高。针对不按规定的开支范围或违规使用经费的问题,院所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的过程监控,通过定期检查、绩效评价、特设账户管理等方式降低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违规风险。确保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三)健全特设账户管理体制

专项经费在银行开设特设账户,当项目结题验收后,结余经费通过银行系统自动上缴科技部,由科技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若国家重大专项通过验收后,课题承担单位在规定上缴期限内及没有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将强制完成结余经费上缴工作,这样就杜绝了结余经费处理不当的行为。

综上所述,科研经费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保障,只有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才能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提升科研水平,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尽管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建全监督管理机制,这些问题会得以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杨锦彤,王文杰.医院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12(4).

篇10: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工作管理制度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切实提高研究的水平与效益,使教育科研真正为教学工作服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教育科研管理机构:

1.学校教导处设副教导主任1名,具体负责教育科研管理和教师的培训工作。

2.主要职责:(1)制订学校教育科研规划与校本研修计划,统筹学校教育科研和校本研修工作;(2)做好教研组(备课组)长的推荐、选拔与考核工作,指导教研组开展活动;(3)定期召开学校教育科研与校本研修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4)负责校级课题的立项审批与组织协调工作,做好区级及以上教育研究课题的管理与指导;(5)做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案例、教坛新秀等学科技能申报参评以及成果的汇编工作,及时推广教学研究经验;(6)负责教师教育科研资料的组档工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骨干教师推荐等提供依据。

(二)理论学习:

1.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教育理论,教师每年至少订阅1种与本学科教学或教育研究相关的杂志(报刊),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等组织的业务学习(培训)会。

2.教师每学期至少要阅读1本教育专著,并至少上交1—2篇有一定质量的读书笔记;鼓励教师多写读书笔记,开展理论研究。

3.积极派遣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活动,外出的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

4.正在参加各类学科骨干班、研修班等培训的教师,培训期后至少要做2次学校及以上级的专题讲座或关于本学科的教学经验介绍(中年骨干培训班的教师则视具体情况而定),由教导处将其纳入校

本研修工作计划并予以落实。

(三)教研活动:

1.学校视学科教师的配置情况,设立5个教研组(备课组),每个教研组设组长1人。教研组长在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2.教研组长应具备扎实的学科业务能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事,是学校学科教学的骨干和教学改革的带头人。

3.教研组长的职责:(1)掌握组内成员的基本情况,做好登记;

(2)认真制订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积极开展教研活动;(3)认真落实教研活动考勤制度,及时收集、整理教研活动材料;(4)协助教导处进行教学常规检查(考核)、校本研修等工作;(5)开展教学质量分析,写出分析报告;(6)学期末对教研工作进行总结,接受学校教导处的履职(业务)考核。

4.教研组的基本任务:(1)学习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经验等,不断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做到教书育人。(2)组织集体备课,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加强集体研究。组织教学研究课,开展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研组每学期要确定符合本学科教学实际的研究主题,不断研究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探索教改新路。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3)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4)定期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质量,研究并制定改进教学及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办法和措施。(5)组织、指导学生课外学科小组活动,发展学生特长,协助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5.教研组的活动开展:(1)每个教研组一学期活动不少于8次,每次活动两课时以上。为了便于组内教师开展活动,教导处在安排功课时尽量空出半天作为教研活动时间,具体在学期初确定。(2)每次活动主题要明确,要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内容落实,并有活动记

录及相关材料。

6.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态度要端正,学习、听课要认真,讨论、评课发言要积极,主动承担教研组、教导处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研修任务。没有特殊情况,教研组成员不得缺席活动。

7.教师开课要求:(1)凡参加各类学科骨干培训、外出学习的教师,每学期(中年骨干培训的教师则为每学年)至少要上1节学校及以上级的示范课;(2)评上县级及以上名师、学科骨干的教师,按上级有关规定上示范课。(3)参加工作未满三年的新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1节学校及以上的汇报课。(4)其他教师每学年至少要上1节教研组及以上的公开课(教学常规检查中的上课除外)。(5)具有高级教师职务的教师则以上级有关要求为准。(6)对积极上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师,在学履职考核时适当给予加分。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上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师,学校可扣除当月或连续几个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月考核奖),直至其接受任务为止。

8.教师听(评)课要求:(1)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其他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2)每节课必须有完整的听课记录,教研组及以上级组织的听课活动,教师还要及时上交书面评课稿。(3)鼓励教师多听随堂课,对多听课的教师。

(四)撰写论文:

1.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教师每学期至少要撰写1篇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或案例、教学设计等),35周岁以上的教师每学年至少要撰写1篇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或案例、教学设计等);鼓励教师多写教育论文,并积极向教育杂志投稿或参加各类教学技能评比。

2.学年结束之前,教师必须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上交书面总结或经验介绍1份。

(五)课题研究:

1.积极开展课题研究,40周岁以下的教师至少要承担(负责人或执笔)一个学校及以上级的教育课题研究任务。

2.课题选择:(1)针对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较为重要的实践问题确立课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2)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客观事实为依据,具有个性特色。(3)课题负责人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能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上一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下一篇:指南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