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学科自习

2024-04-08

后赤壁赋学科自习(共8篇)

篇1:后赤壁赋学科自习

襄城三高高二语文选修学科自习日期:

《后赤壁赋》学科自习

班级姓名设计:库晓婷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巉(chán)蒙茸(róng)黄泥之坂(bǎn)B.冯(féng)夷栖鹘(hú)戛(gā)然 ......

C.缟(gǎo)衣临皋(gāo)翩跹(piān xiān)D.揖(yī)予惊寤(wù)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顾(看)而乐之 ..

C.履(踏,攀)巉岩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4.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予乃摄衣而上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D.掠予舟而西也 ..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 ......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7.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种种不可理喻的神秘景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D.前几年的NBA西部球队是以湖人、马刺独尊,最近几个赛季,随着掘金、太阳、小牛、爵士等队的成长和成熟,逐渐形成了五六支球队鼎足而立的局面。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亿万炎黄子孙和海外同胞所瞩目的桥山黄帝陵公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盛典。

B.中国能否快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渡过金融危机,还关系到中国抓住机遇缩小与世界经济的差距。

C.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国人独特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味,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D.“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人的节能环保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提醒人们:只要时时关注节能,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9.默写填空:

(1)霜露既降。人影在地,顾而乐之。

(2)江流有声。山高月小。

(3)予乃摄衣而上,,踞虎豹,。

(4),草木震动。,风起水涌。

(5)时夜将半,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掠予舟而西也。

10.翻译下列句子: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2)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后赤壁赋》参考答案

1.B冯——píng,戛——jiá2.D(应解为“高”)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

4.C5.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6.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7.【答案】C

【解析】A不可理喻: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固执或蛮横。B.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为贬义词,用来形容报考学生显然不对。C意兴阑珊:兴趣衰减。D.鼎足而立:指三个形成的局面。

8.【解析】 A.“炎黄子孙”包含“海外同胞”,两者不能并列使用;B.两面对一 面搭配不当;D.“传递”与后面的“作用”搭配不当。

【答案】 C

篇2:后赤壁赋学科自习

《前赤壁赋》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u)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篇3: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再考

的预设观赏者必定是对这一段文本比较熟悉, 且当时这种“异时同图”的表现手法是在一定范围内被人知晓的。由于采用了“异时同图”, 使得《后赤壁赋图》看起来时空交错, 纷繁复杂, 如果不仔细解读, 很难将赋文的时空与画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但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 当时这段赋文在画家预设的观众群体中的熟悉程度相当之高, 以至于明眼人一眼能够将复杂的画面和相应的赋文相对应, 这也是这种具有情节性的叙事画在宋代达到新一轮创新高潮的必备条件。 (二) 虚实相生“虚实”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体到《后赤壁赋图》中来说, 虚实相生主要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其一, 在应该出现人物的地方, 并没有出现人物, 而是将人物隐去, 如“踞虎豹”场景 (如图6) 。在“踞虎豹”这一场景中, 苏轼没有出现, 而是被虚化了。用文字“踞虎豹”和棱角跃动的山石暗示出攀登的危险和山势的巍峨;其二, 在某一场景中将现实和虚幻同时展现, 如“梦二道士”场景。在这一场景中, 苏轼入睡的场景在观者肉眼可见的, 而苏轼的梦按照常理来说, 只能依靠赋中文字展现, 观者是不可见的。而在图中, 现实中的“苏轼”与梦中的“苏轼”“二道人”, 同时出现在同一屋中。苏轼的画法也未进行区分, 让观者真假难辨, 分不清梦幻和现实, 亦真亦幻。 (三) 分割与连续在中国传统叙事画中, 画家们都需要面对一个课题, 即怎样在连续的画面中展示不同的时空, 既要有一定的天然连续性, 又要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在空间的处理中, 画家们通常巧妙地运用一些景物和实物将画面进行看似无意却独具匠心的阻隔, 如在描绘自然类的长卷中会频繁地运用山石、水域等;在表现人的活动的场景中, 多运用建筑物、窗户、屏风、家具等。典型的有五代 (传)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韩熙载开宴行乐的场景, 全图以韩熙载为中心, 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 又能连成整体。而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的处理空间隔断的手法与《韩熙载夜宴图》运用屏风床榻完成自然阻断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手卷中出现九个不同场景, 同一人物多次出现, 为了使得画面显得连贯完整, 场景得以自然转换, 画家巧妙地运用山石树木进行自然阻断 (如图7) 。同时, 对于山石的不费余力的着墨也使得这幅画形成文人山水风景中独树一帜的风格, 山石笔墨奇特而又耐人寻味。 (四) 主观的人物比例将身份地位尊贵、画面的主角表现得较为突出, 是古代人物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后赤壁赋图》来看, 无疑也遵循了这个准则, 其手法与唐代的《步辇图》中唐太宗的巨大身形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赤壁赋》中的主角苏轼, 无论是从他出现的频率、在画面中所占的中心位置, 体量大小, 还是他总以正面 (或正侧面) 出现来说, 都可以看出他是被画家给予特殊的“照顾”的对象。同时, 在表现苏轼时, 也采用了肖像画的特征, 即前后人物容貌、衣冠保持一致, 对于绘画的观者来说, 苏轼的识别度较高。典型的场景有二, 一为“携酒与鱼”, 二为“江流有声, 水落石出”。场景“携酒与鱼” (如图8) 描绘了苏轼归家, 书童在门外等候的情景, 苏轼携酒与鱼, 正和在门口送别的妻子与孩子回头道别之场景, 此场景中有意用人物比例大小表现远近关系和主次关系。从画面来看, 苏轼和他的妻儿应该离观者最近, 因此体量最大, 占据画面最中央, 显得醒目和清晰。而书童则坐卧在门外, 脸部被门廊遮住, 只露出身子。而马厩内的马匹和文人, 体量与中心人物比较起来显得很小, 想必是画家试图表现他们在马厩之中的纵深感和与观者较远的距离感。同时此人不在赋文中出现, 属于画家自添, 也应放在次要位置, 以免喧宾夺主。场景“江流有声, 水落石出” (如图9) 描绘苏轼与二友人坐在山间的岩石上举盏畅饮, 旁有两书童站立。在人物描绘上, 还是沿用了前图5“梦二道士”, 同时表现入睡的苏轼与睡梦中与“二道士”交谈的苏轼

几个场景的惯例, 苏轼被画在画的正中心, 且比例较大。一位书童以背面展示, 另一位藏匿在山石之后, 只露出了两只腿。这个被藏匿的书童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也显得有诗意。与之后徽宗画院的“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有异曲同工之妙。结论本文对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再考证, 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问题:其一, 对乔仲常、李公麟、苏轼、赵德麟等人及其关系进行初步考证, 理清了此图题跋人、收藏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二, 得出乔氏在此图中运用的“异时同图”“虚实相生”“分割与连续”“主观的人物比例”这四种特殊方式, 使得《后赤壁赋图》的特殊图像地位得以凸显。此图包含宋及宋之前的多位画家的不同笔墨风格在内, 如郭熙、李公麟等, 如所提到的那样:“全幅笔墨, 有似李公麟、郭熙、马和之、赵孟頫、倪瓒处。李公麟、郭熙皆与乔仲常同时而年长, 乔仲常画风像他们本是应该的。”此图的绘画风格在北宋山水画中显得十分另类, 在同一画面中故意将多种风格并置, 形成“转译”。而这种“转译”在后人仇英的《赤壁赋图》中得到进一步放大。此图的复杂图文关系、风格并置等特殊之处, 使得此图成为研究北宋绘画, 特别是北宋文人画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异军。若将此图与另一幅藏于美国弗利尔李公麟 (传) 的《陶渊明归隐图》作类型研究的话, 这些特点将会更加明显, 也会加深国内外学者对北宋文人画的认知。注释:*[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艺术与权力:南宋画院人物画的政治功用》 (14YJC7600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资助《民族危机与艺术创新:南宋院体人物画的历史生成》 (2014M561400)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宋代民间绘画赞助模式研究》 (2013SJB760006) 。 (1) [南宋]邓椿.画继·卷四[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2) [北宋]宣和画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3) [北宋]宣和画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4) 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 (5) [北宋]宣和画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6) [明]都穆撰《寓意编》一卷, 收入潘运告《明代画论》,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除记载李公麟的《后赤壁赋图》外另有一幅传李公麟的《女孝经图》, 见“龙眠画《女孝经》四章 (每章亦龙眠书) ”。 (7) 王灼.碧鸡漫志[M].中华书局, 1992.图6场景五“踞虎豹”图7《后赤壁赋图》中用山石充当自然隔断

(8) 陶文鹏, 郑园编, 苏轼集·第二十卷 (古诗六十二首) [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6. (9) 米芾.画史[A].王伯敏, 任道斌主编.画学集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 (10) 王克文.传统中国画的“异时同图”问题[J].美术研究, 1988 (4) .11王克文.传统中国画的“异时同图”问题[J].美术研究, 1988 (4) .12“二道士”之辩。在此赋的诸多文字版本中, 一直有“梦二道士”和“梦一道士”之争。从此图来看, 在北宋宣和年间时, 此赋还是沿用“二道士”。而南宋孝宗赵眘手书《后赤壁赋》, 现藏辽宁博物馆, 是作“梦一道士”。因此可推论赋文中“梦二道士”改为“梦一道士”的起始时间大概应在南宋。参考文献:[宋]赵德麟字说[A].苏轼。苏轼文集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 1986.【冯鸣阳,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博士后、博士】【华雯, 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图8“携酒与鱼”场景细部图9“江流有声, 水落石出”

参考文献

篇4:《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之比较

《前赤壁赋》对月色的描写显得很空灵。“徘徊”二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既细腻地描摹了月出的缓缓之貌,又表现了作者的心之切盼。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一片静静的天宇下,诗人“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豪迈奔放之情怀。“击空明兮溯流光”,诗人视角由近及远,月光由明亮而变得烟笼雾绕。在这超旷空灵的氛围中,诗人寄托着“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抱负。理想在艺术中实现的就是意境。诗人借助于月色这一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充满期待而又不乏惆怅的情怀。“抱明月而长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诗人把“月”当作了一个永恒的意象。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诗人在认识到仕途风波的险恶后,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江山风月之中所得的佳作。前赋是记“七月既望”的秋天,后赋是记“十月既望”的冬季。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表面上看,似乎皆触景生情,仿佛前赋的旷达在于秋,后赋的虚无却因冬。其实不然。

前、后赋的命名只是相对于写作时间而言,其实都是写同一地方的月下之游。我们如果把二赋放到苏轼对月的意象描写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前赋对月作了极大的渲染,后赋则在月的描写方面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而艺术的魅力正在于能给人留下空白,给人以最大的想象的空间。意象具有两重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当作者观照客观景物的时候,面对的是景物的整体。他可以把自己的思绪或“正”或“反”地和同一景物的不同特征联系起来。如杜甫同是写“花”,有“千朵万朵压枝低”这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面,也有“感时花溅泪”这令人悲伤的一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曲终见“月”,给人的是一种洒脱、坚韧的意象。《记承天寺夜游》是这样来写“月”的:“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诗人首先见到的是月光如水,既而联想到一泓积水中的水草交横,正当作者沉浸在水、月莫辩的想象之中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水草,而是竹柏的影子,“月”在这里是透明的,是水中影、镜中花,引起人无限的联想。《赤壁赋》中的“月”则是永恒的、完美的,既有月光普照的静态之美,又蕴含着“美人”的脱俗空灵之美。

在《后赤壁赋》中,几乎是开篇,作者即点明了行踪目的:“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作者俯视人影,然后“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一个“行”字,点明了作者的随心、机智,“相答”则说明话很投机。“今者薄暮,举网得鱼”,“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给人一种呼之即来的感觉,难怪诗人发出了“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的感叹!

元人虞集评《后赤壁赋》说:“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山高月小”这不是对月的实写,而是艺术的变形。所谓变形,即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的有意或无意的改变。相对《前赤壁赋》而言,诗人的心情变了,不再是面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抒发怀抱,而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在这种“情境”下,作者笔下的山就更高了,月小而冷峻了。

《后赤壁赋》中“月”的意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稍经点染,便烘托出了一处静寂可怖的意境。读者从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的攀援中,可洞见作者在政治上的求索和朝庭中的艰险可怖;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则又隐含着心潮澎湃的激越心情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险恶处境;而“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则很自然地倾吐了作者无能为力和企图远避的悲愤心情。《三苏文苑》里讲:“东坡不得志于黄,故其文字亦萧瑟。如划然、悄然、肃然、四顾寂寥等句,犹有未平之气也。”不能仅仅把这看成是消极悲观的情绪。恰恰相反,两赋还透露了作者在遭受重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后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以上列举的都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为什么同是写月,诗人笔下会出现不同的月的意象呢?正如诗人所言:“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文与可画谷偃竹记》又据史料记载: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在黄州写完前、后赤壁赋后,他的友人傅尧俞派人到黄州来向苏轼索求近文,苏轼便把他的前赋亲书送之,并在文末题《跋》云:“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俞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苏轼《书<赤壁赋>后》)可见,《后赤壁赋》并非即兴之作,从游赤壁到写成文章,其间有一段时间。苏轼写前、后赤壁赋,是“先得成竹于胸中”、“了然于心”后才“了然于口与手”的。“月”作为一种景,是诗人的“眼中之竹”,一旦渗入诗人的心血,注入诗人的情感,化为一种包含着作者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意象,便成为“胸中之竹”。诗人正是凭借客观上的所见与主观上的所想,借助夸张与联想,把“月”描绘成可供读者观照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

篇5: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从:跟随,跟从。)予过黄泥之坂(坂:山坡。)。霜露既(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顾:看。)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已而:不久。)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状:样子。)如松江之鲈。顾(顾:拜访。)安所(安所:这里指住的地方。)得酒乎?”归而谋(谋:商量。)诸(诸:之于。)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不时:随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识:读作zhì,记住。)矣。

予乃摄(摄:整理。)衣而上,履(履:踩。)巉岩(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巉,读作chán。),披(披:分开。)蒙(蒙:覆盖。)茸(茸:这里指杂草。),踞(踞:蹲坐。)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冯夷:传说中的水神。)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悄然:忧愁的样子。)而悲,肃然(肃然:静悄悄地样子。)而恐,凛(凛:恐惧的样子。)乎其不可留也。反(反:同“返”,返回。)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适:恰好。)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玄:黑中带红。)裳缟(缟:白色。)衣,戛(戛:读作jiá,象声词。)然长鸣,掠(掠:轻轻地擦过或拂过。)予舟而西也。

须臾(须臾:片刻,一会儿。)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蹁跹:轻快,有风采。),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俯:低头。)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畴昔:过去,以前。畴,读作chóu。)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寤:读作wù,醒。)。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翻译: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 ’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习题:

阅读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习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是岁十月之望(2)履

岩(3)披蒙茸(4)适有孤鹤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如此良夜何(2)顾安所得酒乎(3)以待子不时之须(4)江山不可复识矣(5)听其所止而休矣

3、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4、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末段所写的梦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6、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而乐之 顾——看 C.履巉岩 履——踏,攀

D.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

应解为“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4分)

A. ①归而谋诸妇。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 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D.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顾安所得酒乎 翻译: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

(2)归而谋诸妇。翻译:回到家里找妻子(妇人)为此事想办法(商量此事)。(6分)10.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本学期我们学过的)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3分)

答:

篇6:苏轼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篇7:后赤壁赋赏析

【题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等官。晚年被贬到惠州,儋州。赦还,次年卒于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一生虽屡遭打击,但心胸十分旷达。贬为地方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深受民众拥戴。他博学多才,散文、诗词、书画都有极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居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文论理透辟,写景生动,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挥洒自如,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致力于内容、形式的革新,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本文选自《东坡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是岁十月之望[1],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2]予过黄泥之坂[3]。霜露既[4]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5]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6]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7]似松江之鲈。顾[8]安所 [9]得酒乎?”归而谋[10]诸[11]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12]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3]。

予乃摄[14]衣而上,履[15]巉岩[16],披[17]蒙[18]茸 [19],踞[20]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21]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22]而悲,肃然[23]而恐,凛[24]乎其不可留也。反[25]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26]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27]裳缟[28]衣,戛[29]然长鸣,掠[30]予舟而西也。

须臾[31]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2],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33]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34]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35]。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1]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2] 从:跟随,跟从。

[3] 坂:山坡。

[4] 既:已经。

[5] 顾:看。

[6] 已而:不久。

[7] 状:样子。

[8] 顾:但是,可是。

[9] 安所:这里指住的地方。

[10]谋:商量。

[11]诸:之于。

[12]不时:随时。

[13]江山不可复识矣: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再也不认识了。

[14]摄:提。

[15]履:踩。

[16]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巉,读作chán。

[17]披:分开。

[18]蒙:覆盖。

[19]茸:这里指杂草。

[20]踞:蹲坐。

[21]冯夷:传说中的水神。

[22]悄然:忧愁的样子。

[23]肃然:严肃的样子。

[24]凛:恐惧的样子。

[25]反:同“返”,返回。

[26]适:恰好。

[27]玄:黑中带红。

[28]缟:白色。

[29]戛:读作jiá,象声词。

[30]掠:轻轻地擦过或拂过。

[31]须臾:片刻,一会儿。

[32]蹁跹:跳舞的样子。

[33]俯:低头。

[34]畴昔:昨夜。

[35]寤:读作wù,醒。

【赏析】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记的都是月夜游赤壁。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明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主要写初冬的山水草木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段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月白风清”、“如此良夜”短短几行文字,既隐伏游兴,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了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显异采。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句句似诗如画,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如临其境。“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些峭拔、奇异的惊险情景,使苏轼产生了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半夜时分,一只孤鹤“横江东来”,“戛然长鸣”擦舟西去,使孤寂的作者再添悲悯。奇景抒怀,使文势跌宕起伏,并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写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事与愿违。结尾“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深层的内涵却是自己对前途、理想、追求、抱负感到渺茫。

文中描写的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的真挚感情。语言巧用排比与对仗,增添了文字的音乐美,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

★ 赤壁赋赏析

★ 后赤壁赋赏析

★ 赤壁赋简介及赏析

★ 前赤壁赋赏析

★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 《赤壁赋》创作背景及赏析

★ 苏轼:后赤壁赋

★ 前赤壁赋

★ 《赤壁赋》课堂实录

篇8:后赤壁赋学科自习

《后赤壁赋》是苏教版《唐宋八大家(选修)》中的重点篇目,主要对高三学生开放选修课程。此教学案例为《后赤壁赋》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初步分析,使学生初步感知作品表达的情感。本课通过网络探究,使学生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感情有一个较为深层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网络资源,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2.使学生提高从网络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分析、整理的能力。

3.从苏轼的人格中汲取力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搜索网络资源,针对有效信息,分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从丰富的资源中走近苏轼,感受苏轼的伟大人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五、网络环境与资源

1.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

2.提供“苏轼中文网”、“百度苏轼贴吧”,以及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前赤壁赋》)的秋天,到“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后赤壁赋》)的冬天,时间又过了三个月。三个月前,“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领会到了清风、明月皆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造物者之无尽藏”,获得了精神上的暂时超脱。此次重游赤壁,苏子心情如何?

(二)提出问题

师:昨天,我们初步赏析了文章,那么你能从文章中体会苏轼怎样的心情呢?

生:旷达。

师:什么样的心情可以称之为“旷达”?

生:“旷达”是寄情山水,从山水中找到快乐。

生:“旷达”是坦然面对自己的处境。

生:“旷达”是不把苦难放在心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设计意图:学生此时对“旷达”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通过以前的学习,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知道苏轼这个人是“旷达”的,可什么是真正的“旷达”,从哪里能体会出“旷达”,学生并不了解。)

(三)探究

师:我们都认为苏轼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是旷达,但前人对此却有不同的评价。(出示P P T)林语堂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余秋雨则说“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据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请根据课文和我们学过的相关诗文,结合网络资料,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

要求:

1.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上网搜集材料,并把有用的材料放到D盘的文件夹中。

2. 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讨论,对各自搜集好的材料,进行适当取舍,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小组的主要观点,推举发言人,其余同学做PPT、Flash、或者Frontpage等展示课件。

(四)交流

小组1我组认为,苏轼此时的心情是矛盾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阴森恐怖的景色,让人一看就觉得压抑痛苦。但是,在课文最后,我们看到苏轼梦见了一只鹤。根据我们搜索到的资料,(呈现Flash动画)“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从道家思想中汲取了力量。苏轼此时,既有痛苦,又有得道出世的心情,很矛盾。

(F l a s h的运用,恰到好处地展现了“鹤”这个传统意象的特点,为学生理解道家思想和此时苏轼的心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小组2我组认为苏轼的心情是洒脱的。因为“乌台诗案”中,苏轼本以为自己难逃一死,他连绝命诗都写好了(P P T展示“绝命诗”),但最终他还是保住了性命,仅仅是发配到了黄州去担任团练副使。这个时候,他肯定有逃过一劫的庆幸,有着重生般的洒脱。

(“绝命诗”的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有的同学看完后面色凝重,有的同学唏嘘感叹,都被诗歌的内容所感染了。)

小组3我组认为,苏轼此时是孤独而痛苦的。事实上苏轼到黄州,名义上是个官,可他不仅没有任何权力,还时时刻刻被人看管。他写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当地的官员以为他想自杀,很紧张。在这种心情下,他怎么可能洒脱!我组认为,苏轼的心情还是痛苦的。一方面没有人身自由,另外一方面,物质生活困乏,(苏轼此时不享受俸禄,但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刚开始他都是寄居在寺庙里的。)此时的他就是一只“缥缈孤鸿”(《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小组4我组也认为苏轼很痛苦,而且还很消极。因为本身道家思想就是消极的,同时苏轼自己也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想通过游山玩水,消极地逃避这种痛苦,而且他还想像陶渊明一样归隐,不问世事。他已经没有早期的雄心壮志了。

小组5苏轼还是有壮志雄心的。不然为什么要一个人登赤壁?而且登赤壁时,别人都跟不上他。他登上赤壁,这就是一种雄心的表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遥想公瑾当年”,是多么慷慨激昂!难怪后人评价他的词,“非关东大汉,手持铁板,大唱大江东去,不能尽兴矣!”我们承认他有痛苦,文章最后鹤飞走了,他也很苦闷。但是,苦闷中,他思考人生,不停地从山水中汲取力量,不断写文章,写出了这么多好诗好文,我很佩服他。

小组6苏轼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是苦难中,苏轼也在思索!他的这么多文章、诗歌,都是他思索的成果。因为这些思索,苦难才没有把苏轼压垮,他还是那个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的豁达的苏轼。创作于《后赤壁赋》同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苏轼洒脱豁达心境的最好佐证。(配乐展示《定风波》)

(音乐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略带萧瑟的氛围,我们一步步地走近这个可敬的老人的悲惨生活,也更透彻地感受到他不因悲惨境遇而消极沉沦的伟大人格!)

(设计意图:人的本身具有多面特质。通过讨论,学生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情感已经分析得比较全面。学生虽没有得出统一意见,但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渐渐感受到苏轼的伟大人格。)

师:同学们通过网络搜索到丰富的材料,并且将材料与课文进行很好的融合,产生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定的道理,越来越接近苏轼的心灵。下面,我也想说说个人的想法。

师:苏轼曾自言在黄州的境遇:“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此时的他,是孤独与寂寞的,亲情疏离,友情渺渺,前途茫茫。但他并未沉沦于苦难。相反,他以一种略带消极的姿态实现了积极的超越,他寄情于山水,从佛、道两教的思想中汲取了力量。于是乎,有了千古名贴《寒食贴》,有了气势磅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了空前绝后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五)升华

师:苏轼早已仙去,但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任我们挖掘。

师:有的人生于顺境,一生无忧,却终于平淡,被历史忘却;而有的人处于逆境,一生流离,却从逆境中汲取力量,最终成就辉煌,留名千古,苏轼便是如此。苏轼的遭遇,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生:有人说“苏轼成全了黄州”,确实,黄州赤壁因为他而天下闻名;我倒觉得黄州也成全了苏轼,因为困窘的境遇让他成熟了。

生:作为普通人,我们都害怕挫折,但是从苏轼身上看出,并不是所有的挫折都是灾难,也许挫折也是人生的一种历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圆满!

(设计意图:学习伟人的作品,一方面是让作品本身具备的文学美感打动我们,同时,伟人的精神世界更值得我们探索,因为他们的人格可以激励我们面对困难。)

(六)课后作业

师: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课上交流讨论的内容,写一篇文章,题目为《东坡印象》。

(设计意图:网络资源丰富,课堂交流时间有限,还有很多优秀的资源并没有展示出来。《东坡印象》作为课后的练笔,是对网络资源的提炼、升华,也是与苏轼伟大人格的再次亲近。)

设计思路

引导高中学生理解古代文人的人格,首先应从分析人物的情感入手,对情感的分析,又要借助网络,从中提炼、分析能展现人物情感的资料。网络作为有效的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它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其在浏览资源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情绪,一步步感受诗人的伟大人格。这种通过网络手段,感悟诗人人格的方式,比起停留于课本分析要来得深刻许多。

让学生动手制作课件,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方式。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多在于思考,而缺少动手操作的方式,很难令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因此,让学生制作展示性的课件是帮助他们提升认识的很好手段。

学生将文字性的结论辅以生动的画面和略为凄清的音乐,也是烘托人物情感的好方法。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为自由,也是最注重情感的,因而文字、画面与旋律的交织使学生的情感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使一节“语文课”变为了一堂“文学赏析课”。

点评

语文,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突出的学科,也是资源极为丰富的科目。高中语文教学要想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利用广泛的语文资源。语文能力是一种多维的能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趋向差异很大,这一直是语文教学难以因材施教的难题,那么能不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

邵志娟老师的这种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给我们作出了一个响亮而肯定的回答。网络课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整合的一种模式。这节课思路非常清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由已知探寻未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点评

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本堂网络课中,我看到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不是机械地让学生上网查资料来解决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展示自己的结论。这样一种手段,我以为,它已经使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所用,真正对促进学生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它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尤其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没有涉及太多的实践活动,而孤立的脑力思考,往往不能使学生走入学习情景,所以,学生通过课件制作,获得了情感升华,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上一篇:金花叶 赠徐安神,金花叶 赠徐安神马钰,金花叶 赠徐安神的意思,金花叶下一篇:教师教研网国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