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数字故事》教学设计 交稿

2024-04-10

李辛--《数字故事》教学设计 交稿(通用5篇)

篇1:李辛--《数字故事》教学设计 交稿

优质课展台

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技术——《数字故事》教学设计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

李辛

教材分析

PowerPoint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应用于信息的表达与交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完整、准确地表达信息,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有关PowerPoint的内容偏重单一技术操作,忽视表达信息的策略、方法和技巧,没有突出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表达意愿和表达能力,同时缺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学科整合,无法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在建立相关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针对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以“数字故事”为载体,突出课程整合与实践的统一,以实际应用体现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情分析

以往的学习经历以及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和操作基础,但在主动联系其他学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方面,其意识、习惯、行为和能力都比较欠缺。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基本掌握了Word、PowerPoint等软件的操作方法,但要将两者联系起来综合运用,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往往注重对单一软件的操作,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在不同软件的综合运用方面缺少足够的训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字故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感知并理解数字故事的叙事方法和创作过程;理解信息表达的多种形式与效果,掌握表达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有效的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听讲、阅读、模仿和思考,在作品创作、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经历数字故事的创意、设计、制作及表达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字故事在情感表达上的重要作用和艺术效果,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感受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行为。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数字故事的创作与表达。

学习难点:数字故事的艺术表现和表达技巧。学习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下册);从互联网或其他方面获取图片、背景音乐等创作素材;通过《学习指导》获得作品的制作说明和软件操作步骤;能够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教室以及投影仪等。

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约2分钟)1.教师行为

教师从传统的“讲故事”说起,引出数字故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概念:数字故事是将“讲故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特点:数字故事是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艺术组合。作用:数字故事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充分展现作者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

2.学生行为

学生听讲,了解数字故事与传统故事在创作方式、讲述方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区别。设计意图:将数字故事引入课堂,完成“了解数字故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的学习目标。在本环节中,学生利用传统的“讲故事”进行知识迁移,初步了解什么是数字故事。经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叙述数字故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列举出数字故事与传统故事的不同之处。

二、感知欣赏(约3分钟)1.教师行为

教师展示教学示例《坐在路边鼓掌的女孩》前半段,在演播时同步讲解本示例的叙事特点、情感意义和表达效果。

《坐在路边鼓掌的女孩》片段

我有个外号叫“23号”,是因为我们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我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也就名副其实的中等生。爸爸妈妈觉得这个外号很刺耳,我却欣然接受。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23号”,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

中秋节,亲友相聚,坐满了一个宽大的包间。众人的话题,也渐渐转向各家的小儿女。趁着酒兴,要我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其他的小孩子们毫不怯场,赢得一阵赞叹。

而我,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只剩我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我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紧接着追问第二志愿。我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有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爸爸妈妈的神情,极为尴尬……

2.学生行为

学生边观看示例,边听教师讲解,形成对数字故事的深入感知和领悟。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示例演示和同步讲解,完成“知道数字故事的叙事方法和创作过程;体验其在情感表达上的重要作用和艺术效果”的学习目标,为下面的作品创作奠定基础。在本环节中,由于示例的故事主题贴近生活实际,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听讲和思考,引发情感共鸣,对数字故事的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有深入地理解,产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经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并描述出数字故事的叙事方法和创作过程,产生创作热情。

三、创作故事(约23分钟)1.教师行为

(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根据《坐在路边鼓掌的女孩》前半部所描绘的故事情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完成后续内容的情节构思、文字编写、素材收集、画面设计与实际制作。

(2)教师结合《学习指导》,讲解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方法。① 在word中对故事的文字进行编辑、整理(如图1);② 按每张幻灯片出现的文字进行分段,设置文字格式为“标题1”(如图2)。

图1 在Word中编辑文字

图2 设置文字格式为“标题1”

③ 在Word中,利用“发送”功能,将编辑好的文字直接发送到PowerPoint中(如图3),发送成功后,每段文字将出现在不同的PowerPoint幻灯片中。

图3 从Word中将文字发送到PowerPoint ④ 对幻灯片进行画面设定、版面调度、设置切换方式和插入背景音乐。⑤ 根据演播要求进行排练计时。2.学生行为

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借鉴,形成自己的创意,进行文字编写、素材准备和艺术构思,动手操作,完成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关键环节,学生将通过实践操作,完成“续写出符合人物特点的故事情节,制作数字故事作品。掌握用计算机进行写作和表达的方法,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行为。”的学习目标。在真实、完整的创作过程中,综合运用写作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体验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将文字由Word“发送”到PowerPoint,是为了突出软件的综合运用,将新、旧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链接并组合,强调软件的工具性和适用性;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特点,《学习指导》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在本环节中,学生在《学习指导》的引领和教师的帮助下,熟练操作Word和PowerPoint软件进行文字编辑、版面编排和音乐设置,完成作品,实现自己的创意。

四、讲故事(约10分钟)1.教师行为

师生共同讨论讲故事的技巧。

讲故事的技巧:发音清晰、准确;音调要随着情节的变化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动作恰当,表情自然。

教师指定几位学生在全班演播并讲述各自的数字故事,由全班同学共同点评,从故事情节、蕴含意义、艺术质量及讲述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和交流。

2.学生行为

学生听别人讲故事,准备自己讲故事,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和点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讲故事”活动,完成“理解信息表达的多种形式与效果,掌握表达的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作品,亲历创作数字故事的完整过程,感受创意、设计、制作与表达的乐趣,享受信息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妙之用。在本环节中,学生要利用自己的作品,有技巧、有效果地讲故事,积极发言,诚恳、坦率、友善地进行点评。

五、交流感悟(约5分钟)1.教师行为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女孩我想对你说„„”为题,用简洁的话语谈谈听完这个故事后的感受。

2.学生行为

学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所感所悟。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是作品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深化“体验数字故事在情感表达上的重要作用和艺术效果”的学习效果。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给人以各种各样的联想和启示。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悟,能够更好的体会故事中的道理,体现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在本环节中,学生间相互交流,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在为人处世、人生意义等方面的认识。

六、归纳总结(约2分钟)

1.知识总结:创作并制作数字故事的要点:(1)故事情节要吸引人;(2)文字描述要生动感人;(3)制作要精良,有较高的艺术水准;(4)讲故事时,要有丰富的情感投入,表现力强。

2.学习方法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1)认真观看,专注听讲;(2)仔细阅读并理解《学习指导》;(3)深入思考,产生独特的创意;(4)通过借鉴、模仿,形成独特的创意;(5)动手操作,在技能上得到训练。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演示文稿制作中跳出来,着眼于用演示文稿来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信息表达的多种形式与效果,进而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从上课的实际效果看,由于所选择的故事主题非常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学生在续写时 “有话可说,有故事可讲”,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的基础。本节课遵循了“从实际应用中掌握技术”的课程思想。教学重点并没有放在操作技术上,而是突出了编故事、讲故事等实际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文字编辑、画面设计、动画制作、软件综合运用等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学生的学习重心一直保持在作品创作上,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适用性。通过学生的作业质量,能够反映出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加入了“讲故事的技巧”,强调了信息表达的方式、作用与效果。从实际教学中看,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较差,缺乏有效表达信息的训练,表现拘谨,有照念稿子的现象,今后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另外,操作水平的差异,也影响了部分作业的质量,这与之前课程中有关操作技能的基础训练不够有直接关系。

点评

初中信息课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信息技术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所谓“培养信息素养”,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判断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质在于应用,信息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以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在Word和PowerPoint之间搭起了一座“综合运用”的桥梁;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领会“数字故事”的精髓;注重信息技术的真实应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节课的教法并不追求“热闹”和“花哨”等表面形式,而是要求学生认真地听,耐心地读,深入地思考,沉稳地操作,积极地创新,踊跃地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为一种平和顺畅、朴素自然、简洁高效的状态。

(点评人: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信息技术教研员 白珍)(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课题《初中信息课上机实践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GZZ13150;主持人:白珍)的研究成果之一。)

篇2:李辛--《数字故事》教学设计 交稿

Power Point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主要应用于信息的表达与交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完整、准确地表达信息, 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 有关Power Point的内容偏重单一技术操作, 忽视表达信息的策略、方法和技巧, 没有突出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不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表达意愿和表达能力, 同时缺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学科整合, 无法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重要作用。本节课在建立相关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 针对生活中的真实情境, 以“数字故事”为载体, 突出课程整合与实践的统一, 力求以实际应用体现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情分析

以往的学习经历以及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和操作基础, 但在主动联系其他学科, 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方面, 其意识、习惯、行为和能力都比较欠缺。在之前的学习中, 学生基本掌握了Word、Power Point等软件的操作方法, 但要将两者联系起来综合运用, 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解决实际问题, 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上, 学生往往注重对单一软件的操作, 而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 在不同软件的综合运用方面缺少足够的训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数字故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感知并理解数字故事的叙事方法和创作过程;理解信息表达的多种形式与效果, 掌握表达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听讲、阅读、模仿和思考, 在作品创作、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经历数字故事的创意、设计、制作及表达的全过程, 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字故事在情感表达上的重要作用和艺术效果, 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情境, 感受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形成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行为。

●重点与难点

重点:数字故事的创作与表达。

难点:数字故事的艺术表现和表达技巧。

●学习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 (下册) ;从互联网或其他方面获取图片、背景音乐等创作素材;通过《学习指导》获得作品的制作说明和软件操作步骤;能够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教室以及投影仪等。

●教学环节

1.引入新课 (约2分钟)

(1) 教师行为

教师从传统的“讲故事”说起, 引出数字故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概念:数字故事是将“讲故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特点:数字故事是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艺术组合。

作用:数字故事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 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充分展现作者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

(2) 学生行为

学生听讲, 了解数字故事与传统故事在创作方式、讲述方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设计意图:将数字故事引入课堂, 完成“了解数字故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的学习目标。在本环节中, 学生利用传统的“讲故事”进行知识迁移, 初步了解什么是数字故事。经过这个环节的学习, 学生能够叙述数字故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列举出数字故事与传统故事的不同之处。

2.感知欣赏 (约3分钟)

(1) 教师行为

教师展示教学示例《坐在路边鼓掌的女孩》前半段, 在演播时同步讲解本示例的叙事特点、情感意义和表达效果。

《坐在路边鼓掌的女孩》片段

我有个外号叫“23号”, 是因为我们班里总共有50个人, 每每考试, 我都排名23。久而久之, 便有了这个雅号, 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中等生。爸爸妈妈觉得这个外号很刺耳, 我却欣然接受。人家的孩子, 不仅成绩出类拔萃, 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 “23号”, 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

中秋节, 亲友相聚, 坐满了一个宽大的包间。众人的话题, 也渐渐转向各家的小儿女。趁着酒兴, 要我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 其他的小孩子毫不怯场, 赢得一阵赞叹。

而我, 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 盛汤揩嘴, 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 只剩我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 我认真地回答:“长大了, 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 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 做游戏。”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 紧接着追问第二志愿。我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 穿着印有叮当猫的围裙, 在厨房里做晚餐, 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 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亲友愕然, 面面相觑,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爸爸妈妈的神情, 极为尴尬……

(2) 学生行为

学生边观看示例, 边听教师讲解, 形成对数字故事的深入感知和领悟。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示例演示和同步讲解, 完成“知道数字故事的叙事方法和创作过程;体验其在情感表达上的重要作用和艺术效果”的学习目标, 为下面的作品创作奠定了基础。在本环节中, 由于示例的故事主题贴近生活实际, 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听讲和思考, 引发情感共鸣, 对数字故事的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有深入的理解, 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经过此环节的学习, 学生能够知道并描述出数字故事的叙事方法和创作过程, 产生创作热情。

3.创作故事 (约23分钟)

(1) 教师行为

教师首先根据《坐在路边鼓掌的女孩》前半部所描绘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完成后续内容的情节构思、文字编写、素材收集、画面设计与实际制作。而后, 教师结合《学习指导》, 讲解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方法:1在Word中对故事中的文字进行编辑、整理;2按每张幻灯片出现的文字进行分段, 设置文字格式为“标题1”;3在Word中, 利用“发送”功能, 将编辑好的文字直接发送到Power Point中, 发送成功后, 每段文字将出现在不同的Power Point幻灯片中;4对幻灯片进行画面设定、版面调度、设置切换方式和插入背景音乐;5根据演播要求进行排练计时。

(2) 学生行为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相互借鉴, 形成自己的创意, 进行文字编写、素材准备和艺术构思, 动手操作, 完成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关键环节, 学生将通过实践操作, 完成“续写出符合人物特点的故事情节, 制作数字故事作品;掌握用计算机进行写作和表达的方法, 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行为”的学习目标。在真实、完整的创作过程中, 综合运用写作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 表达思想, 抒发情感, 体验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将文字由Word“发送”到Power Point, 是为了突出软件的综合运用, 将新、旧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链接并组合, 强调软件的工具性和适用性;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特点, 《学习指导》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 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在本环节中, 学生在《学习指导》的引领和教师的帮助下, 熟练操作Word和Power Point软件进行文字编辑、版面编排和音乐设置, 完成作品, 实现自己的创意。

4.讲故事 (约10分钟)

(1) 教师行为

师生共同讨论讲故事的技巧。

讲故事的技巧:发音清晰、准确;音调要随着情节的变化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娓娓道来, 动作恰当, 表情自然。

教师指定几位学生在全班演播并讲述各自的数字故事, 由全班同学共同点评, 从故事情节、蕴含意义、艺术质量及讲述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和交流。

(2) 学生行为

学生听别人讲故事, 准备自己讲故事, 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和点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讲故事”活动, 完成“理解信息表达的多种形式与效果, 掌握表达的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作品, 亲历创作数字故事的完整过程, 感受创意、设计、制作与表达的乐趣, 享受信息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妙之用。在本环节中, 学生要利用自己的作品, 有技巧、有效果地讲故事, 积极发言, 诚恳、坦率、友善地进行点评。

5.交流感悟 (约5分钟)

(1) 教师行为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女孩我想对你说……”为题, 用简洁的话语谈谈听完这个故事后的感受。

(2) 学生行为

学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所感所悟。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交流, 交流的重点是作品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深化“体验数字故事在情感表达上的重要作用和艺术效果”的学习效果。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 给人以各种各样的联想和启示。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悟, 能够更好地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体现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在本环节中, 学生间相互交流, 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高在为人处世、人生意义等方面的认识。

6.归纳总结 (约2分钟)

(1) 知识总结

创作并制作数字故事的要点:1故事情节要吸引人;2文字描述要生动感人;3制作要精良, 有较高的艺术水准;4讲故事时, 要有丰富的情感投入, 表现力强。

(2) 学习方法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1认真观看, 专注听讲;2仔细阅读并理解《学习指导》;3深入思考, 产生独特的创意;4通过借鉴、模仿, 形成独特的创意;5动手操作, 在技能上得到训练。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演示文稿制作中跳出来, 着眼于用演示文稿来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 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信息表达的多种形式与效果, 进而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从上课的实际效果看, 由于所选择的故事主题非常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 学生在续写时“有话可说, 有故事可讲”, 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本节课遵循了“从实际应用中掌握技术”的课程思想。教学重点并没有放在技术操作上, 而是突出了编故事、讲故事等实际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 渗透了文字编辑、画面设计、动画制作、软件综合运用等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学生的学习重心一直保持在作品创作上, 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适用性。通过学生的作业质量, 能够反映出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加入了“讲故事的技巧”, 强调了信息表达的方式、作用与效果。从实际教学中看, 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较差, 缺乏有效表达信息的训练, 表现拘谨, 有照念稿子的现象, 今后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另外, 操作水平的差异, 也影响了部分作业的质量, 这与之前课程中有关操作技能的基础训练不够直接有关系。

点 评

初中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体验借助信息技术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所谓“培养信息素养”, 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判断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质在于应用,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 应该以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 在Word和Power Point之间搭起了一座“综合运用”的桥梁;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 领会“数字故事”的精髓;注重信息技术的真实应用,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节课的教法并不追求“热闹”和“花哨”等表面形式, 而是要求学生认真地听, 耐心地读, 深入地思考, 沉稳地操作, 积极地创新, 踊跃地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平和顺畅、朴素自然、简洁高效的状态。

篇3:李辛--《数字故事》教学设计 交稿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 用电脑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它整合了古老的讲故事的艺术和现代的多媒体工具。具体讲, 就是用简短的故事, 配合相应的声音以及各种形式的可视化媒体 (如图片、视频、艺术作品、字幕和数字视频等) 。数字故事一般都是个人制作的2~5分钟的视频短片, 讲述的内容涉及生活、美术、历史、教育、人物以及童话等, 并且制作成为可以在网络上传输的媒体形式。

将数字故事引入课堂,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以其真实性、故事性、多感知性和高共享性, 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关注。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只要能掌握简单的PowerPoint技术和一些简单易用的软件编辑技术, 就可以制作出精彩的多媒体视频。以往语文教学讲授的形式, 被生动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和高度概括的故事情节取而代之, 它改变了语文教学当中情感熏陶和知识呈现的方式。

一、充实的内容, 丰富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数字故事不是简单的“镜像”记录生活, 它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要求, 围绕课文主题, 并通过对现实素材的探究、提炼、概括来完成。由于视频、音频元素的融入, 故事就有了更多的特性, 学生在看的同时, 可以接收来自视觉、听觉的信息, 视听结合能够传递更充实的内容, 使故事情节更加丰满, 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感受到故事讲述者———教师的那份情怀。

以语文教材上册《那一年, 面包飘香》一文为例, 该文是台湾作家李家同先生所写的一篇朴实、平易的散文。文章以倒序的手法描写了面包师傅因家境不好而辍学,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 而是在“我”的鼓励下, 努力钻研技术, 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面包师傅。那么, “我”到底是何许人, 能使一名辍学的学生不仅没学坏, 而且绝技随身呢?

在介绍“我”时, 我首先取材于李家同先生的另一篇文章, 制作了数字故事《车票》, 将故事叙述字幕与人物图片结合起来, 然后配以德沃夏克富有浓郁情感的小提琴曲《母亲教我的歌》做背景, 呈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是弃儿, 从小在孤儿院长大,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 他顺利地读完中学、大学。长大后, 将他养大的修女非常严肃地告诉他, 他在被警察抱来时, 有两张车票装在衣兜里, 她鼓励他通过这两张往返车票, 去揭开身世之谜……在偏远的小山城, 他终于打听到自己的身世。他的父母都已去世, 父亲好吃懒做, 一辈子靠母亲做工过活, 经常喝醉, 打母亲和哥哥, 哥哥早在初二时就离家出走。当他打开母亲留下的遗物——一个大信封时, 发现里面是一套套从这个小城到新竹的往返车票。别人告诉他, 他的母亲晚年还说服一些有钱人, 凑足了一百万台币, 捐给新竹孤儿院。在大信封里, 他意外地找到一张母亲捐款时和孤儿合影的照片, 当时母亲就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 他还发现一张他毕业纪念册里和同学戴方帽那一页的影印件。他终于明白了, 母亲虽然遗弃了他, 却从来不曾离开他, 母亲是为了替他找到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及光明的前途。他一首一首地弹着歌颂母亲的歌, 献给像母亲一样养大他的修女和虽然遗弃他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母亲。

故事本身就非常感人, 同时又设置一种悬念, 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这种内容充实、情感丰富的数字故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为教学的下一步——进一步分析《那一年, 面包飘香》中面包师傅的感恩、回报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也是数字故事与一般视频短片的不同之处。

二、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解读和理解故事所带来的精彩

数字故事中融合的各种媒体形式, 可以对叙事的形式进行扩展。尤其是图片、视频的加入, 使文本由传统的“读”发展成为直观的“看”, 传播的信息量更大, 更容易对学生产生感染力。这不仅加快了学生走进文本的速度, 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解读和理解故事的精彩。

以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一文为例。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 梦想着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为参加舞会, 她经历了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 但一夜风光换来的竟是十年的艰辛。为使学生快速走进文本, 我制作了《项链》的数字故事, 插入十三张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图片, 这些图片均从西西·迪·法兰丝主演的法国电影《项链》中视频截图。有天生丽质却出身卑微的玛蒂尔德;有每天都生活在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幻想之中, 为贫困的现实而苦恼的玛蒂尔德;有为没有漂亮衣服参加舞会, 为没有一粒珍珠、一块宝石装饰而郁闷、不安、忧愁的玛蒂尔德;有在舞会上漂亮、高雅、迷人, 狂热兴奋地跳舞, 沉迷在欢乐中的玛蒂尔德;有为回家后发现脖子上的项链丢失而吓昏了的玛蒂尔德;有为偿还可怕的债务而一个铜子一个铜子艰难地节省钱的玛蒂尔德;有经历十年艰辛, 终于还清债务而变成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的玛蒂尔德;有得知项链是假的时, 惊愕地瞪着一双失神大眼睛的玛蒂尔德。

这种图片视频的加入, 与叙述字幕相配合, 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学生可以直接从画面中获取故事内容, 并能够得到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不仅引导学生直接走进文本, 快速掌握故事情节, 理解主旨, 而且营造出一种感动和震撼的氛围, 全方位地展现了玛蒂尔德十年前后性格的变化, 帮助学生进一步解读和理解故事所带来的精彩。

三、打造新型语文课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热情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 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数字故事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能打造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因为数字故事的叙述是通过多媒体创作软件讲故事, 其主要元素图片和音乐,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图片与音乐字幕配合完美, 使得学生乐意听、乐意学、乐意说, 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探索、学习知识的氛围, 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热情。

以我国著名散文家王宗仁先生的《藏羚羊跪拜》一文为例。课文叙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头母藏羚羊为了保护自己腹中的幼崽, 用跪拜的方式, 祈求猎人放生。而老猎人在杀死藏羚羊之后, 面对被自己亲手杀死的藏羚羊母子, 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中。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亲手埋掉自己的杈子枪, 从此在藏北高原上消失。

在讲述这个故事时, 我们通过图片和字幕叙述, 用电影《可可西里》的插曲《哭泣的藏羚羊》作为背景音乐。画面凄美, 音乐悲壮, 字幕简洁, 教师、学生都被那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所感染, 最后把眼含热泪跪拜的藏羚羊和手持猎枪的猎人定格在同一画面, 字幕是《哭泣的藏羚羊》中的歌词“我是哭泣的藏羚羊, 善良的人们救救我吧, 我需要你们人性的善良!”

面对完全被数字故事感动了的学生, 教师及时下达教学任务, 分两组讨论、合作完成。第一组的任务是:文中作者是怎样对藏羚羊进行细节描写的;第二组的任务是:作者是怎样描写老猎人身上杀生和慈善共存的特点和他内疚、自责、忏悔的心理的。流着眼泪, 带着问题, 同学们认真地阅读、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讨论、踊跃地发言, 相互碰撞, 相互补充, 准确地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学生又一次被藏羚羊深深的母爱和悲壮的跪拜所震撼!

《藏羚羊跪拜》一课, 通过数字故事, 打造了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 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刺激下,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无限的想象力;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判断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同组互助, 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合作的意识和竞争的意识, 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反思、提高的平台

将数字故事运用于语文教学当中, 它要求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 围绕课文主题, 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取更为丰富的内容, 感受到语文的精彩。它是以视频、音频为元素, 以讲故事的方式记录教师教学中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教学行为。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人生经历不同, 决定了他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同的。

课下教师间各种经验的交流, 尤其是同课异构, 可以引起教师反思性的研究, 共同探索教学事件后面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 发现教学本质, 寻求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反思、提高的平台。

数字故事把传统讲故事的艺术与信息技术工具结合在一起, 整合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 创造了可视化故事, 已逐渐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信息化教学的策略和技能。数字故事体现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将数字故事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 它的魅力不仅来源于作品本身, 更重要的是其制作过程,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相信这种内容充实、情感丰富的数字故事, 一定能挥洒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周静, 赵志靖.数字故事设计及其教学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36) .

[2]孙卫华, 郑江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 (2) .

篇4:李辛--《数字故事》教学设计 交稿

数字化故事叙述 ( Digital Storytelling) , 就是把简短的叙事, 配合相应的声音以及各种形式的可视化媒体 ( 如图片, 艺术作品, 字幕和数字视频等) 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来讲述故事的一种方式。在近年来, 数字故事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而其在语言教育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研究表明, 数字故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学习动机; 有利于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整合, 提高教学质量。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应用数字故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通过数字故事, 学生能够找到一种表达自我, 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 掌握先进科技, 改善教学方法。另外, 将数字故事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对于研究体验性学习、合作学习、反思性评价以及自主学习等理论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设计与教学实践

本研究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字故事的概念, 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及反思。研究主要以教学实践的形式展开, 在参与实验的班级中, 将学生分为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期任务。整个教学实践依照选择主题、拟定计划、展开活动、定期交流、汇报成果、反思学习的步骤展开。

1. 选择主题、拟定计划

在学期之初, 为学生讲解制作数字故事的方法与要求, 展示数字故事样片以及评价量规 ( 从主题、逻辑关系、文本写作、口语表现、以及制作技术等方面对数字故事的质量进行描述) , 令其对任务内容与形式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4 至5 人。给大家两周的时间, 请小组成员充分讨论, 选择感兴趣的主题, 并且制定出大纲, 即数字故事的主要内容与逻辑关系。在两周之内找老师讨论一次, 确定主题与大纲。

2. 展开活动、定期交流

在确定主题与计划之后, 每隔三周根据主题内容做一次口头报告, 要求制作PPT, 写出文本并交给老师修改。整个学期共进行三次口头报告, 各组之间相互交流,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3. 汇报成果、反思学习

三次口头汇报结束后, 各小组在学期末之前将本组报告内容汇总为一个10 分钟左右的数字故事 ( 利用movie maker、photo story等软件制作视频文件) , 同时根据数字故事评价量规进行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 并写出项目反思报告。

教学实践结束之后,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 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发生的变化, 主要从情感因素、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三个方面进行考察。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由8 个问题组成, 主要是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由37个问题组成, 主要了解数字故事教学实践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问卷是由教师在课间发放, 学生10 分钟内填写完成的。共发放问卷55 份, 回收有效问卷52 份, 回收率为95% , 问卷分析真实可靠, 具有研究价值。另外, 我们还对10 名学生进行了访谈, 同时回收、分析了所有同学的项目反思报告。

三、结果与讨论

1. 学生参与程度高, 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增强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71. 2% 的同学表示为了完成满意的作品, 在英语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84. 4% 的同学认为在项目完成过程中, 反复的修改、不断的学习令其受益匪浅。同时, 82. 7% 的同学表示由于每次小作业都关系到最终作品, 所以一直都很用心。以上数据表明, 大多数学生对于数字故事项目是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的。尽管一开始, 学生对数字故事的形式不是很熟悉, 也从来没有使用过视频合成软件, 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大部分同学都感到无比兴奋, 对于自己小组的作品也非常有成就感。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 超过80% 以上的同学表示很喜欢本学期的数字故事项目, 认为这项活动很有意义, 并且非常有意思, 很愿意参加。其原因在于: 第一, 数字故事项目形式新颖灵活, 不同以往的规定题目作业, 可以自己选择主题、内容、形式等, 有很大的展示空间。第二, 数字故事项目的实施以及展示过程都是真实的交流,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份英语作业, 更是一个彰显个性, 展示自我的平台, 大家对自己的展示以及其他同学的作品都很期待。第三, 与传统的语言练习相比, 数字故事的完成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富有挑战性。

问卷调查显示, 78. 8% 的同学表示在小组讨论中并不会感到紧张, 即使英语程度稍差也不会很大的压力。76. 9% 的同学表示并没有担心英语不好丢面子, 78. 8% 的同学表示不会担心老师的批评。同时, 88. 5% 的同学表示由于准备充分, 在项目展示的过程中很有自信, 75% 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 88. 5% 的同学对于本小组英语视频的完成非常有成就感。综合来看, 数字故事项目有利于形成促进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 学生焦虑程度较低, 兴趣与信心增强, 而任务完成的成就感又会促进在语言学习中更大的投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由于是小组合作, 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 英语不太好的同学也会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表达, 不会造成由于基础差不愿参与而导致的恶性循环。另外, 项目是在学期之初布置的, 期末时以视频的方式呈现最终作品, 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 每次进行口头汇报之前, 教师都要进行修改并且与小组成员讨论。数字故事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 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渴望, 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

2. 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数字故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50% 的同学认为数字故事项目有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 48% 的同学认为听力能力有所提高, 36. 5% 的同学认为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还有38. 5% 和25% 的同学分别选择了写作与翻译能力有所提高。数字故事的设计思路符合王初明提出的“学相伴, 用相随”原则, 语境辅助语言学习。“学伴用随”原则强调语言结构与相应的变量 ( 包括语言变量以及非语言变量) 相伴互动, 语言结构知识与情境语境知识相互促进, 有助于激活所学的语言结构, 启动语言使用。根据数字故事的要求, 制定大纲、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制作PPT、写文本, 口头汇报, 以及最终的视频作品, 都需要用英语进行, 这就相当于给英语使用提供了必要的语境, 大大增加了英语的使用机会。

数字故事具有真实性、故事感、多感知性、高共享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数字故事项目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操练。数字故事是写作任务也是口语任务, 其中还会包含阅读任务、听力任务以及翻译任务。在其准备过程中需要大量地收集资料, 同时还需要整理、写作、设计, 以及充分的练习来呈现最终的作品。数字故事比起单纯的阅读、写作、口语任务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是一种综合素质的锻炼。我们以文本写作为例讨论数字故事任务的综合性以及效果。学生在完成数字故事的过程中, 需要撰写文本并且上交, 通过一学期的练习, 大家的文本写作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大段摘抄、生硬地拼接资料, 前后逻辑关系不紧密, 文本内容很多, 但主题不明确。第二阶段: 文章主题比较明确, 前后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摘抄的内容仍然比较多, 但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比较通顺地连接起来。第三阶段: 文章主题明确, 逻辑关系清晰, 没有明显生硬的摘抄; 整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 可以看得出作者的兴趣与热情。在整理修改文本的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量增大, 口语展示也越来越自如, 语言能力有很大提高。

在数字故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查找文献、整理资料、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此外, 同学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PPT制作、视频合成、加音效、录音, 甚至是录像等, 英语学习不再枯燥无趣, 而且这些“高科技”的使用深得学生喜欢, 也培养了新世纪人才的必备技能。

三、结语

数字故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大家完成了从初具雏形的PPT到最终一个相对完整的英文视频小短片, 从东拼西凑的内容到逻辑严密的文本。学生的状态从最初接到任务时的跃跃欲试, 到初具规模时的惊喜, 再到作品展示时的信心满满。学生不仅在英语使用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 更是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信心, 提高了小组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挑战的勇气。当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学生的英语基础、计算机使用能力、学校的硬件条件、以及教师的信息素养、知识结构等,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字故事项目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6.

[3]王初明.学相伴用相随—外语学习的学伴用随原则[J].中国外语, 2009, (31) :53-59.

篇5:李辛--《数字故事》教学设计 交稿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和功能

(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数字化故事叙述起源于1990年, 美国人达纳·温斯洛·阿奇利被认为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发起者, 他用老照片配合口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电影, 并公开放映, 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阿奇利和他的朋友伯特开始替其他人叙述自己的故事,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数字化故事的创作中。在这之后, 成立了旧金山数字媒体中心, 即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心。从此,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数字化故事叙述指的是将讲故事与图文并茂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 通过运用视频、音频、图片、动画和多媒体, 将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

(2)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功能。数字化故事叙述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 对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多媒体素养和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设计原则

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是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渐累积英语技能, 强化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初中英语数字化故事叙述应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结合并贴近实际原则、多感官有效参与原则。

(1) 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主体是学生, 在课程设计时,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 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 结合并贴近实际原则。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应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具体的、生活化的题材, 结合实际, 和学生共同探讨和思考。

(3) 多感官有效参与原则。英语课程的自身特点要求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多感官共同参与的过程, 数字化故事作品创作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口、眼、耳、手的过程,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动手搜集资料, 制作数字故事板, 这样才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

三、数字化叙述的应用过程

(1) 选择主题。主题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并联系学校活动或社会事件, 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题材作为活动的主题。

(2) 制订计划。一个出色的活动的背后必然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共同参与完成, 制订计划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活动, 共同完成制订的任务。在时间安排方面, 必须要顾及每个环节所要利用的时间;在人员分工方面, 必须要每个人都有任务, 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

(3) 开展活动。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提升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可以单独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通过阅读资料等形式来展开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教师在其中起的是引导、督促的作用。同时, 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辅助。

(4) 形成作品。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活动, 作品是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前期准备工作是最终完成作品的基础, 学生可以根据搜集而来的资料编写数字化故事叙述脚本, 与此同时配以适当的音频文件, 一个小组的数字故事作品基本形成。实际上, 数字化故事叙述作品是学生知识和情感的集中体现。

(5) 汇报成果。汇报展示小组作品是整个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 在完成后期制作后, 每个小组交流经验和心得, 如此一来, 每个小组彼此之间就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共同进步。具体形式是可以在班级内展览、开展比赛, 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扩展到别的班级或校外的任何地方。

四、具体教学案例

(1) 实验背景介绍。随机抽取6名学生作为英语口语教学项目研究学员, 这些学生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且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对数字化故事叙述这一概念较为陌生。教师先通过相关概念解释, 让学生了解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相关概念基础及制作流程。

(2) 实验要求介绍。教师要求学生用图片和照片将自己成长经历和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 图片和照片附以同时期历史事件的名称, 与之进行对比, 并配以背景音效。学生完成作品大约用时半个月, 教师布置的任务如下: (1) 学生询问父母或其他长辈自己的成长过程, 收集成长照片; (2) 3人为一组, 共两组, 其中一组负责收集同时期重大历史事件, 另一组负责相关问卷的制作及调查, 调研数据主要包含被研究对象数字化叙事的得分以及问卷参与者的观察记录等; (3) 教师详解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4) 学生收集到资料后导入软件, 剪辑制作成数字化小片; (5) 学生展示作品。

(3) 实验目的。在英语课程教学中, 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 主要研究目标: (1) 描述学生对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观点及作品完成的质量。 (2) 描述数字化故事叙述运用后对学生产生的各方面影响。

(4) 实验结果。通过学生的自制调查问卷显示, 学生对这种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形式“非常喜欢”。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全新的英语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动手和团队协调的能力。在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整个制作过程中, 语言表达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合和处理能力。同时, 数字化叙述在开发多元智能、培养多媒体素养、促进课程整合具有明显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结合到具体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明建.数字化讲故事——创新教学方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 (9)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辛--《数字故事》教学设计 交稿】相关文章:

数字故事设计与制作08-27

数字故事制作要点07-17

国培数字故事范文05-26

数字故事青春派范文06-17

数字故事的制作范文06-17

数字故事获奖作品07-16

与数字有关的故事07-25

数字故事的制作技术08-27

作文数字王国的故事09-15

成语故事数字篇范文06-08

上一篇:宏观经济展望和政策取向——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一篇:地理教案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