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题习惯

2023-02-12

我作为一位小学数学教师, 面对进修校对六年级数学质量抽查的试卷时, 最让我揪心的就是因为学生审题不清而引起的错误。我仔细看了题目是:“希望小学有一间长10米、宽6米、高3.5米的长方体教室。现在要在教室四面墙壁贴1.2米高的瓷砖, 扣除门窗、黑板面积6平方米, 这间教室贴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于是抱怨“已经做过好几遍, 讲了好几次, 强调好几回的题, 怎么又错了呢?竟然只有3人做对, 大部分的学生是将高3.5米来计算贴瓷砖的面积。”现在静下来想一想这是谁的错?当我让学生仔细审题, 学生却没有, 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我在教学中过分追求知识的计算, 而忽视了审题习惯的培养。

一、借鉴名师, 培养审题习惯

有一次, 我在《小学数学教育》上读到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关于审题》的复习课, 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也将华老师的教学方案用到自己的班上去。设计了7道题, 题目是:1.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 然后请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名字。2.脱式计算。 (3个) 略3、解方程。 (4个) 略4.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每小时行60千米, 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5.相遇问题 (略) 6.如果你认真读完, 只要完成第1题, 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笑在心里, 等待第5分钟的到来。7.小红的房间长4米, 宽3.2米, 她爸爸准备把南内墙刷上彩漆, 这面墙上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 算一算小红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彩漆? (每平方米大约用彩漆0.4千克) 。结果我给了5分钟。当5分钟的时间到时, 全班没有一个人完成, 还在抱怨时间太短, 怎么回事?这时我请同学们再仔细看题, 当同学们看到第6题时才恍然大悟, 重新开始细读题目。第4题设计了审问题的陷阱, 学生因为问题中的一个“甲”字失去了成功的体验。第7题由于条件的不全而根本无法解答。这份试卷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 而事实上, 如果每道题都解答的话, 要在5分钟内完成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出题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学会答题, 而是学会读题, 正是这让人忽视的读题习惯, 使我们的数学作业中出现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错误。老师通过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上当”去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也就是这样从“审要求——审问题——审条件”这样一步步让学生明白怎样去审题, 条件和问题有没有关系?存在什么关系?以此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通过这节课, 我想, 几乎所有学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做题时要仔细审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我明白了:有些题, 看似很浅显的内容, 很明确的要求, 为什么学生会出错呢?曾记得, 每次做题都是老师说出要求让学生直接计算, 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看;曾记得, 每次做完题强调的是计算是否正确, 而没有重视要求;曾记得, 每次订正完题要求学生的是重新计算, 而不是再次审题。长此下来, 学生眼里出了做题就是做题, 心中除了计算还是计算, 审题习惯培养无从谈起, 模式化的练习, 习惯化的计算就成了学生正确审题, 独立计算的最大障碍。因此, 我在班上也尝试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让学生明白, 老师教的方法, 提的要求。只有真正落实了, 用上了, 才会有收获。

二、训练审题技巧, 培养审题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学习技巧的训练, 学会用线段图启发思路。我认为六年级数学中的分数问题要学会用线段图启发解题思路。例如:商店里运来一批红、蓝墨水。红墨水占总数的3/4, 如果把40盒红墨水换成蓝墨水, 蓝墨水则占总数的2/3, 红墨水、蓝墨水各多少盒?有些学生在审题中习惯于从问题与条件中苦苦寻找联系, 探索思路, 却从不愿意借用线段图进行审题分析, 认为用画线段图费时费事。这种单一的审题手段, 势必引起思路狭窄, 在碰到上面这样的题目时, 这些学生就出现了审题障碍。我从“人需要各种营养成份, 才能健康生长”“战士需要各种武器, 才能打好胜仗”入手, 启发学生:我们只有把握各种审题手段, 才能打开解题思路。并指导这些学生学会用好线段图, 分析解答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表示出的数量关系, 学生在对线段图的观察、感知中发现:调换后蓝墨水多的40盒与[2/3- (1-3/4) ]相对应, 由此可以求出红、蓝墨水的总盒数。这样, 学生在审题中借助线段图晓事理、明算理、悟转化, 很快把握了数量关系, 理顺了解题思路, 并从中尝到了甜头, 提高了借助线段图与其它手段参与审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三、精讲例题, 培养审题习惯

教学例题时, 把握课题类化的规律。修一条路, 甲需要12天, 乙需要15天, 甲队工作效率比乙队快百分之几?要求读题目, 审问题。这个题目中具体的路程是未知的, 只给出两队的工作时间, 却要比较工作效率。许多学生认为条件不完备, 思维陷入困境, 思路难以为继。其实, 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从“工程问题”这一思路去思考,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求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知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事物统一起来, 这就是进行课题类化。而这种类化首先体现在审题阶段。把握知识迁移和课题类化的规律, 我们就可以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既然“路程时间=工作效率”, 本题中隐含的抽象的工作总量“1”分别除以甲、乙的工作时间, 也可以得到甲、乙的工作效率1/12与1/15。在此基础上, 再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的应用题, 再也不是难事了。

学会测试后写自我剖析, 写出自己成功的经验, 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一次单元测试后, 一位学生写到:我这次考试成功了, 考到了我理想的分数——100分!我觉得我这次成功的原因是我把老师教我们审题的方法用上了。有一道题:用50米长的铁丝做直径是2分米的铁圈, 最多可以做多少个?很多同学错了, 我就抓住重点字、词, 在‘50米、2分米、最多’这些词下面点上了圆圈, 明白50米要改写为500分米, 最后要用去尾法得79个, 把多余的部分去掉。所以, 我就能做对这道题。

上一篇:WebQuest在《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的应用——以《校园网规划与设计》为例下一篇:浅谈如何控制工程变更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