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操作风险通知

2024-04-26

信用社操作风险通知(通用6篇)

篇1:信用社操作风险通知

巩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关于开展“防范操作风险13条”活动的通知

各信用社(部):

根据河南银监会2011年案件防控中工作会议要求,结合【2011】9号《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进一步防范操作风险的通知》精神,郑州市农信办决定在全辖开展“防范操作风险13条”学习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当前辖区内部分信用社管理人员、员工的合规意识仍停留在“要我合规”的被动层面,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处罚不严等情况依然存在;部分机构网点对容易发生操作风险的前台、授信管理和资产保全这些敏感环节内部控制仍然薄弱。因此,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严峻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着力建立健全案件防范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查防结合、改革流程与强化管理并举原则,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继续稳步扎实推进合规执行工作。

二、防范操作风险“十三条”,提高识别与控制能力 酿成金融系统经济案件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条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因此,辖区内各网点要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要求(简称防范操作风险“十三条”),结合上述 1

风险点提示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继续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完善与补充,逐条抓好落实。要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工作人员八小时内外的行为,建立相应的行为失范监察制度。要重点抓风险的识别和职责界定,提高对操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

三、强化内部控制,构筑案件风险的内部防线

一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尤其是创新业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制度建设,并对现行的内控制度包括各种处罚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评价,与现行法规相悖的要立即废止,有漏洞的要及时修订完善,使各项制度全面制约各类决策程序、各项业务过程、各级管理人员和每个员工。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度,强化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坚决杜绝以信任、习惯代替制度规定和有章不循、违章操作行为。

四、注重检查督促工作,认真开展操作风险排查活动 重点排查易发案的薄弱环节、要害部位、重点业务和重要人员的隐患排查,特别要检查重要空白凭证、印鉴密押、授权卡或柜员卡、票据审验、查询查复、对账、枪支管理、金库尾箱等薄弱环节。防范内外勾结、伪造和克隆票据、“假作废,真盗用”、“大头小尾”等重大风险。各信用社(部)要认真查找内控管理漏洞,进一步完善授权管理制度。对农村信用社的过渡科目、内部往来科目,大额提现、大额转汇等要按照分级管理,逐级授权原则确定授权金额上限。

2各信用社(部)要认真组织开展操作风险排查活动,做到学习有组织、笔记有记录、排查有方案、责任有落实、整改有成效。并于11月25日前将学习情况及排查结果上报联社纪检室。

2011年11月15日

篇2:信用社操作风险通知

信用社 XXX

农村信用社由于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加上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完善、产权不明晰、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等多面的因素,几乎具备操作风险发生的一切条件,长期以来不断发生的操作风险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防范工作刻不容缓。

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银行竞争力的根本。在农村信用社这样一个管理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各项改革尚处起步阶段的金融机构,要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人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同时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创新防范操作风险思路。我们必须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有机协调、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并推出建立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

1、切实增强操作风险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操作风险自始至终与业务活动相伴而生,每一个业务点都是操作风险点,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必须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将每位员工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对操作风险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的观念,养成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以及扎实的工作作风,从小处着手,力求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第一道

关口。

2、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定制度时要贯彻“把防范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作为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学理念,秉承“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经营方针,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使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一些在实际执行中出现操作性不强、或已经过时或不适应业务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正和完善。二是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对风险的预警和处置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可以有效地制止风险,并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风险管理部门要针对各地风险监测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控下级报告的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掌握辖区农信社风险状况。同时为防患未然,必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按预案要求进行快速处置。

3、强化岗位监督约束。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一线岗位,科学调配岗位,使岗位与岗位之间相互制衡,人与岗位实行互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有力保证。一是科学设置内部岗位,使之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按制度和内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员。二是有力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性休假制度,使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暴露,有效控制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

生。三是重点加强对信贷、储蓄、财会、联行等涉及钱、账等重要岗位及其操作人员的管理。四是建立对违规违纪事项举报奖励制度,实现违规违纪行为的群防群治。五是实施分级监控,形成连环责任监督,使一线员工、信用社、联社三个层次通过相互监督和检查,进一步强化岗位监督约束,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防范运作机制。

4、发挥稽核检查工作事后纠错和警示作用。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提高稽核检查手段,强化工作力度。一是要建立稽核监察队伍系统。建立系统的稽核队伍体系,完善稽核工作制度和程序,通过培训提高稽核队伍履职水平,通过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树立稽核检查权威。二是要突出稽核检查的重点。注重日常的常规稽核检查,实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被动式的核查为事前主动式的预防性检查。对案件高发机构、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增强稽核的深度、广度和频率,彻查所有相关问题及其根源。三是改进稽核方式。要实行内外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业务进行排查,对难以通过一般对账查出的问题,要采取公告的方式与存款人、借款人进行核对。

5、增强基层执行能力。基层信用社是整个风险防范的基础,基层员工又是风险防范的真正主体。增强基层的执行能力是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的关键。要从提高执行力出发,切实加强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一是要选好一个靠得住、能干事的信用社主

任;二是要打造一个优秀的、有战斗力的团队;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业务、防范风险的机制;四是要形成一套适合农村信用社特点和农村金融特点,并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业务、减少风险的工作方法;五是要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良性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各个基层农村信用社都打造成具有完美执行力和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使之成为有效防范风险的牢固堡垒。

篇3: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问题浅析

1. 操作风险的定义。

操作风险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确认的银行业三大风险之一, 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它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称为银行业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

2. 操作风险的类型。

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大类型: (1) 内部欺诈风险。主要指内部员工有主观愿望, 存心欺诈银行。 (2) 外部欺诈风险。主要指由于第三方的故意欺诈、非法侵占财产以及规避法律而引发的损失。 (3) 客户、产品与商业行为风险。由于产品特性或设计不合理、员工服务粗心大意、对特定客户不能提供专业服务等原因而造成的银行损失。 (4) 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主要指交易处理、流程管理失误以及与交易对手关系破裂而引发的损失。 (5) 经营中断和系统错误风险。主要指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或电力中断而引发的损失。 (6) 雇员行为与工作场所管理风险。主要指在员工雇用、管理中, 由于违反相关法律、制度, 而引发的索赔、补偿损失;由于缺乏对员工的恰当评估和考核等导致的风险。 (7) 物理资产破坏风险。主要指自然灾害或其它外部事件 (恐怖主义) 而引起的损失。

二、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1. 从操作风险发生的目的看大多以侵占资金为目的且涉及金额巨大。

大部分操作风险的产生是以侵占资金为主要目的, 对农村信用社危害性相当大。不仅会降低贷款质量, 而且会造成直接的资金损失, 如票据诈骗、计算机犯罪、违规拆借资金、携款潜逃、柜台操作失误等均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2008年上半年, 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发生案件44起, 涉案金额22708.5万元, 但个案平均案值516.1万元, 其中, 案值超过千万元案件5起, 涉案金额占全部涉案金额的56.8%。

2. 从操作风险发生的层次看, 基层案件较多。

从操作风险发生的层级看, 县级联社和基层机构发生操作风险较多。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情况下, 一些县联社及基层农村信用社负责人权力很大, 甚至出现基层机构负责人以支付高息为由支出现金, 直接挪用储蓄存款。更有甚者内外勾结骗取贷款。2008年上半年发案绝大多数在基层网点, 而且多数是网点负责人和员工串通作案, 形成典型的群案、窝案。

3. 从操作风险发生的范围看主要是内部人员。

近几年爆发的金融大案, 有相当一部分是信用社内部人员或内部人员勾结外部人员作案。其中前者主要是由于员工素质低下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原因造成的人为风险;而后者是外部不法分子与内部人勾结、利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缺陷或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诈骗, 以造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或他人资产损失的行为。

4. 从操作风险发生的方式看技术风险成为新的特点。

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工艺、设备及手段等不完备或失效引发操作风险。这包括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犯罪而产生的技术风险, 以及利用现代印刷手段制造假币等的犯罪产生的风险。这一切都对农村信用社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培训等软件上普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 而硬件上受制于资金实力等因素使得系统建设起步较晚, 操作系统和信息系统存在大量的漏洞, 加大了高科技作案的可能。

三、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1. 从管理人员方面分析, 主要是高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不到位。

高管人员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在平常的业务检查中, 往往流于一般性业务检查, 使风险隐患不能及时被发现。同时, 由于体制等原因, 没有对高管人员建立相应的风险激励约束机制, 无法对这些高管人员掌握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监控, 容易引发高管人员的道德风险。

2. 从员工的素质上分析, 操作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农村信用社操作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农村信用社各营业机构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业务培训制度或培训制度形同虚设, 有的柜员甚至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风险教育不到位, 加之整体素质又不高, 造成了信用社员工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全面。

3. 从内控制度上分析, 内部操作流程不规范。

农村信用社有的内部操作流程不规范:比如大额贷款客户先与县联社主任申请, 然后由后者派人再调查, 违反了贷款审查程序;对客户开户审查不严, 账户管理混乱, 表现在为了争取客户而放松对客户资料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的审核, 提供虚假开户资料开立结算账户。有的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时对放贷责任划分不清, 责任追究无法落实;有的农村信用社疏于贷后管理, 贷款发放后未及时进行有效的跟踪检查, 贷款档案不全, 容易使贷款后续管理出现真空。

4. 从技术手段上分析, 操作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技术滞后。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较多地依赖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 以操作规范来控制程序的运作。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缺乏定量分析的手段, 客观性、预见性不够, 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滞后, 使得我国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理所需的大量损失事件与损失数据欠缺, 无法建立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型, 无法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业务发展和管理实践当中。

四、对防范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建议

1. 要提高高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高层人员应首先提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 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应对各管理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开展操作风险培训, 培育和提高每一个人的操作风险意识。如建立离任审计等风险管理制度, 使高管人员视操作风险管理为己任, 把预警、分散和控制操作风险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2. 要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一是按各岗位和各部门工作实际情况, 改进传统的评估办法, 量化绩效评估, 细化评估标准, 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具体讲就是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 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 分配适合的岗位, 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 要进行严格挑选, 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 防范操作风险。二是加强对员工业务培训, 并对现有人员进行分类培养, 在人才使用上做到“老中青”三结合, 知识型与经验型结合, 实务型与创新型结合,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造就一批专业型、综合型人才。三是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使员工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构筑严谨的道德防线;积极开展法制教育, 使员工确立依法按规办事和合规经营理念, 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3. 要完善内控制度, 规范操作流程。

完善内部责任体系, 实施扁平化管理, 减少中间环节。一方面通过授权、授信, 明确各部门、各信用社的职责、权限和责任人。明确贷款贷前、贷中、贷后相应的流程和责任人, 使得各项业务的开展都有规可循;在此基础上要强化对各部门、各岗位履行职责的绩效考评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失职行为和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体系, 督促各个岗位、各个风险控制环节发挥作用, 使每项业务的开展都处于相应的内部控制部门监督制约之中。

4. 要进一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首先, 各农村信用社要结合本社风险控制需要, 加大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 尤其要加大科技投入,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控制操作风险, 防备高科技手段作案。在硬件方面, 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硬件投入, 对农村信用杜的机房、网络设备、主机设备等多方面加大投入, 并对相关的技术风险进行评估, 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部门, 严格规范其开发、执行及维护等各岗位的管理制度。在软件方面, 要做好各项业务系统的软件开发和应用, 通过软件控制、权限设置等方法实现操作流程的自动控制, 减少员工操作失误等造成的操作风险。

其次, 要对员工开展相关的科技培训。农村信用社除了加大硬件投入外, 还要建立与信息科技工作岗位相符合、与金融业务发展相关的培训制度, 通过培训使员工能够熟练操作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以加强员工的业务水平及对各种信息科技风险的认识。农村信用社部分员工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办理业务, 造成计算机系统等先进设备使用率低, 先进性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对此, 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培训使员工了解并掌握先进的硬件系统, 这样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各部门的经营情况进行远程实时监督, 及时发现异常的业务数据, 便于及时掌握和化解风险。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市场化的经营活动使得其操作风险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 本文通过对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建议, 对降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操作风险, 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主力军的作用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靖云.浅析农村信用社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及防范.中国外资, 2010 (10) 64-65

[2].韩启杰.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动因分析与防范.时代金融, 2009 (12) 52-53

[3].张旭光.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形成及防范对策.科技资讯, 2010 (28) 217-218

[4].彭一婷.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科技广场, 2010 (2) 96-97

[5].于永勃.论当今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防范.当代经济, 2009 (7) 150-151

[6].李爱喜.新中国60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财经论丛, 2009 (6) 45-46

[7].郭献武.对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建设的思考.浙江金融, 2009 (2) 53-54

[8].杨新利.农村信用社前台业务操作风险防范.河北企业, 2010 (9) 29-30

篇4:刍议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控

摘 要 结合实例对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管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性解决建议。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风险操控 管理观念陈旧 防范意识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农村信用社属于一种信用合作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负责农村闲散资金的筹集工作,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缓解农村资金不足、流通不畅的境况,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国内金融行业的稳定。随着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农村信用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经营管理中,操作风险日益突出,主要是内部执行、技术系统、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多由内控不足引起,对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阻碍。

一、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控中的不足

某县农村信用社共有13个对外营业机构,2013年的各项存款达95628万元,全部贷款为62159万元,当前在岗人员有122人,专用运钞车2辆,另配有4辆作为其他用处。营业网点均设置有监控,实现了联社联网远程监控监控。对2013年的经营状况进行总结,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1 管理观念的缺陷

市场、信用、操作是金融行业最常见的3种风险,该信用社在以往的经营管理中,将重心都放在了市场风险及信用风险管理上,对操作风险则有所忽视,对其认识不足,认为操作风险较为简单,而且彼此之间没有必要联系,但其实操作风险涉及人员组织、制度执行、技术水平等多个领域。从总结中发现,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缺少防范,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虽能采取解决对策,但很少重视事前防范;二是管控对象不够全面,重心倾向于基层人员,将其当做引起操作风险的主因,对高层人员有所忽略,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监督力度,容易出现重大事故;三是对稽核审计较为重视,以至于全面管理不足。

1.2 管理体系的缺陷

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农村信用社内部的控制失稳,而该信用社虽制定有相关制度,却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首先,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操作风险与很多因素都有关联,几乎涉及每一个部门,因为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造成职责不够明确,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很难具体追究责任。同时,相应的控制战略也不健全,高管人员难以对操作风险状况有个全面真实的把握,甚至有些风险无人管理。其次,基层分支机构职能未完全发挥。基层机构是主要的操作者,出现操作风险的可能性也最大,由于缺少风险管理岗,使得许多政策和制度难以具体落实,加上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基层机构的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1.3 管理方法的缺陷

在实际操作风险管理中,该信用社采用的管理方法有很大的不合理之处,如对规章制度的依赖性较大,常以此对员工进行约束,基本采用定性分析,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客观性不足,而且缺少预见性,加上损失数据的匮乏,在建立相关计量模型上有很大的难度,以至于在实践中无法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二、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控措施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对此很是重视,结合实际状况,对此进行了讨论,因信用社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抗风险性差,最终决定从改变管理理念、加强防范工作、健全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解决。

2.1 强化操作风险防范意识

在以往的管理中,对操作风险认识不足,甚至有所忽视,为此,该信用社进行了改革,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主要通过培训、会议等方式实现,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强化其风险责任意识,使其更深一步理解风险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加强了防范意识,及时做好防范措施,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对员工展开专业培训等,有效地降低了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2.2 建立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①法人治理机制

为将信用社内控制度完好地落实,应建立起专门的治理机构,同时加大产权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县级联社人治理结构,使得社员股东能够与经理层互相监督。设置组织结构时,横向上需保证决策、执行、监督等部门之间相互制衡,并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划分职责范围;竖向上则应裁剪冗余机构,同时加强上下级的交流。

②内部控制体系

根据信用社自身特点,结合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内控体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并将其贯彻落实。同时实行责任制和奖惩制,追究具体责任,对不正当行为应予以处罚。另外,还应结合业务需求,加大新风险控制点的研究力度,实时对其进行评估,尽量将安全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

③加强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为更好地做好操作风险管控工作,应强化制度的不可侵犯性,保证每个岗位的人员都能接受合规的教育,培养其辨别、评估潜在风险的能力;树立“人人有责”的意识,强化合规经营理念,走出盲目发展的误区,清晰地认识业务水平与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并采取适宜的处理措施;实行人文管理,为员工提供和谐美好的工作环境,培养高素质队伍,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使员工在此有归属感。

2.3 采用适宜的风险管理方法

在风险计量方面,应改变以往定性计量的方式,实行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式。关于计量方法,主要有标准法、基本指标法、高级计量法等,多采用基本指标法,该信用社采用的是标准法,并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向高级计量法靠近。同时,加强人才储备,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进而降低风险发生率。

三、结束语

金融行业与国民经济密切先关,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各种风险,操作风险问题尤为突出,针对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吴新全.浅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金融经济.2011,23(8):144-145.

[2]张旭光.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形成及方法对策.科技资讯.2010,21(28):120-121.

[3]赵建斌.论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金融科技时代.2012,24(8):133-134.

篇5: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之我见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频发,不仅给农村信用社造成巨大损失,公众舆论对农村信用社的内控能力产生质疑。因此,对处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向股份制迈进的我国农村信用社来所说,防范操作风险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亟待研究课题。

一、借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搞好操作风险管理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与建以操作风险控制的10条原则。这10条原则,进步细分为战略、流程、基础设施和环境四个部分。战略设定了操作风管理的总基调和基本方法,包括业务目标、风险容忍度、营运模式以及与操作风险相关的改革;流程是在既定战略框架下风险管理的日常活动和过程;基础设施是指风险管理中的系统和工具;环境包括文化和相关因素。

1、职业操守方面。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增强操作风险意识和防范的自觉性,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管理层和业务执行层环节的每个员工,都清晰明白该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点、农村信用社内部的风险控制措施、对风险的容忍度及违规可能造成的付出的成本,增加操作风险控制行为的针对性。

2、流程管理方面。操作风险首先管理的目的,在于加强操作环境的有害识别与控制,这就需要一个非常详尽的管理框架设计流程,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分析、控制、监督和报告等环节。在每个环节,有必要判定具体的实施程序和步骤,以增强流程的可操作性。譬如,关于风险的监督,要建立一套操作风险的监控程序,尤其要为操作风险建立衡量标准,以确保重大风险事件的相关信息被传递至适当的管理层。

3、团队精神方面。操作风险的管理分散于各业务岗位,这种分散型的特点决定了具体业务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必须承担第一责任。同时,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取决于业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协作关系。一是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从营运运环境中提取必要的风险信息,二是农村信用社各业务部门各司其职,负责执行政策,管理风险;三是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审核,以建立有效的横向制约机制,确保操作风险管理过程的统一性,并且确保按适当的控制程序加以进行。

二、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操作风险认识上有偏差。新资本协议对农村信用社操作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外部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从覆盖的范围看,操作风险包括执行风险、信息风险、关系风险、法律风险、人员风险、系统事件风险等,实际上覆盖了儿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但从实际工作来看,相当不同层面的管理者和员工将操作风险视同金融犯罪;有的将操作风险等同于操作中的风险,缩小了操作风险的范围;还有的认为各种操作风险事件之间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缺乏对操作风险的整体认识和把握。这些认识误区,往往使得建立在这基础上的风险管现体系不能覆盖所有的操作风险,内控机制建设仅仅停留在操作性风险和稽核监督层面上。

2、制度更新迟缓。制度必须与业务发展和管理要求同步发展,才能保持其科学性和管理有效性。而当前农村信用社内部的有些制度不够精细化,对某些关键点的控制在在纰漏,部分制度更新迟缓等。如考核制度,巴塞尔委员会认为,管理人员在介入操作系统的运行时,在在着机会主义,因此必须使激励机制和考

核 制度得以完善,这在操作风险的管理中十分重要。而就农村信用社而言,部分社还是沿用以过去的以存款为重要考核内容的考核方式,没有增加对营业机构违规操作程度、问题整改率等管理行为和结果的考核,这种考核导致了基层营业 机构经营行为和操作行为的扭曲,在存款任务的压力之下,一些基层负责人为完成任务,不惜结交社会上的高利贷,最终踏上内外勾结、骗取银行贷款的犯罪道路。

3、制度执行力不强。制度是员工行为准则和业务操作的规范,制度是刚性的,是用血的教训写出的,必须一丝不苟执行。但是仍有不少员工缺乏制度的刚性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往往有章不循,麻痹大意,继而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加大了操作性风险。

4、对农村信用社的某些活动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评估过程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过程,即农村信用社如何检测和控制风险,潜在的缺陷是什么,应在什么地方改进,每项活动的负责人是谁,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评估是对一个风险定性的过程,而农村信用社业在这方面做的很欠缺。

三、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的对策

1、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从源头上防范操作风险。第一,从农村信用社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诱因来看,道德风险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防范道德风险十分重要。道德风险的防范重点是教育干部员工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领员工的思想,冲刷他们的思想,让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到违法乱纪可耻、见利忘义可耻、损人利己可耻,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气,让那些有道德风险的人无处藏身,从而纯洁我们的队伍,防范道德风险。第二,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以及业务技能培训。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理念、技术和经验,如果仅仅掌握在少数专家手里,其风险控制肯定是不成功的,这些内容和技术必须让整个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去认识、去接受、去执行,才能真正控制风险。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一线员工,都要学文化、学制度、学法律,千方百计提高防范风险能力。第三,切实关心基层员工疾苦,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各级领导要在现有的条件下提高员工待遇,关心员工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培养员工的家园感和归属感,积极营造热爱岗位、合规经营、安全运营的良好氛围。

2、扎实推进合规文化建设,营造控制操作风险的氛围。合规文化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内涵不仅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守法等道德价值标准,而日包含“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合规与监管互动”、“主动合规”等理念、意识和行为准则。合规守法是农村信用社最基本、最核心、最经久的行规之一,只有合规文化深入人心,操作风险的管理才能积极主动。一是在系统内部大力营造和宣传“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合规意识,在全区信用社上下推广诚信和正直的道德观念,强化制度的刚性和不可侵犯性,真正使各个岗位的员工欣然接受全面的合规教育,主动寻求外部监管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的合规建议,真正使各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识别、评估和监视潜在的风险,能够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二是树立合规人人有责的观念。合规并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职责,它是所有从业人员的责任。只有合规文化融入每位员工骨髓时,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追求的目标时,操作风防才能彻底控制住。三是强化合规经营理念,走出盲目发展的误

区。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严格管理的关系,牢固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打破现有的考核机制,基层柜员的工资,只能与制度执行、单位工作纪律、优质服务挂钩,委派会计和主任的工资只能与监管质量和工作纪律挂钩,从根本上摈弃牺牲制度来盲目追求业务发展的根源。

3、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保证制度的科学性。第一,要在制定制度的层面上,针对制度的立项、起草、论证、评审、发布,以至修订、废止、解释、汇编等各个环节,建立全过程管理,形成通俗易懂、规范操作的流程和权限,不能在流程上留下管理漏洞,从制度设计上不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第二,在制度效果的反馈层面上,要有有下至上的渠道,使制度执行中发现和提出的建议及时传导到制度决策者;要有由上而下的主动机制,在制度发布实施后,制度的制定者要主动调查了解制度的实施情况,针对使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度的制定收集信息。第三,在制度的完善层面上,要进行周期评审修订、梳理和清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管理要求和风险防范要求。

二是提高重点环节、重要工具和重要物品的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第一加大内外部帐务的核对力度,防止挪用内部往来帐户资金和客户资金。要不断拓展对帐手段,尽量缩短对帐周期,加大突击对帐频率等方式来提高对帐的质量和效果。第二,严格客户预留印鉴管理。客户预留印鉴管理应采取专人保管,安全存放,交接严密的管理方式,无关人员严禁接触,以减少内外勾结、盗窃印鉴作案的机率。第三,加强操作系统密码、安全认证卡的管理。密码要经常更换,输入严格保密,安全认证卡妥善保管是当前预防内部人员作案的有效措施。

三是以超强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严肃性。首先,必须推行管理问责制,打破监管中的情面关,对违规违纪的员工,不论职务高低,一律予以相应的惩处,提高违规边际成本,使每位员工的责任、权力、利益相对称。其次,要建立违规违纪事项举报制,加强民主监督,强化激励机制,对严格执行制度的员工,要制定办法进行表扬和激励,做到约束和激励并举。第三,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尽职尽责,带头执行政策,深入了解制度执行情况和制度的适应性,分析研究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操作风险的防范工作落到实处,不留死角。

鼎城联社信贷管理部

篇6:信用社操作风险通知

农村信用社经脱钩农行隶属关系后,由于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加上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完善、产权不明晰、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等多面的因素,几乎具备操作风险发生的一切条件,长期以来不断发生的操作风险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2005年开始,按照中国银监会的统一部署,全国各地金融机构开展了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结果显示在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中,农村信用社发案率接近占50%。可见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严重,潜在操作风险和隐患时时存在,使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的形势十分严峻,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防范工作刻不容缓。

一、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特点

从全面的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暴露出的问题分析,农村信用社发生的操作风险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涉及面广,以信贷为重点区域。从已经查出和暴露的违规操作和各类案件看,涉及到存款、信贷、投资、融资、结算、财务会计、安全保卫、计算机等业务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个业务领域均有违规、违章、违纪、以致违法现象。

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也是操作风险多发部位,造成的危害也最大,信贷违规违纪现象多种多样,违规手法五花八门。一是对同一贷款户由多个信用社多次发放贷款,从而达到化整为零、逃避贷款审批的现象较为严重,成为违规发放贷款的主要形式,造成贷款损失严重。二是贷款管理不严,贷款跟踪检查不到位,贷款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三是信贷档案资料不规范、不全面,给贷款安全留下隐患。四是贷款形态反映不真实,没有及时做好贷款五级分类。有的信用社还违规办理不符合条件的借新还旧贷款;跨地区、垒大户等其它违规贷款也屡见不鲜。

(二)危害性大,以侵占资金为目的。由于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涉及面广,发生的频率高,而且大部分操作风险是主观性的以侵占资金为主要目的的道德因素引起的,因此对农村信用社危害性相当大。一是大大降低了贷款质量。农村信用社实施改革前,全国农村信用社实际不良贷款率在50%以上;二是造成直接资金损失。违规拆借资金、携款潜逃、票据诈骗、计算机犯罪、安全保卫事故、柜台操作失误等均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三是留下风险隐患。有的操作风险虽然不直接或立即造成损失,但却留下风险隐患,给经营带来无法估量的困难。四是引起法律纠纷。由于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存在法律漏洞,容易引起法律纠纷,一旦对簿公堂极有可能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操作风险制造者其主要目的无不是为了侵占资金,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后果是资金损失和风险增加。

(三)作案手法低劣,违章操作是主要形式。从各类操作风险事件和案件的实施形式看,违章操作是主要形式。无论是无知或非主观性引起的操作风险,还是以侵占资金为目的犯罪作案,均是无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存在,或者是寻找制度的漏洞和真空加以实施。作案人大多作案手法低劣,但由于制度形同虚设,相关工作人员明知不对或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或怕得罪领导不敢纠正和制止,甚至协助办理,有的持续作案时间长达十多年的大案经过很多的稽核和检查却安然无恙,直至展开拉网式排查或专项检查时才暴露。

(四)违规代价低,对当事人以教育为主。从案件责任追究情况看,普遍处理较轻,只处理基层社不处理管理机构,只追究当事人责任而不追究上级领导责任。有的虽然追究了相关领导人的责任,但多避重就轻,起不到对违法违规人员的惩戒和对其他员工的警示作用,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和公信力。这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员工亲缘化现象严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因此个别领导在对责任人的处理上大多怕得罪人,而不敢或不愿从严查处,降低了违规和犯罪的成本,违规代价低,提高了违规和犯罪的收益率,客观上起到了鼓励违规和犯罪的作用。

二、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原因分析从浅层次看。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不合理考核激励机制是发生各类操作风险事件的直接原因。

(一)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据银监会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80%是有章不循造成的,另有20%的案件是无章可循造成的。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建设非常薄弱,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有的制度缺乏持续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有些业务领域还存在制度盲区,由于无章可循和制度本身不科学不合理,致使大量的违规操作和案件发生。另外,由于执行制度不力,制度效力递减。

(二)员工素质偏低,教育和管理不够。由于没有统一的进人标准,农村信用社进了不少低学历、低素质的员工,进入信用社后又得不到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以及法律法规、职业操守和思想道德教育,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员工自身免疫力不强,在业务操作中,规章制度观念淡薄,思想麻痹,心存侥幸。信用社人员的任用、考核机制存在缺陷,重要岗位人员使用失察,平时对个人行为缺乏考核和监督,交流、轮岗、强休制度不落实,为少数人利用职务便利作案提供机会。(三)检查监督不到位,稽核工作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许多内部案子在实施时,往往在一连串的几个环节和不同岗位都一路绿灯,究其原因是检查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违规行为发生。本来基层网点是实行双人临柜、相互监督的制度,但临柜人员对凭证不认真核对,也没有对同时临柜的同事尽到监督之责。第一道防线就失去了有效监督约束。事后监督本来是第二道防线,但有的农村信用社没有设立事后监督岗,因此作案分子乘虚而入。稽核和检查可以作为第三道防线,但稽核检查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全面,使之流于形式,于是使违规问题和案件得以长期隐藏、并连续作案。

(四)考核激励不科学,做假现象严重。过去各基层信用社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纷纷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存款、收息双降、贷款营销等指标齐全,并将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个人业绩的主要依据。员工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往往不择手段,各种踩线违规现象愈演愈烈,正向激励作用明显走样。在考核中长期处于劣势的一部分人,就会产生各种为个人考虑的不良思想,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利用职务之便以获取资金为目的实施作案。

以上导致了各种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的直接原因,但从深层次看,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紊乱、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不明晰、县(区)、镇二级法人体制抗风险弱是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深入分析这些深层次原因,有利于对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既治标又治本。

(一)系统管理体制紊乱。农村信用社从成立以来,管理体制几经变化,使农村信用社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很多问题由此滋生开来。在农行、人行、银监局管理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工作实际上委托一个部门来完成,成为其全部工作的一个附属,这个部门在管理时有职无权,监督和执行完全脱节,造成行业管理形同虚设,拾得本来需要行业管理来完成的重大事项,如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和行业标准、整体维护行业权利、形成整个行业的信息网络等无法实施,使农村信用社内控体系不健全、不科学或五花八门。在缺乏法人自律、内控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之下,又没有强有力的行业管理,就导致了一些法人社为所欲为的局面。管理体制几经更迭导致行业管理的乏力是长期以来形成操作风险的一大根本原因。

(二)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管理职能缺位,内部法人治理机制几乎处于空白,社员大会(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按规定职责和程序行使监督管理职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混淆。有效的监督机制没有形成,导致极少数联社的理事长违规经营,把企业推向崩溃的边缘。(三)有效的外部监管不到位。在行业管理职责归属省社以前,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先后统一履行行业管理和外部监管双重职责,既当教练,又当裁判。由于这双重职责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相容性,导致人民银行、银监局都无法充分发挥好职责,尤其是有效的外部监管明显弱化,监管机构对农村信用社更多的是保护、纵容,对其违规现象基本上是视而不见,致使很多问题不能浮出水面,基本上是内部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基层社负责人不把违规经营当回事的心理,各种违规操作屡查屡犯。

(四)县(区)、镇二级法人体制使农村信用社处于弱势地位。改革前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是实行县(区)、镇二级法人体制,加上服务对象的社会弱势地位,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使之无法有效抵制来自外部的干预和各种侵害利益的行为,农村信用社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于行政干预和有权部门不合理的摊派,有时不得不违背经营宗旨,不得不以违背规章制度为代价而违心地按照有权部门的指令去提供各种服务。

三、防范操作风险的思路及具体措施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银行竞争力的根本。在农村信用社这样一个管理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各项改革尚处起步阶段的金融机构,要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人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同时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创新防范操作风险思路。

(一)必须加快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管理体系。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有机协调、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多层次的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包括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法人治理机制。要推进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建立社员股东对理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和制衡。第二个层次是内部控制体系。要建立适应农村信用社特点并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接轨的内控体系。第三个层次是有效的行业管理。建立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层层管住可能产生的风险。第四个层次是党的建设。明确党组织在防范风险中的监督保障作用,按照党组织在作风建设中解决勤政廉政问题的方法,解决防范道德风险的问题。形成上下级之间和党员干部之间的相互制衡与监督。通过党内的民主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的可能。第五个层次是合法的外部监督。积极地引进和欢迎银监部门、审计部门、纪律检查部门和司法部门外部的监督。第六个层次是道德和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农村信用社的企业精神,全力推进以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内外兼容的宣传机制,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形成有利于防范操作风险的企业价值体系。

(二)必须推出建立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

1、切实增强操作风险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操作风险自始至终与业务活动相伴而生,每一个业务点都是操作风险点,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必须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将每位员工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对操作风险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的观念,养成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以及扎实的工作作风,从小处着手,力求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第一道关口。

2、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定制度时要贯彻把防范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作为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学理念,秉承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经营方针,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使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一些在实际执行中出现操作性不强、或已经过时或不适应业务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正和完善。二是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对风险的预警和处置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可以有效地制止风险,并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风险管理部门要针对各地风险监测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控下级报告的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掌握辖区农信社风险状况。同时为防患未然,必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按预案要求进行快速处置。

3、强化岗位监督约束。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一线岗位,科学调配岗位,使岗位与岗位之间相互制衡,人与岗位实行互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有力保证。一是科学设置内部岗位,使之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按制度和内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员。二是有力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性休假制度,使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暴露,有效控制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重点加强对信贷、储蓄、财会、联行等涉及钱、账等重要岗位及其操作人员的管理。四是建立对违规违纪事项举报奖励制度,实现违规违纪行为的群防群治。五是实施分级监控,形成连环责任监督,使一线员工、信用社、联社三个层次通过相互监督和检查,进一步强化岗位监督约束,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防范运作机制。

4、发挥稽核检查工作事后纠错和警示作用。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提高稽核检查手段,强化工作力度。一是要建立稽核监察队伍系统。建立系统的稽核队伍体系,完善稽核工作制度和程序,通过培训提高稽核队伍履职水平,通过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树立稽核检查权威。二是要突出稽核检查的重点。注重日常的常规稽核检查,实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被动式的核查为事前主动式的预防性检查。对案件高发机构、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增强稽核的深度、广度和频率,彻查所有相关问题及其根源。三是改进稽核方式。要实行内外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业务进行排查,对难以通过一般对账查出的问题,要采取公告的方式与存款人、借款人进行核对。

5、增强基层执行能力。基层信用社是整个风险防范的基础,基层员工又是风险防范的真正主体。增强基层的执行能力是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的关键。要从提高执行力出发,切实加强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一是要选好一个靠得住、能干事的信用社主任;二是要打造一个优秀的、有战斗力的团队;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业务、防范风险的机制;四是要形成一套适合农村信用社特点和农村金融特点,并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业务、减少风险的工作方法;五是要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良性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各个基层农村信用社都打造成具有完美执行力和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使之成为有效防范风险的牢固堡垒。

上一篇:回盘报价范文下一篇:超脱电影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