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信息化建设重点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

2024-04-25

我军信息化建设重点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精选2篇)

篇1:我军信息化建设重点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

当代,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已经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开始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军队院校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改革创新教学体系,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课题。

教学重心向新的战场需求转移

战场需要什么,教学的重点就应当是什么。目前,院校教学内容体系一定程度存在着信息技术学科与指挥专业相互独立、教学内容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训练脱节、体系作战教材针对性与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与体系作战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效益。因此,转移教学重点,增强教学针对性,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拓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指挥专业内涵。随着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素质已成为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核心素质。作战指挥专业与信息技术学科的交融,是指挥专业建设的必然趋势,必须在抓紧指挥专业信息化改造的同时,大力加强信息类学科专业建设,找准指挥专业与信息学科的结合点,在指挥专业中融入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装备等知识,拓展指挥专业信息化内涵,促进信息学科与指挥专业的交融互动,改变片面强调指挥或片面强调技术的指挥专业建设模式,打好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基础。

深化以体系作战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改革。在转移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学内容与体系作战能力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把现代信息系统作为体系作战教学的重要基础,把提高体系作战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围绕体系作战的筹划、指挥、协同和保障,突出战术与技术、指挥与管理的知识融合。一是要打牢体系作战基本理论。这是组织实施体系作战的重要条件,课程重点是体系作战理论、外军体系作战实案、联合训练为主。二是贯穿现代军事信息技术。根据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的特点、规律、作战方法和技术需求,将电磁基础、频谱管控、指挥控制、军事通信、计算机应用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决策、信息运筹、信息对抗等知识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培养体系作战所必需的信息素质。三是要注重全局运筹谋划能力。围绕统筹协调诸军兵种参战力量、统筹安排各个战场的作战行动、统筹谋划体系作战阶段转换三个重点,培养指挥员正确判断和处理体系作战问题的宏观意识、战略头脑、前瞻性眼光和谋略水平。四是突出体系作战指挥业务。围绕战场作战业务,重点突出分析判断作战情况、制定作战决心、组织作战实施、控制协调作战行动等实践性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加强以实用为导向的体系作战教材建设。按照紧贴实战、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质量的原则和教材建设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要求,以教学的体系性和针对性建设为核心,深入研究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确定教材建设的类别、名称、内容和适用对象,避免教材内容陈旧、交叉、衔接不紧密,形成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等科学配套的教材体系。文字教材建设应既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又充分反映知识在未来战争中的具体应用;多媒体教材应忠于主教材,并融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做到构图取景有较高的艺术性;网络教材要借助自身特有的双向互动功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尽可能纳入更多的信息,以适应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对诸多知识的需求;其他辅助性教材应围绕体系作战指挥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可读性、易懂性和实用性等方面为学员自学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创造与未来战场接轨的训法体系

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全军院校的共同任务,单靠某一所院校或某一种方法是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目前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信息化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培训效益比较低,创新教法训法是当前提高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重要课题。

探索实行横向流转的教学模式。横向流转是指在培养适应体系作战指挥人才时,将陆军、海军、空军和二炮学院实施“两层、四校”流转式教学。一方面是把“基本层”学员的体系作战教学固定在本军兵种院校进行,教学力量立足于本院校,必要时可协调其他军种院校教员流转教学;另一方面是“提高层”学员应打破军兵种界限,统一调学、混合编班、分处四校、同步流转,让学员到不同军兵种院校进行分课题流转教学,流转教学结束后,集中到一所院校或训练基地,进行综合性联合演练,以拓展目前的军兵种交叉培训模式。

推广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作战指挥教学应形成“基础理论专题式教学、应用理论案例式教学、前沿理论研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灵活运用“两案对抗式”、“角色扮演式”、“易地互动式”等方式,采取教员引导控制、学员讨论激励等提高案例教学质量;通过小班化研讨、集中交流、精讲多研等方式,打造专题研讨教学特色,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采取“无原案、分方向、小班作业、集中研讨”等方法,加强想定作业教学,提高学员分析、处理、判断、决策能力。

创新着眼提高效益的组训方式。按照内集外联、体系集成的思路,强化编组训练、要素训练和对抗训练,逐步扩大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信息化训练方法。一是开展多装备组合套训,将各种信息化装备操作使用与管理维护技能设在一定的复杂战场环境和作战背景下,进行指挥和操作的一体化训练,解决指挥训练和技术训练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二是开展多科目交叉联训,合理配置各科目训练时间,整合不同层次不同课题,按体系作战进程组织多科目融合训练,变各兵种科目单一训练为体系作战条件下任务牵引式集成训练。三是开展多方式并用合训,按照先应用后基础,以应用带基础的思路,按作战编组加强谋略训练,按作战要素加强指挥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对抗性训练和指挥协同训练。

扩大多方合作的实战化演练渠道。加强不同军兵种院校、院校与部队之间的实战化联合演练,统一制定教学训练计划,力争使体系作战教学实践能够与部队演练活动同时同地开展,形成“联合组织、联合导调、联合训练、联合考评”的演练模式。如果在同地组织联合演练难度较大,则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网络化异地分布式联合演练,共同预设方案,模拟生成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环境,科学设置危局、难局和险局,加大双方对抗演练的难度和强度,使学员在应付各种复杂局面中与部队官兵一起练程序、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法,共同提高体系作战指挥能力。

拓宽以科研助推教学的渠道

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培养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前提。目前,由于体系作战研究刚刚开始,其理论的系统性、操作性均在探索阶段,展开体系作战的学术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探索体系作战的新战法。为了切实发挥学术研究对教学的直接支撑和服务作用,必须发挥科研优势,扩展研究课题。研究的课题应包括: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基本形态,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构成,体系作战能力的作用机理,提高体系作战能力的基本路径,建设高效能作战体系的总体思路;与生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密切相关的基础支撑、体系作战指挥保障,复杂电磁环境下体系作战训练模式转变,各军兵种职能作用定位和军民融合度改革研究。

科研重点向运用信息技术倾斜。要研究一体化指挥平台运行、数据链作战运用、电磁频谱管控、作战网系整改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武器装备作战需求分析和实验演示论证,探索现有装备在体系作战中的作用,突出信息化武器装备组织运用、系统集成、安全防护、技术保障、效能提升和升级改造研究;开发对抗演练、装备虚拟、战场仿真等训练信息系统和训练模拟器材,研究体系作战能力的检验评估问题。

建立研究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建立健全总部机关、院校和部队“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必须加强对成果推广转化和实际应用的跟踪反馈,坚持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导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教学和部队联合训练,使学术研究真正成为服务教学、服务训练的平台。

把培训资源整合提升到新高度

培养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必须妥善解决封闭孤立、资源分散的培训局面,整合培训资源,借助地方和外军力量,完善指挥人才培养制度法规,形成合力育人的综合保障体系。

构建全方位合力育人机制。一是完善军队院校协作办学机制。应加大院校协作中心协作办学的组织领导力度,调整改革协作中心职能,建立以区域协作为基础、军兵种协作为核心、军地协作为补充的联合教学机制,重点做好军兵种院校的协调沟通和任务统筹,围绕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开展合作攻关。二是优化院校部队人才共育机制。应打破院校和部队在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上相互分离的格局,完善院校与部队的联教联训联演联考机制,规范院校部队合力育人的内容和方式。三是创新军地两方合力育人机制。体系作战涉及社科、人文和信息类知识技术,有军民兼容的特点,特别是某些信息类民用技术甚至超过了军用技术。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信息化人才、技术和装备的优势,以合作办班、调研学习等方式,作为作战指挥人才信息素养和技术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四是构建定向有序的对外军事合作与交流机制。通过组织人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跨国联合军演和军事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外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训练手段和训练平台,拓展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

搭建信息化训练实践平台。加强院校内部作战实验室和训练设施一体化、数字化建设,按照统建统管、互联互通、资源共用的目标,采取更新设备、集成改造、聚合功能等措施,建设室内模拟训练和野外综合演练无缝连接、网上研练与实装训练合理对接、单台训练和网系训练有机衔接、陆军装备与其他军兵种装备科学互接,集指挥、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以现有军队区域性联合训练基地为依托,按照全军统一规划、部队和院校共同设计、集中投入共同使用的思路,组建院校部队共用的大型训练基地,运用模拟仿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卫星定位、激光遥感、电子脉冲等技术构设与体系作战要求相适应的复杂战场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和训练功能。

完善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制度法规。制定作战指挥人才入学和任职资质标准,明确开展资质评估的方式、步骤和权限,确保入学学员具有体系作战指挥潜力、毕业学员胜任体系作战指挥岗位。细化体系作战教学训练科目与训练标准,为院校完整、科学制定教育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制定院校和部队联训联演的具体办法,明确联合训练、联合演习的对象、时机、内容、要求、经费保障等,推动部队院校合力培育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审查制度,组织专家定期检查、评估指挥人才培养质量,指导院校改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院校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水平不断跃升。

篇2:我军信息化建设重点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

1 信息主导、火力主战反映了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本质内涵

如果说机械化战争的本质内涵是机动加火力的话, 信息化战争的本质内涵就是信息加火力。因此, 研究体系作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信息主导和火力主战, 以及它们相结合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途径和作用机制。

1.1 信息的主导作用是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核心

在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带来了武器系统的高度信息化、集成化和指挥控制手段的智能网络化。在战场信息网络的普遍链接下, 战场上各类武器系统、各个作战单元链接成为一个完备的整体, 实现了诸军兵种作战能力的高度融合, 改变了各种作战能力的结构方式。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各种具体作战能力融合集成为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不仅包括其组成部分, 而且包括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这些相互作用或者关系, 从本质上说就是信息及信息流动;或者说, 信息及信息流动是各种具体作战能力融合成为体系作战能力的内在驱动源。它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 把作战能力各基本构成要素紧密连接在一起, 成为高效生成军队整体作战能力的“聚合剂”;把原来相互独立的能力要素融合成一个信息实时、效能集中、严密控制的整体作战能力;缩短了作战指挥决策周期, 实现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侦察和打击一体化。在信息的调度下, 物质与能量资源可以更灵活、更协调、更自如地配置和流动, 军事信息系统可以从众多的武器平台、传感平台和指挥控制平台中获取信息, 这些平台又可以在系统内通过共享战场态势信息进行自主性协同, 从而使信息在一体化作战体系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1.2 火力的主战作用是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基础

从热兵器诞生之日起, 火力在战场上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机械化战争时代, 火力与机动构成制胜的基本要素。在信息化时代, 火力的作用有新的变化, 需要重新认识定位。所谓“火力主战”反映了两个方面的时代特征。一方面, 火力的杀伤作用仍然不可替代。尽管网络、电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和重要, 但信息化武器装备最终只有凭借火力的摧毁、杀伤作用, 才能达到作战目的。火力是机械化战争的基本要素, 更是信息化战争至关重要的制胜因素。另一方面, 火力的作用已超过机动, 在作战中成为歼敌的决定性因素。热兵器时代和机械化时代, 作战人员和武器系统只组成了功能较为单一的作战体系, 其作战能力大都是作战人员体能和武器系统杀伤力的简单或线性叠加, 火力只体现为单纯的作战行为, 还谈不上“火力主战”。机械化战争后期, 随着指挥手段的改进和武器装备水平的提高, 作战人员与武器系统的结合逐渐紧密, 部队的作战能力在囊括以往各种作战要素的基础上, 凸显了机械化平台的强大火力, 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体化的作战体系, 火力作为达成作战目的手段, 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坦及其他军兵种作战, 仍未实现“火力主战”。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作战实践中的广泛运用, 使作战能力的生成随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而发生了质的转变。其火力打击能力已不再是各火力单元作战能力的逐项叠加, 而是以信息化系统平台为依托, 通过发挥目标—决策—指挥—评估这一系统的耦合效应, 成倍提高火力打击效能。当火力的作战效能超过兵力机动成为歼敌的决定性手段时, 才可以说实现了“火力主战”。

1.3 信息与火力相结合是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

信息因素本身不具有摧毁物质杀伤人员的功效, 火力不借助外部因素也难以发挥应有功效。因此, 信息技术与远战武器平台相结合, 按照一定结构进行组织联结和按相应机制实施运作, 就构成了完整的信息化武器系统, 生成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系统科学认为, 系统整体的性质、行为和功能会影响和制约系统中每个元素的性质、行为和功能, 系统中每个元素的性质、行为和功能发生变化又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体系同样遵循一般系统的共性规律。它是以指挥控制系统为核心, 以信息系统为桥梁, 将各作战体系子系统集成一体, 发挥出整体效能。作战体系中的各构成要素相互依存, 某一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 会使整个作战体系产生连锁反应。火力打击系统的运行主要围绕兵力部署和火力运用而展开, 但本身又融合了指挥控制、侦察情报、通信、评估、保障、安全保密和信息对抗等其他作战体系子系统的部分功能, 需要依托其他系统功能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脱离了其他系统的支撑, 火力打击系统无法完成自身任务。火力打击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生改变, 直接影响作战体系的整体运行状态。基于信息系统的“火力主战”, 将信息融入火力, 通过网络化整体联动, 将不同空间力量的火力以及信息作战力量有机结合, 在军事信息系统的作用下, 于同一时间对同一目标实施集中打击。这种以信息火力为主的系统链接融合无疑成为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环节。

2 信息主导、火力主战需要创新作战理论和作战方法

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取决于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研发, 而体系作战能力的提高, 则取决于作战理论的创新和战法实际运用。本文认为, 陆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思想概括起来讲就是“火力主战”。

2.1 要确立“火力主战”的核心理念

火力作战与兵力作战无论是作战思想、作战原则还是战法运用都有质的区别。兵力作战注重攻守、态势, 而火力作战强调毁伤。“火力主战”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指挥人员为使敌目标功能降低至期望值, 达成作战的局部或全局目的, 计划和使用远战武器对敌实施的常规火力摧毁或杀伤。具体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我现有的火力毁伤力量和弹药, 确定能够对敌毁伤程度;二是根据对敌毁伤程度需要, 决定火力毁伤力量需求。

2.2 要解决“火力主战”的关键问题

信息主导下的火力主战不同于传统的火力运用, 它不仅仅限于火力系统内部的功能发挥, 还关系到整个作战体系各系统的组织运用。研究“火力主战”必须解决以下关键问题。首先是目标问题。目标是对敌火力毁伤行动的对象, 敌对双方实际力量的每一单元均可视为目标 (被打击对象) 。研究目标的分类、侦察、识别和打击排序, 为指挥员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如果敌方有足够数量的单个目标被毁伤, 那么, 作为整体作战体系将降低功能, 甚至完全丧失功能。其次是火力突防问题。火力突防, 是突破敌方在空间、空中对飞行器、弹药的拦截、摧毁或干扰, 也就是突破对方的防空、防天体系。许多战例表明, 成功的突防能大大降低敌防护效果;同样, 有效的防护可以大大减少敌火力毁伤造成的损失。再次是毁伤效能问题。对目标的摧毁、杀伤是火力打击的最终目的, 也是衡量火力毁伤能力的重要方面。对远战武器射程 (作战半径) 内的预定目标能不能“打得着”和“毁得了”, 取决于弹药的命中精度、使用弹药的数量和弹药的威力。最后是效能预测与评估问题。毁伤效能预测与评估是是“火力主战”的重点、难点问题, 是在火力突击行动前后指挥人员的筹划、分析活动, 是指挥活动的重要环节。正确的预测和准确的评估是取得火力毁伤效能的重要条件, 也是指挥人员作战艺术与判断能力的综合反映。预测与评估不是凭空臆想, 它依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真凭实据。

2.3 要研究“火力主战”的作战方法

作战方法主要体现的指挥员的火力运用决心上, 应包括火力运用的基本构成、火力打击的样式与方法、火力毁伤指标、目标选择或区域划分、武器系统的配置、远战武器与弹药的优化等。必要时还包括与电子对抗系统的协调措施。

3 信息主导、火力主战要求变革指挥方式和指挥方法

研究基于信息系统“火力主战”的目的之一, 在于揭示其组织指挥特点, 认识和把握其规律, 提高指挥人员的作战指挥能力。指挥决策权与信息流向, 受体系作战能力中各系统各要素不平衡的制约和影响, 在一定历史阶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指挥方式。随着我军基于信息系统作战体系的日益完善和一体化作战能力的逐步增强, 网络化指挥能力不断提高, 为实施实时、精确、高效指挥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发挥“火力主战”最大效能, 应对参战的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应实施集中统一计划、分散实时指挥。

3.1 集中统一计划是一体化作战的指挥保障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是一体化联合作战, 制订火力毁伤计划是为了实现指挥员的作战目的, 由联合指挥机构和各军兵种、作战部队共同研究、确定完成对敌火力毁伤任务的实践活动。陆军指挥员和指挥机关作为联合指挥机构的组成部分, 既要参与联合火力打击计划的制订, 也要根据陆上作战特点与需求, 制订本级与部队的火力计划。它要求按作战行动样式、顺序规定总的和各行动方向的火力毁伤任务量、目标与责任区域、时限和弹药消耗, 以实现火力毁伤兵力、兵器的最佳分配。火力毁伤计划是指挥员火力毁伤决心的具体化。各级火力毁伤计划在结构上是相同的, 包括联合计划、军兵种计划和部队具体行动的火力突击计划3个方面, 由三级指挥机构分别拟订。

3.2 分散指挥是实施实时、精确、高效指挥的保障

实现“火力主战”, 依赖于正确的决策和指挥, 同时, 依赖于各级对指挥指令和战场态势的理解和认识。因此, 信息共享是实施正确指挥必要的前提和保障。未来信息化作战, 火力毁伤机构与各军兵种指挥机构和其他作战体系子系统所建立的作战数据库能够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信息网络系统, 实现数据的查询、存储、调阅。由于信息条件下侦察手段和能力大幅提高, 获取情报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也大大增强。集中统一的指挥方式显然不能适用“火力主战”。在此情况下, 不可能完全依靠上级获取、处理侦察情报, 分配毁伤目标和集中指挥。只有根据情况规定对敌火力毁伤程度以及火力突击规模、时间和地域, 将更大的主动权授予下级, 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所以, 必须采取集中统一指挥与分散实时指挥相结合的方式, 才能使火力打击行动实时高效。

4 结语

研究体系作战能力既要弄清其生成途径及作用机制, 更要探求新的体系功能给作战思想、作战方法、指挥方式带来的深刻变化。在下一步的研究中, 我们将在军队现有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上, 着眼陆军部队发展实际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培养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信息化转型时期军队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 其核心是“信息主导、火力主战”。本文从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途径及作用机制出发, 研究了新体系的作战思想、作战理论和指挥方法。

关键词: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火力

参考文献

[1]曹淑信.论信息火力战[J].国防大学学报, 2005 (11) .

[2]陈宏.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应实行分布交互式联合决策[J].军事学术, 2007 (9) .

[3]刘伟.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9.

[4]汤凌飞.信息时代文化对作战决策的影响及对策[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2008 (6) .

上一篇:于古诗文的阅读基础试题下一篇:第一课时《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