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2024-04-12

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2篇)

篇1: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1)

通过三天的培训学习,使我对应急管理工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应急预案在街道工作中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现就如何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我的认识是:

首先要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责任。街道应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创建实施方案,将应急管理工作的每一项都落实到每个部门和责任人。

其次营造应急管理工作氛围。街道应制定应急演练计划,经常组织维稳工作人员开展练兵。大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意识、责任意识,推动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再者就是制定应急管理工作预案,加大防范措施。一是对当前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深入认真的分析,结合本街道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应急管理工作预案。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特别是贯彻落实好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三是以防为主,加强管理,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XX街道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并成立了应急预案编制领导小组,履行值守应急、预案管理、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街道应急管理工作的运转枢纽作用,建立建全了覆盖街道各社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部署下,XX街道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紧密围绕街道工作大局,结合各社区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妥善处置,把突发事件控制在掌握之中,较好的完成了应急管理工作任务,确保了社区居民的安全。具体做法是:

(一)完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责任。

(二)逐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工作措施。

(三)建立健全值班值守机制,完善应急信息报送工作制度。

(四)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应急救援演练。

为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建立了一支“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综合队伍。这支队伍大多分布在街道和基层社区,配备了一定数量各种抢救装备,具有一定综合救援能力,在关键时刻能拉得出、救得上、抢得来,目前已成为XX街道应急救援的重要力量。为此还建立24小时应急信息报送制度,各应急管理信息联络员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并按要求在第一时间报送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在双休日、节假日及政治敏感期等重要时间段,必须每天上报当天情况,坚决杜绝重要信息迟报、漏报、误报、谎报和不及时续报等现象,实现信息报送的程序化、规范化、及时化运作。在应急管理宣传工作中,XX街道还通过信息平台、群等方式对居民进行应急管理的宣传,效果明显深入人心,使社区居民对应急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并得到了他们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从而使得社区居民基本树立了应急管理理念,认识到应急管理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认识到学习掌握应急知识的重要性。

XX街道接到预警信息后,迅速核实情况,对情况属实的,及时上报领导。随后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各部门应急预案,立即拟订相应工作措施。及时、有效地开展先期处置、控制及事态发展,将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并根据防控情况及时调整措施,防止事态扩大。为保障各社区居民安全,长期以来坚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活动。明确安全责任,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方针,坚决反对“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加强安全监管。对辖区内住街点、居民区进行排查,重点检查火灾隐患,对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场所及时清理。同时,还定期查看小区各处的下水井盖,以此来确保社区居民的出行平安。

XX街道在平时及敏感时期、重大节庆期间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机制,促进安全社区向“预防为主、条块结合、综合治理”的工作运行机制转变。

二、巩固安全社区建设成果,持续提高安全社区运行绩效。

三、提升层次,优化安全社区结构,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安全社区建设。

四、以安全社区创建为载体,推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XX街道在接到群众纠纷及街道派出所、社区警务室、街道办公室处理群众及辖区范围内紧急突发事件时的做法如下:

1、及时地组织维稳人员赶到现场,安排现场抢救和警戒,调度、妥当、科学、合理地安排维稳人员化解矛盾及进行现场施救。

2、适时增派抢救队伍,有效遏制事态扩大,保护现场,妥当处理善后处理工作。

3、组织事件调查,维护社会稳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事件的处置情况。

事件平息后,XX街道会尽快做好善后处理工作,查清受损情况(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督促和组织开展修复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并进入实地察看、核实灾情,安置受灾群众。积极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协助有关部门解决抢救、医治、转移伤病员及死者善后处理及家属抚恤工作,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在应急管理工作虽然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但离上级主管部门的严格要求还相差甚远,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XX街道坚持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只有深入实际,才能深化认识;只有广泛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才能拓宽认识;只有积累总结各种意见,才能提高认识。应该把“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经常化、制度化,应急管理工作才能得到长足进步。

培训回去后,我们应以崭新的姿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为促进xx平安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2)

6月2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成都举办了一期《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及应急求援管理实务》培训班,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与事故应急救援案例相结合,特别是对应急救援管理方面让我的感受颇深。

一.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确实是企事业单位必不可缺的。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应急救援不力成为生产安全事故后果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一旦发生事故,伤亡人数也会大大增加。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主要依靠事后处理的传统模式,将事故预防工作提升到更加积极、更加超前的层面,来促进安全生产监管方式的改革和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完善。这样也才能更加有效、及时抢救受害人员,减少事故中人员的伤亡和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对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应急救援在预防事故、及时处理事故和避免、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存在着侥幸麻痹,重事前、轻事后,重处理、轻应急的倾向。二是缺乏事故应急救援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二.做好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工作对于我们也非常重要。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是非常庞大的,我在这里只想说一说我们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写。应急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预防阶段、准备阶段、相应阶段和恢复阶段。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就属于准备阶段。因为重特大事故对于我们的教训是十分惨重的,而编制应急预案有利于我们做出及时、有效、有序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损失,有利于应急准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编写应急预案也是各类事故的应急基础,还可以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另一方面也是“预防为主”方针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三.应急演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演习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演习,可在事故真正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包括人力和设备等),提高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岗位与职责,改善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增强应对突发重大事故救援的信心和提高社会应急意识。像“328”华晋焦煤集团王家岭矿透水事故中,煤矿队长带领组织人员逃生,起码那位队长是非常清楚逃生路线的,否则,115人的生命也是很不好说的。总之,应急救援预案编写非常重要,我们必须重视起来,结合本项目部的实际认真组织编写,一定要创造条件加以演练,可以在事故发生时,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

总之,这次培训学丰富我的理论知识,也弥补了自身的一些不足,更让我深深的理解了安全不光是口头上讲讲,做做样子,而是应该把安全理念深深的溶入全体员工的心中,时时刻刻牢记安全的重要性,全员参与,共同搞好安全工作。

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3)

12月5日上午,在街道的组织安排下,我参加了苏州市大学生村官培训,观看了省委党校副教授韩丹《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管理》的专题学习讲座视频。韩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旁征博引各方事件,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看完视频我感到受益匪浅,同时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基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如何正确处置好群众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任务重、责任大,需要不断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自身依法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性和紧迫性,同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妥善解决。

在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非常规状态下,政府同样必须依法行政。依法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应当遵循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职权法定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比例原则等依法行政原则,这些原则在抗击汶川地震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应当将非常规状态下的依法行政与常规状态下的依法行政结合起来。重视非常规突发事件在常规状态下的依法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认真学习,努力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关键是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准备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第一,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依法行政,公正文明执法,坚决防止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发生。

第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第三,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第五,以人为本,居安思危。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又不失人性化。

应对突发事件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政府与公众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充分做好了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建立健全了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了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加平安幸福,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更要积极发挥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应对公共事件的能力与水平。

篇2: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我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经市政府同意,我市于七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在广州天麓马术俱乐部举办了为期5天的全市企业领导应急管理培训班。培训由“第一反应”应急管理教官团队进行授课及指导演练。下面谈谈个人体会。

一、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包涵核心要素为:一是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

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第四,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落实各自承担的专 2

项预案,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遇事不乱。第五,积极开展应急宣传培训。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应急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公务员进行专题教育及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培训,全面提升应对管理水平。

三、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学习、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第一,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突发事件预警的起点。在和平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第二、建立具有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现在的突发事件多具有跨区域、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高度流动性,但政府在应急管理上,应多发挥地方和基层的作用。因为,分权的政府不仅能促使政府管理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转变,使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并产生更强的责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随着公民对公共政策需求回应性的提高,社会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权性 3

质的应急管理体系也成为可能。第三、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公共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持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是首要的选择。在此过程中,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伴生流言、恐慌等副效应,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处理成本。

应对突发事件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大家共同的事情。只有政府与公众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充分做好了预防、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建立健全了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了预防、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安定、和谐美好,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才能平安幸福。

篇3:浅析政府基层干部应急管理能力

一、防范预警能力

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人们无法完全杜绝它的发生。如果我们能有效地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这才是高明的决策者和有效的领导。1、及时觉察潜在风险。决策者应对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安全隐患具有敏锐的感知力, 必须始终强化安全意识, 及时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收集有效的信息, 还要及时觉察出外部环境存在的风险和威胁。2、迅速告知风险。决策者要善于, 建立制度机制, 将有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信息迅速告知有关职能部门。3、提前预防突发事件发生。要做到这一点, 一方面是要求依据国家应急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框架, 制定科学完备的地方性应急预案;另一方面是要根据各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事前布置与安排。这样应急管理工作就基本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危机决策能力

危机决策能力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决策者所表现出的科学快速的决断能力。要提高干部的危机决策能力, 首先要做到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努力使自己维持平稳的心态和冷静清晰的头脑。心态的稳定平静, 头脑的冷静清晰是决策者在危机面前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第二要排除各种干扰, 抓住问题的关键。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决策者都会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它们会扰乱决策者的思维。同时在突发事件中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也会提出不同的建议、要求, 影响决策者的判断。此时决策者要注意把握应急管理的关键。第三要注意把握角色要求。决策者要注意自己在突发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和承担的责任。角色不同, 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在突发事件面前的表现和要求就不一样。第四要善于发挥专家的作用。专家在应对突发事件上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要善于发挥不同专家在不同突发事件上的作用。这里的专家是广义上的专家是指各行业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专业人士。第五要善于收集真实信息, 迅速作出决定。决策者在作出决定之前一定要迅速掌握相关的信息和事态状况, 及时决策, 切忌犹豫不决, 贻误战机, 导致事态扩大和失控。

三、现场控制处理能力

现场控制处理能力是指在突发事件的现场实施有效控制, 科学指挥, 正确处理的能力。现场控制处理是应急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关键环节, 它对于控制事件发展, 降低事件危害, 消除事件影响等有着重要的关联。现场控制处理能力是决策者分析、判断、指挥、控制、决策等能力的综合反映。提高决策者的现场控制处理能力, 首先要求决策者有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沉着指挥的大将风度。这是对于决策者的气质、风度和心理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对对手和危机在战略上的藐视, 能有助于下属和群众在情绪上的稳定。2001年纽约世贸大楼被袭击之后, 时任纽约市长朱利安尼迅速赶到现场, 沉着指挥, 有条不紊地组织救援工作。他的表现赢得了媒体和民众的高度评价。其次, 决策者应做到冷静观察、分析, 作出科学判断, 驾驭现场态势发展。当决策者到达事发现场后, 首先要冷静观察, 听取事件信息汇报, 冷静分析现场情况, 作出科学的判断, 并能果断采取行动。因此现场控制处理能力, 既需要决策者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判断能力, 又要求决策者具备一定的胆略和冒险能力。

四、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指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决策者与各当事人、群众以及媒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关系的能力。鉴于突发事件的自身特点, 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由于不同的当事人和参与者有不同的心理和利益诉求, 往往会出现谣言四起的现象。与事件相关各方进行沟通和协调是为了及时消除谣言与误会, 积极地引导媒体和舆论, 从而获取民意的支持, 为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过程中沟通和协调一定要重视以下要求:一是要公开事态状况。面对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媒体告知事件的真相, 杜绝媒体将突发事件故意渲染。通过公开事态状况可以稳定人心, 防止流言四起。二是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 一方面通过决策者出面可以直接进行沟通消除误会或矛盾;另一方面让群众感觉到政府对事件的重视。决策者出面往往给群众一种定心丸的感觉, 可以稳定人心和局势。三是注重发挥专家的作用。许多突发事件人们可能并不了解真正的原因, 这就需要相关的专家来进行解释, 让群众了解真相, 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四是要强调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人员的纪律。在面对遭遇了损害的群众时, 必须强调身为“人民公仆”的热心、耐心、细心, 强调工作人员行为的一致性和严格的纪律性。

五、善后恢复能力

善后恢复能力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和对事件本身处置之后, 决策者对事件原因的调查, 对相关人员的处理和对问题的改进, 以及消除事件造成的影响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决策者的善后恢复能力。1、对原因的调查要快速全面。既要认真分析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 也要查找潜在的主观因素, 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2、对问题的改进要快速有序。通常造成突发事件的主观原因, 就是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失误, 这也是善后恢复工作的重点。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既要强调及时性, 又要注意次序性。一般来说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在纠正过程中可能会千头万绪, 因此善后恢复必须注意抓住关键点, 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第三, 对人员处理要合法合理。在不同的突发事件中, 有着不同的当事人, 如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受害人、事故处理人员、事件组织者、围观者、媒体等等。决策者必须根据他们在事件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 依法合理处理。第四, 社会动员迅速广泛。在一些对群众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事件上, 决策者要善于利用国家和全社会的力量, 来帮助受害或受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 并迅速恢复生产。第五, 要深刻总结教训杜绝同类事件的发生。决策者必须对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对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也要进行全面的总结, 防止同类事件在以后或其他地方发生。

参考文献

[1]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公共危机管理》, 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3]郭济:《政府危机管理实务》,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年版。

[4]陈秀梅、甘玲、于亚博:《决策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 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篇4: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时隔5年,还未走出汶川大地震的阴霾,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又发生里氏7.0级地震,灾难再次无情地降临这片山川秀美的巴蜀大地。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日即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其他社会突发事件,必须在“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的应急管理方针指引下,努力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而这,人员素质是关键。定期对相关应急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大力提高社会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知程度,是提高驾驭复杂局势、处置突发事件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全国第5个“防灾减灾日”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了解应急管理知识,关注电力应急培训。

篇5: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公司举办了为期5 天的培训班。下面谈谈个人体会。

一、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包涵核心要素为:一是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必须借助于公 2 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抗风险能力。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第四,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落实各自承担的专项预案,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遇事不乱。第五,积极开展应急宣传培训。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应急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公务员进行专题教育及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培训,全面提升应对管理水平。

篇6:应急管理局培训心得体会

一、培训基本情况

培训期间学习了《芦山地震应急响应情况》、《地震观测与预测预警》、《地震灾害及处对策》、《地震救援案例介绍》、《地震灾害现场评估》、《灾害救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国际应急管理体系概论》、《新闻媒体的应对》等课程,最后进行了应急预案推演模拟。本次培训的教官都是来自国家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专家,都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上课的过程中,结合大量实例,讲解了目前防震减灾工作所处的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整个培训安全顺利、效果明显、受益匪浅。

二、个人主要收获

一是重新认识目前防震减灾工作的环境。首先是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接处,地质形势复杂,地震、地质灾害频繁,对我们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是目前我们的防震减灾工作处在一个很关键,也很微妙的时期,群众对我们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处在底谷,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第三是了解了地震预警的原理以及目前全球地震预警的发展形势,对防震减灾工作有了总体的定位与把握。

二是认识到了震灾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地震监测预报是基础、震灾预防是核心、地震应急救援是关键。只有把震灾预防工作做好了,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才能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为我们的地震救援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此次芦山地震中,汶川地震后的新建建筑、抗震加固建筑基本完好或破坏较轻,学校、医院等公用建筑没有明显倒塌现象,和国内同等级别、相同类型地震相比人员伤亡相对较轻。

三是认识到了应急救援第一时间的关键性。此次授课的武警总院的救援专家给出了一个救出时间与存活率的统计数据图,30分钟内救出的人员存活率高达91%,1天内救出存活率为81%,第二天和第三天救出人员的存活率都超过30%,而第四天救出的存活率仅为19%,第四天以后救出的人员存活率更低。而地震发生的突然性,导致外地应急救援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往往是地震1—2天以后。救援的第一梯队主要是当地的救援力量以及受灾群众的自救互救。

四是认识到了地震应急预案的必要性。培训最后一天模拟了地震应急预案的推演,全体参加培训的五十名学员分别模拟重灾区、轻灾区、外授省、中央四个组对预案进行了推演。通过推演认识到应急预案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有的防震减灾投入水平,使预案科学、实用、方便、具体、可操作性强,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是认识到了补充救援装备与进行专业培训的紧迫性。破坏性地震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地震救援中如果没有专业的救援装备,仅靠人力是难以在倒塌下来的建筑物废墟中开展救援工作的。培训工作的不足,容易导致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缺乏相关知识而无法开展工作。在汶川地震中,有些省的救援队伍5月14日就到达了地震现场,但是因为对地震应急救援知识的匮乏,在几天的救援工作中没有救出一个人。缺少培训,即使有专业救援设备,面对废墟也将不知道如何使用。缺乏培训,很可能会导致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甚至引起更大的灾难。20XX年2月22日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发生6。3级地震,其中一座没有完全倒塌的大楼内被压埋了大约30人,并且确定这些人大部分都活着,但是在救援的过程中,救援人员没有注意到楼下的煤气管道破裂,煤气泄露,救援中产生的火花引燃了煤气,整个大楼瞬间就被大火包围,所有被压埋人员全部被烧死在楼内,无一幸免。如果救援人员经过相关的培训,掌握了相关知识,这种悲剧很可能就会避免。

三、思考与建议

结合几天的培训,对我市目前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思考,疏理出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扩大救援队伍。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三支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但范围偏小,专业不全。下一步要在现有救援队伍的基础上,向卫生、交通、电力、通信、水力、燃气、化工、矿山、民生部门以及救援志愿者队伍扩展,把现有应急抢险队伍尽可能的纳入到防震减灾救援队伍中来,把地震应急救援作为各救援队伍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是认真开展培训,特别是专门针对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的培训工作。可邀请地震地质、应急救援、建筑结构、消防等方面的专家对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

三是进一步修订地震应急预案。科学、完善、可操作的预案可使抗震救灾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灾害损失程度。在修订预案的过程中,各部门(单位)要根据各自所担负的工作职责,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篇7:应急救援管理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应急救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

一个好的团队,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绝对是1+1>2的作用;在应急救援中,团队协作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好的协作,能及时有效让救援发挥作用;这次培训,彰显了团队协作救援能力在救援中的作用,让参训人员提升了作为救援员的应急救援意识,在团队协作中,最大量的发挥个人应急救援能力,为遇到突发事件处理,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

二、出色的指挥者是应急救援中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

常言道:将军不力,累死三军;现场救援中,一个好的指挥者是很重要的,他要在错综复杂的现场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运筹帷幄,把所有人有效的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有条不紊的处理各种急发事情。人与人之间合作,部门与部门之间合作,为了同一个救援目标,充分发挥自己在救援中作用,开展有效的救援。出色的指挥者,在救援中会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三、一套有效、完整、可实施的应急预案,让紧急救援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有效、完整、可实施的应急预案,让紧急救援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它能在现场紧急救援中,避免造成现场秩序混乱,有效做好个人防护,又好又快的开展救援工作。授课老师以一些典型案例,深入浅出讲述了一个公司、单位、部门、班组都必须编制自已的救援方案,建立一套可行性行动,对救援过程中遇到的化学品、危化品、有毒等一些需要现场解决的物品,才能有效保护自己。所以,有效、完整、可实施的应急预案是重要的。通过学习,我认为在救援过程中首先要保护自己,然后才有能力营救别人。

篇8: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一、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成效

一是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科优势, 逐步开发公共危机管理模块培训系列课程, 包括“公共管理理论与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公共危机管理的处理机制”等, 向学员介绍我国及西方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典型案例和经验。通过培训使领导干部全面把握突发事件的理论知识及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方法等。二是在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局级干部进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中开设了应急管理培训的课程, 并承担了国家人事部东西部对口支援的应急培训任务, 先后为四川、甘肃、宁夏等省市自治区举办应急专题培训班。三是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合作交流, 先后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浦东干部学院, 中组部培训中心及北京、上海、黑龙江、山东、陕西、广西、青海、浙江、辽宁大连等省、市、自治区党校进行研讨交流。

二、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思路

一是坚持开放, 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中加强培训。加强同市防灾应急指挥中心的合作, 建立了天津行政学院第一个公共应急培训基地;加强同市应急办的合作, 推动对全市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专题培训班的举办;加强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市消防局、市安监局、市地震局、市水务局 (原水利局) 合作, 成立应急管理培训师资库。二是坚持创新, 在积极深化教学改革中推进培训。先后开发了应对地震灾害情景模拟演练教学课件和应对抗洪抢险的情景模拟教学课件, 组织学员从防汛应急准备、组织抢险、实施分洪三个方面开展演练。三是坚持求实, 在做好需求调研中扩大培训。学院对委托举办的专题培训班都进行了前期培训需求调查, 根据各地区各单位的学员情况及需求, 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在此基础上, 从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角度来组织安排教学。不仅有本院教师讲授, 还有来自中央机关、本市各部门的专家领导讲授;不仅有学习制订应急预案的安排, 还有研讨交流和具体实施的指导。

三、继续推进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几点设想

1. 争取建成“天津市应急管理培训基地”。

积极服务于政府的中心工作, 争取市领导支持, 加强同市应急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的联系, 整合培训资源, 进一步发挥行政学院在全市应急管理培训中的职能和作用, 争取建成“天津市应急管理培训基地”, 使应急管理培训规范化、基地化和规模化。

2. 完善应急模拟演练体系。

适应加强处置公共事件能力培训的要求, 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一是加强处置公共事件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的研究, 开发系列教学课件, 为加强培训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建立在一个集教学、演练、训练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 并逐步完善模拟演练指挥系统、处置决策支持数据库系统、应急指挥大厅模拟系统等。

3. 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组成处置公共事件能力培训课程教学科研小组, 深化公共事件理论研究, 开展处置公共事件教学。二是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全国突发事件情况, 加强处置公共事件案例的收集、编写、开发工作。三是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建立师资库, 将所有和能为我所用的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摘要:以天津行政学院为研究对象, 首先介绍了该院近年来应急管理培训所取得的成绩, 然后总结了该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具体做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该院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设想。

关键词:应急管理培训,模拟演练,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兴玲.关于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哲学思考[J].理论探索, 2009 (5) .

[2]蒋春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方法与效果回顾性研究[J].河北医药, 2008 (3) .

[4]龚彬娜, 张志辉.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 2009 (S2) .

[5]宋英华.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应急管理的制度完善[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

[6]何铮, 朱良峰, 庄智一.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内涵、类型与风险识别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8 (6) .

[7]李华罡.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建设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 2008 (5) .

篇9: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行政学院进修班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7应急管理在进修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关键词:应急管理;培训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为了解各级领导干部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需求,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我们于2008年5月至2008年12月,分别对某行政学院第二期和第三期进修班、第二期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及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三个层面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99份,回收有效问卷231份,有效回收率79.35%。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问卷调查的对象情况

参与问卷调查的进修班学员共有145人,其中男性133人、女性12人,年龄在50岁以下占92.5%;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占95.8%;任现职年限在3年以下的占64.8%。

这些学员中90%以上都直接处置过社会安全、自然灾害及事故灾难等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但是,也有69%的人没有参加过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工作较忙,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另一方面是培训班太少,单位没有名额。详细原因如下:

工作忙,离不开,71人,49%。

培训班太少,单位没有名额,57人,39.3%。

无作答,9人,6.2%。

单位领导不支持,6人,4.1%。

培训时间过长,4人,2.8%。

认为没有必要参加,3人,2.1%。

单位经费不足,2人,1.4%。

无阻力,2人,1.4%。

家庭负担过重,脱不开,0人,0%。

参与问卷调查的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学员有22人,其中男性21人、女性1人;年龄在55岁以下占86.4%;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占91%;任现职年限以3年以下为主,占59.1%。参加过应急管理知识方面培训的占50%。其原因同进修班。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学员有64人。

二、问卷调查反映出的情况

按照对培训班的总体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及培训周期等问题分类,问卷调查反映出的情况如下:

(一)对目前举办的培训班总体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各级领导干部对目前政府举办的应急管理培训班都比较欢迎,认为总体培训效果很好和较好的占78.4%。见表1

但也有部分学员有不同看法,有40%的学员认为课程设置不适应工作需要;26%的学员认为教学形式单一;14%的学员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不高。见表2

在分析有哪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进修班有60%的学员认为,培训的内容对工作无太大帮助,还有26%的学员认为培训的时间安排不太合适。见表3

(二)对培训方式的看法

从调查结果看出,70%以上的学员认为开展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最好的方式,是由党校和行政学院组织。绝大多数学员认为脱产培训效果最好。见表4;每次脱产培训的最佳时间是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见表5;希望培训周期为一年一次或二年一次。见表6;每期班次培训的学员规模40~50人为宜。见表7

(三)对培训师资的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进修班和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的学员认为:应急管理培训的师资来源中,聘请管理咨询公司专家和行业专家应不低于50%,政府官员可占到40%左右,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教师在10%~20%为好。见表8

对授课教师要求具备实践经验强、知识丰富的,分别为77.2%和77.3%。见表9

(四)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调查表明,学员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案例分析,依次为:研讨式教学、模拟操作和参观考察等。进修班和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学员共同认为:培训的重点应是管理技能和体制机制;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有51.5%的学员认为培训的重点是体制机制。

回答通过培训最想学习的是应急技能和应急知识的学员,在进修班和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学员中各占50%左右。

在应对4大类突发事件中:进修班占65.5%的学员,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有40.9%的学员认为最急需进行培训的是对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置知识。

3个班次学员共同认为,为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当前最急需进行培训的前3项内容是:决策指挥与应急处置、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及舆论引导与信息发布。

在领导干部应该掌握的应急管理知识方面问卷中,进修班学员认为,应该掌握的前6项应急管理方面的知识分别是:应急决策指挥及应急处置能力、应急预防、政策法规知识、舆论引导与信息发布、处理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措施和方法等。

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认为,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应该掌握的应急管理方面的知识前6项为:实际操作技能、法律法规、应急管理理论、应对媒体的技巧、预防与准备方面的知识、决策指挥与应急处置方面的知识等。

三、对策建议

做好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把握应急管理教育的规律,抓好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培训机制等几个工作重点,确保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正确方向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干部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自觉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中的新问题,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为重点,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局,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的教学培训和理论研究,保证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二)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

在培训内容上,紧密联系学员关心的6个方面,以培养应急决策指挥及应急处置能力为重点,加大对管理技能和体制机制的培训内容。同时,要加强应急技能和应急知识的普及培训。在进修班和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中加大处置社会安全事件和事故灾难的内容。要深入到发生过各种应急突发事件的省市,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力争在近两年内编辑出实用性、针对性强的案例教材,逐步完善培训的课程体系,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切实做到“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

在培训方法上,根据课程需要并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注意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传统讲授方式水平的同时,大力实施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这也是这次调查中学员喜欢的教学方式,见表10。结合实际多搞一些案例分析和模拟教学,增加实际模拟演练。加快音像案例库和教学基地的建设,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提高教育培训实效。

(三)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要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保证专职教师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参加培训和到基层调研、挂职。注重多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干部(最好是亲自处理过突发事件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之间,特别是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和研讨,切实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建设大师资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师资库。

(四)创新培训体制,完善培训机制,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篇10: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在省环保厅大力支持及公司领导的重视下,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现将有关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宣教培训,是提高处理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的需要,是增强公众环境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需要,是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及其造成损害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自2015年4月16日发布,2015年6月5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突发环境事件管理网络。为增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增加实践经验,至今,各地都在组织开展模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演练,通过开展应急演练不仅锻炼了应急队伍的能力,还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防范意识和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训收获及成效

(一)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应急能力。

此次培训重点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相关内容,组织我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学xxx省、市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提高我们的应急管理知识储备,提高了应急管理水平。

(二)开展网络平台教育,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开展环境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组织构建危险源信息平台,上传公司周边重大风险点及环境敏感点,确保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响应,重点防控,提高应急能力。

(三)开展自查自纠,提升公司管理体系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要求,自查本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完善本公司应急预案提升本公司环境管理水平,按照省厅要求,逐步建立环境风险管控体系。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和建议

篇11: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学习培训有权威专家通过大量案例深入分析全国出现的安全事故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让学员确实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通过听课、记笔记、论坛、发表文章等,在网上交流互动,充分感受到网络学习给我带来的乐趣。

二、这次学习培训形式新颖、开放,有利于学员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首先,我发现利用网络学习,学员可以随时在单位和家里学习培训。这次培训最明显的是采取了网上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让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重点地学习研究。通过远程网络学习,我深刻领会的伤害处理的原则方法,从中我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学校目前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律法规做依据,如何介定学校责任大小,赔偿多少的问题?有时和家长发生争端,无能为力。学校一直是弱势的一方,全社会一直很关注,国家应该有一个规定或条例,对校园安全有一个消息的规定。这样家长放心,教师放心,学校放心。

其次,通过网络的学习管理平台,能有效地控制制约学员必须遵守学习时间,完成规定的学时,有时看上去比现在当面培训管理效果都要好一些。还有,平台软件的设计十分先进、科学。通过学习公告、个人主页、在线课堂、评论、发表文章、论坛等学习形式,方便学员学习交流,也促使学员能够“学与用”的结合,既有自己的学习中的感悟和工作中的经验,又有他人对你的文章或帖子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高。这是本次学习最大的亮点。

三、这次学习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家报告指导性十分强。

专家能站在中国的最搞处,审视全国大的范围,汇集大量的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了事故发生的特点、原因,总结了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的有效方法,指出了当前我国中小学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个人的建议和要求。我想,这对于我们这些学员在今后实际工作中一定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这次培训成效显著,一定会指导实际工作。

一是提高了对学校安全工作重要性认识,增强了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通过各位专家列举大量伤亡数据,我看到每年中小学生死亡人数十分可观,令人心痛。

二是系统、全面了解了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懂得了学校安全工作的管理原则、方法和途径。可以说,这些报告我们如果认真学习,思考了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篇12:应急培训心得体会

为期三天的学习培训结束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这次的学习使我收益匪浅,感受颇深,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不但在理论上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开阔了视野,同时在思想上也有了更新的飞跃,在认识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一、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包涵核心要素为:一是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第四,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落实各自承担的专项预案,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遇事不乱。第五,积极开展应急宣传培训。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应急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公务员进行专题教育及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培训,全面提升应对管理水平。

三、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学习、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第一,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突发事件预警的起点。在和平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第二、建立具有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现在的突发事件多具有跨区域、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高度流动性,但政府在应急管理上,应多发挥地方和基层的作用。因为,分权的政府不仅能促使政府管理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转变,使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并产生更强的责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随着公民对公共政策需求回应性的提高,社会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权性质的应急管理体系也成为可能。第三、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公共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持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是首要的选择。在此过程中,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伴生流言、恐慌等副效应,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处理成本。

上一篇:江西正邦食品有限公司肉制品销售人员考核办法下一篇:武汉市中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