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教学设计

2024-04-16

《赤壁之战》的教学设计(共9篇)

篇1:《赤壁之战》的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重庆市长寿区晏家实验小学校 姓名:陈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波浪滔天、自不量力„”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善用计谋,善借自然,善启智慧。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自学、分析概括和知识运用的能力。2.培养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富有聪明智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培养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四)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五)难点: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古词激趣。

1.课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并呈现歌词。师:听了歌曲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2.导入:《三国演义》对于我们在座的每个人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书中给我们讲述了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三国故事,刻画了一个个极富个性的英雄人物。本节课,就让我们在快乐中走进大家喜爱的《三国》,共同笑谈其中的一个故事。3.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读好课题)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解题:“赤壁之战”是什么意思?(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完整:谁和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1.快速浏览全文,想想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要提出用火攻的计策?勾画出有关的句子。(第三自然段黄盖对周瑜说话的句子)你从黄盖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认识黄盖是怎样一个人。)你认为怎样读黄盖的话?(引导学生读出“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的语气)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从哪里到哪里是描写火攻的?(5至11自然段)

3.(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细读5-11自然段,说说“火攻”这一仗具体是怎么做的?借助了什么条件?(出示: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A、学生按提示的问题自学,教师进行巡视;B、分成四人小组进行汇报交流;C、抽学生回答,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引导,并归纳板书:写信诈降 借风驶船 火烧曹营 乘胜追杀d、这四个顺序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能不能调换呢?(引导学生弄清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的写作方法。)

四、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①“写信诈降”(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本段内容)自由读,你知道了什么?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他此时的心情怎样?(高兴,麻痹大意)

过渡:除了这封诈降信以外,还有哪一个条件是战役取得的胜利的保证?(东南风)②“借风驶船”(6、7、8自然段)

快速浏览课文6、7、8自然段,勾画出描写东南风的句子,并说说东南风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引导朗读,读出东南风的急,读出行船的快,读出曹操即将失败的危急。

(课件出示句子: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说明曹操此时的心情怎样?(高兴,完全相信,放松了警惕)③“火烧曹营”(9、10自然段)

过渡:黄盖是怎样火烧曹营的?请同学们自由读9、10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抽生回答)

师:熊熊的大火借助东南风,很快地烧燃了曹操的战船和营房,顿时,火光照得满天通红,哭声喊声混成一片,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读出那惊心动魄的火烧场面。齐读10自然段。④“乘胜追杀”(11自然段)

师:事情的结果怎样呢?指名读11自然段。哪个词可以看出曹操败得很惨?(丢盔弃甲)

“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五、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外延伸: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曲歌词,让学生诵读并积累;

2.阅读《三国演义》,向同学或家人讲《三国演义》中感兴趣的故事。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写信诈降

知己知彼 借风驶船

善启智慧

火 攻

火烧曹营

善用计谋 乘胜追杀

善借自然

篇2:《赤壁之战》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分解

从旧的人教版教材选出节选自《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一文,旨在作为古代散文教学的补充。“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言文,通过本文指导高三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给重要的语段短句或翻译;二是“补”苏教版对一些传统经典篇目的忽视,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教学目标

(一)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教师列举,学生可以辨认并解释说明其意义和用法;关键的文言语句,结合已有知识积累口头或书面当堂翻译。

(二)课程标准意在让教学对象“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落实在本文教学中,主要是: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赤壁之战运筹过程中孙权的作用;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读出重音、节奏、语气,体现出课文文气的急切舒缓、文意的抑扬变化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学生能说出本文叙事线索,找出几个主要人物的语言,体悟对话语言对人物描写的作用。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 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

四.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第二课时

一.文言知识点复习(见知识点整理)二.《赤壁之战》描写孙权目的何在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每当忧虑自司马迁、班固以来,(著史)文字繁多,布衣士人,不能读尽;何况对于皇上来说,日理万机,哪有空闲时间都看?我经常不由自主地揣测,想删繁就简,列举纲要,专门捡取关系国家兴亡、百姓生计,良善的可以用做表率(法则),邪恶的可以用做警戒(教训),做为编年一书,以便先后有序,粗细不杂。

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宴,时赐省览,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司马光《上<资治通鉴>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与孙权书

曹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引自《曹操集》(中華書局,1959年7月第1版)

第三课时

作业练习讲评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点整理

注音

今操芟夷大难(shān)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wù)..及说备使抚表众(shuì)

王室之胄(zhòu)..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wèi)

因拔刀斫前秦案(zhuó)..羸兵为人马所蹈藉(léi)

预备走舸(gě)..一.通假字

1.将军禽操。禽通擒,捉拿。

2.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促,突然。3.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

4.雷鼓大震。雷通擂,敲击。二.古今异义词

1.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古义:派别。今义:代词,这个和那个;形容词,..一样。

2.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今义:热情而周到。..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国家名。..4.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古义:面向北称臣,投降;今义:..名次。

5.鼎足之形成矣。古义:两个词,形势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势形成;今义:..一个词,某种局面出现。6.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古义:上厕所;今义:换衣服。..7.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今义:做某种工作。..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义:表转折。..9.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义:名词,某地。..10.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古义:心怀猜疑;今义:怀疑。..1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仅指配偶。..12.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万一;今义:偶然遇见。..13.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古义:刚刚,初次;今义:农历每月..初一。

三.重要实词

1.二子不协:和协。.2.表恶其能而不能用:wù,厌恶,嫉妒。.3.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说:shuì说服;治:对付。..4.比至南郡:等到。.5.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胄:后代;盖:超过。..6.若事之不济:成功。.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拿,用。.8.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赠送,送来,送给。.9.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部署,率领。.10.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悉:全部;浮:泛,开动船只,此..处是摆开的意思。

11.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动词,共有。.

12.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相提并论。.13.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14.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向:刚才。图:商议,谋..划。

15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迎:投降。.16.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图谋,打算。.17.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品评,评定。.18.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到,驻扎。.19.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蔓延到。.四.文言虚词

1.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乃:竟然;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介词,在。2.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正好,正在。.3.余船以次俱进。按照。.4.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副词,才。.五.词类活用举要 1.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忌:意动用法,以此为禁忌;蹶:使动..用法,使上将军受挫。2.乘犊车,从吏卒。使„„随从。.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是他们逃走。.4..敬贤礼士。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5.瑜等率轻锐。形容词作名词,轻便精锐的部队。...6.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老交情 ..7..英雄乐业。形容词意动,以„„为乐。.8.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

.9.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对外,在内心里。..10.兼有步兵,水陆俱下。名词作状语,从水上和陆地。

..11.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名作动,船到江心。..六.常见文言句式

1.鲁肃„„言于孙权曰。状语后置。2.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3.与结盟好。省略句,省去“之”,代刘备。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

5.(肃)与备会于当阳长坂。省略句,状语后置。6.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被动句。7.“我,子瑜友也。” 判断句。8.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

9.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状语后置。10.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状语后置。

11.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状语后置。12.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宾语前置。13.何以言之?宾语前置。

14.灌油其中,裹以帷幕。省略句,状语后置。15.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动句。七.文言语句翻译

1.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4.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5.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6.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7.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8.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9.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10.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11.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1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13.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14.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15.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答案

1.我请求您派我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并慰劳他们军中的主要将领。2.现在我们不赶快前去,就恐怕会被曹操占先。

3.孙将军聪明仁惠,敬重贤良之士以礼相待有才之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于他。

4.如今我为您打算,不如是派遣心腹之人到江东去与孙权将军联系,以便共同建立大业。

5.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我请求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他就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

6.如果不能(与曹操抗衡),为什么不早点解除武装,向他投降称臣? 7..孙权说:“假如像你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服从曹操?”

8..这正是所谓‘强弩射出的箭,到了力量已尽的时候,连鲁国生产的薄绸都穿不透’。所以《兵法》以此为禁忌,说‘必定会使上将军受挫’。

9.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到房檐下。

10.孙权知道鲁肃的意思,握着鲁肃的手说:“你想说什么?”

11.现在我在迎接曹操,曹操一定会把我交给乡里父老去评议,品评我的名位,也还会让我做一个低级从事。

12.驱使中原地区的士兵远道跋涉来到江湖地区,不服水土,必然会发生疾疫。

13.现在我们据实计算一下,曹操所率领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人,而且长期征战,早已疲惫。

14.以疲惫的士卒,驾驭心怀猜疑的部众,人数虽多,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15.曹操让所有老弱残兵背草铺在路上,骑兵才勉强通过。

一词多义

次:①引次.江北。临时驻扎。②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当:①非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抵挡。②当.横行天下。应当。③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会。方:①助画方.略。方法、计谋。②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将要。③操军方.连船舰。刚。④挟天子以征四方.

。方面、地区。⑤地方.数千里。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计:①今为君计.。出计、谋划。②备用肃计.。计谋。将:①命猛将.统兵数万。将领。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统帅、带领。③将.顺江东下。将要。④出郭相扶将.

。扶持。⑤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无义。蹶:①一蹶.不振。跌倒。

②必蹶.上将军。使受挫。立:①操军吏士皆出营立.

观。站立。②足以立.事。使成。③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即、立即。乃:①若事之不济,此乃.

天也。是。②乃.罢会。于是。③骑乃.得过。才。④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⑤今君乃.亡赵走燕。却。竟然。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夷:①今操芟夷.大难。削平。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③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走:①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快跑、逃跑。②可烧而走.也。使逃、驱赶。

卒:①以疲病之卒.

御孤疑之众。士兵。②鲁肃闻刘表卒.

。死。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④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促,突然。事:①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篇3:《赤壁之战》的教学设计

一、根据学生实际差异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早在两千多年前, 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已经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他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 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 (《论语·阳货》) 三类。孔子弟子中, 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 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 水平参差不齐。孔子认为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 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 否则, “欲速则不达”。今天的教学动辄就提“六统一”, 统一备课、统一教学内容、统一难点和重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 统一检测。似乎要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纳入一个步调之下, 这固然有利于组织教学, 使教学环节更有秩序和条理, 但无形中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也未能真正落实“教育公平”的思想。正如杰斐逊所说:“再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去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

由于学生从小到大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 再加上先天智力的差别, 因此无论是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上还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去对待这种差异, 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 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采取统一的教学程序, 必然会出现“有人吃不饱”“有人撑着了”“有人吃的好”的局面, 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我们的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所谓的课堂有效性也就只能针对部分学生而言了。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 例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是一些艺体生只要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 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即可;中等基础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能够独立思考, 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能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授《语文》必修一重点文言篇目《赤壁之战》时, 笔者课前对A班B班的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由于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要求相对较低, 因此多数高一新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都不是很高。第一次接触篇幅较长的古文, 大都对这篇课文存有畏难情绪, 尤其是B班的学生, 光是理解文本内容都存在难度, 更别谈其他的了;而A班的学生则对赤壁之战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在理解文本内容上, A班的学生同样也面临一些困难。针对这样的调查结果, 分别为A班、B班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A班的教学目标:积累文言知识, 理解文章内容, 增加必要的文言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 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赤壁之战》中的人物进行客观理性地评价。B班的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容, 增加必要的文言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

二、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别分层设计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最终能不能有效达成, 取决于每个课时目标安排的是否恰当、有序。根据A班B班教学目标的不同, 在每一课时, 都应设计不同的课时目标。同时, 即使是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也应按能力的高低指出各层次学生应达到的要求, 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这节内容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掌握到何种程度, 并努力去达成各自目标, 最终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 A班B班均安排了三课时。B班, 第一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句读, 反复诵读, 最终达到熟读文本的程度;第二课时, 老师划出该篇课文需要掌握的重点词句, 学生对照课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 默读课文, 理解重点词句, 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和段落, 最后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反映的疑点和难点;第三课时, 从下列精彩片段中任选其一讲述故事内容, “诸葛亮的‘求救’经过”, “鲁肃是如何劝说刘备的?”“鲁肃宇下劝谏”“周瑜一说孙权”“周瑜二说孙权”……通过复述课文, 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 掌握基础知识。为了达成B班的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流程基本上为读课文、解词句、译文段、讲故事。

A班的安排是:第一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句读, 反复诵读, 最终达到熟读文本的程度;第二课时, 对照课下注释, 默读课文, 标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 借助于工具书和注释自行解答, 老师重点讲解学生反映的疑点和难点, 最终使学生能够疏通文章大意, 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和段落;第三课时,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 分组探究。 (1) 从诸葛亮与孙权的一段对话来看, 你如何评价赤壁之战时28岁的诸葛亮? (2) 试比较“鲁肃劝说刘备”与“诸葛亮劝说孙权”的不同。 (3) 赤壁之战的胜利, 与鲁肃有着密切的联系, 结合鲁肃在赤壁之战中的功劳评价鲁肃。 (4) 文中周瑜与孙权一共有两次对话, 请评价两次谈话中周瑜的不同表现。为达成A班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流程为读课文、找疑难、译文段、评人物。

教学目标不同,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也就有所不同, 当然这并不代表不同层次的班所有的教学程序都不一样, 像《赤壁之战》第一课时的安排A班B班完全相同, 第二课时的安排也有很多的相似。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实施分层教学而故意夸大A班B班的差距, 不顾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 而是依据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因材施教, 分层设计教学安排, 促进学生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的充分发展。

三、根据学情和目标的差异分层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 对学生而言, 作业是课堂学习内容巩固和运用的反映;对教师而言, 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 因此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伴随着作业的布置。新课改之后, 随着每周正课时间被压缩为4课时, 因此习题课、复习课都成为课型中的奢侈品, 各科老师只好把越来越多的练习以作业的形式压到课后, 学生每天疲于应付老师的作业, 更何谈预习和温故复习。而实际调查发现, 在所有的作业中无效性作业、重复性作业、惩罚性作业、对于B班学生来说难度过大的作业, 这些只顾数量、不重质量和完成时间的作业却占了一部分的比重, 而这些作业必然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 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分层教学实施之后, A班B班作业分层也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因此我们为全体高一学生编写了分层达标学案, 为作业分层教学做了实践性探索。

在教授《赤壁之战》一课时, 按照A、B班学生的学情差异以及本课教学目标的不同, 要求B班学生完成学案上“梳理积累”“文本品读”两部分的作业, 主要包括课文中的字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内句子的翻译以及课内文段的阅读练习,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 落实本课“积累文言知识, 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而A班的学生则需要完成“梳理积累”“迁延运用”两部分的练习, “梳理积累”部分的练习与B班相同, 而“迁延运用”版块则是完成一篇浅易课外文言文《项羽本纪》的阅读题, 目的是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 能将课文中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向课外文言文迁移, 将课内之得法迁移于课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也要鼓励B班中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勇于尝试“迁延运用”中的练习, 建议A班中一小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选作“文本品读”的练习而放弃“迁延运用”的练习。这样, 分层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又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落实课堂的教学目标。

篇4:《赤壁之战》的教学设计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的,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将近十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篇5:《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录

1.作者作品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二)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写出你通读一遍后所获得的整体印象:文体 、人物 、事件、中心、写法

(三)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指出并解释活用词(看我“七十二”变)

(1)敬贤礼士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 (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3.一词多义(多产的实虚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 出郭相扶将 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操军方连船舰 助画方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难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言于孙权曰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9) 之: 此帝王之资也。 而可迎之邪 顷之,烟炎张天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 乃: 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骑乃得过

4.特殊句式(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 我,子瑜友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操军破,必北还.

(3)裹以帷幕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豫州虽败于长坂

(4) 卿欲何言.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5)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以上几类句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与结盟好 及说备使抚表众 操悉浮以沿江 可烧而走也 逼兵势耳 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2、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3、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4、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5、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6、鲁肃所说的“大事”指什么?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

7、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9、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孙权“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映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统观孙权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12、第6、7段写了什么?

13、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何作者只提黄盖一人?。

15、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

巩固演练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篇6:《赤壁之战》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习“火攻”一段的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找准教材中思维的“支点”,以大跨度的“扫描”,从教材的众多信息中找到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信息,进行接通、叠合,然后提供足够时间,完全让学生自行读书、自行思考,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学习成果汇报,学生解说,教师点拨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高速高效的形成新的认识,实现知识、能力的积极迁移,从而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提高学习效率。

二、读为主线,自选目标,自我发现,自主学习。

篇7: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28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

5、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赤壁之战 第一课时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

3、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代故事背景。

⒈板书课题。

⒉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①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②交战的双方是哪些人。

导语:那么,赤壁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⒈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3、讨论交流:

⑴《赤壁之战》这篇课文读起来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本文是古典文学原著的节选,文言词较多,朗读起来比现代白话文要困难些。

⑵朗读时要做到字音准确,句子通顺,有什么方法?(学生交流)——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断句要正确。

——对朗读困难的句子要多练习几遍。

——在读人物的话语时,还要注意人物的语气、声调。

⒊利用工具书,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生字、新词。

⑴结合生字表学习生字,并注意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意思。献首来降穿绛红者

⒋对朗读困难的句子做到正确断句。

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注意反问句的语调)

是时/东风大作。

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

南船/且/休近寨。

韩当/急为(wèi)/脱去湿衣。

先令/别船/送回大寨/医治。

⒌练习朗读课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⒈指名朗读每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可在每段旁边做简明的批注。

⒉同桌讨论、交流。

⒊全班交流。

第1自然段:实施计策,黄盖传书愿降;曹操中计,喜接黄盖降书。第2自然段:亲迎黄盖,曹操兴奋不已;火烧曹营,曹操省悟已迟。第3自然段:曹操叫苦连声,黄盖追寻曹操,中箭落水。

第4自然段:曹操登岸逃走。

第5自然段:数军合围,曹军伤亡惨重;赤壁鏖兵,周瑜大获全胜。

4、师生归纳:第一阶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阶段是第2自然段;第三阶段是第3、4自然段;第四阶段是第5自然段。

四、词语采集,摘抄词语。

满江火滚喊声震地火须兵应兵仗火威

板书:

赤壁之战 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看看几位英雄人物是怎样斗智斗勇的。

二、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

㈠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这样的语句画下来。

1、默读批注。

2、交流:

(1)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2)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

(3)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4)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

(5)曹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6)操叫苦连声。

⒊请同学们浏览这六句话,提出问题:

曹操从“大喜、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⒋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认真默读、勾画,找找其中的原因。

㈡交流探讨,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交流“黄盖假降,曹操中计”这部分。

⑴出示: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①指名朗读程昱、曹操二人的对话。重点朗读曹操的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②从曹操的话语中,你体会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对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顾,连用两个反问句,可见这时已经曹操傲慢轻敌。)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

⑵出示书信内容:

“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今有鄱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

有方便。好歹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

①指名朗读信的内容。

②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封信有何玄机?(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会说:

带士兵粮草投降,为船里装火药打埋伏;

信中说杀江东名将,其实杀的是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

信中说周瑜看防得紧,无计脱身,只在今晚二更。这样曹操不但不会起疑心,而且这样为在离曹营二里点火创造了条件,天黑不易被发现。

③从这封书信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深谋远虑)

④集体朗读书信的内容。

过渡语:接到信的曹操此时已是满心欢喜,迎风大笑。课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曹操十分高兴,还有一处描写可以表现曹操此时心情十分高兴,同学们迅速找一找。

2、学习“亲迎黄盖,曹操兴奋不已”。

请同学朗读“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曹操的心情如何?

②小结:看来,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此时人物的心情。曹操抬头仰望明月高悬,俯首江中翻波戏浪,迎风大笑。当听到军士报告黄盖粮船驶来,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这时,曹操心中想什么?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3、学习“火烧曹营,曹操省悟已迟”。

导语:但是,曹操马上醒悟了,为什么?

⑴集体朗读程昱的话。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程昱的认识。

——仔细观察,细心谨慎。

导语:可惜曹操省悟已迟,黄盖在距曹寨二里水面点火,江面一片火海。⑵出示: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①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同桌之间交流。

③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④出示插图,观察图画,并结合这段话中的具体词语,说一说想象到的情景。A着火的时间短还是长?(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

B火光亮到什么程度?(一派通红)

C烟浓到什么程度?(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D曹军的士兵此时是什么样的?(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E用一段通顺的话说一说。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曹操见大势已去,是叫苦连声,此时,你想对曹操说什么?

4、集体朗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

⑴“火攻”计策的成功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⑵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赤壁之战”的结果验证了“火攻”计策制定的正确、实施安排的周密。而计策的制定又源于战前东吴周瑜、黄盖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能够知已知彼、扬长避短,特别是把握了曹操的弱点(他仗着兵多将强,骄傲轻敌),利用了曹操的错误(他用铁索连船潜伏着的危机就是: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在“赤壁之战”的火影刀光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因骄而败的曹操,有勇有谋的黄盖,谋略深远的周瑜。

四、集体朗读诗句,回味赤壁之战: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五、作业布置。

1、诗句采集: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2、片段采集: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3、学完课文,你一定会被火烧赤壁的战争场面吸引。请同学们课后把《三国演义》找来读一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火攻)

周瑜曹操

(三万兵)(八十万兵)

黄盖假降喜接降书

趁风行船笑迎黄盖

备引火船省悟已迟

二里点火叫苦连声

伏兵追杀登岸逃走

数军合围伤亡惨重

篇8:《赤壁赋》的关键词教学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被人广为诵读的佳作, 收录于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该文音韵优美, 字字珠玑, 融景、情、理于一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多采用诵读教学法, 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作者深刻的情感。然而诵读固然十分重要 , 但于细微处, 还需教师引导探究, 学生才能深入奥堂。然而这又从何入手呢? 《赤壁赋》的文脉其实非常清晰, 教学中若能紧紧抓住文中“乐、悲、喜”三个关键词, 就有豁然开朗之感。笔者正是据此设疑, 开展课堂教学的。

首先, 让学生梳理文脉, 找出或提炼出能体现文章情感发展变化线索的三个字:乐、悲、喜。这个问题难道并不大, 学生稍加留意就能在原文中找到“乐”“喜”二字, 至于第二个关键词——悲, 需要同学们进行提炼概括。然后教师以此为抓手, 层层剖析, 不断追问, 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赏析。在赏析时, 教师不妨以下列几个问题来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

问题设计一:为何而乐?

这个问题简单明了, 答案就在首段。但教师的任务是带领学生进行相关总结, 帮助学生学会概括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为何而乐?因为有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表现在何?七月既望、清风明月。“赏心乐事”又是什么?携友泛舟、饮酒诵诗。

问题设计二:又因何而悲?

这个问题也并不难, 紧承“饮酒乐甚”后, 所谓乐极生悲, 文章至此一转。教师带领学生赏析相关段落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一) 歌传悲音:望美人兮天一方。 (此一句表达了知音难得的感慨)

(二) 箫声凄怆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三) 答语凄凉:

通过曹公之事, 讲述英雄的盛衰浮沉。 (可见世事无常)

伟人尚且如此, 我辈更是“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可叹人之渺小)

与自然相比, 不禁悲从心来———哀吾生之 须臾 , 羡长江之 无穷。

(可怜人生短暂)

这样的赏析总结能让学生对文中所表达的人生之悲有深切体会, 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问题设计三:那么, 又是什么道理让客转悲为喜呢?

此问题设计为本课重难点, 文章也至此又一转, 教师应在此逗留, 引导学生细读相关段落, 层层剥析, 理清文章思路, 明白文章要义。首先作者以水月作比———水,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月,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接着 , 作者进行 道理论述———变 , 天地曾不 能以一瞬 ; 不变, 物与我皆无尽也。最后作者得出结论———非吾所有, 一毫不取, 所以不必羡;清风明月, 可以共适, 因此可以乐。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画出文中重点词语, 学习作者论述的技巧,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探讨, 学生对文本的情感起伏已经有了相当的把握, 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较为清晰。教师可趁此做进一步的探讨, 挖掘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设计四:结尾一“喜”一“笑”与前面的“乐”相同吗?

该问题难度加大, 但讨论会更加热烈, 教师可适当点拨, 讨论后明确如下:

前“喜”只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 仅能让人暂时忘忧;后“乐”为一种精神上的大彻大悟, 是顿悟后的坦然面对。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至此,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不再是表层的滑翔, 对苏轼在此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宇宙观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并一定程度地学会了论述问题的能力。或许, 因年龄、阅历等原因, 学生并不能够透彻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谋篇布局、论述问题的技巧, 还需要学生多加琢磨才能化为己有。但无疑, 紧抓关键词语深入解读文本, 不仅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并能使学生对文本的讨论走向深刻。

篇9: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不仅道路拥塞,后勤也无法保障。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两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但“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

曹操很轻易地相信了黄盖的投降,是因为曹操认为,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不甘。

此外,周瑜的同郡蒋干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也确有其事,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而蔡瑁、张允也没有被卷入其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

(据《文史参考》)

上一篇:服设计比赛活动的策划案下一篇:破局的愉快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