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过程

2024-05-01

应急管理过程(精选十篇)

应急管理过程 篇1

在国内,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防灾减灾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安全预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一直自立于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应急管理专家宋英华博士的《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湖北省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研究》等相关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成果,丰富并深化了应急管理科技支撑领域的研究。虽然近年来国内已越来越重视高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但是,总体上讲,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先进高端应急管理技术体系支撑,应急管理整体能力不强,应急管理效率不高,目前国内外的应急技术与管理的研究已远远滞后于应急管理实际发展的需要,应急管理已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角度来研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期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整体能力。

一、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概述

1、应急管理过程论概述

应急管理过程论是关于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实施的应急预防、应急预警、应急决策与处置、事后恢复全过程行为的应急管理理论,应急管理过程包括应四大活动,囊括了应急管理的全过程。

应急预防是防止、控制和消除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的长期危害所采取的行动,目的是减少事故、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应急预警是在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前采取的行动,目的是提高应对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行动的能力及其应急响应的效果;应急决策与处置是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期间采取的行动,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并有利于灾后恢复工作;事后恢复是使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进一步改善的行动,事后恢复的目的是尽快创造人们生产、生活的物品,减轻灾害的损失。

2、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内涵

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指的是为了给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坚实可靠的科技支撑,全面增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而运用先进的应急管理技术手段,构建紧急事态预警与防范科技体系、信息监控科技体系、决策指挥科技体系、紧急事态专业处置科技体系和事后恢复支撑体系等五大体系组成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

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是运用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将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按照应急管理流程划分为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四大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子系统,通过四大科技支撑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有机运行,增强应急管理整体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有效地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3、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要素构成

通过上述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内涵分析,本文认为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是由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四大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子系统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见图2所示)。

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中,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依次贯穿应急管理流程始终。其中,应急预防科技体系是有效支撑并增强应急管理预防能力,提升应急管理预防效率的科技基础,并为应急预警科技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预防科技支撑;应急预警科技体系是实现应急管理预警能力高效实施的科技支撑,并为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预警科技支撑;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实现应急管理科学决策、高效处置、迅速救援等一系列应急决策与处置活动的科技支撑,并为事后恢复科技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决策与处置的科技支撑;事后恢复科技体系是实现科学高效实施事后恢复一系列活动的科技保障。通过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的有效地运行,实现了高端先进科技技术支撑应急管理体系,增加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将有效地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分析

1、突发事件日益复杂性和国际化增加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促使突发事件发生的诱导因素有了国际化关联性,造成了突发事件发生的日益复杂,并连带有国际化因素,对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要求不断地加强高端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来支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应急管理能力,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性、国际化的突发事件之需要。

2、应急管理高效化增强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

目前,面对复杂性和国际化的突发事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是重在加强应急管理中的“管理”职能建设,而是侧重在加强应急管理中的“应急”职能建设,就是说要不断提升应急管理高效化,以便减少社会损失,维护社会稳定,这就要不断运用高端科技,建设高端科技支撑体系来增强应急管理高效化,实现对复杂化突发事件的高效应对。

3、应急管理科学性强化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

目前,除了要求应急管理高效化外,还要求要实现应急管理科学化,就是说应急管理活动中的每个活动过程要求尽可能的实现科学化,尽量避免经验主义造成的应急管理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建设高端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支撑应急管理活动,在应急管理活动不断运用高端应急管理先进技术,努力实现应急管理科学化,实现应急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案三制”的保障下,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基本建成,有效地支撑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虽然,我们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应急预防科技体系技术落后,没有完善的安全监测与控制体系,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技术系统不科学;应急预警科技体系不完善,高科技含量的综合性公用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应急预警的信息报告与发布体系不科学,应急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高端决策与处置技术支撑的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缺失,造成应急决策与处置能力系统低效化;事后恢复科技体系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高端恢复技术支持和先进的善后处设备支撑,事后恢复能力不强。

四、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构建与完善

针对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应用应急管理过程论,构建由科学高效的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如图3所示)支撑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整体能力。

1、建立与完善高效、综合的预防科技支撑体系

要依托科研院所,建立应急技术与管理综合研究基地和各类突发事件专业研究中心,加强预测分析模型、方法与预防技术的研究,并将技术研究成果运用于预防活动中,增强预防活动科技支撑程度;要建设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培训;要建设以应急信息平台,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应急管理的数字化智能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预防监控科技支撑体系;要运用风管理管理理论,建设科学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技术支撑系统。

2、建立与完善先进高效的应急预警科技体系

要建立自然灾害预警综合系统、重大事故灾难灾害隐患源监测预警体系、群体性事件和金融风险等社会安全事件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重点工程的反恐体系等重点紧急事态领域的预警系统工程建设,增加监测点密度和监测覆盖面,改进和提高监测预警与防范技术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完成网络化的风险隐患自动识别与排查,构建综合预警系统,提高各类紧急事态预警防范和综合分析能力。要完善突发事件预警的信息报告与发布体系。建立健全情报信息汇总和研判机制,实现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预警信息共享,提高对预警的反应能力;建设完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公众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重点完善偏远高风险地区广播、电视、报警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事态预警与防范信息发布手段建设。要建立立体化的突发事件监测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监测预警机制。

3、建立与完善先进高效的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

要培养决策指挥专业人才,提升政府和各专业职能部门的决策指挥能力;要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实现职守应急、信息集成、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功能;要以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为主体,整合现有专业救助力量,研究建立复合型、多功能的专业应急救助队伍以及队伍组织运作体制、应急处置协同机制等,完善专业应急救助队伍装备体系,健全队伍人员的培训机制与模式,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以加快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救助队伍;要建立易管理、易扩展、可控性强、安全性强的应急管理专家队伍信息数据库;要加强应急管理的综合应急技术集成、系统平台研究与建设、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建设。

4、建立与完善先进高效的事后恢复科技体系

要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等技术对灾后损失开展图像化绘制工作,为决策层提供第一手真实灾后损失的图像;要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建立科学高效的灾后评估技术系统,加强对灾后损失的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要在科学的处理方法的指导下,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开展灾后救援、处理、恢复等各项工作;要通过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渠道,加强与大众社会权威媒体良好合作关系,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灾后重建工作;要运用先进的公共医学卫生技术,对个人开展心理援助,弥补灾害对人性造成的心理创伤。

五、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突发事件“突发期”,突发事件发生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加强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来支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运用先进高端应急管理技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有效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摘要:本文运用应急管理过程论原理,阐明了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分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情况,并在分析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与完善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议,以期为政府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提供借鉴。

塔吊施工过程中应急预案 篇2

目录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1

2、应急救援处置基本原则.......................................................1

3、组织机构及职责...................................................................1

4、预防与预警............................................................................3

5、应急处置................................................................................4

6、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8

广东梁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塔式起重机施工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

塔式起重机施工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塔机施工事故主要体现在:

(1)塔吊作业中突然安全限位装置失控,发生撞击护栏及相邻塔吊或坠物,或违反安全规程操作,造成重大事故(如倾倒、断臂);

(2)自然灾害(如雷电、地震强风、强降雨等)对设施的严重损坏。

(3)塔吊拆装和顶升过程中发生的人员伤亡事故。(4)运行中的电气设备故障或线路发生严重漏电。

2、应急救援处置基本原则

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企业员工的工作和施工场区周围居民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方针,贯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续改进”的原则。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救援小组

广东梁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塔式起重机施工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

组 长:梁冠峰 副组长:梁冠良

组 员:候小荣 关俊生 刘江 梁壮林 王昌秀 郑东伟 梁冠林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组长职责:

(1)决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紧急事故,要求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帮助并实施场外应急计划,在不受事故影响的地方进行直接控制;

(2)复查和评估事故(事件)可能发展的方向,确定其可能的发展过程;

(3)指导设施的部分停工,并与领导小组成员的关键人员配合指挥现场人员撤离,并确保任何伤害者都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4)与场外应急机构取得联系及对紧急情况的处理作出安排;(5)在场(设施)内实行交通管制,协助场外应急机构开展服务工作;

(6)在紧急状态结束后,控制受影响地点的恢复,并组织人员参加事故的分析和处理。

副组长(即现场管理者)职责:

(1)评估事故的规模和发展态势,建立应急救援步骤,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减少设施和财产损失;

(2)如有必要,在救援服务机构来之前直接参与救护活动;(3)安排寻找受伤者及安排非重要人员撤离到集中安全地带;(4)设立与应急救援中心的通讯联络,为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建议和信息。

广东梁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塔式起重机施工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

组员职责:在组长的带领指挥下对事故进行救援抢救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建立健全工程项目重大危险源信息监控方法与程序,完善危险源辩识工作,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在技术和管理措施上加强重大事故危险的监控,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对危险设备的危险区域予以明显标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现场施工使用塔式起重机五台(QTZ250、QTZ63、QTZ63<4812>、QTZ80和QTZ125F),用以吊装钢管柱、模板、钢筋、砼等其他材料。

4.2预警行动

如遇意外塔吊发生倾翻时,在现场的项目管理人员要立即用电话向项目经理汇报险情。项目经理立即召集副经理、抢救指挥组其他成员,抢救、救护、防护组成员携带着各自的抢险工具,赶赴出事现场。

信息通讯:

项目负责人:梁冠峰 手机:*** 安全负责人:刘 江 手机:*** 工地现场电话:(020)38280974 医院急救中心 120 火警 119 匪警 110 项目部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迅速通知全体指挥中心成员,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有关部门逐级上报。报告内容包括: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单位、联系电话、报告人、伤亡人数等简要情况。

广东梁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塔式起重机施工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

5、应急处置

5.1响应分级

为确保正常施工,预防突发事件以及某些预想不到的、不可抗拒的事件发生,事前有充足的技术措施准备、抢险物资的储备,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国家财产和经济损失,必须进行风险分析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根据本工程特点,在辩识、分析评价施工中危险因素和风险的基础上,确定本工程重大危险因素之一是塔吊倾覆。在工地已采取机电管理、安全管理各种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制定塔吊倾覆的应急方案,具体如下:假设塔吊的力矩限位失灵,塔吊司机违章作业严重超载吊装,可能造成塔吊倾翻。5.2响应程序

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发生无法预料的需要紧急抢救处理的危险时,应迅速逐级上报,次序为现场、项目部。由项目部质安部收集、记录、整理紧急情况信息并向小组及时传递,由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主持紧急情况处理会议,协调、派遣和统一指挥所有车辆、设备、人员、物资等实施紧急抢救和向上级汇报。事故处理根据事故大小情况来确定,如果事故特别小,根据上级指示可由施工单位自行直接进行处理。如果事故较大或施工单位处理不了则由施工单位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请示。

(1)紧急情况发生后,现场要做好警戒和疏散工作,保护现场,及时抢救伤员和财产,并由在现场的项目部最高级别负责人指挥,在3分钟内电话通报办公室,主要说明紧急情况性质、地点、发生时间、有无伤亡、是否需要派救护车、消防车或警力支援到现场实施抢救,广东梁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塔式起重机施工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

如需可直接拨打120、110等求救电话。

(2)值班人员在接到紧急情况报告后必须在2分钟内将情况报告到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小组组长组织讨论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如何进行现场处置的指令。分派人员及车辆等在现场进行抢救、警戒、疏散和保护现场等。由项目部的质安部在30分钟内以小组名义打电话向上一级有关部门报告。

(4)遇到紧急情况,全体职工应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主动积极地投身到紧急情况的处理中去。各种设备、车辆、器材、物资等应统一调遣,各类人员必须坚决无条件服从组长或副组长的命令和安排,不得拖延、推诿、阻碍紧急情况的处理。5.3处置及预防措施

(1)指挥与控制:

抢救组到达出事地点,在组长指挥下分头进行工作。①首先抢救组和经理一起查明险情:确定是否还有危险源。如碰断的高、低压电线是否带电;塔吊构件、其它构件是否有继续倒塌的危险;人员伤亡情况;商定抢救方案后,副经理向项目总工请示汇报批准,然后组织实施。

②防护组负责把出事地点附近的作业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并进行警戒不准闲人靠近,对外注意礼貌用语。

③工地值班电工负责切断有危险的电气线路的电源。如果在夜间,接通必要的照明灯光;

④抢险组在排除继续倒塌或触电危险的情况下,立即救护伤员:边联系救护车,边及时进行止血包扎,用担架将伤员抬到车上送往医院。

⑤对倾翻变形塔吊的拆卸、修复工作应请塔吊厂家来人指导下

广东梁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塔式起重机施工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

进行。

⑥塔吊事故应急抢险完毕后,项目经理立即召集副经理、技术员、安全员和塔吊司机组的全体同志进行事故调查,找出事故原因、责任人以及制订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整改措施。

⑦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进行评审、修订。

(2)从以上风险情况的分析看,如果不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不仅给工程施工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塔式起重机安装、拆除及运行的安全技术要求:

a 塔式起重机的基础,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和方案进行。塔式起重机安装前,应对基础进行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塔式起重机的安装。

b安装及拆卸作业前,必须认真研究作业方案,严格按照架设程序分工负责,统一指挥。

c安装塔式起重机必须保证安装过程中各种状态下的稳定性,必须使用专用螺栓,不得随意代用。

d塔式起重机附墙杆件的布置和间隔,应符合说明书的规定。当塔身与建筑物水平距离大于说明书规定时,应验算附着杆的稳定性,或重新设计、制作,并经技术部门确认,主管部门验收。在塔式起重机未拆卸至允许悬臂高度前,严禁拆卸附墙杆件。

e塔式起重机必须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及说明书规定,安装起重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幅度限制器、起升高度限制器、回转限制器等安全装置。

f塔式起重机操作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塔式起重机作业前,应检查金属结构、连接螺栓及钢丝绳磨损情况;送电前,各控制器手柄应在零位,空载运转,试验各机构及安

广东梁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塔式起重机施工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

全装置并确认正常。

②塔式起重机作业时严禁超载、斜拉和起吊埋在地下等不明重量的物 件;

③吊运散装物件时,应制作专用吊笼或容器,并应保障在吊运过程中物料不会脱落。吊笼或容器在使用前应按允许承载能力的两倍荷载进行试验,使用中应定期进行检查;

④吊运多根钢管、钢筋等细长材料时,必须确认吊索绑扎牢靠,防止吊运中吊索滑移物料散落;

⑤两台塔式起重机之间吊物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调整相临塔式起重机的工作高度、加设行程限位、回转限位装置等措施,并制定交叉作业的操作规程;

⑥沿塔身垂直悬挂的电缆,应使用不被电缆自重拉伤和磨损的可靠装置悬挂;

⑦作业完毕,起重臂应转到顺风方向,并应松开回转制动器,起重小车及平衡重应置于非工作状态。

g为防止事故发生,塔吊必须由具备资质的专业队伍安装和拆除,塔吊司机必须持证上岗,安装完毕后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中心或建管局安监站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h塔吊司机操作时,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不准违章作业,严格执行“十不吊”,操作前必须有安全技术交底记录,并履行签字于续。

j塔吊安装、顶升、拆除必须先编制施工方案,经项目总工审批后遵照执行。

广东梁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塔式起重机施工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

6、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应急资源的准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项目部应根据潜在事故的性质和后果分析,配备应急救援中所需救援机械和设备、交通工具、医疗设备和药品、生活保障物资。

安全事故应急常用物资和设备有:

(1)常备药品:消毒药品、急救物品(创可贴、绷带、无菌敷料、仁丹等)及各种常用小夹板、担架、止血袋、氧气袋等。

(2)抢险工具:铁锹、撬棍、气割工具、消防器材、小型金属切割机、电工常用工具等。

(3)应急器材:架子管、安全帽、安全带、防毒面具、应急灯、对讲机、电焊机、水泵、灭火器等。

(4)设备:小轿车2辆。

应急管理过程 篇3

关键词:应急 机制 法律能力

一、应急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重处理,轻管理

应急处理主要着眼于事故发生之后的应对,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其过程更多地放在从事故发生到结果的处理上,其特征是消极被动的反应。一场典型事故灾难发生后的程序是:媒体曝光→领导人视察、批示和慰问受害者、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对伤亡者进行抚恤、处理责任人→要求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度发生。这种思维方式着眼于结果的处理,政府好像救火队。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方式下的法规标准体系往往不能避免重蹈覆辙。

(二)重政府,轻社会

政府被视为应急管理的唯一主体。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事故的应对和处理只是政府的事情。人们事事等待政府,事事依赖政府。政府努力到什么程度,应急处理就到什么程度。建立在这种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的应急法规体系往往造成政府不堪重负,疲于奔命,反应迟钝。而普通民众则防灾减灾意识较低。一旦遇到突发事故,很容易出现心理恐慌和社会失序。

(三)重动员,轻法治

所谓的动员,就是指在事故发生后,政府成立临时指挥部或办公室,通过行政手段调动各方面资源,全社会齐动员,搞人海战术。尽管这种体制从表面看有收效快和效率高的特点,但是背后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首先,这种动员体制往往是以打乱正常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为前提的。其次,这种动员体制的很多做法往往缺乏法律依据,依法行政在应急时期成为一句空话,违法行政倒似乎成了一种常态。再次,临时指挥或领导机构的临时性不但不符合依法行政原则,而且使防灾减灾工作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

(四)法律重制定,轻修订

实践证明,在已建立的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中,有的是由部门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确立的,其规范性不强、效力有限。有的法律法规中,对各级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规定得不具体,当前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急需用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因此应尽快颁布相关配套法规。应急预案编制、审核和备案制度、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应急管理的分级响應制度、应急管理演习制度、应急管理的资金补偿制度等一系列急需要建立的制度都需要在《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指导下进行制定。

二、 提升政府应急法律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是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明确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确立的应急管理体制模式是: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在预警机制中要科学评估预警信息、发出危机警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决策处置机制中,应急管理的主体应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综合分析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而做出决策,并实施决策。决策处置机制包括方案选择、决策执行两个过程。对此要辅之以良好的技术手段,并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激发战胜危机的信心。在善后处理机制中要在突发事件紧急情况被控制以后,致力于恢复工作,尽力将社会财产、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

(二)应急管理必须权力有规、行为有序

突发应急处置,往往需要行政主导,这就需要赋予行政机关较大的权力,同时需要更多地限制公民的权利。但这种权力往往具有两面性,运用不当就会损坏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因此无论是行政紧急权力的取得和运作,还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或增加公民义务,都需要依法、按章办事。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一个技术上的、管理上的问题,法律的作用一是把那些经过实践经验长期积累下来、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方法,用法律的方式固定下来,借助法律的强制力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基本有效、有序、有力。二是赋予和控制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首先是保证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有足够的特别权力来解决非常状态,同时又控制政府不要借机滥用权力,以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依靠科学、依靠法制

应对突发事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做好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不断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水平,以及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

应对突发事件,还要靠法制。现代社会应对突发事件有着自身规律,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快速判断、果断处理,整合资源、协同应对。适应这种规律,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有单一常态管理向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转变,在管理理念上做到居安思危,在工作布局上做到有备无患。二是由自发应对向自觉应对的转变,在应对思维上做到有勇与有谋的结合,在应对方式上做到个别经验与规律认识相结合。三是由个别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以实现应对行动上的广泛参与与步调一致的统一、集中指挥与广集民智的统一。这三个转变的根本点在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要实现由个别调整向规范调整的转变,以减少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任意性,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突发时间段主动权。

(作者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① 王军主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M].

②邹建华著.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M].

应急管理过程 篇4

一、应急管理在人类管理实践中的定位

在人类的管理实践中, 从管理对象所处的状态看, 管理可分为常规管理和应急管理, 常规管理是管理主体依规依制在常态下进行的管理实践活动, 应急管理是管理主体依规依制在非常态下进行的和常态下为非常态下管理服务所进行的准备性管理实践活动, 二者在人类管理实践中既有重合也有分离。应急管理是常规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偶发的凸起点, 如图1 所示, 凸起点的大小取决于安全问题的大小, 凸起部分是非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实践, 凸起点下方与常规管理重合的部分是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实践, 是为非常态下的应急管理所做的准备性管理实践, 同时也是常规管理的内容之一。常规管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 而应急管理是连续与非连续的结合, 连续是指常态下为非常态下应急管理所做的准备性工作,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没有中断过, 有的只是工作量上的区别;非连续是指同一领域或某一地区安全问题的出现是间断的, 导致非常态的出现也是间断的, 进而应急管理部分环节上的工作实践也是间断的。但不管怎样, 应急管理和常规管理并行, 并融于常规管理之中。

二、应急管理的运行过程

应急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的实践形式, 有其自身的运行轨迹, 把握其运行过程, 是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应急管理实践的规律并把其有效运用到实践中的必要准备, 过程不清晰, 在实践中就会出现不全面、不协调等重此轻彼的现象, 使应急管理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立足于人类实践, 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 笔者认为, 应急管理的过程由安全问题、研判预警、应急处置、总结反思、预防准备等阶段组成, 如图2所示, 它是由安全问题而起, 到预防准备而止。

1. 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应急管理的起点, 也是应急管理的客体。它上连国家和社会, 下连每一个人, 一直困扰着人类, 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首要因素。在人类同安全问题斗争的过程中, 人类对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现实需求、观念、观念与现实需求并存的过程, 安全的内涵也从简单到复杂, 再到综合。没有安全问题的产生也就没有应急管理实践的出现。伴随着安全问题的演变, 应急管理也由单一应对到综合治理, 由个人行为到集体行为, 再到今天的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相结合, 由被动而为到主动出击。安全问题产生于常规管理中, 由于常规管理的不到位或不可抗拒力造成的, 具有不可回避性。安全问题作为应急管理过程的一个起始阶段, 包括发现、识别和界定三个层次, 具体来说, 就是发现常规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然后加以识别, 并对安全问题进行准确的界定, 进而为后续管理确立一个清晰、全面的管理对象。具体如图3 所示。这个环节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后面几个环节工作的质量。

2. 研判预警

界定好安全问题后, 就进入到了应急管理的第二环节:研判预警阶段, 预警是化解安全问题的第一个关口, 通过预警, 使相关部门、组织与个人提前了解到安全问题的现状, 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 从而做出防止、消除、躲避等一系列行为。研判预警在应急管理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它包括一系列活动, 安全问题界定好后, 首先由相关人员对它加以研判, 看是否需要启动预警发布序, 如果不需要, 则终止此项活动, 如果需要, 则根据标准确定预警级别和预警方式, 然后由预警发布者通过一定的预警渠道向受安全问题威胁的相关者发布预警信息, 具体构成如图4。这一系列的活动相辅相成, 缺一或者一个环节出问题, 就会影响预警的效果。

3. 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是应急管理实践的关键环节, 它是继发现、识别、界定好安全问题, 并完成研判预警工作后, 才开始实施的管理实践活动。根据应急处置的情况, 它可分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预警信息发出后, 采取的措施及时到位, 把安全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如图5 所示, 另

一种是在预警信息发出后, 没有把安全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爆发了, 然后通过综合的处置措施来解决, 如图6 所示。但不管采取那种形式,

它是化解安全问题的最后一个关口。处置的过程是根据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的应急管理预案, 应急处置体制、机制开始运转, 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工作人员及应急设备到位, 结合预案根据现场安全问题状况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并付诸实施, 实施过程中, 根据反馈的实际情况对方案加以调整, 直至安全问题得以化解并恢复到常规管理状态。

4. 总结反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应急处置结束之后, 对安全问题、预警、应急处置等环节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 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 是深入认识安全问题、把握应对安全问题规律的必要环节, 是开展好准备性工作的基础。作为应急管理的一个环节, 总结反思活动是一个系统工作, 它包括对安全问题特征与发展趋势的深入探讨, 对应急措施的科学性、理论性的概括以及与实际安全问题是否匹配的反思, 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相对于安全问题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等, 具体如图7所示。总结反思阶段不是简单的一些文字工作, 它是多种活动的综合, 在做此阶段工作时, 要遵循全面、客观、规范的原则, 因为它关系到下一环节工作的开展, 以及常规管理实践所依据的政策、法规、制度等的制定。

5. 预防准备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应急管理是面对各种安全问题, 而安全问题的出现又具有不确定性, 要想更好的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就必须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预防准备对于把安全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或有序高效处置安全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预防准备既是应急管理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也是常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二者相融合的阶段, 也是二者的结合点。预防准备工作是系统、全面的, 具体包括人、财、物、制度、法律、理论等, 如图8 所示。在做预防准备工作时, 要围绕着“无急可应”和“有急必克”的目标

来做, 需要全面考虑、统筹协调推进, 不可重此轻彼, 因为应急管理的效果不取决于你准备最强的一个环节或方面, 而是取决于你预防准备工作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或方面。

总结

升降机使用过程中事故应急预案 篇5

应急救援预案

编 制 人:

审 批 人:

施工单位: 承德县兴承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日期: 2018年05月02日

目 录

1、升降机作业的特点„„„„„„„„„„„„„„„„1

2、升降机作业重大事故(危险)发展过程及分析„„„„1

3、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和预防„„„„„„„„„„„„„2

4、应急准备„„„„„„„„„„„„„„„„„„„„4

5、应急响应„„„„„„„„„„„„„„„„„„„„6

6、升降机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7

7、现场恢复„„„„„„„„„„„„„„„„„„„„9

8、预案管理与评价改进„„„„„„„„„„„„„„„9

承德县兴承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升降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为了更好适应法律法规和经济活动要求,给企业员工的工作和施工场区周围居民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有效地避免和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特制订本预案。

一、升降机作业的特点

升降机作业一种高危作业,尤其是安装拆卸作业,存在的危险因素较多,发生安全产生事故可能性大,且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升降机作业重大事故(危险)发展过程及分析

1、升降机作业中突然安全限位装置限速机失控、下滑或是刹车失控,或违反安全规程操作,造成重大事故(如倾倒)。

2、基础失稳,附墙连接失效。

3、作业中操作人员违背操作规程,操作失误或失灵。

4、自然灾害(如雷电、沙尘暴、地震强风、强降雨、暴风雪等)对设施的严重损坏。

5、升降机施工电梯安装和拆除过程中发生的人员伤亡事故。

6、运行中的电气设备故障或线路发生严重漏电,机械本身发生故障。

7、其他作业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如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触点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

三、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和预防

为确保正常作业,预防突发事件以及某些预想不到的、不可抗拒的事件发生,事前有充足的技术措施准备、抢险物资的储备,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国家财产和经济损失、必须进行风险分析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1、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紧急情况

根据升降机作业特点,在辨识、分析评价施工中危险因素和风险的基础上,确定本工程重大危险因素是升降机倾覆、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人等,均可能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

2、突发事件及风险预防措施 从以上风险情况的分析看,如果不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不仅给工程施工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升降机安装、拆除及运行作业的安全技术要求:

a、升降机的基础,必须严格按照图纸和说明书进行。安装前应对基础进行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安装。

b、安装及拆卸作业前,必须认真研究、编制作业方案,严格按照架设程序分工负责,统一指挥。

c、安装升降机必须保证安装过程中各种状态下的稳定性必须使用专用螺佺,不得随意待用。

d、升降机附墙杆件的布置和间隔,应符合说明书的规定。当机身与建设物水平距离大于说明书规定时,应验算附着杆的稳定性,或重新设计、制作,并经技术部门确认,主管部门验收。在升降机未拆卸至允许悬臂高度前,严禁拆卸附墙杆件。

e、升降机必须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升降机安全规程》SC200/200 及说明书规定,安装高度限制器、超载量限制器、升降高度限制器、坠落限制器等安全装置。f、升降机操作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升降机作业前,应检查电路是否正常,连接螺佺及钢丝绳磨损情况,起动时先按警铃是否正常。

2升降机作业时严禁超载。

3沿升降机悬挂的电缆,应使用不被电缆自重拉和磨损的可靠装置悬挂。作业完毕,升降机应放到水平位置,不能停在高空。

g、为防止事故发生,升降机必须由具备资质的专业队伍安装和拆除,升降机司机必须恃政上岗,安装完毕后经技术监督居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中心或建管局安监站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h、升降机司机操作时,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不准违章作业,操作前必须有安全技术交底记录,并履行签字手续。

J、升降机安装、顶升、拆除必须先编施工方案,经技术负 责人审批后遵照执行。

k、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工作时佩带好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按方案施工,做好升降机接点拉牢工作,防止架体倒塌。、升降机安装完成后,必须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中心或监管局升降机检测中心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四、应急准备

1、机构与职责

一旦发生升降机作业安全事故,公司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必须立即赶到宁现场,组织指挥应急处理,成立现场领导小组。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的组成 组长:魏汉杰

副组长:周振刚、李良富 成员:刘洋、盖志强、刘哲

职责:研究、审批抢险方案:组织、协调各方抢险救援的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等;保持与上级领导机关的通讯联系,及时发布现场消息。

应急组织的职责及分工 组长职责:

1)决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紧急事故,要求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帮助并实施场外应急计划,在不受事故影响的地方进行直接控制:

2)复查和凭估事故(事件)可能发展的方向,确定其可能的发展过程。3)指导设施的部分停工,并与领导小组成员及总包项目部的关键人员配合指挥现场人员撤离,并确保任何伤害者都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4)与场外应急机构取得联系及时对紧急情况的助理作出安排; 5)在场(设施)内实行交通管制,协助场外应急机构开展服务工作,6)在紧急状态结束后,控制受影响地点的恢复,并组织人员参加事故的分析和处理。

副组长(即现场管理者)职责:

1)评估规模和发展态势,建立应急步骤,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减少设施和财产损失; 2)如有必要,在救援服务机构来之前直接参与救护活动; 3)安排寻找受伤者及安排非重要人员撤离到集中地带;

4)设立与应急中心的通讯联络,为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建议和信息。通讯联络

公司质安部: 李良富:*** 急救电话: 120 火警: 119

2、应急资源

应急资源的准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项目部应根据潜在事故的性质和后果分析,配备应急救援中所需的消防手段、救援机械和设备、交通工具、医疗设备和药品、生活保障物资。

应急物资主要有:

1)2)3)氧气瓶、乙焕瓶、气割设备一套 急救药箱1个

手电3个(吊车、电工、经理各1名)

3、教育、训练

为全面提高应急能力,项目部应对抢险人员进行必要的抢险知识教育,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包括应急内容、计划、组织与准备、效果评估等。

五 应急响应

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或驻地发生无法预料的需要紧急抢救处理的危险时,应迅速逐级上报,次序为现场项目部、办公室、抢险领导小组、上级主管部门。由项目部安质部收集、记录、整理紧急情况信息并向小组及时传递,由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主持紧急情况处理会议,协调、派遣和统一指挥所以车辆、设备、人员,物资等实施紧急抢救和向上级汇报。事故处理根据事故大小情况来确定,如果事故特别小,根据上级指标可由施工单位自行直接进行处理。如果事故较大或施工单位处理不了则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主管部门进行请示,请求启动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部门向建管局安监站或政府部门请示启动上一级救援预案。

1、紧急情况发生后,现场要做好警戒和疏散工作,保护现场,及时抢救伤员和财产,并由在现场的项目部最高级别负责人指挥,在3分钟内电话能报到值班人员,主要说明紧急情况性质、地点、发生时间、有无伤亡、是否需要派救护车、消防车或警力支援到现场实施抢救,如需可直接拨打120、110等求救电话。

2、值班人员在接到紧急情况报告后必须在2分钟内将情况报告到紧急情况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小组组长组织讨论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如何进行现场处置指令。分派人员车辆等到现场进行抢救、警戒、疏散和保护现场等。由项目部安质部在30分钟内以小组名义打电话向上一级有关部门报告。

3、遇到紧急情况,全体职工应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主动积极地投身到紧急情况的处理中去。各种设备、车辆、器材、特资等应统一调遣,各类人员必须坚决无条件服从组长或副组长的命令和安排,不得拖延、推诿、阻碍紧急情况的处理。六 升降机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接警与通知:如遇意外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在现场的项目管理人员要立即用电话向项目部和公司质安部报告。2 指挥与控制:

抢救组到达出事地点,在组长指挥下分头进行工作。

①首先抢救组和经理一起讲明险情:确定是否还有危险源。如碰断的高、低压电线是否带电;升降机构件、其他构件是否有继续倒塌的危险;人员伤亡情况;商定抢救方案后,项目经理向公司总工请示汇报标准,然后组织实施。

②防护组负责出事地点附近的作业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并进行警戒不准闲人靠近,对外注意礼貌用语。

③工地值电工负责切断有危险的低村电气线路的电源。如果在夜间,接通要的照明灯光。

④抢险组在排除继续倒塌或触电危险情况下,立即救护伤员;边联系救护车,边及时进行止血包扎,用担架将伤员抬到车上送往医院。

⑤对倾翻变形升降机的拆卸,修复工作应请升降机厂家来人指导下进行。

⑥升降机事故应抢险完成后,组长召集升降机司机组的全体同志进行事故调查,找出事故原因,负责人以及制定预防再次发生类似的整改措施。

⑦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进性评审,修订。

4、通讯

项目必须将110、120、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且成员的手机号码、企业应急领导组织成员手机号码、当地安全监督部门电话号码,明示于工地显要位置。工地抢险指挥及安全员应熟知这些号码。

5、警戒与治安

安全保卫人员在事故现场周围建立警戒区域实施交通管制,维护现场治安秩序。

6、人群疏散与安置

疏散人员工作要有秩序的服从指挥人员进行疏散,做到不惊慌失措、勿混乱、拥挤、减少人员伤亡。

7、公共关系

项目部安质部为事故信息收集和发布的组织机构,人员包括:安质部届时将起到项目部的媒体的作用,对事故的处理、控制、进展、升级等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并对事故轻重情况进行删减,有针对性定期和不定期的向外界和内部如实的报道,向内部报道主要是向项目部内部各工区、集团公司的报道等,外部报道主要是向业主、监理、设计等单位的报道。七、现场恢复

充分辨识恢复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当安全隐患彻底清除,方可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八、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多源应急信息的融合过程与模型研究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管理成为政府与学者的关注热点[1,2,3]。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状态下, 由于应对主体与事件本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使得事件自身表现出难预测性、不确定性和社会危害性等特征。对于应急管理部门而言, 及时有效地获取多源应急信息往往成为应急处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 研究如何利用这些来源多样化但又不完善的信息, 对于应急管理与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多源应急信息融合的内涵

多源信息的融合是通过将多种信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互补与冗余信息依据某种优化准则组合起来, 产生对特点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对于应急管理而言, 通过对多源应急信息的融合, 可以很好地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

多源信息融合方法的运用增加了应急处置系统的适应性与有效性。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多源信息融合方法的运用具有十分迫切的必要性。

2 多源应急信息融合过程分析

在多源应急信息的融合过程中, 应包括信息实体、信息源与融合要素三个部分。

2.1 实体

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不是对于事件的识别判定, 而是事件发生后的控制事件恶化以及合理处置政府、媒体、公众相互间关系, 减小社会负面影响。所以, 在一般情况下, 多源信息融合的实体包括事件本身、政府、媒体和公众。

政府、媒体、公众和事件构成了应急处置下的多源信息融合的实体, 其实体间的关系、实体与各关系的联系以及关系与关系间的相互作用, 是多源信息融合过程中的关键。

2.2 信息源

多源信息融合的基础是各信息源获得的有关目标信息,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的多源信息融合的主要特点有:①信息的融合级别上,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信息融合级别多在特征级和决策级上, 甚少有关于信号级别的融合。②实体类型上,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体类型确定, 分为政府、媒体、公众和事件四类。③在信息源上,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融合信息是关于各实体的相关数据, 而不是作为一般信源的各传感器。

2.3 融合要素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多源信息共享、交换和融合, 需要在对各类实体进行估计的基础上, 得出实体的属性特征状态来进一步做出应急态势评估, 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本章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应急处置关键信息的获取方法。因此, 准确地依据实体的特征要素判断实体状态, 进而获得准确的处置信息尤为重要。融合要素主要分为政府、媒体、公众、事件和环境五大部分。

①政府要素包括政府资源、应急手段、应急时机和信息发布。②媒体要素包括媒体数量、媒体种类、媒体报道量和媒体报道持续时间。③公众要素包括公众数量、公众的地域分布、公众的知识结构、公众数量的变化速度。④事件要素包括事件类型, 事件的突发时间、地点、持续时间以及事件造成的损失及影响。⑤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3 多源应急信息的融合模型

3.1 信息融合一般功能模型[4]

根据对输入信息的抽象或融合输出结果的不同, 可以将信息融合分为不同的三级, 包括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及决策级融合。

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从融合过程出发, 描述信息融合包括哪些主要功能、数据库, 以及进行信息融合时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3.2 应急处置中的多源信息共享、交换与融合模型

本论文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理论框架结构以及信息处理流程的基础上, 构建了多层级分阶段的多源应急信息融合模型, 如图1所示。

多个信息源采集来自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信息, 这里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广义的概念, 其既包括非常规突发事件本身, 也涵盖了该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所有由该事件衍生而来的事件及影响。

在该模型中, 信息源主要包括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实体的传感器采集信号和其他渠道获得的相关历史数据等。时空配对指通过对信息源数据的预处理得出关于实体的基础信息, 包括事件发生事件地点等。数据融合指通过融合算法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融合, 提取其中的实体特征。特征融合指根据数据级融合得出的各特征, 通过融合算法得出实体的特征关系。应急态势估计包括, 推断实体间的关系, 对应急态势的主要元素 (实体、属性、关系) 估计结果进行识别分类, 进一步推断和精炼实体的属性及自身作为实体的态势的属性。应急威胁估计中, 威胁是指一种特殊的、对社会具有不利或有害行为的态势, 又称为威胁态势, 应急处置中的威胁态势频繁发生, 威胁估计主要是指对预测的态势所能够产生的影响进行估计, 又称为影响估计。

在对模型相关概念阐述的基础上, 模型的主要流程分为三个阶段。既在处理来自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信息时, 首先, 对信息源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异常值识别、去噪等) , 对目标实体进行时空配准以及数据融合。这一过程主要处理数据级上的信息融合, 如处理自然灾害发生时, 相关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数据级融合主要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 通过对事件相关数据信息的融合, 明确事件类型, 事件属性及事件所处的状态。

其次, 对数据级融合处理过的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并进行特征融合。特征的提取及特征的融合是实体估计的重要部分, 它即包括对实时数据信息的特征提取融合, 进而能够及时地为应急处置提供实体的特征信息, 为整个应急态势的评估奠定基础;也可以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特征融合, 提取一类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 为应急处置的决策提供依据。这一过程主要是对实体的特征进行提取融合, 因此是特征级融合。

最后, 在特征级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应急态势估计和应急威胁估计, 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计划。

3.3 应急处置中信息获取方法

根据上文中的多源信息融合模型, 在模型的各个融合级别和融合步骤中使用的融合方法视具体的对象而改变。对于信息融合[5], 传统的方法是基于数学解析模型的一些经典的方法。近年来, 一类新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发展起来。基于数据驱动的信息获取方法有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 基于智能计算的方法和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在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的评估中, 不需要知道融合的数学模型, 充分利用应急处置系统的实时数据和基础数据进行融合, 提取特征, 完成对应急处置中实体的估计。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非可控性决定了其在应急处置中的多源信息融合系统具有规模大和复杂程度高的特点, 很多情况下系统是强非线性的或者是高阶的, 这使得精确的数学机理模型难以建立甚至根本不能够建立。因此, 还需要进一步包含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 决策树、贝叶斯分类器、最近邻域、SVM、权重回归、神经网络、计算 (模糊逻辑、模糊控制、模糊集理论遗传算法、人工免疫算法、蚁群算法等。

3.4 基于煤矿自燃事故的多源信息融合

依据上文提出的多源信息融合模型, 将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煤炭自燃事故, 利用多源信息进行事故应急态势评估, 可有效帮助矿井完成对煤炭自燃事故的预警与监测。

矿井的安全生产需要对采空区、巷道、工作面及回风流等不同区域进行监测, 为了全面掌握矿井温度状况, 需要多个多类传感器采集信号以及气体浓度、环境温度数据。传感器集合获取到的信息数据再通过时空配对过程中的预处理, 得出对矿井环境特征的精确描述, 例如在某一具体时刻、具体区域下气体浓度指标。预处理后的数据需要依据矿井的实际情况, 调用合适的融合算法进一步处理, 判断矿井环境的特征。以神经网络融合算法为例, 根据煤炭氧化自燃过程中的气体 (气体比值) 与温度关系, 可选择O2, N2, CO, CO2, CO2/CO浓度等指标作为输入层, 其对应的温度作为输出层, 通过神经网络融合算法对样本数据的大量训练, 提取气体温度特征。相应的气体温度特征数据再依据特征融合算法处理后, 即可进行事故的应急态势评估, 信息融合模型最终会给出煤炭自燃事故发生的地点以及火灾危险等级判定。应急态势评估的结果作为应急威胁评估的决策基础, 可以有效帮助矿井管理者预测煤炭自燃事故带来的经济、社会损失以及其他负面影响。

4 结论

虽然信息融合技术能够有效处理不确定性信息, 但单一的信息融合方法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能力有限, 不同的信息融合方法之间很难通过一个框架来统一描述。本论文所构建的多层级分阶段的多源应急信息融合模型, 能够提高应急管理过程中对应急信息的处理精确度与处置效用。

摘要: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多源信息融合方法的运用具有十分迫切的必要性。本论文所构建的多层次分阶段的多源应急信息融合模型, 能够提高应急管理过程中对应急信息的处理精确度与处置效用。

关键词:应急管理,多源信息,信息融合

参考文献

[1]魏玖长.危机信息的整合传播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 2010 (2) :31-33.

[2]袁超, 罗灵军.省级应急管理地理信息平台及实现技术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 2011, 9 (1) :58-64.

[3]魏玖长, 周磊, 赵定涛.基于BASS模型的危机信息扩散模式[J].系统工程, 2012, 29 (9) :16-22.

[4]何友, 薛培信, 王国宏.一种新的信息融合功能模型[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3 (3) :241-244.

宠物美容过程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7

1 外伤

1.1 淤青和血肿的应急处理

扭伤等出现淤青和血肿等闭合性创伤时,应采取冷敷的方法,即宠物受伤后立刻用冰块敷在伤口处减少软组织的肿胀,缓解疼痛。受伤后立刻采用冷敷处理效果较好。

1.2 出血性外伤的应急处理

进行被毛梳理和修剪时极易造成宠物皮肤破损出血,对于开放性创伤的消毒处理越及时,伤口受感染的概率越低。消毒处理的原则是不对伤口造成更严重的损害,不引发炎症。因此,不要用肥皂和清洁剂处理出血性外伤。

伤口较严重时,首先应剃掉伤口周围的毛发,然后清理伤口。清理伤口可用自来水清洗或用稀释过的消毒液清洗。伤口清理后,将其包扎以防感染发炎,也可防止动物自身对伤口的抓挠。而后请宠物医生进一步处理。

修剪趾甲和清理耳道时造成的轻微出血可用止血粉进行按压止血,血止住后避免沾水造成感染。

2 骨折

2.1 造成骨折的原因及症状

骨折发生原因:一是宠物美容师操作时动作过大,或用力过重,导致宠物腿部骨折或肌肉拉伤;二是宠物美容师因疏忽看管不当,宠物跳下美容台或者洗澡过程中跳出洗澡池,导致宠物摔伤滑倒而引发骨折。常以鹿犬、博美犬、吉娃娃等小型犬较为多见。此外,幼龄宠物和老龄宠物也易骨折。

骨折的症状:脚不敢着地;处理时剧烈疼痛,宠物出现强烈的抗拒反应;四肢姿势或移动方式异常;有肿块和擦伤。

2.2 应急处理

一旦发生骨折并伴有出血,应立即止血,清理并包扎伤口,让宠物保持卧姿不动。小心护理,不要随意移动骨折部位。尽快请专业宠物医生救治。

3 心脏病

3.1 心脏病的突发原因及症状

心脏病为老龄宠物多发病;但某些宠物也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美容护理过程中,宠物受到外界刺激后很容易诱发心脏病。

心脏病发病征兆有:气喘,运动后咳嗽,昏厥。

3.2 应急处理

在宠物美容前,宠物美容师应先与宠物主人沟通。美容过程中随时观察宠物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停止操作。若宠物进入无意识状态,心跳和呼吸已经停止时,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在保持宠物体温的同时迅速联系宠物医生。

4 休克

4.1 休克的发生原因及症状

极个别宠物受到外界刺激后会发生休克,或者由于保定问题导致休克。休克征兆包括:肢体颜色发白;肢体末端发凉;虚弱、昏睡,甚至昏迷、无意识;心跳和呼吸加快等。

4.2 应急处理

休克发生后,首先要保持宠物体温,用毯子或毛巾盖住身体,同时对其腿和爪子按摩刺激血液流通。注意不要使用人工加热方法,以免宠物体温过高。让宠物头部稍低于身体躯干,帮助血液流回脑部。如因出血引起的休克,应立即止血。将宠物按照安全姿势放好,保证呼吸畅通,如发生呼吸停止,马上进行人工呼吸,同时记录脉搏。及时将宠物送至宠物医院救治。

应急管理过程 篇8

1 发生问题时紧急处理

1.1 故障发现及应急处理

生产过程中遇到装置工艺管线泄漏、法兰阀门腐蚀渗漏、危险化学品泄漏等问题时, 应立即切断泄漏的物料或动力线。

1.2 上报维修计划

当班操作人员应及时向属地相关人员和单位调度作如实汇报, 请求维修作业, 同时采取预防措施 (如降压、降温等) 等待抢修。

2 召开工具箱会议

接到抢修任务后, 检修主管单位立即召集生产工艺、安全、设备、施工检修单位的技术人员及有经验的班组长到现场进行实地察看, 开展如何应急处理的讨论, 制定抢修处理方案, 包括工艺物料切断、安全风险辨识、危险源大小识别及控制措施等, 制定详细的工艺处理方案。在组织召开的工具箱会议上, 要充分发挥参加人员的智慧和力量, 明确如何消除危险源, 充分辨别风险并制定按完全可行的消除方案, 指派精通生产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 选用经验丰富的检修人员, 委派工作责任心强的现场监护人员, 同时要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

3 检修开始前的准备

3.1 检修单位要认真编写检修施工方案及风险识别

属地单位和主管部门对已制定的抢修方案和已讨论的作业风险辨识认真审阅审批, 切实做到与先前制定的抢修方案一致, 保证抢修科学、安全。

3.2 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对计划进入现场的作业人员进行检修前的安全培训, 详细讲解生产工艺及物料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 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资格证进行资格审查, 确保操作证有效, 对检修方案作认真细致的讲解, 对检修规程进行了要求, 杜绝违规检修和检修过程中违章。

3.3 设备机具的检查验收

对检修使用的设备进行验收, 在防爆现场作业时, 要使用防爆工具, 检修使用的电器设备要接地设施, 压力容器要检验合格、辅助设施要完好等。

3.4 现场确认风险的预防措施落实

对辨识出的风险是否制定出了详细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是否可行, 对抢修现场进行安全隔离。

3.5 中压瓦斯线法兰连接处垫片损坏, 瓦斯泄漏应急处理案例

上下游瓦斯阀门已关闭, 在现场发现螺栓生锈, 常用工具不能直接卸下, 管线处理由于没有蒸汽无法全面吹扫, 达不到动火条件, 因此不能动火。

4 抢修作业时

4.1 作业前召开现场会

所有安排的人员应到现场进行作业前的检查确认, 确认作业现场周围的井口是否封堵, 检修现场是否安全隔离, 检查作业人员是否接全部接收了安全教育, 作业人员穿戴的防护用品是否正确、使用的工具是否完好、安全距离是不是符合规定要求, 备足应急和消防器材, 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资格证件再次审查确认, 办理各种作业票 (如作业票、火票、受限空间作业票、电票等) , 有需要分析的要进行气体分析, 在办理票证的过程中, 票证办理人员应到现场逐级确认工艺处理、风险消减措施等的落实情况。

4.2 检修作业开始时

检修人员应当根据作业要求做好个体安全防护措施, 比如打开法兰时人体面部尽量躲开法兰面连接处, 高空作业需系好双钩双挂的安全带, 受限空间需要用空呼器等。在检修过程中检修人员应遵循检修过程中的管理规定, 如高空作业人员、受限空间作业人员的轮换制, 按要求规定分析时间间隔2小时或4小时, 分析完后30分钟内要开始动火, 超过30分钟的要重新进行分析等的要求。

5 检修作业完成后

作业完成后作业人员要检查作业现场, 尤其是动火作业现场, 确保不留隐患存在。对检修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要及时清理到指定的收集处, 不得随意排放或处置, 对产生的废料要拉运到指定的废料存放处, 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生产单位应及时组织操作人员开展试漏检查, 确保无泄漏后, 通知检修人员撤离, 做开工的准备。

总之, 抢修作业是一项高风险作业, 在抢修过程中, 只要参加抢修的人员集思广益, 制定出科学的检修方案, 风险识别全面, 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同时参加抢修的各类人员立足于现场实际, 各负其责。就可以消除隐患, 杜绝事故的发生, 发现问题立即商讨解决处理, 将抢修工作安全、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马振军.浅谈化工企业设备内作业安全注意事项[J].化工安全与环境, 2003 (39) :17-17.

[2]李圆.浅谈化工设备的维护与检修策略[J].中国化工贸易, 2012 (9) :27-28.

应急管理过程 篇9

1.1 应急能力的互补性

在应急网络中, 各应急成员组织是通过承担并完成应急任务、提供应急服务而最终实现应急目标的, 此过程需要具备相应的应急能力;而各个成员组织的应急资源或其他应急要素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应急能力有限, 必须通过相互之间的应急能力互补才能达到要求。各成员组织的应急能力往往有差异性和交叉性, 某成员组织所具有的优势和专长往往不被其他成员组织所具备, 但却是其他组织所需要的, 因而, 在应急运作过程中, 他们会在各种驱动或压力作用下形成合作关系联盟, 以提高整个应急网络组织的应急能力;应急成员组织在长期参与应急运作或演练中会形成专用性资产, 这些专用性资产往往成为其他成员组织执行应急任务的重要资源, 彼此间很快形成互补、协作关系。正因此, 形成了整个应急网络组织的集成效应源泉。

1.2 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与集成

在应急网络组织中, 因各应急成员组织的资源、能力等要素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形成一种合作型组织, 即应急网络组织, 而信息是彼此之间合作的基础和纽带。各应急成员组织所具有的正式信息、非正式信息等信息资源的高度融合、共享与集成, 不仅会极大地降低整个应急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处理与传递成本, 而且会大大提高应急网络组织的应急运作效率, 会加快应急响应速度, 进而使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及时获取有关应急所需的信息, 极有可能在生命关键的黄金救援时期 (72小时内) 挽救更多的生命, 因而, 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是必须和必然的。

1.3 应急运作的动态性和柔性

应急网络组织在应急运作过程中要求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柔性, 才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情景的动态演变, 才能做好各类应急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 从而完成应急任务, 及时响应应急服务请求, 进而最终实现整体应急目标, 而要形成这种高度的动态性和柔性, 要求形成一种动态网状交叉的应急组织结构, 它是由若干个应急成员组织节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动态网络结构形态。这便是本文所提出的应急网络、应急网络组织的概念来源。因而, 应急网络组织对应急运作的动态性和柔性要求迫使应急成员组织间要相互协作。

2 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关系类型

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对组织之间的协调方法进行了研究,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威廉姆森研究了组织间协调形式, 并通过组织协调内容和协调模式的匹配分析指出, 除了层级和市场形式之外, 还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网络协调形式, 这种协调形式就是典型的受协作驱动的网络组织形态。根据网络组织形成动因的不同, 将网络组织分为三类:一是资源互补型网络组织[1];二是资源依赖型网络组织[2];三是资源嵌入型网络组织[3]。本文将此概念借用到应急网络组织中来, 主要考虑到应急网络协作关系所依赖的协作应急中心资源和协作应急中心任务在应急网络中的一个协作应急中心里被封装为服务, 对外提供应急服务, 而应急网络协作关系也主要体现为各类应急网络所提供的应急服务间的匹配与协调, 因此, 可按应急网络协作的动因不同将应急网络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服务互补型应急协作关系;二是服务依赖型应急协作关系;三是服务嵌入型应急协作关系。

2.1 服务互补型应急协作关系

根据应急成员组织在执行应急任务过程中所提供服务的替代性和互补性的不同, 可将应急成员组织所执行的活动分为服务替代型活动和服务互补型活动。服务替代型活动就是单个应急成员组织边界内部可以完成的任务, 服务互补型活动则是需要跨越单个应急成员组织边界、与应急网络组织中其他成员组织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本文将所有由于需要多个应急成员组织之间合作才能完成应急任务进而形成的协作关系称之为服务互补型应急协作关系。

2.2 服务依赖型应急协作关系

在应急运作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某个应急成员组织对某类型应急协作服务的迫切需要, 而该应急成员组织自身能提供的该类服务又有非常有限, 此时, 该应急成员组织将会高度依赖应急网络中可提供该服务的其他成员组织, 共同协作实现相应的应急网络目标[4]。这种因外生服务依赖所形成的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关系称为服务依赖型应急协作关系。

2.3 服务嵌入型应急协作关系

人类社会对于嵌入的理解最初是在制度经济学中提出来并加以研究的。无论哪种社会活动, 都是嵌入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 而尽可能避免完全陌生的组织之间的合作形态[5]。这种思想同样适合于应急网络这一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我们把这种由于社会关系而嵌入其中进行应急协作活动的应急网络称为服务嵌入型应急网络, 该网络中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关系称之为服务嵌入型应急协作关系。嵌入型应急协作网络中, 各协作应急成员组织会在嵌入型协作结构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关系租金并形成协作优势和超额绩效。这种应急协作关系也是导致应急网络动态演化的根本动力之源。

3 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剩余

本文借鉴、参考经济剩余、集群剩余、集群网络协作剩余等概念与相关理论[6], 提出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剩余的定义: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剩余是指在应急网络组织中, 各应急成员组织参与应急协作时所获得应急效应与其不参与应急协作时所获得应急效应的差额之和, 即各应急网络成员组织因参与应急协作而使其应急效应增加的总和。这里的应急效应等于应急收益减去应急成本。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剩余反映出应急网络组织形态比传统离散型单个应急组织形态更具协同效应和集成效应。

应急网络按照突发事件所处的状态也可对应分为应急网络常态和应急网络战态两种时态类型。在应急网络处于常态时, 各应急成员组织由于长期保持联系、互相了解等活动会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额外收益, 这是一种潜在的协作收益, 也构成了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剩余的一部分。而在应急网络处于战态时, 各应急成员组织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情景的动态演变, 通过相互间协作形成了各类协作应急中心, 能够使得整个应急网络中各类资源要素、能力要素、信息要素等实现良好的互动、互补, 进而保证整个应急网络组织能够敏捷应对、及时响应、有效地实现最终应急目标。在此动态运作过程中, 各应急成员组织也可以获得非常有价值的应急资源等各类要素, 并创造多于不参加应急网络协作过程的收益, 它是一种直接的协作收益, 构成了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剩余的主要部分。

然而, 在应急网络成员组织的协作过程中, 应急网络资源分布式共享的协调机制在发挥作用、创造效益的同时, 也可能存在负面的应急网络的锁定性效应, 表现为:可能会把应急成员组织锁定于某种特定的关系上 (例如各应急成员组织间由于科层组织关系的强制性行政命令而被迫协作就是一种特定关系) , 或者是阻止应急成员组织寻求更为有效的合作伙伴, 带来应急网络协作风险。

为了使应急网络成员组织协作的正面效应得到极大发挥 (即获得较多的协作剩余) , 同时尽可能避免负面的锁定性效应产生, 本文认为应急网络中各成员组织参与协作应遵循以下三条规则:

规则一:假设某应急成员组织EMOi参与某应急网络的应急协作剩余为ECRi, 则当ECRi<0时, 应急成员组织EMOi在执行某项协作应急中心任务时就不会参与网络协作, 只有当ECRi0时, 应急成员组织EMOi才会参与网络协作, 与其他成员共同执行网络任务。

规则二:在应急网络组织中, 至少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应急成员组织的协作剩余大于零, 才有可能维持应急网络组织协作活动。

规则三:应急网络组织的整体应急协作剩余为:

其中n为应急网络中参与协作的成员组织的个数, 要求n≥2。

另外, 从复杂系统的视野来分析, 假设应急网络组织在某个时刻应急目标映射的应急任务由n个成员组织协作执行, 创造的总应急效应为V。由于应急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当多个应急成员组织共同参与协作应急时, 各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而表现为协作应急中心之间线性关系与非线性关系混合呈非线性叠加的复杂性关系, 为此, 可将总应急效应V利用Volterra级数展开式离散为Kolmogorov Garbor的多项式[8]:

式中, α0表示应急网络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α0∈[-1, 1], αi∈[-1, 1], β∈[-1, 1], γ∈[-1, 1], 各系数取值的大小直接反映应急网络协作效果的好坏。其中:一次项为应急网络各成员组织协作应急中心之间协作的线性集成;高次项为应急网络各成员组织协作应急中心之间协作的非线性集成;γ·O表示应急网络更高层次上协作的集成。高次项反映了各成员组织协作应急中心间的协作效果, 系数β的物理意义是协作系数, 当β>0时, 表示非线性系统协作效果明显, 由此带来协作剩余;当β<0时, 表示非线性系统由于协作导致负面的锁定性效应。

再者, 从经济学的视野来分析如何避免负面的锁定性效应产生。本文依据经济学中相关理论,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研究的成果, 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注意常态和战态时应急成员组织间社会关系的培养, 构建学习型应急组织, 增强其敏捷性与柔性, 以至于战态时应急成员组织不被锁定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层级[9];二是战态时应急成员组织应据协作关系需要进行理性专用性资产的投入时先做好预评估, 尽量减少因投资不当带来的沉没成本[10];三是控制和调节好应急成员组织间协作关系的协作频率, 根据应急运作过程的需要科学地分析与决策, 确定正强化协作关系的时机, 进而避免协作关系被锁定在较低效率的协作状态。

4 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过程分析

社会关系理论将关系分为强连带关系和弱连带关系, 并且强调了不同的连带关系会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11]。在此基础上, 有效连带关系是由强连带关系发展而来形成满足网络协作目标的一种关系。在应急网络协作关系中, 各应急成员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就是从最开始的弱连带关系到强连带关系、到最后的有效连带关系, 最终形成一种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合作、实现应急总体目标的应急网络。本文据此提出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过程生命周期的概念。具体来看, 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过程生命周期是指应急网络中参与某个协作过程的应急成员组织从与其他协作节点应急成员组织关联开始, 到执行完本次应急协作过程并解除本次协作关系为止的整个周期。本文将一个完整的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过程生命周期按照协作关系演进的特点, 以及对照突发事件生命周期和应急网络组织生命周期、总体应急任务生命周期, 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 分别为:常态连带关系时期、弱连带关系时期、强连带关系时期、有效连带关系时期和新常态连带关系时期。这里的常态连带关系时期是指突发事件由动态转入了静态, 应急网络组织由战态应急切换到了常态应急, 此时, 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关系也相应地恢复到新常态连带关系状态。其中, 弱连带关系时期、强连带关系时期、有效连带关系时期三个时期合在一起又可称为战态连带关系时期。具体如图1所示。

4.1 常态连带关系时期

在突发事件还未发生之前, 应急网络组织是处于预备期, 还处于常态, 在这一阶段突发事件处于潜伏生成期, 这种状态一直要持续到突发事件爆发。在这一时期, 由于各应急成员组织还没有真正启动协作, 各自还处于常态应急工作状态, 相互之间只是保持平常的联系、交互状态, 注意加强平时的交流、沟通、相互学习, 以巩固各应急成员组织之间的关系能力, 建立一种信任、熟练的常态应急准备机制。本文把这一时期称为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常态连带关系时期。

4.2 弱连带关系时期

当突发事件进入显现爆发期时, 应急网络组织从预备期开始进入构建期, 应急网络组织会迅速切换到战态。在这一阶段, 各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关系已经由常态连带关系发展为弱连带关系, 各应急成员组织之间开始有了协作意愿并开始准备或进行协作, 但由于缺乏现实应急运作中的协作经验, 故该阶段开始时这种弱连带关系会产生较为明显的锁定效应, 协作效果并不明显, 协作收益和协作剩余也并不高。随着应急运作过程的进行, 这种弱连带关系不断发展, 各成员组织间协作意愿不断加强。本文把这一时期称为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弱连带关系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 应急成员组织间也开始进入战态连带关系时期。

4.3 强连带关系时期

这一时期, 突发事件处于持续演进期, 应急网络组织处于构建期后期阶段, 应急网络组织运作表现为各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运作, 并且协作关系继续得到加强, 各应急成员组织之间形成了较强协作意愿并且持续加强。同样, 由于缺乏协作经验, 故该阶段开始时这种强连带关系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锁定效应, 但由于协作频率、协作范围、协作熟练度的增强, 使得协作收益和协作剩余表现出增加态势。在这一时期, 组织间协作关系不断趋于稳定, 协作效果显著。本文把这一时期称为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强连带关系时期。这一时期还是处于战态连带关系时期。

4.4 有效连带关系时期

这一时期, 突发事件处于持续演进期和解除消失期两个跨度时期内, 应急网络组织也要经过运作期和解体期两个跨度时期。在这一阶段, 应急网络组织运作表现为各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调运作并且协作关系最为明显, 各应急成员组织之间的协作意愿加强到了最强程度。同样, 由于缺乏协作经验, 故该阶段开始时这种有效连带关系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锁定效应, 但同样由于协作频率、协作范围、协作熟练程度的进一步增强, 使得协作收益和协作剩余表现出最强增加态势。随着应急运作过程的进行, 到应急运作后期, 这种连带关系会逐渐减弱, 因而协作收益和协作剩余会逐渐下降, 其协作锁定效应也会逐渐降低。本文把这一时期称为应急成员组织间的有效连带关系时期。这一时期处于战态连带关系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随着突发事件情景的演变, 新的协作关系和协作过程会产生, 原有的有效连带关系会被淘汰。

4.5 新常态连带关系时期

当突发事件解除消失后, 应急网络组织进入解体期, 逐渐从战态应急工作又切换到常态应急工作。这一阶段, 各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关系又恢复到新的常态连带关系阶段, 各成员组织还是处于常态应急工作状态, 相互之间只是保持平常的联系、交互状态, 注意加强平时的交流、沟通、相互学习, 以巩固各应急成员组织之间的关系能力, 但由于有了前面突发事件的总结和经验学习, 同时各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关系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故本文把这一时期称为应急成员组织间的新常态连带关系时期。

5 应急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关系治理

治理好应急组织间协作关系, 是提升应急网络整体协作绩效的重点和核心, 也是提高应急网络组织治理效率的关键和基础, 与此同时, 也是最终实现应急网络组织整体应急目标的根本和源泉, 为此,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 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提出应急成员组织间协作关系治理的四种机制如下。

5.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各类资源信息是应急网络组织中各成员组织实现协作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同一应急网络组织内部, 面对突发事件情景的不断演变, 实现对应急网络内所有信息的共享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 一方面, 可以大大降低对各类应急资源信息的搜索成本, 并加快各应急成员组织之间的协作速度;另一方面,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通过信息共享机制找到最优、最好的应急资源, 为实施应急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三方面, 通过信息的集中共享, 实质上也将应急网络内地理、资源、知识等各方面分散、离散的, 各应急成员所拥有的这些专用性资产较好地集成到一起, 有利于成员间的互补, 有利于整个应急网络组织集成效应的发挥。因此, 由于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 使得各应急成员组织能够更好地实现互动、协同, 最终成员间的协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5.2 建立学习与创新机制

实际上, 应急网络组织能够实现资源的分布式共享, 而各应急成员组织会在这种资源共享过程中相互学习、分享、沟通, 因而又会促进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关系, 因此, 学习是应急网络协作关系治理的机制之一, 通过学习可以平衡资源基础差异、增强信息共享的能力并促进协作过程绩效的改善。自组织理论认为, 系统的涨落需要动力机制来改变, 而应急网络组织创新机制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进而可以改变协作网络系统中的原有平衡态, 使组织间的协作连接关系呈现上升的螺旋式渐进, 最终达到一种新的协作关系平衡态。

5.3 建立多手段治理机制

通过建立联合制裁机制, 从硬性制度上约束各应急成员组织, 防止损害公共利益行为发生。通过声誉治理, 实现一种软约束, 强化已建立起来的协作关系, 声誉的好坏对协作关系会起到一定的正强化或负强化作用。通过应急文化体系的构建, 引导各应急成员组织原本个性化、差异性的观念逐渐向一种积极的应急文化方向转变, 进而促进协作关系, 提升协作绩效。协作组织间的信任是“组织成员共同评估的主观信念, 组织成员将根据他们自信的期望执行潜在的交易, 不考虑他们的监控能力”。信任的可传递性为协作关系的蔓延和巩固提供了动力, 而各组织间的协作关系发展也会进一步促进彼此间信任。网络协作关系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 降低交易费用。协调机制的建立也是必须的, 协调通常能够弥补制度治理或契约治理等手段的失灵, 进而也会促进各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关系。

5.4 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在应急网络内各成员组织间的协作过程中, 尽管组织治理主要是依赖于正式契约 (包括制度治理和正式契约治理) 、非正式契约 (协作关系契约治理) , 然而, 由于成员组织具有有限理性, 不能完全排除个别成员组织或个人在机会主义倾向下利用非正式契约损害公共利益而牟取自己的利益, 因此, 对于成员组织间的协作关系要建立约束机制, 甚至应包括惩罚机制等, 尽可能防止利已主义行为。同时, 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来进一步巩固与促进各应急成员组织形成长期、友好、互动的协作关系。

参考文献

[1]G B RICHARDSON.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J].The Economic Journal, 1972 (9) :883-896

[2]贾根良.网络组织:超越市场与企业两分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8 (4) :99-106

[3]李新春.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J].经济研究, 1998 (4) :70-78

[4]J THOMPSON.Organizations in action[M].New York:McGrawHill, 1967

[5]M 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 (6) :481-510

[6]保罗巴兰, 斯威齐.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7]GRANOVETTER MARK.Problems of explanation in economic cociology[M]//NOHRIA N, ECCLES R G.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992:25-56

[8]PORTES, ALEJANDRO.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A conceptual overview[M]//PORTES.The economic sociology for immigration:Essays on networks, ethnnicity and entrepreneurship.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5:12-13

[9]O E 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New York:Free Press, 1985

[10]GEMUNDEN, HANS GEORG, SCHAETTGEN, et al.Functional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lationships[C]//Lyon: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Marketing and Purchasing, 1992

应急管理过程 篇10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常见问题,处理方法,应急处理

在手术室护理中, 任何细小的失误和差错都可能会对手术的最终成败和质量产生影响, 从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通过加强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应急处理常见问题的研究, 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从而提高手术质量。

手术室护理过程应急处理的常见问题

没有对查对制度进行严格执行从而引起的操作问题:1因为违反制度、没有坚守岗位和查对不仔细导致的, 如果在手术中输液时没有仔细观察, 造成液体的更换不及时, 就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手术中如果在清点相关物品时不仔细, 在中途添加物品时又没有进行及时的登记, 就可能会导致因为物品数目不清楚而影响手术;在摆放患者体位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 工作不仔细, 对患者皮肤造成压伤, 这样就可能会引起技术性的差错。2患者被接错手术间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到查对制度的重要性, 对患者的床号、姓名、科别、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名称以及手术间等没有进行仔细的核对, 在实际工作中粗心大意, 而没有将手术患者接到相应的手术间, 某些时候虽然不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但是也是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3纱布和器械等没有清点清楚:当手术完成的时候, 因为手术器材、纱布和其他物品在清点时出现和手术前不相符的情况。在经过一系列查找之后依然不准确, 最后只能够根据医生签字和X线机等方式来结束手术[2]。在经过对这种情况的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 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术之前没有对纱布以及器械等进行仔细的清点;其次就是在手术中管理不严格, 出现和手术无关的人员;另外就是一些客观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比如在缝针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手术护士的精神状况不好等。

管理缺陷引起的问题:1丢失手术标本:在对外科疾病的最后诊断中, 手术标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手术标本丢失, 就会导致诊断以及抢救的最佳时机被延误或者丢失。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病历袋的管理不规范;实际的工作流程存在一定的不足;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欠缺[3]。2新分配、实习或者进修护士带教不严格:在每一位患者的心中他们都认为只要穿上白大衣的都是医护人员, 所以医护人员的言谈和举止都代表的是医院的形象, 如果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言谈、记录或者操作不规范, 也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手术室护理应急处理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 查对制度要严格执行, 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和素质。首先要加强对先进仪器和新技术的培训工作, 工作流程和操作制度要制定完善, 同时也要认真的落实, 认真做好带教工作。其次要保证术中查对安全, 在对术中物品进行清点时应该要在手术前、关闭体腔前以及手术完成后由巡回护士和洗手者来一起对术中物品进行清点和核对, 从而来有效避免手术中物品不清而造成的事故;每次手术都应该要有专门的人员全程负责, 在手术途中不能更换负责人员, 这样才不会因为交接不清楚而引起不必要的错误[4]。第三, 要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护理人员参加的各种护理学习医院应该全力支持和鼓励, 选择一些业务骨干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会以及各种培训。第四, 对医护人员的三基训练应该要加强, 提升他们的应急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积极组织各种护理安全的讨论会和护理安全交易, 对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错误的环境进行讨论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改正措施, 对各项护理的安全防范措施要进行重新学习, 加强自身的工作责任心。

安全管理要不断加强:首先要建立起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 建立起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要进行及时的完善、补充和改正, 让各项规章制度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手术人员的工作制度、卫生保洁制度、洗手制度、接送患者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以及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要认真落到实处[5]。其次, 术中的清点制度也应该要认真落实, 对于进入深部组织和体腔的各类物品, 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都应该要根据手术物品的清点制度来进行严格的清点, 避免异物留在患者体内, 降低手术用品出现错误的概率。手术中的各项查对制度要严格执行, 在手术的各个环节都应该要认真地执行查对制度, 避免弄错手术部位或者接错患者。手术患者执行的医嘱全部都是医生的口头医嘱, 护士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应该要复述1次, 另外还需要认真做好三查十对的工作[6]。如果需要输血, 就要两人同时进行核对和签字, 要对输血后的患者反应进行仔细的观察。第三要完善病理标本的登记制, 普通的病理检查标本在手术中取下之后通过洗手护士交给巡回护士, 手术完成后要由术者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 然后巡回护士根据病理标本的项目名称进行填写, 填写好之后和病理检查单, 一同放在指定的位置, 要做好登记的工作, 然后由专门的人员送病理科进行检查;手术中的冰冻切片标本则在巡回护士填写清楚患者床号、取标本部位以及标本名称后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及时送到病历室进行检查。第四要对手术体位进行正确的摆放, 避免出现压疮的情况, 在摆放手术体位的时候应该根据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来进行, 让肢体处在功能位置;在开始手术时应该要在容易受压的部位以及骨突出垫好垫子, 避免出现局部压疮的情况。最后, 在使用高频电刀时方法要正确, 避免出现电灼伤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倩, 李赫, 秦艳玲.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32) :245-246.

[2]严琳.手术室常见安全护理问题及对策[A].河南省护理学会, 2012年河南省现代手术室护理安全暨管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 2012:3.

[3]李秀琴.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11 (1) :296-297.

[4]葛艳.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5) :138-139.

[5]陈熙, 马卫青, 许越巍, 等.手术室护理安全现状[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2, 10 (1) :66-69.

上一篇:加强党内建设下一篇:知识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