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渭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2024-04-07

对通渭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对通渭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对通渭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东侧,通渭县总面积2912.7平方公里,总人口46.44万人,耕地面积183万亩,居全省第二位是传统的农业县,也是国扶贫困县。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县域经济实力。GDP是反映县域经济的综合指标,也是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体现。2004年通渭县实现GDP85882万元,比上年增长9.5%,而且连续7年保持在9.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是体现县(市)政府汲取财政资源的能力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是支撑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2004年通渭县财政收入仅为2982万元,财政支出却达到了211537元,财政收支的矛盾相当突出。

(二)人均发展水平。2004年通渭县人均GDP为1851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11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7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1.4元,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355.7元和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3元,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349元和87元;通渭县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543.6元,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2347.9元和484元;通渭县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5元,比全省、全市分别低1695.4元和409.4元。

(三)产业结构。2004年通渭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6.8∶14.3∶38.9,与全省、全市相比,一产比重分别高出28.7和5.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分别低34.2和12.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分别高出5.6和7.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偏低,一、三产业比重较高,呈现明显的“哑铃型”,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大主要是财政支出中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部分所占份额较大,恰恰是经济欠发达的表现。

二、县域经济滞后的成因

(一)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2004年底,通渭县有建制镇6个,非农业人口2.44万人,城镇化率为

5.25%,比全省、全市分别低23.36和5.5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城镇数量少,规模小,仍处于城乡分离、工业与农业分离的强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县城和乡镇功能单一,聚集和辐射功能较差。由于城镇化水平低,致使工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差,投资收益低,生产、运输和交易成本高,农业产业化滞后,农民向城镇转移较为困难。这些都将长期制约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二)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贫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尤为严峻和深远。2004年末,通渭县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31万人,贫困面为5.4%。低收入人口12.3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9.1%。贫困人口主要是文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差的这部分人。贫困问题的普遍存在,意味着县域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低起点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

(三)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县域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条件制约的必然结果。造成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落后带来的人的素质差距。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通渭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9年,比全国、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少1.4年和1.1年,农民文化素质劣势十分明显。劳动力素质的低下,直接影响了劳动的效率和收益。这意味着县域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不仅被排斥在现代社会的边

缘,而且随时还会沦为贫困人口。从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2004年,通渭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82%,小学在校学生数为68580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5.5%;初中生在校人数为29544人,初中升学率为58%;高中在校人数为6147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数为1802人,考入大专院校的人数仅为1482人,呈现出“锥形”结构,制约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县域投资规模小,人均投资不到本省市区人均投资的五分之一。民间投资乏力,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和城乡集体投资增长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在低水平徘徊,其直接后果是道路建设滞后,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信息化程度低,长期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自然条件较差。通渭县人均可耕地3.8亩,虽高于全国1.3亩、全省2.5亩的平均水平,但绝大多数是山地,有效灌溉面积少,人均仅为0.18亩。年降雨量35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秋季,利用率不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至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从通渭的实际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人口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育水平的高低。发展县域经济迫切需要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是继续搞好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基层,通渭县各级干部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尽管这样,这项工作仍然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必须把人口增长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二是抓好基础教育。要认真研究通渭县中小学教育的布局结构,使现有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结构趋于合理化。要采取多种措施,使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8%以上。同时,扩大高中招生容量,变“锥形”结构为“柱形”结构。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农广校和“农函大”等方式方法,搞好对农民的培训,使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成为合格的现代劳动者。特别是要注重对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以交通道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邮电通信为重点,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提高项目建设效率,牢固树立以项目争投资,以投资促发展的观念。坚持用好用活国家“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投资结构调整,对低水平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坚决遏制。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全面激活社会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项目投资渠道,建立项目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三)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立足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中形成自身产业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一要稳定冬小麦播种面积。冬小麦在通渭不但种植历史悠久,面积最大(每年种植在80万亩左右),而且耐旱、耐寒、品质好,是最稳产的“铁杆庄稼”。今后要在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深化加工上下功夫,努力打造通渭冬小麦的品牌,发挥其比较优势。二要做大做强洋芋产业。洋芋产业是通渭农业的支柱产业,是今后通渭县农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要切实改良洋芋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协会建设,搞好对外促销,变产品优势为经济优势。三要培育发展小杂粮产业。在保证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的基础上,引进推广一批荞麦、莜麦、豆类新品种,建成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发展小杂粮加工,达到产、加、销一体化,逐步壮大这一优势产业。四要积极发展草畜产业。围绕建设畜牧强县和草业大县的目标,把发展草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通渭县要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工作思路,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上项目、建龙头、带基地上。培育一批种草养畜大户,继续扶持天耀草业公司搞好生产经营,鼓励和发展一批草粉加工点和打捆加工点,引导龙头企业做好与农户产销合同的签订与兑现,兴起密切的产销关系,疏通销售渠道,为草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龙头企业和种草户的“双赢”。

(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化建设是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通渭城镇化建设要在搞好中心城区的基础上,带动城镇化建设。要以县城平襄镇和其他5个建制镇为重点,科学规划,适度发展,积极吸引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私营企业逐步向小城镇集聚,形成产业规模。加强城镇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不断改善小城镇的人居环境。

(五)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按照改革国有企业、改造民营企业、兴办“农”字牌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搞活商贸流通的思路,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向初级工业经济的转变。围绕洋芋、小杂粮、饲草为主导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继续扶持培育一批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秸杆和牧草资源以及矿产和温泉地热资源,新上一批通渭特色的加工项目。着力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工业企业,真正使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六)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通渭县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要继续把劳务输出作为支柱产业来开发,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努力促进劳动力安全有序转移。一要深入研究劳动力市场,扩大劳务基地。要在巩固好已建立的各大劳务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省内外劳动保障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协作,开拓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建立更多的劳务输出基地。二要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和专业特点,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定点与流动相结合、面上与点上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促进苦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三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农民的非农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仅能激发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而且能吸引更多在外工作人员在家乡投资兴办实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大量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七)以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为契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继续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在退耕还林工作中把巩固和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实施封山禁牧,迅速恢复植被,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2:对通渭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2010-06-17

摘 要: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体,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是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和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疆县域经济同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提出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

新疆地域辽阔,共有98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11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62个县和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除了乌鲁木齐市辖酌7个区、克拉玛依市辖的4个区,以及自治区直辖的4个县级市外,其余的83个县(市)均为本文研究的范围,这些县市约占全疆国土面积的91%,居住着87%以上的人口。本文把全疆划分为北疆、东疆、南疆三部分,其中,北疆包括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和乌鲁木齐市的乌鲁木齐县,共8市27县;南疆包括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共5市37县;东疆包括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共2市4县。

2007年,新疆县域实现生产总值1998.74亿元,占全疆生产总值3523.16亿元的56.73%。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疆县域经济同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县域经济不发达直接影响着新疆经济整体竞争力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在“第八届中国百强县(市)”名单中,新疆仅有库尔勒市人选,排名第39位。

县域是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县域经济与民族经济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并有利于提高农牧民的收入。

一、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由于地域辽阔,新疆县域间自然条件、区位、资源禀赋等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在人均GDP、产业结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财政收支以及城市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县域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分布的差异

在83个县(市)中,有57个县(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其中,4个县(市)在东疆地区,17个县(市)在北疆地区,36个县(市)在南疆地区。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在东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24%,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大的县(市)是托克逊县,为84.01%,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小的县(市)是哈密市,为31.13%;在北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75%,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大的县(市)是伊宁县,为81.7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小的县(市)是奎屯市,为5.14%;在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89%,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大的县(市)是和田县,为99.50%,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小的县(市)是尉犁县,为28.61%。

(二)人均GDP差距

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指标之一。新疆各县域间这一指标差距较大,其中,东疆2市4县,人均GDP为22158.50元;北疆8市27县,人均GDP为14973.11元;南疆5市37县,人均GDP为11009.62元。南疆明显落后于其他两个地区。

在83个县(市)中人均GDP排前10位的,除库尔勒市在南疆外,其余均在北疆和东疆(见表1)。

(三)产业结构差异显著

产业结构反应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007年新疆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4.83:43.71:31.45,属于“二三一”型,与全国及全疆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

东疆、北疆、南疆县域产业结构构成差异较大。东疆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1.72:56.37:31.9l,产业结构屑于“二三一”型;北疆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9.69:34.26:36.06,产业结构属于“三二一”型;南疆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3.39:50.84:25.77,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型。

从各县(市)具体情况来看,产业结构有六种组合方式,如表2所示。

第一,有7个县(市)呈“三二一”结构,其中,有2个属于东疆,分别是吐鲁番市和哈密市;有3个属于北疆,分别是昌吉市、伊宁市和布尔津县;有2个属于南疆,分别是乌恰县和和田市。

第二,有9个县(市)呈“二三一”结构,其中,有2个属于东疆,分别是鄯善县和托克逊县;有4个属于北疆,分别是阜康市、奎屯市、托里县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有3个属于南疆,分别是库尔勒市、库车县和拜城县。

第三,有15个县(市)是“三一二”结构,其中,有2个属于东疆,分别是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有6个属于北疆,分别是乌鲁木齐县、塔城市、阿勒泰市、青河县、吉木乃县和博乐市;有7个属于南疆,分别是阿克苏市、柯坪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阿和奇县、策勒县和民丰县。

第四,有5个县(市)是“一二三”结构,全部分布在北疆,分别是呼图壁县、玛纳斯县、乌苏市、沙湾县和福海县。

第五,有28个县市是“一三二”结构,其中,12个属于北疆,分别是齐台县、吉木萨

尔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昭苏县、特克斯县、额敏县、裕民县、精河县和温泉县;有16个属于南疆,分别是尉犁县、且末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温宿县、沙雅县、新和县、乌什县、阿瓦提县、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和于田县。

第六,有7个县市是“二一三”结构,其中,有5个属于北疆,分别是伊宁县、新源县、尼勒克县、富蕴县和哈巴河县;有2个属于南疆,分别是轮台县和若羌县。

(四)县域农牧业产值比重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差距较大

2007年,83个县(市)的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均在70%以上。在东疆,各县(市)的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为96.26%;在北疆,各县(市)的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为95.53%;在南疆,各县(市)的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为90.69%。

在83个县(市)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高的县(市)是沙湾县,为263515万元。东疆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平均为71074万元;北疆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平均为98756万元南疆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平均为102977万元。可以看出,南疆县城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的县域。各地区内部之间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差距也较大。在东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高的县(市)是吐鲁番市,为108652万元,最低的县(市)是伊吾县,为25384万元;之间相差83268万元;在北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高的县(市)是沙湾县,为263515万元,最低的县(市)是奎屯市,为4828万元,之间相差258687万元;在南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高的县(市)是库尔勒市,为250116万元,最低的县(市)是阿合奇县,为8722万元,之间相差241394万元。

(五)县域之间财政收支悬殊

2007年,83个县(市)全都是赤字财政。东疆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规模为1298.89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平均规模为3456.72元,赤字达2157.82元,其中赤字最大的县(市)是伊吾县,为6681.85元;北疆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规模为1013.41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平均规模为2805.68元,赤字达1792.22元,其中赤字最高的县(市)是吉木乃县,为4401.79元;南疆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规模为646.62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平均规模为2448.24元,赤字达1801.63元,其中,赤字最大的县(市)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为5403.04元。

各地区县(市)之间财力差距悬殊,其中,东疆各县(市)中,最高的鄯善县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507.33元,最低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77.15元,之间相差2030.18元;北疆各县(市)中,最高的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2884.92元,最低的昭苏县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53.02元,之间相差12731.9元;南疆各县(市)中,最高的轮台县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536.73元,最低的英吉沙县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4.24元,之间相差4472.49元。

(六)城镇化水平差距较明显

2007年,新疆城市化率为39.64%,县域城市化率为36.28%。83个县(市)中有47个县(市)高于县域城市化平均水平,其中,东疆有1个、北疆有13个、南疆有22个。同时,各地区内部县域之间城市化水平差距较大,东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县(市)是吐鲁番市,城市化率为100%;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县(市)是托克逊县,城市化率为19.51%。北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县(市)是昌吉市、伊宁市、奎屯市、塔城市、阿勒泰市、博乐市,城市化率均为100%;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县(市)是昭苏县,城市化率为15.57%。南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县(市)是库尔勒市、阿克苏市、阿图什市、和田市、喀什市,城市化率均为100%;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县(市)是疏附县,城市化率为9.68%。

二、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新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可以看出,各县域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因此,实现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好县域经济的定位

根据各县域的比较优势,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如资源转换型、农牧业产业化型、工业优化型、旅游资源型、市场带动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等。

与此同时,发展小城镇可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各县域应当走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以工业型为主的小城镇,主要是建立工业园区;以旅游开发型为主的小城镇,主要是凭借其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以农牧业产业化型为主的小城镇,主要是形成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体的产业链;以市场带动型为主的小城镇,主要是建立特色资源产品的交易市场。目前,应以县域、中心城镇、位于交通枢纽上和边贸城镇的建设为主,增强其经济辐射力,使之成为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为经济水平较低的县筹措发展资金

县域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依靠县域的自我积累;二是依靠外部资本的注入。新疆经济水平较低的县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多方面、多渠道筹措县域经济发展资金。

首先,加大金融对县域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县域融资困难。对于贫困县的农牧民,根据其生产生活的需要,发放小额信贷,让农牧民在贷款的帮助下自力更生,提高收入。

其次,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目前,财政出现造血不足的问题,为了扭转财政困难的局面,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进一步扶持和帮助外,更主要的是要靠自己,采取更有效的培养财源和增收节支措施来渡过难关。

再次,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取外资。改革开放之初,新疆的利用外资项目主要是一般加工业项目和旅游设施项目。1992年以后,新疆利用外资向农业开发、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础设施等方面拓展。如联合国粮食组织无偿援助的阿勒泰“2817”工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新疆经济水平较低的县应当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改善投资软、硬环境,积极吸引外资。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内生增长能力

新疆欠发达县产业结构普遍存在层次较低、增长能力弱的问题,这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一方面,欠发达县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自治区政府要运用产业政策进行引导和推动,培养其内生发展机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这样既有利于近期缓解各县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又有利于远期实现缩小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的。

农牧业是新疆欠发达县的基础性产业和优势产业,但是发展传统农牧业是没有出路的,应加大对传统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把重点放在农牧业产业化上。目前,和硕县、博湖县、英吉沙县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迅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库车县、鄯善县、哈密县能够进入第七届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提高。欠发达县域的工业虽然不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工业化是欠发达县域富民强区的重要途径。如北疆的精河县给广大欠发达县做出了典范,精河县利用中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以专业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新疆万利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开发枸杞干果出口新、马、泰及港台地区,建立枸杞保健食品厂,开发出一批保健食品、饮料,其模式值得其他欠发达县学习和借鉴。

(四)保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新疆大多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是新疆的贫困地区,如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新疆的县域开发和建设不可避免地会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因此,要维护生态功能,把开发控制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和自我恢复的范围内。

篇3:对当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 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化

1. 法制环境不健全, 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尽管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再得到肯定,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 使民营企业在与集体和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 各地区只有依靠地方性规章予以保障, 缺乏统一而明确的法律界定, 因而对县域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

2. 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

有的执法部门 (包括上级部门) 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 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审批程序仍很繁琐。通过调查发现, 私营工业企业, 从考察、立项、审批、筹建、运营到产品投放市场, 关卡达二十余个, 涉及对民营经济收费 (税) 的单位38个, 收费 (税) 项目四十多项, 正常办理需要3个月, 如果不顺利, 则时间更长。

3. 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 各地方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 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 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 因此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需加大力度, 改善基础设施环境, 也可以采取措施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参与, 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 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随着规模不断扩大, 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

1.家族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存在裙带之风, 绩效评价不公平, 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民企虽然可以利用亲朋好友的可信度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 但是随着“关系”资源的枯竭, 再增加这种资源成本就会很高。

2.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决策随意化, 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 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 要么跟别人学, 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 还处在小农经济“庄稼人不要问, 人家种啥咱种啥”的初级阶段。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做过一次抽样调查, 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决策中竟然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

3. 在一些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中,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薄弱, 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复杂, 账目混乱, 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三) 民营企业主的素质亟待提高

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整体看, 普遍存在规模小, 档次低, 布局分散, 生产规模小, 品种单一, 科技含量低, 粗放式经营, 效益低下等情况。个私企业人才缺乏, 经营机制落后。为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素质,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 具有大中专文化的占0.75%, 高中文化的占31%, 其余的均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同时, 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私企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 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障的岗位和社会保障, 包括住房、户口和医疗等, 而私企相应的激励措施有限。

二、当前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建议

(一) 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要由政府牵头, 成立个私企业信用担保公司, 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要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民营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 建立健全会计制度, 树立企业良好信用, 争取银行信任和资金支持。要建立信用中心以及征信机构, 采集和整合民营企业的信用数据, 评定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 促进民营企业的信用建设。

(二) 破解民营企业素质偏低难题

首先要创优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引导民营企业实现“三个转变”, 即不断由家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 由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由个体分散经营向集体、规模经营转变。加强企业管理, 走出“创业———守业———败业”的怪圈。要引导民营企业突破所有制结构、地域界限、行业分类, 实行强强联合、优势扩张和资产重组, 组建民营经济的“航空母舰”。要帮助民营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私营企业资本与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合理配置的合作模式。

(三) 优化四大环境,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清理和规范阻碍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和政策规定, 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社会保障、品牌保护、投资政策等方面, 给予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二是优化经营环境。规范行政执法体系, 切实加大对“三乱”和“吃拿卡要”等干扰民营经济发展的人和事的整治力度。对民营经济大户、大型专业市场实行挂牌保护, 维护民营业主的人身、财产和经营安全。三是优化信用环境。建立信用公开、信用评价、信用惩诫制度, 打造“信用我”, 严格按承诺对民营企业、民营业主兑现各项优惠政策, 以良好的信用环境带动民间资本投入, 吸引八方投资。

参考文献

[1]唐明良, 宋华琳.行政法视野中的民营经济与政府规制改革[J].法治研究, 2007 (2) .

[2]黄文夫.走向21世纪的中国民营经济[J].管理世界, 1999 (6) .

[3]武中俐.社会资本与民营企业[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

[4]魏守华, 王缉慈, 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 2002 (2) .

篇4: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 结构优化 城乡差距

1 延吉市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1.1 经济总体实力增强,有利推动经济增长 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1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23%。全口径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实现3.8亿元,增长19.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2.6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亿元,增长3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3亿元,增长17%。截至三季度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名全州第一。

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增加值持续提升 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88亿元,增长5.8%,占全州的7.2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6.63亿元,增长14.2%,占全州的4.2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56亿元,增长10.9%,占全州的5.4%。三大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2.8:39.9:47.3调整为12.8:43.7:43.5。一产业上升1个百分点,二产业下降20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2.2个百分点。

1.3 固定资产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88亿元,同比增长30.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7亿元。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澳乐·江山墅和达沃斯小镇完成投资5.95亿元,二是龙延公路和边防公路完成投资6.9亿元,现已全线通车;三是吉珲高铁龙井段工程已完成投资4.2亿元,现已完成路基、桥墩和部分隧道工程(除鸡冠山隧道),架梁工程在年内完成。

1.4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争取农机化补贴资金1396万元,新增各类农机具1807台(套),机耕率达到72%;专业农场发展到53家,经营面积达到3100公顷。州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6家,各类畜禽养殖基地达到207个。农民人均收入4513.6万元,增长12%。

2 延吉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整体实力不强 目前延吉市的经济在省州各县市中仍然处于垫底的位置,属于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之一。从2011年GDP总量来看,在全州八县市排名中,延吉市仍处于下游位置。从人均GDP看,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州的58.1%,低于全州12489元。

2.2 工业发展质量不高 工业企业数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集聚度不高,意向性项目储备不足。龙头企业没有足够的力量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且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新兴企业正处在培育阶段,实现带动发展任重而道远。

2.3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总体收入仍然偏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2,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2.4 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城镇建设用地面临的矛盾和压力不断增大,征地难已成为制约延吉市发展的瓶颈。由于市本级财力薄弱,虽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城市功能不完善,新建绿地、公园无人管护,严重受损现象凸显。

2.5 财政的脆弱性更加突显 延吉市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依靠房地产开发,进而支持延吉市的经济建设,一旦房地产开发形势变化,将会对延吉市财力造成紧张的局面。

3 加快延吉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坚持投资拉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增加经济总量是当前延吉市加快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靠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特别是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的增长点、城建的增长点、税收的增长点、就业的增长点,精心“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高的项目,以此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3.2 做大民营企业,提升民营经济实力 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现阶段发展形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生命力旺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经济发展,就要深入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走活民营经济发展之路。

3.3 主攻工业,提升经济整体水平 要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优势,支持园区现有企业做大做强,进而延伸产品产业链条,朝着深加工、精加工的发展方向转型升级。要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全市工业整体水平提升,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或龙头企业。

3.4 打好生态牌,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一定要加快发展速度,抢占制高点,以实施好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为突破口,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持,全面抓好农村环境、土地、林区、河流整治等方面工作,以生态文明带动相关项目发展的格局,推动县域经济实现突破。

3.5 保障民生,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多方式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参考文献:

[1]尹义坤,刘国斌,胡胜德.日本旅游休闲农业经验对吉林省的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08(02).

[2]田士超.上海市的收入差距:基于泰尔指数分解的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7(10).

篇5:对凤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凤县人民政府县长 郑维国

凤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曾两度跻身全省十强县,荣登西部百强县榜单,成为宝鸡乃至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已高调进入公众视野。作为新一届凤县政府负责人,自己深感责任重大,挑战空前。经过近半年的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特别是市县党代会、人代会的相继召开,汇聚了智慧,明晰了思路,凝聚了力量,凤县的发展轨迹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一、站在理论的前沿审视凤县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目前,理论研究领域对县域经济本质认识大体有四种判断:一是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每个县区都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人文积淀,发展中就要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县域特色,突出比较优势。就凤县而言,最明显的特色在山水、在矿产、比较优势在工业、在旅游。必须围绕工业强基础,围绕旅游谋未来。二是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大范围整合资金、人才、资源等发展要素,把开放促开发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审视凤县,必须奉行“非禁即入”理念,践行“善于变通、敢于负责”精神,放眼关天经济区和西成经济带,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三是县域经济是品牌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使某一产业或产品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对县域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纵观凤县,就是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进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做精特色农业,做亮文化旅游品牌。四是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互为因果,互相促进,通过改善民生社保水平,可以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可以扩大内需,促进县域经济走内生性道路。作为全省统筹城乡试验区和全市统筹城乡试点县的凤县,就必须把加大投入、改善民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立足县情实际谋划发展

县情实际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根基。必须在吃透县情的基础上,确立长远发展战略。一是做好劣势转化大文章。凤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不到35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特别是姜眉公路和宝汉、宝天、十天等高速路的贯通,使凤县处在了高速路的包围真空地带,且“十二五”期间将要建设的银重、京昆复线也不经凤县县城,凤县的边缘化趋势将被加剧。交通区位边缘化是凤县的最大劣势。辩证地看,劣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优势。目前看来,凤县的山重水复、地处偏远为发展之劣势,但长远看或在更大范围看,青山绿水是凤县最为宝贵的资源,良好的生态是凤县最具竞争力的品牌,没有被过度开发,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凤县,正可以成为生态文明之花盛开的地方。因此,必须保护好凤县的青山绿水,持之以恒的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现代休闲农业,鼓励发展名优土特产,给全市、全省人民奉献一个休闲娱乐的大氧吧,干鲜杂果的大超市,游山玩水的大景区。二是抓好优势再造大工程。凤县历来就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县,铅

锌、黄金等采、选、冶体系健全,工矿业基础相对雄厚。工业经济一直是凤县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拥有40余户规模以上工矿企业,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加速推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工业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201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58亿元。立足这一县情实际,我们要把工业强县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快推进铅锌、黄金和新型材料三个百亿产业集群为重点,突出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和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两大园区建设,在壮大规模的同时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三是聚力借势跨越撑竿跳。理已通,情已明,谋已定,抢抓机遇,借势跨越,时不我待。我们将抢抓宝鸡加快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围绕工业强基础,围绕旅游谋未来,突出工业转型升级、旅游体系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城乡互动融合、社保民生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六大重点,狠抓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努力实现“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城乡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扩大对外开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提高全民幸福水平上走在全省前列”等五个走在全省前列,大踏步向全面建设幸福新凤县的目标迈进。

三、置身实践一线狠抓落实

为全面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加大油门,前拉后推,确保全速前进。一是解放思想促进落实。按照市委、市政府“六扫除六确立”活动和市政府系统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大会安排部署,动员全县干部认真学习文件,深刻查找自身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之处,结合凤县实际确立全新的竞争观、产业观、项目观、环境观、人才观和事业观。加快完善制度、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努力形成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以公开承诺制明确服务要求、以民主评议制强化社会监督、以责任追究制严肃工作纪律的工作机制。从思想上、行动上和机制体制上促进工作落实。二是政策支持保障落实。县政府在今年预算中,安排了四个三千万用于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工业经济发展,确保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以上。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旅游宣传营销,确保全县游客人数稳定在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6亿元以上。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生猪大县、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包装比例达到50%以上,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安排3000万元用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奖励及融资担保,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特别安排2.18亿元办好十件惠民实事,确保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以政府财政投入的小杠杆撬动大市场、引领大发展。三是夯实责任跟进落实。县政府对市上的考核指标、十强县考核指标、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重点项目包抓责任、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招商引资任务、争取项目资金任务等七个方面的指标任务,进行了通盘考虑、集中研究、一次下达到县级各部门和乡镇。并提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单项工作争第一、项目资金争十分之一”的要求。全体县级领导及部门和包抓项目或单项工作责任实行捆绑,与年终奖励挂钩,形成了责任到人、任务到边、网络到底、激励到位的落实责任体系。四是亲力亲为引领落实。按照市上提出的“三个三分之一”和“一线工作法”的要求,大力弘扬“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凤县三高精神,发挥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牵头抓总作用,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前沿一线,迎难而上,亲力亲为,实现大突破,推动大发展。

篇6:对通渭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湖南省统计局 2004-09-21 11:00:33 改革开放以来,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永州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自主增长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形势偏紧、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增收难等矛盾长期困扰着 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显著改变,加之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尚远未发挥。

一、县域经济是永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 永州市的前身为原零陵地区,1995年撤地建市,目前全市共有9个县、2个市辖区。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570.56万人,其中县域人口462.16万人,占总人口的81%;全市国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其中县域国土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85.7%。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全市县域GDP为96.12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68.8%;2003年全市县域GDP为197.6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70.5%,8年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9.4%。1995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5.87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7.3%;2003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6.17亿元,占全市的69.6%,比1995年提高2.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9.5%。2003年,县域地方生产总值超过20亿元的县有4个,分别是祁阳、东安、道县、宁远,其中祁阳县生产总值达44.34亿元,超过10亿元的有8个;人均GDP超过5000元的有4个,分别是东安、双牌、道县、江永,其中最高的道县人均GDP为6200元,比1995年增长2.31倍,年均增长11.4%。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95年,我市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0.4:25.7:23.9,农业比重超过一半,全市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9.6%,为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从各县域情况看,一产业比重超过50%的有祁阳、江永、宁远、江华4个县,其中最高的江华县达59.9%,超出全市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

二、三产业比重最低的江华县仅为40.1%,比最高的蓝山县低19.1个百分点。到2003年时,我市县域三次产业比重已演进为36.1:27.0:36.9,8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4.3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了1.3、13.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已达六成以上,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其中,江华县农业比重下降了15.7个百分点,祁阳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5个百分点,宁远县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三)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95年,全市县域财政总收入5.47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65.1%,县域财政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只有祁阳县,为12431万元;2003年,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7.96亿元,比1995年增加2.49亿元,增长45.5%,年均增长4.8%,占全市的比重为57.0%,县域财政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已增加到3个,分别是祁阳(16558万元)、道县(10519万元)、宁远(10095万元)。其次,县域可支配财力也明显增强。2003年,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为6.74亿元,比1995年增加3.13亿元,增长86.7%,年均增长8.1%;同期县域人均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82元增加到2003年的164元,年均增长9.1%。

(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据测算,1995年全市县域民营经济GDP完成70.44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73.3%;到2003年,全市县域民营经济GDP完成149.37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79.1%,8年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9.9%,较地方生产总值增幅快了近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比重超过80%的县有蓝山、新田、道县、双牌四个县,其中最高的蓝山县民营经济比重达82.5%,比1995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最低的祁阳县民营经济比重为77.4%,也比1995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95年,全市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7元,最高的蓝山县为1342元,超过平均水平113元,反应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66.4%;到2003年,全市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019元,增长了66.6%,年均增长6.4%;2003年县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5.6%,比1995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2003年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祁阳县为2497元,比1995年增长88.6%,年均增长8.3%;同期反映该县农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50.6%,较1995年降低了13个百分点,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六)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县域既是重要的生产场所,更是重要的消费场所,有着巨大的消费群体。1995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36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2.5%;2003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56.2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4.1%,8年间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9.4%。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市县域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2%,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又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据调查,2003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00:39.8,全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2192元/人,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43%。农村这种较低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表明,农村消费需求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永州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和困难

在看到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通过与全国、全省和周边先进地区比较,以及从县域为永州经济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占我市绝大部分地域和人口的县域经济,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以及省内先进地区比仍有较大差距。2003年,永州市生产总值为280.3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0%;永州市县域GDP197.65亿元,占全省县域GDP的7.1%。同期,郴州、衡阳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24.26亿元、445.46亿元,分别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0%、9.6%;两地的县域GDP分别为235.15亿元、330.80亿元,分别占全省县域GDP的8.4%和11.9%。2003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07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3466元和1947元,也比郴州、衡阳分别低1990元和1147元。在全省88个县域单位中,2003年我市县域GDP排位最靠前的是祁阳县,排第20位,但GDP总量仅相当于第一位长沙县(125.42亿元)的37.2%;我市县域排位最靠后的是双牌县,列倒数第8位。我市县域人均GDP排位最靠前的是道县,列第28位,仅相当于第一位长沙县(16291元)的38.1%。郴州的资兴市(11251元)排全省第三。

(二)产业层次偏低,农业比重过高。永州是一个农业大市,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均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进展仍然不快。当前,全市及各县域单位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比重过大、工业比重太低的状况。2003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0.6:27.0:42.4,全国、全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4.6:52.3:33.1和19.1:38.7:42.2。我市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6和10.9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低于全国、全省25.3和11.7个百分点。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看,2003年,我市工业化水平仅为20.4%,分别落后全国、全省24.9、10.9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只有24.8%,分别落后全国、全省15.7、8.7个百分点。从全省14个市州的横向对比来看,我市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则居全省倒数第二。从全市9个县域单位比较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全部高于全市平均30.6%的水平,最高的江永县达45.7%,最低的双牌县也有30.8%;而第二产业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6个,占全部县域单位的三分之二,最低的江永县仅为16.5%,最高的双牌县也只有38.6%。整个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明显偏低,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三)财政状况不佳,收支矛盾突出。地改市8年来,我市县域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4.8%,比同期县域GDP年均增速慢了4.6个百分点,也比全省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低7.2个百分点。2003年,我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仅占GDP的3.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在全省88个县域单位中,我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最高排名为祁阳县(第29位),但绝对额仅为长沙县(42565万元)的31.9%,最低排名是新田县,居第79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排名是双牌县(第15名),最低排名是宁远县,居第79位。郴州资兴市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530元,居全省第2位。近年来,我市县域财政尽管连续多年实现了稳定增长,但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发育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地方财力非常有限,尚未从根本上摆脱保工资、保运转的尴尬局面,一些乡镇财政负债累累、赤字巨大、拖欠工资较为严重。

(四)农民收入偏低,贫困比重偏大。2003年,永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22元,同比增长4.8%,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500元、411元;同期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019元,较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低103元。目前全市共有4个贫困县,其中新田、江华为国家级贫困县,宁远、双牌为省级贫困县,贫困县占我市县域单位的44.4%,贫困县农村人口占我市农村总人口的34.5%,2003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02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720元,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低617元。其次,从全省88个县域单位来看,我市县域农民收入水平最高的祁阳县(2497元)排名39位,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25元、36元,较排名第一的长沙县低1613元,较郴州资兴市、衡阳祁东县分别低1143元、490元;收入最低的是江华县(1342元),排名第75位,仅比1995年提高381元,年均增长4.3%。

(五)经济发展不平衡,活力有待增强。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2003年,县域GDP最高的祁阳县(46.62亿元)比双牌、江华、江永、新田四县GDP总和(45.43亿元)还多;人均GDP最高的道县(6200元)是最低的宁远县(2944元)的2.11倍,高低相差3256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双牌县(335元)是最低的宁远县(123元)的2.7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祁阳县(2497元)是最低的江华县(1340元)的1.86倍;人均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祁阳县比最低的江华县高出12.1个百分点;人均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双牌县比最低的江永县高出16.9个百分点。

近8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基本竞争力仍然不强,经济增长活力明显不够。具体表现为县域产品、产业结构趋同的矛盾十分普遍,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居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名牌产品几乎为空白,优势产品难以凝聚成优势产业。

三、制约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省内先进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全省排位有继续下滑的趋势,必须深刻剖析其原因。

(一)观念制约。永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我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市场经济观念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缺乏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其次,少数干部官本位意识较重,谋事不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更多为自己的升迁荣辱考虑;工作上,有的小心翼翼,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信奉的是“平安撑得万年船”;有的急功近利,热衷做表面文章,考虑眼前多、考虑长远少,考虑政绩多、考虑实绩少。

(二)环境制约。一是硬环境的制约。相对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全市9个县域单位中,未通火车和高速公路的有7个。2003年,我市人口总数居全省第5位,占全省总人口的8.6%;而邮电业务总量则居全省第11位,占全省总量的4.8%。一些县域尤其是贫困县的山区或村落至今未通公路和电话,出入不变、信息闭塞。二是软环境的制约。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优化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不遗余力,动真格、下猛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济发展中的“三乱”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单位或个人全局意识差、部门意识强,主动服务少、巧立名目多。这些现象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极大,挫伤了投资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三)政策制约。对于企业而言,国家实行的是“抓大放小”政策,中小企业所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和直接支持相对较少,而这些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对县域经济发展较为不利。其次,县域由于自身竞争力的不足和环保意识的缺乏,完全可能成为“两高”(高能耗、高污染)和“五小”企业发展的温床,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的信号相当明显,如坚决抑制“两高”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大力支持和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的发展,这些都客观上使县域经济的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市场制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买方市场加速形成,产品供需状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和绝大多数工业品出现结构性过剩,需求约束明显强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以往主要靠数量扩张和粗放经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县域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农业出现低速增长,县域大部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尤其是原来那些在较低技术水平上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面临着机制老化、技术陈旧、产品竞争力弱等种种困难,生产经营步履艰难。

(五)人才制约。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生活中首要的资源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同样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则。同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县域人才资源开发尚处于自发和原始状况,远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这种自发竞争态势使得我们的劣势地位十分明显,陷入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和人才外流的恶性循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奇缺,科技人员和商务人才很少;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县、乡工作的本身不多,愿去县域企业工作的就更少,不少企业也缺乏招纳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中、小企业既缺乏管理人才,又缺乏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一些县乡干部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因循守旧,眼界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特别是近百万外出打工人员中,不乏历经磨练,见识广博,有胆有谋的人才,由于干部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还不够深入,这些人才难以得到启用。

(六)投入制约。我市县、乡财政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没有多少财力安排事业和建设支出,收支矛盾一直较为尖锐。从金融机构信贷情况看,贷款主要向大中城市、大行业和大企业倾斜,以中小企业占主体的县域由于企业效益本身不佳,并且缺乏有效的信贷担保机制,因而较难获得银行的青睐;加之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式管理,为防范金融风险,纷纷收缩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使原本资金不足的县域深受“失血”之痛。在吸引外资方面,县域的比较优势本身不如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相对较弱。2003年,我市县域实际利用外资额仅占全市利用总额的39.8%,远远低于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70.5%),平均每个县仅为224万美元。

四、加快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探索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永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永州”的宏伟目标,切实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富民强市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开放和开拓创新为主要手段,对发展内涵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蓝山“三来一补”、江华小水电、祁阳、宁远旅游、江永、东安规模农业开发等)

(一)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上有新的突破。从GDP看,2003年,永州市生产总值完成280.36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幅为近六年来的新高,并达到两位数;人均GDP为5607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32元,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同期县域GDP增速超过10%的有四个,超过10.6%的有三个,分别是祁阳(11.0%)、东安(10.8%)、蓝山(10.7%),均创近年来的新高;2004年上半年我市GDP增速进一步提高到10.8%,县域增幅达两位数的有六个县,增幅超过10.8%的有祁阳县(11.3%)、东安县(11.4%)。从财政收入看,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较上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超过10%的有五个县,最高的双牌县达21.5%,并且该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88个县域单位排名中首次进入前15位。

(二)在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上有新的突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工业、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振兴永州经济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目标明确,措施得力。2003年,永州工业实现强势发展,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17.5%,创近10年来的新高,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三;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达27.9%,增幅居全省第一。同期我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10%的有6个,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20%的有4个,江华县在小水电工业的强力带动下,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达26.8%;蓝山县毛织加工业迅速发展,实现工业年产值超过1.5亿元。永州县域工业发展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

随着我市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资金的瓶颈制约越发显现。为此,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200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5075万美元,同比增长1.52倍;同期我市县域吸引外资2017.7万美元,同比增长61.5%,吸引县外内资15.81亿元,同比增长了1.35倍。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小水电开发项目共105个,完成投资3.55亿元,占同期城镇投资的12.1%;其中江华县有43个,完成投资9299万元。另外,近年来蓝山县以毛织加工为主的“三来一补”企业蓬勃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该县新增毛织企业120余家,总数已达310家;新增毛织机械1200余台套,总数已超过2.5万台套,共吸纳就业人员3万余名。

(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的突破。2003年底,随着永州三条交通大动脉(永连公路、衡枣高速公路、洛湛铁路永州北段)相继竣工通车,永州的交通面貌焕然一新。永连公路使得永州至广州的汽车运营时间缩短近一半,达到朝发夕归,由此极大改善了我市南六县的交通状况,大幅降低了南六县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运营成本,为扩大合作与交流创造了良好机遇;衡昆高速公路永州段的开通,使得永州到长沙只需三个小时左右,祁阳、东安的交通条件也因此大为改观;待衡昆高速公路、洛湛铁路全部建成后,永州到桂林、湛江的交通状况将更加便捷,出海通道以及旅游线路将大为通畅和拓展。

其次,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以中心城市的修编、规划、改造为标志,永州的城市建设更为规范、管理更为有序、道路更为宽敞、功能更加完备、卫生更加整洁。冷水滩区河东路网,河西永州火车新站以及站前广场、大道建设规模大、品位高、效果好,成为永州城市建设的亮丽风景,显著改善了中心城市的市容市貌;东安县城的“穿衣戴帽”和“亮丽亮化”工程,极大地提升了东安县城的品位,丰富了县城居民的生活,提高了东安的知名度。

(四)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有新的突破。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增365元,增长7.0%,为近5年来增长额最大的年份;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22元,同比增97元,增长4.8%,增长额和增幅均为近6年来的新高。同期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的有5个县,增长额超过100元的有4个县,蓝山县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5元;9个县域单位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全部低于60%,为历年来首次出现,其中祁阳县为50.6%,接近小康指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8元,同比增长11.1%,农民收入增幅近10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取得新的突破。

五、推进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推进和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永州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大力营造优良发展环境。针对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和投资过热现象,国家采取了一些宏观调控举措,本轮宏观调控深层次的内容是通过进一步改革体制弊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到了关键时期,同样亟需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来源于思想解放,来源于社会实践。

1、思想解放就是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振奋精神。要辩证和积极地面对贫困和落后,面对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树立信心和勇气,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立足自身,扎扎实实地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牢记发展是硬道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一是树立争先意识。坚决克服无所作为的观念,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在挑战中发现机遇,在竞争中把握机遇。二是树立敢闯意识。面对困难和压力,鼓足加速追赶的劲头,激发加快发展的热情。三是树立服务意识。增强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意识,摆正位置,转换角色,强化维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四是树立开放意识。坚持“县外就是外”,把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对内对外开放的浓厚氛围,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2、社会实践就是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县域经济体制创新正处在活跃期,包括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订单农业、户籍制度改革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等,这些领域的体制创新,必将带来生产力的新的解放。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推广,在政策上为县域经济的体制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应大力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尽快制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进一步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这“三化”当中,工业化是核心和关键,农业产业化是基础,城镇化是载体。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1、强力推进工业化。永州及各县域经济的发展滞后,关键是在工业发展上滞后。必须加快强化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全市及各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领域。一是要在结构调优上下功夫。各地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集中各方力量和经济要素,按照大中小并举的原则,重点围绕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投资方向,以大项目培植大的增长点。二是要在园区搞活上下功夫。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清理和压缩了一些功能差、效率低的工业园区,但也保留一些设施完善、规划合理、效率较高的工业园区,我们必须更加珍惜,切实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和载体功能,真正把工业园区办成发展工业的乐园。三是要在规模做大上下功夫。要坚持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方式,加快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不断提升工业的竞争力和总量水平。四是要在企业改革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放宽政策、放开手脚,大胆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实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以资产重组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要按照种植规模化、经营合作化、贸工农一体化、服务市场化的“四化”方向,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创造条件,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层次,提高农业竞争力。一是实现种植规模化。要在现有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突出机制创新,通过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搞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实现经营组织化。要在抓好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突出组织创新,完善和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县域农产品流通业龙头。三是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充分利用我市县域农副产品资源,围绕果品、蔬菜、畜禽、粮食、木材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民致富。四是实现服务市场化。坚持走农业科技服务市场化的路子,让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不同方式,推广农业科技,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也让科技人员的工作与经济效益挂钩,以获得较高的科技贡献收入,实现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与受益的良性循环。

3、着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以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突出中心,形成辐射。加速区域中心、次中心城市建设,具体就是要加快以市委、市政府所在为中心和以各县城为次中心的城市建设步伐,使这些区域中心尽快形成生产要素聚集、经贸活动频繁、服务功能完备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局面,并对周围城镇产生较大的辐射效应,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认真搞好规划,形成以县域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批农村中心城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进行重点投入和重点发展。三是分门别类,注重特色。各城镇因其地理区位、风土人情、交通条件和资源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要根据城镇所在地的位置和特点,着力发展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推动型、旅游开发型、生态经济型等城镇,避免“千篇一律”。四是积极引导,政策配套。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相应改革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消除一切不利于城镇发展的政策性障碍,为城镇化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三)进一步推进民营战略,切实增强县域经济活力。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保持稳定的重要支柱,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必须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放宽政策、放开经营、放手发展。一是进一步放宽政策。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县一级的所有领域应向民营经济开放;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县域所有投资和经营首先向国内投资者开放,并且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模式。二是进一步放开经营。采取改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中小企业民营化进程,实现中小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扩张规模和提高效益,不断提升民营工业经济的份额和实力,促进以民营化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强劲发展,搞活县域经济,缓解就业压力。三是进一步放手发展。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制订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制度,维护其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变管理为服务,把主要精力转到制定规划、政策引导、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坚持“治乱”用重典,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解决资金瓶颈制约。县域经济由于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财政收支矛盾普遍较大,资金短缺制约经济发展普遍较重。与此同时,当前县域金融弱化状况更加突出,这既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实现“双赢”,我们认为:

一是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降低银行信贷风险预期。尽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与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之间的配合,提高其社会信用度和向银行融资的能力。各级政府要支持银行维护金融债权,以诚心和信用赢得银行的信任,使银行能够放心地对当地经济增加贷款支持。着力解决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公证、转让中操作不规范和收费过高的问题,为金融机构开办各种抵押贷款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努力建设诚信社会和守信企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引导和促进当地社会的诚信建设,宣传诚信典型,奖励诚信模范,争做诚信公民;县域企业应视诚信为生命,讲信用、守合同,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以积极还本付息的实际行动争当银行优质客户,从而为自身发展,也为县域经济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和发展机遇。

三是努力扩大招商引资。今年3月16日,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十分符合永州当前实际情况的。去年底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土地、信贷、产业等相关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各地招商引资的难度有所加大,竞争的激烈程度有所提高,但我们的比较优势并未减少,必须坚定信心、扎实工作。首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招商,加大招商引资的密度,切实提高招商项目的技术含量和包装水平;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贸易洽谈会”和“商品交易会”的机会,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热情服务、讲求实效;第三要狠抓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做到“趁热打铁”。

四是大力启动民间投资。根据各地的条件和优势,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政策性引导,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江华、道县、双牌等县可通过入股方式吸引更多民间资金加入到小水电项目开发上来;祁阳、东安、新田可在引导民间资金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方面大做文章,等等。

(五)进一步创新用人机制,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的各类人才,是实现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

一是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高中和民办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是要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的用人环境。对于熟悉市场经济的优秀人才,在工作上要委以重任,放心、放胆、放手让他们去试、去闯;待遇上可以特殊安排;对于科技人才,可以实行科技推广个人收益制度,不断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感情上加强沟通和联络,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三者有机结合,增强吸引人才的“磁场”效应。

三是要努力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要改革企业家产生机制,变由政府直接任免为企业董事会依法定程序聘任企业管理人员,确定新的用人标准和选拔方式,把重点放在企业家的表现、能力和业绩上,形成能者上、劣者下的优胜劣汰型企业家选拔机制。通过公开竞争,选拔一批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企业家和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竞争能力、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充实企业领导岗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通渭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相关文章:

关于通渭县文旅融合的论文题目05-04

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04-14

通渭方言发音范文06-01

通渭县固堆河关于开展三纠促实施方案04-25

上一篇:成长的故事作文500字下一篇:大学生就业表自荐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