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2024-05-05

一季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精选6篇)

篇1:一季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一季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全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城区“10平方公里、10万人口”发展目标以及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健身养生的欧洲型旅游城镇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林业立县、旅游热县、生态扬县”发展战略,着力加大城市建设投入,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强化城镇管理,优化城市环境,城市的吸引力、承载力、扩张力、辐射力不断增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一季度,主要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好城镇规划编制工作。一是做好县城控规编制工作。城西控规聘请深圳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已拿出初步成果,并召开了初步方案汇报会向县分管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现设计单位正在根据汇报会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城东、城南、城北控规委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现正在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实际对规划成果进行优化调整。二是督促指导建制镇圩镇控规编制工作,扬眉、关田、长龙、过埠、铅厂等建制镇争取上半年完成控规编制或报批工作。三是做好规划审批工作。元月10日和2月23日分别召开了2011年第一、二次规委会审批小组会,对部分建房用地规划申请和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审批。

二、扎实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加速拓展城市建设框架。重点抓好城北新区的开发建设,正在全力加快实施完成绕城公路、萝卜巷办公区、城北大道等工程的扫尾工作,并做好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各项工程的启动带动整个板块的组团式开发,逐步将城北新区建设成为交通便捷、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商贸繁荣的现代化新城区。二是加速推进旧城改造。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着手抓好了北门农贸市场搬迁、沿江路改造等工程的前期工作。三是加速打造城市节点亮点。大力推进县城周边生态住宅小区开发建设,重点抓好坪盘山生态住宅小区、云天花苑和盛世广场等工程的开工建设。

三、突出抓好村镇建设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着力推进铅厂、关田、过埠、长龙、扬眉中心镇建设。一是大力开展圩镇建设。已着手开展了各试点圩镇环境卫生整治、街道绿化、杆线整治、立面亮化等工作;二是开展农民住宅小区建设。重点抓好农民住宅小区示范点建设,推广美观、实用、现代的新户型提高农民住宅小区品位。三是开展特色村庄规划建设。积极创新村庄整治理念,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思路,围绕“节能低碳”型、“文化内涵”型、“生态旅游”型等内容,打造旅游景点式村庄。

四、加大建筑市场监管力度。一是大力加强建设行业监管。突出质量保障,实行差别化管理,建立工程动态巡查机制,全面加强对建设工程尤其是住宅、大型公共建筑、建筑节能等重点领域的质量监管;狠抓安全管理,重点开展以强化大型机械管理、预防高处坠落和施工坍塌事故等为重点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施工安全。二是扎实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民用建筑、公共建筑的节能减排指标均严格按照要求落实执行。在项目设计时,明确要求业主单位推广实行各类新型轻质的建筑节能材料,并在规委会审批时把建筑节能设计列入重要审查内容。在实施中,加强配合,强化监管,严格执行项目“三同时”制度。对建筑节能不达标的,不予开工建设和验收备案。三是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各项政策法规,重点加强工程标后管理,严管严查围标串标、买标卖标、挂靠转让、肢解工程、小头大尾等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实行招标投标“阳光操作”,努力维护工程建设领域的市场公正。

崇义县城乡规划建设局

二0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篇2:一季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武冈将用几年时间建成为湘西南中心城市,而在“项目兴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商贸旺市、城镇带市”的20字方针中,“商贸旺市”显得尤为醒目和重要,市场作为商贸流通的龙头和主体,在城市发展中不但能及时、安全、周到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也对繁荣一个城市的经济,搞活流通,服务三农,促进商品进出口等有着重要作用。为全面完善市场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结合我市市场建设的现实情况,对未来三年市场建设作出以下行动计划和工作建议。

一、我市市场现实情况。

目前全市有市场19个,其中城区市场8个,乡镇市场11个,城区市场中,零售市场目前经营得最好的是农贸市场,有门面摊位1300余个,经营活动非常活跃,承载了几乎整个城市和大部分乡镇的食材批零交易,市场建于上世纪70年代,规模小、场地狭窄、功能不全、设施陈旧。批发市场只有一个,就是城北批发大市场,建成于2014年,是湘西南设施最优、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批发市场。目前该市场的水果批发已经覆盖湘西南多县。其他城区市场还有:工业品市场、辕门口市场、竹山市场、湘西南牲畜交易市场,新东市场、玉龙市场。其中工业品市场虽规模不大,但运行良好。而辕门口市场、玉龙市场经初步改造已做超市经营多年。竹山市场、湘西南市场因“撤屠”政策、“改做夜宵城”及设施陈旧等原因目前几乎闲置。新东市场为临时安置市场,有待进一步改造扩建。乡镇市场中除湾头市场每天营业外,其他市场都实行赶集制,经营情况一般。

因此,虽然我市这几年在城镇建设中取得一定成就,但忽略了市场的配套建设,使我市市场出现以下问题:

1、城区市场没有纳入公共配套、规划布局也不太合理。城区专业市场及规模较大的市场只有农贸市场和城北批发市场两家,配套比例太低,这完全不符合我市城市发展的潜在要求。尤其是小型农贸生活市场在城市建设中没有按消费人口密集程度进行规划配套,使市民的购物半径越来越大,怨声载道,导致马路市场遍布大街小巷。给城市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其次也没有配套建设大型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目前城市规划图纸上很难看到大型专业市场与批发市场的身影。而在布局上,也不太合理,城东、城西、及王府花园、玉龙路黄木冲一带,没有生活市场,群众买菜到农贸市场要跑上几公里路。

2、市场改造升级速度慢,市场发展停步不前。我市现有的市场大部分是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施陈旧、功能简单,而城区市场中,竹山市场、湘西南牲畜市场、玉龙市场在城区地理位置中非常优越,但市管中心经费困难,政策性资金又未惠顾,在城市建设中又忽略了这些市场的建设,至今没有改造,现有设施跟不上形势潮流和时代发展,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闲置。而经调研,在攸县十年前就对这些市场进行了改造,不但盘活了国有资产、活跃了经济、取缔安置了一批马路市场、也福泽了一方群众。

二、对未来三年市场体系建设的定位和建议

1、紧跟城市发展步伐,搞好市场科学布局。对标定位,按需定量,按照“城中办生活市场,城郊建大市场”的发展思路,以“精致、精细、精品”和“规划起点高、建设层次高、商品档次高、服务水平高” 为标准,加快大型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这几年新建成的商业广场有东门旺角商贸广场,商业步行街,建成的市场有工业品市场,建材大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已建的商贸流通业态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上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场体系的建设完善迫在眉睫,就我市实际情况来看,迎春亭至午马公路沿线还没有消费品市场和大型批发市场,玉龙路至工业园、月光岭至王府花园区域、城西区域也没有生活市场,因此,在武强路至狮子山路建设商贸带,在玉龙路至工业园建设商贸区,在迎春路至午马路沿线建设大型物流中心和生活超市是符合人民心愿的,也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这几个高品位的商贸区的建成,与其他市场、商贸区形成城市商业网络,将促使武冈在5至10年的时间内,形成“高增值、具活力、强辐射”的城市经济新增长点,并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真正成为湘西南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

2、健全商贸流通体系,繁荣城乡消费市场

以构建城乡一体的商贸流通网络为方向,加快规划调整商贸流通网点结构和布局,形成龙头商圈、片区商贸中心、社区商业网点等层级分明、布局合理的城区商贸网络体系。加快农村、社区新型商业发展,积极建设面向农村集镇和社区的商业群,坚持以城带乡,采用市场运作和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推进农改超进程,拓展农村市场。这些年,全市乡镇市场提质改造和农改超稳步推进,目前已完成3家,其它的正在进一步规划中,但是由于财力有限,改造后的市场依然存在规模不够大,功能不太全,设施不太精的缺点。今后每个乡镇应改建或新建一个综合大市场,围绕大市场建一条现代特色商业街、建2个以上大型连锁超市,进一步构建城乡商贸服务网络,打造商贸经济发展新平台。

3、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

围绕我市六大支柱产业和现代生活需求,规划建设一批以工业物流、建材物流、农产品物流、生产和生活资料物流为主体的多式联运物流园区。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内部物流与主业分离,根据我市实际,可重点培育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城北农产品物流中心等专业物流项目,做到规模大、物流组织能力强、服务功能全、辐射范围广。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

建议对目前闲置的竹山市场、湘西南牲畜交易市场重点进行升级改造,可以采用招商引资建商贸大楼的形式进行建设,以盘活这些国有资产,对群众生活和社会经济发挥应有作用。建议将新东市场尽快纳入改造扩建计划,新东市场位于午马公路与武冈大道交汇处,若扩大规模进行建设,不但能安置附近的马路市场,还能形成农贸市场、城北市场、新东市场、辕门口市场(在建。项目地址:三牌路原工商银行支行办公场地)“东南西北”四大农贸生活市场各居一方的有利格局,对方便群众生活、打造宜居城市有着积极意义。

篇3:一季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为了解庆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2016年6月,以实地考察、群众座谈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庆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一个试点县、两个试点镇做了调查研究。

一、庆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现状

(一)统筹编制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城镇功能

庆阳市各试点县、镇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发展战略,已编制完成了试点城市、乡(镇)、村庄总体规划和城市、重点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规划全覆盖。形成了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控制性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保障体系。目前,正宁县已完成94个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多规合一”规划进入评审阶段;南梁镇编制完成了《南梁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华池县南梁镇历史文明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方案》《华池县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11-2020)》和南梁红色小镇建设整体规划及三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镇原县孟坝镇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启动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编制工作,实现城乡建设的“五统一”,对城镇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

(二)全力促进项目建设,切实提升城镇功能

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大力开展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统筹推进试点县、镇道路交通、供热供气、排污排洪、垃圾处理、停车场、便民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宁县自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3.31亿元,2015年新修通村水泥路197.25公里,全县10个乡镇已全部通客运班车,建成停靠站14个,建制镇道路通畅率达到100%,新增自来水入户村11个,解决了23 1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100%覆盖,开工建设周家110千伏变电站;华池县南梁镇已完成红色旅游小镇供水、排水,树木栽植、路灯安装、道路及桥梁、广播电视入户等工程;镇原县孟坝镇建成垃圾集中处理场3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场、病死畜禽处理场各2处,划定临时停车场2处,车位200个,增置垃圾箱68个,实现了“三场三点三到位”,解决了农村“十乱”、街区“六乱”问题。

(三)完善政策资金配套,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

一是狠抓住房建设,按照“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要求,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督促检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着力增房源、控房价、强保障,确保进城务工人员进的来,留得下,住得起,正宁县农村危旧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孟坝镇紧扣“3341”项目工程,全方位谋划,快节奏推进,全镇今年实施重大项目13个,完成投资2.7亿元。南梁镇结合红色旅游资源,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农宅改造步伐,不断提升人居质量。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宁县加强社区综合服务场所和学校、医院、幼儿园、社区养老等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便民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便民超市和平价菜店等生活服务设施94个,建成文化广场、乡村舞台95个,健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三项医保制度,积极发展居家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体系;孟坝镇新建幼儿园2所,刘城小学、王山小学增设学前班,完成醴坳、何范、峁合3所小学薄改和维修,给14个村卫生室均配备了健康一体机和专职医生,发放各类惠农资金2 20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5.1%,农村养老保险参加率达95.5%;南梁镇完成列宁小学科技楼建设,对7所村小学进行了维修改造,建成中心幼儿园1所、村级幼儿园2所,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完成镇中心卫生院和3个行政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21.5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全镇农合参保率达98.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四是加大资金保障,专项支持试点工作开展。2015年,全面贯彻落实《庆阳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3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市财政安排1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市区和7个特色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确保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城建税费全额用于城市建设和维护。在试点开始后,正宁县也专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工作,确保了各项建设的顺利推进;镇原县孟坝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采用BT、PPP模式,优化项目投资结构,“兰洽会”签约项目3个,争取项目资金188万元,引资5.75亿元,完成投资2.8亿元;华池县南梁镇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河道治理及土地整理2个建设项目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13 300万元。。

(四)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强化城乡产业支撑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的思路,创新融资渠道,加快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引企业入驻,以产业吸纳人口,让人口向产业园区和重点开发区集中。正宁县集中发展以周家工业集中区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加快核桃峪矿井、电厂、罗川煤田、电解铝厂等项目建设进度,指导支持永和、湫头、三嘉、永正等乡镇重点发展苹果产业,榆林子、宫河、周家等乡镇重点发展烤烟、蔬菜、苗林、中药材等产业,西坡、五顷塬等乡镇重点发展草畜养殖,四郎河川区重点发展高原夏菜;孟坝镇建成太新、镇三公路沿线集中连片示范带、千亩集中连片示范点各2处,完成宽展湾、上秦万亩示范点建设,新办养殖厂6个,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南梁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形成了以草畜、苗木及劳务输转为主导产业,以全膜玉米、小杂粮种植为区域优势产业,依托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二、存在问题

庆阳市城镇化试点工作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城镇发展水平滞后。2015年庆阳市城镇化率为33.46%,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城镇发展中还存在功能定位不准、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二是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庆阳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庆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三是农村投融资机制仍未建立。农村宅基地、农民承包地和林产仍未资本化,土地流转仍未迈出实质性步伐,各种合作社仍处在照猫画虎阶段,农村主导产业尚未形成,优势产业提质难、规模小,农民融资难,农民兼职就业、隐性失业、就业难等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市民转化难。四是农业人口城镇化分担机制还需进一步强化。特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空心村已成为农村生活、生产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能否集中养老、集中办学成为我们目前建设新型城镇化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更新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是当代中国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覆盖了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当然也要覆盖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坚持创新发展,优化规划布局

尽快完成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合理确定城镇发展定位、规模层次、空间布局和开发强度,促进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有效衔接。

一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庆阳原生态民俗文化游览胜地”和红色革命旅游、周祖农耕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历史古迹旅游、黄土生态旅游五大品牌,努力把庆阳建成甘肃重要的“旅游城市”。二是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立足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物流园区、物流枢纽、物流通道和县乡物流网络,形成干线贯通、支线顺畅、服务全市、辐射陕甘宁毗邻地区的物流产业新格局。三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以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优势文化产业为核心,着力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效益和知名度,全力打造民俗庆阳、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四大文化”品牌。四是加快服务产业发展,为城镇下岗、未就业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二)坚持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加快城镇路、热、气、排污、排洪、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旧城改造,以城镇建成区内城中村、住宅区、棚户区、商业区为重点,加快旧城巷道及供水、供热、排洪等地下管网提质改造,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工业集中区建设,推动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向工业园区延伸,实现工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三)加快城镇公园及公共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试点小城镇必须建成1处中心花园或休闲广场,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全面落实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各项环保措施,加大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天保”工程建设,着力创造“天蓝、地绿、水碧、山青”的宜居环境。

2016年4月22日,庆阳市成为14个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市之一。新型城镇化试点县、镇也可以借鉴这种雨洪管理概念,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运用,以期改善生态环境。

(四)坚持共享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

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转户制度体系,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完善落户政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

2. 深化用地制度改革。

合理调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供应节奏,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合理分配用地指标,保证城镇发展应有的空间。优化用地结构,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坚持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3.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在试点城镇开展统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保险、养老和社会服务中心等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基层延伸。

4.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积极稳妥地做好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工作,进一步提升住房保障资源的使用效率。坚持不懈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摘要:笔者概括了庆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现状,总结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新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篇4:一季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教师编制和数量紧缺

一是地方接收企业学校教师但未落实教师编制。2009年国企改制时,原四冶、贵电、十五冶、塔桥园艺场以及市属农、林、水场(库)办学校620余名教师整体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但这么多教师编制至今未落实。二是学生就读结构性转移造成城区学校教师缺乏。2008年,全市城镇中小学生数为71510人,占总数的42.68%;2014年,城镇中小学生数为127480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76.47%。但城乡教师编制自2008年以来一直没有调整,致使城镇中小学校教师缺编。近年,因教师匮乏,生师比过大,城区小学平均班额57人,初中平均班额54人,均超过标准班额要求,“大班额”问题难以破解。三是超编使用教师。目前,中心城区(不含余江县、贵溪市、龙虎山风景区)小学生24544名,按照45人班额标准、每班配备2.5名教师,应配备1363名小学教师,但中心城区实际在编教职工只有1057名(含农村147名),聘用临时代课教师现象依然存在。目前,由于编制紧缺,各县(市、区)为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不同程度存在聘请代课教师,个别县市区还存在财政补贴代课教师待遇,势必带来新的代课教师问题。

(二)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紧张

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生均占地面积不足现象,接纳学生数已近饱和。如此导致部分进城务工学生无法进入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被迫选择民办学校就读。虽然民办教育减轻了部分中心城区学校就学压力,但民办教育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提升渠道有限;教师待遇低,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势必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三)全市教师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

一是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男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38.9%。小学教师性别失衡,对学生的身心教育也是一种缺失。二是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全市45岁以上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40%以上,而其中小学45岁以上教师则占全市小学教师41%,中学45岁以上教师占全市中学教师56%;全市50周岁以上教师达1801人,近5年临近退休人员1077人。

(四)农村学科教师需求矛盾突出

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秀教师匮乏,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仅为35%左右。二是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结构性缺失。近年农村学校规模缩小,教学点增至177所,个别教学点班额只有2~3人。由于班额过小且点多面广,没有更多教师编制用于农村教学点的音、体、美和计算机教师的招聘。三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负担重。农村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十分普遍,甚至部分寄宿制学校教师还要承担学生安全管理和照顾生活工作,大多数农村教师觉得责任和精神压力远远重于教学。近三年全省统一招聘的教师,80%的岗位编制都用于农村学校,但因交通、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相对城市较差,致使许多年轻教师、优秀教师不安心,留不住。

(五)全市教师职称评聘矛盾突出

目前鹰潭市高级职称教师2024名,有735人未聘任;取得中级职称教师4872名,有1387人未聘任。其中,全市现有小特高级资格教师193名,已聘73人,占全市小学教师总数1.4%,低于省定的2%聘任比例。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小学规模缩小,教师编制不足50人的学校难以按2%比例全部聘任。余江县、贵溪市、月湖区教育系统实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中的岗位晋级,因财力问题暂未兑现工资。此外,目前实行的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分离制度,因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标准及比例的限制,以及已聘任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岗位职数使用周期长,导致后续已取得中高级职称的教师难以聘任相应职务。

二、“调整编制、挖掘潜力、民办补充”破解教育困境

到2020年,鹰潭市城镇人口数或将突破80万,预计城镇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33万人,城镇教师编制问题亟待解决。根据全市城乡教师核定编制实际,通过采取“调整编制、挖掘潜力、民办补充”的措施,随生源变化合理调整教师编制,提升教师编制使用效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切实解决教师职称评聘矛盾;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办学,优化城区义务教育办学结构;推动教育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镇适龄人口有学上、上好学,树立“学在鹰潭”的教育品牌。

(一)合理调剂教师编制

从实际需求来看,城区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阶段教师缺乏,较为突出的是市直学校、高新区学校、信江新区学校。因此,可在全市范围内调整教师编制。一是根据教育发展需求,实行教师人事动态管理。未来五年,随着信江新区、高新区生源增长,逐步从县(市、区)空余编制或农村初中学校富余编制中调剂部分编制用于信江新区、高新区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等教育经费投入随生源变化,教师编制调整由市级财政统筹配套保障。二是市直教育系统根据编制总量自我调节,解决部分学校编制问题,即从鹰潭市实验中学、鹰潭市职中调剂教师编制到紧缺学校。三是月湖老城区及新城区学校教师编制从区内农村初中学校调剂。在全市教师编制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不会额外增加财政支出。

(二)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范围。推行教师“县管校用”,由设区市、县(市、区)根据辖区学校实际需求统一调配教师,教师在编不定岗,在区域内交流轮岗,确保教师配备城乡均衡,使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二是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管理改革,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增强教师职业激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禁公办、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校外办班;开展清理“吃空饷”常态化,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等现象发生;同时采取适当政策,鼓励支持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讲学;完善高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制度,扩大农村骨干教师脱产培训的规模。四是深化学校后勤改革。在不突破现有编制总量的情况下,争取同级财政支持,鼓励城区学校和规模较大学校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逐步压缩工勤人员编制使用,扩大学校专任教师比例。五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市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探索“一校多区”的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鼓励城乡教师在线互动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努力扩大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

(三)扶持社会力量办学

一是落实《民办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落实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制度,完善符合教育特点的学校教师职业资格标准。二是将民办学校教师纳入管理范围,对民办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继续教育,提升民办教师综合素质。三是加大教育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举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类学校。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教育公共政策,在财政扶持、政策优惠、师资建设等方面,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平等的待遇,促进民办教育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缓解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压力。首先根据民办学校生源数,按标准足额拨付免杂费补助、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等经费。其次按照属地原则,从教育费附加中对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补助,补助人数控制在民办教师总数的30%以内,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全市预计每年需补助资金810万元,其中市本级每年需补助资金165万元。再次从市本级教育费附加中拨出100万元设立市本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市直民办学校(不含幼儿园)进行扶持;各县(市、区)设立本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帮助改善本级民办学校办学条件。

(四)注重紧缺学科教师编制使用

一是义务教育教师招聘以农村为主、城区为辅。城区学校教师的补入主要通过遴选农村任教3年以上的优秀教师,激励农村教师素质提升,通过优秀教师交流轮岗方式促进农村学校发展。二是提高教师招聘准入门槛。推进小学教师学历专科化、初中教师学历本科化,部分高中教师学历学位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三是招聘教师时优先考虑“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同时限定音体美专任教师不得转教其他学科。四是对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的学校,实行“先补入再上编”的办法。如根据学校当年或两年内退休的教师数量情况,适当补充新教师数,待新教师试用期满合格、到龄教师退休空编后再为新教师上编。

(五)切实解决教师职称评聘矛盾

一是根据《关于江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精神,用足省定岗位设置职数,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二是按照控制总量、消化存量的原则解决教师职称聘任问题。对距离退休不足5年的教师,已聘相应职务满5年的,可不占现聘等级岗位数。长期在教学教研一线,享有较高知名度,为本市中小学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近五年获得省级特级教师、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以上模范教师或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一等奖或国家级二等奖以上等荣誉称号(奖励)的中小学教师;在农村中小学连续任教满30周年或在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连续任教满25周年的教师,如单位无空岗,可先行办理聘任手续,今后通过自然减员消化达到平衡。三是以县(市、区)为主安排新增聘任中高级教师预算支出。按照当地现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标准,全市每年需要安排新增聘任中高级教师财政预算支出约242万元。

(六)超前谋划义务教育规划发展

将教育事业项目规划纳入设区市“多规合一”,与城市建设、人口增长规划同步开展。加大教育投入,通过改、扩、迁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超前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提高城区学校招生接纳能力,进一步调整新增城区教师编制,满足学校未来教学要求,促进城镇化教育服务功能提升。

篇5:**州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立足区位特点,围绕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动产城融合,进一步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

(一)以“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我州全面启动“美丽县城”建设,按照“干净、宜居、特色”的目标要求,用3年时间分类、分批、分期对全州县城进行改造提升,重点在现有建成区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完善县城基本功能、美化生态环境、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力争在2019年内建成2—3个“美丽县城”,通过3年的努力,力争将全州8个县(市)城市均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形成绿色**洁净**秀美**的重要载体、全域旅游重要目的地和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强调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理念,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鼓励村民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宅基地,在现有宅基地基础上进行集中统一规划建设,加快推动普者黑水乡特色小镇、广南坝美世外桃源特色小镇、**古木三七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3个特色小镇计划总投资73.45亿元,其中丘北普者黑水乡31.05亿元、广南坝美世外桃源11.5亿元、**古木三七小镇30.9亿元。目前,各个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已于2017年9月底全部开工建设,截止2018年11月底,3个特色小镇共完成投资38.16亿元,其中:普者黑水乡小镇完成投资16.1亿元,**古木三七小镇完成投资

20.56亿元,坝美世外桃源完成投资1.5亿元。

(二)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抓好**三七产业园区、马塘工业园区、砚山工业园区、西畴兴街出口贸易加工园区、麻栗坡(天保)边境贸易加工园区、马关边境贸易加工园区、丘北工业园区、广南特色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园区、富宁边境贸易加工园区(百色—**跨省经济合作园区、云南富宁绿色水电铝材一体化产业示范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企共建、项目带动的有效运行模式。2018年,我州完成园区投资89.8亿元,新引进28户企业入园发展,从业人员4.85万人,实现园区增加值176亿元、利税86亿元。完成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启动**、丘北城市设计试点工作,文砚大道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5公里、城市污水管网44公里、天然气管道27公里,实施棚户区改造住房2.35万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8.4%,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落实农民进城落户优惠政策,城镇常住人口达到

153.36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1.97%。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工作,“三农”发展步伐加快。

(三)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劳动力向产业集聚区转移。

我州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方面,突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三七、烤烟、辣椒、商品蔬菜、甘蔗、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文品入沪”“文品入粤”“文品入京”工作。引导人口向产业集聚区转移,截至4月底,全州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40万人,完成任务数4万人的60.01%,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0.36万人,完成任务数1万人的36.02%。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4.02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全州共整合相关部门培训资金2755万元,明确州级财政每年安排250万元资金,用于到州内园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给予补贴。全州累计培训农村劳务经纪人1069人,其中841人培训合格后被人社部门聘为农村劳务经纪人并颁发聘书,通过劳务经纪人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全州已认定扶贫车间106家,吸纳就近就地就业1694人,全州共有12117名贫困劳动力通过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安置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二、以民生为根本,进一步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一)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落地。

一是出台贯彻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文件。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中,州人民政府、州公安局先后出台了《**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州公安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细则》、《**州公安机关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公安厅关于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的通知〉的通知》、《关于在全州治安部门建立户籍制度改革督察督办工作制度的通知》、《**州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州公安局关于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实施细则(试行)》,全面明确放开我州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调整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切实解决重点群体在城城镇落户限制,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零门槛”的户口迁移制度。二是积极推进我州“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十三五”期间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数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根据《中共**州委办公室**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州关于建立健全“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的通知》任务要求,到2020年**州户籍人口达到113万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28.44%,截止目前,我州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17.81%。三是举办户籍制度改革业务培训。为使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全州公安机关2015年以来多次举办户籍制度改革暨户籍业务培训班、全州各级公安机关共15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

四是开展户籍制度政策宣传。

2015年来,全州各级公安机关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协调配合宣传部门开展户籍制度改革舆论宣传,并由州局统一制作全州宣传资料和宣传展板。期间,在州、县(市)电视台播放滚动主题宣传片45条、滚动广播宣传55则、报刊宣传63条;全州共制做治安户政窗口、便民服务窗口、派出所户籍窗口宣传展版600余幅,制作社区、村(居)委会宣传海报3000份、宣传品100000余份。

(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州2018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紧紧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任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财政、土地、社保等配套政策,全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为促进全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截止目前,我州共有城镇人口706500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17.81%。2018年,我州共办理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66291人,其中:办理出生落户12986人、退出现役210人,城镇人口迁入14209人、乡村人口转城镇人口38759人,其他127人。2019年一季度,我州共办理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9652人,其中:办理出生落户3845人、退出现役26人,城镇人口迁入3724人、乡村人口转城镇人口2025人,其他32人。

(三)把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异地扶贫搬迁工程。

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农户

以前分散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等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既不适宜居住,又不方便生产生活,特别是经济落后。为此,搬迁目的地大多选择城镇、县城、工业园区等生产生活便利的地区,让搬迁农户既要“洗脚进城、又要发展致富”。我州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共计划搬迁9211户38146人。截至2018年12月底,各任务推进情况为:2016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584户15150人,2016计划建设的3584套安置住房已全部动工,已竣工3582套,竣工率99.94%;已搬迁入住3484户,入住率97.2%。2017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253户21607人,2017计划建设的5253套安置住房已全部动工,已竣工5058套,竣工率96.3%;已搬迁入住4747户,入住率90.4%。2018年计划实施的易地扶贫搬374户1389人,目前,安置点已全部动工建设。2018计划建设的374套,已动工建设322套,开工率86.1%,其中已竣工278套,竣工率74.3%;已搬迁入住278户,入住率74.3%。通过搬迁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采取产业脱贫、就业培训脱贫、落实就业岗位或劳务输出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低保兜底脱贫等方式,着力提高易地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能力,努力使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目标。

(四)大力推动基本教育均等化。

2018年,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127所,其中:高等教育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27所(普通中专

5所,成人中专6所,职业高中15所,技工学校1所),普通高中22所(完全中学14所,高级中学7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129所(普通初中10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6所),小学1128所(完全小学859所、教学点269个,教学点中一师一校点8个),幼儿园811所,特殊教育学校7所,工读学校1所。有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759238人。其中:高等教育17000人,中等职业教育30132人,普通中学223130人(高中63110人、初中160020人),小学363975人,幼儿园123392人,特殊教育学校1409人,工读学校200人。有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9141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903人,中等职业学校2105人,中小学37072人,幼儿园8801人,特殊教育学校247人,工读学校13人。有专任教师44750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67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797人,普通高中4079人、学历合格率98.6%,初级中学11282人、学历合格率99.69%,小学20928人、学历合格率99.92%,幼儿园5744人,特殊教育学校236人,工读学校13人。目前,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7.32%,比上年提高5.31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2.05%,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4%,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生师比17.3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13%。专任教师11282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69%,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生师比14.18: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5.54%,比上年提高5.17个百分点。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98.60%,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9097人。在小学就读14025人,在初中就读5072人。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151782人。在小学就读107784人,在初中就读43998人。

(五)积极完善就业创业服务政策。

我州出台了《**州就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州整合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州鼓励贫困劳动力入园区就业实施方案》、《**州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实施方案》等文件。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4.02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全州共整合相关部门培训资金2755万元,明确州级财政每年安排250万元资金,用于到州内园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给予补贴。全州累计培训农村劳务经纪人1069人,其中841人培训合格后被人社部门聘为农村劳务经纪人并颁发聘书,通过劳务经纪人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全州已认定扶贫车间106家,吸纳就近就地就业1694人,全州共有12117名贫困劳动力通过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安置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三、转变管理方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一)盘活农村沉睡资源,让转户群众带着资源进城。

我州农村“三权三证”确权颁证抵押工作先行先试,目前已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含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州农村产权贷款(包括农村产权抵押、资产保证、综合授信等)余额740132万元,其中:农房抵押贷款余额106684万元,农村土地抵押贷款余额25247万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30351万元,其它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余额12802万元,资产保证贷款余额24648万元,综合授信贷款余额540505万元。2018年以来累计发放416120万元,其中:农房抵押贷款28450万元,农村土地抵押贷款25247万元,林权抵押贷款10951万元,其它农村产权抵押贷款4800万元,资产保证贷款10744万元,综合授信贷款346279万元。我州大力推进“文品出文”,烤烟、辣椒、蔬菜、食用菌、畜牧业等产业不断壮大,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户,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8家,新组建农业投资公司8家,新发展认定家庭农场20个,粮食连续17年增产,实现农业增加值172.48亿元,增长6.3%。

(二)加大社会民生事业投入,农业转移人口充分享受城镇红利。

我州大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财政支出的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014-2018年**州投入城镇化建设479439.29万元,其中2014年57502万元、2015年49770.24万元、2016年90614.18万元、2017年122769.51万元、2018年158883.26万元。按资金来源分:中央资金257475.9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88170.7万元,州级资金33892.65万元。主要支持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447169.48万元、一水两污及垃圾、污水管网建设项目

14706万元、城乡规划1610.17万元、特色小镇建设项目6900万元、新型城镇化建设2150万元、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840万元、城乡公厕改造建设项目4108.5万元等项目。完成教育固定资产投资26.1亿元,新建校舍40.82万平方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77.32%、92.05%、65%。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完成医疗卫生建设投资6.96亿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100%,疾病防控、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艾滋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和失业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641.57万人次,5.66万人享受高龄津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显著提升,共有17.11万户35.82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分配公租房6.32万套。新增各类养老机构38个,新增床位800张。

(三)积极开展外出务工服务,做好转移就业的跟踪维权服务。

我州有针对性地做好节前节后转移就业的服务工作,为新转移人员和节后再外出人员积极提供用工、维权、交通和票务等方面的帮助,积极为各地提供转移就业信息和服务。采取公开征集、集中座谈、电话询问、上门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返乡农民工务工状况,主动收集维权线索,通过省内外的维权网络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其合法权益。加强对驻外人力资源工作站(劳务服务站)管理,依托人社系统省内外“人力资源工作站”、人社与工青妇共同设立的“云南娘家人服务站”,对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进行跟踪服务,维护权益、协调关系,提高稳定就业率。进一步做好贫困家庭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服务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留守者安心、外出务工者放心。一是加强转移就业的供需对接,切实提升有组织输出规模。加强与园区、企业、省内外人力资源工作站对接,通过“村村清行动”按照贫困群众的就业意愿多渠道组织转移,让他们“出得去、留得住、回得来”,提升转移就业就业质量。对有组织的规模输出,安排专车、专人带队,跟车全程服务,确保安全输送到位,实现全程无缝对接。二是积极举办招聘会。各县(市)积极推动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参与举办招聘会,把招聘会开到乡镇开到村,同时吸引州外的劳务派遣公司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携带岗位参与人社部门组织的农民工专场招聘会,让农村劳动力有更多更好的就业选择,营造就业帮扶氛围,积极推动

**州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三是积极推动**州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同时吸引扶贫车间入驻,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四是积极抓好农村劳务经纪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截至目前2019年**州共举办劳务经纪人培训9场,培训劳务经纪人877名,培养出一支带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红娘”。

(四)以完善政策为重点,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权益。

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有关文件精神的同时,我州积极探索先后出台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州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的通知

》、《**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州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细则》、《**州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州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等。各县(市)在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劳动就业、医疗保障、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出台了很多实施细则,有力地保障了转户群众的各种权益。如:丘北县出台政策严格落实“每年将可分配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的1/3用于解决农业转移进城人口住房问题”的要求,累计为“农转城”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2500套。富宁县出相关台政策,凡富宁籍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城购买唯一普通商品房,完税后出示公安部门提供的落户证明相关材料,可享受县政府补助给市民化居民购房奖励资金,购买户型为70至90平方米商品房,可享受政府奖励10000元;购买户型为90至120平方米商品房,可享受政府奖励5000元;进入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全部免除书费、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农业人口子女给予享受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补助费;对高中、职高的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分别给予享受国家助学金每人每学年1000元、1500元;就读职高涉农专业的农业移转人口子女,给予免学费每人每学年2000元;对被高校录取的大学生,每个大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程序,给予

1000元至6000元的贴息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

(五)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导农民规范流转土地。2018年,州农业农村局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示范合同文本下发各县(市),要求县级及时转发到各乡镇及土地流转较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其他土地流转主体,规范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截止2018年底,全州签订耕地流转合同份数136223份,其中: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份数71386份,口头协议流转合同份数64837份,书面流转合同占流转合同的比例达到52.4%,无协议流转或口头流转承包土地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引导农户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助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户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8年,全州5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52737亩,其中:50—100亩的64533亩,100—300亩的34353亩,300—500亩的22460亩,500—1000亩的41939亩,1000亩以上的89452亩。三是狠抓纠纷调处,切实保障土地流转双方权益。州农经站于2018年10月召开全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暨农经信访工作培训班,邀请到农业农村部经管总站特邀培训专家毕菽娟等老师讲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及农经信访工作,共对州、县农业农经部门71人进行培训,为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技能精、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员队伍和农经信访工作队伍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8年,全州受理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总量4508件,其中:土地承包纠纷3262件,土地流转纠纷949件,其他纠纷297件;调处纠纷总数3862件,其中:调解纠纷3845件(乡镇调解1123件,村级调解2722件),仲裁纠纷数17件(和解或调解13件,仲裁4件)。土地流转纠纷及时调处有效保护了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虽然我州新型城镇化工作却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综合交通、水利、能源、民生领域瓶颈制约突出,发展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重大项目储备不足、资金筹措难度较大,城镇产业不强、城镇建设资金匮乏、城镇化建设理念不新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相关配套满足不了群众需求。由于受财力制约,我州在医疗、社保、教育、住房、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上的投入有限,社会参与程度不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市镇功能配套建设滞后,城镇承载能力不足,实体经济数量较少,企业吸纳农业人口进城就业能力有限,缺乏产业支撑,造成在就业、创业等方面困难。三是思想认识不足。个别县(市)和部门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认识不足,存在片面理解,没有从长远看到开展城乡统筹工作的重要意义,不作深入调查和研究,没有把此项工作放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来统筹考虑,认识不到此项工作对城镇化的“抓手”、“突破口”及“带动”作用。

我们将以省里这次摸底为契机,进一步把**州各项新型城镇化工作做实做好,努力开创全州新型城镇化工作新局面。

(一)全面放开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

全面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条件,以具备一定学历或技能的人才、升学或毕业进入城镇的学生、在城镇就业居住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日制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专业技术职称或技工资格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可以申请将户口登记在实际居住社区的集体户口,先落户再择业。全日制高校、职业院校的农村籍学生根据本人意愿,实行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入学时可以将户口迁至学校学生集体户口或学校所在地社区集体户口,毕业后可将户口迁回原籍地或迁入就(创)业地、父母现户口所在地。

以具备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或合法稳定就业为条件全面放开城镇地区落户限制:在城镇地区通过合法方式购买(继承、接受赠与)商品住宅的,不受年龄限制,可以申请将三代以内直系亲属的常住户口登记在该住所,但除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含配偶父母)外,其他直系亲属投靠落户时,需满足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当地人均最低住房标准,暂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明的,可以凭合法购房合同、交款发票等材料办理;房屋所有权人或购房人不愿意迁移户口的,其户口登记在农村地区的配偶、子女(含未成年子女)、父母(含配偶父母),可以申请将常住户口登记在该住所;在城镇地区租赁合法稳定住所居住的,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含配偶父母)可以申请将常住户口登记在居住地社区集体户口;在城镇地区合法稳定就业的,可以申请将常住户口登记在就业单位集体户口或就业地社区集体户口。

(二)着力保障民生增进福祉,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幸福指数。

一是着力提高就业水平。全面落实“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等就业政策,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建立普惠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转岗职工、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600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二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建幼儿园80所,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60%左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0%。巩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全面改薄”五年规划,着力解决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残疾儿童等群体入学难问题,进一步解决“大班额”,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落实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行动计划,新建、扩建普通高中4所,新增学位1.5万个,扩大中职教育规模,提高办学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68%。三是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保体系。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政策,持续实施养老、社保、安居、帮困、优抚安置等民生工程,全面精准推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脱贫攻坚工作,坚决兜住民生底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

(三)大力培育发展园区产业、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基地。

一是加快园区平台建设。重点抓好马塘工业园区、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砚山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园区、砚山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马关达号工业园区、富宁绿色水电铝材一体化示范园区等园区建设、百色—**跨省经济合作园区水电路、标准厂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入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产业园区和全产业链规划,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抓实服务措施,营造良好亲商营商环境。

(四)健全完善土地流转体系,畅通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民增收渠道。

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土地流转调研,掌握我州土地流转家底及问题。建立健全州、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通过创新机制、突出特色等方式,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社会资本带动、种养能手带动和经营机制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

(五)加强农村“三权”保护和流转工作,解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

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最根本的权利,保护和实现好这些权利是农民进城落户的必要条件。一是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加快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服务体系的建立,引导农民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公开、公正进行产权交易,使进城农民充分实现权利流转,获得最大的实惠。三是加快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研究工作。

**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篇6:一季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全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县内共设6个建制镇、3个乡、86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19万人,县城所在地为城厢镇和金龙镇。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实力全南、活力全南、魅力全南、和谐全南”目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功能得到了稳步完善,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全县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推进,截止2009年11月,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91%,县城建成区面积7.3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7.65万人。现就2008年以来推进城镇化主要工作措施报告如下:

一、城市规划建设方面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谋划项目。

“没有一张城市建设的美好蓝图,城市建设就无从下手。”为了拿出一个高标准、有品位、符合全南特色的城市建设规划蓝图,我县先后聘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标准完成了《全南县县城总体规划》、《全南县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一江两岸城市设计》、《金龙大道城市设计》、《南海大道城市设计》、《梅子山公园城市设计》等规划编制;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县城新城B区、上山水口围桥至车站北路等4.6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聘请江西师范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龙源坝、陂头、社迳、龙下、中寨、南迳、大吉山等7个乡镇总体规划。

随着功能清晰完善的城市规划网络体系的建立,我县充

分挖掘自身特色,科学谋划城建项目,突出抓好公共性、功能性、基础性强的城建项目。围绕在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确立的目标,充分做好“一江、一山、一街、一路”四篇文章,使得城市整体功能得到了优化,城市品位快速提升。如一江两岸系列工程,今年元宵节有2万余人在桃江观看了烟火晚会。又如,建设投资600多万元兴建的橡胶坝工程,使桃江由原来的一条普通小溪,通过改造成为了一条蓄水面积达330亩、3.9公里长的绿色长廊,既改善了环境,又治理了水污染……

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城市功能得到了优化和完善,推动了全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两年努力,使全南城市建设品位进入了全市的先进行列。

(二)坚持项目带动,提升城市环境

城市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龙头,城市特色显现,直接影响城市形象,为此,我县根据县域位置和特点,确立了“园中建城、城中有园”的城市建设思路,通过实施“提升一条街、开发一座山、拓宽一条路、治理一条江”等四个一工程,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全南精神,积极构建以桃江为轴心,新老城区功能配套一体的城市发展新格局。2008年以来,投入城市基础设施资金8100万元,分别完成了桃江两岸1400米花岗岩护栏安装工程、桃江北岸人行道及园林景观工程、下圩至南海大桥油路改造、滨江路二中桥至含水桥道路硬化及排污管网建设。启动了体育中心、南海农贸市场、污水处理设施和城市供水管网、黄龙大桥等工程建设。2009年,我县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为着力点,着力提升城市环境竞争力,确立了南海大道沿江段拆迁改造及河堤改造工程,桃江北岸下

圩段河堤、道路及园林景观和绿化工程,二中桥至老年体协沿江河堤建设等31项重点工程项目,一座“显山露水”、独具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已初露端倪。

(三)坚持多元化筹资,冲破资金瓶颈。

在资金筹措方面,我县采取了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近年来,已累计投入4亿元实施了污水处理厂、2万吨自来水扩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52项民生工程,没有1个工程项目出现资金短档的现象或影响工作进程。其主要融资方式有:(1)卖地筹资:加强土地的包装策划,积极做好土地出让的前期包装策划工作,通过对项目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明确项目名称、主题、功能及目标市场等,挖掘被掩埋的土地价值,把土地的招拍挂活动变成项目的招商活动。2006年之前,我县土地价格平均才20—30万/亩,经过这两年的环境优化,土地已上升至60万元/亩,翻了一番多,这笔资金成为全南城市建设的第一桶金。(2)储地融资:目前,我县共储地1700亩,其中已出让300亩,余1400亩,这些土地都在城市核心区,为我县争后劲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3)推行BOT、BT模式融资:如通过BOT模式,建设了四星级宾馆工程;通过BT模式,融资10亿元,拟建玉坑片工业园区。(4)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如争取资金200万元建设2万吨自来水厂扩容工程、争取资金800万元建设日处理1万吨一期污水处理厂工程、争取资金200万元建设南迳镇自来水厂建设工程等。

(四)坚持解放思想,优化减化程序。

一是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营造氛围,上上下下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议发展,思发展,促发展和支持项目建设,服务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县委、县

政府主要领导对县重点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对重点工程建设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亲自督察,经常过问。二是建立机制,强势推进。建立了“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重点项目、一个挂点县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把所有的重点项目都落实到了个人,一般的事情由项目责任人(牵头单位负责人)负责;综合性、重大问题由项目领导小组拍板,现场指挥,切实解决了责任不到位问题。三是统一政策,规范运作。在项目具体操作上,实行“四统一分”,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规范合同;统一工程招投标政策;分项目法人组织实施。为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我县先后下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既要求体现快节奏、高效率,又必须按法定程序履行必须报批的相关手续。在办理审批手续时,做到快事快办、特事特办,尽可能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待办时间,确保了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城市管理方面

(一)领导重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1、加强了组织领导,不断推进城市长效管理。2008年,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的全南县城市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协调等工作。同时,通过不定期邀请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普通市民召开城市管理工作座谈会,以及召开部门协调等联席会议,有效的破解了城市管理难题,加强了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2、完善了城市管理规章制度,实现以制度促管理。由县政府先后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管理的若干规定》、《全南县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暂行规定》、《全南县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全南县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全南县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城市管理规章制度;县城市管理部门还逐步完善了公交车运营、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生活垃圾袋装管理等方面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促进城市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效落实。

(二)创新工作,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1、强化部门联动机制建设,建成了四级管理网络。结合我县三城联创工作,将城市管理职能分解到乡镇、居委会和社区以及各路段责任单位,并制定了《全南县城市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域划分与管理实施方案》、《全南县城区河道卫生清理整治实施方案》、《全南县市容协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城市管理制度、措施,通过任务划分和责任分解,形成了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齐抓共管格局和“人民城市管理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氛围,有效克服了城市管理部门力量不足的困难,使城市管理工作由城管部门单一管理转变为镇、居、社区依法综合管理,通过网络内各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较好的整合了资源,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逐步形成了“行政指导、依法治理、大众参与”的网络管理体系。

2、加强联动体制建设,建立健全了城管、公安联动系统。一是完善了综合执法联动机制。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需要,抽调公安、交警、交通、工商等部门执法人员参与城市管理,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并通过加强各部门监督、协调,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管理力度。二是充分发挥公安部门在城市管理执法中的保障作用,县城市管理部门与县治安联防大队紧密配合,将城市管理相关职能纳入治安联防大队工作职责,治安联防大队在24小时不间断巡查中,对发现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劝导、纠正,并向城市管理部

门通报市容情况。同时,县城市管理部门在日常执法巡查中,及时向公安机关反馈相关治安巡查情况,实现了城管、公安部门联动,有效加强了城市管理日常监管。

3、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创新了城市管理理念。一是加大了队伍建设力度,在16名执法队员的基础上,招聘了多名城市管理临时工作人员,协助执法队员参与城市管理,有效扩大了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规模,强化了城市管理力度。同时,通过组建“夕阳红”市容监督员、城市管理“文明志愿者”、50名老年市容协管员等城市管理协管队伍,与城市管理部门“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的创新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城市管理部门全天候管理力量,县城市容市貌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二是大力推行市容、环卫、市政、园林综合整治活动。集中城市管理部门车辆、人员,分成几个组每周对县城街道开展一次市容、秩序、环卫、市政、园林、公交等综合整治大行动。整治行动规模大、人员多,整治效果明显。三是城市管理部门通过实行“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工作制度,打破了常规上班作息时间,将系统人员划分到两个时段上班,“八小时内”人员实行“错时工作制”,即提前半小时上班,推迟半小时下班;“八小时外”执法人员负责早、中、晚三个未上班时间段的市容整治,通过定管区、定点位、定路线、定时段、定人员、定标准的“六定”措施加强了城区市容秩序监管。四是实行了城市管理晚间巡查与双休日值班制度,城市管理部门集中部门全体力量,分组于每周一至周日晚间6:40至21:30和每周六、周日正常上班时间开展市容巡查整治和值班工作,有效维护了城区晚间和双休假期内的市容环境。五是探索市容管理新方法,户外广告管理取得新突破。对街道临时横幅广告实行科学管

理,将过去街道上的广告悬挂在行道树上高低不平、长短不一,影响市容美观的行为取缔,在县城含江路段专门规划设置了32对横幅广告悬挂旗杆,采用不锈钢杆制作,统一了长度和高度,达到了悬挂方便、美观的目的,做到了既注重广告的宣传性,又注重了广告的观赏性,得到了市民普遍称赞。六是拓宽了城市管理宣传渠道,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热情高涨。县城市管理局在县电视台开办了《城管视点》电视专栏,该栏目重点反映城市管理工作动态,褒扬城市管理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曝光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违规行为。通过专题报道与系列报道相结合,让市民更加直观地了解城市管理,理解和支持城市管理,为城管与市民沟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不断高涨。同时,结合开展“城管走进校园、社区,携手共建美好城市”、“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等系列宣讲活动,让广大学生、居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不断提高我县城市管理水平。

4、推行综合验收制度,不断提升市政、路灯管理水平。一是推广了建设工程综合验收工作。由县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共同把关,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综合验收。工程项目竣工须经城市管理部门对建设工程的市政、园林、环卫、市容等方面设施建设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相关部门方可为开发商办理房产手续,推行综合验收有效加强了建设工程在市政、园林、环卫、市容等设施建设方面的监管力度,有力推进我县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市政、路灯巡查力度,通过每周巡查与每月综合巡查相结合,加强城区市政、路灯设施监管,及时做好市政、路灯设施维护工作,确保城区市政设施无缺损、无堵塞、无坑洞、无积水、无隐患“五无”

和养护维修质量好、路面平整顺畅好、管网排水功能好“三好”,确保城区亮化率达标。

5、更新园林绿化理念,加大园林绿化建设投入。一是创新理念,增加了木制盆栽建设投入,结合城区各路段实际情况,对无法有效种植绿化树木的路段,采取盆栽形式进行绿化,较好地解决了寿梅路、含江路、平安路、南海大道绿化难问题,通过见缝插绿,增加了城区绿量。二是突出植物造景,加大绿化建设投入。围绕“小家碧玉式山水园林城市”目标,对县城“一江两岸”、出城口和公共绿地绿化实行分期分批改造。对县城百年广场、文化广场、百盛塔、滨江路等路段进行绿化改造的同时为各路段移栽了部分胸径20cm大树,安放了景石80多吨,并为景石刻字,增强文化韵味,营造了绿树成荫,景石成趣的优美城市景观。“一江两岸”景观建设采取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将沿江两岸道路改造为大理石铺设,配套建设了大理石栏杆、休闲亭宇、休息桌椅,沿江绿化实现花草树木、景观灯具科学合理搭配,初步建成了休闲设施齐全,绿化品味独特,园林、环卫、路灯设施齐全,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良好公共场所。三是开展绿地率清查活动,强化小区、庭院绿化建设。对2005年以来已完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小区的绿地率进行了全面清查。对绿化不达标或发现存在园林绿化违规事实的,责令开发商不打折扣的做好绿化整改工作。通过社区、居委会动员各住宅小区住户通过义务植树、苗木认养,盆栽绿化等方式强化住宅小区绿化;对县城各单位庭院绿化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通过提供技术指导,有效提升了单位庭院绿化水平。

三、房屋拆迁方面

随着我县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满足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要求,近年以来我县分别实施了桃江北岸老纸厂路口至南海大桥、桃江北岸老纸厂路口至下圩坝、滨江路解放桥至贸易广场、新城集贸市场和新城B区等地块的房屋拆迁工程,共拆迁房屋161栋。今年实施了南海桥至百得火机段房屋拆迁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城市建设的推进。

(一)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政策舆论环境。根据县政府公布的城区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基准价格认真做好拆迁相关的配套工作;通过新闻媒体、编制拆迁信息,以及展牌宣传等多渠道多方式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及时公布拆迁信息,引导并逐渐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任务、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

拆迁过程中做到“四合法一到位”,即项目合法、程序合法、主体合法、补偿标准合法和补偿资金到位,从源头上减少拆迁纠纷,切实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管理、规范拆迁行为、全面提高拆迁工作质量。

对于拆迁人,除对其进行拆迁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外,在日常管理中督促其严格履行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在规定期限内支付拆迁补偿金,完成产权调换的各项手续;对于房地产评估机构,严格按照省《条例》第十九条之规定选取,每份评估报告都要求照《房地产评估规范》的标准撰写,并至少有一名房地产估价师签章;对于拆迁实施单位及拆迁人员,要求他们持证上岗,经常对其进行安全施工教育,确保了我县城市房屋拆迁零事故率。四是对于补偿资金的监管,所有

拆迁项目的补偿资金全部纳入我们与银行共同监管的范围,并实行专款专用。

上一篇:电子系学生会9至11月工作计划表下一篇:物流公司各岗位工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