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2024-05-03

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毕节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报告》的安排,为进一步提高审议质量,市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常委会办公室、市住建局、市规划局相关人员在常委会副主任李克明的率领下,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赴金沙、纳雍、威宁、七星关等县区,对我市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请各县区提供了书面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狠抓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县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县区发展定位准确,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根据省、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我市各县区总规,各县(区)城市发展定位为: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金沙县定位为以发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定位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黔西县城着力打造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务城市;织金县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纳雍县城定位为以煤电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小城市;威宁自治县定位为贵州省西部门户和西部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

一、区域物质集散地、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原生态城市;赫章县定位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宜居城市。

(二)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试验区” 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的提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2011年底,全市城镇化率28.17%,与2006年(17.83%)相比,平均每年以2.068个百分点递增。随着七星关区百里杜鹃大道、草海大道、德溪新区路网,大方同心大道,黔西花都大道,金沙新城区2号、7号路,织金迎宾大道,纳雍发展大道,威宁乌撒大道,赫章夜郎大道、西城区路网,百里杜鹃花海文化路网以及小城镇新建道路工程的强力推进,城镇空间得到快速拓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52.3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11.2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达到182.2万人,其中七星关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人口45.01万人;7个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0.7平方公里,人口137.17万人;集镇建成区面积88.8平方公里,城镇道路总长993.9公里。

(三)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市民幸福指数逐年攀升。一是城市住房面积不断增加。2007年来全市保障性住房累计建设完成25954套,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41平方米,一批较高档次房开项目的启动实施提升了城市形象。二是城市绿化率不断提高。随着七星关区响水滩公园、虎踞山公园、南山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城周山头绿地和小区绿地的实施,全市现共有公园20个,县(区)建成区绿化面积达673万平方米,绿地率6.91%,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81平方米,加上各地景观大道的实施,提升了城市品位。三是城市给排水、道路照明、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县(区)城区供水管道长度742.03公里,日供水量26.7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75.08%(2006年自来水普及率70%);排水管网总长380公里,建有污水处理厂8座,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4.1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4.18%;县(区)城区现有公厕近180个,垃圾填埋场8座,日处理垃圾能力为127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预计75%;县(区)城区共安装路灯54404盏(2006年有路灯5230盏)。这些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使市民幸福指数日益增加。

(四)高起点规划设计,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市县区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强化规划“龙头”意识,注意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市提出“两年内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 的工作目标,各县区对不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原有规划及时进行了修编,一些县聘请资深策划人士参与城镇发展策划,编制了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政府也都积极编制了集镇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对重点打造的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精心设计施工,着力提升城镇品味。

(五)“五园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毕节特色的建设项目有力助推城镇化发展。全市实施以“四在农家”为特色,以“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改治结合”试点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建设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个性鲜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在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建设出一批规划起点高、规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大方县六龙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岩孔镇,织金县熊家场乡,纳雍县勺窝乡,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等。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官寨古街等“五古”保护项目建设,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点,提升了毕节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县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全面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实现“三化互动”。一是全面建设以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方式推进园区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二、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尽管近几年我市城镇化快速推进,但限于全市城镇数量少、规模等级低、城镇化容纳空间小,截止2011年28.17%的城镇化率,与全省35%、全国51.27%的平均水平比较,差距仍然明显。城镇化相对滞后,其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区位条件有限、交通滞后、政府贷款融资难,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匮乏。

(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标准差,导致配套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民“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卖菜难、健身难、休闲难”等等矛盾和问题。

(四)征地拆迁比较棘手。由于利益分配关系复杂,补偿与被补偿双方在补偿标准期望值差距过大,利益双方在征拆补偿未取得一致时,时常出现堵工现象,致使某些城镇建设项目进度迟缓,给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五)经营城镇经验不足。一些县(区)、乡镇政府对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和相关的延伸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市场化营运的认识不够、能力不强、手段不多,在城市资源、设施 “变现”增值的过程中不能获取最佳收益。

(六)规划执法力度不够。违法违规建筑在全市各县区规划区内均有反映,在七星关城区的反映比较突出。由于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屡禁不止,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单位、农民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

(七)“推拉机制”尚未形成。我市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尚未成型,城镇化发展的初始动力先天不足;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工业欠发展,不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交通、通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娱乐、饮食、商业、信息、金融、保险、酒店、宾馆等第三产业发育不良,不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绵延的后续动力。

三、对我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真正提高认识,坚持走城乡统筹的喀斯特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毕节喀斯特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市委、市政府在结合区域实际,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提炼的成果,是我市推进城镇化工作的纲领和指针,各级政府要深化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我市已进入了一个投资加大、开发加快、发展加速、实力增强的新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工业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服务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条件逐渐改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体制、环境等条件已经具备。我们要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强力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二)真正尊重规划,高起点编制规划体系,高效能执行规划成果。规划是政府的第一资源。突出规划的基础作用,以规划为总抓手统筹城镇化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并加强对规划的检讨、反思和评估。一是启动具有毕节市域特色的毕节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二是启动各县(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三是完成各县(区)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做到“三个突出”:一要突出前瞻性,避免因规划落后造成长远建设被动的情况(如在城市人口密集区、中心区,要预先考虑,规划预留地下空间的发展利用等);二要突出科学性,在空间布局、功能完善、建设时序上,既要科学合理安排,又要敢于留“白”,不给历史造成遗憾;三要突出权威性,规划要高起点,实施规划更要高效率,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真正树立和正确运用经营城镇的理念,有效解决城镇化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理念,把城镇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盘活政府资源,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走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信贷投入为补充、以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路子。一是经营好城镇规划、土地、特许经营权等政府资源。要把握城镇经营的规律,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认真算好“长远账”,最大限度地提高城镇资产的效益,实现“以城养城、以镇养镇、滚动发展”。二是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政府、公司、个人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投,构筑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要打造融资平台,把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城建项目包装好,采取项目打捆方式推向市场,争取银行支持,扩大银行贷款。要用足用好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示范和催化作用,采取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引导吸收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房屋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以规划、土地、特许经营、政策、项目、级差等资源换取资金,以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四)真正招商选商、引资引智,为城镇化长足发展筑牢产业支撑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就缺失活力,缺少张力,缺乏竞争力。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实力壮大和地位提升,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强化,基础在产业、关键在产业、着力点也在产业。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产业规划布局,做到产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统一;继续完善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产

业布局,形成一县一片,各具特色;继续引导产业园区外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真正招商安商亲商,同时要选商、富商,选择真正有实力、有诚意在我市发展,而不是以圈地、圈资源为目的的企业,让其发展在毕节、扎根在毕节。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加大商贸中心、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起大商贸、大流通、大文化、大市场的格局,形成与第一、第二产业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五)真正把抓项目、抓投资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抓手,重视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一是要依规划梳理项目、选准选好项目,按时序抓好落实,提高项目落地率。二是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抓好市内高速公路、铁路、机场、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进程,依托道路骨架,完善重要节点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扩大城镇张力,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三是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强度推进、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坚持以城镇道路建设为重点,以交通引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区域性防洪排涝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人口管理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四是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城镇规划建设和发展,加强社会公共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调整调优化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设施的布局结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

(六)真正将城镇管理引上公众参与的常态化管理轨道,努力实现城镇常态化、科学化管理。一是改革管理机制。环境卫生的管理,要立足改革和创新,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由专业公司实施;二是细化管理职责。制定出台一些如城镇市场管理、交通管理、社会治安管理、居民文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章、规定,将城镇管理职责细化、量化到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同时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组织和发动群众作为城镇管理的关键环节,激发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镇管理的积极性。

(七)真正用系统工程的理念抓城镇化,确保城镇化发展健康有序。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庞大的、艰巨的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宏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是不断健全完善齐抓共管机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组织决策系统、规划建设系统、政策保障系统、建设运行系统的职能越来越强,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和推动合力,共同推进城镇化发展;二是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在符合条件的集镇发展县城副中心城市和卫星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城镇管理办法,推行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保证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与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农转非”,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三是完善就业和创业培训机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健全劳务培训和输出网络,引导城乡富余人员有序输出,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拓宽城镇就业空间。四是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八)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着力建设和谐、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新毕节。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城市的本质是让生活更美好。一是转变规划理念。转变到真正以人为本的原点,切实促进城市空间、人际、生态的有机化联系。二是挖掘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城镇文化品位。必须处理好城镇文化建设和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演绎现代文明,彰显城镇个性与特色。三是突出绿化美化,着力优化城镇人居环境。按照“特色旅游城市、生态家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加快城市绿化步伐,提高县(区)城区绿化档次,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四是坚持协调运作,实现新区老城统筹发展。各县(区)新区规划要与老城区进行无缝化对结,实现新区老城功能互补,互动发展。五是围绕和谐征迁,做好征地拆迁工作。要始终带着“拆迁是为了发展城市,拆迁工作要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尽量维护群众切身合法利益,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满足群众的诉求,在千方百计让被征地被拆迁农民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同时,让他们比征地拆迁前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切实做到关注民生、服务百姓,努力使我市城镇化的过程成为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过程。

(九)真正做到城镇化建设与勤政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双丰收。一是加强教育,强化监督,警钟长鸣,规范权力运行,促进廉洁从政;二是既要为各类项目落地搞好服务、又要严格执行法定的基本建设程序;三是要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力度,在城镇化健康推进的过程中,使干部也得到不断的成长与进步。

篇2: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自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若干意见》(粤发[XX]8号)和《关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粤发)[XX]10号)出台后,由于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城市化进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经两年多来努力,我区城镇化建设工作明显加快,城市品位大幅度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几方面都得以较快速度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方面:一是委托了中山大学如期完成了编制区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并分别印制了XX本《清城区城镇体系与产业布局规划图集》和1000本《清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奠定了区未来20年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计划目标。二是先后有源潭、石角、龙塘几个镇根据省两个《意见》的要求,编制或修编了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有些镇在搞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编制了近期建设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使不少镇解决了过去建设无规可依的老大难问题。

在建设方面:市旧城区先后有下廓、朝阳花苑、富利花园、名都、城市广场等小区改造和a1#、新威龙花园、金碧湾花园、锦绣清城、倾城摩尔、海逸华庭等小区开发全面开工,从XX年至现在,共投入建设资金8.5亿元,完成了151项,建筑面积90㎡多万的改造建设。这两年多来,基础设施建设亦有重大的改善:投入了1400多万元完成了市区西出口道路的改造和环城二路的扩建;投资800万元打通了先锋路太阳岛至麦围大街的断头路;投资600多万元把脏乱差十分严重的笔架河口改造成风景优美的人工湖;投资近700万元完成了平安二路的首期工程建设;投资300多万元改造了北门街;投资2400多万元改造学宫街、大观街、南门街、曙光路、先锋路等五条街道改造。此外,还扩宽了下濠基闸口和对全段路面进行了改造,搞好了牛皇庙、凤桂园等脏乱差突出地段的整治及新安装了700盏路灯和搞了数万平方米的绿化,使整个旧城区一天天变净、变亮、变美。各建制镇在这两年多来,除了认真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之外,同时,还十分注重抓好城镇扩张和集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源潭镇以一河两岸为轴心,先后完成了河东大型集贸市场的建设和镇政府办公大楼的建设,带动了这些地方附近地区的发展;石角镇建成大型集贸市场,搞好了环镇公路和府前路小区的开发建设,还新建了一间达4星级标准的龙城大酒店;龙塘镇完成了环镇公路建设,新建了集贸市场、影剧院、小广场等公建设施;横荷完成了荷兴集贸市场建设;附城亦完成了附城集贸市场的建设,洲心重点抓了金海湾、丁香两小区的开发建设,各镇城镇扩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两年较之过去明显加快。

在管理方面:现全区7个集镇,共有建设管理人员30人,城卫办人员27人,城监人员40人,环卫工人131人,城镇管理人员比较上两年增加12%。有洒水车2辆,垃圾运输车32辆(其中汽车6辆、手拖26辆),城监执勤用车30辆(其中汽车4辆、摩托车26辆)机械设备配置比上两年有所改善。在垃圾清运处理方面,除原来附城已达到全天保洁的垃圾处理标准外,在近两年先后有石角、洲心、横荷与市环卫处签订了集镇垃圾代管协议,使集镇达到了全天保洁的标准。由于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各建制镇的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我区近两年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得以快速推进,我们认为主要经验与体会有五点: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自XX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两份文先后出台后,区委、区政府把城镇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的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并亲自抓,并亲自主持召开规模较大的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各镇能按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把领导精力从过去抓具体经济项目为主逐步转移到以改善环境为主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上来,如源潭和石角两镇,拿出过百万元来搞创省卫生镇达标,实践证明,只要领导重视,即使更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解决;

二、搞好规划是前提。如果没有规划,就成了无序的建设。城镇建设必须首先编制出既科学合理又适度超前的规划,并且要严格按规划实施建设,这样,才能有序地推进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是基础。朝阳花园小区的改造,使该小区成为旧城区最繁华的小区。石角镇开通了镇政府通往清三公路的府前路,不到两年,就使道路两旁和龙城大洒店一带拔地而起。龙塘搞好了环镇公路和新集贸市场、小广场及影剧院等配套建设,带动了附近周围商品房的开发。横荷建成了荷兴市场之后,很快就在附近形成了一个分散性的小区。实践证明,搞好了城镇配套设施的建设,必然会推动城镇建设的发展。

四、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是根本。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政府投入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政府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收更多外资投入城镇的开发建设,这样,城镇才能得以快速发展。

五、以创优达标为动力是促使当地政府提高城镇水平的有效途经。我区近年有几个镇成为省卫生先进镇,甚至有些很快就成为省卫生镇,他们主要是通过根据各镇的不同情况,制定一年一度的城镇创优达标计划来促使政府有计划有目标地认真抓好城镇管理工作,不断地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调动基层政府搞好城镇管理工作的有效途经。

二、主要存在问题和原因

(一)旧城区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1、城镇交通道路窄,路况差,断头路多、交通网络不完善。旧城区现往东的出口只有先锋路,主路面宽为13m,南北贯通的只有桥北路,主路面宽为19m,西出口只有环城路,主路面宽为12m。主街共有曙光路、环城路、松岗路、先锋街、南门街、北门街、学宫街、大观街及下濠基、城北路、松鹤街等几条又窄路面又烂的街道。其中最宽的先锋路和环城路是19m,最窄的学宫街只有13.4m,北门街主路面只有10m。因北环路未建成,城北路目前还是一条断头路,建筑密度大,居住人口多的上廓街、下廓街等江北一带,目前能够通车的只有南门街和下濠基,交通非常不便。桥北路是旧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但,能够与这条路接通的只有曙光东、先锋中和松岗路3个进出口,且全城交通都是平面交叉,所以这些进出口经常出现交通阻塞的现象。现在旧城确实存在难进难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市区人流物流的发展,这是推进城镇化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

2、停车场少,车辆乱停乱放严重。虽然 停车场有51个之多,但没有一个上规模的,整个旧城区可供停车的面积只有2.46万㎡,且分布很不合理。在车流人流密集的学宫街、大观街、上廓街、下廓街和南门街、北门街一带,可供停车的面积只有6200㎡。由于缺少停放和保管车辆的地方,导致开汽车的人怕到这些地方,骑自行车、开摩托车的只有把车放在人行道和甚至停在机动车道。车辆的乱停乱放,一是造成交通受阻,二是影响市容街貌,这是旧城配套设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3、其他配套设施亦不够完善。除了道路和停车场严重不配套之外,旧城区内的下水道、集贸市场、游乐活动场馆、园林绿化等亦很不配套。下水道大部分没有达到雨污分流的标准,且有不少渠道是堵塞非常严重的,造成遇大雨暴雨不少地方受浸。集贸市场总体容量不足且还分布不合理,导致不少地方经常出现以街代市和以路代市的现象。建筑密度大,居住人口多,但活动空间小,公建设施不配套,整个旧城区只有一个小小的中山公园是可供市民休闲游乐的地方,没有一个象样的体育场馆,绿化率也严重偏低,主街两旁相当部分建筑物档次不高,乱搭建亦非常多,这些都是造成城市品位不高的重要因素。

4、市政建设资金紧缺。本来高基里一带的因雨污积聚造成大量蚊蝇滋生和不少房屋遇下大雨受浸、牛巷和下廓二街一带无路灯等严重的市政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但,由于我区自XX年5月开始接管旧城市政建设管理以来,旧城有5亿多元的工程办理了开工报建,按正常收费,应有2500万元的市政建设配套费收入,但,由于上、下廓改造、小区连片改造和很多项目以老企业改造等名义减收或免收,实际只收到557万元,而市政建设改造项目投入1100多万元,致使现在还有500多万元的市政建设工程款应付未付,所以造成很多应及时解决的市政问题未能得以解决,且给今后市政建设管理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

5、占道经营和乱张贴严重。由于一贯以来养成的习惯和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上执法不严,所以造成市区内商店占道经营和到处乱张贴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是导致城市品位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提升城镇品位的意见

(一)关于搞好旧城区建设改造和提升城市品位的实施意见

1、对先锋路、曙光路、环城路、南门街、北门街、大观街、学宫街、松岗路、松鹤街、城北路、下濠基等主街道的机动道路面和人行道进行全面改造。已经改造和正在改造的有北门街、南门街、大观街、学宫街、曙光路、先锋路。一是把以上街道的机动车道路面全部改造成铺进口沥青或花岗岩石的标准,将可限制大型货车行使的南门街、大观街、学宫街几条机动车道铺花岗岩石,其余街道全部铺进口沥青;二是把两旁的人行道全部铺花岗岩石和镶花岗岩路沿石,为解决摩托车、自行车无处停放的问题,人行道能扩宽的则尽量扩宽。建议除桥北路两旁人行道为8m、松岗路为2m、下濠基为3m之外,其余主街道两旁人行道的宽度均为5m。机动车道改窄后,将某些街道由现在的双行线改为单行线,以解决机动车道改窄后造成的交通堵塞问题。

2、搞好主街道两旁的绿化和路灯的建设改造。在进行主街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改造的时候,同时抓好各条主街的绿化和路灯的建设改造,建议:一是除保留大观街、学宫街、曙光

一、环城

篇3: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解庆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2016年6月,以实地考察、群众座谈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庆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一个试点县、两个试点镇做了调查研究。

一、庆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现状

(一)统筹编制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城镇功能

庆阳市各试点县、镇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发展战略,已编制完成了试点城市、乡(镇)、村庄总体规划和城市、重点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规划全覆盖。形成了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控制性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保障体系。目前,正宁县已完成94个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多规合一”规划进入评审阶段;南梁镇编制完成了《南梁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华池县南梁镇历史文明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方案》《华池县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11-2020)》和南梁红色小镇建设整体规划及三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镇原县孟坝镇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启动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编制工作,实现城乡建设的“五统一”,对城镇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

(二)全力促进项目建设,切实提升城镇功能

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大力开展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统筹推进试点县、镇道路交通、供热供气、排污排洪、垃圾处理、停车场、便民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宁县自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3.31亿元,2015年新修通村水泥路197.25公里,全县10个乡镇已全部通客运班车,建成停靠站14个,建制镇道路通畅率达到100%,新增自来水入户村11个,解决了23 1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100%覆盖,开工建设周家110千伏变电站;华池县南梁镇已完成红色旅游小镇供水、排水,树木栽植、路灯安装、道路及桥梁、广播电视入户等工程;镇原县孟坝镇建成垃圾集中处理场3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场、病死畜禽处理场各2处,划定临时停车场2处,车位200个,增置垃圾箱68个,实现了“三场三点三到位”,解决了农村“十乱”、街区“六乱”问题。

(三)完善政策资金配套,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

一是狠抓住房建设,按照“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要求,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督促检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着力增房源、控房价、强保障,确保进城务工人员进的来,留得下,住得起,正宁县农村危旧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孟坝镇紧扣“3341”项目工程,全方位谋划,快节奏推进,全镇今年实施重大项目13个,完成投资2.7亿元。南梁镇结合红色旅游资源,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农宅改造步伐,不断提升人居质量。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宁县加强社区综合服务场所和学校、医院、幼儿园、社区养老等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便民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便民超市和平价菜店等生活服务设施94个,建成文化广场、乡村舞台95个,健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三项医保制度,积极发展居家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体系;孟坝镇新建幼儿园2所,刘城小学、王山小学增设学前班,完成醴坳、何范、峁合3所小学薄改和维修,给14个村卫生室均配备了健康一体机和专职医生,发放各类惠农资金2 20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5.1%,农村养老保险参加率达95.5%;南梁镇完成列宁小学科技楼建设,对7所村小学进行了维修改造,建成中心幼儿园1所、村级幼儿园2所,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完成镇中心卫生院和3个行政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21.5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全镇农合参保率达98.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四是加大资金保障,专项支持试点工作开展。2015年,全面贯彻落实《庆阳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3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市财政安排1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市区和7个特色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确保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城建税费全额用于城市建设和维护。在试点开始后,正宁县也专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工作,确保了各项建设的顺利推进;镇原县孟坝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采用BT、PPP模式,优化项目投资结构,“兰洽会”签约项目3个,争取项目资金188万元,引资5.75亿元,完成投资2.8亿元;华池县南梁镇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河道治理及土地整理2个建设项目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13 300万元。。

(四)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强化城乡产业支撑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的思路,创新融资渠道,加快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引企业入驻,以产业吸纳人口,让人口向产业园区和重点开发区集中。正宁县集中发展以周家工业集中区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加快核桃峪矿井、电厂、罗川煤田、电解铝厂等项目建设进度,指导支持永和、湫头、三嘉、永正等乡镇重点发展苹果产业,榆林子、宫河、周家等乡镇重点发展烤烟、蔬菜、苗林、中药材等产业,西坡、五顷塬等乡镇重点发展草畜养殖,四郎河川区重点发展高原夏菜;孟坝镇建成太新、镇三公路沿线集中连片示范带、千亩集中连片示范点各2处,完成宽展湾、上秦万亩示范点建设,新办养殖厂6个,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南梁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形成了以草畜、苗木及劳务输转为主导产业,以全膜玉米、小杂粮种植为区域优势产业,依托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二、存在问题

庆阳市城镇化试点工作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城镇发展水平滞后。2015年庆阳市城镇化率为33.46%,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城镇发展中还存在功能定位不准、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二是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庆阳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庆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三是农村投融资机制仍未建立。农村宅基地、农民承包地和林产仍未资本化,土地流转仍未迈出实质性步伐,各种合作社仍处在照猫画虎阶段,农村主导产业尚未形成,优势产业提质难、规模小,农民融资难,农民兼职就业、隐性失业、就业难等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市民转化难。四是农业人口城镇化分担机制还需进一步强化。特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空心村已成为农村生活、生产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能否集中养老、集中办学成为我们目前建设新型城镇化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更新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是当代中国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覆盖了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当然也要覆盖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坚持创新发展,优化规划布局

尽快完成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合理确定城镇发展定位、规模层次、空间布局和开发强度,促进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有效衔接。

一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庆阳原生态民俗文化游览胜地”和红色革命旅游、周祖农耕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历史古迹旅游、黄土生态旅游五大品牌,努力把庆阳建成甘肃重要的“旅游城市”。二是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立足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物流园区、物流枢纽、物流通道和县乡物流网络,形成干线贯通、支线顺畅、服务全市、辐射陕甘宁毗邻地区的物流产业新格局。三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以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优势文化产业为核心,着力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效益和知名度,全力打造民俗庆阳、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四大文化”品牌。四是加快服务产业发展,为城镇下岗、未就业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二)坚持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加快城镇路、热、气、排污、排洪、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旧城改造,以城镇建成区内城中村、住宅区、棚户区、商业区为重点,加快旧城巷道及供水、供热、排洪等地下管网提质改造,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工业集中区建设,推动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向工业园区延伸,实现工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三)加快城镇公园及公共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试点小城镇必须建成1处中心花园或休闲广场,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全面落实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各项环保措施,加大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天保”工程建设,着力创造“天蓝、地绿、水碧、山青”的宜居环境。

2016年4月22日,庆阳市成为14个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市之一。新型城镇化试点县、镇也可以借鉴这种雨洪管理概念,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运用,以期改善生态环境。

(四)坚持共享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

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转户制度体系,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完善落户政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

2. 深化用地制度改革。

合理调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供应节奏,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合理分配用地指标,保证城镇发展应有的空间。优化用地结构,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坚持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3.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在试点城镇开展统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保险、养老和社会服务中心等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基层延伸。

4.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积极稳妥地做好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工作,进一步提升住房保障资源的使用效率。坚持不懈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摘要:笔者概括了庆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现状,总结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新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篇4: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城市群;农村城镇化;三农

一、农村城镇化的积极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和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来看,今后20-30年城市化为主的后期过程中,将会伴随着郊区城镇化。咨询公司麦肯锡开展的一项研究称,2011年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仅仅600座城市,城市创造着世界60%的产值。随着私家车的增多,人们可以工作范围大幅增加。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各企业也可以在郊区选址建设工业园区。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城镇为中心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城镇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实现生产一条龙经营,真正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依托城镇化建设得以实现和发展。

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但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圈等城市群容纳能力有限,水资源和交通拥挤形势非常严峻。而我国2856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建设搞好,对于解决上亿农民的流动安置意义重大,发展了当地经济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极大地降低了交通、住房等城市生活成本,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农村城镇化较为成功的浙江省为例,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住房已经达到60.8平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9平米。江浙公路一代农村家家户户几层的小楼房,不比城市别墅差。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居住环境。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13071元,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让人们看到了城镇化实现的好处,并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二、 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负面影响

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限制城市化进程阶段(1949-1978年)。从建国初期的离开农村的高潮,到1962年一1965年“禁止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极端方式,以及文革期间千万知青上山下乡。

第二阶段为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1979-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8.96%提高到2000年的36.22%,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下岗职工减缓了城市化发展速度。

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加入WTO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以及国家和地方各种配套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化的必然过程。但随着工业化的推动,在客观上又给我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影响:

(一)城市贫民数量剧增

根据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5000万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民的迁移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人口的迁移。许多农村的殷实之家,也很难在城市相对高的物价中很好地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大城市就业,而就业形势变化、高房价、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城市化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城市化率到达75%以上就算是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新来的居民努力改善生活,但很多人却面临困境,大量人口没有像样的住房甚至基本的卫生设备。

(二)城市环境变坏

空气污染、 水污染、 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很多城市的废物排放已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2012年我国三分之二以上城市缺水,其中沿海城市90%以上缺水, 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城市交通量的高速增长, 城市交通日趋拥堵。2011年城市上班路上花费时间,北京以52分钟居首,广州、上海则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无形中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三)部分城市化过热现象

城市建设的规模过大、 速度过快, 建设的投资超出了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多年来,中国各地建设大量房地产项目,吸引了众多购买者。随着房价持续上涨,更多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在北京,一幢幢商业楼盘空置着。在鄂尔多斯老城区23平方公里上拥挤着30万人,康巴什新区就是为百姓投资建设的,新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市区32平方公里,人口2.86万人,“空城”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展品。

三、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支持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城市;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根本原因。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条件优越很多,比如文化娱乐、教育、金融、交通、医疗等软硬件环境远远好于农村。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一)国家仍需加大对农村地区财政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饮水水安全、电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村内给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提高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二)要确定政府在城市化中的职能和地位, 把城市化从政府行为为主转变为市场经济行为为主导。我国地域辽阔, 东西、南北地区在环境和经济水平差别很大, 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各有特别之处,不可能齐头并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充分照顾和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避免政府行为地扩大或限制城市化的过程。

(三)更好的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和支持力度。针对农村人才流失,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素质,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根据农民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四)加快推进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力度。持续十几年,农村物价涨幅一直高于城市,使得目前农村物价已经接近于城市物价。农村低保仅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待遇的1/3,甚至更低。急需相关政策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国家的福利政策上,可以得到同等的对待,并最终实现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能跟随人口的迁移。

(五)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工业和城市都必须依赖第三产业的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来生存和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越完善,将直接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小 结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一定要多管齐下,做好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地域辽阔,没有高房价,自然条件好,交通通畅,因而更适宜人居住。而医疗不方便、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等问题,相信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得到解决,统筹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将会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安居乐业,并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篇5: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颍上县委员会

为促进颍上城乡建设的“大建设、大落实、大发展”,加速实现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根据县政协2010年度工作安排,在副主席吴永利带领下,人资环和经济委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于2010年3月30日—4月15日对红星镇、江口镇、迪沟镇、慎城镇等城镇化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场观摩了集镇建设、拆迁安置、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听取了汇报,进行了座谈,并奔赴河南固始、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沭阳县就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颍上城镇化基本状况

近几年,我县城镇化建设,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完善配套、提高功能、服务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总体要求,以规划为龙头、经营城市、扩大规模、强化管理、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颍上城北新区为龙头的新城区建设,标准高,速度快,极大提升了颍上城镇建设的品位,赢得了干群的交口赞誉。城乡各地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红星镇遵循“规划先行、置换土地、多方融资、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准则,结合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新农村商住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江口镇利用沙河大堤移址重建机会,盘活了土地资源在原址上新建一个商城,既促进了乡镇财政增收,又拉动了集镇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迪沟镇坚持以推进农村城镇化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生态规划、项目为抓手,兴城镇、建市场、办旅游,实现了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六十铺镇结合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一批企业落户乡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培植了税源,为农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位于县城所在地的慎城镇,在颍上县“五城同创”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年来,该镇在城镇化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教育、组织全镇人民顾大局、识大体,为颍上城北新区、工业园区、江心洲区、城南新区和老城区开发、改造、建设工程,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很大贡献。

目前,颍上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14万,全县城镇化水平达34%;城区道路总长度40公里,硬化率达96%;自来水普及率95%,绿化覆盖率达31.5%。在县城的辐射带动下,小城镇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小城镇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人,镇区道路硬化率达80%,各类综合市场89个,供水普及率22%,绿化覆盖率达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78%平方米,建制镇达到20个,一批新型城镇正在或已经形成。

二、河南、江苏等地的成功经验

通过对河南固始、江苏宿迁、沭阳等地学习考察,我们感到这些地方在城镇建设方面有许多好经验、好作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强化领导,精心部署;二是科学规划,持之以恒;三是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四是坚持建管并重,完善城市功能;五是坚持求真务实,奋力创优争先;六是发挥地方优势,彰显建设特色;七是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完善机制,等等,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我县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建设理念落后。缺乏经济、社会、文化和旅游宏观统筹的整体意识,因此,有些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项目,得不到应有的开发。譬如,颍上“五区同创”中的“管仲文化区”,“建”是问题的瓶颈。颍上城现有与管仲相关联的景点,除了管鲍祠,就是远在城西北角的建于十年前的管仲广场。管鲍祠地理位置局促,管仲广场上的管仲铜像底部遭致严重破坏,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维修,也缺乏配套的文字说明。中国管园的建设,已经酝酿七八年之久,未能落地。2009年,管仲故里建颍乡和旅游局先后做出了管仲旅游文化建设的规划或项目建议,急需要建设落实。颍上要打好历史文化这张旅游牌,要创建管仲文化城,建设理念的转变是关键。

(二)城镇建设规划滞后。

1、城市规划执行不力,变更频繁,随意性大,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存在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虽然也编制不少控制性详规,但一些详规未走完法律审批程序,受到各种利益主体冲击时,缺乏应对机制与手段,沦为谁话语权强即主导规划修改的局面,规划几无权威性、严肃性可言。

2、城市规划研究不足,编制滞后,缺乏前瞻性,个性化。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编制规划单位追求经济效益,在对城市了解不多,缺乏研究的情况下走马观花就勾勒出城市的发展蓝图,对建设的指导性、适应性较弱。有时会形成规划跟着建设走的现象。

3、全县部分乡镇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规划,有些乡镇即使有总规,但无详规,造成“两规”脱节,形成城镇建设的无序进行。

(三)城镇建设功能不全。由于多种原因致使我县城镇建设功能不配套,尤以县城为最。一是目前整个县城市场规划、建设严重滞后,缺少上规模、上水平的农副产品市场、农资市场、建材市场、轻纺市场等;二是城区没有规划建设停车场点和摊点经营区域,致使城区车乱停、人乱行、摊乱摆的现象日趋严重;三是交通不畅。如二新南路长期不实施改造,形成交通瓶颈,管仲中路菜市场倚路兴市阻断了该路段东西向交通等;四是城区幼儿园建设落后,目前仅有的县直和城关两个幼儿园早已不能满足城区幼儿学习、生活的需要;五是大部分乡镇基础设施投入严重欠帐,城镇建设相对落后,“城中村”大量存在,拉链马路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基本的服务功能难以到位,影响了中心镇城镇功能的正常发挥。城市管线建设混乱。相关单位管线工程无规划、无报建、无图纸、无备案,施工随意性大,致使一些道路地下管线排列混乱,位置不清,“开膛破路”查管安线成了家常便饭,给城市的运行管理带来极大隐患。

(四)拆迁安置宣传力度不够、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度。

我县城镇建设在轰轰烈烈的高潮中,行政推动力度很大,但是在大量的拆迁安置过程中忽视了宣传发动,简化了不少程序,补偿安置透明度不够,政府公信度受到质疑,在一些地方出现“关系补偿,人情安置”的现象,从而引起拆迁户不满,留下许多矛盾和不和谐隐患。

(五)重建设轻管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一是建成区不同程度存在着“脏、乱、差”现象;二是在城镇规划区内管理不到位,监督不科学,检查不深入,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建设无序,管理不力的现象,违法违规建设屡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老城区无报批手续随意建房,新城区为补偿擅自大兴土木,城市建设规划如同空文,建设管理职能缺失,执法查处困难重重,各方协调链条断档,因而造成了违法违规建设量大面广的顽疾;三是城市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清理保洁不到位,市容市貌整顿任重道远;四是城镇管理体制不健全,执法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没有形成城市执法管理整体合力。部门之间的管理和执法权限划分不科学,部门间职责交叉多,权责不清、管理分散,各自为政,形成了“有利益抢着管,有矛盾避着走,有问题先开溜”的反常现象。

(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够和思想政治工作缺位。多年来,我县在拆迁安置过程中虽然做了很多工作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健全,对失地农民专业培训服务不到位,使得其思想不安稳,生活缺乏保障。此外,由于有些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简单,忽视宣传、教育的力量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运用,过于注重物质补偿或者硬性行政手段的推动,导致部分失地农民口服心不服,使之成为越级上访或缠访、闹访的不稳定因素。

三、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单兵突进,而需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双向改变过程来通盘考虑,不能孤立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和城市规模扩张,而要进行历史文化、旅游、古迹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综合规划、开发、建设。一是从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小城镇。二是从环境、资源、文化、旅游、交通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民居条件的改善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城镇化的建设,实现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城镇向以产业集聚为基础的城镇转变,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三是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关系构筑功能互补型的城镇体系。随着交通和现代通信的发展。缩短了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距离,可以统筹城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设计小城镇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小城镇体系。四是从城乡协调发展来考虑城镇化建设。要从与县级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筹小城镇建设,形成以县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系统。五是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为城镇建设投资、融资;六是切实搞好城镇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的链接,妥善解决建设用地问题。

针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城建理念。所谓科学发展大城建理念,就是改变过去就城建谈城建,就城建搞城建的传统观念。县委县政府早已提出要把“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作为颍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但是具体落实,依然要在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上下大工夫。大城建就是要与其他相关的产业或经济建设的其他要素,包括民生工程、工业建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兴建管仲旅游景点紧密结合,以避免“几张皮”现象,让社会和人民群众满意,促进颍上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把失地农民和拆迁户的生活安顿好,把配套的民生工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包括棚户区改造工程尽快实施好,认真落实颍上旅游强县战略,把江心洲、中国管园尽快规划好,建设好,并抓紧实施对尤氏庄园的投资修复工作。

(二)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建设。要抓住我省优先扶持发展皖西北及沿淮县市的历史性机遇,以我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为纲,从全新的县城地位思考城镇发展的定位,及时对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和人居环境,坚持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二是打造特色。颍城未来规划的城北、工业园、江心洲、城南和旧城等五区,景观应各具鲜明特色,切忌五区一个模样。各乡镇城镇建设也要突出特色,要根据自己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颍上县城和建颍、黄桥等要做好做足管仲文化旅游文章,突出我县深厚历史文化特色。三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议经县人大会议审议通过方可实施,杜绝长官意志和因领导变动而变更。确需变动,要经充分论证后,提交人大会议通过;要重点突出,分阶段实施,坚持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坚持按照规划的近、中、长期目标,分步量力实施,杜绝急躁冒进,搞形象、攀比工程。

(三)坚持三轮驱动,助推城镇建设。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县委制定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位,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侧重于某一产业,进行错位发展,切实改变产业雷同、项目重复、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加强对各级工业园区特别是镇级工业聚集区的分层分类别指导扶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促其成为项目落户、企业集中、产业聚集的平台。

(四)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城乡建设。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二是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先行,切实采取措施加速城镇各类市场、停车场和各种功能区建设,不断拓展和延伸城区主次干道,改造根除管仲中路、二新南路等部分路段“肠梗阻”,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加大对城市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增加环卫力量,提高环卫工人待遇,提高城区环境卫生清理保洁水平,为创建文明城镇夯实坚实基础。三是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改善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来。四是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机制。积极

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五是注重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通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五)坚持完善政策,支持城镇建设。一是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逐步放开对农民的进城落户的限制。二是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家庭联产责任制,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为城镇建设提供土地支持。三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土地不断向少数农民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经营,促使农民更好地向城镇转移。加强土地转让金的管理。增强透明度,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土地转让金的使用,要作详细预决算,要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监督。四是完善投融资政策。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农民带资进城、集资进镇,企业与个人参与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五是完善拆迁安置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制订城镇拆迁赔偿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并加大拆迁安置宣传力度和工作的公信度、透明度,做到依法、公正、公开、公平拆迁安置,同时要加强执法执纪监督,严惩在拆迁安置过程中“随意拆迁、关系补偿、人情安置、暗箱操作”等徇私舞弊现象,做到确保拆迁户的合法利益,营造风清气顺的城镇大环境。六是借鉴外地经验,实施低价房战略。降低房价从政府做起,即是利用低地价、低收费降低颍上商品房价,以此吸纳外商、农民顺利转移到城区经商、办厂和从事各类劳务经济。带动城市各产业坚实发展,保证人、资源、技术顺利向城区集聚,增强城市发展后劲,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篇6: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松山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现就推动我区城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松山区的城镇化建设基本上是从改赤峰县为郊区开始,赤峰市实施 “西移北扩”战略后加快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近况: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1、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前,松山区范围内基本上全部为农村,直到1956年,昭乌达盟行政公署移至赤峰,两年后将穆家营子镇街区规划为赤峰市中心区建设用地,1983年赤峰县改为郊区,到1990年,我区中心区建成区面积仅达到6.4平方公里。村镇建设在1990年以前,仅有红花沟、初头朗、老府、大庙、哈拉道口五个小镇,到1990 年,总街区面积仅达到4.4平方公里。近年来,特别是XX年市里启动新城区建设,市政府搬迁至我区成为中心城区后,我区加大了城镇化的建设力度,启动了松北新城建设、赤峰商贸物流城、信息科技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了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城镇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62平方公里,除穆家营子镇和当铺地满族乡之外的1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3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3.2万,城镇化率达到51.2%。

2、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根据统计数据,1949年建国时,我区共有人口25.4万人,但非农人口仅1923人;1978年改革开放初始,共有人口48万人,非农人口为11658人;1983年改赤峰县为赤峰市郊区时,共有人口50.9万人,非农人口为21128人;1993年改称松山区时,共有人口49.7万人,非农人口为35967人;XX年成为中心城区时,共有人口53.7万人,非农人口为7.9万人;XX年底,共有人口59万人,非农人口为33.2万人。可以看出,我区城镇人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3、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90年以前,我区中心城区仅有主干道路9条,其中油路5条。桥西大街、英金路于1958年前形成,锡泊街、西站东路70年代形成,其余为80年代后建成,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而乡镇中心街区 的基础条件则更为薄弱。近年来,我区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镇的服务功能逐步得到完善。目前,南城区已经形成9街8路的道路网络,新城区也已基本形成14街、8路、5支路的路网格局,松北新城的友谊大街有效地衔接了新城区与桥北新区,在未来规划中,还将形成主干道路“四横五纵”的路网结构,街路总数将达到24条。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兴城,反过来城镇化又为产业发展搭建载体。随着我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都得到进一步优化。据统计数据,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65:18.1:16.9,198

3年为57.8:25.1:17.1,1993年为48.8:29.3:21.9,XX年为33.7:29.7:36.6,XX年为17.5:58:24.5。可以看出,从XX年开始,二产和三产逐渐成为我区的主导产业。从产业内部来看,一是农业。一直以来,松山区的农业主要以粮豆种植为主,家养畜禽为辅,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从1990年开始我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等节水农业,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现状,目前,形成了以粮食生产、设施农业、生猪养殖为主的结构,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转为市民。二是工业。1966年,我区共有集体和国营工业企业8家,主要以手工业和采矿业为主,到1990年,我区共有集体和国营工业企业24家,主要以建材、化工、机械附件、手工业、矿业、食品 加工等产业为主,近些年来,随着产城互动力度的加大,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各园区建设发展,我区逐步形成了以矿产开发、农畜产品加工、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科技、生化制药等六大产业为主,多元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三是三产服务业。三产服务业和城镇化息息相关,解放前主要以杂货店铺为主,解放后以国营和供销商业为主,直到改革开放后,个体工商户逐渐恢复,我区的服务业才日趋繁荣,特别是XX年后,我区加大了商贸服务业的建设力度,相继启动了物流园区、物流城以及重大商贸项目建设,产业结构逐步由单纯的生活服务业向生产和生活服务并重转变。通过与第三产业息息相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看,1949年为6万元,1978年为4117万元,1983年为6939万元,1993年为XX8万元,XX年为7.5亿元,XX年为90亿元,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也是从XX年开始的。

5、发展政策不断清晰。以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城镇化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为城镇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XX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今年3月,中央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今年4月份,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为我区城镇化的发展指明了 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国家发改委又计划将赤峰市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城市,为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远景: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我区是中心城区,区位条件优越,又具有广袤的土地,“两城四园”的建设刚刚起步,小城镇建设也刚刚展开,可以说我们现在发展城镇化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前景广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今后几年我区城镇化的重点将紧紧依托“两城四园”,建设“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承接好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农民进城进园务工,推动农村收缩转移,在提升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做到两带动、两促进。据测算,到2020年,我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7.4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36万人以上;除穆家营子镇和当铺地满族乡外的1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33.99平方公里,镇区人口将达到4万人以上,其中,有产业支撑的安庆、初头朗、夏家店等小城镇吸纳人口将达到7000人,我区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届时,我区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市经济、文化、政治、教育中心。

二、我区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过去十年来我区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治理思路、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影响着城镇化发展,目前,自治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7%,我区作为中心城区还与自治区平均水平相差7.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明显偏低。除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还存在不少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可以说,干部群众的认识是制约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瓶颈。

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一是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全区1529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明显偏小,特别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全区14个乡镇平均居住人口不到3500人,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

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南城区规划落后,层次偏低,布局不尽合理,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新编制的《南城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北城区还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宣传力度不大,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够严肃,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对规划执行监管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合力,违规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城镇化动力不足。我区作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我区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缺乏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城乡商贸业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在城镇快速发展中规划和建设跟进不够。目前,第三产业在整个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仅为24.5%。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相对缓慢,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

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我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市场运作 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村家庭无力搬迁建房。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城镇管理缺乏创新。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分工不细、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对城管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突出。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城区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监管不能做到全时制,处罚不够严格,致使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现象呈蔓延趋势。三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从目前已申报获批的4个自治区重点镇,以及正在申报的国家级重点镇、自治区级美丽宜居小城镇、自治区级美丽宜居村庄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区小城镇发展格局整体东部乡镇快于西部乡镇,偏远地区如岗子、大夫营子等小城镇发展步伐滞后,如何打破这种不均衡的“东快、西慢”发展现状,成为了我区小城镇发展进程中亟待解 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提高我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以规划为先导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周是最大的浪费。在推进我区城镇化建设中,要抱着对城镇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引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

1、加快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要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和即将颁布的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本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站在全市的高度和层面上制定我区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为我区今后的城镇化工作指明方向,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本着以下几点: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围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在注重学习借鉴的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确立广开言路的理念;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二是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着眼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走向和现实需要,突出顶层设计,着眼推动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和完善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明晰中心城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引领新型城镇化高品位、高层次发展。三是同步编制和完善专项规划。依据全区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松北新城城市设计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及时修编各专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完善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制定完善与城镇建设相配套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2、注重城镇规划的质量。一是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着眼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照顾眼前,更要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不落后。二是体现特色。把松山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体现在规划之中,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三是打造亮点。在全面提升规划标准的同时,应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

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

今后一个时期,中心城区仍是吸纳农村人口的主阵地,要把中心城区建设作为龙头,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备的松北新城,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和谐宜居、环境优美的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的快速 发展带动我区城镇化发展步伐。

1、加快松北新城建设步伐。松北新城是赤峰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赤峰建设成为自治区第三个超百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赤峰现代化大城市新景观的标志性区域。加快松北新城建设步伐,是打造中心城市宜居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我区城镇化工作的切入点。在松北新城建设过程中,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好公园、医院、商业、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同时,加大对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等各类业态的引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使松北新城的未来真正做到“宜居、宜商、宜兴业”,快速聚集人气,真正成为我区城镇化发展的尖兵。

2、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棚户区改造工作对于改善我区居民居住条件、推进“两城四园”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区共有棚户区41片,占地9858.6亩,涉及13589户,但这些棚户区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城中村,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也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又一有效途径。我区棚改工作存在范围大、面积广、征收难、投入多等实际问题,要时刻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的原则,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分步推进,借助国家重视棚户区改造这一有利契机,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

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的管理 水平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因此,推进我区城镇化建设,就是要高度重视科学管理,从根本上克服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坚持把城市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近两年我区的主要精力要围绕深化“城市管理年”活动,重点搞好“治脏、治乱、治堵”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居民生活的顺心、安心、开心。一是要突出抓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二是要加强市容市貌管理,重点整治马路市场,实现市容秩序执法管理的常态化。三是要优化交通指挥系统,增加警力,加大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

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即生产要素点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为此,小城镇作为农村居民的聚集地、农村物资的集散地、农村经济的桥头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1、科学合理规划区域重点镇。为了使我区小城镇建设在今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必须从现在起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小城镇发展方面有取舍,有选择,使有限的发展资源向那些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小城镇集中,使他们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吸纳更多的人口,在全区城镇化进程中稳定地发挥作用。根据各乡镇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等因素,重点扶持初头朗镇、太平 地镇、安庆镇、大庙镇、王府镇、哈拉道口镇等重点小城镇,集中力量,加强规划指导,准确定位城镇功能,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龙头。

2、着力发展区域特色城镇。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必须采取分步走战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要根据我区小城镇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比如结合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把安庆镇打造成“工业主导型小城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导力量;结合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着力把初头朗镇打造成近郊“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用旅游业带动小城镇发展;以赤峰商贸物流城建设为契机,着力把当铺地满族乡打造成现代新型“商贸流通小城镇”,在抓好新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的客商前来经商兴业。

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针对我区农村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大等特点,要科学规划新农村,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按照自治区“十个全覆盖”要求,对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社区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实现公共管理一体化。同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可借鉴当铺地满族乡关 家营村的土地托管模式,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坚持分类指导,选择部分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重要景区、经济发展基础好的村庄搞好试点,探索路子,逐步展开。

4、推动农村收缩转移。要加快推动偏远村、山区村、贫困村的收缩转移。通过调研发现,我区有很多自然村水资源、交通等基础条件较差,土地较多,但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土地无人耕种,这部分农民迫切希望能够搬到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居住生活,用出租耕地的租金作为生活来源。下一步,我区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移民这一政策,加快对偏远村、山区村、贫困村的收缩转移力度,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对闲置土地资源统一开发,让这部分农民能够以地养老。对故土难离的老人,要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其后顾之忧,待这部分人口自然减员后,村庄自然也就消失了。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要发展城镇化,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我区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产业集聚区。全区5个专业园区总规划面积78.7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67家,XX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66亿元。产城互动格局的形成和城 市功能的完善,增加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

1、做大做强工业。工业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途径,工业和城镇化是互为补充、互相带动的,以打造“新型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根据我区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内在优势,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要紧紧依托工业企业这个“龙头”,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比如,以江苏科技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为重点,打造产城一体的安庆和夏家店两个工业城镇。同时,强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现代工业,努力改善矿业等资源型产业所占工业比重过大的现状,逐步形成多元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2、稳步推进涉农园区和基地建设。以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倾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倾力发展设施农业,辐射带动我区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民生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区城镇化发展道路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快涉农园区和基地的规划,做到集中连片发展,近期的重点是改造升级全家梁、赤峰西苑、公主陵3个万亩设施园区和穆 家营子花卉、太平地葡萄、初头朗食用菌等8个千亩特色种植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家营子镇西道、当铺地满族乡大兴隆庄、安庆镇小北道3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着力推进农业园区现代化进程;依托亚盛、温氏、众益、蒙森等龙头企业和市场带动,做大特色种养殖业生产基地规模;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稳保全国产粮大县地位;依托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农畜产业加工业,使我区尽快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肉禽蛋奶和蔬菜供应基地;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要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以发展商贸、搞活流通。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是加快我区城镇化进程的最基本途径。结合我区实际,以建设“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为重点,以打造蒙东、冀北、辽西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搭建好大物流平台和框架,全面推进商贸物流平台建设,通过赤峰商贸物流城的建设提升当铺地满族乡的城镇化水平。注重引进知名品牌和商业业态,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业档次。依托我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开发三座店水库、二道河子水库、乌梁苏、香山寺、皇家漫甸、当铺地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一日、两日 精品旅游路线等,进一步提升城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完善城镇化各种保障

1、强化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不少农民想进城但又不敢进城,主要是担心进城后缺乏各种保障,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一是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公寓,切实解决进城人员住房问题。二是强化就业保障。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减免费用为新落户城镇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投入,逐步消除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

2、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我区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督促、协调、鼓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小城镇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棚户区改造融资债券的发行速度,用活这部分资金。逐步形成向上争取投资、本级财政出资、银行贷款融资、优化环境引资、土地置换生资、企业单位捐资、干部群众代资的多元化筹资 机制,破解制约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难题,构建多渠道融资平台。

3、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小城镇集中供热、排水工程、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园林绿化、住宅建设等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计划每年从区本级财政列支一定数额资金,对小城镇建设考核名次靠前乡镇集中奖励,同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我区小城镇发展提供保障。

4、用足用好各项政策。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赤峰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先后出台了支持棚户区改造、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机遇,积极向上争取,用足用好这些扶持政策,为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上一篇:铸造过程和铸造产品监视和测量下一篇:老师不在的时候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