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2024-04-15

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通用6篇)

篇1: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的中国司法体制改革

白龙 和晓

 2012-10-16 16:02:14

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5日

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利剑。十六大以来,以维护司法公正为目标,我国司法体制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加强人权保障、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提高司法能力、践行司法为民等范畴,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并且还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继续推进。

宽严相济

针对犯罪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该宽则宽,该严则严,有宽有严,宽严适度的刑事政策

【镜头】

“之前,我对涉林刑事案件判缓刑居多的现象感到困惑,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太理解。”福建省南平市是我国南方重要林区,福建省人大代表罗群荣对以往涉林刑事审判工作一度忧心忡忡。为此,去年年初,福建省邵武市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主动邀请罗群荣作为人民陪审员参审,部分当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应邀旁听了庭审。

“通过亲自参与审理,我明白了法院办案不仅要根据立功、自首、退赃等情节,还要综合考虑被告人的家庭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对被告人适用缓刑是慎之又慎。”罗群荣说。

【点评】

宽严相济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在新时期的继承、发展与完善。它以区别对待为核心,做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宽严相济,并不意味着一味从宽,甚至放纵犯罪。对于恐怖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以及抢劫、强奸、贪污贿赂、贩卖毒品等严重刑事犯罪,人民法院向来是在突出重点、严格依法的前提下,严厉予以打击的。

与此同时,人民法院如果依法用好“从宽”的一面,同样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事实证明,由于审判机关很好地适用了“从宽”政策,使得许多过失犯、初犯、偶犯、未成年人犯、老年犯有机会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真正促进了社会和谐。

执法规范

为了实现公正、文明、严格、高效的执法目标,在法律的框架内,对执法活动进行程序化与标准化建设

【镜头】

“也许有人认为交警的工作只是‘站马路’,简单得很,但7年‘站’下来,我发现,交通民警从事的并不是拼体力的简单工作,与身边群众、交通参与者的每一次沟通,执勤执法中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值得我们用心去钻研去琢磨。”不久前,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公安部交管局在全国交警系统选调63名规范执法标兵,分成12个组分赴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开展规范执法宣讲交流活动。北京市交通管理局东城支队天坛大队民警焦春雨的发言体现了他对“执法规范化”的深刻理解。据了解,宣讲团所到的12个省(区),对规范执法宣讲交流活动及时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出要求。

【点评】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执法面临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社会日益开放透明,对执法行为的监督越来越严;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日益增强,要求执法工作要更加文明公正。执法规范化建设,成为公检法司各个部门面临的当务之急。

2010年底,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实施《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0年版)》,涵盖了从执法办案初始环节到案件终结的执法全流程;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机关全面推行“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模式,动态一目了然;全国监狱系统建立了集管理、教育、执法、劳动、罪犯权益保障、监督于一体的执法标准和程序。规范化执法,已经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有着内在层次的、动态的实践性要求。

司法公开

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包括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文书公开、审务公开六个方面

【镜头】

“收到法院发来的送达传票的短信时,我还以为是诈骗短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拨打了上面留下的电话号码咨询,原来真是法院发给我的,令我喜出望外。这种短信通知案件信息的方式真是太便捷了。”自2011年开始,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司法公开,投资搭建短信平台系统,所有案件一经立案即由该平台自动发送短信告知当事人案件承办法官、举报电话、开庭通知等“第一手”案件信息,如有疑问和建议还可进行短信互动交流咨询,有效增强了司法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点评】

阳光下运行是司法公开的目标,既是对司法活动的自信,也是对群众要求司法公正的积极回应。深化司法公开,从“有选择”到“全方位”、从“当事人”到“全社会”、从“零散”到“集中”、从“浅表”到“实质”,每一次公开都在推进和群众的沟通,每一个转变背后都是司法部门观念的变迁,将司法权力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进而倒逼自身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赢得社会对司法机关的认可,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充分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听得到、看得见、听得懂的司法活动,群众极为认可。司法越公开,越能增加群众的公平感和对司法部门的信任感,让群众对司法有信任,对社会有信心。

量刑规范

在实体上规定各种从轻或者从重处罚的量刑幅度;在程序上允许量刑各方在庭审中展开量刑辩论和质证

【镜头】

“这罪,我认得心服口服!”日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盗窃案,被告人高某、冯某和武某都因结伙撬开私家车盗取财物而以盗窃罪入刑,但各自所受刑罚却并不相同,宣判后,三人表示认罪服法。

“这就是量刑规范化带来的好处。”审判此案的法官表示。“量刑论辩”作为庭审的重头戏,留给三名被告人的辩护人充分时间,就公诉人提出的量刑建议展开辩论,而法庭则充分考虑双方意见,最后确定宣告刑,整个过程在法官的量刑表上清晰明确地予以体现。

【点评】

量刑被称为是刑事正义的一半工程,和定罪同等重要。然而,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同案不同判”的情况。为了改变“估堆式”的量刑方法,最高人民法院从2005年开始对量刑规范化改革进行实质性调研论证,并逐步开展试点,至2009年,试点法院已扩展到全国120多家。从2010年10月1日开始,量刑规范化改革在全国全面试行。

量刑规范化改革改变了过去法院、检察、公安三机关只有法院重量刑的工作模式,将各政法机关的相关工作有机地衔接起来。专家表示,量刑规范化改革,既使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也使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既使社会矛盾得到进一步化解,也使公正廉洁司法得到进一步保证。

死刑复核

2007年1月1日起,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各高级人民法院不再行使此权力

【镜头】

被告人郭某与被害人王某系初中同学,2005年确定恋爱关系。2007年,二人恋爱关系遭王某父母反对,王某被迫与被介绍的男友交往。郭某发现后,赶往王某家中,商谈无果后将王某刺死,郭某自杀未遂。一审法院经审理,判处郭某死刑;郭某提出上诉后,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本案系典型的因婚恋纠纷引发的故意杀人案,被告人在有深厚感情基础的恋爱关系受阻的情况下实施犯罪并殉情自杀,认罪、悔罪态度较好,从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兼顾出发,不核准郭某死刑。

【点评】

俗话说“人命关天”,如何严格掌握和统一死刑适用的标准,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关系到当事人的人权保障。近年来,云南杜培武案、湖北佘祥林案等,由于在事实认定、证据审查和运用方面的严重错误,导致错判、错杀,社会影响恶劣。

死刑复核直接关系到公民生命权,必须确保依法公正进行。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案件的核准权。2012年3月14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死刑复核制度作了重大修改完善,在原有立法规定的基础上,对死刑复核程序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这对确保死刑案件质量、加强诉讼人权保障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国家赔偿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造成损害,依法应给予的赔偿

【镜头】

去年3月的一天,湖南青年刘某从广东佛山南海区人民检察院拿到了4万余元的国家赔偿金。此前,刘某因涉嫌抢劫罪被羁押,后因证据不足不起诉,在刘某向检察院提出赔偿申请后,仅过了两个月就拿到了国家赔偿金。

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2012年国家赔偿标准,具体数额为每日162.65元,比上年增加20.32元。这是依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正常的国家赔偿标准调整。从1995年国家赔偿法实施到2010年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再到2011年国家赔偿司法解释的出台,国家赔偿制度不断完善。

【点评】

国家赔偿是建立正常法治秩序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如果说国家权力体系是一台结构复杂的机器的话,那么在这台机器运行的过程中,不可能永远不出现故障。“冤案不可避免”也是国家机器的风险,如何为风险买单,则是制度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赔偿从无到有,制度设计从粗到细,赔偿意识从弱到强。特别是新修改的国家赔偿法,首次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取消了确认程序、畅通了请求渠道、调整了归责原则、扩大了赔偿范围、完善了赔偿程序、提高了赔偿标准、改进了经费保障。国家赔偿的这些变化,记录着我国相关制度建设的自我完善之路,反映出法治建设的坚定步伐。

辩护制度

辩护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辩护权、辩护方式、辩护主体和辩护责任、辩护人的权利义务等

【镜头】

“你有权获得辩护”已不再是一句仅存于电影、电视里的台词。2011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

这是2007年律师法修订后律师工作全面加强的一个方面,近年来,在司法活动中,逐渐明确了律师的基本定位和职业使命,把严了律师入口,加强了对律师执业的全程监管,同时完善了律师的权利保障,调整了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点评】

辩护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帮助当事人实现辩护权的群体就是律师。律师通过帮助当事人进行辩护,在司法活动中实现平衡,充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社会和谐的“稳定剂”。

律师自身权利和地位的明确是律师正常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是律师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刑诉法和律师法的修订给律师明确定了位,强调了律师合法权益,同时,逐步解决律师“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这“三难”问题,便于律师开展工作。

随着律师活动深入到各个领域,全社会对律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律师队伍自身的建设和管理,才能让社会对律师更加信任。全程监管的设计让律师行业在自我管理的同时接受司法行政管理,有利于律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利于社会和律师良性互动,进而共同推动法制建设。

社区矫正

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心理和行为的非监禁刑

【镜头】

41岁的林某是北京市东城区某街道居民。2010年5月,林某和邻居因争执互殴。2011年7月11日,林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期3年执行。法庭宣判以后,他填写了“社区矫正保证书”,保证自己在矫正期内不会有违法行为。7月22日,林某开始了在社区服刑的生活,成为北京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矫正对象。每个月,林某要完成至少10小时的劳动,比如,清扫社区卫生死角、清洗健身器材等。每周五,林某要在9点至11点向街道司法所电话报到,汇报一周的学习情况、思想体会、遇到的问题、外出情况等。对这样的生活,林某感到“很满足,能照顾母亲”。

【点评】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将社会危害性小、悔罪表现好的罪犯放在社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力量,加强监督管理,开展综合教育矫正和社会性帮扶,有助于其主动配合,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根据国际通行做法,从引入社区矫正到如今的全面试行,拉开了非监禁刑发展的序幕,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数据表明,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的重新犯罪率一直保持在0.2%左右,绝大多数社区矫正人员能够认真接受矫正,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篇2: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今天上午,“中国庭审公开网”开通活动暨全国法院推进庭审公开工作视频会议召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出席活动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庭审直播,全面深化司法公开,加快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切实规范司法行为,提升审判质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周强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对司法公开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司法公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建成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司法公开平台。今年7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所有公开开庭案件的庭审原则上均通过互联网直播,实现了庭审直播常态化。全国各级法院不断加强司法公开工作,司法公开基本覆盖审判执行工作重要节点,人民群众给予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更加多元,对司法公开的要求和期望更高。各级法院要进一步深化对司法公开重要性的认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更有效地接受人民群众全方位监

督,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推动人民法院改革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

周强强调,要通过互联网直播等多样化形式,全面推进庭审公开。庭审是审判工作的核心环节,加强庭审公开有利于充分展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成效,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参与和监督司法,有利于更有效倒逼法官提升审判质效和司法能力。庭审视频直播是互联网时代司法公开的重要创新,是推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的重大举措。作为全国法院统一、权威的庭审公开平台,中国庭审公开网是继中国审判流程公开网、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之后建立的司法公开第四大平台,标志着司法公开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要抓好庭审公开平台的建设与联通,不断扩大庭审直播覆盖面。要不断丰富网站功能,提升网站性能,有效实现庭审视频与裁判文书、审判流程信息、执行信息的有机关联,实现庭审公开平台与办案系统、科技法庭系统等信息化平台的互联互通,为社会各界提供智能化、人性化的用户体验。各级法院领导要亲自推动、率先垂范,主持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原则上都要通过互联网直播庭审。要坚持多样化公开形式,全面运用微博、微信、网络直播和群众旁听等形式,进一步创新司法公开手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多元需求。要坚持依法公开,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切实把握好司法公开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关系,依法保护刑事案件被害人、证人、未成年人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

周强要求,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庭审公开的新形势,努力提升庭审公开的质量、效率和效果。要充分发挥庭审公开对司法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促进司法责任制的落实,推进庭审实质化,加快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不断提升庭审质效。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庭审公开督促法官严格诉讼程序,规范司法行为,改进司法作风,倡导司法文明,维护庭审秩序,促进提升法官驾驭庭审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实现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要用足、用好、用活庭审公开平台汇聚的宝贵资源,汇集、分析、利用各地法院以及新闻媒体的审判公开视频资源,实现法院内外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要加快“智慧法院”建设,充分运用司法大数据分析,注重在审判公开大数据中研究发现制约审判质效、影响司法公信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炼规则,更好地服务法官办案,服务人民群众诉讼。

在今天的活动中,周强正式启动“中国庭审公开网”上线运行。会上播放了人民法院庭审公开工作宣传片,最高人民法院审管办有关负责人汇报演示了中国法院庭审公开网建

设情况及功能。

篇3: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一兽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改革是防控动物疫病新形势的需要

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 现行兽医管理体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尤其是机构不完善、职能交叉、队伍不稳定、经费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之, 近年来我国对动物疫情实行了解密, 国内外重大动物疫病又时有发生, 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在多个国家发生蔓延, 我国也先后发生禽流感、猪蓝耳病疫情, 对局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 改革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 对于从根本上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国务院国办发15号文件《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出台后, 同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内政字<2005>346号) ,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区兽医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内农牧医发<2007>203号) 并派出了督查组进行了督查, 从而推进了我市兽医体制改革的步伐。

2改革是现代养殖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标准的养殖小区是当前我国养殖业发展的目标, 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在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 兽医工作不仅是为了保障动物健康, 更主要的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提升防疫、检疫、监督管理能力以及养殖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把握科学防控动物疫病主动性, 提高动物产品竞争力和公众信任度。为此急需推进兽医体制改革, 转变传统工作机制和方式, 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养殖业经济的运行水平, 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确保从生产源头到产品上市一条龙全面可追溯管理。

二赤峰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现状

2008年12月4日赤峰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赤政发[2008]64号) 。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 建立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稳定和强化动物防疫体系, 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促进全市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 不断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的安全水平。经市编制委员会批准, 成立了兽医局, 编制6人, 配备了局长, 框架已形成, 人员还没有完全到位, 经整合成立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药监察所、动物卫生监督所、铁路动物卫生监督站, 职能职责清晰。12个旗县区兽医局经当地编委进行了批复, 其中10个旗县区已配备了局长, 站所职能没有理顺, 人员没有到位。

三兽医体制改革的思路

(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兽医改革发展全局, 按照兽医工作“改革、发展、提升”的总体要求, 积极围绕兽医工作实际, 以健全兽医工作体系为主线, 以提高兽医工作能力为重点, 以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为主题, 确保实现“重大动物疫情稳定, 畜产品卫生安全”的目标,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2) 按照市政府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 进一步加快兽医体制改革, 旗县区兽医局尽快做到机构、职能、编制、人员到位, 整合和归并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机构及其行政执法职能, 组建动物卫生监督所。完善和加强兽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本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合理布局”的原则, 设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进一步理顺职能职责。

(3) 稳定和强化苏木乡镇、嘎查村动物防疫体系, 将旗县区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派驻苏木乡镇的畜牧兽医站 (动物防疫站) 统一更名为驻乡镇动物卫生监督站。在每个嘎查村设立动物防疫室, 聘用动物防疫员 (兼动物疫情报告员、协检员) , 履行防疫职责。

(4) 通过体制改革, 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 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提升兽医基础保障能力。要突出队伍素质提升, 把队伍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 切实加强兽医人员的培训, 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理念、依法行政的理念和科学发展的理念, 充分提高对兽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增强全局观念, 找准工作定位, 有效履行工作职责。

(5) 通过体制改革,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落实免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等防疫制度, 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和机制, 加强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 做到物资储备有保障, 通讯渠道真畅通, 交通工具可运转, 应急处置有能力, 落实岗位责任制, 保证应急体系和机制符合应急防疫工作需要。

(6) 通过改革, 进一步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水平, 建立和完善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动物卫生执法体系。强化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 规范实施产地检疫, 扩大产地检疫覆盖面, 严格屠宰检疫制度, 保证经检疫上市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合格, 加大对动物饲养、屠宰、经营、运输及畜产品生产、经营、加工、储藏等环节的监督检查, 严厉打击拒防拒免, 逃避检疫、经营加工及贩卖病死、染疫动物及其产品等违法行为。

(7) 通过改革, 加强兽药药政管理, 继续深入开展兽药市场集中整治, 加大兽药质量抽检、兽药残留监测和兽药执法检查力度, 并启动兽药GSP认证工作。严厉查处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违法违规案件, 强化假劣兽药的追溯, 实现源头治理。建立健全企业质量警示制度, 加快兽药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强兽药使用管理, 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 保证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建立规模养殖场 (区) 用药记录制度, 建立兽药使用档案。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诊断试剂的定购、供应管理, 保证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诊断试剂质量和有效供应。

篇4: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关键词:司法腐败行为;司法公正;司法独立

一、司法腐败行为的成因探析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①目前司法腐败是我国的多发现象,并受到各界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司法独立原则未能贯彻

(1)从司法权行使来看,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司法权要独立行使,不受任何人或者组织的干涉,实则不然,长期以来我国的司法权行使明显“行政化”“地方化”,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插手干预司法,导致司法权的行使失去了它的本性。对于案件审理,在法院内部同样存在着审判权的行使不独立,则会产生审判遵上遵权的可能,为司法腐败行为产生提供了机会。

(2)从司法人员的角度来看,自司法人员选聘开始,到考核、奖励、惩罚无一不是深受行政体制的影响,未曾有过脱离行政体制的一套制度,造成部分人通过一些关系就能够进入司法领域,成为司法权的行使者。这是司法腐败行为下用人的腐败,在司法源头上就已经存在了漏洞,就难保在司法实践中可以公正司法。

(3)从司法机关的经费角度来看,目前无论是公检法司哪一个司法机关,其财政开支均来自与当地的财政,控制在当地的政府手中,导致司法机关没有独立的财政权,而在财政拨款中,当地政府一般又留有缺口,容易导致法院“皇粮”不够,吃“杂粮”的腐败现象产生。”②

(二)司法监督制度缺失

1.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乏力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对司法行为进行监督,但是这种监督往往是非常原则性、宽泛性的监督。人大监督的方式一般就是听取司法机关的报告,行使质询权。但是从书面的材料上根本就不能完全看透司法行为,再加上报告中难免会有些渲染,则会掩盖了司法腐败行为从而躲过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2.审判监督制度不力

审判监督是司法机关内部监督,是司法腐败行为产生的内因。审判监督缺乏力度主要是两级终审制搁置未能落实,在一些基层法院对于一个案件很难提起再审,即便是启动再审程序,也不过是下级将案件移送上级,上级人民法院多是维持原判,被改判的少之又少,两级终审制在一些地方法院就是“走形式”。

3.社会监督缺少力度

社会监督是司法行为监督的外部监督形式,是司法腐败行为的外在因素。就目前来看,最重要的社会监督一般是网络监督、媒体监督。但是在这种监督过程中,往往又带有一种舆论性的预先审判,给法官造成一定的压力,所以当案件发生时,有些司法机关就会封锁消息,导致公众无法获知,这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往往也就为在某一个角落上开始滋生司法腐败行为。

(三)法官制度缺乏保障

从法官个人角度来看,其经济和身份都不能得到保障。尤其是在基层法院,工作任务重,但是待遇微弱,呈现出“收”“支”不平衡的状态。在自身的经济得不到保障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刺激并且面对外界各种诱惑的情况下,其自身的控制能力难免会降低。而且其审判过程中往往要遵从领导的意见,出现问题后又是首当其冲,其身份制度也未曾得到保障。这种法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司法腐败行为滋生的客观因素。

(四)部分司法人员素质不高

在一些地方法院,可能面临着案多人少的状况,案件与司法人员不成比例。法院可能会从地方高校的毕业生中挑选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但未有过法律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进入法院担任助理审判人员。同时,这些地方法院可能多数的案件都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这些助理审判人员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够上岗执权。在选聘、任用、考核制度本就缺失的情况下,其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就很难保障。

二、关于遏制司法腐败行为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遏制司法腐败行为,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也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重点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严格把守司法人员的质量关

司法人员是司法腐败行为的主体,也是司法公正的一项软件因素。遏制司法腐败行为,从源头上就要开始防治。现行的司法人员的聘用一般只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甚至是非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通过一定考试即可进入司法机关,要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必须要建立严格的司法人员选拔制度,不仅仅是设定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这一硬性指标,而且还要提高学历要求。符合条件的人员要通过全国统一司法选拔考试放的进入司法机关任职。

进入司法机关后,不能马上被任命为法官或者检查官,除了《公务员法》规定的试用期以外,还要对司法人员进行一定时间的考核,包括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综合测评,符合条件的司法人员方能被任命法官或者检察官,还要建立司法人员晋级制度。保证司法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才能够在诱惑面前有自控能力;保证司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在司法实践中更好的维持法律的公正。

(二)完善司法监督制度

(1)改变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时听取报告这一种方式,要保证与案件同时进行,在保证不会干预司法权行使的前提下,随时向司法机关进行质询,进行监督,保障每个环节都不会出现司法腐败行为。

(2)检察院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主体,其职责已经有详细的法律规定,但是司法腐败行为在检察院一样存在,目前就检察院行使监督权只能要求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职责,并同时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与领导。

(3)加强网络媒体等监督,保障公众能够对司法行为享受知情权,是公众能够参与到司法监督中来,而不是封锁消息,这样更容易滋生腐败行为。除了设立旁听制度以外,还可以定期召开记者招待会;对于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商业秘密的案件可以允许新闻媒体进行审判报道。

(三)贯彻落实司法独立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独立,主要是针对司法行政化和地方保护主义提出的一项对策。找准司法独立的破冰点,实现地方司法机关的人财物摆脱对地方政府依附。

确保司法权的行使回归本性,严禁司法腐败行为依附在行政机关对司法的干预中,在司法领域蔓延;确立法官终身负责制度,是法官切实感受到司法的严峻性与使命感。为了防止引起后续过多不必要的责任,法官会在司法实践中秉公办案,杜绝司法腐败。

重构案件审级制度。首先要保证上级人民法院非依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提审,保证下级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其次对一审终审的案件设立救济制度,例如小额诉讼案件,目前这类案件是一审终审,当事人不得上诉,这就很容易在审判过程中利用司法腐败行为进行审判结果的操纵,应该对此类案件设立复核或者上诉制度。

(四)建构司法机关业务经费制度

(1)首先要提高司法人员的待遇,改善司法人员的收入与工作量严重不协调的状态,并按照上述所提到的法官等级制度、业务水平等实行一定的待遇区分,高薪养廉,从主体角度上杜绝司法腐败行为的产生。

(2)规定法院经费由中央财政负责,切断地方党政部门影响法院审判的经济手段。③目前我国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试点实行的时省级以下人民法院的财政统归省管,但是这仍然不能解决司法腐败行为存在的问题。例如,省级财政统管本省地方法院的财政,那么我国东中西部的省份经济水平又各不相同,还是不能够彻底解决司法腐败。之忧统归中央财政负责,才能够真正实现专属于司法机关的财政制度,从经济基础上解除司法腐败行为的隐患。

(3)贯彻全额拨付款项原则,现行司法机关的经费一般都来自于地方政府,但是在对司法机关进行经费拨付时往往会留有缺口,导致司法机关经费不足。改革司法机关经费制度,将下级法院申报的经费款项如数下拨,防治“皇粮”不足吃“杂粮”的状况出现。

三、结束语

实现依法治国,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必然要遏制司法领域里腐败行为的盛行。司法腐败行为得不到根除,司法公正的肌体便会日渐销蚀,司法公信力也会减弱,阻碍司法体制改革的进行。只有从司法权、司法机制以及司法经费等多个角度综合治理,才能够防治司法腐败行为的发生,确保司法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注释:

①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10/24/ c_1112969836_3.htm.

②何增科.创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J].公共管理学报,2004(3).

③陈永生.司法经费与司法公正.[J].中外法学,2009(3).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法治的社会需要司法公正[J].人民司法,1998.

[2]谭世贵.司法腐败防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版.

[3]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10/24/ c_1112969836_3.htm.

[4]公丕祥.法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版.

[5]严军兴.论司法公正与司法体制改革.[J].司法制度论坛.

[6]何增科.创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J].公共管理学报,2004(3).

[7]陈永生.司法经费与司法公正.[J].中外法学.2009(3)

作者简介:

马文斌(1991~),男,汉族,河北衡水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

法学硕士研究生;

篇5: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今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报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司法改革为动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建设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为载体,全面深化司法公开,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促进司法公正,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取得明显成效。

周强表示,深化司法公开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是落实宪法法律原则、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司法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对于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

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人民法院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司法公开的各项部署,全面深化司法公开,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强化司法公开理念,确保审判权在阳光下运行。人民法院深刻把握总书记提出的“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的要求,充分认识司法公开的重大意义,努力使司法公开成为每个法院、每个法官的自觉行动。最高人民法院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协调,指导各级法院切实增强主动公开意识,努力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人民法院坚持主动公开、依法公开、全面公开和实质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将司法公开覆盖审判执行工作各领域、各环节,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人民法院立足群众司法需求,切实回应群众关切,不断完善司法公开平台的互动功能、服务功能和便民功能,把深化司法公开变成人民法院和人民群众双向互动的过程,让司法公开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二是创新司法公开载体,切实增强司法工作透明度。建设审判流程公开平台,开通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通过网站、短信、微信等多种渠道推送案件流程信息,变当事人千方百计打听案件进展为法院主动向当事人告知。截至今年

10月16日,各级法院共公开审判流程信息25.5亿项,推送短信3473.6万条,方便了当事人参与诉讼。建设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开通中国裁判文书网,除涉及国家秘密、未成年人犯罪、以调解方式结案、离婚诉讼或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等情形外,各级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文书统一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截至今年10月16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超过2180万篇,访问量突破31亿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网。建设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开通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当事人可在网上便捷查询执行案件办理情况、未结案件被执行人信息和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内容。截至今年10月16日,执行信息公开网已累计公布执行信息4487万条。最高人民法院和部分地方法院还对社会关注案件的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网络直播,接受群众监督,增强执行权威。加强法院网站和新媒体建设,全国90%以上的法院开通门户网站,不断完善网站功能,便于人民群众了解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开通最高人民法院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建成“全国法院微博发布厅”,全国3200多个法院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加强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实施“天平工程”,建成人民法院信息化2.0版,3519个法院和9279个人民法庭实现专网全连通、数据全覆盖,实现网上立案、办案、执行和网上办公,实现数据的实时统计、实时更新和互联互通,为深化司法公开提供了科技保障。积极推进人民法院信息化

3.0版建设,确立“智慧法院”建设目标,促进提升司法公开水平。

三是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推进立案公开,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依法保障当事人诉权。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做好释明工作,让当事人明明白白行使诉权。推进庭审公开,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依法应当公开开庭的案件一律公开开庭审理。创新庭审公开方式,强化科技法庭应用,以视频、音频、图文等方式公开庭审过程,大力推进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和庭审网络直播。开通中国庭审公开网,截至今年10月16日,地方各级法院通过互联网直播庭审43.2万件,点击观看量11.3亿人次;最高人民法院自今年7月1日起所有公开开庭的案件庭审活动都通过互联网直播,截至今年10月16日共直播庭审143次,点击观看量6.3亿人次。推进裁判标准公开,通过制定司法解释、指导性文件,指导各级法院统一正确适用法律,妥善审理各类案件。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制定量刑指导意见,确保量刑公正。推进裁判理由公开,深化裁判文书说理改革,制定裁判文书制作规范,强化裁判文书说理,注重释疑解惑,全面列举适用的法律条文,切实提升裁判文书的说理性和权威性。推进司法政务公开,定期发布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公报和审判工作白皮书,建立健全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制度,向社会及时全面准确发布司法信息,增进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了解。推进诉讼服务公开,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以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移动客户端、12368热线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诉讼服务网络,积极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综合性、低成本的诉讼服务。

四是延伸司法公开功能,拓展司法公开效果。积极传播法治精神,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促进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宣部联合开展“用公开促公正,建设核心价值”主题教育,妥善审理涉“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案、邱少云家属诉孙杰案等一系列重大案件,充分发挥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示范功能,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全面展示我国法院推进司法公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成果,提升我国司法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促进对港澳台交流合作,成立中华司法研究会,为两岸暨港澳以及海外法律界搭建起中华司法研究与交流的高端平台。

周强表示,近年来,人民法院深化司法公开取得明显进

展,特别是在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进了人民法院各项工作。一是促进了司法公正,司法活动特别是案件审理进程更加公开透明、文明规范,审判管理和内外监督机制更加完善,促进了裁判尺度统一,规范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推动审判质量效率不断提高。深化司法公开,使审判权在阳光下运行,全程接受各方面监督,努力杜绝暗箱操作空间,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司法过程及其结果的公正,增进了群众对司法的信任、信赖和信心。二是促进了法院队伍素质的提升,倒逼法官加强能力建设,督促法官严格规范司法行为,推动了司法作风的转变,有力促进司法公正高效廉洁,遏制和预防司法腐败。三是促进了全社会法治观念的增强,推动了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促进了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的形成。人民法院深化司法公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充分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篇6: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2012年4月12日 司发通〔2012〕1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

自2008年7月25日司法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四川、重庆等六个试点地区司法行政机关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加强质量建设和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司法鉴定社会公信力,充分发挥司法鉴定制度的功能作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现就全面推进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各地要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推进司法鉴定机构参加并依法通过资质认定或认可(以下统称为认证认可),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提高司法鉴定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靠性,推动司法鉴定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新设立从事法医、物证、声像资料类司法鉴定业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在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后2年内依法通过认证认可。

(二)本通知发布之前,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从事法医、物证、声像资料类司法鉴定业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按照所在区域司法厅(局)规定的期限,依法通过认证认可,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延续登记工作时,应当根据司法鉴定机构通过认证认可的情况重新审核其业务范围和鉴定事项。

(三)从事法医、物证、声像资料类之外其他司法鉴定业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可参照本通知,依法通过认证认可。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重点扶持建设的高资质、高水平司法鉴定机构应当通过国家级资质认定或认可。

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四川、重庆六个试点地区要按照本通知要求继续推进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

二、职责分工

司法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各自职责和工作分工,部署和监督指导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的组织、推荐和指导等相关工作。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司法鉴定机构国家级资质认定的受理、评审、审批和证后监管工作;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司法鉴定机构省级资质认定的受理、评审、审批和证后监管等相关工作;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负责司法鉴定机构认可的受理、评审、批准和证后监督工作。

三、组织实施

(一)高度重视。开展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是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精神,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加强司法鉴定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认证认可服务领域的新实践。司法行政机关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高度重视,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好。

(二)任务要求。司法行政机关要引导和督促司法鉴定机构积极参加认证认可。要把认证认可工作与司法鉴定执业实施体系建设、司法鉴定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资质评估工作结合起来,把认证认可结果与司法鉴定机构准入、退出和淘汰机制结合起来,作为行业准入、执业监管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和重要内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深入领会司法鉴定领域开展认证认可工作的重要意义,熟悉和了解司法鉴定领域认证认可的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把握好司法鉴定和认证认可工作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

(三)制定实施方案。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密切协作,积极稳妥开展工作。各地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要立足本地司法鉴定行业发展实际,明确工作目标,确定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措施,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的鉴定机构,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工作安排和相关措施。

(四)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司法行政机关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认证认可、司法鉴定专题培训,提高管理干部、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提供支撑。要深入开展认证认可宣传,为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加强基础建设。司法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资质认定评审员的培训工作,重点培养一批熟悉司法鉴定的专家型评审员,同时为各地开展省级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培训提供师资。各地要挑选业务精、能力强的司法鉴定人和认证认可从业人员参加培训,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需要的省级资质认定评审员队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要根据司法鉴定领域开展认证认可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行业特点,修改完善《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要继续加大对司法鉴定领域认可评审员的培养,完善认可准则,以适应司法鉴定机构认可工作的需要。

请各地将实施方案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报司法部或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附件:司法鉴定机构申请认证认可的条件和工作程序

附件

司法鉴定机构申请认证认可的条件和工作程序

一、申请

(一)申请类别

1司法鉴定机构的认证认可分为资质认定和认可。

2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分为国家级资质认定和省级资质认定。国家级资质认定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省级资质认定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

3司法鉴定机构认可工作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负责。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需要,按照自主选择和司法行政机关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申请资质认定或认可。符合条件的鉴定机构可同时申请国家级资质认定和认可。

(二)申请国家级资质认定应当具备的条件

1取得省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的《司法鉴定许可证》。

2依托中央国家机关直属单位设立,或属于各省级司法鉴定管理机关“十二五”期间确定的重点扶持建设的高资质、高水平的法医、物证、声像资料类司法鉴定机构。

3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推荐并经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确认。

4所申请的司法鉴定执业类别(业务领域)中,每个类别至少拥有5名以上鉴定人,其中至少拥有1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鉴定人。

5所申请的全部司法鉴定业务领域2年内参加过能力验证并取得满意结果(适用时)。

(三)申请认可应当具备的条件

1取得省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的《司法鉴定许可证》。

2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推荐。

3所申请的司法鉴定执业类别(业务领域)中,至少拥有1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鉴定人。

4符合认可规范和要求。

(四)申请省级资质认定应当具备的条件

1取得省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的《司法鉴定许可证》。

2所申请的司法鉴定执业类别(业务领域)中,至少拥有1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鉴定人。

3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意。

二、工作程序

(一)前期准备

司法鉴定机构选择申请的认证认可种类,按照受理部门和评审准则的要求,认真做好配备仪器设备、确认技术方法、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内审员队伍、编制体系文件、运行管理体系、开展内部评审和管理评审、参加能力验证等相关前期准备工作。

(二)工作流程

司法鉴定机构按照申请类别,分别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网站下载申请材料→填写申请材料→报司法行政机关同意并出具推荐函→分别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提出申请→受理→文件资料符合性审查→专家现场评审→整改→审核、评定→批准→发证。

(三)评审要求

1司法鉴定机构申请资质认定的,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建立管理体系,接受评审。

2司法鉴定机构申请认可的,目前按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检查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说明建立管理体系,接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的评审。认可中心将根据国内外相关认可领域的进展情况,对认可规范和要求进行调整。调整后,司法鉴定机构申请认可的,需按照认可中心最新规定执行。

3司法鉴定机构同时申请国家级资质认定和认可的,应按照上述资质认定和认可的要求建立管理体系,接受评审。为减轻司法鉴定机构负担,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将资质认定评审与认可评审同时进行。

(四)注意事项

1司法鉴定机构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国家级资质认定的,应同时向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申请认可。

上一篇:公仔销售策划书下一篇:营改增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