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控方法

2024-05-06

信用风险管控方法(精选6篇)

篇1:信用风险管控方法

新常态下如何增强信用风险管控能力

摘要: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信贷资产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信贷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如何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抓好贷后管理,确保贷款本息安全收回。本文结合当前银行贷后管理的实际,就如何提升贷后管理水平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常态;贷后管理;信用风险

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的全过程的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主要包括资金账户监管、现场检查与日常跟踪管理、担保物(人)监管、风险预警与处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档案管理、不良信贷资产管理、信用收回和总结等,是有效防范和控制贷后环节风险,促进信贷业务有效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贷后管理好的行,风险防控能力就强。

一、当前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银行部分经营行在贷后管理中还存在重放轻管、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手段创新不足等问题,前瞻性防范化解信用风险的能力偏弱。

(1)检查频次不够。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经济金融不确定的因素增多,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无论是否发现客户存在风险因素,经营行都应加大贷后检查的频次。然而,客户经理往往容易忽视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影响,习惯性按原来的频次开展贷后检查,风险苗头不能及时发现。

(2)分层管理不细。当前,银行大多数的信贷客户都是由经营行的客户经理负责开展贷后管理,而不能做到管理行与经营行进行分层管理,不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分析风险,往往会出现客户经理因能力不足不能发现风险。

(3)检查项目不全。客户经理在贷后检查时多数只是检查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信用使用及客户信用情况、财务情况、重大事项进展情况等,忽视了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占有和存货是否合理、正常;有无基站、挪用一般性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房地产炒作、购买有价证劵;客户的异常情况等的检查。

(4)检查质量不高。大部分贷后检查只是到企业走走看看,到企业走一圈,看看企业是否在生产,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未能做到真正的深入企业,了解和分析企业的真实情况,贷后检查质量差。

二、提升贷后管理质量的几点思考

提升贷后管理水平,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重点,树立审慎、规范、稳健的贷后管理工作理念,全面落实信贷新规则和贷后管理新规定,掌握科学合理的贷后检查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贷后管理揭示、化解风险的作用。

(1)增加检查监测的频次。在新常态下,客户经理应适当增加贷后检查的次数,可在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频次上,额外增加1-2次。管理行要加大对经营行贷后管理的检查,明确专人利用在线监测检查经营行分层管理是否到位、频次是否按时落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限期整改。

(2)落实贷后管理“三亲自”。管理行的行长、分管信贷前后台的行要带头包片管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管理行客户部门的负责人要按照客户分层管理的要求,每个月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经营行的行领导至少牵头管理1-3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提升贷后管理检查层级。

(3)强化贷后管理“四落实”。一是按户落实贷后管理团队,坚持“一户一团队”,“一户一方案”,明确信贷客户的管理行和管理人员。二是落实贷后管理检查频率,各层级的人员要按照规定的频率开展好贷后管理。三是落实贷后管理检查质量,主要通过“八看、一方案”来进行落实。一看贷款调查审查时存在的问题是否已解决;二看资金账户监测情况;三看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生产许可证件是否有效;四看原材料、产品市场变化情况;五看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变化;六看企业的投、融资担保变化情况,是否出现过度融资或过度担保等现象;七看担保抵押品;八看企业的“三品”、“三表”、“三流”。一方案是指每季都要制定详细的上户检查方案,事先对企业的行业政策、信贷政策、融资担保和现金流等情况进行非现场分析,带着问题去开展现场贷后管理检查。四是落实贷后管理例会制度。按规定召开好贷后管理例会,认真审议辖内行业、客户以及产品等风险。经营行要将贷后管理例会召开的时间及议题报至管理行信用管理部,管理行分管信贷行领导、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应参加经营行的贷后管理例会,对经营行贷后管理工作进行提示和督导,确保贷后管理例会在经营行得到落实。

(4)加大贷后管理考核力度。要按季对经营行贷后管理进行考核,将贷后管理与经营行的综合绩效考核挂钩,提升贷后管理在经营行的综合绩效考核中的占比,通过综合绩效考核来引导经营行重视和做好贷后管理。

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是一场伴随诸多风险的尝试活动,高效益和高风险并存,风险主要来源于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湖南中小微企业受到技术能力较弱、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影响,大多只能进行单一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多种途径的替代研究难以实施,技术风险加大。市场的变化难以预测,由于缺乏技术成果商业化及市场经验,加上技术人才不稳定性因素,给湖南省中小微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聚焦型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研究

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在实现企业稳定经营的基础上,做强、做大,成为各自领域的引领者或佼佼者,就要克服规模小、资金缺乏、基础薄弱等诸多不利因素,通过高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聚焦市场、聚焦人才、聚焦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1、聚焦市场

在以市场主导的市场经济,市场与用户的需求就是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没有市场需求,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源泉。市场和用户需求千差万别,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个性化需求、私人定制等将逐渐成为市场主导,中小微企业如何在迅速变换的市场中识别符合自身特点的用户需求,给中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战略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小微企业更要研究市场和市场行为,洞悉市场潜在需求,并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在有潜力的市场需求上,一旦突破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前景。美国苹果公司将产品聚焦在少数几款智能手机、少数几款移动PC等产品中,研究用户的潜在需求,一举成功,成为目前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国内的小米公司聚焦少数几款智能手机,短短几年成为国内位于前列的智能手机供应商。可见,只有聚焦市场,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研究和洞悉用户需求,将给中小微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

2、聚焦人才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在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人才会处于不断的流动中,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应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流动的科学性,研究并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政策,聚焦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阿里巴巴创业初期用股权、战略和远景吸引了“十八罗汉”,凝聚了一批具有梦想的创业创新人才,甚至让人放弃国外70万美元的年薪,甘愿加入月薪500元的阿里团队,这些人才为“阿里帝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只有拥有了人才,中小微企业才拥有了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才能在技术创新的路上游刃有余,创造奇迹,为实现企业的做强、做大装上飞翔的翅膀。

3、聚焦技术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亦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源泉。中小微企业聚焦市场、聚焦人才,就是高效利用企业内部资源满足外部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为市场和用户提供质量可靠、品质稳定、性能优异、价格适中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变化有自身规律,通过聚焦急需或特色技术创新,持续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借助于产品在性能、用途等方面的提升甚至开发全新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及时响应以致创造市场需求,赢得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定价主动权。强化技术壁垒,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使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湖南中小微企业自身资金、人才、基地等特点,不宜实施多角度、更不适合于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应着重研究并聚焦市场急需解决或者具有特色需求的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冬娥,朱静等.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及对策研究.湖南省统计局,2015年决策咨询28期.[2]蔡冬娥,龙欢等.创新型湖南建设现状分析[J].湖南省统计局,2015年决策咨询32期.[3]郑诗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与能力增强型路径选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9)Vol.24 No.5,39-41.[4]方金城,朱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及案例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11)Vol.26 No.6,9-12.[5]陈辉.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路径选择[M].南京理工大学.2004.[6]冒乔玲,许敏.技术创新驱动企业成长的绩效分析―基于创新型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2第4期(总第380期),17-23.[7]王红珠.优化创新环境: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2007第4期(总第320期)),45-47.

篇2:信用风险管控方法

第一节

金融机构核查信用卡套现概述

由于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初期,采取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信用卡受众规模日益扩大,特约商户也发展迅猛,与此同时,通过信用卡产业链实施套现活动则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隐蔽,信用卡产业业已成为公司、企业和个人的第二条“信贷途径”,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不容小觑。因此,在金融机构领域加大信用卡产业的监管和对套现行为的调查力度,对于预防和打击信用卡套现犯罪及其相关犯罪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对信用卡产业实施监管和风险管控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必须遵循合法、高效、严谨、保密的原则,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贯穿于信用卡套现的监管和管控工作的整个流程,涉及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信用卡组织三方面的职能。第二节

金融机构在信用卡套现风险管控中的工作策略

一、发卡机构在信用卡套现风险管控中的工作策略对策

发卡机构,作为信用卡产业链中的发卡方,在其信用卡章程和与持卡人签订的信用卡领用合约中,明确了自身在信用卡管理中的权利,其中涉及风险管控的,包括有权向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调查了解申请人资信、财产及相关情况,有权审查申请人的资信状况,有权索取、留存和使用申请人的个人资料,有权根据申请人的资信状况确定是否要求其提供担保,并根据申请人的申请资料及资信状况确定是否同意发卡、发卡的种类和信用额度;有权根据持卡人消费、还款记录情况、资信状况变化或突发性欺诈风险等情况调整其牡丹信用卡的信用额度,或要求持卡人按照规定提供担保;持卡人未在发卡机构规定的还款期限内偿还欠款的,发卡机构有权自行或委托第三方通过信函、短信、电子邮件、电话、上门、公告或司法渠道等方式向其催收欠款。如持卡人经催收仍未清偿欠款,发卡机构有权选择采取或同时采取如下措施:停止该卡使用;停止持卡人所有牡丹信用卡使用;行使质权;从持卡人在发卡机构任何分支机构开立的任何账户中直接扣收;向担保人追索;将持卡人违约信息公布在发卡机构网站上;有权基于持卡人资信状况下降等原因或为维护持卡人账户资金安全等目的,在已通知持卡人或因持卡人原因无法通知的情况下暂时停止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持卡人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本章程和领用合约约定的,发卡机构有权取消其持卡人资格并可自行或授权有关单位收回其信用卡;如给发卡机构造成损失,发卡机构有权依法追究持卡人或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发卡机构在风险管控中的义务包括:应书面或通过发卡机构网站等提供信用卡使用的有关资料,包括章程、领用合约、使用说明、收费项目及标准等;依法对持卡人的信息承担保密义务,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向任何单位或个人披露,但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或者持卡人与发卡机构另有约定的除外

面对信用卡套现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发卡机构在明确自身在风险管控中权利义务的同时,必须严格落实以下工作的执行:

第一,执行严格的资信审批程序,注重对信用卡申请人有效身份的确认,在发卡前必须进行细致周密的资信调查。信用卡营销人员应尽可能了解申请人的主要情况、财务管理的基本状况、消费信贷记录和还款情况等,客观、细致并审慎选择目标客户群体,将必要的核实内容、评估情况和授信情况以适当形式记录保存,为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后续管控提供持续稳定的基础。为从源头控制风险,各发卡机构应依法对申请人提供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制定严格的资信审核工作管理制度,并可利用法定身份认证信息系统和其它外部信用信息系统等辅助管理信用卡业务风险。

第二,遵守严格的授信额度管理制度。初始额度审批及其后续适度调整要遵循审慎原则,根据信用卡申请人的征信资料和财务情况,综合评估其偿还能力后核定各类银行卡的授信额度。特别对于每个无担保客户,应根据对其风险状况的评估进行集中化的信用卡账户最高总授信额度管理。对已持有多家发卡机构发行的多张信用卡的无担保客户,在其账户总授信额度可能超出最高总授信额度时,发卡银行可不予核发新的信用卡。

第三,高度重视合规性管理。各发卡机构应本着审慎经营的原则,公开明确地告知申请人须提交的主要申请资料及基本要求,并按规定进行认真细致地审核,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申请表必须由主卡申请人本人亲笔签名确认,不得在申请人不知情或违背申请人意愿的情况下盲目发卡。对通过互联网申请的客户,发卡机构应要求客户下载填写申请表并亲笔签名后,将申请表和相关申请资料递交或邮寄到发卡银行,通过适当方式核实客户真实身份后方可发卡。对于代领卡、邮寄卡等非本人领卡的发放方式,发卡机构应通过适当方式核实持卡人身份,不得激活未经签名确认、未经开卡程序确认等的信用卡。

第四、发卡机构应充分利用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开展信用卡发卡业务,要及时识别、衡量和控制信用卡账户的各类风险,高度关注信用卡业务风险指标,尤其是呆账率、伪冒损失率等的变动情况。对有信用卡交易无还款记录、涉嫌非法套现行为或已产生违约金和滞纳金等的高风险持卡人,应及时采取积极催收、降低授信额度、紧急止付等审慎措施,必要时应取消其用卡和申领新卡的资格,以有效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水平。

第五、发卡机构应采取有效方式密切监测和防范信用卡欺诈交易。在向客户发放新的银行卡时,发卡机构必须给持卡人发放“安全用卡须知”,明确告知与客户联络和交易信息传递的方式,向持卡人披露信用卡交易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发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防欺诈申请管理机制,对已发现的欺诈申请,建立专门档案管理,防止其再次通过申请审核,形成潜在风险。发卡机构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信用卡业务实时监测机制,对出现套现可疑交易的信用卡账户及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二、收单机构在信用卡套现风险管控中的工作策略

收单机构是指与特约商户签订银行卡受理协议并向该商户承诺付款以及承担核心业务主体责任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根据《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收单机构在信用卡套现风险管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对特约商户的发展和后续监管工作中:

第一、收单机构不得跨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开办收单业务,签约主体应为收单机构当地分支机构,采取业务和技术措施,防止特约商户擅自将受理终端移机使用,从而防止套现公司A地申领pos机,到B地开展套现业务。第二、特约商户的收单账户原则上应为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从而利用银行机构对“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遏制套现公司套现资金的流通速度和规模。

第三、收单机构应采取适当措施履行特约商户实名制的要求,并对特约商户进行资信状况审查、证照审核和现场调查,了解特约商户的经营背景、经营场所、经营范围、财务状况、资信状况等,严格执行商户准入制度,从而在特约商户的发展阶段严把质量关,最大限度的规避套现公司的渗入。

第四、收单机构应在商户信息管理系统中对所有特约商户建立商户信息档案,对其真实性负责,并向跨行清算机构申请机构代码,对特约商户和受理终端进行唯一性编码管理,并在交易整体流程中体现,确保每笔交易的可定位、可追踪,为后续进行日常交易监控和定期巡检打下基础。

第五、收单机构应采取技术和业务手段,对特约商户进行日常交易的制度化、程序化监控和巡检。对于发卡机构的调单、协查要求和跨行清算机构发出的非法套现风险提示,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甄别并如实反馈信息。

第六、收单银行应建立健全对特约商户和POS机具的管理机制,密切监测特约商户异常POS交易,协助发卡机构对因虚假申领信用卡进行非法套现行为引发的欺诈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

第七、收单机构应当与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签订收单业务外包合作协议,并明确在外包服务关系存续期间以及终结后对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保密义务、安全管理责任以及风险损失赔偿责任,并加强对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防止其成为非法套现的帮凶。

三、信用卡组织在信用卡套现风险管控中的工作策略

以中国银联为代表的信用卡组织,在确保各商业银行运用信用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达到资源共享,在保证信用卡跨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的同时,负责建设、运营和维护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为商业银行、特约商户、持卡人提供跨行信息数据交换、清算数据处理、风险防范等信用卡基础性服务,在信用卡套现的风险管控中起着核心和枢纽作用。中国银联应充分发挥信息转接的优势,通过完善“商户风险监控系统”,在分析套现交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健全商户刷卡交易监测、分析指标,对商户异常交易进行及时预警。1

第一、配合收单机构加强对特约商户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对同一终端pos机、同一商户出现的异常交易进行风险提示,并警示收单机构立即着手调查。

第二、进一步加强“银联”标识的管理,协助收单机构对不具备资质的特约商户进行清理,对未经中国银联授权而特约商户私自违规张贴、使用的“银联”标识进行全面清除。

第三、中国银联应加强与成员机构、公安机关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协助成员机构、公安机关做好银行卡案件调查取证工作,建立健全银行卡风险防范合作机制。

第四、中国银联应联合各成员机构开展持卡人安全用卡教育、特约商户收银员培训,提高持卡人和特约商户风险防范意识。

常余荣 张志安 对信用卡套现有关问题的探讨《支付结算》2008年第12期

四、发卡机构、收单机构、信用卡组织在共同打击信用卡套现等违法行为的过程中,要及时沟通,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第一、各发卡机构应对有关信用卡套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时时关注网络论坛中关于信用卡套现手段更新的动态,及时发现信用卡非法套现的端倪,并在行内通报或建立档案,防范不法中介和恶意申请人多次、反复作案;同时各发卡机构要加强合作,互相通报相关信息,共同维护信用卡诚信环境,促进信用卡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信用卡组织(中国银联)在协查成员机构和公安机关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如发现具有扩散性、反复性、典型性的风险事件,应当及时通过风险提示的方式通报给各成员机构,帮助其预防相关风险,防止同类风险在各行间扩散。

篇3:信用风险管控方法

近年来,现有的经济社会模式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快发展迅速冲击,又由于我国传统金融机构信贷紧缩等原因,P2P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P2P(Peer to Peer)网络借贷,即依靠互联网平台进行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融资借贷,其本质相当于是民间借贷,它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使社会闲散资金得到了有效配置,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及个人的融资难问题,具有收益高、交易成本低、方便快捷、简单易操作、不受地域空间限制等特点。据网贷之家统计,2015全年P2P网络借贷成交量达到9823.04亿元,同比增长288.57%。不过在这繁荣背后,据有关人士指出,P2P网络借贷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至少是银行不良贷款率的5倍以上。与此同时,问题平台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2015年全年问题平台达到896家,是2014年全年问题平台数的3.26倍(见图1)。借款者和平台的信用问题会导致一系列风险,最终使投资者的权益遭受严重损失。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各类风险中,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张巧良和张黎,2015)[1],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已经成为P2P网络借贷行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来源:网贷之家2016.01.01)

目前,许多学者对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成因进行了深度的分析。针对借款者违约所导致的信用风险,李博等(2013)认为由于征信体系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能实现共享的平台数据所造成的“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的情形以及借款者较低的违约成本使得借款者的违约率较高[2]。Freedman和Jin(2008)则谈到贷款者可能并不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去预测和筛选风险,即使他们具备,也可能会由于分散投资机制所导致的个人投资额较小,而缺乏在投资前收集信息和投资后监控借款者的资金使用情况的激励[3]。而陈霄等(2013)不仅指出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以及投资者的有限理性会引起借款者主动逾期行为的发生,还谈及支付能力所导致的被迫逾期行为,尤其强调了目前容易存在的多平台套利者会加剧违约风险[4]。刘丽丽(2013)则提出统一信用评级体系的缺乏容易导致信用风险,而肖曼君等(2015)从排序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中得出网站对于借款者的信用评分对规避风险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5]。

针对P2P网络贷款平台所导致投资者资金遭受损失的信用风险,尹闯(2015)认为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准入和监管制度的不健全是造成P2P平台非法集资和跑路的根本原因。刘绘和沈庆劼(2015)指出非法集资、资金混同、保障不足和网络技术不足等问题会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失[6]。

在信用风险的控制对策方面,林铭铭(2015)谈到了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和完善信用评级体系的重要性。Lin等(2013)通过对Prosper平台的实证研究发现借款者的社交信息可以作为其信用质量的一种信号,社交信息可以增加贷款的成功率,降低贷款利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违约率[7]。在政府监管的层面,谢平等(2014)指出要从准入、运营、信息三方面对网络贷款进行监管[8],而董妍则强调信息披露是风险控制的关键,必须强制要求P2P平台进行信息披露[9]。潘锡泉(2015)、霍伟东和王明彬(2015)则从行业自律的角度指出需要全力推进行业协会自律机制的建设[10]。

从国内外众多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是对P2P网络借贷行业主要的几类风险进行讨论分析,或者是对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而很少有专门针对信用风险的内在成因进行全面分析的研究,基于此,文章将从信息、资金监管、平台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信用风险的成因,并由此提出相应的管控建议。

二、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成因

目前由于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P2P网络借贷平台本身运营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政府监管力度的不足,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问题日趋严重。尤其在经过前两三年的高速增长后,巨大的信贷即将或者已经面临还款,金融风险的滞后性使得目前的信用风险难以估量。

(一)由信息引发的信用风险

P2P网络借贷是依托于互联网的新模式,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该行业的信息透明度。但由于我国目前征信系统的不完善等原因,信息不对称仍然是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的主要成因。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信息的掌握程度是有差异的,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在P2P网贷行业,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导致投资者选择较高利率的产品等现象(P2P网络借贷行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见图2)。

1.不完善的征信系统。我国目前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并不完善和成熟,再加上P2P平台尚不能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导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很高,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十分普遍。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劣等品驱逐优等品的情形。具体而言,它是指在平台上,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借款者很有可能通过篡改一些信用数据来粉饰自己的信用状况,并且抬高自己的贷款利率,以此更有希望获得贷款。而贷款者由于拥有不充分的信息以及难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往往会选择贷款利率很高的产品,长此以往,愿意接受高利率的实际信用等级低的贷款者会将实际信用等级高的贷款者挤出市场,违约风险急剧增大。而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坏境下,贷款者和借款者签订贷款合同后,借款者利用贷款者掌握的信息不充分的弱势,做出的为增加自身利益但同时会损害贷款者利益的行为。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一些借款者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报酬,往往会把贷款投资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倘若投资失败,借款者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在本质上来看这种投资行为的风险已经转嫁到了投资者身上,其权益极易遭受损害。

P2P网络借贷平台上贷款的信用数据目前并不能被纳入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而且行业内也并没有设立统一的借款者“黑名单”制度体系,在这种环境下,借款者违约的记录并不会记入国家统一的征信系统,在平台之间的传递也受到一定阻碍,所以对借款者的信用状况影响很小,又因为地域差别和每一投资者投入的金额较小,许多贷款者会出于追偿成本大小的考虑而放弃大力度究责,这就导致借款者的违约成本很小,容易引发违约风险。

2.信用评级的缺陷。信用评级是P2P平台撮合借贷双方交易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素之一,大多数贷款者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信用评分这项信息来选择自己投资项目。但是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信用评级对降低信用风险的实质作用却显得差强人意,例如孙同阳和谢朝阳(2015)在决策树模型分析中发现现有的评级体系并不具备欺诈识别和自动纠错的相关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11]。

3.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当前P2P网络借贷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并不到位,导致平台对借款者的借款状况不甚了解,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有一些借款者出于欺诈或者还旧债的目的,在多个平台发布借款消息,以此获得更多的贷款。在这种“多头借贷”的情形下,若是恶性欺诈问题,则会导致利益受侵害的投资者成倍增加。若是还旧债的动机,则在多头借贷的资金链中,一旦投资者没能再次及时借到资金或以自有资金偿还债务,资金链就会断裂,由此产生违约风险,而且这种情形发生的可能性通常会较大且造成的影响更严重。

4.信息披露不足。目前,仅仅有少数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对运营情况等信息进行了披露,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规范及不真实之处。对平台和借款人的信息披露的不足,使得投资者很难正确的选择投资平台和投资项目。而对第三方担保机构信息的披露不足,再加上一些投资者的相关金融知识的缺乏,使得一些引入担保机构的平台迅速受到了青睐。但是,这些担保机构是否真的有能力进行担保却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倘若P2P网络借贷平台未对借款者、平台本身以及担保机构的重要信息进行相关披露,则十分容易引发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而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理性投资,增大了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

(二)资金监管问题引发的信用风险

1.对滞留客户资金的监管措施的缺失。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在资金托管方面主要存在三类问题:第一是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采用第三方资金托管的比例仍然不是很大,很显然,在这种未托管模式下平台建立资金池、挪用资金的可能性非常大;第二,在这些采用第三方资金托管的平台中,委托银行进行托管的只占很小一部分,大多数平台都采用了第三方支付机构托管的方式,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区别于银行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信用以及风控能力较弱,相比而言更容易出现客户信息泄露、资金损失的情形;第三,也是最2015)[12]。大多数托管模式仍为一种通道型托管模式,即资金托管方并未实际承担“托管”的责任,P2P网络借贷平台依旧可以对客户资金进行操作。在这种模式下,资金被挪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信用风险并没有得到控制。

2.对资金流向的控制手段的不足。由于监控成本的过大以及没有有效措施对违规借款者进行处罚,导致许多P2P网络借贷平台对资金流向的监管都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更有些平台本身就不重视资金流向的监控,对借款原因的审核也只是流于形式。这种现状十分容易引发借款者的道德风险,即将贷款者的借出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将资金损失的风险间接转移到贷款者身上。

(三)由平台运营管理引发的信用风险

1.平台经营管理水平的不足。P2P网络借贷行业准入门槛低、资金需要量低的特点使得现在许多P2P平台的经营管理水平并不高,员工的专业金融知识、经验、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平台风控能力较弱,而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审核过程流于形式、内部员工违规操作和在风险发生时难以采取有效措施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用风险。而且,目前许多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盈利能力并不强,倘若在这种经营状况下再盲目推出本金保障计划,对部分产品提供担保,承诺在贷款者违约的情况下偿还给客户部分或者全部借款,那平台因资金短缺而倒闭跑路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加剧了信用风险。

2.平台的网络技术水平的局限性。互联网技术是P2P网络借贷诞生的基础,但带来许多优势的同时,网络攻击的事件屡见不鲜。例如,2015年6月,信融财富等P2P平台遭受到了黑客大规模DDOS流量攻击,结果造成其官方网站无法被访问。当前,P2P网络借贷平台由于资金或经验等原因,在技术方面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其经营业务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因此,由技术欠缺引发的客户资金损失的风险不容小觑。

如图3所示,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为信息、资金监管、平台运营管理三方面,下文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管控建议。

三、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管控建议

根据上文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的原因分析,对风险的管控需要从国家顶层设计、监管机构、P2P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双方进行,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管控结构。

(一)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

成熟完善的征信体系是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借款者的违约成本。目前我国征信体系仍呈现分散较封闭的局面,央行征信系统作为征信体系的核心主体,应积极与各地区政府部门及合法合规的商业、民间征信机构以及更多的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对接,有效地整合信用信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同时银监会应加强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管力度,使该行业能够达到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资质条件,尽快实现央行征信系统和网络借贷平台的对接。

在未实现P2P网络借贷行业征信数据与央行征信系统对接之前,央行应大力支持独立的P2P网络信贷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实现行业内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并为以后接入央行系统反馈丰富的信用数据做准备。目前,有央行背景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有许多P2P平台出于不愿意共享或者已经有个人征信牌照的原因而不愿意接入系统,或者由于水平能力不足等不能够接入系统,针对这种情况,央行应该采取必要的激励等措施使得接入该系统的合规的P2P平台数量越来越多,打造一个丰富的网络信贷信用数据库,由此降低行业的信用风险,有效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二)行业监管机构层面

1.制定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监管机构应该对P2P网络借贷行业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平台必须对借款者的必要信息、平台基本信息和运营状况、担保机构信息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同时要求平台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不得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此外,监管机构应大力支持P2P网络借贷平台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其平台运行情况及信用状况等进行信息披露,例如会计师事务所及律师事务所。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披露更具客观性及权威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投资者选择合适的投资平台,降低了权益受损的概率。

2.采取必要的资金监管措施。对于沉淀资金的监管,监管机构应出台关于资金托管的具体实施制度,清晰地界定资金托管方的权利和义务,并规定P2P网络借贷平台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不可以实际接触到客户资金,以此实现全面的资金托管模式,有效地解决平台自身形成资金池等问题。此外,监管机构还应明确指出资金托管方的资质要求,可以从托管经验及风控能力等方面进行相关规定。而对于资金流向的监管,监管机构也应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细则,用法律制度的手段来引导平台对于资金流向的监管操作,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可行的政策支持,使其贷后监控的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减小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在可接受范围内制定市场准入条件。鉴于目前该行业鱼龙混杂的局面,监管机构十分有必要对其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但其资质要求不宜太高,否则很有可能会抑制其创新和发展,主要可以从注册资本、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资质、风控机制的建设能力及互联网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门槛限制,减小平台跑路、倒闭的概率,从平台自身有效缓解信用风险。

(三)P2P网络借贷平台层面

1.建设专业成熟的信用评级体系。平台应大力建设专业成熟的信用评级体系,根据评级结果对其贷款利率进行合理估计,实现利率与风险相配比的原则。出于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和美国Prosper网络借贷平台实际经验的思考,信用评级制度应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作为考量信用的因素之一,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信息的作用。此外,还应该合理决定各评估指标在信用评级中的权重,将不重要的因素剔除在外,形成专业的具有欺诈识别等作用的评级制度,正确引导投资者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

2.重视资金流向的审核与监督。P2P网络借贷平台在资金流向的控制方面,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在审核方面,应加强审核力度,明确规定审核人员的职责。第二,对于资金用途不及时公布或者不实公布的借款者应制定一些惩罚措施。而对那些已明确将借款资金用于高风险领域投资的借款者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惩罚机制,必要的时候可在其个人信息中特别注明。

3.加强行业信息沟通,积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P2P网络借贷行业应建立公认统一的行业协会,加强平台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定统一的信息共享以及黑名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的现象。此外,行业协会也应制定一系列行业标准,涵盖信用评级制度、信息披露要求、运营标准等方面,而且协会应对存在违规行为或者显著信用风险的平台进行及时通报公示或者惩罚等,有效辅助监管机构对平台进行相关规范,积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以此缓解行业的信用风险。

(四)借贷双方层面提高自身素质

借款者应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积极提供关于自己信用和财务等状况的真实信息,增强贷款者对自己的信任程度,以此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有效减少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提高借款成功的概率。而为了缓解羊群效应,贷款者应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一定的投资知识,能够站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并且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从自身角度有效降低信用风险。

四、结论

P2P网络借贷平台以其诸多优势迅速获得了众多青睐,但是,借款者和平台的违约行为却频繁发生,信用风险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文章通过信息、资金监管、平台运营管理这三方面对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成因的探究,分别从国家顶层设计、监管机构、P2P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双方四个角度提出相应的管控建议,对降低行业信用风险提供了参考意见。但是对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管控的研究不仅仅是要寻找原因,定性提出管控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的建议,而且需要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深入实证研究,同时增强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管控建议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巧良,张黎.P2P网贷平台风险评价指标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6):85-94.

[2]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19-21.

[3]Freedman S,Jin G Z.Do Social Networks Solve Information Problems for Peer-to-Peer Lending?Evidence from Prosper.com[R].Net Institute Working Paper,2008,8-43.

[4]陈霄,丁晓裕,王贝芬.民间借贷逾期行为研究——基于P2P网络借贷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3(11):65-72.

[5]肖曼君,欧缘媛,李颖.我国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排序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1):2-6.

[6]刘绘,沈庆劼.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1):52-59.

[7]Lin MF,Prabhala N R,Viswanathan S.Judging Borrowers by the Company They Keep:Friendship Network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J].Management Science,2013,59(1):17-35.

[8]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8):3-9.

[9]董妍.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以P2P网贷平台为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5(3):79-81.

[10]潘锡泉.我国P2P网贷发展中蕴含的风险及监管思路[J].当代经济管理,2015(4):49-53.

[11]孙同阳,谢朝阳.基于决策树的P2P网贷信用风险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15(2):81-82.

篇4:美国信用卡信用风险管控启示

一、美国信用卡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一)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美国在百余年的消费信贷基础上形成了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和发达的信用中介产业。各大信用报告机构与银行和零售商之间都实现了电脑联网、一次信用查询在线答复时间不超过儿秒钟,美国还有一些公司专门搜集个人社会经济背景数据,为发卡机构提供了解个人信用的重要依据。

(二)健全的信用法律体系。目前美国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相关法律主要包括:《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信贷诚实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贷币控制法》、《甘崽圣哲曼储蓄机构法>、《银行平等竞争法》、《金融机构改革恢复执行法》、《信用修复机构法》、《消费信用保护法》等。

(三)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美国个人信用评估的核心是信用分的评定,即信用评分。信用分是动态的数字,实质上是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刻信用风险的写照。信用评分使用的五类信用资料,按重要程度依次为:①个人破产记录、扣州抵押品、拖欠债务、迟付借款。②未偿还债务。③信用历史的长短。④一年来新贷款申请的查询次数。⑤使用的信贷类型,即拥有哪些种类的信用卡。

(四)严格的消费者信贷保护机制。一方面,消费者信用报告为放贷机构降低了放贷风险,另一方而,政府也制定了保护借贷者的消费者信贷保护制度。《公平信用报告法》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管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权力。严格的监管规范了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行业服务,保证了它们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美国的《信贷诚实法》是一部关于在信贷交易中公开信息的法律。它要求信贷机构在提供信贷以前公开信贷的主要条件,特别是信贷的费用。《公平信用结账法》要求债权人规定具体的查询程序,以便消费者按此程序对账单中的错误提出中诉,并要求债权人对此做出解释或予以纠正。

(五)全方位的失信惩戒机制。美国失信惩戒机制主要围绕三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法律支持失信记录方便地任社会传播,把失信者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使失信者付出惨痛代价。一是明确规定对失信者进行经济处罚和劳动处罚。三是对严重失信行为根据相应的法律进行制裁。美国还设立了少年法庭,对青少年失信亦加以惩戒。严厉的失信惩戒机制能有效地打击信用卡恶意透支和欺诈行为。

二、对我国信用卡信用风险防范的几点启示

(一)须完善个人信用报告体系。一是要充实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在审核信用卡申请、授信之前可先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信用卡信用风险防患于未然。二是政府应积极扶持个人资信调查评估机构,促进个人征信业发展。

(二)须健全信用卡业务的法律体系。应借鉴美国的信用卡信用风险防范立法,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使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有法可依。一是要加快个人信用立法。通过信用立法,对个人征信数据的采集、评估、披露、使用及个人隐私的保密等进行明确规定,营造良好的消费信用环境。二是要制定较高位阶的银行卡法律、法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都属于部门规章,法律级别及效力低,且均未对信用卡套现行为进行界定,也未对其制定严厉的制裁措施。因此应进一步完善银行卡业务立法,明确界定信用卡套现行为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加大失信惩治力度,使信用记录不良者寸步难行。三是应尽快出台与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消费者保护条例及信用资料保密条例。对消费者和信贷机构的相关权利义务、对可以收集和提供哪些信息、对哪些机构、哪些人可以查询他人信用信息等做出明确规定。

(三)须设立科学有效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一是要设定科学有效的资信评估指标,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对个人申请人设定收入水平、支出水平、家庭月现金流量、主要持卡用途、历史违约记录等指标,对单位申请人除现有评估指标外,增设财务状况、资信状况、发展前景等指标。同时对资信评估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不同指标设定不同分值,并根据分值的高低确定中领人不同资信等级,对不同等级的中领人授了不同的信用额度。二是要采用科学的资信审查方法,避免审查流于形式。除书而核实、电话访问方式外,还可通过其他司接方式如核对其保险资料等方式对中领人的资信状况进行审查。

篇5:信用风险管控方法

2014年,中国全年GDP增长7.4%左右,显著低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2015年可能将继续下滑至7%。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形势下,信用卡的风险管理能力将对中资银行形成巨大的考验。

一、经济增速放缓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经济增速放缓将导致企业经营利润下滑,员工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企业主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倒闭等。从资产组合角度来说,经济增速放缓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贷质量变差导致新客户获取量及批核率下降;消费者信心和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将导致消费支出下降;家庭还款能力减弱和债务增加导致还款违约和拖欠的增加;迁徙率的提高也将导致拨备成本的增加;整体资产组合收益能力下降。

二、提高风险识别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及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首先,应采用压力测试和预测技术,预测宏观经济指标的不同情况对本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需进一步细分资产组合的风险监控级别,提高风险识别敏感度,特别要加强对区域和行业性风险的监控。其次,在完善风险监控和建立预警体系的基础上,配套制定不同层级的风险应急预案。最后,通过加强对宏观经济指标和资产组合的监控,及时预警风险,根据风险警示层级和范围,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快速采取行动,保全资产组合价值,将经济增速放缓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三、对存量客户的贷后风险管控是关键

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多家发卡行在册卡量已超过千万张。新形势下,由于风险暴露的滞后性,对新客户发卡政策的收紧难以立即体现出风险管控的效果,存量客户的贷后风险管控则显得尤为重要。以2012年发生在钢贸行业的信贷危机为例,一批通常被认定为“好客户”的客群,突然因为行业危机发生大面积信贷风险,仅存量的几千名客户即可产生1亿元以上的坏账。

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强存量客户的贷后风险管控。

1.加强对存量客户的风险排查和大额客户的风险管控

通过对内外部数据的密切监控,关注宏观经济变化及行业特征,及时侦测风险客群并采取管控措施。由于大额客户具有风险高、爆发趋向集中且危害较大等特点,所以应密切监控现有大额客户的风险表现。对于一定信用额度以上的大额客户,可持续主动查询其人民银行信用报告信息和资产情况,根据其资产变化、信用变化及交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对其中的风险客户及时进行降额或冻结处理,并采取在发卡端屏蔽相关风险客群、收紧大额授信投放、加强催收力度等联动措施。

2.加强套现及经营性用卡风险的管控

由于国内收单环境的不规范,套现和经营性用卡在信用卡行业普遍存在,各发卡行对该类风险的管控态度存在较大差异。在新形势下,随着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小企业主经营难度加大,资金链可能出现断裂,信用卡行业套现和经营性风险将显著增加,风险危害性不可小觑。发卡行应持续加强套现和经营性用卡的风险管理,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采取分级管控,如警示教育、降额和冻结等。

3.优化催收策略,提升催收效率

在新形势下,催收作为风险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发卡行需要及时调整催收策略,确保资源集中于高风险客户,对低风险客户采取信函、短信、IVR等自动催收手段。同时,可以运用还款预测评分推动催收资源的有效分配。

四、新形势下需进一步防范欺诈风险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形势下,申请欺诈整体上将大大增加。信用卡申请中伪造或夸大部分信息的情况可能存在,比如失业人群、依靠佣金提成的人群可能会声称有稳定工作,这些显然都是经济低迷时期的风险点。对此,发卡行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首先,发卡行应加强对申请人雇用状态等信息的验证工作。其次,应密切监控首次还款拖欠指标的波动情况。一旦作为欺诈的早期预警指标首次还款拖欠率有所上升,就应充分调查以确认是否与潜在欺诈行为的增加有关。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信用卡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紧密,消费者稍不留意就会落入网上支付的“陷阱”,所以,消费者需要重点防范信息泄露风险。譬如,诈骗分子利用二维码将手机木马植入消费者手机并自动提取相关信息,导致消费者的信用卡通过手机银行无故“被消费”;通过变号器将来电号码变更为企业的官方号码,并假称可以为客户办理业务等,从而获得动态验证码、交易密码等个人私密信息;冒充某购物网站客服,以“交易不成功办理退款”为由实施诈骗等。面对持卡人的不良用卡习惯以及层出不穷的支付诈骗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公众支付安全宣传教育,增强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

篇6:信用风险管控方法

信用卡逾期在生活中时有发生,这里小编介绍一下信用卡逾期催收方法以及风险控制。

1、电话回访

正所谓“防患于未然”,与其在坏账发生后亡羊补牢,在发生前仔细谨慎对于P2P网贷平台来说是很重要的。大部分平台在首次放款后都会对借款用户进行电话回访,咨询该用户的资金用途、还款情况以及基本生活情况等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提醒,确保其及时还款。

2、电话催收

电话催收算得上是逾期之后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了,顾名思义,电话催收就是平台负责贷款管理业务的催收人员,通过电话进行沟通,以达到债权回收目标的贷款催收方式。

3、实地催收

实地催收大多发生在电话催收未果之后,或者是在电话催收的基础上,弥补相关不足,提高催收强度。这是目前较为直接有效的方式。

4、委外催收

催天下 让失信人寸步难行

委外催收,指的是将问题案件委托给有相应资质的外包催收公司进行催收,自己不进行催收的工作。催天下是互联网催收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风控和贷后催收服务。

5、诉讼催收

诉讼催收应该是大多数平台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不仅周期长、成本高,也不代表绝对成功。所谓的诉讼催收,主要针对的欠款人群是有能力还款却不还的借款人,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进行催收。

以上几种是P2P常见的催收手段,在目前征信体系不完善,行业坏账率高的背景下,良好的催收手段可以加强平台的风控能力。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优质项目量,降低催收事件发生的概率,将坏账率降至最低。其实贷后管理和风控一样,是很高深的学问。风控需要把握风险,贷后管理要把握借款人尺度。尺度太大容易让借款人跑,尺度太小你把握不住借款人还款的时间和机会。贷后管理有标准而且严格的程序。

催天下平台以大数据为驱动,向债权人提供自助催收和委托催收服务,为律师提供催收案源及兼职任务。降低催收成本,提升催收效率。同时为商业银行、P2P、小额贷款、电商金融、消费金融等小微金融机构提 催天下 让失信人寸步难行

供大数据驱动的信贷风控决策服务,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全方位提高欠款人的违约失信成本,合法合规文明的追讨欠款。

上一篇:办公室团队游戏下一篇:观光旅游车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