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2024-04-07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县城和重点镇在城镇化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破解制约因素,推动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思考。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调研安排,我们赴XX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XX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XX县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具备大规模城镇化的基础,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全国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XX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XX县位于长江北岸,安徽省中部,隶属XX市。面积约2433平方公里,下辖23个乡镇,323个村(居)委会,县人民政府驻在无城镇。县域户籍人口为142.0万人,常住人口为97万人。20,地区生产总值2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5%,人均gdp 18907元(折合2991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17.6:55.6:26.8调整为17.3:57.6:25.0。财政收入20.31亿元,同比增长 14.34%。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6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其中,城镇投资138.0亿元,同比增长 31.3%。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中部地区百强县中排名位于中游偏上,连续多年进入安徽省十强县行列,先后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

23个乡镇,从类型上来看,农业型城镇9个,工业型6个,综合型5个,旅游型3个。从人口规模上来看,城镇人口在10万以上1个,2-10万2个,1-2万6个,5000-1万10个,5000以下4个。

(二)XX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1. 城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以前,XX县城镇化率缓慢增长,“十五”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2015年撤乡并镇后,县委县政府把城镇化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由36.1%提高到2015年的47%,年均提高1.5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高出全省0.5个百分点。

2. 人口加速向县域和重点镇集聚。“十一五”以来,随着产业快速发展,配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就业岗位需求增加,县城和重点镇吸纳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县城所在地无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从2015年的15.2%提高到2015年的18.7%,石涧、高沟、襄安、白茆四大重点镇人口比重从 年的18.9%提高到2015年的27.3%。

3.跨区域人口迁移规模逐步扩大。近几年,XX县新增城镇人口日趋多元化,每年吸引跨区域迁移人口不断增多,由2015年的4847人提高到2015年11141人。主要来自大别山区、河南省和皖北地区,集中在县城、高沟镇、襄安镇等产业基础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由于工作稳定,工作年份较长,选择在工作地定居下来。作为安徽省8个重点开发县之一,XX县在吸纳外来人口,特别是皖北劳动力转移还有巨大潜力。

4.产城融合发展态势显现。XX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推动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高沟镇大力发展电线电缆产业,培育壮大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吸纳从业人员3.5万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力显著增强。随着城镇人口的大量积聚,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2015年建成区达8.6平方公里,商品房达到60万平方米,新建公租房3万平方米,安置房6万平方米,形成了“三纵三横路网”格局,道路两侧全部实现绿化、亮化,酒店、宾馆、超市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城镇功能完善、效率提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同步推进。XX县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同步推进美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人口向中心村(社区)和小城镇集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015 年,全县已全面建成15个省级、6个市级美好乡村示范点。随着人口的适度集中居住,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保障了当地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推动了城镇的快速发展。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大户(企业)流转,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流转土地68.4万亩,其中耕地57.2万亩,耕地流转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6.9%,有力地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由于城镇化刚刚起步,规划比较薄弱,整体规划水平还偏低。一是规划滞后。有的镇是“先产业后城镇再规划”,规划滞后于城镇发展,导致了财力、土地等资源严重浪费,也为未来城镇管理埋下了隐患。二是系统性不强。有的镇只有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缺失,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没有形成完善的城镇规划体系,导致城镇过程中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缺乏合理引导。三是缺乏前瞻性。对城镇远期发展研究不足,规划只考虑当前发展态势,导致的规划,5年就失去了引导作用,出现规划赶不上建设的局面。四是脱离实际。忽略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盲目追求城市面貌,不仅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也构成了较大影响。

2.城镇功能严重不足。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调研的几个城镇,多数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必备的镇政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广大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限制了城镇人口和产业的容纳能力。二是配套服务滞后。除县城外,只有少数几个镇规划建设商业综合体,商贸、金融、信息等配套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城镇在人才和项目引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3. 要素支撑能力偏弱。一是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由于小城镇没有独立财政,镇财政分成比例偏低,多数镇仅有1000多万的财政支出,情况较好的高沟镇,财政收入8.1亿,上缴县财政后,仅有7000万可用财力。县域城镇化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XX县城投公司有80亿的可抵押资产,但往往出现融资难和融不到资金的现象,资金保障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建设需要。二是土地指标短缺。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由市县统筹安排,由于用地指标尚不能满足县城发展的需求,层层分到重点镇的可用指标就更少,城镇建设受到严重制约。

篇2: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高起点规划。突出规划先导作用,共投入近3000万元资金用于规划编制,聘请同济大学、等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先后完成了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及新区、县城三个出入口等一批修建性详规的规划编制工作,城南、城北、黄坊片区控制性详规和城西、城西南、城北安置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一批规划的编制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启动了城乡统筹规划及各乡(镇)集镇规划以及村庄布点规划修编工作。通过精心编制系列规划,城市规划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城区详细规划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初步形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规划体系,为城乡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大气魄建设。新一届县委、政府上任后,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实际,确定了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区路网畅通工程、城区出入口整治改造工程、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台商创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九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三江六岸”、五星级宾馆、“一馆一园”、206国道绕城东移升级改造工程,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福利中心、省级示范幼儿园、公墓和殡仪馆搬迁工程等68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属于城建项目的就有28个。尤其是今年来,随着投资10亿元、规划面积达2.14平方公里的新区和投资6亿多元的县城“三江六岸”路堤景观工程、投资3亿元的环城南路改造工程、投资2.37亿元的百里湘江绿道建设、投资2亿元锦顺达五星级宾馆等一大批城建项目的全面开工建设,进一步加速推进了我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截止今年10月底,已投入城建项目资金6.92亿元。

(三)多渠道筹资。充分采取县城投公司向银行贷款、向担保公司借款、向干职工直接融资等手段,着力破解城建融资难问题。同时,在项目建设上,大力推行项目代建制,逐步向市场运作为主、公共财政投入为辅的建设格局转变,有效增加社会投入,降低政府投入;在征地拆迁上,制定并出台了《县招商引资项目征地拆迁资金借资方案》,有效地化解了征地拆迁的资金压力等。

(四)搭台聚人气。一是做强园区聚人气。通过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扩大就业岗位,吸引农民进园就业,进城定居。二是提升功能聚人气。启动了一批商业综合体、大型房地产、星级宾馆、农贸市场、影视城、展示馆等项目,进一步聚集人气,带旺商机。三是注重“三产”聚人气。制定出台了促进城市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引农入城”的激励政策,加快繁荣城市现代服务业,引导农村群众合理向县城聚集,县城商气、人气日益旺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建设资金仍然缺口大。如今年,我县城市建设资金缺口至少在2亿元以上,影响了城镇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二是经营方法还不多。经营城镇的方法和路子还不是很多,还不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还需要更进一步探索新的有效途径。三是县城老城区改造难度较大。由于老城区建设时间早,存在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环境条件差、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但因人口密度大、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造成改造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要按照建设“山水生态园林城市”和“赣粤闽”三省通衢的边际城市这一发展定位,根据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结合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城市分区和功能布局。规划编制中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关系,坚持突出特色,注重品位,对重要地段、标志性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要优中选优,严格把关。

(二)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以县城投公司为平台,探索城市开发建设新机制,对新上的城市建设项目,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鼓励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吸引投资者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资产通过产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资产运营,实现存量资产的保值、增值、变现。

(三)进一步加快老城区改造。要按照“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消除隐患、美化街景、体现特色”的原则,科学编制老城区改造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着重考虑土地使用功能的组合,合理确定老城区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规划指标;要按照重点解决好老城区“路不平、水不通、灯不明”等问题的目标,科学编制老城区改造项目。在老城区的改造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做到留住古人的历史遗迹,留下现代人的岁月流痕,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

篇3: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庆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2016年6月,以实地考察、群众座谈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庆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一个试点县、两个试点镇做了调查研究。

一、庆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现状

(一)统筹编制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城镇功能

庆阳市各试点县、镇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发展战略,已编制完成了试点城市、乡(镇)、村庄总体规划和城市、重点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规划全覆盖。形成了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控制性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保障体系。目前,正宁县已完成94个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多规合一”规划进入评审阶段;南梁镇编制完成了《南梁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华池县南梁镇历史文明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方案》《华池县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11-2020)》和南梁红色小镇建设整体规划及三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镇原县孟坝镇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启动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编制工作,实现城乡建设的“五统一”,对城镇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

(二)全力促进项目建设,切实提升城镇功能

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大力开展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统筹推进试点县、镇道路交通、供热供气、排污排洪、垃圾处理、停车场、便民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宁县自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3.31亿元,2015年新修通村水泥路197.25公里,全县10个乡镇已全部通客运班车,建成停靠站14个,建制镇道路通畅率达到100%,新增自来水入户村11个,解决了23 1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100%覆盖,开工建设周家110千伏变电站;华池县南梁镇已完成红色旅游小镇供水、排水,树木栽植、路灯安装、道路及桥梁、广播电视入户等工程;镇原县孟坝镇建成垃圾集中处理场3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场、病死畜禽处理场各2处,划定临时停车场2处,车位200个,增置垃圾箱68个,实现了“三场三点三到位”,解决了农村“十乱”、街区“六乱”问题。

(三)完善政策资金配套,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

一是狠抓住房建设,按照“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要求,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督促检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着力增房源、控房价、强保障,确保进城务工人员进的来,留得下,住得起,正宁县农村危旧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孟坝镇紧扣“3341”项目工程,全方位谋划,快节奏推进,全镇今年实施重大项目13个,完成投资2.7亿元。南梁镇结合红色旅游资源,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农宅改造步伐,不断提升人居质量。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宁县加强社区综合服务场所和学校、医院、幼儿园、社区养老等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便民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便民超市和平价菜店等生活服务设施94个,建成文化广场、乡村舞台95个,健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三项医保制度,积极发展居家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体系;孟坝镇新建幼儿园2所,刘城小学、王山小学增设学前班,完成醴坳、何范、峁合3所小学薄改和维修,给14个村卫生室均配备了健康一体机和专职医生,发放各类惠农资金2 20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5.1%,农村养老保险参加率达95.5%;南梁镇完成列宁小学科技楼建设,对7所村小学进行了维修改造,建成中心幼儿园1所、村级幼儿园2所,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完成镇中心卫生院和3个行政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21.5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全镇农合参保率达98.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四是加大资金保障,专项支持试点工作开展。2015年,全面贯彻落实《庆阳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3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市财政安排1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市区和7个特色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确保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城建税费全额用于城市建设和维护。在试点开始后,正宁县也专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工作,确保了各项建设的顺利推进;镇原县孟坝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采用BT、PPP模式,优化项目投资结构,“兰洽会”签约项目3个,争取项目资金188万元,引资5.75亿元,完成投资2.8亿元;华池县南梁镇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河道治理及土地整理2个建设项目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13 300万元。。

(四)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强化城乡产业支撑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的思路,创新融资渠道,加快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引企业入驻,以产业吸纳人口,让人口向产业园区和重点开发区集中。正宁县集中发展以周家工业集中区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加快核桃峪矿井、电厂、罗川煤田、电解铝厂等项目建设进度,指导支持永和、湫头、三嘉、永正等乡镇重点发展苹果产业,榆林子、宫河、周家等乡镇重点发展烤烟、蔬菜、苗林、中药材等产业,西坡、五顷塬等乡镇重点发展草畜养殖,四郎河川区重点发展高原夏菜;孟坝镇建成太新、镇三公路沿线集中连片示范带、千亩集中连片示范点各2处,完成宽展湾、上秦万亩示范点建设,新办养殖厂6个,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南梁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形成了以草畜、苗木及劳务输转为主导产业,以全膜玉米、小杂粮种植为区域优势产业,依托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二、存在问题

庆阳市城镇化试点工作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城镇发展水平滞后。2015年庆阳市城镇化率为33.46%,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城镇发展中还存在功能定位不准、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二是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庆阳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庆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三是农村投融资机制仍未建立。农村宅基地、农民承包地和林产仍未资本化,土地流转仍未迈出实质性步伐,各种合作社仍处在照猫画虎阶段,农村主导产业尚未形成,优势产业提质难、规模小,农民融资难,农民兼职就业、隐性失业、就业难等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市民转化难。四是农业人口城镇化分担机制还需进一步强化。特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空心村已成为农村生活、生产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能否集中养老、集中办学成为我们目前建设新型城镇化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更新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是当代中国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覆盖了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当然也要覆盖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坚持创新发展,优化规划布局

尽快完成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合理确定城镇发展定位、规模层次、空间布局和开发强度,促进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有效衔接。

一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庆阳原生态民俗文化游览胜地”和红色革命旅游、周祖农耕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历史古迹旅游、黄土生态旅游五大品牌,努力把庆阳建成甘肃重要的“旅游城市”。二是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立足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物流园区、物流枢纽、物流通道和县乡物流网络,形成干线贯通、支线顺畅、服务全市、辐射陕甘宁毗邻地区的物流产业新格局。三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以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优势文化产业为核心,着力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效益和知名度,全力打造民俗庆阳、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四大文化”品牌。四是加快服务产业发展,为城镇下岗、未就业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二)坚持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加快城镇路、热、气、排污、排洪、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旧城改造,以城镇建成区内城中村、住宅区、棚户区、商业区为重点,加快旧城巷道及供水、供热、排洪等地下管网提质改造,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工业集中区建设,推动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向工业园区延伸,实现工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三)加快城镇公园及公共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试点小城镇必须建成1处中心花园或休闲广场,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全面落实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各项环保措施,加大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天保”工程建设,着力创造“天蓝、地绿、水碧、山青”的宜居环境。

2016年4月22日,庆阳市成为14个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市之一。新型城镇化试点县、镇也可以借鉴这种雨洪管理概念,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运用,以期改善生态环境。

(四)坚持共享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

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转户制度体系,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完善落户政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

2. 深化用地制度改革。

合理调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供应节奏,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合理分配用地指标,保证城镇发展应有的空间。优化用地结构,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坚持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3.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在试点城镇开展统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保险、养老和社会服务中心等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基层延伸。

4.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积极稳妥地做好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工作,进一步提升住房保障资源的使用效率。坚持不懈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摘要:笔者概括了庆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现状,总结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新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篇4: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几个重点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首先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坚持需求和市场导向推动城镇化。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也表明,在解决城镇化的土地供给、融资供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市场及价格机制可以有效发挥作用,形成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次,要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防止政府过度介入城镇化。固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统筹协调、公共服务和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更要注意防止政府过度主导甚至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

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多发挥民间资本和外资在城镇化中的积极作用,减少或取消对民营资本、外资进入部分行业特别是服务业的限制,同时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以及城市管理中充分听取民意,一定程度上形成自我投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城市化发展新格局。

2.防止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

当前,推进城镇化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高地价、高房价。从根本上说,房地产价格高企实际上反映了供需矛盾的市场规律。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还产生了大量的住房改善性需求,这些都构成了对建设用地、对住房的巨大需求。

同时,我国住房市场化时间不长,在住房价格克服扭曲、回归常态的过程中,住房投资需求的膨胀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在现有体制下,土地和住房的供给受制于各种约束,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客观上形成了比较突出的供需矛盾。

为此,建立房地产市场的长效调控机制,还是要尊重市场规律,正视城镇化过程中正常的土地和住房需求,扩大供给。房地产需求管理有其必要性,但需转换调控方式,关键还是要更多地依靠市场和价格机制来进行调节,形成市场自洽、收敛的自动调节机制。

3.切实增加建设用地供给。

建设用地供给不足是地价、房价高企的重要原因,也是今后一段时期约束新型城镇化的重大现实问题。

土地供给不足与现有土地管理制度有关:一方面,城市土地国家所有,政府通过土地征收和招拍挂制度,垄断“农转非”土地收购及城市土地投放;另一方面,为确保粮食安全严控18亿亩耕地红线,严控建设用地供给。加快推进城镇化不能为地所困,现有土地管理模式需要尽快调整,建立符合新型城镇化要求的土地供给体系。OECD的建议是:废除农地转用年度额度限制以及国家对农地总量的控制,转而实行由地方政府决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中应考虑降低大城市周边区域房价的需求。

同时,还可以通过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及配套措施,对城市政府供地和投融资行为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之更符合市场规律,接受市场约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融资机制。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所需资金从何而来?

过去,城镇化建设主要靠政府推动。其中,土地出让金是城市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相对应的融资方式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种机制不仅导致了市场扭曲和资源配置低效,还引致了普遍的地方政府短期行为,也是腐败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重要诱因。而且,这种方式不可持续,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首先应改变过去城市政府事先一次性获得卖地收益的做法,切断土地财政利益链条,政府不再卖地,而是按零地价或低成本供地;先期的土地征收及开发投入由城市政府事先通过发行市政债等方式筹资,并通过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税费收益逐年偿还。这些税费收益包括:财产税(房地产税)、公用/基础设施使用者付费 、商业繁荣后形成的各种税收增收等。

尽管从总的负担水平看,购房者一生承担的住房总费用可能仍然比较高,但初期购房成本将大大下降;而且随着人均GDP持续增长,购房者未来支付能力会不断提高。

同时,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的改善以及商业活动的繁荣可为城市政府带来不断增长的税费收入,从而提高其偿债能力。这为今后政府的城镇化建设及其资金投入提供了激励相容、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机制。此外,还要通过市场机制,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主要是要解决好城镇化投入产出的期限匹配以及成本收益的风险管理问题。这方面,金融市场可以发挥有效作用。

5.实现人的城镇化和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如果农民失去土地后相应的社会保障没有及时跟进,会导致失地农民既丧失了原来拥有土地所具有的社会保障,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使得失地农民“农转非”后很难顺利地从过去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行为转化为市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行为。这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引导农业人口转移和激发经济活力都会产生较大制约,最终会阻碍城镇化进程。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现有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的复杂性,在当前城乡二元问题还比较突出、城镇化建设用地紧张、农村人口规模仍然很庞大、“农转非”人口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之前,不宜过早着手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否则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阻碍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这方面,拉美国家有深刻教训。

在维持现有城乡土地管理格局现状的情况下,保护农村集体和失地农民权益,主要还是要侧重于改变现有土地征用收益分配格局,使土地增值充分反哺失地农民和土地综合占补平衡。

政府按零地价供地后,土地增值主要体现为未来的现金流收益贴现与政府征用土地投入的价差,而不直接体现为政府和开发商当前获得的土地溢价。尽管如此,仍然要承认农村土地“农转非”后会带来较大增值,并在未来若干年不断逐年变现。因此,地方政府应尽早结合城镇化规划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纳入资金安排机制予以统筹考虑。

要坚持以人为本、地利共享,着眼于促进农民就业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使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覆盖土地“农转非”征用及开发成本、土地占补平衡投入(如农田整治)、促进农民“农转非”后的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所需要的投入。

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1.建设用地按土地当量在全国范围内占补平衡。

废除农地总量控制并不是完全否定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政策,而是要把思路转换为坚守相当于18亿亩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土地当量”。

土地当量类似于标准煤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把各类具有不同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基于某一产出标准折算为标准值,用以对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和生产能力的土地进行统一计量、核算、评估和交易。采用这种标准化的统一计量,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推进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促进建设用地供给。当然,还要大力发展与土地当量市场相对应的土地评估体系,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核算标准。

引入土地当量的概念后,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就转换为坚守18亿亩土地当量;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政策就转化为基于土地当量的占补平衡。土地当量的计量具有统一标准,可按全国总体土地利用规划分配到各省区,形成配额,并建立统一的配额交易市场,各省区可根据需要购买或出售配额,从而在确保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地区间的调剂,这样占补平衡可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同时,配额作为稀缺性资源,会在市场上形成均衡价格,并在地区间的交易中实现优化配置。例如,沿海地区可以购买内陆地区的土地当量配额。

2.转变保护主义和高度自给的粮食安全观,扩大农业开放。

过去我国一直强调粮食自给率须保持在95%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进口的增加,对粮食安全的担心日益增多,农业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总体看,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在世界和平和开放条件下,粮食安全的自给目标定得太高并不利于发挥比较优势,进而提高土地生产效率、集约土地利用。

从国际经验看,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0%以上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可按国际惯例将扣除大豆进口后的粮食自给率控制在90%以上作为粮食安全底线。

同时,开放条件下,对农产品的过度保护不仅对以其为原料的工业发展不利,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农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和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从而阻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这方面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很多,南美洲的种植业迅速兴起就是对外开放的结果。因此,农业生产也应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开放,参与全球分工,通过自由贸易与投资获得双赢和多赢的结果。

3.改革财税制度,建立合理的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体系。

首先是修改《预算法》,允许城市政府发行市政债。如果法律上的障碍暂时难以克服,可通过变通的方法设计相关的产品,如项目型地方政府债券等。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相关的试点探索,一些城投债在某种程度上已与市政债比较接近。当然,要使市政债发得出去,城市政府须有可靠的债务偿还能力。从国际经验看,市政债的还款来源是使用者付费和财产税等专项税收。

在成熟市场,财产税的使用则更为广泛。美国财产税通常占州以下地方政府税的80%以上;加拿大财产税几乎是市级政府税收收入惟一来源,占财政收入的40%以上,另有40%是以使用者付费为主的非税收入。

因此,以房产税为主的财产税是相对适宜的地方主体税种。以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财产增值为基本税源,事权也主要由城市政府承担,二者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有利于激励其主动改善公共设施和服务。而且财产税按财产存量计征,稳定性上受当期GDP流量的直接影响较小,也不会对当期GDP增长带来冲击。

具体推进思路上,财产税征收宜“新老划断”,即配合土地供给和税费制度改革,新供土地和住房以城市为单位、按统一税率原则征收,并尽快覆盖到主要城市。同时,考虑到西部地区的特殊性,宜结合公共产品价格改革,创造条件尽快使资源税和财产税成为西部地区的主要地方税。

从更深层次考虑,我国应尽快研究建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地方税收制度体系,启动新一轮分税制改革。重点包括:更加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及相应的税收收入划分,使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更为对等;结合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工商及服务业繁荣,考虑适度赋予城市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和征管权,建立以财产税、资源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使用者付费等一揽子综合性地方税收及其征管体系。

4.对城市政府适度举债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除了建立市政债-财产税这一激励相容的机制,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和过度负债,还需要配套必要的约束机制。

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健全地方人大的审议监督机制,推动城市政府编制中长期资本预算,有效解决“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

二是明确偿债资金来源,严肃预决算制度,将各项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合理安排使用者付费、财产税等专项税收和一般财政收入,明确市政债的未来还款保障。

三是推动城市政府编制资产负债表,规定政府债务总规模占资产的比例、负债率或偿债率等指标,实行包括预警管理在内的全程控制,控制负债规模。

四是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发行市政债的城市政府必须达到财政状况的有关透明度要求,在试点过渡期,可规定凡是实施财产税并能够向公众充分披露财务信息的城市政府可优先获得发债权,作为激励措施。

五是完善独立、透明的评级制度,规范评级公司发展,确保市政债价格与不同评级和信用水平相挂钩。

六是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地方金融生态,强化对城市政府举债行为约束。人民银行在2004年提出金融生态概念,并委托社科院对城市金融生态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社会公布,结果显示地方融资可得性、利率高低与金融生态评价高低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这类评价,其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5.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

通过金融市场更好地实现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融资工具创新。例如,由于不确定性大、回收周期长,私人部门很少有投资积极性。但如果投资和交易对象变成土地当量配额,投资者就不必关心其所投资的配额是具体对应哪一块土地,而只是通过买入或卖出配额这个金融工具来获得回报,资金筹集和具体的农田及科技投入则由在一级市场发行配额的专业人士完成。

可见,金融市场可以在价格发现、期限匹配、风险管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开发出各种基于配额的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形成以土地当量配额为标的的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市场。

这样,就可建立一个服务于农业投入的投融资体系,投资者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资、套现或远期交割,从而间接地实现对土地的投资。同样,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领域,也可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通过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鼓励多方参加市场交易,实现有效率的节能减排。

另外,市政债的发行、定价和交易必须通过金融市场来进行。金融市场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融资服务,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定价和约束机制,使具有不同评级和信用水平的市政债在市场上呈现不同的价格,从而体现其不同的风险和偿债能力。如果相关信息披露和评级显示拟发债政府财务状况太差或负债过高,投资者会提高价格要求、减少投资规模,甚至不购买其所发债券。

6.统筹考虑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契机,根据新的土地利用和城镇化规划,把促进“农转非”人口的社会保障、就业和公共服务等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予以整体考虑,这实际上也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应有之义。

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保障失地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因此要改变过去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在优先建立基本养老机制、提供医疗、失业等基本保障等方面,建立由地方政府、村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筹资及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些符合“农转非”人口群体特征的特殊性制度安排,如重视并保障失地农民的发展性需求,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对失地农民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社会救助等。

篇5: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水平”的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以五大片区建设为主战场的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围绕建设“赣州乃至全省宜居和休闲养生后花园”目标和“一年拉框架,两年见成效,三年展风貌,五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成倍扩张,2007年以来,城镇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到46.5%,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2.1倍,达到15.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4.68万人,规划控制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拓展为94平方公里,城市品位日益提升,功能日益完善,一座特色鲜明、充满活力、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客家新城正在贡江河畔崛起。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情况

1.规划先行,基本做到县城发展空间规划的全覆盖。近年来投入1600多万元,组织编制了各类规划270余项,通过编制县城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概念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类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完善了城市规划体系,城区规划控制区覆盖面积达到94平方公里,目前我县已基本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形成了总体规划、专业规划、概念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街景规划融为一体的层次鲜明、结构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目前,我局正在加紧编制四大片区城市设计及控规编制、圩镇概念规划、赣县城乡统筹规划、赣县城乡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赣县住房建设规划》(2010-2012),以形成更加完善的规划体系。这些规划较系统的梳理了城乡空间,对今后我县城乡发展形态、方向、动力、产业布局、基础设施配套、公共设施均等化将起到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2.发扬“5+2”、“白加黑”、“晴加雨”精神,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在2009年建设54个重点项目的基础上,2010年我县安排了城镇化建设4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2.4亿元,投资约23.2亿元。2011年我县安排了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30个,总投资达到54亿元。为顺利完成任务,全局干部职工坚持“一线工作法”,把办公场所搬到指挥部、项目部和工地上,创新运作模式,城镇化快速推进,到目前为止,城南片区已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第四小学、小街小巷整治杨仙大道、贡江大道、赣新大道东延、客家名人公园、健身公园、文体中心、文昌阁、文体中心一期、客家文化城升级改造工程竣工。目前,经济行政服务中心、文体中心二期、客家名人公园二期、城南五条道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其他四大片区也在加紧建设。

3.狠抓了村镇建设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重点开展了新农村规划建设,加强了圩镇卫生洁化、环境美化、园林绿化、街道亮化、管理规范化及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使村镇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一是完善了管理机构。按照“划片分区、统筹管理”的原则,县城新设了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分局。在乡镇则撤销了原分散在各乡镇的规划管理所,重新设臵了江口、大田、南塘、田村、王母渡、湖江、五云七个规划建设分局,由我局垂直管理,每个规划建设分局原则上按6-8人左右配臵,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编制扩增到46人;二是理顺了村镇管理体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属地管理职责,除规范了项目报建审批程序外,并建立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违章建设,原则上村庄规划区村委会书记、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有

发现和制止违法违章建设的首要责任;乡镇分管领导、驻村干部为直接责任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为主要负责人,规划建设分局和国土所主要负责圩镇的规划巡查执法,村庄规划区内只负责法律手续的完善;三是完善了城乡规划执法联动体系。为有效地遏制违法违章抢建之风的蔓延,我县整合规划、国土、城管三个部门执法力量,在梅林、茅店、储谭三个乡镇分别设立了联合执法中队,专职负责查违拆违工作。将县城规划控制区94km范围内的房屋

2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共登记房屋6225栋,为今后房屋拆迁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继续执行规划执法巡查制度,每日安排执法队员到规划区内巡查,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源头上对违章建设进行防范。在其他乡镇,一般的违法违章建设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牵头,汇合乡镇规划、国土、城管力量查处;对重大违法违章建设,则由县农工部牵头,整合县乡两级力量集中进行严厉查处。2010年,全县城乡规划区共查处违法违章建设97起,强拆违法违章建筑94栋,强拆面积10064.91平方米。

4.狠抓了建筑行业管理和服务,进一步规范了建筑市场秩序。今年以来,我局进一步强化了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红”“黑”名单制度,双公示工作,进一步强化工程招标投标监管,进一步推进了建筑节能工作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5.启动了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正努力探索赣县特色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储潭列为全市城乡统筹示范区,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现正按照边干边试,以点带面,整体联动的思路,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

场机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机制“六个一体化”,推进示范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按照“两分两换”的办法,加速示范区建设,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臵,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活动,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还不高。尽管我县新农村建设和村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乡村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较差,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统筹的进一步推进有一定困难。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还不高。尚未建立起科学的城镇体系,小城镇还不能担负起城市之末、乡村之首的凝聚和辐射作用。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宽,缺乏长远布局。

2.乡镇规划管理及执法网络不健全,存在一些不按规划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我县虽然健全了乡镇规划管理机构,配备相应人员编制,但县乡规划管理职能关系没有理顺,乡级管理人员偏少,由县建设局、乡镇规划所构建的二级规划管理网络还难以真正向村及自然村延伸,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规划管理缺位,导致存在一些违法违规建设现象。

3.征地拆迁对项目推进产生较大影响。城南区域项目多,征地拆迁任务还比较艰巨,目前城南片区在建道路及其他十几个项目因征地拆迁未完成而无法推进,对工程建设有一定影响。今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些取消行政强拆的政策,征地拆迁难度更大。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缺口较大。这一两年来,城镇化快速推进,上马的项目越来越多,资金投入量大,而我县财政力

量有限,融资渠道不广,融资平台建设不完善,对下一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造成一定的影响。加之,现行财政紧缩,融资更加困难。

5.专业人才缺乏。随着我县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专业人才(如城市规划、造价等)的需求量仍然较大,现有力量比较薄弱。

6.土地指标制约城镇化快速推进。赣县每年分配到的用地指标仅300余亩,与其他县没有区别,远远不能满足中心城区东辅城的发展要求和发展现状,已成为制约我县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主要瓶颈。

7.融入中心城区中,特大城市范围内各类规划的衔接有待加强。目前我县实施的有关规划与中心城区的相关规划在衔接方面存在某些方面的脱节。赣县县城作为中心城区东辅城,新一轮赣县城市总体规划市核定的建设用地规模仅17平方公里,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8.总指挥部综合调控作用未充分发挥。特别是对项目的统筹策划、资金运作、项目管理作用发挥不够。

9.老城区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老城区建筑密度过高,绿化、广场、公厕、市场、文化设施短缺,特别是城中村连基本的消防要求都难于满足。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目标、重点和举措

今后五年是“十二五”规划发展之年,也是我县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县将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和“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

水平”的发展理念,按照“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 赣州乃至全省宜居和休闲养生后花园”的定位,五年内建设成为25万人口以上中等城市为目标,按“一年拉框架,两年见成效,三年展风貌,五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城南、城北、义源、开发区、储潭城乡统筹发展实验五大片区建设,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我县城镇化水平。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强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 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按照“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的定位,五年内以建设25万人口以上中等城市为目标,按照四大片区功能定位,逐年完成县域城乡统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四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片区重点项目修建性详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给排水专项规划、旅游规划、集镇总规、建制镇控规、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城乡规划,把握科学性,体现时代性,突出地域特色。在规划中充分挖掘和展示赣县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始终围绕我县客家文化、禅宗文化、休闲文化和生态文化来打造和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做到独特的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相融合,为融入中心城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2.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以城市社区和行政村为单位,多安排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与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设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差距,共享文明发展成果。

3.注重区域发展总体协调。以“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水平”为目标,围绕“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的定位,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坚持走赣县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从构建200万特大城市的高度,充分发挥我县作为中心城区东辅城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融合与对接,建成真正的赣州市“后花园”。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中心城区为依托,以县城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乡布局。分区域、分层次控制开发强度,优先加强县城概念规划控制区域的开发,增强县域中心的凝集力和辐射力;对江口、吉埠、南塘、田村、湖江、五云、沙地、王母渡、韩坊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要重点开发。

4.关注民生,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我县牢固树立关注民生就是关注发展,改善民生就是加快发展的理念,坚持规划向民生工程倾斜、新增财力向民生工程倾斜,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在项目建设前,按照安臵先行的原则,优先搞好安臵区规划配套建设;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过程中,着力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新建了职校、三中、四小、五小、文体中心等文教设施,正在加快建设

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第三人民医院以及博物院、图书馆、规划馆;为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我县正在以每年10万平米以上的规模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公租房、新市民公寓、经济适用房和老年公寓建设,通过保障房的建设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又让更多的引进人才和打工工人留得住、有发展。

(二)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

1.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建设。按照“一年拉框架,两年见成效,三年展风貌,五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整体推进城南、城北、开发区、义源、储潭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五大片区建设,推进城市快速扩张。在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城市建设200个重点项目,完成城市建设投入100亿元。按照“市政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发展、生态环境优先建设”的要求,先后实施城市连接线、贡江大道、客家大桥、县城南北互通等城市交通项目,形成与中心城区、周边县市自然衔接、内外交通便捷的城市路网。加快输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学校、医院、老年公寓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城乡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网络化。

2.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县城-辅城-中心镇-特色旅游区-一般圩镇-中心村”六级城镇体系,突出江口东辅城和田村、吉埠、南塘、王母渡、五云、湖江六个节点,形成各县特色的圩镇,力争到2010年末,建成江口、南塘、五云、沙地、王母渡、田村、吉埠、湖江8个1万人以上的小城镇;把湖江、宝莲山风

景区、白鹭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旅游特色集镇和度假区,充分发挥这些节点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加速推进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实现以点带面,整体联动,探索出一条赣县特色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市委市政府把储潭列为全市城乡统筹示范区,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是一项开拓性工作,我县将借鉴别人的经验,大胆先行先试、敢闯敢试、边干边试,按照以点带面,整体联动的思路科学规划,做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机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机制“六个一体化”,推进示范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按照“两分两换”的办法,加速示范区建设,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臵,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活动,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赣县特色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4.实现精明增长。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强化土地的规划和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工业、商业项目用地标准,建立规划、国土、发改、工信、环保、招商局共同把关的用地机制,严格执行用地门槛标准,确保土地的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5.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重点流

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治理。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以旅游景区、林相改造为抓手,打造大地园林化景观,建设名副其实的山水生态绿色赣县,休闲之都、宜居宜业之都。

6.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将工业园区作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打造,合理配臵各类基础设施,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的原则推进城镇化。工业园区应成为引人入城的主阵地,园区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园区配套建设新市民公寓、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降低进城农民定居门槛,每年建设新市民公寓、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0万平方米以上,并将此项政策逐步向重点小城镇延伸。

7.走市场化城镇经营之路。赣县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增长期,仅靠县财政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需解放思想破解资金难题。需积极探索BT、BOT等项目经营模式,引导、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要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做大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注重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其竞争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

8.培养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

策和体制环境。加快建设星级宾馆、高档酒楼、大型超市等城市现代服务业项目,提升城市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赣县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而提升城镇的服务承载力和发展潜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传承赣县悠久的客家文化、禅宗文化,发展休闲、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城市文化品位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深入开展“三城同创”活动,实现建设速度与质量的协调,以精品意识提升城市品质和管理水平。

“三城同创”是抓好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环境品味的重要活动载体。我县将坚持按照质量为先、建管并举、新老并重、城乡一体、严格执法的思路加强城市各项建设管理,使城市不见“脏乱差”,城市品位和质量有很大提升。第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治赃治乱治堵的总体工作要求,以及“一花为主、多花结合、四季有景、规模种植”的园林特色,搞好城市“绿化、香化、彩化”工作。第二,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林相改造工程,大力发展生态低碳经济,确实保护和改善赣江源头水源,创建一批生态园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庄,使其各具特色,形成城南樱花、湖江杜鹃、麂山红枫、白鹭梅花等特色景区,也形成我县特色的旅游资源。第三,抓好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整治,提升市民素质,让群众生活更加文明有序。第四,要加快市政路网、景观灯饰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加快城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建设,力争早日成功创建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

篇6: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3-26信息来源:蓬溪县政府网

——蓬溪县吉祥镇人民政府

吉祥镇位于蓬溪县城偏西南方向,距蓬溪县城32公里,距遂宁市区20公里,周边与蓬溪县大石镇、回水乡、群力乡,船山区永兴镇、唐家乡接壤;幅员面积达37.4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120个农业合作社,1个社区,5个居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8965人,其中农业人口16903人,非农业人口2062人。耕地面积14615亩(复耕指数194.12%),林地面积22833亩,森林覆盖率为40.70%。建设用地225亩,农业用地占66.75%。成南高速公路和绵遂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内水系发达,蓬溪河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并在双江村接纳支流小潼河。蓬溪河为涪江的一级支流,位于涪江东岸。交通十分便利,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明显。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征地面积不断加大,拆迁安置量随之增长;农民利益主体意识不断增加,农民利益问题变得极为敏感和突出,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

一、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当初发展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对于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布局分散,要素集中度过低,无法实现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城镇建设、乡村建设、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用城镇的人气和基础设施带动乡村的发展,通过乡村的发展带动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在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乡村和城镇的发展。这样良性互动,既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

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现在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

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矛盾纠纷类型

一是农村土地征用纠纷。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自主权扩大,个体意识和个体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增强,使乡村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新时期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产品交换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户分散经营及个体经营经济比重大,除定购粮外,农副产品几乎全部实现了市场交换。农民利益主体意识不断增加,农民利益问题变得极为敏感和突出,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征地面积不断加大,拆迁安置量随之增长。对拆迁户普遍采用一次性解决方式,安置费和补偿费较低,农民钱用完后,存在着没钱养老、无钱看病的现实问题,于是找政府解决,解决不了就上访。由于解决难度很大,纠纷当事人组织性强,给各级党政组织造成很大压力。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纠纷。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新建房大中套型居多,居民拿到的拆迁费在同等地区买不起房,换地区又存在交通、教育等费用问题,拆迁户不能及时回迁,等等这些补偿和安置不合理,加之房地产开发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上访、信访络绎不绝,甚至发生上访事件,给政府部门的形象带来严重的损害,给正常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严重的冲击,甚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大局。

三是企业改制纠纷、劳资纠纷及社会保障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触及到各种深层次的矛盾,牵涉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下岗失业后再就业困难、基本医疗无保障、社保基金不到位等等,是当前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频繁引发群体性纠纷的原因之一。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覆盖率不高,尤其是民工的保险率基本处于尚未启动的阶段,一旦出现问

题就出现无人管现象,当事人将上访、静坐或堵门,甚至会采取极端方式要出路,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其恶劣。

三、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思路

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基层群众的上访问题。具体讲应当从四个方面来提高应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第一,正确判断社会矛盾现状和性质。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现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前提。要把解决群众困难作为我们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切的情感,理解和同情他们,用真情讲清道理和政策,疏导其不满情绪。

第二,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借助当代各种信息化的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必要的预警系统,切实做到情况明了,信息畅通。努力把矛盾、问题限制和解决在基层或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时刻关注可能触发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发生的条件。

第三,提高依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把防止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使各种关系都处于一种有序的互动之中。

第四,创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从现状来看,目前社会自治力量不足,这就需要培育和加强基层组织和行业组织的依法自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行业组织的重大作用,切实保障各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

四、大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现实运作

价值和法律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共识。面对新时期纠纷解决的实际情况和不同主体的特定需求,基于实现公平、正义和效率的理念,任何一种单一的体制和纠纷解决方式都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只有建立一种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才是合理的选择。在大调解机制的构建和现实运作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定位

对于大调解机制的功能定位,是有人民调解这一前车之鉴的。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的规定,人民调解是一种争端解决机制,属于替代性解决纠纷机制的一种,同时也是我国多元化民

事纠纷解决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现实中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还承载着超越纠纷解决的功能。如宣传法律与政策的功能,教育公民遵纪守法的功能,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功能等等。在有关人民调解的研究中,我们很难发现“争端解决机制”的阐释,却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人民调解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意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意义。可以说,过多强调人民调解政治功能的做法,不仅是对其性质的误解,而且阻碍了人民调解功能的正常发挥,客观上也严重影响了人民调解的进一步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应当严格定位大调解机制:将其定位于纠纷解决,严格限制强加其上的其他功能,以避免重蹈人民调解的覆辙。将大调解的功能单纯化,就是要保证其能全力做好纠纷解决工作。

(二)健全网络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传统的社会组织体系逐渐解体,以利益、价值、观念等为特征的新型的共同体正在生成,新型民间组织发展迅速,社会组织化程度逐步增强。可以在这些新型的民间组织中培育调解机构,扩大大调解的组织基础,以避免出现调解“盲区”。

(三)提升素质

调解员的素质是确保公正调解的关键。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大调解工作,必须逐步提高调解人员的资质条件,特别是对于法律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的要求,可实行选举和聘任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优化调解员队伍。发动并鼓励在职和退休的法律工作人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同时要加强对现有调解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四)确保效力

大调解机构出具的协议的效力是目前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调解协议仅仅限于当事人之间的“君子协定”,使得一方可以随意反悔,这对认真协商并打算切实履行协议的他方当事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上一篇:受控文件制定管理规程下一篇:备忘录格式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