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以管窥天

2024-04-17

历史典故:以管窥天(共6篇)

篇1:历史典故:以管窥天

【出处】

《史记·扁鹊列传》。

【释义】

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

篇2:历史典故:以管窥天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陰陽交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活。”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胡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一解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扁鹊仔细检查了太子的身体,切了太子的`脉,然后为太子实施针灸。当银针扎进太子身体后,太子就慢慢睁开眼,嘴唇微微动了动,周围的人们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扎完针后,扁鹊又为太子配制了几副药,同时告诉太子侍从如何煎服。最后,他对君主说:“太子不出一个月,身体就会康复。”果然,没出一个月,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扁鹊的名声就更大了。

【成长心语】

篇3:历史典故:以管窥天

一、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因发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只有让学生想问、敢问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问题式教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 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行动力强, 对一些故事成分比较丰富的内容兴趣高, 等等, 这些都是他们所具有的特点, 那么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 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具体内容恰到好处的设置问题。运用问题式教学, 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现实当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寻找根源。初中历史教材涉及的内容多, 但课时少, 教材编排跨度较大, 甚至会出现断代现象, 仅凭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补充知识外, 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 帮助消化课堂内容。教师应当将课堂讲解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把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不仅为课堂增添趣味, 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课堂上, 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是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注意技巧, 从全局考虑, 标新立异, 立足于事实, 在学生理清史实了解其生产过程、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力, 大胆提出问题。当然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求知欲望, 帮助学生建立如何提出问题的思维模式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 逐渐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二、创设问题式教学氛围

教学要真正实现高效, 必须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仅要在形式上调动起来, 还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问题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教学氛围, 促进教学发展。问题是教学的灵魂, 教师要实施问题式教学必须首先创设氛围, 只有学生敢于提问, 大胆质疑, 教师悉心教导, 真正启迪学生, 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学生自己寻找属于自身的学习规律, 才能真正实现问题式教学。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式教学氛围;鼓励和表扬是教师进行教育的良好方式, 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当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与课本相联系, 引发学生思考,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 让学生对历史有一种亲近感;利用多媒体技术, 播放相关教学视频联系相关时事, 进行问题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 说明他们已经在积极思考问题, 教师应当进行引导, 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并把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 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想法, 营造轻松、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解答, 学生和教师进行问题探讨, 有利于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增加学生的探讨热情。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错误, 强化自身领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 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而不是因为错误就退缩, 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改正错误, 解决问题的才能会越来越强。

四、有技巧地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 历史问题式教学模式必须要考虑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将大问题转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 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 对学生给予指导, 教给学生学习策略,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指导学生启动思维, 从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问题是教学的灵魂, 教师设问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促进学生进行思考。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 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设计好题目, 又要有明确指向的引导、点拨、示范, 要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质疑, 开展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知识点。教师还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进行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这样就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增强了交流, 同时也使学生获得知识。课堂教学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意见, 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思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站在学生的角度, 多引导、多启发学生进行提问, 帮助学生学会提问。

篇4:管窥高中历史课德育现状

教书育人重在育人,“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教育学生先成人后成才才是教育正道。笔者以本校为例,通过对高一和高二年级600多名文科生的问卷调查和对个别文科学生的访谈,管窥高中历史课德育的具体问题。

一、历史学科的德育功效毋庸置疑

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德育功效列前三名的是政治、历史、语文三门学科。这三门学科德育素材丰富,功效明显,而历史学科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担负着中学德育的重大任务,其德育功效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认为:高中历史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高中历史教材和辅助教材丰厚的素材是高中德育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专职历史教师是德育最重要的主导者。

历史学科教学,在时间上把学生带进久远的时代,缅怀古人;在空间上把学生引向无边的宇宙,思考世界,传承文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升品质,提高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高中历史课地位尴尬

调查表明,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文科学生认为历史课不重要,也不会下功夫去学。

我们分析: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应试教育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舆论是:能使孩子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乃至考上大学是评判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能使孩子学业成绩提高是评判好教师的唯一标准;学校高考升学率高低是评判领导业绩的唯一标准。同时在教育功利化的恶性循环下,历史学科日益“边缘化”,被大家称为“副科”,历史专职教师被称为“副科老师”。各个学校设法提高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专职教师的地位待遇,如绩效工资发放中,许多学校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学科每节课的发放系数远高于历史课;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再增加周课节数,历史学科一般周课节数不足。这样历史学科在学校、在社会都处于被动地位。历史学科这种尴尬的境地,很难组织有效的德育。

三、历史课德育实效性不强

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文科学生认为历史课德育效果不佳。

我们分析:由于一些错误的教育导向和舆论导向,直接导致一些教学能力强的历史专职教师纷纷流向语文等学科,更有甚者跳槽转行。学校里语文等学科教学能力略差,考试成绩低的科任教師就被安排教历史课,使这些教师的自信受到严重打击,更何谈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情感体验的道德教育。一些历史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在教学中应付工作,得过且过,历史课上得有气无力,枯燥乏味。一些历史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对教材挖掘不深,补充不足,灌输和说教居多,不能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事例和事理结合起来,从而使历史课失去了“灵魂”;一些责任心强的历史老师顶着压力,本着良心拼命教书育人,但也只能把历史课上成“考点讲授课”“高考增分课”,使历史课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功能大大退化。

四、学生学习历史课的认识不正确

调查表明:对学习历史课的目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为社会造福”,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为实现人生理想”,个别学生则认为“为考大学,为找工作”,极个别学生目标不明,说不清楚。从学习的形式来看,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听故事、上网浏览的形式学习历史的占大半,通过潜心攻读教材等史书,做一些社会调查研究,听讲座报告等形式学习历史的学生很少。从学习内容来看,喜欢学习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的占大半,大多数学生对近现代史不感兴趣;喜欢探究历史人物类型依次是: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对政治史感兴趣,对经济史不感兴趣;对正史记不清楚,学不到位,对奇闻野史,故事演义反而记忆清晰。

我们分析:现在的学生,漂浮在社会上,在家里、在学校很少参与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和生产严重脱节。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有偏差,对人生的思考不足。特别是在和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生活相对安逸稳定,居安而不思危,缺乏忧患意识。没有从较宽的视野和较高的境界去思考人生,也就很难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很难胸怀天下,肩负起个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历史使人明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处于内化趋于成熟的时期,以自律为形式,逐步奠定道德准则,并逐步运用信念调节行为。因此,高中阶段强化德育至关重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勇敢肩负这一历史责任,找到应对的策略。

参考文献:

李静.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J].科技创业月刊,2014(3).

注:本论文支持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历史新课程德育现状调查和德育对策研究》,主持人,杨培智,批准号:GS[2014]GHB0428。

篇5:管窥美国教育文化

-----观电影《小屁孩日记》有感

《小屁孩日记》是美国杰夫.金尼的一本漫画涂鸦。这是一本另类的日记,主人公是一个刚刚升入初中的小孩子,他善良、诚实、聪明、爱玩,满脑子的鬼点子,与同龄的孩子比起来,更加纯真。他的妈妈让他记日记,格雷格总是强调“这不是日记,这是一部专业日志!”因为他觉得“日记”这个词有点娘娘腔。他除了松散地记述了有趣的或难忘的事外,还画了许多漫画。在日记里,格雷记叙了他如何驾驭充满冒险的中学生活,中学暗藏着成百上千的“社会问题”,而笨蛋、恃强凌弱者则更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在这个永无止境的严酷考验中生存下去,为了得到应得的认可和社会地位,格雷格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计划,可是几乎无一例外地出了偏差: 捉弄人反被人捉弄;做好事却弄巧成拙。格雷格把这些写在了日记里面--对了,这本“专业日志”里面记满了格雷格的意见、想法、家人对他的“审判”和“苦难”生活(他的父母不让他打电子游戏,他的哥哥欺负他,他的弟弟总给他惹麻烦,而他学校的女生则瞧不起他这个小不点),也有他对自己成功的校园生活得幻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名的,我有比整天回答人们(老师)问题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今年我们很惊喜的发现这部漫画被翻拍成电影了,更生动,更有趣,更爆笑。影片2010年3月19在美国上映,票房仅次于《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中的“小屁孩”格雷格由美国童星扎克瑞·戈登出演,他此前还出演过《乔治亚法则》、《国家宝藏2》和《老爸老妈浪漫史》等,还为动画片《马达加斯加2》的小长颈鹿配过音。此片的导演是此前执导《流浪狗之家》的托尔·弗洛伊德桑尔。

是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经历了那样的阶段?想要引人注意,刻意模仿别人以求得认同,因为懦弱而让朋友替自己背黑锅„„格雷戈是个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小屁孩,总是幻想一举成名,却又总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和性格上的弱点而不得成功„„我觉得真的和那时候的我很像,也许,是和那时候的所有人都很像。

在我的父母眼里,我一直都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孩子。我爸爸说我总是顾虑太多,正是因为比别人都考虑得多,因此无论做什么都畏首畏尾并且不肯花十分的力气去做,因为总把失败的可能性优先考虑进去了。或者,只愿意在自认为有优势的地方去下功夫,总幻想能够一举成名。根本就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格雷戈也是一个早熟的小屁孩,想要高人一等,想要成为被瞩目的焦点,因此一直在留意寻找那样的机会,觉得自己对摔跤比较熟悉,那么学习摔跤自己会有优势;觉得自己很幽默,因此觉得自己画漫画会比别人强。典型的喜欢投机取巧。

不得不说,小孩子也有阴暗的心理。是谁,总把童年描述得天真无邪,纯净美好?其实小孩子的阴暗面和成年人一样可怕。格雷戈把小胖墩的手弄摔了,他没有太多内疚,反而妒忌小胖墩随之而来的好运气,觉得那是帮助了他。小孩子阴暗面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还没有完备的善恶标准,还不知道自己怎样的选择是对的。因此,格雷戈甚至一度认为让小胖墩替自己背了黑锅是顾全了大局,是正确的选择。

终于有一次,憨厚的小胖墩爆发了,他说格雷戈,你不是一个好哥们儿,你自私,你嘲笑我的外套„„在格雷戈小小的心里确实曾嫌弃过小胖墩,觉得那家伙配不上自己。

不要说有多阴暗。这不是重点!重点只是,小孩子的世界也没有那么美好,也有阴暗面。我想这才是导演要说的吧,别把小孩不当成人看。他们也复杂着呢。

不要谴责格雷戈。谁能说自己没有阴暗过呢?没有自大地认为身边的那个伙伴配不上自己,觉得自己才应该是主角?谁能说自己没有因为懦弱或者别的什么更阴暗的心理而出卖自己的好朋友呢?或许在之前,格雷戈对小胖墩的友情没有认真过,但是,我还是看到了他的善良,他说了一句,看来他不能没有我。而且,他做了对不起朋友的事,内心里也有挣扎和矛盾,对于一个十岁的小孩,他是善恶观已经在慢慢形成了。等他成长,长大了应该不会是坏人。

首先,这个故事很好玩儿,讲述着一个美国普通的中学生格雷的配图日记。他为自己个子矮小而烦恼,老怕自己被班里的大块头欺负,会感慨“为什么分班不3是按个头分而是按年龄分”。这是他心中小小的自卑,可另一方面呢,他又为自己的脑瓜比别人灵光而沾沾自喜。他老妈要求他写日记,幻想着自己成名后拿着日记本应付蜂拥而至的记者,盼望着各班花抢着让他签名。

但幻想没有成为现实,他在家里还是被哥哥罗德里克耍的团团转。而且他的好朋友罗利手受伤后却得到女生们的百倍呵护,而自己学着别人假装手受伤和穿西装勾引女生,却都被别人笑话和冷落一番。最后,因为一场误会而让他和最好的朋友一刀两断。但最后,他们被不良少年们抓到了并且逼着他最好的朋友吃下了没有人愿意碰,没有人愿意扫的已经发霉了的“千年奶酪”后,在大家面前向好朋友承认了错误后,他就真的变成了学校里的大名星了。为什么格雷会从一个老被人嘲笑的小屁孩一下子转变成一个校园里的大明星了呢?那是因为,他在之前没有成为明星时,没有选择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是选择了会把自己搞得更糗的耍酷和装可怜的风格,因为当时的他,还不知道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风格和性格,只要做好最好的自己,自然就会有人喜欢,会有人挺你。所以,每个人都一样,无论高矮胖瘦,无论是美是丑,只要做好你自己,一个再平凡的人也会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

美国中学非常重视“性格”或“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美国各地中学可供选读的程涉及面极广,几乎无所不有。学校里通常有很多课外活动,甚至办报、开设广播电台、从事公益活动。多数学校从早上8点开始上课,一直要到下午三四点,所以参加这类活动的学生都在这个时间以后,几乎所有学校都有管弦乐队和合唱团,并且举行公开演出。学校内有戏剧团体、国际象棋社、辩论社、各种外语社,还有课余讨论计算机、化学和无线电小组,学生可以学习飞行、潜水和登山,也可以到医院或老人之家去当志愿者。学校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体育运动设施,免费向学生开放。学生也搞一些自助活动,如代洗汽车、照

看婴孩、出售点心或整理草坪来汇集活动奖金。

美国教育历来是“美国化”这个教育目标服务的,教育应该有助于缩小社会背景、种族或民族出身的差异。但少数民族仍被认为在教育领域应享有特殊的权利。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开始了大规模地发掘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和培养有前途的少数民族儿童,这些计划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得以接受大学教育以及加入专业行列。但广泛地说,教育更被看成是“改善自我”和“出人头地”的途径,是美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涌入美国的千百万移民常常把过上较好的生活与自己以及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思想家表述过这样的思想:在任何一种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其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

人们普遍相信,美国“熔炉”以移入的各种文化间的冲突做燃料,最终造就出一种全新的文化。这种文化将摆脱祖先的传统,作为一种新文化而延续。另一更恰当的比喻是“沙拉盆”:每一成分都贡献出自己的特色,并且都增进整体的味道。美国经济愈来愈繁荣,美国文化也就越来越多样化。在这里,“人们不问你父亲是谁,他是干什么的”,而是问“你是干什么的”。

虽然我们上面说的是大文化概念,但是这种规律用来分析文化艺术也在相当程度上成立。有人把美国文化艺术史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从殖民时代一直到美国内战前后。在这个时期,美国的艺术、建筑、音乐、文学和风尚,均受到欧洲的思想、传统和趋势的强烈影响。二是内战时期到一战前后。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美国文化一只脚踏在旧世界,一只脚踏在新世界的时期,美国开始成为大量艺术创作的题材和实质内容。美国显然已把她自己的文化风格,一种强大的民族文化风格树立起来。第三阶段,美国文化日益开始增强国内国际影响并坚定地树立起自信心,美国的文化创造力开始在一切领域突飞猛进,美国文化开始向全世界输送

文化营养。1986年统计,美国总计有9144种报纸。美国的日报,包括以34种文字出版的85种外语报纸,每天销售6300多万份。762种星期日报比其他报种篇幅多得多,其中《纽约时报》保持了最高纪录,在一次较大规模的国际调查中,被多数人列为“世界最佳日报”。还有7000多种报纸是每周、每半月或每月出版的。

美国许多城市热闹街道拐角处常见一排排自动售报机。美国的报纸新闻大多来自美国两家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通讯社。它们是最大的两家国际通讯社,同时为全世界约半数的人服务,它们不为政府所有。世界上有115个国家约1万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订购并采用美联社发布的新闻和照片,合众社位居第二。据估计,世界上约有20亿人直接或间接通过这两个通讯社获得他们的大部分信息。美国有11000多种杂志,其中4000多种每月出版,1300余种每周出版。题材和内容包罗万象:从艺术、建筑到网球,从航空、园艺到计算机和文学批评都有。不少杂志还有国际版,它们被译成其他文字,或在其他国家有“派生”版本。其中《时代》在全世界拥有众多读者。美国的图书销量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美国有多家独立的电台、电视台、住在纽约、芝加哥或洛杉矶的人,有多达100个调频台和不同的“节目安排”可供选择,为了使广播迎合几乎每一个听从的口味,各式各样的电台应运而生,例如外语台就有好几百家。全美最大的公共广播系统,拥有280多家非盈利性的、非商业性的电视台,共同分享节目。

篇6:外国养老管窥

从2010年上海的“柔性退休”,到今年下半年即将展开调研的“弹性退休”,延迟退休(以下简称“延退”)已开始一步步逼近我们。既然“延退”已成大势所趋,我们不妨期待着“延退”政策更人性化、更切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也期待着企业能在新政策的约束下,更合理、规范地处理好新老员工的劳动关系。

2012年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随后,各大门户网站的网络调查却显示,超九成网友表示不愿意推迟退休。人社部的“大势所趋”论在网络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那么,人社部提出的“延退”到底能否行得通呢?

1.谁赞成谁反对

在这一轮赞成与反对的浪潮中,赞成者高瞻远瞩,反对者旗帜鲜明。显而易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公务员是最希望“延退”的。因为他们在职期间,工作压力不大,还无需缴纳养老保险,甚至还有机会享受“三公”消费,搞点“灰色收入”,巴不得“永不退休”;国企老总和高管们也不想早早退休,因为只要不退休,就可以继续拿着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年薪。

但是,对那些盼望赶紧熬到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度日的普通劳动者来说,对那些月工资只有一两千元的普通劳动者们来说,他们对“延退”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他们盼望着早日退休,能按时领取养老金,使本来很艰难的生活得到些许改善。

2.寿命延长就该延迟退休么

人社部提出推迟退休年龄的理由之一是“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并列举少数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比我们高,认为我们应该与国际接轨,也应提高退休年龄。那么,寿命延长就一定要推迟退休年龄吗?

其实,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把退休年龄定在65岁以上,大多数国家仍规定在60岁左右。例如,科威特为50岁;意大利57-65岁;希腊58-65岁;日本60岁;法国60岁;印度60岁;巴基斯坦60岁;越南男60岁,女55岁;俄罗斯男60岁,女55岁;白俄罗斯男60岁,女55岁;乌克兰男60岁,女55岁;乌兹别克斯坦男60岁,女55岁。

一些国家虽然法定退休年龄定得较高,但那是全民享有的基本养老金的年龄,并非真实的退休年龄。因为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我们不同,他们是全民覆盖,穷人优先。他们的养老金分三种:基本养老金、补充养老金和补贴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全民统一标准,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普通劳动者甚至是公务员,也不管过去缴没缴过养老保险,缴了多少养老保险,到了法定退休年龄,都有资格领取统一标准的基本养老金,这就保证了所有公民的“老有所养”。一些国家所说的法定退休年龄实际上是领取全民基本养老金的年龄。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全民基本养老金制度,所以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与这些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根本就不存在可比性。

补充养老金:根据个人养老保险的缴费情况,对基本养老金进行补充,体现“多缴多得”的原则,满足职工的个性化需要。补充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工龄、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及缴费额,职工可以在法定退休年龄前退休,但领取的补充养老金就相应少些。我们常说的养老金其实是和国外的补充养老金属于同一性质。

补贴养老金:如果退休人员赡养的家庭成员多,则根据家庭财产、收入和负担情况,给予补贴,使老年人退休后的家庭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很多,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

例如,德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岁。英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5岁,女60岁;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6岁。西班牙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1岁。英国6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就是针对发放基本养老金的年龄,在2012-2013财年,所有到了65岁的英国公民,都能领到每周107.45英镑的基本养老金。西班牙的65岁退休年龄为全额养老金年龄,即如果65岁退休时工龄满40年,养老金标准为退休前工资的97%。法律允许职工60岁退休,只是领取的养老金标准会相应降低。提出推迟退休年龄,不能只看到少数国家退休年龄比我国高,却不分析这些国家退休年龄与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关系。

我们再看寿命。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3.3岁,世界排名第80位,仅高于非洲、太平洋岛国,以及其他地区有限的几个国家,甚至连利比亚、叙利亚、越南、巴勒斯坦、马来西亚、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都不如。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73.3岁为2010年出生的婴儿的预期寿命,不是2010年人口的平均寿命。一般来说,出生得越早,寿命越短,这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及劳动强度的减弱有关。再有,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婴儿出生率降低,这样,从婴儿到成年人口的成活率就相对提高了,预期寿命就会延长。所以,不应该只看预期寿命延长多少,还要看延长的原因。如果只考虑到婴儿出生率的下降对寿命延长的贡献,那成年人的实际寿命延长的岁数肯定要低于统计数字。

中国法定男性60周岁退休,女性职工5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退休,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限为13年。2010年日本人口的预期寿命为83.2岁,60岁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限为23年,几乎是我们的两倍,即使日本把退休年龄提高到70岁,他们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年限才与我们现在的相当。

工作年限不仅取决于退休年龄,还取决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由于中国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我们很多人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而发达国家大多读完大学或职业学校才进入劳动力市场。根据联合国的报告,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0年以上,挪威12.6年,新西兰12.5年,美国12.4年,德国12.2年,澳大利亚12.0年,以色列11.9年,瑞典11.6年,韩国11.6年,加拿大为11.5年,日本11.5年,法国10.4年。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占2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中国仅为38.4%,而欧美不少国家达到了80%以上,捷克为99.8%,德国97.2%,美国89.7%,挪威为87.3%。

我们按中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为18岁计算,到60岁退休要连续工作42年,工作年限占预期寿命的66.1%。日本规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为22周岁,同样是60岁退休,日本人只工作38年,工作年限占寿命的45.7%。

从以上分析看,虽然我们的预期寿命延长了,但劳动时间仍占了人生的2/3,用于学习和休闲的时间只占1/3。而发达国家恰好与我们相反,他们一生的大半时间用在学习和休闲上,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寿命延长”作为“延退”的理由。

3.推迟退休或将降低幸福感

人社部还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了,理所当然应该推迟退休年龄,并称这是“大势所趋”。笔者不禁要问,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推迟退休、让人劳动的时间更长吗?

在人类初期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经济处于原始状态,人们一天不劳作,就要一天饿肚子,根本不可能享受休闲。因此,人生下来能行走就要劳动,或猎取动物,或摘果子,一直劳作到死亡,根本就没有“退休”这个概念。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劳动收获量也渐渐增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一直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一直是各种社会形态发展的主旋律,当某种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时,这种生产关系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由此,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进步。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就是要确保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力,解放劳动力,让人的劳动时间不断缩短,让人的休闲时间不断延长,增进人分享劳动果实带来的幸福感。所以,评价一个社会发展没发展、人民幸福不幸福,完全可以用社会中劳动人民享受的休闲时间来量度,休闲时间长了,说明社会进步了,人民更幸福了,这比用GDP衡量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程度更靠谱。

德国1889颁布了《老年和残疾人保险法案》,法案规定,工人工作时须缴纳养老保险,70岁时可以退休,领取养老年金。工业革命让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工人享受的休闲时间也随之延长,于是,从1916年起,德国把法定退休年龄降到了65岁,而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岁。

英国也是如此。1908年英国颁布的《养老金法案》规定,居住在英国的年满70岁的英国人,如果年收入不超过21.1英镑(相当于今天的1600英镑),就有资格每周领取养老金,单身老人为每周5先令(相当于今天的19英镑),夫妻老人为每周7先令6便士(相当于今天的29英镑)。法案颁布当年,就有569038人申请了养老金。同样,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后来把退休年龄降到了65岁(女性为60岁),这也是全民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年龄。

工业革命后期至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际退休年龄基本上稳定在60岁左右,哪届政府也不敢轻易提出推迟退休。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竞选连任失败,这与他提出推迟退休年龄4个月不无关系,而他的竞选对手奥朗德的竞选纲领就是维持60岁退休不变,因此赢得了民心,入主爱丽舍宫。

德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历届政府同样不敢贸然提出推延退休年龄。默克尔政府有意调高退休年龄,但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用12年的时间把退休年龄延长一年,即一年延长一个月;然后再用6年的时间把退休年龄延长一年,即一年延长两个月,到2030年把退休年龄延长到67岁。即使这样,还是遭到学者和工会的尖锐批评,认为这不但是变相缩减养老金,也会阻碍年轻人就业,挤压年轻人的发展空间。所以说,德国到2030年能否执行67岁退休的政策还是个未知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财富也不断增加,我们有能力缩短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虽然没有缩短退休年龄,但每周的休息时间从过去的一天,延长到一天半,一直到现在的两天。但是,现在能够享受每周两天休息日的,基本上只限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职工,以及部分外企和股份制企业职工,对大多数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来说,“一周双休”仍是一种奢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居民预期寿命却增长缓慢,多数劳动者的休闲时间也并无明显增加。夸张点说,我们的GDP是以牺牲百姓的健康和幸福换来的。1978年越南人口的预期寿命为53.0岁,至2010年增长到74.8岁,32年增长了21.8岁。而中国这32年的预期寿命从66.5岁增长到73.3岁,仅增长了6.8岁。

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都证明,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为了延长劳动时间,而恰恰相反,发展经济是为了解放劳动力,缩短劳动时间,让劳动者享受更多的休闲。

4.养老金亏空谁之错

人社部和一些体制内的研究机构还把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亏空作为推迟退休的理由。笔者认为,这才是提出推迟退休的本意,也就是说,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入不敷出”了,将来的养老金支付存在风险。

中山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曾给相关决策部门撰写过一份研究报告,里面详尽指出了“延退”的利好。申曙光认为:“晚退5年,社保基金就可少支付5年的养老金,同时又多收5年的养老保险,一来一去就有10年养老保险基金的差距。从全国看,每年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笔者发现,鼓吹推迟退休年龄的人大部分都是不缴养老保险的人,因为推迟退休可以让他们自己获得更大的收益,而缴养老保险的人的利益却受到损失——这明显带有损人利己之嫌。

其实,这笔账不需要大学教授来算,有小学文化就可以自己算出,推迟5年退休,对企业职工来说,那就是多缴5年的养老保险,少领5年的养老金,百姓里外要吃10年的亏。

2012年6月19日《检查日报》发了题为《7省市清理发现7万多吃空饷者 1年消耗10亿左右》的文章,文章指出,全国到底有多少公职人员在“吃空饷”?每年吃掉纳税人多少钱?这个问题或许没有人能说清楚。但从清理结果看,如果以年人均消耗财政支出5000元至2万元计算,完成清理工作的7个省份一年共增加支出3.5亿元至14亿元。我们以一个省每年被“吃空饷”冒领1.5亿元算,中国政府财政每年就流失50亿元。现在不去设法填补漏洞,而是要向企业和在职职工要口粮,显然是“舍卒保车”之举。

根据人社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4月底,中国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已达1717万余人,接近事业单位职工总数的一半。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全国事业单位职工总数至少为3434万人,这些人几乎都不缴养老保险。如果再加上政府公务员、军人等不缴养老保险的人,中国约有4700万这样的群体,而这些人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一般都要超过企业退休职工。

再来算笔帐,养老保险企业缴纳工资的20%(上海市为22%),个人交纳工资的8%,合计就是28%。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而中国不缴养老保险的人的工资要高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我们按5万元算,一个人全年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就是1.4万元,4700万不缴养老保险的人一年欠下的养老保险金就是6580亿元,而2011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漏网”的养老保险金占收缴养老保险金总额的39%。如果全国养老基金账户里一年加上这6580亿元,养老保险基金还会亏空吗?

所以,养老保险基金亏空的根本原因还是养老保险制度问题,是“双轨制”造成的亏空,因为有一群人一分钱的养老保险都不缴,却由政府财政和纳税人养活着,正如有关专家所讲:“养老金‘双轨制’是人吃人的制度。”

日本“养老产业”的培育之路

在日本,养老已发展成了极具活力和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未来的市场规模之大实难预估。日本的养老产业已开始抢占中国养老市场。快速老龄化的中国,今后如何养老,将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德摩克里斯之剑。日本养老产业的培育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在此基础上,如何结合自身国情,尽快探索出适合中国的养老之路来,恐怕已是当务之急。

对任何社会而言,养老都是沉重的负担。但正所谓“危中有机”,正遭遇全球第一波老龄化浪潮冲击的日本,已将养老发展成了极具活力和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业内普遍认为,未来的市场规模和潜力之大实难预估。

笔者就日企今后在华发展前景询问过多位日本政商界名人,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汽车、家电等传统制造业或许将日薄西山,但在环保节能以及养老等领域,可大有作为”。

日本生命保险基础研究所预测称,中国2040年的老龄化率(注: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将超过21.8%,接近日本2011年的水平。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届时仅老人护理市场规模就达100万亿日元,远超过日本。

从现实来看,当前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开发仍进展缓慢,整个养老产业则被称仍处于“沉睡”阶段。在如此庞大的老年需求,及潜在商机的吸引下,日本企业已开始悄无声息地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开始试水、探路(详见拙文《日本护理企业抢占中国养老市场》)。

何为“养老产业”

在日本,存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顾名思义,“养老事业”主要指由政府主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整体上是非营利性的。日本为此还颁布了众多法律来确保其公平、公正。

与之相对,“养老产业”则多为民间资本经营的面向老年人的营利性事业。在日本,“养老产业”主要分为六大块:老年住宅(收费型老人公寓、老人集体住宅、昼夜看护服务旅馆等)、老年金融(终身险、看护险、特殊医疗保险、养老金代管等)、家政服务(家务、保健护理、登门洗澡等)、福利器械用品(疗养床、轮椅、拐杖、多功能便池等)、文化生活服务(老人旅行、老人大学、体健等)、其他(老人生活用品开发、销售)。

总体而言,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带动效应。老龄人口的增加无疑会拉动医疗卫生、休闲保健、托管托养、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信息咨询等老龄人群服务需求的增长。

不管是“养老事业”,还是“养老产业”,其最大的课题仍是护理问题。日本在1997年12月制定了《护理保险法》,并从2000年4月起实行“护理保险制度”。护理服务分为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两大类。仅居家护理服务的种类就多达14种。

护理保险的实施,让日本利用护理服务的人数骤增。企业、医疗机构,农业协会、NPO等各主体的参与,也使得日本护理市场在竞争中不断扩大。据统计,日本护理产业吸收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社保领域,仅家庭护理员就已达到40万,将在护理设施工作的人计算在内的话,护理从业者将超过100万,这一规模超过汽车产业的员工数。

“养老产业”何以兴起

目前,日本方面盯准的主要是以中国先富阶层为对象的高端养老市场。整体上尚蹒跚学步的中国养老产业应如何拓展,养老产业模式应如何构建,都还很不明朗。

反观日本,早在1950年代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1950年制定的《生活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责任、无差别平等、最低保障等理念。据此,日本政府遍设养老院,重点救济无依无靠的贫困老人。1958、1959年又相继出台《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法》,确保养老、医疗实现全民覆盖。这些举措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安定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意味着日本的社会保障从救助走向保险(详见拙文《日本通往“最适宜养老国家”之路》)。

1963年,日本制定颁布《老年人福利法》,这是“福利六法”体制(注:指“儿童福利法”、“身体障碍者福利法”、“生活保护法”、“精神障碍者福利法”、“老年人福利法”、“母子及寡妇福利法”)的第五部法律,也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一项法律,被誉为“老年人宪章”。

这一法律确立了日本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其提出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尊敬老年人”、“促进老年人自觉”、“确保老年人社会参与机会”,并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有增进老年人福利的责任。

经过这一系列的积累铺垫,1970年代,日本的养老产业开始兴起。在当时,整个日本社会开始走向老龄化。仅靠“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于是民间资本被鼓励参与养老领域。

1974年,日本厚生省(注:现厚生劳动省)公布“收费养老院设置运营指导方针”,对养老机构的属性、设施标准、人员配置、服务标准和优惠贷款制度等做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养老机构每年都需向相应的政府部门提交报告,接受其行政指导和监督。

这一规范的提出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但仍然未能有效地杜绝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市场混乱,当时的日本一度出现养老机构乱立、养老产品乱开发的局面。

为此,1980年代,日本政府不得不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开始导入“银色标志”制度,成立由消费者和厂商代表及学者等组成的“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老龄产品和服务及其厂商进行认证,并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

到了1988年,社会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更加旺盛。为此,日本政府对社会福利及医疗事业团体法进行大幅修改,为民间兴建或经营具有医疗、看护功能的福利设施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并给予税收优惠。市场需求旺盛,加上政府的此些举措,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

1994年,日本的老龄化率超过14%,正式迎来所谓的“老龄社会”。同年3月,日本老年社会福利展望恳谈会发表《21世纪福利展望》,提出应建立“尊重老人意愿的以自立为目的的利用型体系”。同年12月,日本政府出台影响很大的“新黄金计划”,即新的《推进老年人保健福利10年战略》。这一“10年战略”主要包括充实地区服务、支援老年人自立、综合实施痴呆症老年人对策、促进社会参与等内容。

同时,以护理社会化为目标,1997年制定《护理保险法》,第一条即规定:“随着年龄增加,身心变化带来的疾病需要护理,„„制定护理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的保健医疗水平,增进社会福利”。

1999年12月,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注:现财务省)、自治省又共同制定《今后5年老年人保健福利政策的方向》,被誉为是“黄金计划21”。这一基本方针规定:要建设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维护老年人尊严;支援自立;建设互助地区社会;提供利用者满意服务等。

至此,日本的养老产业基本上蓬勃发展了起来。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日本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日本的养老产业也随之水涨船高,目前已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即便如此,日本的“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也仍然处于无法完全满足养老需求的状态。就拿最基本的老年人专门护理人才——“介护士”而言,一般都必须修完13门必修课,并通过介护士统考后才能拿到资格证,然后在统一法律规范下持证上岗,但目前约50万名介护士,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介护士匮乏正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

上一篇:如何申请加拿大留学转学分?下一篇:工地三级安全教育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