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2-09-10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那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 课后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 而预习是学习的开始, 是开始“学”的窗口。教师在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 要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 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 并且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 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在课前预习中要指导学生开动脑筋。预习不是简单的看一遍, 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思考, 前后贯通, 并努力理解教材中陈述的内容,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预习使学生能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做到心中有数, 使他们在上课时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老师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学习物理第一章开始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单元总结, 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 归纳、总结的能力一般比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指导, 开始可给学生把本章的内容串一串, 理出框架, 甚至可以列出标题, 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节。然后逐渐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并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学完每章后, 不仅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而且要对解题的方法进行小结。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解题经验, 提高解题能力。教师除平时指导学生解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想想还能否用别的方法解出外, 在学完一章后还要指导学生对解过的题目进行分类, 归纳出题目的类型, 搞清哪一种类型的题目应采用什么方法, 应用什么定理求解。这样做对提高解题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学生只有通过认真的总结, 才能明确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搞清其适用范围和应用特点, 了解其因果关系和纵横联系, 使所学的知识既系统又条理。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使其具有独立地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能力。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部分, 阅读是自学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几乎所有的自学, 都离不开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因此,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先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 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 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 而应潜心研读, 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 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 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 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 并加以剖析, 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对学生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 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 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 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得一清二楚, 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 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 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 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 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同时,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可再选择一些合适的参考材料推荐给学生, 让学生课外阅读。如相关的报刊杂志;按课本章节为序, 含知识点归纳、例题、习题等内容的参考书;以专题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的参考书等等。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提问的习惯

新课程目标中, 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的重要性。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面所限, 又受所学知识的难度所限。因此, 往往需要教师精心地去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在讲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这一节, 学生在提不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给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进行加热, 让学生观察到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的加热时间却不同,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针对物理问题的不同类型, 采取不同的策略,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及时反思、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在新课程实施中, 教师需要成为反思型教师, 学生需要成为反思型学生。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 不断的反思, 才会不断地进步。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就同一种类型的题, 做了多次后, 还是经常出错。主要原因是:学生习惯于做完题就了事, 不会主动考虑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 对解题方法、解题思路作深刻的再认识, 即没有反思的习惯, 故教学效果低下。因此, 在学生每次解错题后, 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审视错误题目, 仔细分析错误原因, 掌握题型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 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引导学生对错题及时认真反思, 养成习惯, 这种习惯会比反复做题更为重要。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把平时的疑问或做错的地方记在一个笔记本上, 及时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及时解决疑难, 对特别有价值的题就用笔记本记下或建立错题卡并找些相同类型的题来进一步研究它们,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和能力。

摘要: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东北经济转型问题探究下一篇:降低净化空调系统运行成本的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