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论文

2022-04-22

信贷是银行的主要业务,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也是银行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在当前后疫情时代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给商业银行的生存及发展形成了较大影响,银行业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信贷风险上涨、不良贷款增多等问题。故此,商业银行必须要着手改革管理模式,以降低信贷风险,良好应对市场风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内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内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论文 篇1:

刍议信用社信贷风险监督管理

【摘要】一直以来,信用社都存在信贷风险问题,造成风险的原因有很多,这就需要信用社强化并落实对信贷风险的监管,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减少甚至避免风险爆发给信用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本文作者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分析信用社信贷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监管对策。

【关键词】信贷风险 监管 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监管问题

(一)信贷风险监管意识薄弱

一些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方面没有严格依照程序办事,把关口也不严谨。通常贷款都是先经过上级领导的许可,然后再由下级工作人员执行。这就使得基层的管理人员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认为上级要求执行,下级只需执行,各种风险问题和因素不用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人员的信贷风险监管意识也就逐渐走向薄弱,严重的第一手信贷资料就会出现虚假等现象,这对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二)贷款担保抵押未能落实

首先,过高估计抵押物品的价值或是权力部门的价值。当借款企业或是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时,抵押的物品又不能抵偿贷款金额,甚至还需要信用社承担部分费用。其次,对抵押和担保方的调查不全面、不彻底,出现“一人多担保”、“交叉互担保”等现象,加之对抵押物品的保管不够严谨,加大了潜在风险。最后,抵押担保合同的签订存在内容不全面、范本不一致等情况,使得在诉讼中合同完全不具备法律效应,进而成为无效抵押。

(三)信贷管理不够科学严谨

首先,贷款前的调查工作不全面,对贷款方第一还款来源了解不全面,过于重视第二还款来源,也就是抵押物品的套现。其次,贷款时间的审查以及金额的审批都过于松散。一些信用社参与贷款会审的人员对实际情况都是一知半解,难免会造成最后的决策跟实际有出入,没有严格执行审核与贷款的分离制度。最后,贷款后期的管理工作不够严谨,存在“重放轻收”的管理思想。

(四)信息反馈不够及时和准确

诸如一户多贷款、跨区域贷款等不合规定的贷款情况有关信息不能及时反映出来,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有关资料也不能及时发现,这就使得以上违规贷款情况越来越多。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信用社的贷款业务里有很多冒名顶替贷款以及化整为零贷款情况,对反馈信息的及时性、精准性、真实性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增加了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监管难度。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监管对策

(一)强化信用社信贷风险意识

第一,银行高级管理层应树立较强的信贷风险意识,重视信贷风险文化的宣传。信用社高层负责人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信贷风险文化宣传中的作用。结合实际的经营情况制定科学的经营风险策略,明确信贷风险文化,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成立相应的机构,对信贷风险文化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让每位员工都了解信贷风险文化,意识到信贷风险的重要性,并自觉树立较强的信贷风险意识。

第二,充分认识到信贷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信用社而言,信贷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信贷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可以提升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信贷产品的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第三,强化团队意识的培养。对于银行而言,存在不良资产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怎样做好这些不良资产带来的潜在风险。信贷风险的防范并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是团队的责任,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因此信用社要有明确的责任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责任和权限,一旦有不良资产信号各个部门就要相互配合,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并落实到位。同时还要积极商讨进一步的防范措施,齐心协力,共同补救风险造成的影响。

(二)强化信用社信贷风险监管体系

信用社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做法,调整内部的信贷风险监管体系,明确各个层次的责任:决策层——制定信贷风险防范制度;执行层——落实实际的信贷业务;监督层——监督执行层实际信贷风险控制情况。

第一,加强信贷审核力度,提升信贷决策质量。发挥“审贷会”的作用,将其调整为决策机构,由信代会承担贷款是否发放的最高决策者,如有表决事项就必须要投票决定,信用社主任主要承担协调管理的职责。另外,还可以成立内部的信贷委员会团队,开信贷会议的时候就从团队中随机选取规定的人数参与会议。开贷审会的时候,每位成员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审核项目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相对于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说,更能强化成员的责任意识。而且还能及时对各个成员看法和意见的争取与否给予判定,对经常出现偏差的成员要究其根源所在,并作适当调整,进而提升信贷委员会的决策质量。

第二,成立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改进信用社内部监督的不足。成立单独的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于联社董事会,实现“垂直化”管理。这样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问题就可以直接汇报给上级,及时采取解决措施,以免信用社某些领导的干预。

第三,制定个人责任制度以及贷款责任终身追踪制度。明确每位信贷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将责任、权利、利益三者结合在一起,充分激发员工管理和催收贷款的积极性。信贷工作人员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始终坚持工作准则,及时、全面掌握各个行业的经营情况、发展趋势等,提出有针对性的信贷风险管理措施。

第四,充分发挥稽核部门的作用。赋予稽核部门动态检查贷款的权利,突出其独立性,强化其权威性。稽核部门直接向理事会汇报工作情况,不对信用社主任负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弱化了信用社主任的权力。要提升稽核部门的监督作用,还可以实施垂直管理模式,稽核部门的工作由上级稽核部门直接领导,在人员的薪资、关系、职位、考核等方面也有上级稽核部门管理。

(三)规范信用社信贷业务操作程序

要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信用社可以借鉴先进银行信贷业务的操作程序。可以分为单笔信贷业务的授信流程和贯穿信贷业务全过程的流程。这两者的内容又存在差异,把信贷业务分为了多个细小的流程。前者主要有客户筛选、贷款风险评估、贷款业务的授信审批、贷款金额的发放、贷款后期的管理以及风险监控。后者主要有信用贷款稽核与风险预警。但不管是哪种流程,都必须遵循同一个原则——有效控制信用贷款风险的同时还能提升操作效率和节约成本。

(四)全面落实信息的反馈和处理

信用社要及时收集并整理各种信贷反馈信息,成立专门的信息处理小组,及时处理各种反馈信息。要全面、深入调查贷款企业、单位或是个人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多种途径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一旦发现有造价现象就要及时处理。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出现一户多贷款、交叉贷款等不良情况。进而有效避免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发展,促进信用社稳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监管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有严谨、科学、完善的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有较强的信贷风险意识,有健全的工作体系,才能有效减少甚至避免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朱明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

[2]陈连亭.城市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及监管对策[J].龙江社会科学,1995(05).

[3]侯红霞.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与防范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2(24).

作者:马迎春

国内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论文 篇2:

新时期农商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信贷是银行的主要业务,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也是银行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在当前后疫情时代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给商业银行的生存及发展形成了较大影响,银行业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信贷风险上涨、不良贷款增多等问题。故此,商业银行必须要着手改革管理模式,以降低信贷风险,良好应对市场风险。故此,文章聚焦农商银行,重点论述了当前农商银行主要面临的信贷风险,并探讨了如何有效防控这些风险。

在后疫情时期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也不断显露。尤其不良贷款的日渐增加,给银行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阻碍,银行经营风险变得更大。若不注重银行信贷业务监管体系的优化完善,则会给银行的经营业绩形成直接影响,进而阻碍银行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尚未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农业依旧是我国重要的产业支撑,占据着很大的经济产值比重。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基于自身的经营与发展观念,不能提供给农村经济发展有力的支持。但农商银行在成立之初,其根本目的就是推动农村发展,伴随国家不断加强对“三农”的重视,农商银行所肩负的使命也愈加沉重。并且,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农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便是通过吸收公众存款,进行贷款投放来获得存贷利差。因此,能否管控好信贷业务,直接关乎农商银行的实际盈利水平,唯有加强信贷风险的管控,才可实现经营收入的最大程度提升。

一、农商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识别风险时的信息不完全

信贷风险管理的一项重点和基础工作内容,即为贷前的调查,做好这一项工作,是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关键。农商银行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自身的信贷风险,在发放贷款前都会展开贷款前调查。贷前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去到借款人的实地经营场所,深入调查借款人的借款合法性、盈利性、真实性、安全性及信用评价;分别评估与核查抵质押物与保证人,对借款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然而,部分农商银行在办理贷款的时候,贷前调查存在对借款人信息采集不科学、不充分、风险监管不到位等种种问题。许多农商银行不够重视借款人还款来源,更多是关注借款人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二)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措施

现如今,国内外并无统一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农商银行所设置的风控制度,难以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及控制。农商银行现行的不良资产管理制度、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等,已然难以良好满足当前的信贷风险控制需求。所谓审贷分离制度,指的是结合类型不同的贷款,设置两个或以上的岗位,分别负责放贷与贷款审批,以起到互相制约、牵制的作用,达到信贷风险的防控。但受到人员与机构的限制,农商银行往往仅设置了信贷审查岗与信贷业务岗,信贷审查责任由审查岗承担,审查程序缺乏规范、内容较为简单,无法使风险得以有效降低。农商银行采用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结合贷款内在风险程度来进行划分,分为了损失、可疑、次级、关注及正常等类别,其中损失、可疑、次级为不良贷款。农商银行对还款情况展开分析时,由于未明确划分界限,缺乏明确规定,致使了常常采用的措施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错失风险控制的最佳时间,增加了信贷风险。不良资产管理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所制定而成,是面对贷款对象违约采用的补救措施,以使银行信贷风险得以最大程度降低。

(三)优质客户资源紧缺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扩大客户群体。农商银行前身为农村信用社,众多客户分布在农村或城郊,中老年群体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这一人群较为传统,不能较快接受新事物和新产品,甚至是抵触,不能接受。同时,农商银行的信贷客户也主要集中在市郊和乡镇。现如今通过手机银行就能够自动办理许多业务,但许多客户认为网上的东西摸不着、看不到,在办理业务的时候更愿意多花時间跑去银行网点,也不愿意接纳新事物。另一方面,农商银行的信贷业务较为传统,因此,很多客户对于农商银行的认识,也基于较为传统的模式、当前,农商银行出台的一些新信贷业务,无法及时传递到客户那里,这也体现出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由于宣传不利,以及客户本能更信赖国有大行,致使农商银行信贷业务出现持续萎缩,信贷业务较为单一,坐等业务的情况时常可见,无法良好普及新产品,给农商银行的不断发展形成了较大阻碍。

二、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策略建议

(一)健全风险识别管理机制,有效防控及化解风险

一是,农商银行需立足信贷风险的监管要求,合理配备专业人员,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同时,要明确管理规范及相应工作职责。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与目标,在人力、物力层面加大投入,以加强农商银行信贷风险识别工作的有效性,进而建立起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信贷风险识别机制。二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大数据、互联网等),结合贷款大客户、大项目建立信息台账,深度挖掘一些客户信息,并有效动态管理这些信息,同时,要能够及时了解一些涉及信贷业务的资讯。三是,立足贷前、贷中及贷后环节,对客户信息做充分利用,合理构建相关风险追踪机制,通过对各环节风险要素变化情况的跟踪分析,结合其实际情况,及时采用有效措施防控与化解风险,最大程度规避信贷风险。

(二)引进先进风险控制技术及制度,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一方面,积极引进优秀的风控技术及制度。例如,在风险管理方面,新加坡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都十分重视,且形成了特色较强的一套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新加坡商业银行在董事部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董事部主席任委员会主席),风险管理委员下面又设置了营运风险委员会、信贷风险委员会和市场风险委员会,分类管理风险。农商银行可借鉴这一做法,结合自身特点设置由执行层、监督层与决策层所构成的授权授信管理部门、风险管理机构及银行信贷管理机构,分类管理风险,形成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符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农商银行应对信贷业务处理系统做积极引进,结合贷款评估、贷款和授信等级分类、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有效预警和预测银行信贷风险,对SOA架构与工作流技术做充分利用,整合业务流程生成相应的信贷系统,完成段时间内的系统重组,推动信贷管理逐步迈向信息化。

另一方面,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的完善。第一,增加审批与贷款部门人员配置,扩大部门规模,设置两名以上人员分别开展放贷业务与贷款审批,以实现互相制约,信贷风险的有效防控。并且,要结合借款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查程序及内容的拓展,严格审核关键信息。第二,做好五级分类法界限的明确划分,对不良贷款做合理把控。第三,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以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为基础,明确划分信贷风险预警实施的责任人(各公司部、网点、零售部的客户经理)。依托大数据风险预警系统合理监控借款人账号信息异常情况、经营数据财务报表、日常资金往来及上下游客户源经营情况等,综合评定客户的风险等级,旨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展开相应分析,同时对客户的还款能力进行判断,结合风险预警提示,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如终止客户授信额度、进行现场和电话沟通、尽早做好诉讼准备、提前收回贷款,若出现欠息欠款的情况,及时保全资产提起诉讼,从而有效控制损失。

(三)优化信贷业务结构,增强农商银行行业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农商银行要想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应突破传统信贷发展模式的局限,不能只做传统贷款业务,要与国际接轨,与大行接轨,多渠道、多方面发展综合业务,做好宣传工作,以使中间业务营收情况更理想。作为农村和城郊资金的主要供应者,农商银行要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行新业务领域的拓展,精简原有的客户群体,对一些优质客户展开深入挖掘、拓展。同时,对政府政策方针予以实时关注,针对政府支持的产业要加强资金投入,或是通过与政府的双方合作,采用利息补贴的方式扶持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企业,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发放一些信用类、抵押类及保证类贷款,是农商银行当前的主要信贷业务,就业务层面而言相较于其他股份制银行,较为简单,创新性不足,业务范畴缺乏灵活性,较为死板,难以使大众对贷款业务的实际需求得以良好满足。伴随经济市场的日益成熟,农商银行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设计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信贷业务,以使广大用户能够享受的服务更为优质,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农商银行风险的分散,整体信贷风险的有效降低,也有助于自身同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实现盈利收入的增长,促进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自农商银行改制以来,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对新业务展开了不斷尝试。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农商银行在改制后不够注重信贷风险的防控,忽视了放贷易收款难,采用粗狂的方式展开信贷业务,若发生大规模风险,将难以实现及时控制。在此背景下,要想满足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发挥自身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就需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的防控,积极探寻有效的信贷管理方式、信贷风险防控策略,以使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作为地方性银行,农商银行唯有保证自身发展稳定,才能对政府号召进行更好地响应,配合地方经济的发展,使自身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标杆性金融单位。

(作者单位:山西尧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白云

国内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论文 篇3:

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是实现信贷风险动态监测的首要环节。预警指标灵敏高效地反映风险变化特征是预警系统运作的前提和基础。预警指标的建立应遵循预警指标的选取原则,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同时对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科学性分析。

关键词: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文献标识码:A

The Building of Forewarning Index System against Credit Risks

QIN Jiang-bo1,YU Dong-mei2

(1.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27,China;

2.Humanity Institute,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erbin 150027,China)

Key words:credit risk;forewarning;index system

一、预警指标的选取原则

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是实现信贷风险动态监测的首要环节。预警指标灵敏高效地反映风险变化特征是预警系统运作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预警指标的建立必须遵循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指标的有效性(Validity),它描述的是指标概念与所反映现象内容的一致性;二是指标的可靠性(Reliability),它描述的是指标值重复观测结果的一致性。[1]具体来讲,在设置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预测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应能反映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超前性,如果指标体系不能在风险暴露的早期发现风险的存在并发出预警信号,无法给银行留出采取措施的时间,即使建立起再完美的预警模型也毫无意义。

(二)系统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既要考虑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尽可能使指标体系为指标集中的最小完备集;又要考虑重点性,对反映信贷活动主要过程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筛选并给予更大的权重。这样全面和重点兼顾,不同的评价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又各有侧重,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有机整体。

(三)成本效益原则

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考虑成本和效益,预警指标的选择也不例外,能反映信贷风险的指标很多,有的甚至很重要,但计算该指标所需要的数据无法通过财务报表或其它可靠途径获得,即使能够获得,也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就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在指标选取过程中应予以舍去。

(四)开放性原则

鉴于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正处于改革深化阶段,新的金融品种层出不穷,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多样,这就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能够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和信贷业务的发展及时更新和完善。

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履约能力的下降、违约或者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因子变化而对银行信贷资产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2]银行和企业都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主体,遵循以上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巴塞尔协议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银行现行风险预警机制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经验,笔者从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两个方面,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建立起如图1所示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图1 银行信贷风险分类预警指标体系框架

(一)财务类指标

1.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在财务管理中,一般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反映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其中前两个是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后两个则是对企业长期债务能力的衡量。这些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越强,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越小。

2.企业营运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一个企业营运能力的关键指标。一般说来,如果这些指标的值越高,说明这个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资金周转的能力越强,贷款违约风险相应也就越小。

3.企业赢利能力指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权益净利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数值越高,说明企业的赢利能力越高,能够按期偿还贷款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4.信贷项目获利指标。本指标体系从微观层次,用项目内部收益率、项目还贷能力指数、项目赢利指数(PI)、项目投资回收期等四个指标衡量贷款所投放项目的风险状况,以便更进一步的明晰信贷风险变化趋势。其中内部收益率是指使项目期内所有现金流出与流入的现值总和相等的收益率;还贷能力比率指项目投产后预期的每年利润与每年需要还本付息额的比率;项目赢利指数(PI)是初始投资以后所有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初始投资的比值;投资回收期比率指投资回收期与贷款回收期的比率,是对项目存续期间贷款回收进度的考察。[3]

(二)非财务类指标

1 企业发展能力指标。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信誉状况、市场竞争力、发展前景等指标构成,其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主要用于判定企业的真实情况,减少因所采集的财务指标不全或企业提供虚假数据而造成的信息失真;信誉状况主要考察企业的信用状况,企业信用状况的高低与信贷风险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分别从基于现实和长远的视角,考察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及该行业的生命周期、发展态势等。[4]

2.企业外部环境指标。外部因素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成因,本指标体系通过选取宏观经济环境综合指标、法律环境综合指标和金融市场环境综合指标来反映银行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其中宏观经济环境综合指标包括总体经济形势、经济体制转轨、政治风险、行业或地区影响和不可抗力等方面。[5]法律环境综合指标主要是指国家对企业、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经营活动的法律法规政策指标。金融市场环境综合指标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企业筹集资金的便捷程度等方面。

3.银行内部控制能力。内部控制是指银行从制度安排上来控制风险,针对风险采取防范、控制方法和措施的总和。根据巴塞尔协议关于内部控制的文件精神,本指标体系用环境控制能力、风险评估与规避实施能力、信息沟通与交流能力、稽核审计的有效性等四个指标反映银行的内控能力高低。

三、关于指标选取的几点说明

(一)突出了对定性指标的分析

由于财务指标数据便于收集和理解,也具有较强说服力的缘故,传统方法都比较注重对企业的财务指标的评价,而对非财务因素的评价工作开展得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因素总是交织在一起,而生成信贷风险的机理与原因又是错综复杂的,尽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非财务因素不会成为影响贷款管理的主流因素,但它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演变为主流因素,如一些重大事件的出现就可能会影响到信贷资金的安全,这仅依靠财务指标是不能够完整的反映问题的。缺少了非财务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信贷企业的判别将是不完整的,可能对银行造成十分重大的损失。因此,在设计预警指标体系时,笔者选取了一些相对重要的非财务指标,利用模糊判断法将其定量化,同时并加大定性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与各类财务分析型指标一起,构建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信贷风险分析体系。

(二)注重了企业外部环境指标的分析

外部因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往往会出现一些征兆,因此,应该加强对外部经营环境的分析,如果发现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有预兆,银行和企业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信贷损失。本指标体系选取的预警环境指标包括法律环境综合指标、金融市场环境综合指标、宏观经济环境综合指标。其中法律环境综合指标采纳的是反映与企业及其所在行业和相关行业的经营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调整变动情况的指标,其量值设定由专家负责;金融市场环境综合指标主要取决于对市场风险情况的把握,市场风险一般来自两个方面:市场供需实际情况与预测值发生偏离以及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该指标的合成与赋值也由专家负责。宏观经济环境综合指标包括政府干预、经济体制转轨、政治风险、行业或地区影响和不可抗力等方面。

(三)将“信贷项目获利指标”列为财务因素的一个层次

考虑到企业借款所投项目的收益是企业归还贷款的保证,在从宏观层面考察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后,笔者又从微观层次,从具体的贷款所投项目的收益能力进行分析,以更进一步地明晰信贷风险变化情况。该层次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IRR)、现值指数、还贷能力比率和投资回收期比率。内部收益率是评价项目可行性的重要指标;现值指数用于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还贷能力比率指项目投产后预期的每年利润与每年需要还本付息额的比率,反映了银行贷款本息安全收回的保障程度,是项目贷款管理的关键指标;投资回收期比率指投资回收期与贷款回收期的比率,是对项目存续期间贷款回收进度加以考量。

(四)增加了“已获利息倍数”指标

注意到当前绝大多数企业借款都是借新还旧的现状,这其中既有因企业无力还本,银行不得己而为之的因素;也有银行出于只为赚取存贷利差,在企业付息能力有保障时主动做出的因素。“已获利息倍数”(企业息税前利润与企业利息费用之比)是用来衡量企业偿还借款利息能力的指标,对银行来讲己获利息倍数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偿还借款利息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企业对及时足额支付利息的保障倍数越低,企业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越大。从长远来看,己获利息倍数必须要大于1,否则企业很难通过举债方式筹措资金。因此,将“己获利息倍数”指标列入指标体系考察企业的付息能力是非常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张慧毅,徐荣贞.谈谈人民币汇率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问题,2007(3):97-98.

[2] 郑四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J].企业经济,2007(12):137-139.

[3] 刘善庆,叶小华.基于AHP的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以赣、粤、闽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5(8):141-146.

[4] 邱光婷.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J].金融经济.2007(22):168-169.

[5] 周开国.当代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及评价[J].南方金融,2005(7):25-27.

(责任编辑:石树文)

作者:秦江波 于冬梅

上一篇:培养科学素养的化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创新思维下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