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工作方法举要

2024-04-18

党支部工作方法举要(精选7篇)

篇1:党支部工作方法举要

党支部工作方法举要

(五)协调关系的方法

要善于理解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能相互理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达到心理认同、心理交融。人与人之间,由于角色地位的差异,不可能对客观事物有完全统一的认知。因此,我们一方面不能强求彼此认知的完全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找到沟通的融合点,也就是相立理解。

要注意尊重他人。相互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协作共事的基础。尊重是人的重要精神需要。人与人之间,虽然权力有大有小,地位有高有低,财富有多有少,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跟人交往,一定要注意尊重他人。对上对下、对贫对富都要一样地尊重。要能够帮助他人。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是协作共事、达成目标的前提条件。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集体,才可能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当有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他出主意,帮他想办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帮助;“当有人在工作、生活申受到挫折时,要能诚恳地安慰他,热情地激励他,帮助他从挫折申奋起;要学会欣赏人。要想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也要学会欣赏他人,并真诚地赞扬他人。知人善任的方法

知人善任;一定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亲“与”贤“的关系。”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是两条对立的用人路线。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千用人为私还是用人为公。共产党的千部政策,应该是;“任人唯贤”,坚决反对“任人唯亲。要做到”任人唯贤“;必须不徊私情;不讲情面,出以公心。

“德”与“才”的关系。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关键是要牢记“德才兼备,不求全责备”这九个宇;“德才兼备”是选拔使用人才的理想标准,按照这个标准选拔使用人才;“一定能保证人才的质量。但在具体选才用人的实践中,每个人的”德“与”才“水平实际上是不平衡的,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恐怕为数不多。所以,选拔使用人才,一定不要羊味地去追求”完人“"、”全才“·,而是能够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

一般来说,求”德“,要看大节,赦小过;求才,要看其是否能胜任组织交给的工作,以及其是否比同层次的其他可选人员更胜厂筹。

”长“与”短“的关系。实际上,所谓人才,也有其擅长的特定领域。”假如把一个有才能的人放在其不熟悉的领域,优势就会变成劣势。

处理牢骚的方法

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往往会产生烦闷的情绪。这种情绪积淀得多了,自己无法控制;便会说抱怨的话,也就是发牢骚。实际上,牢骚是人的思想的一种外化形式,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情绪。如果能够正确认识牢骚,认真分析牢骚产生的根源,并针对牢骚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就会减少牢骚的发生,就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要认真分析牢骚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牢骚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对领导不满而发牢骚,如领导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对群众漠不关心,·办事不公,遇事拖拉推诿;等等;有的是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发牢骚·,如担子重而回报少,等等。分析牢骚产生的原因,找出牢骚的根源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要心胸开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牢骚。既然是牢骚,话就不可能顺耳,有时甚至还会很难听。因此,听到难听的牢骚话,切莫心存禾满,而应敞开心胸,以”有则改之,元则加勉“的态度来对待;切莫气急败坏,而应以冷静、理智的态度认真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恰当的方法来解决牢骚所反映出的问题。

要掌握处理牢骚的方法和技巧。对于牢骚,光能正确对待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能解决牢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耐心倾听,既可让发牢骚者有宣泄的机会,又能有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的途径,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要注意引导启发。发牢骚者多是心有症结,气郁在胸,以致心理状态失衡。为了调节失衡的心理状态,他们便选择了发牢骚。因此,应该顺应发牢骚者的这种心理需要,用引导启发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要善于利用有积极因素的牢骚。牢骚并非都是消极的,有许多牢骚是有积极因素的。·这些有积极”因素的牢骚背后,蕴含着的是希望国家、社会、组织更美好的愿望。实际上,一个单位领导者的工作怎样;很大程度上从群众的牢骚中可以反映出来,因为群众的牢骚大多是有感而发的,他们的牢骚是有针对性的。因此,一定要善于利用有积极因素的牢骚。

要注意预防牢骚的发生。牢骚虽然有积极可取的一面,但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应该注意预防牢骚的发生。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铲除这下滋生牢骚的温床。其次,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沟通能扩大群众的知情范围,从而使群众理解领导者的工作;沟通能使领导者了解群众的疾苦,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再次,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牢骚多是因为有问题却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因此,我们要预防牢骚,就必须及时解决存在的间题。

口才、文才、帅才——支书要提高三种素质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网络化,社会生活多元化。这样的形势与现状,对作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党支部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来,“在企事业单位中,党支部书记的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工作对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作重点转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对生产、行政工作的监督保证。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及工作的需要,企事业单位中的党支部书记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笔者认为,口才、文才、帅才,·是党支部书记应当具备的三种素质。

□才要出色

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直接跟职工群众接触,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实际问题,每天都要用语言去激励、教育和引导职工,这就要求党支部书记必须具备出色的口才。具体说,应该达到”三会“。一是会动员。面临繁忙的生产任务和复杂的改革调整等问题时,·都需要党支部书记来做好动员。能不能赢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能不能把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当然要由很多因素决定,但做好动员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党支部书记不能以为自己经常做动员工作,已经轻车熟路,用不着重视了,实际上,做好动员不是简单的事情。在动员之前,必须对生产任务和改革调整的关键环节有充分的了解,对存在的有利条件莉不利因素做好正确的分析,把握住职工的情绪,明确各类人员可能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准备后,再通过大会或其他形式,以简练、清晰、具有鼓动性的语言对职工进行动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是会讲课。讲课是进行各项思想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当前形势下,空讲大道理,照本宣科念材料,显然是行不通的。当前,思想教育的重点是青年。当代青年不同于其他任何年代的青年,对他们进行各项教育,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求新;求实、寓教于乐。用新的观点、生动的事例及深刻的哲理来进行教育,他们才乐于接受。三是会谈心。当职工之间出现矛盾,职工情绪出现波动,·或者出现其他各种情况时,都需要党支部书记来做思想工作,而做这项工作的主要手段就是谈心。当然,这种方式任何人都会运用,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

够用好。谈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必须把握这样几个原则:真诚、平等、耐心。真诚就是说心里话,说真话,真诚最能打动人,你说心里话,就能感动对方,换取对方的心里话。平等就是把对方视为知己、朋友,平等相待,不盛气凌人。耐心就是要循序渐进;善于引导,从浅显的道理向深刻的道理过渡,并要做好反复谈心的准备。

文才要出彩

党支部书记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文才,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工作职责。首先,知识面要宽。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说,党支部书记接触的人较多,接触的事也较杂,因此,知识面要尽量宽一点,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涉猎一些,这样做工作才能得心应手。应该精通的知识通常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企业管理知识等;应该掌握的知识有:文学常识、法律常识、专业技术常识、自然科学常识、心理学常识、民族常识、宗教常识等。其次,写作能力要强。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对党支部书记来说,重点要具备写好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讲话稿、思想教育提纲等文体的能力。写作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渐锻炼出来的,必须勤奋,不靠”拐棍“,亲自动手,”只有这样写作能力才能一步一步得到提高。

帅才要出众

党支部书记是最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这个前提决定了党支部书记必须具备相应的帅才,也就是组织能力。笔者认为帅才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统筹安排。思想政治工作同行政工作一样,也有一个计划安排的问题。党支部书记要站得高,看得远,全局在胸,要根据上级党委的要求和部署让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对本单位每月、每季度、每年的党的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都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安排,并根据计划安排去组织实施。·另外,在某个时期出现了各项工作都比较集中的现象时;能够分清主次,善于抓主要矛盾,条理清楚地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做到忙而不乱,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善于组织指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各项活动,都离不开组织群众,都有一个组织指挥的问题。不懂指挥艺术的指挥员是不能打胜仗的,同样,没有组织才能和指挥艺术的党支部书记;其各项工作也不会有起色。因此,党支部书记要像战场上的指挥员一样,具有较强的组织才能和指挥艺术。

篇2:党支部工作方法举要

机关党支部践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核心是立足机关实际,从问题入手,用方法铺路,通过支部建设,解决支部和党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好理念、好办法、有效渠道和管用制度,体现群众路线的机关特点和时代内涵,为支部建设注入活力,用科学方法推动机关党建思想、理论和制度创新,更好地服务民生、服务群众。

一、信念塑造法

信念塑造法是魂,是贯穿所有方法的主线。从党员思想认识入手,通过塑造核心价值观,使践行群众路线成为党员的价值追求,并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开展以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为主题的学习实践体验活动和解放思想讨论,发动全体党员与服务对象和基层群众共同研究提炼支部核心价值观,并通过选树和宣传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来阐释核心价值观,使之更加形象生动、可信可学,成为一种标尺、导向和激励。注意在日常工作和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处处彰显支部的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位党员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核心价值观不必高大全,要朴实、简练、明晰、聚焦、上口、富有感召力。

二、实情调研法

了解实情,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来实现,这也是“从群众中来”的基本方法。做好调查研究要把功夫用在事前,了解什么问题、选择什么时机、确定什么地方、采取什么方式,都需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准备,而培训工作至关重要,不仅是调研技巧的培训,支部更要把培训作为一次思想动员,什么样的立场决定什么样的方法,如何面对群众与群众沟通、如何通过调研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是调研前要上好的第一课。了解实情最好的办法是一竿子插到底,带着感情沉下去,直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学校,面对面访谈基层干部群众,注意支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带队做示范。要确保调研的时间,特别是把基层调研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与基层群众的访谈上,围绕一个问题要尽可能听到不同群体的真实声音。要求党员记好民情日记,既记实又记虚,实是民生实情,虚是切身感受,组织党员间的相互分享交流,把民情日记作为了解实情、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此外,注重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党员养成随时随地开展调研的良好习惯,如开展回乡调研等。

三、联学共建法

机关党支部与系统内基层单位、驻地街道、业务所涉乡镇农村等基层组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学共建活动,做到支部一起建,向基层党支部派支委参与指导党建工作;组织生活一起过,两个支部一堂党课,共同组织党日活动等,相互交流学习;群众工作一起做、民生大事一起办,围绕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课题研究,组织联合攻关。联学共建核心在“联”,把机关与基层联在一起,党员与群众联在一起,支部建设与民生工作联在一起,作为一个固定的平台长期坚持,不断拓展内容,实现良性互动,把接地气与接天线有机结合。

四、基地孵化法

建立党员实践教育基地(或支部联系点),组织党员依托基地(联系点)长期联系基层群众,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可以与重要民生政策的试点工作结合起来,把基地作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创制政策的“孵化器”、检验工作的“试金石”、锤炼党性的“主阵地”,做到情况在基地了解,感情在基地融合,经验在基地总结,工作在基地推广,成效在基地检验,形象在基地树立。其中,基地的选择是关键,综合考虑党建和业务工作基础好、工作样本具备多样性、在系统或行业内代表性强、能够总结出便于推广的经验,同时还要考虑适合借助基地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等多种因素。基地的重点是“孵化”,既孵化政策,又培养党员,政策先行先试,党员身体力行,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浓缩其中。

五、现场办公法

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通过现场办公,直接面对群众解决问题,是赢得群众最有效的办法。首先是问题的选择,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群众关注的难题,依靠基层力量难以解决、或是久拖不决,解决了问题既可以作为示范加以推广,又能为制定政策积累

经验,同时还能锻炼党员队伍。现场办公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前期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充分的准备工作,真正做到有备而来,主要体现在党员对群众利益诉求的了解、对民心所向的把握,队伍的政策水平、实战能力和服务群众的强烈愿望,以及支部调动有效资源的能力。

六、集中攻关法

针对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突出问题,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有效调集各方资源,开展服务群众专项工作,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关键在于依靠群众发现问题,发动群众共同解决问题。把握什么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专项工作中,注意畅通与群众联系沟通的渠道,建立群众参与的激励措施,为群众参与创造方便条件,营造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等,把群众参与有效组织起来。对于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加强部门、系统、区域之间的协作,争取各方支持配合,实施协同作战。党员和支部始终冲在前,成立以党员为先锋的专项工作小组,涉及多方合作的可成立临时党支部,以支部建设来统一思想、整合力量。

七、公开透明法

让群众参与、受群众信任的前提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公开透明,同时公开透明也是科学民主决策的前提。践行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这也是加强支部建设、教育引导党员需要把握的重点。公开透明就是让群众知情,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支部工作要把公开透明与制度化建设结合起来,与促进党员作风转变结合起来。开展涉及民生问题的公开调查,组织民生项目“工作观摩”,召开群众听证会,建立“群众回访卡”、“群众评议窗口”、“党员监督岗”等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此外,还可主动引入第三方监督,始终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八、信访接待法

来信来访是群众反映诉求的重要窗口,也是了解民情民意和政策落实情况的重要渠道。核心是通过信访接待、信访分析、信访处理来帮助解决群众困难,培养锻炼党员。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到信访接待岗位学习实践,适时邀请信访群众上门座谈;对符合政策的信访问题,尽可能现场给予答复或解决,提高为群众办事的节奏和效率;定期收集群众集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广泛关注的普遍问题,组织支部党员学习讨论,及时研究和出台相关政策,把信访处理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渠道;有意识地让党员轮流参与重大信访问题的处理,引导党员在化解矛盾、处理纠纷、解决问题中,提高处理复杂问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九、服务热线法

以政府热线电话为载体,减少环节,延伸手臂,建立支部党员与群众长期而且直接沟通和服务的平台。结合系统和部门业务工作,设臵统一的公共服务号码,建立电话信息登记、咨询答复、处理上报、事后跟踪反馈等一系列流程,同时拓宽业务范围,利用电话热线,整合相关资源,提供政策、科技、市场、价格、信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直接服务于群众。此外,支部将热线作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及时汇总掌握群众反映和意见建议,发现工作中的重点和普遍性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十、网络沟通法

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群众工作,增加党员和群众的互动沟通机会,既能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地宣传政策,又能广泛了解民意、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更大范围团结影响群众,还能积聚群众智慧,使惠及民生的决策更加以人为本。网络沟通法是适应新形势的迫切需要,赋予了群众路线以时代内涵,也为支部建设带来新的空间。以网络为阵地开展支部工作,注意充分发挥青年党员的作用,运用网站、微博、微信、邮箱、QQ等网络沟通工具,组织网络阅评队伍,及时收集网络舆情,建立舆情分析处理常态机制,作为一个渠道,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线索、依据和民意支撑,并通过熟悉网络舆论环境,锻炼党员理性对待舆情,客观分析不同意见,化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诉求矛盾的能力。

十一、专家顾问法

服务群众需要更多借助有效力量、延长工作手臂,机关党支部要发挥整合人才资源的优势,建立专家队伍,依靠专家队伍服务群众;同时,专家也是联系和服务的对象,把服务专家和服务

群众有机结合。关键是把调动专家积极性、发挥专家所长与了解和服务群众需求对接,把支部建设延伸到专家队伍建设,引导专家在服务基层的实践中树立群众观点、实现自身价值。技术上建立专家资源信息库、基层项目需求库、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发放专家服务联系卡、开通专家服务热线、健全专家服务信息网;建设专家服务基地,支持专家依托基地开展长期对口服务、利用基地进行科技研究、转化和培训工作;加强对服务专家、合作项目跟踪服务,检查评估专家服务质量,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扩大成果等。

十二、经验共享法

篇3: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方法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党员教育,创先争优

一、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 是为党的事业培养高素质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伟大工程。高等学校既是研究、开发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又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源泉, 是培养高素质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摇篮。要确保社会主义大学育人目标的实现, 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特别是要大力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的党建工作,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队伍, 充分发挥大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可见, 大学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推动高校实现党的育人目标的伟大工程。

(二)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 是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有力的保证。渴望成才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各方面发展最关键的时期, 是成才的重要阶梯。在这个人生的新起点上, 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和把握自己, 自觉接受党的教育, 将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各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不仅关系到自身今后的全面进步, 同时也关系到成才目标的能否实现。我们知道, 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成才, 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需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远大理想, 确立奋斗目标, 要有勤奋努力、坚强毅力和浓厚兴趣等不可缺少的要素, 同时还需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加强大学生的党建工作, 通过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组织青年学生自觉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 从而能够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确保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努力把自己铸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高校党组织是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领导核心。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区的增多, 学校管理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更密切了, 加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应用和经济的全球化, 必然带来文化的多元化,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加广泛, 对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面对上述新情况, 对高校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我们必需通过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 深入持久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抵御不良思想的入侵。例如利用党章学习小组、马列主义读书小组、“两课”“三进”教育、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党课培训、宣传专栏、校园网络和社会实践等形式, 不断向学生灌输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引导他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以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早日成才、建功立业。

二、某高校学院党支部建设的实践

(一) 规范学生党支部制度, 为学院党务工作提供保障。

学院党支部起草了《车辆与能源学院本科学生党员培养考核办法》, 并提出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必须参加党支部组织的五次教育活动方可转正, 内容清晰, 指导性强, 学院组织发展工作更加科学规范;规范各学生党支部工作流程, 在每学期初负责制定《党支部工作时间安排》, 各支部按《时间安排》开展工作, 学院对支部进行督察, 支部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学生支部负责人例会制度”, 统一工作节点和时间, 并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制定了《党员信息汇总表》, 将各支部全体党员各项信息定期更新并体现在一张表格上, 清晰地体现出党员的成长过程;统一规定各党支部报送材料的格式, 充分体现了党务工作的严谨性;创新性地提出《车辆与能源学院发展党员预谈话制度》, 每名重点发展对象必须通过由各党支部书记担任评委的谈话, 考核合格方可入党;提出“思想汇报统一主题”制度, 尤其是在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 通过对党员的教育, 使大家统一了认识, 提高了理论水平。

(二) 注重党员教育, 积极开展党建工作。

通过连续四年为学院全体新生作入党动员报告, 引导新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极大地提高了新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比率, 每年保持在97%以上;认真筹备党课, 谨慎选拔学员, 积极联系老师, 并组织学员观看《张思德》、《郑培民》等教育影片, 坚定了学生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伟大志向;积极推进组织发展工作, 把最优秀的青年学生吸纳到了党组织工作中, 进一步壮大了党的队伍;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原则, 发展党员比例逐年稳步提升, 截至2011年本科毕业班的学生党员比例为45%;在组织发展工作中, 坚持原则, 认真严谨, 公正公平, 从未出现过失;开展主题鲜明的学习活动, 重视对党员的再教育工作, 使党员真正的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入党;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和道德培养, 注重引导学生维护党员形象;倡导党员学风建设, 在党支部之间开展高年级对低年级的学习经验交流会, 开展学习方法“传、帮、带”, 效果显著, 党员学生连续四年就业率达到100%, 违纪率为0, 考研率达50%以上, 党员在各项科技活动和比赛中屡获佳绩;组织开展党员义务活动, 帮扶贫困儿童、贫困学生100余人, 使学生党员真正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三) 结合学院特色, 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响应中共燕山大学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在全校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通知的号召, 带领学生通过支部大会等形式学习了《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上的讲话》、《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胡锦涛“七一”讲话》、《关于在全校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 极大地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开展“燕园红韵”系列活动, 在各学生党支部中举办“创先争优, 喜迎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 共征集搞件100余份;带领全院学生党员前往西校区宝塔山开展植树活动, 种植树苗300余棵, 使党员们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举办“爱我中华党在我心中”知识竞赛、“志愿杯”演讲比赛和毛泽东诗词朗诵大赛, 使学生了解党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爱党热情;开展以“红色五四缤纷燕园”为主题的火炬接力跑活动;并撰写了题为《在创先争优中增强党员意识、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员素质途径方法研究》的理论研讨论文一篇。

(四) 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党员实践活动。

篇4:文言文复习方法举要

一、多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古人也有“三分文章七分读”的说法。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牢固而丰富的感性认识,促进语感能力的发展,获得良好的文言语感。诵读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节奏和断句上,还体现在以音辨义上。如《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句中的“中间”应该分开读,而且“间”读“jiàn”,义为“夹杂”。要提高断句和翻译上的得分,诵读不容忽视。

但现在很多学生尤其是理科生会经常用理科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语文,抛弃诵读,搞题海战术,结果可想而知。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能力不是靠做几道题就能提高的,语言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离不开诵读。有些急功近利的学生认为,朗读费时费力见效慢,远不如做几道题有效,这是极其错误的观念。试想,哪位国学大师是靠做题做出成就来的?

当然,诵读重要,也不是否定做题的价值。试题要做,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诵读的重要作用。高中生应该利用课堂或早读时间,把练习过的课外文言文多诵读几遍。这样下来就会发现语感强了,学过的知识也记得更牢了。总之,遇到文言文先读它几遍没错。

二、考场“默读”应有两个“意识”

知识点分布意识。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者常常是用有限的题目量来涵盖较多的文言文知识,这样可以使考查的范围更大、知识更广。命题者的命题策略也正是我们复习和考试的策略,即同一个“知识点”在同一份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整体把握意识。文言文句子翻译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人物、事件、观点等。古人在写作时,受所处社会的政治氛围、道德规范、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作品染上了较明显的时代色彩,这是我们“默读”时需要注意的。

三、端正心态,细水长流

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比其他学科慢,尤其是文言文。其实语文能力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怎样的时间范围。一星期或许不行,但一个月或者一学期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语文成绩提高慢的重要原因是在语文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进入高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多给语文一些关爱,相信它一定会“投之于木桃,报之于琼瑶”。高一高二的语文学习主要是打基础,还没有真正进行应试训练。历届高三学生都有一个共同体会:高三的专项复习见效最快。只要按教师的要求认真去做,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语文成绩会有明显提高。

四、利用教材,学会古诗文阅读

到了高三,有部分教师认为高考古诗文考的是课外阅读,没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复习,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在高一高二阶段学生所学的古诗文知识是零散的,如果能够采用他们熟悉的教材来对文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类,尤其是掌握分析文言现象的方法和规律,结果会事半功倍。

五、不陷题海,把握要点,一击即中

文言文复习,要结合语境、字形、修辞方式等推断词义,做到以少胜多。对做过的试卷不能只求解题,还要做到逐词逐句翻译,结合语境、字形、修辞方式等推断词义,勤翻词典,真正弄懂。对古文翻译,要按照“字字落实”的直译要求,认真做到书面表述,对照老师的讲解认真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这样做题数量可能不是太大,但能够以少胜多,有利于强化积累、训练语感。

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的例句基本都是课文原句,所以必须加强课本复习。复习名句名篇,对国家考试中心规定的30篇基本篇目一定要会背诵会默写。考生要对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逐篇落实,加强抄写、默写,力求准确无误。

六、 简练沉思,忙里偷闲

简练,要平常练习,不要沉入题海。题目是要做的,但要紧的是有效。“沉思”很重要。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迁移,举一反三。“简练”的目的是要考生不把时间排得过满,“练”而不“简”,太满了,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不能腾出时间进行“沉思”。“沉思”太重要了,以上谈的所有内容最终靠深入的思考,才能决胜于考场。即使在最忙的时刻,也不要忘了翻翻报纸杂志,玩玩自己喜欢的运动,使自己的脑子处于“活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临场发挥。

篇5:党支部工作方法举要

一、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 “教职工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支持本单位行政负责人的工作, 经常与行政负责人沟通情况, 对单位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教职工党的支部委员会负责人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的重要事项”。其主要职责是:一是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 团结师生员工,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保证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的完成。二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 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向党员布置做群众工作和其他工作, 并检查执行情况。三是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 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四是经常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分析并反映师生员工的思想状况, 维护党员和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 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可见, 高校基层党支部不仅是高校其他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 并且是保持党的战斗力的力量源泉, 是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 是党全部工作的前沿阵地, 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二、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当前, 高校基层教职工党支部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为更加开放、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法治化。应对综合国力竞争的新趋势赋予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使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待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新的提升;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变化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要求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三、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在于:一是抓党建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的地位、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四是党建工作的保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具体表现在, 高校基层党支部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着党员百姓化、基层党支部群团化、党的组织活动庸俗化等一些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极不相称的现象。有些党员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学习上降低标准, 得过且过, 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有些基层党支部, 不能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 没有体现出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有些党支部对待组织生活不严肃, 将加强学习、纯洁党性、沟通思想、促进工作的党组织生活等同于追求娱乐、享受、消费的行为, 损害了党支部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要加强学习, 以党的优秀理论成果武装头脑

从1921年建党开始, 党从小到大, 由弱到强, 一步步发展壮大, 取得了一次次辉煌的胜利。胜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 他是由我党一以贯之的理想信念和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革命理论作为有力支撑的。高校基层党支部应当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对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并教育党员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

(二) 要学以致用, 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

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党建理论的学习, 理论指导实践开展工作。一是要抓好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强化组织设置创新, 创新支部活动, 丰富组织生活。二是要加强支部党员队伍建设, 做好教职工宣传思想工作。三是要强化支部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开展支部作风长效建设。四是要加强支部工作的基础保障。支部工作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团结和带领全体党员同志们, 紧密围绕学校事业发展中心开展工作, 只有围绕事业抓党建, 才能真正做到抓好党建促发展。

(三) 要抓住重点, 开展好基层党支部的五项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通过学习党的光辉历史、科学的理论, 回顾我党的辉煌成就, 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二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 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十六字方针, 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三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严格纠正“四风”, 严守中央“八项规定”, 切实贯彻落实“三严三实”;四是加强党的廉政建设。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四) 要学习借鉴, 总结创新党支部工作方式

在支部建设方面, 要不断学习, 总结和借鉴好的工作方法, 才能给自己开展党支部建设工作以更多的启迪。在提高支部书记自身素质方面, 要常思常想组织生活如何过、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怎样开展、党的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如何融合、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如何开展、如何落实党管人才的要求、如何开展统战工作等, 以创新工作思路。在党的理论学习中, 也应当更多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以更加高效、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我们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不断散播开来, 使其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2010]15号, 8月13日印发) .

[2]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篇6:乡土历史资源教学作用举要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明代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势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笔者以为, 兴趣是学生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一种情绪表现, 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活跃的内在动力, 是产生求知欲的“激素”。乡土历史资源较历史教科书, 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学习乡土历史, 会使学生更亲切地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缩短学生同历史的距离, 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基于此认识, 笔者在教授新生历史开篇课时, 都会给他们播放乡土历史纪录片———《百里湖光———江川》。该片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了江川的历史图景。当学生看到“牛虎铜案国宝级”“鱼嗑瓜子会吐皮”“白药如神天下奇”“古滇国成水下谜”“鱼不往来千古谜”“车水能捕抗浪鱼”……这些优美熟悉的画面及听到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专职解说任志宏那诗韵十足、富有磁性的解说声音时, 笔者分明看得出学生“趋势向鼓舞, 心中喜悦”, 笔者则“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教育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 而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当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学习兴趣被很好地唤醒了, 他们就会懂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个道理, 继而产生长久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今后的历史课堂也自然就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二、有利于丰富教材内容、深化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乡土历史资源取材于本地, 学生对其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风土民情以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或多或少都耳闻目睹过。教师合理运用它, 可丰富教材内容, 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如在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开发边疆”一目时, 学生较难理解文中“在滇控制的地区设置益州郡时, 汉武帝赐予滇王一枚‘滇王之印’”。笔者就简要介绍与该句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初步了解“庄蹻入滇”、古滇文明、益州郡下辖的俞元县等乡土历史知识。又如在学习《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时, 在学习了河南出土的“后母戊鼎”、湖南的“四羊方尊”、四川的“青铜立人”等青铜艺术珍品后, 笔者就介绍本县境内李家山出土的青铜艺术珍品“牛虎铜案”。让学生了解“北有马踏飞燕, 南有牛虎铜案”的情况, 知道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不仅是古滇国文明的象征, 也是中国数千年青铜文明的经典之作。这样“走到教材背后去研究并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 思考这部分内容所具有的物质和价值”, 既丰富了本课教材内容,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欲知大道, 必先知史”。要使学生热爱祖国, 必先使其热爱自己的家乡;要使学生热爱家乡, 必先使其认识家乡、了解家乡。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乡、爱学校、爱集体、爱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形成的。”笔者以为, 乡土历史资源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情感教育具体而生动的不可或缺的有特殊作用的好素材。在讲到《国共合作抗日》“台儿庄战役”一目时, 笔者扼要介绍了滇军60军血战台儿庄的史实:台儿庄战役是滇军北上抗日的第一役, 也是最悲壮的一役, 伤亡失踪18800余人, 歼灭日军12000余人。冼星海特为60军谱了军歌。美联社和路透社的战地记者对60军的英勇战绩作了及时报道, 日本报纸在报道中也惊呼:“自‘九一八’与华军开展以来, 遇到滇军的猛烈冲锋, 实为罕见。”笔者还介绍了滇军劲旅第3军参与的全军官兵殉国, 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书写了悲壮惨烈一页的“中条山战役”。对与朱德同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学的陆军上将, 被誉为“滇军完人”的江川籍抗日名将唐淮源在其中的作用做了介绍。学生听到唐淮源“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 没有被俘的军师长, 千万不要由第3军开其端”这些话语, 知道滇军在抗战中, 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 从来没有出现过投敌叛变行为, 没有出现过投降将军和伪军的乡土史实时, 个个神色凝重, “恨不抗日死”。显然, 这场战争的民族性、全民性, 他们已理解。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在潜滋暗长。

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新课程倡导教师树立历史课程意识, 实践“用教材教”的基本理念, 突破以往教学中教教材、搬教材、画教材、背教材的种种模式, 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找准历史教学的价值定位。要实践这一基本理念, 乡土历史资源就是教师最好的试验田、排头兵。教师要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理念, 阅读大量关于研究地方史的专著和论文, 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这必然引起教师重新建构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 在乡土历史资料的选用上, 要求教师本着科学性原则, 坚持“求实存真”, 对重点内容精细甄别和深度探究。这样, 也势必要求教师既要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 从中筛选乡土历史资料, 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师的配合等因素, 还要注意乡土历史资料的教育意义。再者, 如何合理、恰当地使用乡土历史资源, 也不同程度地在考量着教师:是结合课标历史教材内容进行分散教学, 还是按历史阶段集中给学生介绍, 抑或是在教师指导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凡此种种, 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乡土历史资源开发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 无形中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篇7: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举要

一、诵读指导与教师范读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应用训练的主要科目, 听说读写是基本功, 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是不可少的。然而,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指导远远不够, 学生读完了, 教师缺乏必要的及时的点评, 或者都是语词简单、内容近乎一致的肯定, 给人感觉敷衍、不到位。即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出现了明显错误, 教师也常常不能作必要的纠正, 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 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以讹传讹、后患无穷。语文文本的朗诵中, 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不同, 表情达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课文特定语境中, 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一般而言是确定的。学生诵读过程中无意识的多样化处理方式, 恰恰可以作为语言训练的典型材料, 既呈现了诵读技术处理的不同效果和表达功能, 开阔了学生语言训练的视野; 又能够在发散式的诵读中, 通过比较鉴别来揣摩、体会并接近作者要表达的原本意图。

范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 是学生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正确领悟文意, 潜移默化地学会朗读方法和技巧。通过教师的点拨和鼓励逐渐培养学生们自觉向老师学习的习惯, 强化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使学生们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精彩范读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文章描述的情境中,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更加深入、形象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内蕴; 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透、浸润学生的心灵, 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而近些年来实际教学过程中范读越发少见了, 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加大这一方面的应用, 语文教师更应着力通过范读来体现祖国语文文字的魅力、表情达意的感染力, 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途径。

二、小组学习凸显真实有效

过去的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强化程式的反复性训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总体上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的积极情感、意志品质相当程度上被忽视, 得不到充分重视和培养。新课程改革就是对这种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法主张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 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学习方法在理论上能集思广益从而加快学习速度,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改传统班组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为小组集体成绩, 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组内互助合作研究精神, 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受重视的新型学习方法。

见过太多课堂上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 然而, 事实上也确实大多流于形式,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不尽合拍:时间短, 学生小组来不及讨论什么教师就宣布活动结束了;宣布了开始小组活动, 教师仍然不停地对全班讲说, 学生无法专心讨论; 教师未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即布置任务让小组合作解决; 教师巡堂参与小组活动时, 其他小组活动的实效性不强; 小组内部的分工不明确, 等待、推诿, 效率不高;小组内部分工固化, 总是由固定发言人代表本组回答问题、表明小组观点态度, 组内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参与度不高;小组长或基础相对突出的成员不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只关注自己的发言机会; 排斥组内学习困难较大、拖小组成绩后腿的成员, 压制其他同学的思想; 教师即时为小组打分作为激励手段, 比赛竞争失败后组内成员互相指责埋怨, 影响团结协作性; 小组人员的分配构成一成不变, 不利于成员之间的互补交流;问题针对性不强, 小组活动有些不够明确, 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等等。

小组学习只是一种外在形式, 出发点在于更好地实施课程、实现育人目的, 要凸显分组学习组织实施的实效性、学习行为与过程的真实发生与生成,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其必要性, 让学生的学习和讨论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本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合作学习策略, 关注组队的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优势, 加强小组内学习、小组间交流, 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个体创造思想, 着力消除潜在的负面影响, 避免流于形式、花架子, 片面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效果。让学生真正愿意参与其中, 有所收获。

三、文本解读精略结合

语文课的实施, 绕不开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略讲, 可能会漏掉部分信息, 难以确保学生自己能够抓住要点、全部消化, 有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之嫌;精讲, 重度挖掘、深入剖析, 又容易给人支离破碎、偏重枝节、破坏整体之感。要根据文本特点、教学目标灵活拟定。语文教材篇目的处理, 需要精略结合, 具体到一篇文本的处理而言, 同样需要精略结合, 对于精与略的恰当处理与把握可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基本功。除了遵照备课组的统一要求和进度之外, 还有必要依据班级整体水平、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的掌握程度、实际授课反馈等因素, 适时适度地调整, 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当然, 略讲的部分是文本自身、授课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并不等于不重要、可以忽视。

四、教学激情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多有这样的体验, 有的课讲得特别顺, 起承转合, 风生水起, 师生和悦、相得益彰;有的课就感觉非常别扭, 师生都觉得疙里疙瘩、不尽如人意。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多种, 如师生双方的心理状态、准备熟练程度、知识基础积累等, 作为课堂授课技巧的一个重头戏, 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是教师们驾驭课堂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有讲课的热情和激情, 辅以教学技巧, 引导、带领学生主动、投入地进入学习生成过程。有的课堂上教师自身就缺乏上课的热情, 眼里、心中没有学生, 致使课堂氛围显得压抑、凝滞、乏味。如果过程中教师缺乏得力手段及时调动学生情绪、扭转沉闷色调, 很可能师生都提不起劲来而勉强地凑合到下课时间, 这样的课恐怕难以称得上是一节好课。所以, 作为课堂的主导, 教师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调动学生心理状态的技巧就非常关键了。

五、突发问题即时解决

教师备课时, 预先设定课堂教学流程。尽管已经充分关顾到学生的情况, 但是, 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思想的个体, 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变化过程, 课程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学生抛出让老师始料未及的问题。实际情况是, 学生的这些问题常常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大多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与解决。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 教师不希望教学流程被干扰, 希望按原定教学方案的顺利进行, 以便完成预设任务;教师主观判断这些问题的价值大小, 认为课后处理比课上当堂处理更合适;教师对意料之外的问题准备不足, 可能当堂仓促处理的效果, 不如课下有充分准备后再作处理的效果更好。

笔者认为, 只要是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的问题, 且与授课内容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授课教师就有必要做出即时回应和答复, 哪怕只是概略的回应, 深入周密的部分答案可在课后再细究。而且, 笔者认为, 如果学生的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和代表性, 教师就应该多花些时间跟全班同学探讨交流, 原定的教学计划可以适当调整, 来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这样的处理与无视新问题、照既定路线推进的处理方式相比较, 可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图文顺序符合认知规律

成年人常常有一个基本判断: 很多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作品, 总体上讲, 赋予画面的媒介往往不如文字的原著好。这个很正常, 画面被限定到特定的人、事、物、景, 直白、直接、直观, 画面提供的真实有可能远远超过了文字的想象;语言文字含蓄、抽象, 易发散思维, 比画面给了人更多的想象和二度创作的空间。今天的互联网终端日益丰富, 报纸期刊纸质媒介、书籍等并没有被淘汰、被挤压。那些无形中扼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卡通漫画书, 一定意义上无补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要多阅读一些原创书籍, 优秀的文字书籍能带给人真正的思考、让人从中体会人生道理, 这是那些卡通漫画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当然, 为了照顾到未成年人的特点, 教材中也会配备部分画面,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段。有时需要播放视频片段, 如果可行, 最好也是先文字、后图片, 而不是相反, 不经过思考就直接呈现出图片和画面, 这样不利于促进学生对文字想象力的发展。当然, 先后的顺序要服从于具体教学设计的实际需要, 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教师的PPT课件中展示预设的学生答案, 这个实在是不算高明, 也没有必要, 语文的答案往往发散性更强。

七、背景音乐的选择标准

有的教师为课堂教学选配了背景音乐, 基于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但有的课例选配的乐曲在风格上与实际教学内容关联度不大甚至相去甚远, 这个问题相对突出, 这样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淡化教学主题。有的音量偏高, 干扰了师生的正常交流, 教师要提高嗓门儿, 学生们也听不清楚, 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授课过程中是否使用背景音乐, 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需要定夺, 不必为了配乐而配乐。特别注意旋律、曲风、节奏、力度、调式、速度、织体、地域等因素, 选用配乐的是为了提升和强化课程实施效果, 而不是相反。

八、精心设计的板书

语文课堂教学强调板书的设计, 新课改以来, 擅长使用多媒体的年轻教师常常省略了板书, 用PPT课件代替板书。实际上, 教学板书的设计非常重要, 语文课的板书尤其如此。当年北京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的板书设计留给笔者深刻印象:文字不多, 言简意赅, 提纲挈领, 构思巧妙。教学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加工和提炼, 以凝练的文字和图表传递教学信息, 弥补教师教学语言的不足, 渗透着教师的智慧、学识和教艺, 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独具匠心的教学板书可以启迪学生智慧、陶冶情操, 使学生视觉获得的知识信息保持更长久, 对教学内容的框架记忆更简洁、形象、牢固, 直接影响到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纵观视频课例中的粉笔板书, 教师的粉笔书写总体上质量偏低, 不能起到书写表率作用, 这与语文学科教师的身份和特定责任要求相去甚远。优美的板书是教师职业技能的亮点、引领学生书写的榜样与楷模, 教师一手规范又漂亮的粉笔字对学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对学生起到的良好教育和引领作用不可忽视。由此, 一方面应加强教师粉笔板书的基本功训练, 另一方面有必要重视教学板书结构图的精心设计和呈现, 更好地提升课程效果。

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点, 涉及的内容横向广博、纵向久远, 语文教师需要储备和了解的基础知识面阔、量大, 从而语文教师自身的成长周期较其他学科而言相对要长得多, 脱颖而出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沉重得多。母语环境之下, 从家长到学生到学校干部到其它学科教师, 对语文学科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整体上认识很不够, 种种投入也就很不够, 消极因素俯拾皆是。而且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性, 要求学生重视日常的持续积累, 而非如某些科目那样短期突击可以较快提高分数;同样, 即使放松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语文考试分数也不见得就下降多少。由此, 语文学科被忽略, 语文教师被误解, 语文学习被排挤, 语文考试被非议, 语文教学被抨击, 甚至一直被谩骂和批判包裹。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教材建设屡屡、频频处境尴尬, 成为中枪最多的靶子, 被媒体、高校学者、掌握话语权的社会人士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乃至罪大恶极:“花时最多效率最低的教学”, “误尽苍生, 祸国殃民”云云。

上一篇:铁路行车安全的通知下一篇:由圆想到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