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的历史典故

2024-04-17

信义的历史典故(精选6篇)

篇1:信义的历史典故

精选有关信义的历史典故

1、举贤尽忠,死抗皇婚。

义乌人杨乔是汉朝名臣杨旋的哥哥,他容貌英俊帅气,治事干练,才华出众,深得汉桓帝赏识,官任尚书。他举贤尽忠,7次上书举荐贤士孟尝,但汉桓帝都置之不理,却深爱他的才干和相貌,并下诏将公主许配给他做妻子。杨乔坚决不同意,他开始绝食,以死抗婚,以死诤谏,在第七天的时候饥饿而亡。他不畏强权,凛然正义,以死尽忠明迹。(《后汉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八《张法腾冯度杨列传》及《孟尝传》等有记载)

2、施粮救荒,急人所难。

义乌人骆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濡须都督,当年发生饥荒时,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都很困乏,骆统为此减少了饮食。他姐姐回娘家时见他这样很难过,多次询问原因,骆统说:“连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怎么忍心独自吃饱饭呢!”姐姐深受感动,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骆母也认为骆统很有贤德,于是就分粮施舍救了不少人。骆统很有才干,打仗也很行,他的许多主张孙权都予以采纳。他认为占募的做法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应急速停止,孙权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清官零陵太守徐陵死后,家中的田地、童仆、奴婢等都被地方霸主和强人抢掠一空,徐陵的儿子徐平落难。骆统知道后,一面代为申冤,一面亲自上书,请求孙权思贤嘉善,救济徐平。后来孙权安排徐平职位,徐平为吴国立了许多战功。骆统急人所难,关爱百姓,疏财侠义,展示了青年将领的宽阔胸怀。(《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和《会稽典录》等有记载)

3、致诚孝义,感天动地。

晋代东阳人许孜是孝义的典范。许孜二十岁时拜豫章太守孔冲为师,后来孔冲去世,许孜听说后非常悲伤,前去吊唁,并送丧到孔冲的家乡会稽,三年间一直吃素,在灵前服务,穿孝服。不久,他的父母也去世了,许孜骨瘦如柴,只能靠扶着拐杖站起,他把墓地建在县城东山,坚持亲自背土,不受别人的帮助。有人可怜他病弱劳累,苦求他接受帮助,他只好在白天不阻止别人的帮助,但到了夜里,就把别人帮他做好的部分去掉。因为服丧他还休了妻子,整天就住在墓旁,并在墓边种了五、六里的`松柏,有只鹿破坏了他的松树,第二天鹿竟被猛兽杀死在那棵树下;许孜为鹿做了坟,猛兽就在许孜面前自杀了,他叹息着把猛兽埋了,从此这片树木不再被破坏。二十多年后,许孜另娶了妻子,把家安在墓旁,早晚向父母请安。皇上听闻后下诏书表扬了全家。这种师生情谊,父子孝义,诚实之心,连猛兽都能被感染。(《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孝友》有载)

4、民族大义,感化盗寇。

宋代义乌人宗泽一身正气,一心为民为国。宗泽在任馆陶县尉时,鄜州廷帅吕惠卿传檄给宗泽,命他与县令视察黄河堤防,檄文到达时正赶上宗泽的大儿子去世,但宗泽无任何停留就上路了。吕惠卿听说后感叹道:“真可以说是为国而忘家之人!”秉义郎岳飞因触犯法律要被刑法处置,副元帅宗泽慧眼识英雄,交给岳飞五百骑兵,让他戴罪立功杀金兵,结果岳飞一举大胜,于是他升任岳飞为统制,成了自己的得力干将。

王善是河东大盗寇,拥有盗众七十万人,一万辆车,想要占据京城。宗泽单人匹马赶到王善大营,哭着劝王善为国出力,宗泽出自肺腑的一番话感动得王善也哭了,于是投靠了朝廷。拥兵三十万的杨进,以及各拥兵数万的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人,在京西等地扰民,宗泽依次将他们招安。后来宗泽死后,杜充任留守,英雄不再被重用,许多人又去当了强盗。

宗泽性格直爽讲义气,亲友中贫困之人大多靠他活命,而他给自己的东西却很少。甚至死前关于家事未留一言,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宋史》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十九《宗泽传》有载)

5、舍身殉国,义薄云天。

宋代东阳人李诚之是吕祖谦的得意门生,在知蕲州时积极备战,酒库每月发放给守城官员有四百五十钱,他将自己的这份充入公款以帮助部队的粮食供应。嘉定十四年二月,金人进犯淮南,当时李诚之已经过了任期,但代替他的人还没到,本想先送妻儿回去,但听说有紧急事务就耽搁下了,他与幕僚们说:“我作为一个书生多次担任边远地区的镇守官,现在年纪已经七十,只差一死罢了。必当与同僚们合力守城,不成就战斗到死。”在他的率领下,击退金人无数次的进攻,甚至出城夺了敌军的大印。金兵派人来劝降,他将其杀之明志。后金兵集合十八万人来总攻,李诚之用忠义激励将士。城破后又率兵与敌巷战,敌我死伤相当。他儿子力战而死后,他本人在刎颈自杀前呼叫家眷赶快自杀。于是他的妻子和儿媳、孙子都跳入水中自尽,“取义成仁”。后李诚之被朝廷封为“正节侯”,在蕲州建立祠庙,赐名“褒忠”。(《宋史》卷四百四十九,列传第二百八十《忠义四》有记载)

6、不畏强权,孝义双全。

宋代金华人吕祖俭是吕祖谦的弟弟和学生,正准备奉命赴任去管理明州仓库时,恰逢哥哥吕祖谦去世。按照当时法令半年不上任就算超过了上任期限,但他宁愿冒丢官的风险也一定要为哥哥守

篇2:信义的历史典故

故事发生在湖北,孙水林兄弟俩每年都会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年底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带着26万元现金及家人连夜赶回武汉,不曾想到途中遭遇重大车祸,一家五口全部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忍着伤痛,再次上路,终于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所有工钱送到了60多名农民工的手中。

兄弟俩的诚信之举深深打动了全中国的人。孙东林来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的承诺在网上广为传播,这兄弟俩,被人们称为“信义兄弟”。有更多的工人愿意与他们携手并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工人的无比信赖和世人的高度赞美,使得自己的事业发展的更加顺利。他们也因此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省总工会授予兄弟俩“五一”劳动奖章。

篇3:50里的信义

春秋时期的某一天, 在燕国通往齐国的驿 (yì) 道上, 一队人马旌 (jīnɡ) 旗招展, 护送着两位君主缓缓而行。这支浩荡的队伍, 是燕庄公为齐桓公送行的队伍。之所以摆出如此隆重的仪仗, 是燕庄公为了表达一份由衷的感激之情。

原来, 燕国北边的山戎 (rónɡ) 人经常侵扰中原, 燕国深受其害, 但苦于军事实力有限, 一直不能根除这个祸患。于是, 燕庄公便向强大的齐国发出邀请, 请求齐国派兵援助。齐桓公与仲父管仲分析了形势后, 认为山戎虽然与齐国不交界, 但一旦让他们攻破燕国, 无异于自己的后院起火, 到那时与南方强大的楚国竞争, 难免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更重要的是, 既然是盟主, 盟国有事而不出手相助, 有失威信。于是, 齐国不仅派兵讨伐, 齐桓公还亲自出征。战斗进行得虽然艰苦, 但还算顺利, 强大的齐军在燕军的协助下, 一路向北高歌猛进, 一直打到孤竹国, 不仅打垮了山戎, 活捉了山戎首领密卢, 还顺道灭掉了孤竹国。

联军取得了孤竹的500里土地后, 齐桓公展示了大国之君加盟国之主的气度, 大手一挥, 将500里土地全部送给了燕国。燕庄公诚惶诚恐, 不敢接受, 说:“我靠您的帮助才得以保全国家, 内心已经感激不尽了, 怎么还好意思再额外获得这么多土地呢?”齐桓公倒也没唱高调, 诚恳地说:“这些地方离齐国很远, 我也没法管理。这些地方很重要, 只要你能治理好, 使戎狄不敢再来侵犯, 并按规矩向周天王进贡, 我也就满意了。”

燕庄公看齐桓公一片真诚, 便接受了这500里土地。为了表示感激, 除了举办盛大的宴会为齐桓公饯行之外, 燕庄公还亲自远送, 两个人边走边谈, 谈得十分投机, 不知不觉之间送出了燕国国界, 深入齐国50多里。齐桓公发现以后, 立刻停下马, 郑重地对燕庄公说:“按周礼的规矩, 诸侯送诸侯, 是不能送出自己国家的边境的, 我怎么能违礼呢?”又坚持把这50多里送给了燕国, 让脚下的地方变成了两国的边界。

齐桓公的这一举动让燕庄公很意外, 继而又大为感动。

齐桓公在春秋称霸, 是在周王室衰落, 诸侯为争夺利益而长年争战的背景下进行的。他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 从而一呼百应, 登上盟主宝座。尊王不光是说给别人听的, 关键是自己要信守诺言, 率先垂范。所以, 当燕庄公无意中多送出50里时, 齐桓公宁愿割让这些土地, 也不肯违反周礼的规定。细节往往具有最鲜活的生命力, 它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贪财利、唯重信义的高大形象。许多诸侯得知了这件事后, 纷纷前来朝拜, 表示由衷的臣服, 齐国的霸主地位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齐桓公送出的不过是50里的土地, 但得到的却是超越国界的宝贵人心。世界上真正的征服, 从来都不是一种武力的占领, 而是一种对信义的坚守。

篇4:信义的历史典故

关键词: 信义文化 信义城市 传承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信义思想,这些思想经过实践,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信义文化”,并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古代“信义文化”历久弥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信义城市建设中,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信义文化”,对加强当前信义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古代”信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传统文化中,“信义”是为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什么是“信义”?“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人从言,人言为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信,诚也;诚,信也”。可见,“信”与“诚”同义,现代汉语的“诚信”,指诚实守信。“诚信”是立身处世、自我修养的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道德基点。“义”,古语作“義”,其原意是“正义”“道义”,也指公平正义。可见,“信义”二字已涵盖了“诚信”和“正义”两方面的意思,既要恪守诚信,又要坚守正义,做人做事都要符合诚实守信和道德正义的标准,说出的话必须履行,做事必须讲究道德规范。

1.“信义”是人们积极追求的君子人格。“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核心要义就是要人们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成就君子人格,其中,信义是最基础的道德规范。古代“信义文化”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告诫弟子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其中“谨而信”就是要求弟子们不轻易许诺,一旦承诺则必须做到,孔子说:“信以成之,君子哉。”以诚信做事,才是君子的人格。《易经说卦传》“立人之道,曰仁与義”,把“义”与“仁”并列看做是为人之道。朱熹很推崇孔子时代鲁国的“重礼教,崇信义”,把“信义”看做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在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上,历代儒学先师都主张“重义轻利”,在道义面前,个人利益是无足轻重的,鄙视见利忘义,如孔子把是否重“义”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为了富贵做不义的事情,对我来说,这样的富贵就好像浮云一般不值得留恋。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因为“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如果弃“义”而用“利”处理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情分都将失去。孟子还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正义面前,生命都可以舍去,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浩然正气。汉代大儒董仲舒也表达过“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他提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种“不谋其利,不计其功”的处世观,正是儒家对义利观最深入的概括。

2.“信义”观是各派思想家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先秦时代,尽管各派思想家围绕天人关系、人性善恶、宇宙本源、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知识分子们展开了激烈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势,但是,在道德自律上,在信守诚诺上,在坚守正义上,各派思想家均能达成统一认识。除了儒家,古人对“信”和“义”的认识大多比较统一,如墨子坚守正义,最痛恨滥杀无辜,反对以弱执强,以众欺寡,面对战国时期的侵略战争能路见不平一声吼,因为他说“吾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韩非子肯定晋文公“为政以信”的做法,认为只有为政以信,才能称雄于天下。《淮南子泰族训》“圣人一以信义为之准绳,中之者谓之君子,弗中者谓之小人”。把信义作为衡量是否圣人人格的标准。后代的思想家也都提出相似理论,如王安石认为国事应“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苏洵称赞“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这些学派学说形成鲜明的信义文化体系。

3.古代“信义文化”非常注重人的自律。“信义文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责任和伦理规范,一直被视为立人之本、修身之道、为政之基,它对于推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行各业的人都把信义看做是人最宝贵的品质,并以此自律。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守信群体,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记载了一批“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的侠客,“信”作为他们的人生追求,其内涵就是重诺、守诺、履诺,一言九鼎,言出必行。商人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把从商信誉看得比泰山还重,据史书记载,晋商“轻财尚义,业商而无市井之气”,这个群体奉“信义”为职业道德,并有严格的惩罚措施,若有欺诈行为,就会被同行所耻,为乡人所鄙、亲人所指,甚至失去经营权。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商人自律颇严。古代以十六两为一斤,商人所有的十六两秤就由十六颗星组成,这十六星除了七颗北斗星和六颗南斗星外,就是福禄寿三星了。在他们的心目中,“福禄寿”三星就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如果商人少给一两,就是缺福;少给二两,就是既缺福又缺禄;少给三两,就是福禄寿俱缺,这已是非常大的毒誓了,一般人不敢昧着良心做事。生意人的“意”字,古代有种解释,“意”字上边一个“立”字,就是见到买主一定要立起来以示礼貌;中间一个“曰”字,就是立起来后要主动与买主讲话,而且讲话要和颜悦色;下边一个“心”字,是说做生意要与买方共心,讲究信誉,只有这样,才能把生意做强做大,所以古代的生意人最重视的就是“信义”二字。对于读书人来说,诚信更是为人之本。曾子为诺杀猪,教育出一个诚信的孩子;樊於期为国家舍身守信,杀身成仁;张良纳草履三度赴约,终获老人赠兵书成一代名臣,关公尽忠尽力辞荣华守誓言,大忠大义可歌可泣,等等。

4.古代“信义文化”,突出官德的示范作用。古代信义价值体系体现在具体官场上就是取信于民,强调信义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公职人员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发挥官德的示范作用,是信义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的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中,保留着大量相关论述,从不同角度论述公职人员信义价值之内涵。如,韩非子提出统治者要通过律己守信救济国家饥荒,要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西汉扬雄提出:“君人者,务在殷民阜财,明道信义,致帝者之用,成天地之化。”认为作为一国之君,治理国家一定要做到国富民强,传播道义,这样才能发挥作为国君的大用处。这些理论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于“信义政治”的深刻理解,而作为历史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对古代官场信义内涵的界定及解读也需要放宽视野。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德规定既有共同点,又各有侧重。如:西周有智、仁、圣、义、中、和“六德”,以及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秦朝有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善”;汉朝有质朴、敦厚、逊让、节俭“光禄四行”;晋朝有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中正六条”;唐朝有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四善”,等等。总体上看这些规定既反映了古代从政者的信义道德修养和素质要求,又确定并引导着从政者职以上关于官吏职业道德操守的具体规定,大多是关乎信义道德修养的范畴。从中可以看出,首先,古人都强调居官者必须具备“公正无私”之德。“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就是说执政者能以公心灭私欲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赖归服;不偏袒少数人利益,不结党营私,国家的政令就能畅通,国家就能兴旺发达。其次,古人认为清廉勤谨是最重要的官德和公职人员信义,“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这一点受到普遍认同。

二、古代“信义文化”对“信义城市”建设的启示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信义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中国传统“信义文化”为当今的信义城市建设提供了许多可以研究的资源,值得总结和探讨。

1.加大“信义文化”的宣传力度。中国古代,“信义”是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信义思想对加强社会统治、推进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社会上出现的信义学派、学说,其作用是文化以润其内,养德以防其本,作为统治阶级也是乐见其成,因为各学派学说的信义思想在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上、在倡导社会正气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下的“信义城市”建设,要在“信义文化”上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要大力开展学术讨论,丰富“信义文化”的内涵,并在社会上营造深厚的“信义文化”氛围;既要加强专项研究,又要深入开展专门宣传,让宣传教育发挥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作用。在信义城市建设氛围营造方面,要突出三方面内容:一是教育要突出信义主题。二是活动要突出信义载体。三是选材要突出信义人物。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倡导“信义文化”价值理念,树立正面、正气的社会风气,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杜绝不讲诚信、唯利是图之社会歪风;完善相关法制,惩治不讲诚信的害群之马;要让每一个社会公民了解“信义文化”内涵,健全信义人格,争做信义公民。

2.深入“信义文化”的价值讨论。信义作为社会道德的范畴,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特征:一是“信义文化”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准则。信义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是人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孔子认为“君子必诚其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二是“信义文化”是人际交往的社会规则,少了它,一个人无法取信于人,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三是“信义文化”是还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准则。国无信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体系,对内不能信服于国民,对外不能信服于别国,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注重提炼公众社会准则,这两年,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各地都在提炼适合自己区域的文化价值观。如北京、上海都提炼了各自的城市价值,各行业也正在提炼自己行业的价值观。浙江省开展了“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最终,把“务实、守信、崇学、向善”这四个词作为具有浙江特色的价值观表达方式。同样,在“信义城市”建设中,也要加强主要精神提炼,以此作为全市人民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注重自律在“信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古代“信义文化”中,坚持“文人有文道、商人有商道、官场有官道”,并以自律推动信义作为一个人的评判标准,更成为一个人自觉的行动,其自律教育和自律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和启迪。借鉴信义城市建设讲,我们在注重信义氛围营造,开展信义城市教育的同时,要注重行业自律精神的培育,特别是涉及民生领域信义自律精神的培育。这几年,金华着力在旅游领域、商业领域、医疗领域、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信义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扩大了金华信义建设的影响力。下一步要突出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一是要加强各行各业自律制度的制定,形成行有行规,强化自律;二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营造欺诈可耻、诚信光荣的氛围;三是采取强硬的手段对缺乏诚信、道德不良对象进行打击、曝光。通过曝光不讲信义的行为,坚决消除当前社会上不讲诚信、没有信义等不良行为,特别是法院系统、银行系统、工商系统要加强对不执行法院判决,不归还借款、假冒伪劣产品的曝光力度,不断深化和促进行业自律。

4.强化政风在信义教育中的示范意义。当年鲁国的执政者季康子苦于盗贼蜂起,问计于孔子,孔子的锦囊妙计是:“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你自己不贪婪,就是重赏之下老百姓也不会偷东西呀。这位大臣后来又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对官员品德本就怀着极高的期待,希望能够比普通群众有更高的道德追求。但是不时发生的官员道德低下事件,却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严重有损领导干部的形象。信义城市建设要从党风政风抓起,发挥党员干部在信义城市建设的示范作用。干部要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廉洁自律为重点,并对干部德的考核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提出要求。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就是修身,对于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主要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要做到慎微、慎独、慎权、慎欲,重品行、讲操守,自重、自省、自尊、自爱,不断提高道德水平、陶冶道德情操、养成道德习惯,使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常有升华。既要重视上级对下级的表率示范作用,重视从身边发现和树立正面典型,又要注重反面案例的警示教育,只有领导干部的从政信义道德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的信义意识就会不断强化,信义城市建设才能取得切实成效。

参考文献:

[1]董小琴.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与传统儒家信义文化的关系[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01.

[2]涂可国.儒家诚信伦理及其价值观意蕴[J].齐鲁学刊,2014.03.

[3]贡振羽.从儒家思想看晋商文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2.

[4]孙殿高,杨毅.关于培育和弘扬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

篇5:信义的名言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意译:与朋友交往,说话要有信用。

轻诺必寡信。

——《老子》

意译: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君子一出口无反悔之言,一动手无更改之事,诚之于思故也。

——[明]吕坤《呻吟语》

意译:君子话一说出口就不会反悔,一动手做事就不会再改,这是深思熟虑的原因。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先秦]《庄子·渔父》

意译: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人所以立,信、知、勇也。

——[先秦]《左传·成公十七年》

意译:人之所以能够顶天立地,凭借的是信用、智慧和勇气。

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意译:男子汉大丈夫把信义当作最重要的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先秦]《老子》第十七章

意译:诚信不足,就让人觉得不信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先秦]《论语·为政》

意译: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他能办成什么事。

修辞立真诚。

——[先秦]《周易·乾·文言》

意译: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与国人交,止于信。

——[先秦]《礼记·大学》

意译:与人交往,关键是讲信用。

人之所助者,信也。

——[先秦]《周易·系辞上》

意译:人都帮助有信义的人。

兄弟不信,则其情不亲。

——[唐]武则天《臣规下·诚信章》

意译:如果兄弟之间不讲信用,相互之间也不会亲近。

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先秦]《吕氏春秋·贵信》

意译:每次说话做事都讲信用,谁对他都会很好。

君子信誓,不迁于时。

——[汉]《王粲集·赠蔡子笃》

意译:君子说话做事是讲信用的,不因时间变化而变。

以实待人,非惟益人,惟己尤大。

——[清]郭嵩焘《日记》卷一

意译:实实在在地对人,对别人有好处,对自己更有好处。

一诺千金。

——[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意译:一个承诺抵得上千两黄金。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晋]傅玄《傅子·子路》

意译:你以讲信用对待别人,即便偶尔做出了不诚实的事,别人还是以为你是诚实的,不会怀疑你;以不讲信用待人,即便你想讲

信用,人家还会怀疑你不讲信用。

失信不义。

——[先秦]《左传·成公八年》

意译:一个人不讲信用就难以立身处世。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先秦]《礼记·儒行》

意译:不把金玉当成宝,而把忠信当做宝。

失信不立。

——[先秦]《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意译:不讲信用就无法立身立国。

民无信不立。

——[先秦]《论语·颜渊》

意译:自古以来,失去人民信任的执政者是站不住脚的。

小信诚则大信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意译:小事上讲信用,这样讲信用的名声就有了。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袁采《袁氏世范·处己》

意译: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小利害信,小怒伤义。

——[先秦]《管子·问》

意译:贪图小利容易损害信用,而发泄小怒容易损害义气。

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甚至交给某一个两个人,自己一点也不动脑筋,只是相信别人,那太危险了。

——巴金《随想录》

退出人海,做一个旁观者,会使你懂得一些别人所来不及发现的道理。

——罗兰《罗兰小语》

生活是欺骗不了的.,一个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冯雪峰《与青年人谈心》

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

——巴金《说真话之四》

言出必信

——[德国]蒙森《罗马史》

诺言是神圣的。

——[波兰]显克微支《洪流》

信用是由接受灵魂的肯定所决定,不信是由接受灵魂的否定所决定。

——[美国]爱默生《代表人物·蒙田》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国]巴尔扎克《奇双会》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篇6:信义的议论文

信义是指诚信和道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道义则提醒人们在思想和言行上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

在中国古代没有法律,没有用来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明文准则,但那个时候的社会井然有序,其中信义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三国演义》里桃园三结义就是重信义的一种体现。

小时候我是个武侠迷,喜欢那些大侠的正气凛然,一言九鼎。在小说的江湖里,他们歌颂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把信义二字看的比生命更重要,通常以背信弃义为奇耻大辱。即便是关乎国家的危难与和平、两代世人的恩怨情仇也不用签订什么合同,他们说出的话就是合同,话出如山,说了不算数为江湖大忌。

在历史上,有关信义和与之相反的.故事不胜枚举。

楚汉相争时,项羽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季布,他为项羽出生入死,立下不少大功,因而刘邦对他深为痛恨。项羽大败后,汉高祖下令以千两黄金的重赏捉拿季布。季布平时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做,从不让人失望。正因为这样,许多人都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时候很多敬重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有个他旧日的朋友不仅没有被重金所迷惑,而且还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

在《疯狂的骗局》里,极重信义的裱画师尚雨霖在二十年前为别人看管一幅价值不菲的古画,而这幅古画的主人至今未将这幅画取走。他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此事,将其嘱托给大儿子尚斌。从此尚斌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寻找之路,历经千辛万苦,几乎失去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但他在寻找古画主人的同时,也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信义,也得到了一个人的尊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人重诚信,讲道义,自然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友谊。反之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好处,失信于朋友,就会因为得到了这点好处而毁了相比于物质重要的多的声誉。

周朝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所处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上连年旱灾,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一个残暴不仁、昏淫无道的君主。他不但不救济百姓,反而重用侫臣虢石父对百姓加紧了盘剥,激化了阶级矛盾。后来更是为博爱妃一笑,烽火台上戏诸侯。等到西戎真的来犯时,各诸侯以为是周幽王故技重施,都不再理会,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被杀死,西周就此灭亡了。

上一篇:锻造项目链条推进转型升级下一篇:空气净化器使用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